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北京中医杂志1998年第一期

发布时间:

北京中医杂志1998年第一期

癌症现在已经是国际上的问题了,说实话不好治,我不是想说让你灰心的话,我原来在医院是做护士工作的,见过太多了,我不想让你生活在幻想的世界里,而且我的家人也有患上肝癌的,我都没有办法,也给你出不了什么好的建议,非常抱歉,但是有一点你应该知道,你应该努力让你外婆在以后的日子中过的快乐,有时隐瞒他也是一种美,让老人家舒舒服服的离去就是现在你该做的

去满足你外婆的一切愿望吧!愿上帝保佑你!阿门!

董德懋毕生从事中医期刊的编辑创办工作。个人经手主办的杂志,有《中国医药月刊》(1940.6~1943.12)、《中华医学杂志))(1947.10~1958.9)、《北京中医月刊》(1951.5~1954.12)三种。以前者较早,且办刊时间较长,放以为介绍。该刊创办于一九四0年六月十五日(民国二十九年),停刊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民国三十二年),共出四十二期,每期约十至三十页不等,发表文章十五至二十篇,最多时曾达三十余篇。老五号字体直排分栏。杂志还分设各项专栏,如长篇专著连载,言论(相当于「学术探讨」)、方药研究、针灸研究、治验与医话、医案、笔记、小品、文苑、家庭医学和读者园地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的同人,有田小石、张慧中、周绒章(燕麟)、汪浩权(慎之)、魏萱(桐青)、李祖芳、潘兆鹏、谢诵穆(仲墨)、潘树仁等。其中以上海汪浩权先生尤为得力,汪是近代名医章次公先生的学生。刊物创办初期,由施今墨老师支持,诸同窗好友襄助,自筹资垒,本人任社长兼总编。董德懋在《创刊宣言》中郑重声明:「今后愿我同道,苟能共同努力,不存门户之见,以学术为前提,不泯灭中医之长,不回护中医之短,利用科学方法,以求治疗之真理……弃其糟粕,存其精华,祛其空谈,趋于实用,使我国固有之实验医术,追列于世界医林,以发扬我东方之文化。」(见《中国医药月刊》第一卷第一期)这就是创刊的主要宗旨。杂志要求「杂」,不仅编辑人员要成为「杂家」,在文稿的形式和内容上也要求「杂」。不仅需要高水平的「阳春白雪」,也需要通俗普及的「下里巴人」。这样才能扩大杂志发行量,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同时为发现、培养中医人才,蔚成学术民主的好风气创造条件。我们在全国各地,特别在京、津、沪、冀、鲁等地设分社,并聘请特约撰稿、特约编辑,使本刊在全国各省畅销,成为当时较有影响的中医期刊之一。此后,董德懋还主办「中华医学杂志》、《北京中医月刊》 ,后者于一九五五年改名为《中医杂志》,且于一九五九年并入中医研究院,成为《中医杂志》的前身。董德懋生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著述有《董德懋医话》、《董德懋医疗经验琐谈》、《脾胃学说初探》等书。

看中医吧,或许可以延续几年也不一定中医比较温和,老年人可以承受

北京中医杂志1998年第一期邮票

1949年10月8日,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邮票 正式发行。在新中国邮票史上,该套邮票堪称数个“第一”:这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邮票,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一套纪念邮票,也是中国百余年来邮票上第一次印有邮票志号“纪1”,而且,作为新中国邮票,其第一次印有北京天安门城楼图案。中国第一枚邮票是在1878年发行的,叫作大龙邮票,是晚清政府海关部分发行的,一共三枚,发行量在大约100万枚。邮票的设计者现在已经不知道具体是谁,一般认为是一名中国手工艺人。邮票的面值分为三种:1分银、3分银和5分银,颜色为绿色、红色和橘黄色。绿色的邮票一般用来寄印刷品,红色的用于寄普通书函,橘黄色的用于寄挂号。邮票的正中间画的图案是象征着皇权的蟠龙图案,左边有“分值”,右边写上“邮政局”,上面的两个角是“大清”二字,下面的两个角写上阿拉伯数字的分值,上下两头的中间位置写上中国邮票的英文字母。当时中国的海关税务局的负责人是一个英国人,想要染指中国的邮政,于是劝说清政府让海关部分来试办邮政,并在1878年创办了天津海关书信馆,用来收送邮件,然后又筹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关邮票。

新中国第一套邮票是1949年10月发行的《纪念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

你图上的“1998年虎年的整套邮票”册是 1998年中国邮票年册(含全年邮票、小型张、小全张)。  目前这本年册的市场价格是:(全部邮票、小型张、小全张均为新上品)售卖价 200元, 收购价 130元,成交价 160 - 170 元左右 。

百度搜:环球中医商城,正版有售。1951年—1986年、1987年—1994年、1995年—2004年、2005年—2013年共四辑。

《家庭医生》杂志1998年版第一期

《家庭医生》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本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的医学科普类期刊。据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世界期刊联盟做出的1997年世界期刊行业发行量最大的50名刊物排名表,《家庭医生》杂志在行业类期刊中排第11名,也是我国科技类期刊唯一进入该排名表的刊物;2003年,据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实施的全国期刊读者调查结果,《家庭医生》杂志列中国国民最喜爱的十种杂志”第3名;另外,《家庭医生》作为目前国内大众读物中仅有的几家“百万大刊”之一,还连续两次荣获中国期刊最高奖—“国家期刊奖”。目前,家庭医生杂志社旗下已经拥有包括《家庭医生(上半月版)》、《家庭医生(下半月版)》和《心灵世界》在内的6种平面杂志。 1983年,《家庭医生》创刊。32开,64页,双色封面。不定期出版,共出了五辑。 1984年,《家庭医生》成为双月刊。16开,64页,封面封底四色印刷。 1985年,《家庭医生》杂志改为月刊。16开,48页。 1986年,月发行量超过100万份并持续至今,在全国科普期刊中居第一位,在世界行业期刊中排名第11位。 1997年,《家庭医生》页码由48页增加到64页。 1998年,《家庭医生》海外版创刊。 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 2000年,《家庭医生》成为半月刊。 [1]《家庭医生》 - 办刊宗旨 《家庭医生》以宣传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知识为宗旨,把医药卫生知识和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大众解答疑难、排除忧患。二十多年,结合时事,考虑民众需求,策划了无数专题。非典、禽流感、甲流……,《家庭医生》都及时策划了相关的专题,使普通民众正确认识疾病,解除因不认识疾病、误解而产生的恐惧感,正确对待疾病和作好自我预防保健的措施,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读者的信赖充分体现了《家庭医生》专业性和权威性。 《家庭医生》 - 四大优势 《家庭医生》拥有四大优势,是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医学科普读物。 专家优势:《家庭医生》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威性和科学性,作为中山大学主办的刊物,有中山大学以及各附属医院专家的支持,同时也有国内各地著名医学专家的支持。坚持了27年的专家“一票否决审稿模式”,使得杂志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健康媒体中首屈一指。 编辑优势:编辑团队全部来自国内的名牌医科大学,他们将深奥的医学知识和正确的健康理念,通过深入浅出和生动有趣的手法介绍给读者,使《家庭医生》在医学科普领域独占鳌头。 品牌优势:经过27年的耕耘,《家庭医生》在行业和民众心目中树立了强势的品牌影响力和权威的公信力,不仅杂志内容为读者所喜爱,杂志刊登的广告也使读者更能接受和信赖。 集团优势:除了《家庭医生》(上、下半月版)、《心灵世界》、《家庭药师》、《分子诊断与治疗》等科普和专业刊物之外,家庭医生杂志社还成立了丛书编辑部,与广东省重点出版社强强联手,出版《生命救助手册》、《身体那些事》、《肝问:路在何方》、《与糖尿病和谐共处》、《胃肠道:生命之道》等11本健康类与重大疾病类的科普丛书,还开办家庭医生门诊、康复医院、医学整形美容中心、健康中心、医疗保健网、印刷厂等企业,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健康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团。 《家庭医生》 - 继承与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家庭医生》进行了体制改革,从原来的中山大学附属事业单位编制转变成为一个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型企业。文化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名称、编制的简单变化,更涉及到了众多文化体制改革深层领域的问题。 于杂志内容,《家庭医生》明确提出“继承、发展、提高”的六字方针,一方面继承优良传统,坚持“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办刊风格,对杂志的内容制作要求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根据现阶段出版期刊行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对编辑团队也提出了市场化的要求。要求他们开扩眼界、紧扣社会热点、契合读者需求,致力于打造精品栏目。 对于经营管理,《家庭医生》建立了董事会下的社长负责制,全部岗位实行市场化的聘任制度,全面推行岗位绩效考核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建立健全和规范了各项企业内部制度和管理规范,凝聚出一支“学历高、业务精、攻坚能力强”的经营管理团队。 《家庭医生》 - 二次创业 源整合做强做大。《家庭医生》先后与广州市中山医医药有限公司以及中山大学上市公司达安基因集团合作创办了《家庭药师》与《分子诊断与应用》。借助合作方的资金、渠道优势,使上述新刊在短短的时间内快速面世、占领市场,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截止目前,一本《家庭医生》杂志已经衍化成为以《家庭医生》(上下半月版)、《心灵世界》、《家庭药师》、《分子诊断与治疗》,共5本为主体的健康期刊群,同时,定期出版了《中国人心问题》、《胖得开心 瘦得健康》等杂志增刊;此外,《家庭医生》与广东科技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等重点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生命救助手册》、《肝问:路在何方》、《与糖尿病和谐共处》、《胃肠道:生命之道》等《家庭医生》系列科普丛书。这些出版的健康类畅销书,在取得经济收益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期刊在传统纸质媒体领域的影响力,其中《生命救助手册》还获得了国家图书最高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跨媒体运营再创新。2008年,《家庭医生》加大对“数字出版”业务的投资,以原有的家庭医生网站运营部门成立“家庭医生在线”公司,独立经营,全新改版,大量的引进专业人才,线上线下互动,初步打造出“最权威、最专业、最海量”的健康新媒体,成为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的数字出版先锋企业。目前已经吸引了众多的合作企业投资、赞助,经济效益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家庭医生》还积极与新兴媒体融合,开展家庭医生的新媒体运营。目前发展比较突出的是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开发出多种基于彩信、3G网络等手机媒体新技术的健康媒体服务。 强强联合做公益。2009年,《家庭医生》提出新的健康文化传播方针:“科学普及—— 搭建专家和大众交流的平台;健康教育——架设医生和患者沟通的桥梁。”以“科普和健教”作为今后健康文化传播的2条主线。《家庭医生》大力推行以“名医有约——家庭医生健康大讲堂”为主线的大型活动,组织、邀请华南地区权威医学专家和群众互动,面对面双向交流,甚至和多个媒体合作,实现网络直播、多媒体转载等多向的健康文化传播。目前名医有约活动在广州市内已经连续举办了10期,现场参与人次达到数千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锐意进取创效益。《家庭医生》在业务部门的内部管理上,大胆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合理分配资源。在广告上独辟蹊径,将大客户工作以及广告代理业务成立专项队伍,通过预算管理和业绩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竞争机制,使广告业务收入有大幅提高,2007-2009年国内传统媒体广告业务量纷纷下滑的大形势下,《家庭医生》广告业务收入逆市上扬,在行业内独树一帜。在发行上,《家庭医生》大力推行“片区负责制”,年度发行指标片区分解,专人负责,各司其职,奖惩分明。特别是在2009年初,《家庭医生》杂志单本提价,恰逢全球金融危机,各阶层购买力萎缩,而《家庭医生》的订阅发行数量却没有下降,销售收入还增幅24%。

一般杂志会有公众号或官网,您可以去查询一下,比较准确

赣南医学院学报1998年3月第一期

是校刊。《赣南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月刊,由赣南医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性期刊 。据2019年9月期刊官网显示,《赣南医学院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拥有委员39人、特邀编委9人、顾问5人,设主任委员1人、主编1人、副主编1人、副主任委员3人。影响因子据2019年9月3日中国知网显示,《赣南医学院学报》总被下载558034次,总被引19087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47,(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89。据2019年9月3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赣南医学院学报》被引量为15366次,下载量为143197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赣南医学院学报》影响因子为62,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2248名,在大学学报(医药卫生)类排名(114种)中排第71名。

我就是赣南医学院的,上我校网站吧。

中国京剧杂志2001年第一期

中国京剧刊物出版30周年了。中国京剧杂志创刊于1992年,至今已经过去了30个年头。《中国京剧》是月刊,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办。本刊面向京剧及全国戏剧、戏曲专业人士,和海内外京剧票友、戏迷,以传扬祖国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弘扬京剧艺术为宗旨,全面介绍研究京剧的历史、文化、知识、现状。《中国京剧》反映京剧院、剧团改革与京剧艺术创新成果,总结京剧创作经验,普及京剧知识,介绍京剧赏新秀。是世界唯一一本以中国国粹艺术---京剧为内容的大型刊物,旨在探讨京剧规律,弘扬京剧文化,普及京剧知识,传播京剧艺术。

作为贵州京剧界领军人物,或许侯丹梅并没有在意自己举手投足对当地的影响。但事实上,正如圈内人士所言,“她的思路和决策甚至可以影响到西部京剧的走势”。2003年,中央电视台《明星贺岁大反串》节目在钓鱼台国宾馆演出,侯丹梅反串关羽的《汉津口》成了压轴戏。在戏曲中扮关羽历来是颇有地位的角色,演出的当天,侯丹梅刻意沐浴净身且洗去了手上的指甲油,以一种对关公的崇敬之情来演绎剧情。只见她一身戎装打扮,脸上一副端庄又不失威严的关公脸谱,完全遮去了平日里所扮旦角的千姿与妩媚。谁也没有想到,看上去清秀雅静的侯丹梅竟然爆出一副男性味道十足的关公扮相,从而赢得了台上台下一片喝彩,也不由让人感叹她“功夫在戏外”的精深造诣来。 侯丹梅身为贵阳市京剧团主持工作副团长的侯丹梅,在均为京剧演员的父母双亲的熏陶下,很小就开始跟着学唱京剧,8岁时还专门进入贵州省少体校学体育,从而得到了极好的形体训练。13岁那年,侯丹梅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学习至1982年毕业。19岁那年,侯丹梅拜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关肃霜为师,幸得恩师精心指点并多次同台演出,技艺日益精进,头角崭露,成为大师颇为得意的弟子之一。专家评价她“扮相俊美,武功扎实,嗓音宽厚清亮,表演细腻传神,颇具关肃霜的风韵”。1986年,侯丹梅从大连回到贵阳探亲,热情的贵阳挽留住了这位还很年轻的京剧演员。翌年,侯丹梅便代表贵州进京参加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那些从未听贵阳人唱过京剧的同行不无取笑的话外音让侯丹梅记得异常清晰:“你们说什么话?苗话呀?”谁知道,侯丹梅一举夺取了最佳表演奖,直让那些身在大本营的佼佼者刮目相看,就连因侯丹梅离开大连京剧团而作出罚款1万元决定的领导也忘了前嫌:“丹梅也是我们大连出去的呀!”1991年,侯丹梅再次来到中国戏曲学院,进入“明星班”深造,刻苦的学习与训练,使她第二年就摘取了第十届中国戏剧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1992年,侯丹梅成为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佼佼者;1998年,成为贵州省省管专家。学无止境的侯丹梅,在2002年10月,第三次回到母校就读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由于她十分珍惜这段宝贵的学习时光,近乎贪婪地汲取其他剧种的表演艺术精华,最终在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班的业务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三入校门不断学习与深造,完全就是侯丹梅生活与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她善于学习并赞赏别人的长处,这成为了她不断进取的源泉:“我在和沈铁梅交流的时候就说,她的演唱和表演非常大气,一点都不……怎么讲,没有丝毫的‘土气’,她把许多精华的东西都吸收了进来,像流行歌曲的气声、京剧的发声方法等都融汇起来了,而且控制得很好,是一位歌唱大家。”这与她扮演的角色的俊美、清亮、细腻如出一辙。2001年,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省以及港、澳、台地区的京剧顶尖演员汇聚一堂,侯丹梅以她精湛的表演赢得了票友的极力追捧和同行专家的称赞,当之无愧地摘取了四个大奖之一的“第十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这是侯丹梅继“梅花奖”后获得的又一个我国戏剧最高荣誉奖,从而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双料王”之一。 侯丹梅侯丹梅还是贵阳市政协常委、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第八和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历数近20年来所获得的沉甸甸的奖项与荣誉,侯丹梅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几分欣喜来。虽然,当年像打游击一样东家住一宿、西家歇一夜的窘迫仍然挥之不去,如今与其成就极不相称的居住条件和收入也与其开支相去甚远,而然,让侯丹梅难能可贵地守住这份清贫的,还不是那些昔日的荣光,而是那至高无上的永远的信念和对事业永不停息的追求。2004年正月初九早上10点钟,年初二在北京演出完才回来的侯丹梅仍是一脸的倦容,她抱歉地告诉记者:这几天有点失眠。联想起年前在少年宫舞台上苦练而无法接受采访的情形,记者也不忍心占用她太多的时间。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她有六七次提到各级领导对她以及贵阳市京剧事业的支持,那份感激自在言语当中;她还特别提到,贵阳市文化局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陈泽恺老师,为她量身定制了大量的剧作,其中大型新编古代故事剧《巾帼红玉》让侯丹梅夺取了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作为领军人物,或许侯丹梅并没有在意自己举手投足对当地京剧界的影响。她所要面对的,是“作为我来讲,也担心送出去培养的人不回来,好几个条件较好的就留在北京不回来了,必须想办法把年轻的有才华的人才留下来。”侯丹梅冥思苦想的,是我们自己的队伍、贵阳的京剧艺术市场、贵州的京剧票友,还有那些年近30而无栖生之处的非常优秀的京剧青年演员。怎样才能将贵阳建成全国一流的京剧园地和繁荣的市场?怎样才能让贵州的票友不出远门就能欣赏到更高水平的京剧表演?怎样才能帮助那些青年演员守住清贫、抵挡住物质的诱惑进而选择事业与成就?当年也曾经悄悄地下了户口直奔事业的理想之地而去的侯丹梅,无论怎样的似火焚心也理解他们的选择并进而坚定了自己决意带出一支高水平队伍、为建设贵阳京剧繁荣的未来而准备的宏大构想,她就像一颗停留在山谷上空的耀眼明星,发动着自己所有的能量,想穷尽一切可能,带着贫困的西部里这支选择了命运与理想的队伍冲到京剧演艺界的前列去。 “一个剧团长期只练不演不行。”为了克服只练不演可能带来的临场经验不足以及怯场等问题,最近几年,他们几乎每年都要到温州去做商业演出。当地的经纪人除了支付所有费用外还能赚上一把,而这些吃苦耐劳的演员们每天只能得到数十元的“练兵”酬劳。每天的演出,所有演员都是上午上了妆之后要到晚上演完才能卸妆,通常都是浓妆重彩10多个小时,仅此就可看出“练兵”的艰辛与不易。实战锻炼的目的,侯丹梅是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这些事情能够发生在贵阳——既可提高我们自己的水平,又可以满足当地票友的需求,还能够让投资人拥有满意的回报。应该说,京剧在西部地区的生存和发展,客观上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是,侯丹梅却无怨无悔地放弃了许多调入发达地区剧团的机会、回绝了上百次高薪相许跳槽的利诱,而在贵州扎下了根。她说:“上海、北京各有一位京剧老艺术家获得过全国先进荣誉,只有我是年轻的,我已经很知足了。”在侯丹梅身后,有些形形色色的脸谱栖息在自己父母的光泽里,“好在他们的父母都比较富裕”,他们都在为走向明天而撑过今天。一种看不见的牺牲,被这些年轻的国粹追随者们演了一遍又一遍。为了已经开工建设的全国一流的贵阳大剧院建成之后有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准演出,心存高远的侯丹梅勾勒着一个让京剧走出国门的梦想——到京剧从未打进去过的百老汇一展国粹雄风。如今,所有的方案、500万元的投资都已悉数到位。到那时,作为文化艺术的使者、以京剧来代表贵州的侯丹梅,也许就不再只是轰动香港或者是台湾杂志专辑里的侯丹梅了。说到打入百老汇的意义,侯丹梅还告诉记者:“投资京剧演出,其实收益蛮不错的。”也许这还是一次破冰之旅,但它将给贵阳的京剧事业带来一个繁荣的、市场的、全新的希望。侯丹梅侯丹梅与《巾帼红玉》打造全新的梁红玉大宋山河图的序幕一经拉开,舞台上顿时红烟滚滚,军旗飘摇。宣告了金兵进犯,马踏中原的紧张气氛。开场布景是木雕楼宇,大气宏伟。梁红玉的扮演者侯丹梅以一身木兰装束从容亮相,一手持枪一手持鞭,还未开嗓即赢得观众的一片喝彩。戏中的梁红玉不仅风姿绰约,更集阴柔与阳刚之美于一身。铁甲戎马激战时的强悍;为子缝衣时的柔情缱绻;遭遇纨绔子弟调戏时的刚毅;与韩世忠相恋时的温柔羞涩……侯丹梅演绎得丝丝入扣。《巾帼红玉》是为侯丹梅量身定造的一出戏。她塑造的梁红玉,一改传统戏曲武旦形象,以女人的角度来描绘这位巾帼英雄。文武兼备、唱念做打均在表演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台上的侯丹梅完成一个颇具难度的动作后,一旁的观众小声嘀咕道:“40多岁了,真看不出来。”

《中国京剧》(月刊)创刊于1991年,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办。《中国京剧》现不属于核心期刊,属于第一批学术期刊,是普刊,维普收录。具体可咨询《中国京剧》编辑部:010-6429450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