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考古学报告集

发布时间:

中国考古学报告集

历年出版的重要考古报告,内容多属最新发掘资料。重要者史前时期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河》、《西安半坡》、《庙底沟与三里桥》、《京山屈家岭》、《大汶口》、《元君庙仰韶墓地》、《宝鸡北首岭》、《青海柳湾》等;商周时期有《辉县发掘报告》、《长沙发掘报告》、《郑州二里冈》、《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上村岭虢国墓地》、《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殷虚妇好墓》、《曲阜鲁国故城》、《江陵雨台山楚墓》等;秦汉时期有《云梦睡虎地秦墓》、《洛阳烧沟汉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广州汉墓》、《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三门峡漕运遗迹》、《巩县铁生沟》等;唐宋时期有《唐长安大明宫》、《西安郊区隋唐墓》、《南唐二陵发掘报告》、《白沙宋墓》、《陕西铜川耀州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发掘材料,整理出版的有《浚县辛村》、《山彪镇与琉璃阁》、《吐鲁番考古记》、《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唐长安城郊隋唐墓》等。过去发掘的安阳小屯殷墟建筑遗存、侯家庄西北冈商代陵墓,以及殷墟所出陶器和青铜器,则在台湾省陆续出版报告。新近出土和旧日传世的各种考古资料的重要集录,多属古代铭刻方面。甲骨文、青铜器和其他古文字方面有《小屯南地甲骨》、《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商周青铜器纹饰》 、《侯马盟书》、《古玺汇编》等;简牍和写本文书有《睡虎地秦墓竹简》、《银雀山汉墓竹简》、《武威汉简》、《居延汉简甲乙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吐鲁番出土文书》等;历代碑刻有《汉石经集存》、《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千唐志斋藏志》等。又有汉唐壁画、画像石、唐三彩、铜镜、瓷器、度量衡器和石窟寺等方面的资料集录。集成性大型资料汇编的编辑出版方面,《甲骨文合集》13册、《殷周金文集成》和《中国石窟》也已陆续出书。考古学家个人的重要论著、论文集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尹达《中国新石器时代》、夏鼐《考古学论文集》及《考古学和科技史》、《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 、安志敏《 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等;专著有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及《汉简缀述》、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和《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二书,以及文物编辑委员会汇编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中国考古学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全面总结。

一、教材类如果想全面了解考古学这一学科,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看通论性质的教材。以下排名分先后:1、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据原书第3版(Thames & Hudson,2000)译出(现在已出到第5版,是英美最流行的考古学教材)。厚达640页,“168元吉利的价格显然也不是中国的穷学生能够享受的”。书评见陈洪波2005、陈胜前20072、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著,余西云等译:《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据原书第3版(McGraw-Hill,2003)译出。共565页,也是大部头,但定价88元,相对伦福儒那本还是更加便宜和吉利。此书还有一个相对简洁的版本即AW,SharerRJ:Discoveing Our Past: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中译本是温迪·安西莫、罗伯特·夏尔著,沈梦蝶译:《发现我们的过去:简明考古学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因为译者可能没有考古学背景,译文有点怪异,不建议看。这两本书视野开阔、图文并茂、便于深入,兼容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对基本概念、方法与原理的介绍细致入微(有点百科全书的味道),研究实例也都经过精挑细选。从门外汉、初学者到研究者,都能从书中汲取营养。要通读这两本皇皇巨著即使连考古专业的学生恐怕也有些困难,但是就目前来看,国内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书(包括译著)能取代其地位,90年代及以前的教材就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另外很多人都存在一种误解,以为中国历史和文明悠久、文物丰富,所以考古学必然发达;要认清中国考古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明白考古学的“正统”在西方,国外的书非看不可。3、陈淳:《当代考古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陈淳:《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这两本书从编写的体例和思想看,与其他国内教材偏重介绍考古发现的特点迥异,具体的教育效果有待实践和时间检验。但至少对爱好者来说,只要有系统性且不枯燥就足够了。两本内容有些重复,择一即可。4、戈登·柴尔德著,安志敏、安家瑗译,陈淳审校:《考古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考古学系列》(陈淳主编)中还包括柴尔德的《历史发生了什么》、《欧洲文明的曙光》、《人类创造了自身》,可参看。从《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开始比较好,但也仅仅是基础。最好去听课,找到笔记、试卷或老师推荐的教材,掌握他们教学体系的重点,再去看主要授课老师的重要论文或著作、各段考古的基本材料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最后的秦军》作者金铁木

《厦大校址考》《中国考古和艺术导论课程纲要》《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民族与文化》《中国明器图录》(厦门大学文学院1935年11月专刊)《水经注引得》《四川古代文化史》《中国考古学大系》《中华民族文化史论》《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中国陶瓷论文集》《中国之敦煌研究》《史前史纲要》《中国文化人类学》 台北,华世出版社,1980年《四川陶器入门》(英文版,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1945年油印本)《美术大辞典》(郑德坤等编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8年版)《郑德坤古史论集选》(商务印书馆2007年11月出版,该论文集的编辑工作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负责,所选的内容包括:水经注研究、历史地理与民族、史前考古、文物艺术研究。)论文:《山海经》及其神话 1932年层化的河水流域地名及其解释 《燕京学报》第11期,1932年6月水经注版本考 《燕京学报》第15期,1934年6月水经注赵载公案之判决 《燕京学报》第19期,1936年6月僰人考 《说文月刊》,1944年合订本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殷墟的发现与研究》《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中原青铜文化系统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下)《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国学研究》《汉代考古学概说》《秦汉考古》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文物》《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考古学是什麼: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通史 远古时代》《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仰韶文化研究》《史前考古论集》《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考古学研究》事实

一、教材类如果想全面了解考古学这一学科,最简易的方法就是看通论性质的教材。以下排名分先后:1、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据原书第3版(Thames & Hudson,2000)译出(现在已出到第5版,是英美最流行的考古学教材)。厚达640页,“168元吉利的价格显然也不是中国的穷学生能够享受的”。书评见陈洪波2005、陈胜前20072、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著,余西云等译:《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据原书第3版(McGraw-Hill,2003)译出。共565页,也是大部头,但定价88元,相对伦福儒那本还是更加便宜和吉利。此书还有一个相对简洁的版本即AW,SharerRJ:Discoveing Our Past:A Brief Introduction to Archaeology,中译本是温迪·安西莫、罗伯特·夏尔著,沈梦蝶译:《发现我们的过去:简明考古学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因为译者可能没有考古学背景,译文有点怪异,不建议看。这两本书视野开阔、图文并茂、便于深入,兼容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对基本概念、方法与原理的介绍细致入微(有点百科全书的味道),研究实例也都经过精挑细选。从门外汉、初学者到研究者,都能从书中汲取营养。要通读这两本皇皇巨著即使连考古专业的学生恐怕也有些困难,但是就目前来看,国内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书(包括译著)能取代其地位,90年代及以前的教材就更加难以相提并论。另外很多人都存在一种误解,以为中国历史和文明悠久、文物丰富,所以考古学必然发达;要认清中国考古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明白考古学的“正统”在西方,国外的书非看不可。3、陈淳:《当代考古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陈淳:《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这两本书从编写的体例和思想看,与其他国内教材偏重介绍考古发现的特点迥异,具体的教育效果有待实践和时间检验。但至少对爱好者来说,只要有系统性且不枯燥就足够了。两本内容有些重复,择一即可。4、戈登·柴尔德著,安志敏、安家瑗译,陈淳审校:《考古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考古学系列》(陈淳主编)中还包括柴尔德的《历史发生了什么》、《欧洲文明的曙光》、《人类创造了自身》,可参看。从《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开始比较好,但也仅仅是基础。最好去听课,找到笔记、试卷或老师推荐的教材,掌握他们教学体系的重点,再去看主要授课老师的重要论文或著作、各段考古的基本材料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PDF

去夏泽网吧,那里的年鉴比较全面。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_N8SkT6EBbNmbkK_zMM28w 提取码:x38u    书名: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作者:苏秉琦豆瓣评分:0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份:2019-10页数:203内容简介:苏秉琦作为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其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三本书之中。除了《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中国人•龙的传人》之外,《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还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对于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作者简介:苏秉琦(1909—1997),中国考古学家,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致力于创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理论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积极推动考古学的科学普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提出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著有《瓦鬲的研究》《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等,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远古部分》《考古学文化论集》。

已发送,不好意思啊,我只有四本,也没有11年的~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中国考古学 夏商卷》 《中国考古学 两周卷》 《殷墟的发现与研究》 《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 《中原青铜文化系统的几个问题》 《中国考古学的跨世纪反思》(下) 《周代棺椁多重制度研究》 《国学研究》 《汉代考古学概说》 《秦汉考古》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汉“独立陵园制”的演化轨迹》 《文物》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 《考古学是什麼: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 《旧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 《新石器时代考古》 《中国通史 远古时代》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仰韶文化研究》 《史前考古论集》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研究》 《考古学研究》事实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张光直

该文收入张光直 著《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1999年)。如果找不到电子版,留邮箱我可以发给你。

书很多都写上来详细介绍写不完的来看下这个书单吧考古学专业教材清单(2018最新发布书单)书籍有pdf格式的,点击书名支持在线看哦!

生活在北京的“番薯人”张光直在他早年生活自述中,把自己称为“番薯人”。 之所以叫番薯人,那是因为公元1895年,大清帝国与日本在黄海及刘公岛海战中失利,被迫将台湾岛割与日本。从此,台湾岛上的居民便成为“亚细亚的孤儿”。因为台湾岛的形状很像一个白薯,所以岛上两三千万的汉人常常称们自己为“番薯人”。 可张光直这个番薯人,却出生在北京。16岁之前,张光直一直随着父亲张我军生活在旧北京。张光直的父亲张我军本是台湾台北县板桥乡一个贫穷的佃农家庭的孩子。后来只身北上读书、工作,曾任北京师大、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院校教师,直到台湾光复的1946年才回到故乡台湾。张我军是台湾第一位白话诗人,回到台湾后,张我军利用所工作的《台湾民报》,介绍大陆国内的新文化运动和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新文学革命主张,对台湾的年轻一代产生很大影响。1925年12月28日,张我军把自己与妻子的曲折的矢志不渝的恋爱经历写成新诗集《乱都之恋》,自费出版,成为台湾岛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这本诗集出版之际,正是日本殖民主义在台湾实行严厉的思想钳制、推行“皇民化”文化、禁止汉语传习的时期。台湾人为了民族尊严,只好在各地创设诗社,以集会作诗为掩护,来延续民族文化的传递。不过,当年所有的诗作都是古风、律诗和绝句,到《乱都之恋》出版后,不少读书人才知道世间除了文言的旧体诗外,还有白话的新诗体,于是纷纷起而仿效,给宝岛的白话文运动以及诗体的解放,带来了一阵清新的涟漪。张我军还甘冒大不韪,毅然宣称:“台湾文学乃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指出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因此,张我军被人誉为“代表了台湾作家不畏强权的道德良心。”由于从小生在、长在北京,张光直能说一口标准的漂亮的京片子,并且一生都对北京充满了浓浓的怀念情怀。在《番薯人的故事》里张光直用一种哀伤怀旧的笔调,写出了一个少年眼中的老北京:每天上下学走上高高的城墙,故都的景色一览无余;烧饼、麻花、炸油饼,又酸又苦的豆汁儿,蒜味钻鼻香的煎灌肠;热闹的厂甸,东西便宜,应有尽有。12岁的张光直曾用一块大洋买到一张宋拓的集王羲之字的《大唐圣教序》……除此之外,便是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反抗;作者的老师,回校时用毛巾包着几个馒头,这是一个礼拜的伙食——这个相当有名的数学家,最后倒卧冻死在风雪之中;早上在西单和东安两个市场上,报摊上竟然可以买到隔日的《解放报》、《晋察冀日报》,还有土纸印刷的《论新民主主义》、《论联合政府》等书刊,而每天冒着危险在冰冷的水里沿着护城河往来运送这些违禁报刊的,有一个正是作者小学的同班女同学,这个地下党员竟还是文化大汉奸管翼贤的女儿。尤其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他在师大附小和附中读书的生活。由于品学兼优,从师大附小到师大附中、从附中初中到高中,张光直都是被保送的。尤其让他骄傲的是,师大附中是公认的北京最好的学校。从初一开始他结识了一生的好朋友温景昆。1946年家人回台定居时,他本来舍不得离开师大附中,但因为生病功课落了一大截,只好随家人返台。在《番薯的故事里》,张光直先生在回北京的生活时深情地提到:“不能忘记师大附中的校歌:附中,堂堂正正本校风,我们,莫忘了诚、爱、勤、勇。你是个神,愿人生大同。你是个海,涵真理无穷。附中,太阳照着你笑容,我们努力读书和做工。”可以说,正是这故都文化的历史底蕴,孕育乃至影响了张光直的一生。他的一生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并为此竭心尽力,奔走于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各地,做出了无人能及的贡献。从小就学习优异的张光直在北京读完了小学和初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跟随家人回到了台湾,在台湾著名的建国中学读高中。他的优秀学识迅速得到大家公认。受当时一位大陆去的魅力非凡的中文老师的影响,再加上在北京生活的那段背景,张光直的身上有着在那一代大陆青年身上可看见的时代赋予他们的热情、理想和勇气。1949年4月6日国民党的秘密警察发动了镇压台北教育新闻界的所谓共产党员的“四六事件”。大约有二十人被捕,张光直就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也是唯一的一位高中生,在监狱里被关押了一年时间。张光直从监狱惊恐的阴影中走出,精神有所震动,但却不愤世嫉俗。一年的牢狱生活,张光直接触到各色各样的人。出来以后,他对“人之所以为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出来以后,他没有继续念书,在家里自己读点书,后来以同等学历考上了台大考古人类学系。考这个系的基本原因就是想知道“人之所以为人”。当然,张光直报考这个专业也深受两本书的影响。第一本书是由其父、著名的台湾文学作家张我军翻译的日本西村真次的《人类学泛论》,书里讲述的人类进化史、石器时代对他产生过不小的影响。1948年时又读到裴文中先生的《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一书,裴先生在书中认为中国的考古学潜力无限,鼓励青年学生报考考古学专业,这使得张先生更加向往考古学。当时的考古专业是极其冷门的专业,但恰逢南京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到了台北,张光直为能受教于李济、董作宾、凌纯声、芮逸夫、石璋如、高去寻等考古学精英而深感幸运。李济等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对他的确产生了深远影响。1954年,张光直从台大毕业,决心走出国门,到美国深造。他如愿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系的研究生。有两位老师对他的影响最大。一位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Hallam Movius,张光直跟随他掌握了传统的欧洲考古学的田野考古方法。另一位是在考古学上提出聚落形态研究方法的考古学家Gordon Willey。张光直对聚落形态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很感兴趣,积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生时便发表了关于美洲聚落考古的论文,为他后来写《古代中国考古学》这部重要著作奠定了基础。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史前聚落: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由Willey作指导,是将聚落形态的研究方法用在中国史前史的成果。张光直的确是一颗才华横溢、光芒四射的星星。他在哈佛做研究生时,著名的莫维斯教授看这个亚洲学生总是一言不发地坐在教室里,也不记半字笔记。而到了考试,这个学生却交了一份理论丰富、证据翔实的答卷,教授这才知道班里有一个天才青年。在还没得到博士学位之前,张光直就已经被文化人类学大家罗克教授称赞:“快要在我们系里得博士学位的张光直真了不起,十年来在人类学系里读博士的学生都比他不上。考博士口试时,他对各教授问他的各问题,答得那么应对如流,对理论对事实,都能把握得那么精深正确;不到半小时,大家都认为不须再问下去,于是都起来和他握手道贺。现在我们已经内定了聘他在本系做助教,今夏交博士论文后,即正式发聘书。”此后的张光直可谓声名显赫。在耶鲁大学人类学系任教16年,1977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并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从事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1年至1984年兼人类学系系主任,1985年至1988年兼哈佛东亚咨询委员会主席,并为哈佛赫德荪考古讲座教授,更荣膺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后二者皆为百年来华人之首任。杰出的“架桥人”张光直先生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史前考古,在学术上的贡献可谓硕果累累。他在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中国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国文明的地位问题和史前时代东南沿海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几个问题的阐述中颇有建树。1986年,张光直提出:中国文明的形成与西方文明走着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在中国,有城市、有国家、有文字、有伟大艺术的新社会的产生,不是生产技术革命的结果,也不是贸易商业起飞的结果,而是通过政治秩序所造成的财富过度集中的结果。这条道路是非西方世界文明演进的共同道路,比如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大洋洲地区的文明等,都属于这条道路的例证。因此,社会科学应当根据体系完备、资料翔实的中国的历史经验重新思考人类社会进化规律的问题,应该修正现行世界史教科书中洗发膏本位主义的流行观念。张光直的研究,一下子将中国考古学从中国历史的范畴中拉出来,置身于世界文化舞台当中,置身于文化演变的复杂过程当中。80年代以来,当中国考古学研究初现多元化色彩之时,张光直先生的研究不但成为这块多元色彩中最为醒目的一块,而且对这种多元化的来临起了相当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相互作用圈”理论,“亚美巫教底层学说”等,他介绍和倡导的聚落考古学等,不但赫然成为一家之言,也已经够成为当代中国考古学的最基本的理论方法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张光直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架桥人”。他把中国考古学的成就介绍到了西方,又把西方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带到了中国,为中西方考古学的接轨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张光直之前,中国的考古学几乎不被西方学界所承认,张先生可谓是改变这一局面的第一人。李润权先生在《张光直教授的学术成就》一文提到:“在西方世界,近40年来,张光直这个名字几乎是中国考古学的同义词。…… 我曾经听到中国的有些学者说,张光直的最大成就是及时地把中国考古学的最新发现介绍给西方世界。”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有了改善。1975年,张光直参加美国古人类学家代表团,在离开北京近三十年后第一次访问北京。那时,与中国考古界同仁接触的机会仍非常受限制,在紧接着的1977年他又回国作了探亲旅游,1978年随汉代史研究代表团访华。但中国的政治状况渐渐好转,张光直利用各种资金资助,邀请中国大陆考古学家去美作学术访问,起先是短期交流,后来则作较长时间的地停留。开始这种机会仅限于年高资深的学者,80年代中期以后,年轻考古学家也陆续到哈佛做访问学者。张光直不知疲倦地担当着主人的角色,组织了无数次演讲、圆桌讨论、学术沙龙和宴会。自1980年开始,张光直还接纳中国大陆的研究生到哈佛攻读学位,他的一些学生在进入哈佛之前,也曾在中国接受过考古学训练。在80年代,他组织过两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1982年在夏威夷檀香山的“国际商文明学术会议”和1986年在弗吉尼亚的“古代中国和社会科学理论研讨会”。当时,外国学者还根本不允许在中国大陆参加考古学术会议,台湾学者也禁止前来大陆,大陆学者访问台湾更不可能。这两次会议为海峡两岸的学者以后的经常交往开创了良好的先例。80年代和90年代,张光直频频出访中国,有时一年几次。他对各地的大学作了短期访问,每次都受到热烈欢迎。张光直最大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大陆进行发掘,并为此奔走劳碌,甚至都已经争取到了基金,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一愿望没有得以实现。《古代中国考古学》是在张光直先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至今已经出版了四版,用英美人熟悉的语言全面介绍古代中国考古学,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传递给西方世界,成为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大学教授中国考古学和上古史的教材,影响极其深远,对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贡献巨大。《古代中国考古学》《商文明》等书,已成为国外学术界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圣经”,至今无人取代,被誉为是“比任何其他著作都更能把古代中国放在美国人类学意识的地图”上的对中国考古学的典范分析。张光直先生一生最引以为豪的,莫过于在世界知名学府哈佛大学创立了中国考古专业,使哈佛大学成为西方学习中国考古学的中心。这是他毕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身患重病后非常放心不下的一件事。这样的担心不但“涉及到中国考古这个学科,而且关系到对古代中国的整体研究。”张先生还是台湾考古学的创立人,为台湾的史前考古做出了杰出贡献。1994年他经过多番努力,促成了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的成立,并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他主持的“台湾史前史研究计划”和“浊大计划”是两个影响深远的田野考古项目,对台湾的学术发展意义重大。张光直先生一生培养多位英才,也影响了多位学者的学术道路。许倬云、余英时、徐苹芳、巫鸿、李零等学者们,都对先生勤奋严谨、大气磅礴的治学风格,谦虚礼貌、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以及外冷内热、志存高远的气质性格有着深刻印象。张先生无论是在治学上还是组织办事能力上,都表现出了无穷的动力,感染和鼓励了众多学者。1996年亚洲研究学会授予张光直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在授奖辞中这样写道:“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张光直教授为中国和东南亚考古的进步和发展鞠躬尽瘁、不遗余力。他的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杰出贡献,无人能望其项背。张光直教授几乎是独立一人担负了培养三代考古学研究生的重任,这些学生目前正执掌着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亚洲重要大学的教席……亚洲研究学会特此授予张光直教授最高的学术荣誉:亚洲研究杰出贡献奖。学会主席和各位成员与光临今天授奖仪式的诸位一道,宣布张教授为我们学会最杰出和最有成就的一员。”在成就和名誉的背后,张光直先生常年饱受帕金森症的煎熬,1997年虽做了脑部胚胎移植疗法,健康却无起色。但他无言地忍受痛苦,为自己的学术研究争取时间,仍然活跃在学术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1年1月3日,张光直先生在美国麻省因帕金森症病逝,享年七十岁。然而,正如余英时先生在怀念张光直先生的文中所言:“他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但是他的光和热已永远留在人间。”

原籍台湾,为台湾新文学健将张我军哲嗣,1954年毕业于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196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61年至1973年间历任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讲师、助教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1977年起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任教,张光直于1974年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员院士,1979年获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获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1987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张光直的研究专长为考古人类学,在美国任教三十多年间,一直致力于考古学理论和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张院士以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和数据,对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有极深入的研究,先后出版专书十余本,论文一百多篇,其中《古代中国的考古》(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一书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上古时代历史文化的最主要著作。张光直曾于民国五十八年和六十一年回台湾主持「台湾史前史研究」和「台湾省浊水溪与大肚溪流域自然史与文化史科际研究」两项大型研究计划,其结果不但为台湾古代历史文化的重建有重要贡献,而且对台湾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张光直曾经在四六事件中被逮捕,後来获释。自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毕业後留学美国,取得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张氏学术主要成就有二:一、开创聚落考古(settlement archaeology)的研究,自1970年代在蔚为风潮;二、将当代文化人类学及考古学的理论以及方法应用在中国考古学领域,代表作《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1986年,中译《古代中国的考古》) 一书迄今仍为涵盖面最广泛且讨论最深入的中国考古学专著。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百度云

《考古中国》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提取码:uxsp简介:小说以考古专业女博士生论文伏笔,依据上世纪以来对新石器时代墓葬,遗址,遗迹,实物,文史等一系列重大发掘,真人实事还原和再现了中华第一帝轩辕黄帝为首的先民们生命历程。从打磨石器到金石并用,迁徙采集到刀耕火种,原始共产制到私有制的形成,直至建立大一统帝制国家。把穴居野处茹毛饮血原始人,进化为文明社会现代人,开创了辉煌灿烂的中华五千年伟业。考古的目的,在于借助遗物对话古人!史前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故事,不是传说,不是神话,皆有迹可考。

《最后的秦军》作者金铁木

现代中考古的书籍还是非常多的,考古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学习的过程,不仅从古代钱币、古代文化、古代民俗、古代衣着等多方面考虑,所以需要看的考古的书也是非常多的下面这些考古的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可获得考古书籍目录:《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_唐兰》《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新出楚简文字考》《青铜器漆器古玩杂项张怀林》《西清砚谱2册不分卷清于敏中等编清内府写绘本史语所藏版》《西周青铜器铭文历代史征唐兰》《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 附重编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民)容庚编》《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考古图、续考古图、释文-[宋]吕大临撰》《秦金石刻辞》三卷(丛书集成三编)》《古器物范图录》三卷《附说》一卷雨楼》《敦煌零拾(上虞罗氏自印本)》《历代符牌图录》《本朝学术源流概略民国丛书》《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编著》《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窑藏》《商周彝器通考容庚》《商承祚文集》《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商承祚 说文中之古文考》《三代吉金文存释文罗福颐》《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宋)薛尚功》《考古图_续考古图_考古图释文》《解字说文:中国文字的起源 郑若葵著》《江汉吉金 湖北省博物馆典藏商周青铜器》《甲骨文合集释文_2+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_1+胡厚宣》《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_下编》《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_上编》《甲骨文合集补编释文1》《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7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6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4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3册》《说文释例江沅咸丰刻本》《殷墟卜辞研究[日]岛邦男著 濮茅左 顾伟良译》《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辞研究》《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常耀华著》《殷墟文字记唐兰》《殷墟文字记唐兰》《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常耀华著》《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辞研究》《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殷墟卜辞研究[日]岛邦男著 濮茅左 顾伟良译》《殷契粹编》《新出楚简文字考》《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