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发布时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大学的学报 一般都是省级的刊物,不能看这所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是一所省级高校

这个可不是核心啊,在中国知网上就可以查到

什么时候发的?早的话再知网上就能查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箱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明朝嘉靖时期,倭寇之乱尤为严重,嘉靖“大倭寇”为乱一方,对东南沿海祸害极深更是让朝廷十分头疼。前期“倭寇”的组成绝大多数都是日本人,少部分是朝鲜人,但是到了后期,“倭寇”中多了很多中国人,明史曾记载道“大抵真侨十之三,从侨者十之七”。嘉靖“大倭寇”大多数是中国人,“皆潮人、漳人、宁绍人主之也。”嘉靖“大倭寇”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简要叙述一下。嘉靖大倭寇首先,嘉靖“大倭寇”的成因与中、日、葡三方的走私贸易有关,明代跨国走私贸易极为繁荣,在中外私商以及官、商之间产生了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进而演化为多起暴力事件,原本以商业贸易为主的走私集团逐渐转为以暴力掠夺为主要目的的海盗集团,成为嘉靖“大倭寇”的主要来源。其次,明朝时期蒙古对北方边境的侵扰十分严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贵族率兵攻入北京城下,让明朝廷十分恐慌,后来明朝政府将防守重心放到北方,而松懈了对南方沿海的防御,也让倭寇势力得以迅猛发展。同时,出于北方防务的需要,朝廷的财政开支增加,因而大部赋税转移到了南方,让东南沿海民不聊生,许多民众被逼上绝路成为海盗。明代嘉靖年间画家仇英所绘《倭寇图卷》资料图再次,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贸易,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实行海禁政策,“禁濒海民私通外诸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下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以断外货之销路”,在这种背景下,东南沿海地区人民无法从土地生产中维持生活,而出海谋生的路也被断绝,因而被迫成为“倭寇”。嘉靖时期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沿海地区民众的经商之路被断后,纷纷转而与政府对抗,比如著名的“倭寇”头目王直便是商人出身,因海禁贸易阻断他正常的经商活动,因此转而从事劫掠活动。最后,嘉靖时期东南沿海地区民众纷纷下海经商,朝廷权臣专政,对这一现象并不公然阻止,官员私下利用职权对商民进行敲诈勒索,因而激起了商民的反抗,许多成为了嘉靖“大倭寇”。东南沿海一带自嘉靖二年(1523年)开始,沿海地区的“倭寇”集团逐步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壮大,据史料记载,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开始“大倭寇”大举侵入东南沿海,在沿海城市展开了大规模的劫掠,此后劫掠范围逐渐深入。最后明廷大举出兵抗倭,经过十几年才将其扑灭。参考文献:樊树志:《“倭寇”新论——以“嘉靖大倭寇”为中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刘国华:《明“嘉靖大倭寇”成因探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9卷第7期。童杰:《“嘉靖大倭寇”成因新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1年。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1)联系工作实际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2)选题适当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相反,题目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功夫,这样又往往反映不出学员通过几年大学阶段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失去从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同时由于题目较小,难以展开论述,在字数上很难达到规定字数要求。此外,论文题目过小也不利于论文写作,结果为了凑字数,结尾部分东拼西凑,结构十分混乱。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去选一些自己不可能写好的论题;又不能贪图轻便,降低要求,去写一些随手可得的论题。(3)选题要新意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馆藏资源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馆藏文献总量已达7769977册(件),其中纸质文献1094833册,电子文献6675144册,拥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世纪中数图外文数据库》等各类型中外文数据库24种;已建成《乐山旅游研究》、《郭沫若研究》、《三苏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学位论文数据库》、《乐山师范学院教师成果资源数据库》、《考研数据库》6个特色文献数据库,新建《特殊教育特色数据库》,开辟特殊教育特色馆藏区,形成了以该校12个二级学院的教学参考文献、中等教育文献和地方文献为主,其他学科专业文献为辅的藏书体系。 学术刊物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办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和《基础教育论坛》三种学术刊物。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创办于1985年,是由乐山师范学院主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来源期刊。 《郭沫若学刊》创刊于1987年5月,是由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主管,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主办的全国唯一的以郭沫若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郭沫若与百年中国、郭沫若与先进文化、中外文化、作品研究、美学研究、文艺思想研究、地方文化、学术争鸣等。面向社科工作者、高校教师、郭研爱好者等发行。 《基础教育论坛》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及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研究等方面的文章,面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行政管理者发行。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弗雷德里克�6�1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 生于克里夫兰,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曾留学法国和德国,获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和耶鲁大学任教,现为杜克大学讲座教授,文学系主任兼批评理论中心主任。詹姆逊读博士期间主修法国文学,由于曾先后到法国和德国留学,使他得以从原文阅读了大量法国的理论和德国的哲学著作,拓宽了他的视野和思路。他的博士论文《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1961)一开始便显示了他的开阔思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之后他以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历史观为指导,运用弗莱的文化观点和法国的结构主义,写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将形式的构成和文学的内在逻辑结合起来,赋予形式以具体的内容——一个时代的范式,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逻辑。在《语言的牢笼》(1972)一书,他认为该书只是对结构主义的一次解释,与《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相比已失去了应有的理论价值。沿着辨证思维的道路,詹姆逊又融合精神分析和后结构主义的方法,进一步完善他的思想,写出了《政治无意识》(1981),此书奠定了他在批评理论界的地位,它在文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被广泛引用。此后他写了《理论的意识形态》(1988)、《晚期马克思主义》(1990)。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所谓的后工业时期。作为一个富于总体观照的批评家,詹姆逊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和观察,从文学研究转向了文化研究,写出了宏篇巨作《后现代主义,或曰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0)(这部著作是他1984年发表于《新左派评论》的同名文章的扩充和发展,但其思想形成始于1982年秋季在惠特尼博物馆的演讲《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通过以辨证的方式分析文学、绘画、建筑、音乐和电影等大众传媒及大众文化制品,对生产方式与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历史意识和时空变化的联系,作出了颇有说服力的论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詹姆逊的著作和学术活动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詹姆逊著述颇丰,许多著作已翻译成多种文字。已经在我国翻译出版的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1972)、《政治无意识》(1981)、《时间的种子》(1994)、《布莱西特与方法》(1998)、《文化转向》(1998)等。其他著作有《理论的意识形态》(1988)、《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0)、《可见的签名》(1990)等。相关研究文献:陈永国 《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中的詹姆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孔令斌 寓言的力量和困境——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观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董希文 超越文本:詹姆逊的泛文本理论与批评 《学术论坛》 2005年第8期李世涛 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问题——詹姆逊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选择《东南学术》 2005年第5期玛丽亚�6�1伊莉莎、王逢振 理论的丑闻:詹姆逊论现代性——评《单一的现代性》 《外国文学》 2005年第3期蓝水、熊筝 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向——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李广仓 论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批评理论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冯勤 詹姆逊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透视 《社会科学研究》 2005年第3期陈庆祝、王凤章 语境与差异——对中国接受詹姆逊的解读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吴学琴 詹姆逊元批评解释学的理论视角评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胡亚敏 理论仍在途中——詹姆逊批判 《外国文学》 2005年第1期董希文 视觉转向的文化逻辑——以弗里德里克�6�1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为例《学术论坛》 2005年第1期马良 评詹姆逊的后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理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钟楚 对现代性的重新反思——读《詹姆逊文集》(4卷本) 《中国出版》 2004年第7期林慧 全球化的美国化与詹姆逊的思考 《文艺研究》 2004年第6期陈旸 詹姆逊关于后现代理论的探析及其意义 《武汉大学学报》 2004年第6期魏燕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分析——解读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外国文学》 2004年第5期吴学琴 元批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理论评析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4年第3期洪晓楠、杨海艳 论弗雷德里克�6�1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特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张军华 詹姆逊:历史与文本——作为一种“历史地形学”的美学阐释理论 《学术论坛》 2004年第2期魏燕 一种方法的源起——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李世涛 还原意识形态的运作过程——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 《外国文学》 2003年第3期

大学的学报 一般都是省级的刊物,不能看这所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它是一所省级高校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馆藏资源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馆藏文献总量已达7769977册(件),其中纸质文献1094833册,电子文献6675144册,拥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世纪中数图外文数据库》等各类型中外文数据库24种;已建成《乐山旅游研究》、《郭沫若研究》、《三苏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学位论文数据库》、《乐山师范学院教师成果资源数据库》、《考研数据库》6个特色文献数据库,新建《特殊教育特色数据库》,开辟特殊教育特色馆藏区,形成了以该校12个二级学院的教学参考文献、中等教育文献和地方文献为主,其他学科专业文献为辅的藏书体系。 学术刊物根据2014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办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郭沫若学刊》和《基础教育论坛》三种学术刊物。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创办于1985年,是由乐山师范学院主办,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来源期刊。 《郭沫若学刊》创刊于1987年5月,是由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主管,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主办的全国唯一的以郭沫若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栏目有:郭沫若与百年中国、郭沫若与先进文化、中外文化、作品研究、美学研究、文艺思想研究、地方文化、学术争鸣等。面向社科工作者、高校教师、郭研爱好者等发行。 《基础教育论坛》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教育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及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改革研究等方面的文章,面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行政管理者发行。

这个可不是核心啊,在中国知网上就可以查到

肯定、绝对、百分之百 ——————不是!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一)著作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3、《教育大词典?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4、《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编(3),撰写3万字。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独立,8万字。1996年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6、《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近6万字。1999年4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编(3)。2000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8、《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9、《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3万字。1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3万字。11、《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执行副主编(3),参加撰写5万余字。12、《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约5万字。13、《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1)。2001年5月获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4、《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2万字。15、《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近8万字。16、《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编(2),参加撰写2万余字。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7、《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独著,7万字。2002年7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8、《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参加撰写2万字。19、《外国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独著,6万字。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称号。2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5万字。21、《杨贤江年谱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写(1),撰著12万字。该书收入潘懋元、华长慧、宋恩荣主编,喻立森执行主编的《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22、《戴续威教育论著选》,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编撰(1),全书21万字。(二)论文◆1986年1、《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问题》,熊明安、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合期◆1989年2、《试论教育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59—65页。◆1991年3、《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30页。◆1996年4、《浅谈<福翁百话>的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8—124页。5、《浅谈雷培鸿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载广西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7年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82—88页。7、《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9—91页。8、《加强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川北地区农村女童入学及辍学问题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1—55页。9、《发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辉、汤泽生、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6—59页。◆1998年10、《对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报告》,《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6—59页。11、《对川北某重点师范学校女生素质的调查》,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4—90页◆1999年12、《试论中日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及其成因》,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3—29页。13、《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署名“杜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56—61页1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5、《试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6、主持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年17、《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页。◆2001年18、《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2003年19、《贫困山区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刘伟斌、杜学元、黄魁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20、《老年女性教育问题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学的调查分析》,范琐哲、杜学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ducation (HK),2003(16)2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杜学元、贾贵州,载叶上雄主编《教育强省——科教兴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4年23、《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杜学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页。24、《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102页。25、《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吴立保、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页。2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4期,90—93页。27、《高校教师聘任制管窥》,孙刚成、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0月(中),第75—77页。28、《简论网络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何岸、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月(下),第7—8页。29、《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何岸、杜学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页。30、《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伟斌、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6—148页。31、《张澜教育思想评析》,杜学元、龚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页。32、《新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曾庆红、杜学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3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卢长娥、杜学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34、《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刘伟斌、杜学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35、《略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王勇、杜学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5页。36、《卢作孚的职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王小红、杜学元,载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2005年37、《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学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杜学元、沈堰奇,《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4—78、89页。38、《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39、《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张晓琳、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1页。40、《论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曾庆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105页。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郑利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6—118页。42、《从人的主体性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方式》,吴薇、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5—127页。43、《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王勇、杜学元,《教育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页。44、《教育劳动及其生产性投资》,郑海波、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第29—32页。45、《浅谈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范琐哲、杜学元、肖韵,《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60页。46、《中学生学习压力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合作(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页。47、《外国教育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杜学元、范琐哲,载杨孔炽主编、黄仁贤副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48、《异曲同工——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孙刚成、杜学元,《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8—79页。49、《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延安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页。50、《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张军、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页。51、《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观探析》,刘青秀、贾云鹏、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页。52、《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杜学元、杜永红,《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页5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低教育探究》,严敏、杜学元、金珺,《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页。54、《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学元,《贵州民族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页。55、《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陈元、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第89—92页。◆2006年56、《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王新兵、杜学元,《教师教育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页。57、《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王新兵、杜学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页。58、《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格完善》,张忻、杜学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4—137页。59、《试论我国观念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吴薇、杜学元,《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页。60、《浅谈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杜学元、吴立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页6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页。62、《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杜永红、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页。63、《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初探》,严敏、杜学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页。64、《荀子和亚里斯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张忻、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8—120页。65、《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1—123页。66、《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郑海波、杜学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4—118页。67、《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刘继强、杜学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2—114页。68、《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周兰英、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页。69、《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杜学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5—90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页。70、《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学元、王新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页。7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张丽、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页。72、《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周兰英、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页。73、《试论我国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曹兆文、杜学元、苏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30页。74、《凸现教师魅力型权威,构建和谐教育》,杜学元、张忻,《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页。75、《论胡宏的教育哲学思想》,陈小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页。76、《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陈小明、杜学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页。77、《论大学校训》,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页;《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2006年第2期,第16—19页。78、《论高收费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市场化运作》,赵秋、杜学元,《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55—57页。79、《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李敏敏、杜学元、赵秋、李江淘,《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第6期,第6—7页。80、《对现行高校生师比要求一致性的质疑》,易莉、杜学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页。81、《徐特立教师论及其当代价值》,周兰英、杜学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页。82、《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杜学元、张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页。83、《试论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兰英、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页。84、《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建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页。85、《经济转型时期确定教师合理报酬初探》,刘飞燕、杜学元、徐安兴,《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页。

弗雷德里克�6�1詹姆逊(Fredric Jameson) 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 生于克里夫兰,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曾留学法国和德国,获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和耶鲁大学任教,现为杜克大学讲座教授,文学系主任兼批评理论中心主任。詹姆逊读博士期间主修法国文学,由于曾先后到法国和德国留学,使他得以从原文阅读了大量法国的理论和德国的哲学著作,拓宽了他的视野和思路。他的博士论文《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1961)一开始便显示了他的开阔思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之后他以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历史观为指导,运用弗莱的文化观点和法国的结构主义,写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将形式的构成和文学的内在逻辑结合起来,赋予形式以具体的内容——一个时代的范式,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逻辑。在《语言的牢笼》(1972)一书,他认为该书只是对结构主义的一次解释,与《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相比已失去了应有的理论价值。沿着辨证思维的道路,詹姆逊又融合精神分析和后结构主义的方法,进一步完善他的思想,写出了《政治无意识》(1981),此书奠定了他在批评理论界的地位,它在文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被广泛引用。此后他写了《理论的意识形态》(1988)、《晚期马克思主义》(1990)。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所谓的后工业时期。作为一个富于总体观照的批评家,詹姆逊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和观察,从文学研究转向了文化研究,写出了宏篇巨作《后现代主义,或曰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0)(这部著作是他1984年发表于《新左派评论》的同名文章的扩充和发展,但其思想形成始于1982年秋季在惠特尼博物馆的演讲《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通过以辨证的方式分析文学、绘画、建筑、音乐和电影等大众传媒及大众文化制品,对生产方式与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历史意识和时空变化的联系,作出了颇有说服力的论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詹姆逊的著作和学术活动在国际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詹姆逊著述颇丰,许多著作已翻译成多种文字。已经在我国翻译出版的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1972)、《政治无意识》(1981)、《时间的种子》(1994)、《布莱西特与方法》(1998)、《文化转向》(1998)等。其他著作有《理论的意识形态》(1988)、《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0)、《可见的签名》(1990)等。相关研究文献:陈永国 《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中的詹姆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孔令斌 寓言的力量和困境——詹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观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董希文 超越文本:詹姆逊的泛文本理论与批评 《学术论坛》 2005年第8期李世涛 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问题——詹姆逊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选择《东南学术》 2005年第5期玛丽亚�6�1伊莉莎、王逢振 理论的丑闻:詹姆逊论现代性——评《单一的现代性》 《外国文学》 2005年第3期蓝水、熊筝 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向——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李广仓 论詹姆逊“马克思主义”阐释学批评理论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冯勤 詹姆逊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批判透视 《社会科学研究》 2005年第3期陈庆祝、王凤章 语境与差异——对中国接受詹姆逊的解读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吴学琴 詹姆逊元批评解释学的理论视角评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胡亚敏 理论仍在途中——詹姆逊批判 《外国文学》 2005年第1期董希文 视觉转向的文化逻辑——以弗里德里克�6�1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为例《学术论坛》 2005年第1期马良 评詹姆逊的后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理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钟楚 对现代性的重新反思——读《詹姆逊文集》(4卷本) 《中国出版》 2004年第7期林慧 全球化的美国化与詹姆逊的思考 《文艺研究》 2004年第6期陈旸 詹姆逊关于后现代理论的探析及其意义 《武汉大学学报》 2004年第6期魏燕 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分析——解读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外国文学》 2004年第5期吴学琴 元批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理论评析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4年第3期洪晓楠、杨海艳 论弗雷德里克�6�1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特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张军华 詹姆逊:历史与文本——作为一种“历史地形学”的美学阐释理论 《学术论坛》 2004年第2期魏燕 一种方法的源起——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李世涛 还原意识形态的运作过程——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 《外国文学》 2003年第3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