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干旱气象编辑部是干嘛的呢

发布时间:

干旱气象编辑部是干嘛的呢

有关天气的一切。以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等服务项目为主要工作。具体分布到下的话,是对一些仪器的观察、操作、记录数据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实用性更强,比较好。

负责辖区内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及气象业务建设的组织实施;各类气象活动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干旱气象编辑部是干嘛的呀

1、负责辖区内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及气象业务建设的组织实施;各类气象活动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2、负责发布临近短时、短期天气预报,制作发布公众天气预报,向政府提供气象决策服务,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对重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组织管理辖区内防雷减灾工作。依法对新建(构)筑物防雷设计进行审核;依法对辖区内防雷设施进行周期检测(验收);对从事防雷产品生产、销售及从事防雷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负责组织雷电灾害调查、统计和鉴定工作。 3、组织管理辖区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负责辖区内灌充施放升空气球或系留气球的安全管理。 4、负责辖区内农业气象技术推广的管理。组织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提出利用、保护气候资源和推广应用气候资源区划成果的建议;负责对本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气象资料的审查核准。 5、负责监督、检查有关气象法规的实施,对违反气象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承担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6、承担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面向基本气象系统和社会服务的国家级公益类专业气象科学研究所。其主要任务是瞄准干旱气象研究的国家目标,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大开发和气象业务现代化的需要,紧密围绕干旱、沙尘暴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干旱所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甘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001年作为中国气象局“一院八所”之一,开始进行国家级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建立起“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宽松工作氛围、紧张工作步骤、浓厚科学气氛”的干事创业环境,确立了面向干旱气象研究国际前沿和国家及地方需求的科技创新目标。2004年10月,干旱所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等组织的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联合验收。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气象科技大会上,干旱所获“全国气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未来5~10年,干旱所将逐步建设成为专业特色突出、科研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干旱研究中心和干旱气象人才培养基地。干旱所拥有一支精干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研队伍,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9人。博士2人,硕士16人,在读博士5人,平均年龄36岁。另外,全所聘请聘用科研流动人员40人。研究领域和方向:干旱所以干旱、沙尘暴,以及与干旱和沙尘暴紧密联系的水资源、生态环境、沙尘气溶胶等为主要研究领域。重点研究方向是:干旱气象监测与试验研究、干旱气候规律及其预测研究、干旱气象灾害研究、干旱气候变化与沙尘气溶胶特征研究、干旱区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研究。科研基础条件:干旱所在区域干旱气候观测系统(RACOS)的总体思路下,拥有一大批国际先进的科研设施,具备了开展野外综合试验的良好条件。另外,已初步建成沙尘气溶胶理化分析实验室和移动式的干旱气象综合科学观测平台。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陆—气之间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为发展区域相关模式,为水、土、气、生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科学试验平台。 干旱所还拥有一流的开放式科研办公环境及条件,计算速度超过千亿次的SGI高性能计算机,方便快捷的科技期刊电子查询系统,以及主网为千兆的网络传输系统和中国干旱气象网站,并初步建成干旱气象专业共享数据库系统。对外交流合作:干旱所实行开放合作的办所方针,大力构建科研合作平台,拓展研究领域,不断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广泛吸纳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创新力。干旱所以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为跨部门和跨行业开放合作平台,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为区域开放合作平台,以兰州国际环境蠕变研究中心为国际开放合作平台,以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并设立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面向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开放合作研究。干旱所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所开展学术交流和访问,国内已经与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都具有实质性的科研合作。科学研究成果:“十五”至今,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申请立项、发表论文和获奖成果大幅度增加,共申报各类科研项目405项,立项127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科技部项目7项),获得资助经费2000多万元;共发表论文519篇,其中在SCI、SCIE、EI类收录刊物上发表25篇,在一级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86篇;获各种科技奖64项,其中省部级奖7项。总体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瞄准干旱气象发展的国际前沿。加强干旱、沙尘暴、冰雹等灾害气象事件的形成机理和监测预报预测技术研究,重点在干旱气候监测与试验、干旱气候预测与生态环境、干旱气象灾害评估、干旱气候变化与对策研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干旱、沙尘暴的监测和发生机理,以及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重要科学突破,产生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造就一批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干旱气象专家,形成4-5个由首席科学领衔的富有竞争力的科研群体。加强完善“五个基地”、“三个平台”、“一个工作站”、“一个分析室”,以及移动干旱气象综合科学观测平台和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完备的科研基础体系,发展能够体现干旱区域特色的数值模式体系,进一步建设完成干旱气象共享数据库系统。最终将干旱所建设成专业特色突出、科研水平达到一流、国内知名、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干旱气象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和建立科研型业务部门提供强有利的科技支撑,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取得突出的成绩。

亲,我们气象局是以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等服务项目为主要工作。

干旱气象编辑部

[编辑本段]干旱(arid) 仅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1]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甚至在通常水量丰富的地区也会因一时的气候异常而导致旱灾。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编辑本段]小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30天、夏季16~25天、秋冬季31~50天。 损失小。[编辑本段]中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31~45天、夏季26~35天、秋冬季51~70天。 损失中。[编辑本段]大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60天、夏季36~45天、秋冬季71~90天。 损失较大。[编辑本段]特大旱: 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干旱预警信号 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

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定义【干旱】(drought damage)通常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干旱气候,指某地多年无降水或降水很少的一种气候现象,世界气象组织将干燥度(年可能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大于10的地区定为严重干旱区或沙漠区,又称常年干旱区;二是干旱灾害,指某地在某一时段内的降水量比其多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导致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干旱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编辑本段回目录干旱是指因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的水分短缺现象。这种水分的短缺可以表现为降水量的不足、土壤水分的缺乏或江河湖泊水位偏低等。从类型上,干旱可以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 气象干旱指某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农业干旱指在作物生育期内,由于土壤水分持续不足而造成的作物体内水分亏缺,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现象。 水文干旱是指由于降水的长期短缺而造成某段时间内,地表水或地下水收支不平衡,出现水分短缺,使江河流量、湖泊水位、水库蓄水等减少的现象。 社会经济干旱是指由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社会对水的需求通常分为工业需水、农业需水和生活与服务行业需水等。如果需大于供,就会发生社会经济干旱。 在四类干旱中,气象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最直观的表现在降水量的减少,而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更关注人类和社会方面。气象干旱是其他三种类型干旱的基础。由于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的发生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供应的影响,其频率小于气象干旱。当气象干旱持续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发生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并产生相应的后果。经常是在气象干旱发生几周后,土壤水分不足导致农作物、草原和牧场受旱才表现出来。几个月的持续气象干旱才导致江河径流、水库水位、湖泊水位、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水文干旱。当水分短缺影响到人类生活或经济需水时,就发生社会经济干旱。地表水与地下水系统水资源供应量受其管理方式的影响,使得降水不足与主要干旱类型的直接联系降低。例如,在发生气象干旱后,假如能及时为农作物提供灌溉,或采取其他农业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满足作物需要,就不会形成农业干旱。但在灌溉设施不完备的地方,气象干旱是引发农业干旱的最重要因素。气象干旱等级划分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制定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标准》,气象干旱可分为轻旱、中旱、重旱、特旱4个等级。轻旱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中旱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重旱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特旱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危害干旱对作物危害程度与其发生的季节、作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有关。春季干旱影响春播,或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断垄并影响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长。7~8月份的伏旱,在中国北方影响玉米、高粱、水稻的正常生长,造成棉花的蕾铃脱落。在南方影响早、中稻的正常灌浆和晚稻的移栽成活。秋旱影响秋作物的产量及越冬作物的播种。伏旱和秋旱都会使土壤的底墒不足而加剧翌年的春旱。作物对干旱的抵抗能力称为抗旱性,不同作物的抗旱性不同,水稻的抗旱性最差,遇干旱无灌溉的条件时减产严重,陆稻其次,大麦、小麦、黑麦、燕麦、花生等作物抗旱性中等,糜子、高粱、胡流、粟、马铃薯、甘薯、绿豆等作物抗旱性较强。作物对不同类型干旱的反应是不同的,例如一些豆科作物根系发达,抗土壤干旱的能力强,但不能忍受大气干旱;玉米抗大气干旱能力强而不能忍受土壤干旱。我国发生干旱最严重的地区是甘肃中部、宁夏南部、山西和陕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以及河北省坝上地区等。防御干旱主要靠发展水利灌溉事业、植树造林、改革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以及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等。

不知道

气象科技编辑部是干嘛的呢

中国气象局局直单位:国家气象中心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国家气候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行政管理局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 中国气象报社 气象出版社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

回答 你好,一、电视台编辑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认真细致地编辑稿件,按时完成稿件编辑工作; 2、做好每期稿件的自校、轮校,错误率不超过规定标准; 3、积极配合排版人员调版; 4、参加评刊活动,对刊物栏目设置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5、完成电视台领导交待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电视台编辑的任职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电视事业,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2、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记录; 3、相貌端庄,身心健康,无不良嗜好; 4、熟悉电视娱乐节目、少儿节目的制作流程和创作规律,具备电视采访和画面编辑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电视节目采访、制作; 5、具有较强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 6、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性、执行力。 更多11条 

编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为主编或总编辑(总编)。研究编辑基础理论、编辑活动规律及编辑实践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编辑工作是现代出版事业的中心环节。编辑的分类包括两种,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前者主要负责行文措辞、知识点描述、内容结构,后者则需要揣摩分析著作的选题、中心思想、学术真伪、理论价值,所以编辑具有专业偏向性,比如文学、教育学、哲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都有相关的编辑工作。编辑不仅需要读懂某一种类型的图书还要能够评审一类专业性内容。一本书、一份论文、一篇文章的出版或是发表与否,编辑有决定性作用。除了一般工作上所需的细心、敏锐观察力、良好沟通、清晰逻辑与分析能力之外,也需要有灵活的脑袋可以有源源不绝的创意想象,当然,最基本的文字撰写能力也是会被要求的。扩展资料:编辑是一座桥梁,桥的这头连着读者,桥的那头连着作者。编辑是一份严谨、细致而繁杂的工作,更需要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编辑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需要在三尺桌面上对稿件反复推敲、修改、加工整理。工作繁杂琐碎,需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编辑工作主要体现在策划、审稿、编辑加工、版面接排等各环节上,日常工作量大。作为编辑,必须时刻秉承精益求精的理念,充分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工作经验,从学术动态以及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对稿件的学术水平、科研价值、规范度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取舍。编辑的能力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较为高超的编辑水平,以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在新事物、新名词层出不穷的今天,一名优秀的编辑不能停止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追求,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优化改进、勇于创新,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我们在工作中应坚持工匠精神,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很好地相结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基础知识、编校知识,努力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编辑。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技近乎道:对编辑工作中工匠精神的思考

各地都不怎么样,但差不多都是这几种  办公室  1、组织协调全局工作和会议安排、接待工作,兼管局后勤工作。  2、组织目标管理、制度考核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其他全局性工作。  3、负责文秘、机要、保密工作,组织调查研究,草拟综合性文件、报告、总结、事业发展规划、计划、规  章制度并负责监督、检查、催办。负责气象宣传工作,报送政务信息,编写大事记、组织沿革及年鉴。  4、负责“富阳农网”网站的信息采集、发布及运行维护。  5、负责综合档案工作并对全局各科室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  6、组织管理办公自动化工作。  7、负责干部职工的假期审批和考勤考核工作。  气象台  1、负责气象测报、预报、农气、网络、科技等工作;组织灾情调查及决策、公益服务效益收集工作。  2、监测天气和气候变化;为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防灾减灾气象决策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制作发布短、  中、长期天气预报;负责气象预报技术研究、服务产品开发和系统软件开发。  3、承担气象影视节目及广告制作任务。  4、负责气象台的系统维护管理、影视设备的管理维护;负责通信网络的运行保障及机房管理。  5、组织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  6、编写气候评价。  7、负责农业气象服务。  8、负责地面测报及报表制作、预审。  9、负责提供实时气象资料服务。  10、负责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  11、负责全市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监视、维护、数据预审等工作。  信息中心  1、负责财务管理。组织企事业单位年检工作。  2、负责管理劳动工资、医疗保健、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  3、负责建立健全和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工作。  4、负责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5、负责会计核算、票据管理工作。  6、负责各类媒体的气象信息传播的市场开拓工作。  7、负责科技服务及广告工作。  8、负责各类专业专项气象用户的联络工作。  9、对气象信息传播实施监控,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10、负责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的效益收集工作。  11、开发应用气象服务传播的新技术和新领域。  12、生产、销售气球、施放气球。  防雷所  1、负责全市防雷安全管理工作。  2、建立防雷安全档案,雷击事故调查、鉴定、证明。  3、办理建设项目防雷设施图纸的审核,参与建筑物、防雷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  4、依据规定定期检测各类防雷装置。  5、指导、监督、检查和管理进入我市的防雷产品。  6、承接防雷工程图纸设计、安装施工与验收,参与环境检测,气球施放等工作。  办公室  文秘、行政后勤管理等  人事政工科  人事、政工、精神文明建设等  业务管理科  气象业务管理  产业科  气象产业管理  气象台  制作、发布天气预报,政府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  气象观测站  本市地面气象资料观测、发报  气象服务中心  各行业的有偿专业气象服务  气象影视中心  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经营电视天气预报广告  防雷检测中心  防雷、避雷装置的检测、设计、安装和技术咨询  气球广告服务部  经营广告气球、彩拱门等

气象科学编辑部是干嘛的呢

一般是报纸刊物负责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

编辑部一般是负责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根据出版方针任务和媒体的播放任务,结合本编辑部所承担的专业,提出长远的选题规划,近期的发稿计划,联系作、译者,组稿,审稿,加工修改稿件,按期发稿,同时还要经常注意与本专业有关的国内外学术界情况,了解播放内容、出版动态,听取作、译者和读者的反映,培养和提高室内编辑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修养。因此,编辑部既是贯彻本社出版方针、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部门,也是培养有专业特长的编辑人员的培训部门。编辑部是媒体和出版社内编辑、出版、发行三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编辑部力量的强弱,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媒体和出版物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兴衰。

1、负责辖区内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及气象业务建设的组织实施;各类气象活动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2、负责发布临近短时、短期天气预报,制作发布公众天气预报,向政府提供气象决策服务,及时提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对重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组织管理辖区内防雷减灾工作。依法对新建(构)筑物防雷设计进行审核;依法对辖区内防雷设施进行周期检测(验收);对从事防雷产品生产、销售及从事防雷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负责组织雷电灾害调查、统计和鉴定工作。 3、组织管理辖区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负责辖区内灌充施放升空气球或系留气球的安全管理。 4、负责辖区内农业气象技术推广的管理。组织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提出利用、保护气候资源和推广应用气候资源区划成果的建议;负责对本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气象资料的审查核准。 5、负责监督、检查有关气象法规的实施,对违反气象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承担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6、承担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负责杂志或报刊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