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生活杂志主编

发布时间:

生活杂志主编

《生活周刊》,上海滩的一个著名报业品牌,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1925年10月创刊于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初由王志莘主编,以宣传职业教育为宗旨。1926年10月起由邹韬奋接任主编,邹韬奋没有任何党派背景,自称“以公正独立的精神,独往独来的态度,不受任何个人团体的牵掣,尽心竭力”地去办《生活》周刊;《生活》周刊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站在“正义”和“大众”的立场上,不为任何党派“培植势力”。他主张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选材要注重“有趣味有价值”。文风要“明显畅快”。先后开辟“读者信箱”“小言论”等专栏;同时重视处理读者来信,征求读者意见,开展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基本内容仍为对青年进行“事业修养”教育,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前有影响的时事和青年修养刊物。九一八事变后宣传抗日。1933年脱离中华职业教育社独立出版。邹韬奋被迫出国后由胡愈之、艾寒松负责编辑。同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85年,上海青年报社,敏锐感应到新时代的生活风向和文化风潮,经邹韬奋先生至亲首肯,恢复出版了《生活周刊》,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生活类周报。“真诚地为生活着的人们服务”,这是著名报人邹韬奋先生八十余年前确立的《生活》周刊办报宗旨。1985年1月6日,复刊后的《生活周刊》作为全国第一份生活类周报,直面生活,关注民生,曾以“现代冲击波”、“大特写”、“有情人”等特色栏目风行一时,一度创下高达30万份的发行量。直面生活,关注民生,引领潮流,深深影响了几代读者的生活轨迹,成为时代生活的一个醒目的风向标。

照相机记录下生命中最充满活力的时刻,生活开始了。这是《生活》杂志第一幅照片《生活伊始》的附言。1936年11月23日,美国报业大王亨利?鲁斯(HenryLuce),在成功地创办了《时代》周刊和《幸福》月刊之后,又创办了著名的《生活》杂志。《生活》的问世,源于鲁斯的一个发现。鲁斯发现人们普遍喜欢图片,但当时的刊物,都是“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模式。因此,他决定创办一本“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刊物。《生活》杂志刊登来自世界各地的图片,报道一周内的新闻大事,题材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生活、娱乐和科学各个领域。它的创刊词中这样写道:观察生活,了解世界,目睹重大事件,注视穷人的面孔和高傲者的姿态。看奇事怪事—机器、军队、人群、丛林中或月球上的阴影;看人们的成就一绘画、高塔、新发现;看发生在数千里外的事,墙背后的事,房间里的事,危险的事;看男人所爱的女人以及许多孩童。图片使你得到乐趣,图片使你感到惊异,图片使你获得教益。在《生活》第一期中,刊登了伯克一怀特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荒芜的西部》。这篇来自蒙塔纳州佩克堡的报道,采用照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了当地接受救济的工人家庭,以及建筑工人、码头工人、舞女、酒吧间招待员和流浪者的生活。其中,《佩克堡水坝》这幅照片,还被用作这期《生活》杂志的封面。这篇报道,确立了《生活》杂志采用组照报道新闻的办刊特色,开创了专题摄影这一新的体裁。《生活》杂志创刊后,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第一期印数达到5万份,三个月后突破100万份,发行量最大时达到了860万份。

《支部生活》杂志主编

第一任校长:王桂珍第二任校长:刘世平,女,籍贯江西省。1953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本科学历。1968年初中毕业后在江西插队务农,当过乡村教师、水库电工、出纳员;在五七干校当过广播员、打字员;1978年考入江西抚州师专英语系;1981年毕业后在南昌三中任英语教师;1988年考入广州外语学院,毕业后留校任辅导员。1993年向大学提议创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1993年9月至2004年3月,出任广外外校常务副校长,参与确立了“以英语为特色的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的学校定位、提出“对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研究、规范、服务、变革”的管理理念、“先做人,后成材”的育人理念和“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理念。为了广外外校的发展,刘世平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她的工作,赢得了社会和公众的高度认可。1997年第5期《支部生活》杂志发表《给孩子一双会飞的翅膀》、1999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圆一个心中梦》、2003年2月第2期《南风窗》杂志发表《刘世平:谁在做着不可思议的事》,均从不同侧面报道了刘世平的事迹。由于外校毕业生的推荐,被美国芝加哥大学授予2002年度“杰出教师奖”。2004年3月15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任命刘世平为广外外校第二任校长。第三任校长:李建民李建民,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河南省实验中学校长、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河南省教育厅督导室主任,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学习问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是中国西部地区教育专家;现为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指导中心导师、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广州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生本教育中学校长学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主编的书籍有《电化教育基础》、《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实用读本》、《研究性学习管理用书》等。《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纸曾多次报道其办学经验。现任校长:万清华万清华2004年调入新洲一中,任新洲一中校长、新洲区教育局副局长。2015年1月28日,万清华同志任广外附设外校校长、教育集团副总经理(兼),李建民同志任广外附设佛山外国语学校校长,免去李建民广外附设外校校长、教育集团副总经理(兼)职务。

俗话说都这么说的!

好马真的不吃回头草吗?只因为你还没学会这招!好马真的不吃回头草吗?只因为你还没学会这招!好马真的不吃回头草吗?只因为你还没学会这招!

美好生活杂志主编

《美好生活》一共有45集,其大结局内容:徐天请律师将志军从警局保释了出来,晓慧怀疑跟自己邮件交流的人并不是志军而是徐天。晓慧主动找到了堵在出版社门前的债主,几经询问才得知志军出事徐天去了美国解决问题。小朵知道事情无法继续隐瞒通知了徐天,徐天准备回国却在登机前再次晕倒。晓慧来机场接志军,她没能见到徐天大感失落,身在美国的徐天经过抢救终于醒了过来。扩展资料:《美好生活》是由李小冉,张嘉译,宋丹丹等主演的都市感情剧,这部剧自播出以来好评颇高,收视率也是第一。不过就在大结局的时候,很多网友表示这其实是一个是烂尾,一个结局毁了一个原本美好的故事。但也有网友表示《美好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极具现实感的电视剧,没有纸醉金迷,没有撒泼撕x,我们在剧中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生与死,分与合,爱与被爱,即使是在结尾也没有划上“美好”的句号。最后的结局中陪在徐天身边的是小白,虽然两人已经离婚了,但十多年的相处让他们已经产生一种亲人的默契。在徐天心脏病发,他们两人一起回到美国,过完那剩下的日子,最后徐天在美国去世了。可以说这样的结局,让我们更懂得生活和爱。

就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现代版梁祝 中心思想就是有情人被父母 亲戚 朋友 乃至整个社会拆散的故事 还要找个生硬的借口 换心

电视剧《美好生活》正在热播,该剧由天意影视、贰零壹陆影视传媒出品,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风险投资联合出品,吴毅担任总制片人,刘进导演,吴力、武刚担纲制片人,徐兵编剧及监制,由张嘉译主演并担任艺术总监,吸引了李小冉、宋丹丹、牛莉、李乃文、辛柏青、姜妍、岳以恩、程煜及陈美琪等实力派演员加盟。《美好生活》讲述了身患重病的“病娇男”徐天(张嘉译饰)在经历了情感、事业的双重打击后决定回国发展,之后和杂志社编辑梁晓慧(李小冉饰)产生情感纠葛、重启人生的故事。随着“被出轨”、“换心”等各种问题的浮出水面,观众也渐渐被剧中展现的细腻情感带入戏,并开启节后追剧模式。只待从徐天和梁晓慧的纠葛中,看到大时代社会转型时期下人们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一窥隐藏在生活这座冰山下的“情感暗涌”。虽说《美好生活》是一部正能量满满的都市情感大剧,但在前面4集一直没让观众省心。主人公徐天刚回国做了一场换心手术,随后遇上了“这颗心脏”的遗孀梁晓慧,两人宿命般的相遇,让《美好生活》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治愈系色彩。张嘉译的“水逆遭遇”与李小冉的“生死情关”让观众揪心不已,但其实,这部剧最戳人的地方就在于此,让观众跟随着主人公的生活起伏,去感受一场大开大合的情感体验。《美好生活》从一个个小人物的普通生活中,映射出大时代下老中青三代的生活和爱情,并且立足当代社会话题,进一步挖掘生活和社会的本质,为我们呈现出一场虐心又真实的社会感情万象。正如某位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切身感悟:“剧中每个角色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在人生的路口总要做出抉择,没人能帮你决定,除了自己还是自己。”口碑持续走高的《美好生活》每晚19点30,正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热播,并在优酷视频全网首播、腾讯视频联合播出。

《美好生活》讲述了身患重病的“病娇男”徐天(张嘉译饰)在经历了情感、事业的双重打击后决定回国发展,之后和杂志社编辑梁晓慧(李小冉饰)产生情感纠葛、重启人生的故事。随着“被出轨”、“换心”等各种问题的浮出水面,观众也渐渐被剧中展现的细腻情感带入戏,并开启节后追剧模式。只待从徐天和梁晓慧的纠葛中,看到大时代社会转型时期下人们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一窥隐藏在生活这座冰山下的“情感暗涌”。《美好生活》从一个个小人物的普通生活中,映射出大时代下老中青三代的生活和爱情,并且立足当代社会话题,进一步挖掘生活和社会的本质,为我们呈现出一场虐心又真实的社会感情万象。正如某位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切身感悟:“剧中每个角色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在人生的路口总要做出抉择,没人能帮你决定,除了自己还是自己。”

青年生活杂志主编

民主,科学,陈独秀

非常详细哦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1月编辑部迁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休刊半年。1919年10月前后编辑部迁返上海,陈独秀复任主撰。自1920年9月1日第8卷起,《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刊物,1922年7月出至第9卷第2号后休刊。 1923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改为季刊,迁广州出版,由瞿秋白主编,出刊4期后休刊。1925年4月复刊,出5期,此年7月停刊。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一、《新青年》与现代文化载体转型  在《新青年》的倡导之下,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冲击着中国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长期以来,在正统封建文人眼里,只有诗、古文、辞赋,才能登文学的大雅之堂;至于白话文学,如小学、戏曲、俚歌等等,都是鄙弃的对象,则被贬斥于文学殿堂之外。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最早萌动于海外。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谈到1916年春中国留美学生中关于白话文的酝酿。这年二三月间,胡适对“中国文学的问题发生了智慧上的变迁”:原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工具变迁史——一个文学或语言上的工具替代另一个工具。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或语言工具变迁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一种文学的活力如何,要看这一文学能否充分利用活的工具去代替已死或垂死的工具。当一个工具逐渐消失或逐渐僵化时,就要换一个工具了。在这种嬗变的过程中去接受一个活的工具,这就叫做“文学革命”。  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对文学改良的八条建议。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第2卷第6号。陈独秀的文章言辞激烈、笔锋犀利,为胡适文章推波助澜。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古文字教授钱玄同索性提出在中国推广世界语。  《新青年》第3卷第3号、6号,第5卷第2号,第 6卷第1号通信栏中屡次探讨文学革命。1918年底陈望道给《新青年》去信说:中文应该“横行加标点符号”,“诸子却仍纵书中文,使与横书西文错开;圈点与标点杂用,这是东人尾崎红叶(注:尾崎红叶(1867-1903),日本明治初期小说家。)的遗毒,诸子却有人模仿他,而且前后互异,使浅识者莫名其妙”(注:陈望道:《横行与标点》,《新青年》第6卷第1号。)。钱玄同回信说:“我个人的意见,以为横行必较直行为好,在嵌入西文字句的文章里,尤以改写横行为宜……独秀先生亦极以为然,原拟从本册起改为横行。只因印刷方面发生许多困难的交涉,所以一时尚改不成,将来总是要想法的。”(注:《新青年》第 6卷第1号。)至于标识句读,各人的文笔不完全一致,则各人所用的句读符号亦不必统一,只要大致相向便可以。  《新青年》编辑部规定,从 1918年开始,任何作者“非白话文不用”。1919年12月1日出刊的《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注:《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新青年》第7卷第1号。)。《新青年》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划一,影响着学界,影响着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影响着中国文体的演进。  《新青年》从开展文学革命开始,白话文逐渐成为语言文字交流的主要工具;关于注音字母的探讨,关于新标点符号的探讨和使用,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产生了巨大的的作用。中国文化的这一历史性的进步,不仅功在当时,而且惠及后人。语言文化作为社会交流的载体,其现代化程度对整个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人的现代化产生巨大的作用。由《新青年》杂志倡导并实行的现代语言载体文化的转型,是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部分,同时也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奠定了文化基础,注入了巨大的促进力。  二、《新青年》与现代政治文化转型  (一)以民主、科学启开封建蒙昧。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号发表陈独秀的文章《敬告青年》,文中指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两轮焉”(注: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当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注: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针对士、农、工、商、医各类人等“不知科学”,仍然沉湎于地气风水之谈和方士羽流之类的状况,陈独秀提出,要根治这“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唯有科学。科学之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唯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注: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他认为科学有无上的权威。凡是合乎科学的东西就拥护,凡不合乎科学的就反对。一事之兴,一物之息,无不以科学定从违,以科学法则作为检验事物存废的标准。可见陈独秀是在反封建意义上提出科学这一概念的。《新青年》提倡的科学,主要指对人对事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陈独秀指出,科学是综合客观现象,诉诸理性加以衡量。可见陈独秀当时所持的还不是唯物主义观点,虽然起着进步作用,但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五四激进分子,除民主观转变外,科学观也有一个转变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五四时期大学(北京大学)开“科学概论”课程,对科学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科学思潮鼓励人们追求真理,追求正确的东西。在诸多主义、主张的比较选择中,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救民的科学真理。  1920年4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7卷第5号对科学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的最大的效用。”(注:《新青年》第7卷第5号。)  《新青年》季刊宣言(1923年6月)提出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科学,指导革命运动。作为“科学”思想发展的一重要步骤,即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指导革命运动。该刊第1期刊发的《新青年之新宣言》(注:《新青年之新宣言》无作者,史学界一般认为是瞿秋白所写。当时瞿秋白刚回国,担任了《新青年》主编。)继承科学和民主思想,提出要力除宗法主义、笼统头脑、反对科学、迷信、资产阶级市侩主义、琐屑的应付、错误理会科学、浪漫主义等“障碍”,明确批评了实验主义(琐屑的应付),指出实用主义在政治上、科学上的反动性,认为现代社会已具备社会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社会科学加以考察,指导革命。无产阶级应严格用科学方法研究一切,以科学治学,在根本上考察、综观现象,找出规律,求得解决。这比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的科学思想前进了一步。  关于“人权”,《青年杂志》指出:“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称近代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之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注: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就个人而言,不仅要获得政治、经济上的权利,而且要获得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强调“人心”的觉醒,做一个自主自由的人。就国家而言,就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到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 “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塞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注: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青年杂志》第6卷第1 号。)“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注: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青年杂志》第6卷第1号。)此时,陈独秀的“人权”口号发展成为“民主”的口号(注:刘景全:《中国现代文化选择之重大转折》,《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新青年》拥护的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对中国政治文化向现代转型起了启开蒙昧的开山之工。那么《新青年》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和对中西政治、国家观的差异的比较,更对中国政治文化向现代转型起了构筑蓝图和发轫作用。  (二)传播西方政治、国家学说,引发政治革新。  陈独秀认为,近代欧美各国总趋势是,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中国要生存于世界,必须抛弃千年沿袭下来的官僚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使人民“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古之人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今之人希冀伟人大老建设共和宪政。欧美各国的共和立宪出于多数人利益,中国的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注: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 1卷第6号。)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一文认为,中国古代“民为邦本”是封建的家天下,人民是君主的财产;而近代民主含义是平民为国家的主人。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水火不相容。陈独秀感叹:中国人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的不多,满脑子帝制思想的人却很多。“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注: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笫1卷第2号。)  陈独秀认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法制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欧洲法制之精神,无不以平等人权为基础。而中国传统则是等级分明,法律面前尊卑有别。  西方近代依法治国,中国历史上基本是“人治”国家,这种观念影响到社会每个角落。圣人之教、君主之言便是法律。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商业往还,对法信用者多,对人信用者寡;些微授受,恒依法立据。浅见者每讥其俗薄而不惮烦也。父子昆季之间,称贷责偿,锱铢必较,违之者不惜诉诸法律;亲戚交游,更无以感情违法损利之事。”(注: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中国习惯,“交游称贷,视为当然,其偿也无期,其质也无物,惟以感情为条件而已。”(注: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就是说西方民族依法治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经济往来皆依法立据,类似经济公证,乃至弟兄父子间也是如此。陈独秀认为西方依法行事优于中国的以感情为重。“伪饰虚文,任用感情”,并非风俗淳厚的表现。“其实施之者多外饰厚情,内恒愤忌。以君子始,以小人终”(注: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西洋民族以法治为重,未尝无刻薄寡恩之嫌,然而实行的结果是“社会各人,不相依赖,人自为战,以独立之生计,成独立之人格,各守分际,不相侵渔。以小人始,以君子终,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注: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陈独秀对西方依法处理经济往来十分赞赏,批评旧中国以情代法,弊端之多,大害国家,小害家庭、个人。  通过对政治思想、国家观、法治观念的比较,《新青年》无情地鞭挞了中国政治上专制独裁,君主专政,臣民把希望寄托于明君圣主,社会生活从感情出发不讲法治等恶俗,启蒙国人学习西方,建设民主政治,在平等人权精神上立法,实行法治,抛弃“人治”。  (三)《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使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和社会转型,找到了一条革命的途径。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这一期《新青年》为第6卷第5号,刊首标明为 1919年5月,由于出版拖延,据考证出刊时间当在1919年的9月份,但该期发表的一些文章的写成时间早于1919年5月。该期刊登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流血奋斗,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实现了从《新青年》开始的中国政治文化飞跃性的现代转型。

指民主与科学

汽车生活杂志主编

1985年年分配至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工作。 1989年进入广州日报社工作,曾参加广州日报京九铁路全线采访,中国边贸大扫描,1995年湖南洪水灾害,1996年云南丽江大地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8年长江三峡大江截流,等大型采访活动。先后任广州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评论机动记者部副主任,1996年珠江三角洲新闻中心主任,负责开拓广州日报珠江三角洲业务。(就职两年期间,广州日报在珠江三角洲的发行量从1万7千份发展到48万份,至此广州日报跃入百万大报行列 ),广东新闻部主任。1997年7月1日,策划主持广州日报香港回归97版纪念报道,负责指挥中午版(48版)的出版工作,在中国报业史上创下27项新记录。1999年出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技术处长,期间主持广州日报基于INTERNET的数字化的,一体化的,跨媒体的中文信息处理系统”建设,2000年3月28日通过国家级鉴定。2000年.获中国报业技术进步一等奖。1998年10月至1999年4月间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曾任广州日报特刊采访中心常务副主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属下广州英文早报 GUANGZHOU MORNING POST(发行量8万份)副社长兼总编辑,这是中国第三份综合性英文报纸。科学先驱报(发行量12万份)总编辑;1994年,参与组建广州日报电子版的工作1994年12月1日,广州日报电子版成为国内最早上网的综合性日报,是广州日报电子版的第一任负责人。是中国最早涉足互联网络的人之一。1999年下半年,主持大洋网的建设规划工作,并领导制订了大洋网的建设方案,2000年2月4日,出任大洋网总裁。2000年8月,参与策划组建了中国家电网,出任中国家电网的副董事长。2000年10月,主持筹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南方网,任南方网筹建办副主任。2001年3月。出任中国家电网总裁 兼任国信华凌集团(香港上市公司)信息总监。广州日报ERP项目启动,担任广州华凌空调设备有限公司ERP项目总监, 主持家电流通企业ERP系统C2000的设计开发。随后,进入《汽车杂志》工作,后担任总编辑至今。 1994年获中国新闻奖。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获广东新闻奖。1993年,1995年,1996年,1997年获广州新闻奖。1996年获广东新闻金枪奖提名奖。1998年获广东新闻金枪奖。(广东省新闻界最高奖项)并先后被广州市人事局记大功一次,一等功两次 《中国汽车购买指南》出品人《中国汽车用品年鉴》出品人中国汽车广告奖评选委员会主席世界车评选中国区评委

发动机参数还好说,长宽高不好记,有厂家数据也不用刻意去记

找到了一个: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