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青岛早报总编辑是谁

发布时间:

青岛早报总编辑是谁

1996年1月1日,《青岛早报》 (原名青岛生活导报)创刊,是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山东省首张全彩印早报。2002年4月28日更名《青岛早报》,办报形式更为新颖、时尚热点更为集中,内容更为丰富,成为青岛乃至山东报业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报纸之一。强大的报业集团印务中心保证了《青岛早报》成为青岛和周边特别是胶东半岛地区每天清晨上市最早的报纸,以信息传递速度最快的美誉,成为广大市民必备的“早间文化快餐”。2004年3月28日早报成功改版,使早报的各项事业发生了质的飞跃,报纸质量进一步提高,发行量直线上升,广告刊登额连创历史新高。“办最好看的报纸”,做一份有社会责任感的阳光媒体是《青岛早报》追求的目标。2004年下半年开始,青岛早报发行部强力启动山东半岛发展战略,分别在潍坊、高密、荣成、烟台、莱州、日照等山东半岛各地建立发行站或代办点,使青岛早报以其新闻可读性强、内容可信度高的优点,成为山东半岛阅读率最高的权威性报纸之一,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报纸”。2012年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改制成为青岛报业传媒集团,《青岛早报》将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在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下将《青岛早报》打造成岛城乃至山东半岛地区都市生活类媒体第一品牌。2013年3月3日,青岛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与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青岛新报传媒有限公司,管理运营《青岛早报》和《青岛晚报》。此次合作,双方本着整合资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成立青岛新报传媒有限公司,管理运营 《青岛早报》、《青岛晚报》,双方各占50%的股权。

青岛早报创刊于1996年,原名《青岛生活导报》,2002年4月28日更名为《青岛早报》。系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日报社)旗下三报两刊的重要媒体。宣传用语:青岛早报,新鲜早到。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日报社)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33号邮编:266001

青岛早报总编辑

《青岛日报》 是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1949年12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作出了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12月5日, 驻青岛的胶东区党委奉命迁回莱阳城,《胶东日报》同年12月9日停止在青岛出版而迁回莱阳城。在《胶东日报》迁回之前,中共青岛市委即着手组建青岛日报社。由胶东日报社、新华社胶东分社留下一部分干部、工人,,又陆续从新徐日报社、渤海日报社调来部分干部,并吸收旧报社的部分人员,建成了青岛日报社。当时新华社青岛分社设在青岛日报社,,对内是一个编委会。报社组建时共有干部68名(中共党员55名),工人50多名。报社实行社长制,设社委会和编委会。吴建任社长兼新华社青岛分社社长,,兼编委会书记,沙洪任副社长兼第一总编辑,兼编委会副书记,于梦尤任第二总编辑。 12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管会批示:准予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青岛日报》在本市出版。12月10日,青岛日报》正式创刊。《青岛日报》创刊号刊有《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青岛日报》从创刊到1961年2月10日,都是对开四版大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纸张紧张,于同年2月11日改为四开四版小报,直至1982年1月1日恢复对开四版大报。《青岛日报》创刊时为铅印,1990年6月1日改为胶印后,创刊初期使用的旧设备,全部更新。《青岛日报》创刊初期日发行量600份左右,1986年增加到11万份,并于1989年1月开始自办发行。青岛日报社在太平路33号,印刷厂始在中山路6号,1966年6月迁肥城路2号,1988年4月迁太平路33号。

1996年1月1日,《青岛早报》 (原名青岛生活导报)创刊,是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山东省首张全彩印早报。2002年4月28日更名《青岛早报》,办报形式更为新颖、时尚热点更为集中,内容更为丰富,成为青岛乃至山东报业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报纸之一。强大的报业集团印务中心保证了《青岛早报》成为青岛和周边特别是胶东半岛地区每天清晨上市最早的报纸,以信息传递速度最快的美誉,成为广大市民必备的“早间文化快餐”。2004年3月28日早报成功改版,使早报的各项事业发生了质的飞跃,报纸质量进一步提高,发行量直线上升,广告刊登额连创历史新高。“办最好看的报纸”,做一份有社会责任感的阳光媒体是《青岛早报》追求的目标。2004年下半年开始,青岛早报发行部强力启动山东半岛发展战略,分别在潍坊、高密、荣成、烟台、莱州、日照等山东半岛各地建立发行站或代办点,使青岛早报以其新闻可读性强、内容可信度高的优点,成为山东半岛阅读率最高的权威性报纸之一,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报纸”。2012年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改制成为青岛报业传媒集团,《青岛早报》将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在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下将《青岛早报》打造成岛城乃至山东半岛地区都市生活类媒体第一品牌。2013年3月3日,青岛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与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青岛新报传媒有限公司,管理运营《青岛早报》和《青岛晚报》。此次合作,双方本着整合资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成立青岛新报传媒有限公司,管理运营 《青岛早报》、《青岛晚报》,双方各占50%的股权。

青岛日报总编辑是谁

许多人都不知道,青岛日报是从一则消息里“挖”出许振超这个典型的。2003年3月,青岛日报记者辛梅采写了一篇题为《青岛港刷新中国集装箱装卸效率》的消息,其中提到了青岛港许振超的名字,命名集装箱服务名牌为“振超效率”。这则看似“很一般”的消息,却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新闻线索,“为什么要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这个效率呢”,带着这个问题,辛梅第二天又跑到码头采访。据辛梅回忆,“一见面,就感到这个队长与众不同。”也正是在这次采访中,辛梅掌握了许多关于许振超感人事迹的第一手材料,而今天,这些事迹已经家喻户晓。“收获”的喜悦让辛梅带着兴奋跑回报社,当即向报社领导做了汇报。第二天,社领导在例会上明确提出,“这是难得的当代产业工人的典型。”“要举全编辑部之力将它做好,要做成系列。”半个月后,辛梅十易其稿,精心采写出了关于许振超先进事迹的第一篇通讯《振超效率:赶超世界第一》。交稿后,社长谭泽、总编辑蔡晓滨亲自改稿,之后,又将此稿送交市委有关领导亲自审阅,市领导充分肯定了这一典型报道。2003年4月2日,这篇经过反复锤炼的人物通讯在青岛日报头版头题刊发,报社为了处理好这篇报道,做了精心设计,一版配评论,配照片。报道见报,一夜间,青岛人知道了许振超这个名字。对于青岛日报发现了这个先进典型,许多人认为是幸运的、偶然的。而青岛日报社社长谭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据谭社长介绍,青岛日报一直注重培养记者的“典型意识”。长期负责海尔、青岛港等大型企业报道的记者辛梅,脑子里就时时绷着“典型意识”这根弦。辛梅也告诉记者,社长谭泽曾经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这里容易出典型,一旦发现,就要抓住不放。” 在青岛港,辛梅俨然成了“名誉职工”。这个跑了6年交通口的女记者,对青岛港已经相当熟悉。这为发现、写好许振超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但是,她并不满足,为了写好许振超,她简直挖空了心思。为了挖细节,她先后20多次在各种天气下,爬上17层楼高的桥吊;为了写好许振超修理张紧液压装置的画面,她越过护栏,一直爬到探到海里的桥吊前大梁上,亲手去实验两个油阀的温度;为了写出桥吊司机工作的单调,她反复计算出了一天一个司机要做近万个重复动作的次数……这些还不算,对于辛梅而言,最难的是怎样从内敛的许振超口中和不善表达的工人口中挖出想要的素材。当时,许振超就像一张白纸,连青岛港自己的港报都没有宣传过许振超,更谈不上有什么相关资料。面对沉默的许振超,她的采访往往很难进行。于是,在最初一段时间里,她只有从“外围”入手,尽量多地掌握一手资料。那时,她只要听说谁是许振超的好朋友,就缠住人家不放,硬拉着人家讲讲老许的事;她还和许振超的妻子女儿成了好朋友,说起许振超的事,她们一块大笑,一块流泪;一个人和十几个工人座谈,一谈就是大半天;晚上十一二点还“泡”在码头上……就这样,在写完最初的几篇通讯之后,辛梅的采访笔记就有了一尺多厚。而每次写作,她都要从上百个事例和细节中选取最为合适的素材。因为她知道,典型人物容易留给大家“似曾相识”的印象,就是因为记者在对典型人物宣传时容易“为了宣传而写作”、“为了宣传而拔高”。同时,青岛日报从最开始就给这次宣传定了基调:让典型人物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辛梅也回忆到,“我的目的是要写一个本色的许振超,既要写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许振超,又要写出一个唯一的许振超。”推广典型 追求动态效果从去年4月第一篇通讯见报到现在,青岛日报关于先进典型许振超的报道从没停止过。青岛日报在这次典型报道中突出表现出“不搞一阵风”的报道特点。2003年,青岛日报共发表文章十余篇对许振超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跟踪报道,其中包括《一个人和他的团队》、《告诉你一个生动的许振超》等6篇主打通讯。进入2004年,青岛日报仍然对其进行跟踪采访,写出长达1.3万字的通讯《许振超和他的振超效率》,并打破常规,用2/3个一版转1/2个6版的形式进行了一次性刊发。这对于报社而言,是个“破天荒”的举动。最近,许振超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先进典型,辛梅又采写了《还是那个许振超》、《不是那个许振超》等一批新的报道,当然,还是用事实说话,写平常事,反映许振超在北京做完事迹报告会后的变化。总之,“典型是动态的。一个成功的报道也应该是动态的,让报道与典型共同成长,这就是我们的追求。”青岛日报的记者们如是说。

如果是应试需要的话看一下丁柏铨主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人大版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另外南方周末、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也是经典。如果是工作需要的话还是研究一下感兴趣的媒体,尤其是你将要涉及的那个口子的常用报道模式。不知道你是哪种工作性质,每个口子的稿子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其实熟练了之后就是套。

青岛日报总编辑是谁啊

阿真是谁???

现任青岛画报总编辑是王基德。青岛画报编辑部是青岛日报社下属的处级单位,历任总编辑是张秉山、郑建华、龙思训、王基德。

笔名阿真,原名王洪荣,女,山东荣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大中文系。历任济南市文联《泉城文艺》小说编辑,山东省作协《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杂志小说组组长,《青岛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女大学生》《鬼屋》《雾中丽人》等;小说集《伤心的海湾》《无色的虹》等;小说《我爱你,孩子》被介绍到国外;短篇小说《我看见了大海》被改编为电视剧,并获得中央电视台星光奖;短篇小说《伞》获1981年山东省大学生优秀作品奖,《唉,青林岗》获1982年《泉城文艺》奖,《沙冢》获1989年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中篇小说《无色的虹》获1990年《时代文学》优秀小说奖所著中短篇小说多次受到媒体评介并转裁。近年来,作者致力于悬念小说和推理小说创作。希望对你有用,希望采纳!

青岛日报社总编辑是谁

《青岛日报》 是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1949年12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作出了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12月5日, 驻青岛的胶东区党委奉命迁回莱阳城,《胶东日报》同年12月9日停止在青岛出版而迁回莱阳城。在《胶东日报》迁回之前,中共青岛市委即着手组建青岛日报社。由胶东日报社、新华社胶东分社留下一部分干部、工人,,又陆续从新徐日报社、渤海日报社调来部分干部,并吸收旧报社的部分人员,建成了青岛日报社。当时新华社青岛分社设在青岛日报社,,对内是一个编委会。报社组建时共有干部68名(中共党员55名),工人50多名。报社实行社长制,设社委会和编委会。吴建任社长兼新华社青岛分社社长,,兼编委会书记,沙洪任副社长兼第一总编辑,兼编委会副书记,于梦尤任第二总编辑。 12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管会批示:准予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青岛日报》在本市出版。12月10日,青岛日报》正式创刊。《青岛日报》创刊号刊有《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青岛日报》从创刊到1961年2月10日,都是对开四版大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纸张紧张,于同年2月11日改为四开四版小报,直至1982年1月1日恢复对开四版大报。《青岛日报》创刊时为铅印,1990年6月1日改为胶印后,创刊初期使用的旧设备,全部更新。《青岛日报》创刊初期日发行量600份左右,1986年增加到11万份,并于1989年1月开始自办发行。青岛日报社在太平路33号,印刷厂始在中山路6号,1966年6月迁肥城路2号,1988年4月迁太平路33号。

《群力报》1945年2月7日创刊,停刊于1949年11月底。出过旬刊、5日刊、3日刊、日刊,共出刊518期。《群力报》,初创时为8开4版,1948年9月起改为4开4版,最高发行量为5.56万份。创办人为胶东区各救会主任张修己,总编辑为赵铎,继任总编辑有蒋守全(女)、陈晓东、于梦尤。该报初创时为胶东区各界人民抗日救国总会的机关报,1948年1月改为中共胶东区委员会机关报。1949年月,该报迁入青岛出版。青岛市由胶东区辖市改为省辖市后,该报并入《胶东日报》,于1949年12月1日迁至莱阳城出版。《群力报》是一张通俗化的农民报纸:一、文字口语化,读起来上口,群众能听懂。二、稿件短,标题生动。每版发稿十几篇,每篇大都二三百字。三、副刊活跃,既贯串政治教育,也实施文化教育。副刊的漫画多、歌曲多,图文并茂。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时,一幅《小被三尺长》的漫画,形象地揭示出蒋介石兵力不足,必吃败仗的道理,传遍了整个胶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