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论医学与人文关系论文选题背景

发布时间:

论医学与人文关系论文选题背景

《医学人文概论》课程学习心得体会队别专业学号姓名不要让医生成为折翼的天使 第一次上“医学人文概论”的时候,我就对其产生了亲近感,是不同于对医学课程的感觉,后来我才发现学习医学人文是在进行人性的探索,是情感的交流;而学习其它专业医学课程大多是在追求科学的理论,是知识的交流在我看来,医学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医学人文精神对医生的引导作用绝不逊色于医学知识!医学人文强调人文。人文精神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要求重视人的价值,主张实现人的平等和自由的伦理观。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它的核心追求是对生命的关爱。这也反映了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一个掌握精湛医术的人不能称之为医生,作为医生必须以医学人文精神为指导,这样医术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在这里不得不提起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时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话很好的体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尽管医学在发展,但总是疾病先于医学的,因此总有我们还不了解的疾病。面对我们已能够战胜的疾病,我们自然应尽力治愈病人,为其解除病痛;而现实中我们做得更多的是去帮助病人,这种帮助不一定直接和疾病相关,但却是为了病人健康着想的,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行为;当面对那些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时,患者更需要医生的安慰,这绝不是敷衍了事,当我们不能给患者带来治疗上的帮助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人文关怀,记得老师说过这个要求实际上比前两个都要难,因为这种对病人的安慰不比治疗那般有据可依,这常常是种更高层次的更复杂的更深入的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这需要我们摆脱医疗水平的约束,报以真心的关怀甚至是跨越死亡的勇气!安慰不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而这种体现人文性的心灵沟通正是我们最迫切需要的!然而现今科学化才是医学的主流发展趋势,这也使医学技术和人文关怀出现分裂化趋势。举个极端化的例子来放大影响,试想一个不听病人主诉,只看先进设备的检查结果的医生,和一个精密的电子仪器有何区别?卫生服务中的极强功利性色彩几乎吞噬了纯洁的医学人文光芒,乃至于“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的服务态度驱散了医患之间的丝丝暖意。临床医学出现难以弥补的缺憾:重诊治、轻预防,重高科技、轻普通技术,重治疗、轻护理,重科技、轻人文,重生命数量、轻生命质量。人们对医疗服务的种种道德诘难,实际上反映了服务质量的现状有悖人们的人文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从反面表露了人们对卫生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呼唤。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为疾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确性,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医学技术主义的兴起,使客观、冷峻的医学替代了充满人文温情的医学。实际上,医学的技术性和人文性从来就是医学内在的不可分割的两重属性,医学绝非一门完完全全的技术科学,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人们常称医生为白衣天使,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白衣天使不仅是因为他们能够战胜病魔,为患者除去伤痛,更重要的是他们总是怀着纯洁与神圣的精神去关爱病人!在我看来,科学性与人文性则是他的双翼,作为当代医学生的一分子,我呼吁“不要让医生成为折翼的天使”!

医学人文,是一门医学和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正如其名,是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及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学科。[1] 自文明创始以来,人类对于生命,健康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因此有关于医学人文的思想言论自古即有,但较早时期医学人文只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一般是由长期或曾经从事医学工作人员自主思考总结得出的一些结论或心得,医学人文长期处于无正式定义阶段。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医学其人文性的思考越来越多,对于生命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这为医学人文的诞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随着医学工作者整体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医学工作者对于工作的思考与总结也日益增多,其质量也日益提高,这为医学人文的诞生提供了很重要的学术基础。医学人文学系作为一门年轻但是对人类发展意义重大的学科,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发展。

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选题背景

贫穷出诗人;愤怒出诗人;坎坷生活的磨难成就文学家;文学作品与作者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曾听说过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我们常歌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是因为春蚕和蜡炬的无私奉献; 翻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像春蚕一样做贡献的人还少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扁鹊周游列国解除人间疾苦,屈原为寻求救国真理上下而求索……他们不都是无私奉献的英雄吗?如果有人认为当今不再需要奉献的话,那么想想血染党旗的左权、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刘胡兰、人民好卫士任长霞是的,我们怎能否认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怎能不由衷地赞美这奉献精神?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奉献是永远不变的砝码,闪光才是生命顶点的坐标! 大家都知道项羽吧,他在战败后乌江自刎,其实大可不必他完全可以重新振作起来,打败刘邦,夺回原本可以属于自己的江山但是他却没有积极的调整心态,最终落的遗恨万年 与之相反,勾践虽沦为亡国奴,但他却能卧薪尝胆,没有放弃,终于重见天日,成就一番伟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着的意义人,要为自己而活意义就是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成功须付出汗水成功,失败,大笑,痛哭,每一个环节都尽情的去体会,享受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理想,做什么都是做给别人看,自己又能体会到什么呢,人活着连这些都不能自己去体会,享受, 人生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许多关爱我们的人而活,我们要学会感恩,等真正成功的那一天报答他们的恩情,记住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配起来的,

品味文学,品味人生。

当代作家赵丽宏曾说过:“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然而这些关闭着的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扇门写着两个字:文学。”赵丽宏认为文学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而我认为文学是我生命中必要的,因为“或许在生活中会因为你的美与丑夺你的形象;或许在集体中有着贫富之说来定夺你位置;或许在社会中存在着勾心角之谜来衡量你的价值,但是在文学中,只有你和主人翁的快乐,它是美好的代言,和平的归属”。 以文学为话题的作文800字我欣赏郭敬明,从初中就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我欣赏张爱玲,虽然有些看不懂也不理解,但其中的蕴意深厚;我欣赏鲁迅,即使有时会在他的世界上陷入沼泽……在《红楼梦》中,我是黛玉的明眸,清澈而犀利,《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门外的盛景及左拐右转的院落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珠光宝气、富贵堂皇更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各人容貌,举止谈吐,礼仪之说,亦是落落大方,与众不同。再探门道,各人出场就已是气势逼人,有扶,有请,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有顾作不见的,有循规蹈矩、小心翼翼的,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借曹公之用笔精妙,光是这排场就让人叹为观止。在《出走十五年》一书中,我看到了希腊的气派、罗马的恢弘,我感到了耶路撒冷的冷峻,恒河的壮美;我听到了西隆囚徒的叹息,莫扎特的绝唱。不同国度的人,不同故事的感悟,对文化和历史的认知也就从中渐渐递增。我更深深了解了文化与历史这看似疏远却又密又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文化便是历史所折射出的一道光;如果说历史是一首乐章,那么文化便是历史中扣人心弦的动人音符。借秋雨之正笔,我学到了一种美德——尊重,同时,我也学会了真正的旅行者精神——虚心虞诚,锲而不舍,永往直前。这是一个优秀的旅行者必备的品质,更是一个学子所应该学习的。文学是作者的心声,诱惑着每一颗赤诚之心;文学是读者的眸子,诱惑着每位文学之子;文学更是一扇窗,窗后的世界诱惑着我,走向梦想与现实的交际……文学是带刺的玫瑰,有着华丽的包装,巴金爷爷不慎被扎了,留下了爱情三部曲与激流三部曲;文学是巫婆的苹果,有着诱人的香甜,冰心奶奶了,留下了《繁星》和《春水》;文学是香奈儿的翻版,有着动人的香气,我被蒙了,留下这一篇肺腑之言……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论文选题背景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 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三、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是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一、难舍难分——生态与人文关系导论生态与文化的关系生态理念与软实力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共生法则二、身土不二——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维度及温度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土壤和水源对王朝国运的影响饮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生态对语言文字的影响地域文化与生态的关系三、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界与人类社会的趋同与趋异适应人种的地域差别四、数量还是质量?——种群生态对策自然界种群与人口的增长模式及数量调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r,k对策(r代表以量取胜,k代表以智取胜)五、对手就是朋友——种内及种间关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正相互作用(合作)和负相互作用(竞争)自然界的协同进化与人类社会的协同进化六、自私的基因——行为生态动物与人类的利他行为自然界中与人类社会中的集群行为生物界中和人类中的性别与求偶行为人类的性选择与性魅力的进化意义七、正因同根生--生态位的博弈生态位的概念与现象及人类社会中生态位与文化多样性、处世、教育、变革之间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特征替代现象(近缘种竞争)生物入侵与外来文化现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态位分离与共生八、 物我同舟--物种保护文化对生物保护的影响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物种保护的措施第九章 共同的家园——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与各国食物消费的差异边缘效应与中度干扰第十章 发展的代价——环境保护生态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环境安全危机环保与发展的关系 全球化与生态保护进行生态建设时需要克服的观念与认知找的很辛苦,望支持~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论文选题背景

人口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将进一步以发展为主题,继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大力促进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重大课题。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亚洲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全国人大愿与各国议会继续加强交流,加深了解,增强信任,扩大共识,为不断促进亚洲各国议员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计划生育即要提高人口素质,又要提高人口水平, 二是:晚婚晚育 三是: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了环境的严重破坏,所以调好人口 资源 环境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2.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 3 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4、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5、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高度重视和认真分析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真正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抓紧抓实,全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总是受到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不平衡性,正是人口分布规律的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差异。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措施:要协调好人口 资源 环境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与两型社会。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 1、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关于这个政策,我不多说了,其良好的作用应该肯定,中国30来少生育30000万人口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当然这个政策有待进一步改进,如果把人口控制和国家的养老保险结合起来,这个政策的效果会更好(这个问题有待将来论述)。今后这个政策依然不能放松,要在改进中提高。 2、人口问题说到最后还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问题后我发现,在经济起飞时,每个国家的人口都会高速增长,当该国GDP达到10000美圆/人时,人口增长就会停止,然后人口总量会稳定,当人均GDP达到20000美圆时,人口会呈现下降趋势。西方几十个发达国家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中国上海市人口增长已经出现停滞状态,为什么?上海市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0美圆。中国其他地方还没有达到这个指标。什么时间整个中国达到人均GDP10000美圆呢?2030年前后会达到,到时候,中国人口会达到历史的高峰,---15亿左右。经济发展速度提速、社会运转速度加快、抚养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在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我把二楼的资料剪了一下,不知道如何

人口与经济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的一对范畴。一方面,经济离不开人口。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经济的物质的生活,就没有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不会有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动。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口数量相对经济需要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劳动资源的浪费或劳动工具的闲置。延缓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恰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则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分布合理、密度适宜,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及其运动过程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济及其发展过程不但决定着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地给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以影响,制约着人口数量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同时,其还是人口迁移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人口的密度和分布、人口迁移的流向和流量。

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于为国民经济长久稳定的发展解除了后顾之忧。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 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的成果 由于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无法一概而论。因此对人口增长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作用幅度与方向上还没有达成共识。 但是,在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方面,全球基本上已经形成共识,这里可以用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我国自1978年以来,由于成功地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国策,已经卓有成效地将人口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有力的控制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从以下两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增不断降低,人口总量的增长也趋于平缓。同一时期我国整体经济总量在存量和增量上的变化则是不断向上发展,这应该说计划生育政策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有专家测算了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资本投入、人口增长,得出结论:人口增长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可提高36~59个百分点,并进而推论:“人口自然增长率只要降低几个千分点就会明显促进人均GDP增长”。尽管该数据模型建立及有关结论数据有待商榷,一些学者也质疑该量化结论和推论的准确性。但从定性的角度分析,我们根据该研究报告中可以得出结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经济有效的作用。 由于全球人口自1984年以来的过度增长(自八十年代中叶以来,世界人口已经增长了132%),已经在粮食生产,耕地面积,淡水,海洋捕捞,肉类产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多样性,气候,能源,废弃物,就业,收入,住房,教育,城市16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1960~1998年间,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伊朗这四个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40%~50%。 由于世界人口的过度膨胀,自然保护区开始受到威胁,大面积森林退化,大量的海洋渔业资源枯竭。在全球15个主要海洋渔业区中,就有11个渔场捕捞量下降。大多忽视人口增长和忽视计划生育的非洲国家,开始被大量需要就业和受教育的问题所困扰。而在人口增长最慢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收入增长最快,包括:南朝鲜,台湾,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所以说,如果世界各国不能同时开始重视人口过度增长并把经济转向环境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轨道,经济的衰退将是难以避免的。二、人口适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发达国家人口缓慢增长阻碍经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在我国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否只要人口增长为零甚至负增长就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就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呢?类似观点可在各类研究报告上发现“在本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将控制在16亿以内,并顺利实现零增长,然后开始缓慢下降…… 这将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通过对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人口与经济相互影响的关系来看,保持适度人口增长才会利于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人类发展的历史,说到底,是人类同自然环境关系的历史”,“人口和环境作为自然界中一对既互相对立,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矛盾统一体,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始终”。这里的适度人口是指经济适度人口,即:从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生态环境承载力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出发,寻求通过最佳方式达到经济协调发展最优目标的适度人口。 我们暂时可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世界各国由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状况以及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不同,适度人口规模以及适度人口增长水平都将会不同。但是如果人口增长规模偏离了适度增长速度,不论是高是低,都将不利于经济发展。

国际关系论文选题背景

试析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经济全球化及其时代特征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最早由哪位学者使用,是什么含义上使用的,目前无法考证。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由Theodre·Levitt在1985年的《市场全球化》一文中首次提出[1]。它是指由于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人才等经济因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整个经济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逐步迈向一体化的过程和现象。但全球化一步入学术殿堂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90年代以来,频频出现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及人类学诸研究领域中。学术界对一个概念或问题作多视角的探讨,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均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把握。但我们不应该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原本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扩大化。把远古已在进行或目前可望不可及的遥远的梦想如全球政治一体化、全球文化一体化以及全球性问题等通通囊括到全球化之中,似嫌牵强,又难以把握。窃以为“全球化”从提出的最初本意、从其核心内容来看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亦即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优化配置和重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进程和现象。正如在1990年第一次完整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S·Ostry)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场经济在世界各国不断扩展而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还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继续发展,且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美国学者D·F·西蒙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产业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经营的全球化。而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的跨国公司又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和主体力量。经济全球化突出地表现在跨国公司的急剧扩张上,1994年来,世界性的企业并购浪潮规模不断扩大,一度震惊世界的波音——麦道公司合并、奔驰——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并等消息很快被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兼并事件所淹没。1999年初美国沃达丰公司以560亿美元吞并美国空中通讯公司,9个月后,这家新公司又被美国大西洋贝尔电子公司收购。美国家用产品公司与沃特兰伯特公司宣布了总值709亿美元的合并计划,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药企业。加拿大阿尔坎铝公司、法国佩西纳公司和瑞士铝隆察集团合并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铝公司,年销售量216亿美元。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微波通讯公司宣布以近13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第三大电话公司斯普林特公司。年底,英国沃达丰空中通讯公司以1480亿美元收购了德国曼内斯曼公司。企业的兼并额从1996年的14万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5万亿美元,1999年更达4万亿美元。企业的跨国兼并极大地优化了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实现了规模效应;使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8年全世界已有6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60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而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仅5万家,境外机构仅5万个)[3]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70%、2/3的世界贸易、80%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形成了统一的国际生产体系。一项最终产品,它的零部件制造、它的不同生产阶段,可以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可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不同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还表现为产业分工的全球化,产业分工从一国以传统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分工发展成为范围广泛的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从单一产品的分工发展到产品型号、产品零部件和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并形成世界性的产业分工网络,每一生产环节都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格链中的一分子。  在生产经营的全球化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过去20年来,国际直接产业投资一直保持大幅度增长,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从1983年到1995年,每年平均增长2%,大约是国际贸易年增长率的一倍。199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4600亿美元,是1970年的10倍。到2000年,国际产业直接投资总额为11000亿美元,比上年又增长了14%,其中80%以上流入发达国家[4]。同时国际证券业投资迅速发展,1993年流动金额为8185亿美元,1994年则达到9524亿美元,1995年增加到12584亿美元[4]。通过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而促成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的联合,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新的趋势。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始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有资料表明,最大的1%的跨国公司拥有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按资产排列的世界100家最大跨国公司控制了约1/3的世界对外直接投资[5]。    贸易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重要表现是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中一个古老的现象,它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国际贸易年均增长速度比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高出一倍以上。1990-1995年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998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额为54148亿美元,按现价计算比1950年增长了100倍。此外,在1950年还可忽略不计的服务贸易,到1998年已增至13263亿美元。1998年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占该年GDP总额288622亿美元的4%,这意味着世界各国每年平均有近1/4的GDP不经过国际贸易便无法实现[6]。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从没有今天这样紧密。同时,国际贸易货物品种也日趋多样化。在世界贸易中占出口1%以上的货物从过去的11种增加到现在的20多种。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中,占出口中1%以上的货物种类从过去的6种增加到现在的20种。国际经济的发展使世界贸易格局和贸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电子商务(EC)、电子贸易撮合(ETM)、电子资金转帐(ETF)等电子化贸易手段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定实现了贸易自由化。1995年正式启动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法人地位对成员国进行严格的法律约束。标志着全球贸易体制基本形成。可以预见,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继续推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将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更大规模地流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