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生命与灾害杂志官网网址多少

发布时间:

生命与灾害杂志官网网址多少

比如砍树造成沙漠,还有赛特凯达斯大瀑布。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考虑是本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期动态将从五个不同的方面, 谈谈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人口: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每掀开一张日历,就有20多万个婴儿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余亿人口----这是目前人类的总和。而与此相对照,空气、水、森林、耕地、矿藏几乎所有生存资源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膨胀而日益缩小。 人口问题在远比以往更为深广的背景下凸显于世人面前。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达到4%时,就会给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萨迪克博士则强调:人口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是一个关键的重要目标。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理事蒋正华说,中国是真正对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实现了政府承诺的国家,充分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目标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断改进的。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摆脱贫困落后、提高教育水平、保护妇女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几乎没有社会生活的哪个方面,不需要从人口角度加以权衡。 瞩目现实,人口过快增长的警钟确实在鸣响:1830年世界人口还只有10亿,100年后增加到20亿,以后分别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时间,世界人口总数就增加到30亿、40亿、50亿。现在,全球每年净增人口在8600万以上,却有1700万公顷森林消失,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贫困人口不断上升,并引发诸如白发浪潮、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都市症等社会问题。 20世纪以前,人口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还鲜为人知,但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它在20世纪对人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对人口剧增提出了预警性的分析,使人类能及时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各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寻求最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应仅是国际人口科学讲坛上的呼吁,而应是各国政府的认同,因为这其实是民众的需要。 曾几何时,"计划生育"似乎是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专有名词。而今,即使是远离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国家,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进展都很显著。生育革命,正成为人类跨世纪的选择。 这场革命的内容当然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通过少生来促进优生优育优教,促进妇女的健康和妇女的解放,促进计划生育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占五分之一强。只要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口盲目增长,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共少出生了3亿人,将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三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两年。中国计划生育,是事关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事关整个世界的大事。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忧虑和不安。了解和认识全球资源态势,研究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全球环境问题,对于实现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 地球表面积1亿平方公里,70%以上为广阔的海洋所覆盖,陆地面积仅占29%,约5亿平方公里。陆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沙漠、冰川、冻土、不宜开垦的山地和土质极差土地外,只有约30%可以耕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统计,全球土地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约占全球总面积的¼,在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占29%,草地占58%,森林及林地占98%,其它土地占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大约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适宜人类饮用的海水占97%以上,淡水只占3%;淡水中有2%和4%分别被储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仅占35%,主要蕴藏在湖泊、沼泽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储藏不及01%。据估计,地球上有1000万个动植物物种,其中被分类和命名的物种资源约160万个。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被称为可再生资源。 与上述可再生资源相区别的矿产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被称为非再生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此外,海洋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多种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 全球资源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和各种资源的相关性。自然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各种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一种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相关的资源,一种资源的变迁会诱发其它资源的演变。 二,资源的有限性。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引起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剧减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后果,能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 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再生资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资源为例,南美洲森林面积最大,覆盖率最高,为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盖率依次是北美洲6%、欧洲5%、非洲5%、亚洲0%、大洋洲9%。再以石油资源为例,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为3113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9%,北美地区占8%、独联体各国及东欧地区占4%、南美洲占6%、亚太地区占1%、西欧占2%。 四,资源系统的演变性。全球资源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永恒的矛盾,由于自然界本身的演变规律和人类对资源的干预,引起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的演变,如人口增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资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资源消耗量的增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资源载体的环境质量下降。造成资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从而使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又如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类型资源数量和品种增加,同时人类发现新类型、新物种、新领域资源,资源利用新途径的出现,使资源种类增加,数量上升,质量提高。 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开发资源手段之先进,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人类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由地表向地球深层和太空扩展,由陆地向近海和远洋扩展。现在全球每年开采各种矿产150亿吨以上,包括废石约1000亿吨;人类的农业活动每年可移动3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农业用水229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人类每年从海洋中的捕鱼量约1亿吨。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宇宙空间相对缩小,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资源开发利用突破了区域界限和国界,资源配置向国际化和全球性发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没,同时还会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与温室气体增加相关的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区域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滥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它们的累计效应足以影响全球。如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响的土地总面积20亿公顷;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量的物种绝灭,仅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种物种正在消失。 三是点多面广的工业污染问题。由于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所造成的土质、水质和大气污染,其累计效应也会影响全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愈来愈多,酸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由于地球内部和星球之间的运动所造成的个别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特大地震、山体滑坡等,其影响经过多级反馈,逐级放大,最终也影响全球环境。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世界的农、牧、渔业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最后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微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副含义深远的漫画: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博物馆观看地球上已很难看到的稀有物种----活着的树。漫画家通过形象和夸张的手法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号: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头"。 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然而森林面积年年锐减。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专家警告说,在人类仍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森林是地球的宝藏。正因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当耕地和牧场不够用时,有人便向森林索取;当需要外汇时,一些国家不惜对森林乱砍乱伐;当市场上稀有木材家具行情看涨时,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便要大祸临头。有关数字显示,最近30年,这种类型的砍伐树木活动增长了3倍。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长,它象一张大口吞噬着日益减少的森林。以造纸业为例。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胁。90年代每年用于造纸的木材消费比1950年增长了两倍,到2013年纸的消费量还将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树木有百分之四进了工业国家的造纸厂。美国是纸消费的第一大国,每年人均消费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纸制品消费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这些国家的木材几乎全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因此发达国家对世界森林的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祸猛于虎。造成森林锐减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之肺",人类是否应该反省?

比如砍树造成沙漠,还有赛特凯达斯大瀑布。

生命与灾害杂志官网网址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重新考虑是本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期动态将从五个不同的方面, 谈谈人类面临的几个重大的环境问题。 人口:地球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每掀开一张日历,就有20多万个婴儿降生在地球上。1999年10月12日,世界第60亿公民在波黑呱呱落地。 60余亿人口----这是目前人类的总和。而与此相对照,空气、水、森林、耕地、矿藏几乎所有生存资源的平均数都在因分母的不断膨胀而日益缩小。 人口问题在远比以往更为深广的背景下凸显于世人面前。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副主席卡瓦胡先生指出,当一个国家人口增长率达到4%时,就会给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萨迪克博士则强调:人口稳定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是一个关键的重要目标。国际人口科学联盟理事蒋正华说,中国是真正对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实现了政府承诺的国家,充分了解中国的人口政策是经过严格论证的,目标是合理的,工作方法也是在不断改进的。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摆脱贫困落后、提高教育水平、保护妇女健康、追求生活质量几乎没有社会生活的哪个方面,不需要从人口角度加以权衡。 瞩目现实,人口过快增长的警钟确实在鸣响:1830年世界人口还只有10亿,100年后增加到20亿,以后分别只有30年、15年和12年的时间,世界人口总数就增加到30亿、40亿、50亿。现在,全球每年净增人口在8600万以上,却有1700万公顷森林消失,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贫困人口不断上升,并引发诸如白发浪潮、城市化所产生的各种都市症等社会问题。 20世纪以前,人口科学作为一门科学还鲜为人知,但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它在20世纪对人类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对人口剧增提出了预警性的分析,使人类能及时认识到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各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也不尽相同,但寻求最佳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应仅是国际人口科学讲坛上的呼吁,而应是各国政府的认同,因为这其实是民众的需要。 曾几何时,"计划生育"似乎是一个中国味十足的专有名词。而今,即使是远离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国家,降低妇女总和生育率的进展都很显著。生育革命,正成为人类跨世纪的选择。 这场革命的内容当然不仅是人口数量的减少。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通过少生来促进优生优育优教,促进妇女的健康和妇女的解放,促进计划生育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世界人口的天平上占五分之一强。只要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口盲目增长,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控制已取得巨大的成就。按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来共少出生了3亿人,将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三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两年。中国计划生育,是事关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事关整个世界的大事。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 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忧虑和不安。了解和认识全球资源态势,研究与资源开发相关的全球环境问题,对于实现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 地球表面积1亿平方公里,70%以上为广阔的海洋所覆盖,陆地面积仅占29%,约5亿平方公里。陆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沙漠、冰川、冻土、不宜开垦的山地和土质极差土地外,只有约30%可以耕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统计,全球土地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约占全球总面积的¼,在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占29%,草地占58%,森林及林地占98%,其它土地占15%。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大约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其中不适宜人类饮用的海水占97%以上,淡水只占3%;淡水中有2%和4%分别被储藏在冰川和地下,可以利用的地表水仅占35%,主要蕴藏在湖泊、沼泽和河流中,其中河水储藏不及01%。据估计,地球上有1000万个动植物物种,其中被分类和命名的物种资源约160万个。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复利用的资源,被称为可再生资源。 与上述可再生资源相区别的矿产资源不能再生和重复利用,被称为非再生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此外,海洋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它包括海水、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多种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 全球资源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和各种资源的相关性。自然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各种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一种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相关的资源,一种资源的变迁会诱发其它资源的演变。 二,资源的有限性。任何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土地、水、生物等再生资源也是有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引起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急剧减少、草地退化等不良后果,能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 三,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再生资源,在全球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以森林资源为例,南美洲森林面积最大,覆盖率最高,为4%,其它各洲的森林覆盖率依次是北美洲6%、欧洲5%、非洲5%、亚洲0%、大洋洲9%。再以石油资源为例,全球石油可采储量为3113亿吨,其中中东地区占9%,北美地区占8%、独联体各国及东欧地区占4%、南美洲占6%、亚太地区占1%、西欧占2%。 四,资源系统的演变性。全球资源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存在着永恒的矛盾,由于自然界本身的演变规律和人类对资源的干预,引起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分布的演变,如人口增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资源需求量增加,引起资源消耗量的增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资源载体的环境质量下降。造成资源再生能力的降低和部分消失,从而使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又如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原有类型资源数量和品种增加,同时人类发现新类型、新物种、新领域资源,资源利用新途径的出现,使资源种类增加,数量上升,质量提高。 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开发资源手段之先进,能力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当今人类已经成为一种超越自然的巨大力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由地表向地球深层和太空扩展,由陆地向近海和远洋扩展。现在全球每年开采各种矿产150亿吨以上,包括废石约1000亿吨;人类的农业活动每年可移动3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农业用水2290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人类每年从海洋中的捕鱼量约1亿吨。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大,加上交通、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宇宙空间相对缩小,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资源开发利用突破了区域界限和国界,资源配置向国际化和全球性发展。由此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 一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影响整个地球表层的环境问题,如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而导致的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会使极地的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一些海拔较低,土地肥沃的河流三角洲被水淹没,同时还会引起海水倒港灌,污染地下水源。与温室气体增加相关的还有臭氧层的破坏等。 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区域环境问题。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森林滥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它们的累计效应足以影响全球。如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而造成受沙化影响的土地总面积20亿公顷;全球受水土流失和干旱危害的土地达26亿公顷;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量的物种绝灭,仅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就有一种物种正在消失。 三是点多面广的工业污染问题。由于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所造成的土质、水质和大气污染,其累计效应也会影响全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排入大气中的废气愈来愈多,酸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四是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由于地球内部和星球之间的运动所造成的个别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特大地震、山体滑坡等,其影响经过多级反馈,逐级放大,最终也影响全球环境。 臭氧层:人类的保护层 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层大气紧紧围裹着,从地面算起,从下而上可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离地面最近的对流层与人类最为密切,给人类带来了云、雨、雾、风、霜、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而对流层上方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其浓度为10%,厚度为30公里,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紫外线,从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所以,臭氧层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如失去了这个"保护伞",地球将受到紫外线强烈辐射,物种将难以生存,人类的健康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事实,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种种不祥的征兆。先看看南极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濒临麦哲伦海峡的地区,河里本来有许多欢蹦活跃的鱼类,今天成了呆木乱撞的"盲鱼";喜欢游荡的羊群因患了白内障而变为"盲羊",整天闷闷不乐;连蹦带跳的兔子变成了"盲兔",猎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抓获;自由飞翔的野鸟因双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进了居民的院宅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发人深思的景象。 谁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祸首是在工业和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制冷剂氯氟烃。夏天喝冰镇饮料曾经是古代帝王专享的权利,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性质比较稳定、不易燃烧、易于贮存、价格又比较便宜的氯氟烃类物质来做致冷剂、喷雾剂、发泡剂及清洗剂。这些物质可以在大气中长期存在并破坏臭氧层,从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生物生长。 厄尔尼诺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看样子地球气候是出了大问题。而事实上,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现象。我们只有竭力在它们变幻莫测的脚步中摸出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这两个淘气的孩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里的意思是"圣婴",其特征是东太平洋局部海水温度异常上升。与之相对,"圣女"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这两种气候现象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导致气候异常的首要因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一直悄无声息地伴随着地球的历史。 科学家声称厄尔尼诺在1万5千年前就曾给地球气候造成破坏性影响。但人类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后半叶,气象学家观察到一种奇怪现象。当西太平洋上空的气压高于正常标准时,太平洋东侧的气压就低于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长期以来的气候记录,就可以发现,东西太平洋气压呈现一种跷跷板式的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气压的反常引起了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对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8年成为10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世界的农、牧、渔业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升高,造成鱼类大量死亡。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至200万吨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又使秘鲁鱼产量减少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温还使世界大面积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红海的珊瑚都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厄尔尼诺年份与灾难性的森林大火频繁发生的年份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发生大火时,正值厄尔尼诺周期。历史上,本世纪发生的许多火灾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遭受恶劣气候的折磨。连续的高温使全球森林火灾发作得格外频繁。干旱袭击了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使农作物严重减产。燃烧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几乎把整个东南亚都淹没在浓烟里。 现在对厄尔尼诺的成因还没有定论,人们还不知道它是天灾还是人祸。通常情况下,太平洋西部有一个海洋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被称为赤道暖池。这个热发动机把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大云团送进大气层。暖气流越过太平洋,穿过赤道,最后在太平洋东部的阴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气在信风的作用下转而向西流动,形成所谓的沃克环流。在信风减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会东移,使沃克环流区域集中在东太平洋上空。于是,澳大利亚北部的空气变得干燥起来,而南美沿岸的大气更加湿润。这可能是厄尔尼诺即将来临的征兆。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阴云,你就知道暴风雨要到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能预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热带太平洋水温的细微变化。因为这些变化可能是圣婴兄妹到来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副含义深远的漫画: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着长队等候进入博物馆观看地球上已很难看到的稀有物种----活着的树。漫画家通过形象和夸张的手法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呼号: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头"。 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然而森林面积年年锐减。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专家警告说,在人类仍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森林是地球的宝藏。正因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当耕地和牧场不够用时,有人便向森林索取;当需要外汇时,一些国家不惜对森林乱砍乱伐;当市场上稀有木材家具行情看涨时,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员"便要大祸临头。有关数字显示,最近30年,这种类型的砍伐树木活动增长了3倍。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长,它象一张大口吞噬着日益减少的森林。以造纸业为例。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胁。90年代每年用于造纸的木材消费比1950年增长了两倍,到2013年纸的消费量还将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树木有百分之四进了工业国家的造纸厂。美国是纸消费的第一大国,每年人均消费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纸制品消费却占世界的三分之二,这些国家的木材几乎全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因此发达国家对世界森林的减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祸猛于虎。造成森林锐减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面对千疮百孔的"地球之肺",人类是否应该反省?

《工业水处理》《环境工作通讯》《环境化学》《陕西环境》《重庆环境科学》《轻工环保》《农业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劳动保护科学技术》《中国环境管理》《四川环境》《上海环境科学》《电力环境保护》《河南环境》《上海劳动保护技术》《再生资源研究》《环境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辽宁城乡环境科技》《废钢铁》《世界环境》《福建环境》《农村生态环境》《中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环境导报》《农业环境与发展》《中国环境监测》《中国物资再生》《环境遥感》《遥感信息》《自然资源学报》《灾害学》《劳动安全》《劳动安全与健康》《生命与灾祸》《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吉林劳动保护》《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林业劳动安全》《干旱环境监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产业与环境》《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资源生态环境网络研究动态》《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粉煤灰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山东环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江苏劳动保护》《自然灾害学报》《石油化工环境保护》《减灾与发展》《橡胶节能与环保》《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环保科技情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青海环境》《中国减灾》《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火灾科学》《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建材环保与节能》《江苏环境科技》《中国劳动防护用品》《人类环境杂志》《浙江劳动保护》《广东劳动保护》《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环保产业》《林业与社会》《环境教育》《世界安全卫生信息》《云南环境科学》《黑龙江环境通报》《内蒙古环境保护》《广州环境科学》《环境科技动态》《生态环境与保护》《环境科学》《工业安全与防尘》《环境》《新疆环境保护》《国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科学进展》《环境科学动态》《安全》《环境保护科学》《冶金环境保护》《化工环保》《环境与开发》《交通环保》《北方环境》《贵州环保科技》《环境科学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冶金环保情报》《环境科学研究》《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上海环境报》《生活环境报》《环境报》《中国市容报》《环境保护导报》《中国减灾报》《上海劳动保护报》《劳动导报》《中国环境报》《安全生产报》《环境保护报》《市容建设报》

1万左右

生命与灾害杂志官网网址地址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论坛 生 物 谷 网 站(13:40)主持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史香林)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下午我来介绍一下下午第一个演讲人,在我介绍演讲之前先看一个短片。 (13:46)主持人:下面有请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路易斯J伊格纳罗先生,1941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布鲁克林市,1962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药理学、化学学士学位,1966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的药理学、生理学博士学位。1966至1968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化学药理学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85年至今,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药学系教授。1972年伊格纳罗发现一氧化氮促使血管扩张—一种血管加宽—和血栓的抑制,后者使得流向动脉和静脉的血流得到改善。 (13:51)伊格纳罗: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能够到北京来,并且我知道听众中有非常著名的科学家,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为什么健康的饮食和锻炼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都和我在过去25年当中所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也就是因为这些工作,我得到了诺贝尔的医学奖。所有的关键是一氧化氮分子,我之所以谈这个,是因为心血管是死亡的最直接的病因,也是美国导致死亡的最直接的病因,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认识到心血管疾病实际上可以预防的,可以治愈的。并且通过合作,也是可以将它消灭的。 (13:52)伊格纳罗: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心血管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引起的疾病,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控制住这个疾病,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我们得疾病就会少,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得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毫无疑问,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越来越多,那是因为遵守健康生活习惯的人越来越少,正是因为心血管疾病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而我们是可以控制自己生活方式的。 (13:53)伊格纳罗:换句话说,实际上可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哪些,首先是体重超重,即使超重5公斤也不是好事,如果胆固醇过高,可能导致心脏病也很高,这可能是饮食结构不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最直接的治病因素,吸烟大家都知道也很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所以从一开始就养成不吸烟的习惯。 (13:54)伊格纳罗:高血糖可能在中国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是在美国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致病原因。再一个长期坐着,如果运动量很少,会非常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最后一点饮食,如果你的饮食里有很多饱和脂肪,如果和欧洲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也很容易得心血管疾病。我们很有必要知道,如果长期肥胖,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而糖尿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这些病都是事先可以预防,只是需要在生活方式方面做调节。 (13:55)伊格纳罗:所以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如果能尽早养成就能帮助你预防,不得这种疾病,即使你已经上的岁数,并且曾经吸烟,而且饮食结构不合理,可以从现在做改变。尽管你可能已经成年了,但是只要你能够这个时候开始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把这些疾病的得病几率再重新降低。如果饮食结构健康,并且能够长期锻炼,就可以帮助你的身体抵御心血管疾病。 (13:56)伊格纳罗:我想强调的就是它能够刺激你的身体生成一氧化氮的小分子,这个结论是在25年前发现,当时发现在体内的运作可以帮助你避免心血管疾病,是非常小的分子,但是它可以让细胞相互之间得以沟通。并且结构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一个氧和氮的结合,如果有了一氧化氮就可以进入细胞之中,无论是在哪里生成,都可以跟周围的细胞发出信号进行交流。人体在好几个地方都可以生成,比如在动脉,在神经,或者在抵御攻击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的细胞中也能产生。 (13:57)伊格纳罗:在动脉中,一氧化氮是由内皮细胞产生,这里可以就是在内膜里,这个内膜实际上阻隔了血液和平滑细胞,看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内皮细胞,在右边是平滑肌肉细胞,在左边就是血管。一氧化氮在内皮细胞中生成,就可以进入到平滑肌肉细胞,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动脉能够扩张,这样就有更多的血流可以通过,并且可以减少血压。 (13:58)伊格纳罗:除此以外,当血液在流动的时候,还可以影响血小板的运动,也就是因为这个方式,一氧化氮可以减少冠心病和脑中风这些症状发生的几率。还可以防止其他的细胞发生功能的障碍。所以,如果有正常健康的内膜细胞可以生成一氧化氮,如果有少量到中等程度的锻炼,可以帮助我们增加一氧化氮的生成,一氧化氮可以保护我们的心血管系统,这个保护必须是以健康的内皮的运作为前提,所以如果它受到损伤,它就会使得一氧化氮的生成减少。它在人体中生成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是由精氨酸共同生成的。我们所使用的蛋白质里都含有这个物质,如果有更多的精氨酸就有更多的一氧化氮能生成。 (14:00)伊格纳罗:下面专门谈一下精氨酸,它是自然的产物,是一种来自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很多来源,无论是鸡肉、鱼肉和某些蔬菜都含有精氨酸。下面我想谈一下抗氧化剂,有很多心血管疾病包括其他的疾病,他们在发生的时候都会有急性的炎症,这种炎症是氧化应激的表现,换句话说你的身体里形成很多氧自由基,其中有一个称作超级氧等等。所以不管怎么样,人体内有很多氧的自由基,他们可以和一氧化氮进行反应,并且把他们摧毁。 (14:00)伊格纳罗:所有这些氧化应激都会使得一氧化氮在体内的数量减少。动脉硬化是一个炎症引发的疾病,我还希望使大家知道,如果你学过化学,就能更明白这一点,就是一氧化氮是抗氧化剂,有抗炎症的特性,如果我们在体内没有很多这种东西,就能够防止过多的氧化。所以,抗氧化剂是如何完成这个功能的,在化学中有很多研究,尤其是在过去15年中,比如说人体内就有一个超级氧,还有一氧化氮,他们有一对不成对的电子,他们是不稳定的,并且是比较应激的,超级氧化是不好的东西,在这儿不想细谈,一氧化氮是我们称之为好东西的,因为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形成心血管疾病。 (14:02)伊格纳罗:在超氧化物和一氧化氮同时产生的话,这两者之间会相互发生反映。这当中不成比例的电子就会结合在一起,这样反映就导致另外一个分子的产生。所以,如果有太多的超氧化物,它就会抵消掉那些一氧化氮,会导致一氧化氮不足,怎么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抗氧化物是怎么作用的,这是存在于很多物质当中,能够消除掉那些氧化的自由基,所以它能保护一氧化氮,并且使得一氧化氮能够存活很长的时间。有很多不同的抗氧化物,比如维生素E和C,比如COQ—10等等,很多。 (14:02)伊格纳罗:我想专门提到另外一种物质,就是很多在水果、蔬菜当中包含很多物质,这都是有很多的抗氧化物,你吃的水果、蔬菜越多,你身体摄入的抗氧化物越多,一氧化氮破坏的几率越小,还有鱼也是很好的食物、黑巧克力、黑酒,酒不能喝太多,所以必须适量喝红酒。葡萄汁有充分的营养物质,还有不同的果汁都有很强的抗氧化物。所以抗氧化物能够综合掉氧自由基,保护一氧化氮。 (14:04)伊格纳罗:现在谈一谈锻炼的问题,现在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锻炼是好的。锻炼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降低,我们知道如果习惯于久坐,即便你瘦,如果经常久坐而不运动,你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就会高很多,所以进行锻炼,饮食健康,这样可以形成合力,对人的健康有保护,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锻炼有助于健康。过去几百年人们虽然这么说,只有在过去几十年能够证明为什么锻炼能够提高大家的健康水平。 (14:05)伊格纳罗:首先锻炼造成的血液流动加快,也会刺激一氧化氮的形成。因为一氧化氮是能够扩张血管,这就使得更多的血流进你的血管。一氧化氮不但是加速血液流动,从长期来讲,能够保护心血管系统免受疾病的困扰,这样能够激活那些能够生成一氧化氮的酶,这就叫内皮核酶,可以利用精氨酸制作一氧化氮,这些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你经常锻炼或者重复某一种锻炼,还能调节内皮一氧化氮和酶,因为能调节基因,这样使得持续不断地产生一氧化氮。所以通过这样的合成,能够持续合成更多一氧化氮。不断地锻炼也可以产生一些能够限制氧化自由基基因,能降低那些会导致氧化应激的基因,可以保护你身体上已经形成的一氧化氮。所以这又能够增加体内的一氧化氮。 (14:08)伊格纳罗:所以在你运动的时候,你的骨骼,肌肉当中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这样就可以跟周围的组织和细胞组织带来营养物,可以进一步加速组织的恢复。同时,新陈代谢也会加快,所以在运动健身之后,你习惯运动之后,你的腿和胳膊就不疼了,但是必须不断运动,一星期锻炼一天可能就会疼,因为一氧化氮的生成是不够,正因为上述的原因,锻炼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14:09)伊格纳罗:我还介绍一下我的同事介绍的两个实验,一个是用小鼠作为实验品,培训老鼠游泳,我们发现体内生成很多一氧化氮,这就缓解动脉硬化的程度,我们专门给老鼠吃非常油的食物,使他们生成动脉硬化,给食物里添加精氨酸和一氧化物。我们很快就会把这个研究结果发表。第二个实验,我们认为锻炼可以增加蛋白质的生成,如果有更多的酶和蛋白质,一氧化氮也会增加。锻炼身体的动物精氨酸的生成就会更多,所以这些动物体内一氧化氮含量会高得多,他们病的程度会大大缓解。 (14:10)伊格纳罗:综合我刚才所说,我们认为锻炼身体能够减缓动脉硬化的发展,同时精氨酸也能减少动脉硬化。如果把一氧化氮和精氨酸结合在一起,会大大减缓动脉硬化的发展。所以不光是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在中央神经系统里,一氧化氮对于作为神经传输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脑的运作方面有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的大脑是非常复杂的器官,所以我觉得在脑外科方面我们有很多可以进行技术研究的空间,也就是说为什么一氧化氮在大脑内存在,很多不同的神经都能释放出一氧化氮,以及对大脑有什么作用,我们只知道它是能抑制炎症,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14:11)伊格纳罗:如果哪个器官发生炎症,一氧化氮能够抑制炎症,能够生成白血球。在肠胃系统,一氧化氮也是很重要,使食物加速运动,因为它能释放出肌肉的放松剂,使肠胃系统正常运作。在肺系统,一氧化氮能够降低空气进入的阻力,使大家的呼吸更加顺畅。一氧化氮对于膀胱的运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使得膀胱能够储存更多的尿液,同时对于男性的生殖系统也很重要,对很多一氧化氮能产生影响,我每周都在杂志上看一些文章,每周都能发现一氧化氮对人的好处,在这方面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了解所样的一氧化氮能产生的好处。非常感谢。 (14:11)主持人:现在请各位提问题。 (14:12)提问:会有多少种抗氧化物能够在膳食当中,因为有一些抗氧化物对身体是有害的? (14:14)伊格纳罗:非常感谢你的问题。我觉得人体可以摄入的抗氧化物多种多样,我敢保证他们都是健康的。如果一个人摄入蛋白质按不管是鱼还是大豆,他不吃蛋白质,如果每天吃三到四粒精氨酸,当然我提议每天精氨酸的摄入量应该是5克,除了每天吃的食物,我觉得这是很安全的。精氨酸跟大家吃的食物很类似,关于抗氧化物很难精确测量应该吃多少,但是他们都是安全,我不知道中国市场上有什么样的抗氧化物,在美国很容易买维生素C,也可以买其他的抗氧化物,如果在中国买不到,最主要一定要吃水果、蔬菜,每天都要吃很多不同种类的水果、蔬菜,无论早饭、午饭还是晚饭,如果多吃水果、蔬菜,可以确保至少每天都能摄入5克精氨酸,当然其他方面也要注意,比如锻炼问题,能够做到这一点应该也是很健康的。 (14:19)提问:我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你能不能提以下一氧化氮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14:20)伊格纳罗:每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个推断是合理的,人体是非常聪明的,如果身体要产生一种分子保护自己,不一定同时让这个分子产生危害的作用。实际上人体能产生的一氧化氮是定量的,而且一氧化氮能产生很多好处,能调节器官的机能,还能保护心血管系统还有其他的内在系统,如果人为地来讲,生成太多的一氧化氮可能会有害,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说你一氧化氮作为药片吃下去,它就像气体,就必须通过呼吸来摄入。这个就得从化工厂买,然后通过呼吸摄入。但是没有人会这样做,所以我们人体现在要摄入一氧化氮,主要是通过摄入精氨酸,即便是摄入精氨酸,也只是很的少一部分,也会转化成一氧化氮。所以一氧化氮应该不是过量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我还不太担心一氧化氮会出现什么不好的效果。 (14:22)主持人:刚才伊格纳罗博士谈到好几个重要的问题,其中就是心血管病和糖尿病问题,这几个病在西方很重要。在咱们国家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病现在变得越来越常见,比如糖尿病现在已经接近美国的水平,所以研究这个病的机理对我们很重要。伊格纳罗博士提出一氧化氮,他指出两点,一个是通过饮食降低,另外一个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一氧化氮的量。另外由于中国农村城市化,农村人进城和城市人的运动降低,更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研究机理,找到一氧化氮对于肥胖、心血管病的作用,对营养学来说也很重要,因此在这里我再次感谢伊格纳罗博士的精彩研究演讲。谢谢大家。 (14:23)主持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胡志红) 大家好,接下来进行演讲的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所长高福。高福博士于1995年获得英国牛津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分子病毒学方向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高福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分子免疫学与分子病毒学,在应用结构生物学和蛋白质化学研究T细胞的分子识别和病毒侵入的分子机制方面有一定造诣。下面请高福博士做禽流感与新生突发性传染病的演讲。 (14:25)高福: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有关新生突发并传染病方面的问题,分几个方面跟大家一起探讨以禽流感为代表的新生突发病的问题。第一,一起回顾一下近几年新生和突发传染病到底在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第二,跟大家一起回顾近30年来新生和突发传染病给我们人类到底带来多大的灾难。第三,进一步解剖以传染病为例子,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我们对禽流感的认识到哪一步。第四,跟大家讲一下微生物不光是大家听到的禽流感、SARS,其实微生物无处不在,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可以为我们人类造福,可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各方面问题。要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微生物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4:27)高福: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有关新生突发并传染病方面的问题,分几个方面跟大家一起探讨以禽流感为代表的新生突发病的问题。第一,一起回顾一下近几年新生和突发传染病到底在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第二,跟大家一起回顾近30年来新生和突发传染病给我们人类到底带来多大的灾难。第三进一步解剖以传染病为例子,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我们对禽流感的认识到哪一步。第四,跟大家讲一下微生物不光是大家听到的禽流感、SARS,其实微生物无处不在,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可以为我们人类造福,可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各方面问题。而要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微生物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4:29)高福:第一,当我们兴高采烈,欢度人类进入21世纪,我们感觉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的挑战好象人类已经取得很大的挑战,其实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在近几年来,我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2003年SARS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恐慌,最后通过努力得到控制。进入2004年以后,我们国家又开始发生禽流感,当然这一次我们国家的禽流感主要是发生在家禽,而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在越南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人的感染,到2005年,我们禽流感已经开始在中国有人的感染,尤其重要的是在七八月份,在四川我们有一次造成大概38人死亡的猪链球菌对人的感染。 (14:33)高福:我国新生突发传染病的形势如何,刚才已经讲到SARS和禽流感,已经最近最近在山西发行的流行脑炎。在我国艾滋病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在90年代中期以卖血为代表的艾滋病,还有一个是以吸毒为主的。再一个看一看禽流感,大概在3月份,我们国家总共有19个病例,这里讲的主要是人的感染。为了我们能够把禽流感和流感问题讲清楚,有一个基本概念,先跟大家探讨。 (14:34)高福:我今天主要想讲禽流感。我们经常会得到感冒、流感和禽流感,感冒大家讲是着凉了,流感和禽流感一定是由病毒引起的,感染人的是流感,感染禽的就是禽流感。现在由于禽流感的出现,在家禽和人类从1997年香港第一个报告的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为什么大家这么担心,因为历史上我们有这样的教训。历史上有四次大的流感流行,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年亚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1977年俄罗斯流感。当然这些流感病毒引起都不是现在所说的禽流感H5N1,而是H1N1和H2N2等等。 (14:37)高福:在科学基础研究上,科学家经过努力,其实人类对流感病毒还是有认识的,流感病毒有一个特点,大家细看有八个基因组片断,大家看到八个片断,这个病毒现在对它的的侵入机制已经有所了解,大家看到的一个流感病毒,下面是一个细胞,在这方面跟大家提一下,由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像艾滋病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就像类似流感病毒一样,使病毒挡在不仅如我们的细胞里,病毒一接触我们的细胞膜,使遗传物质无法进入,这就是第四代艾滋病药物在美国和欧洲已经开始研究。 (14:38)高福:我们在863计划下已经取得进展,目前已经进入二期临床实验。这个离我们的应约还是非常接近的。在研究禽流感方面有很多问题是困扰科学家,也是大家很关心的,医药问题,疫苗研究问题。有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流感病毒为什么会变异,二是跨种间传递的机制。流感病毒在变异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子基础,就是刚才提到流感病毒有八个基因组片断,它可以发生重排,这个表现叫做抗原转换,另外一个是抗原漂移,我们的基因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突变。 (14:39)高福: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H5N1或者H1N1是怎么回事。由于科学的突飞猛进,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有八个片断,就是八个基因,这11种蛋白构成流感病毒的病毒颗粒。在病毒颗粒的表面有两种非常重要的蛋白,一个就是上面画着黑的叫H,一个是红叫N。他们之间有不同的配合,导致了不同的病毒。在禽类主要是H5N1,H9N2、H7N7,由于通过H和N两个,我们把病毒称为亚型。水禽过程野生禽类在里面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刚才讲八个片断,假如蓝色的八个片断和红色八个片断不同的来源在一个混合期经过混合,就会搭配不同的病毒,这就是流感病毒的重排,也就是流感病毒的抗原转换。这发生在什么地方,通常发生在野生水禽,在流感病毒的流行和变异过程中起到储存器和混合器的作用。 (14:40)高福:大家记忆犹新的可能是去年5月份发生在青海湖事件,很多鸥和鸟类死亡了,最后很多单位联合对这个事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青海湖这一群野鸟得的别度是H5N1,这说明打破了原来的正常循环格局,突破一个一群物种。刚才提到正常循环受到破坏,这有什么含义,这就意味这禽流感病毒确实毒力增强,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证明这次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力加强。我们要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突破了这么多物种,原理是什么,这些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14:42)高福:青海湖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旅游胜地,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资源保护区,有很多水禽每年都到这里来。青海湖的水鸟密度很大,这是去年发生的情况,去年发生这个事件以后,野鸟也有一个特性,鸟类的行为有所变化,可能禽流感对水禽的感染,可能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有影响。今年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青海湖,大家看到的病毒是红色,发现今年的病毒和去年的病毒非常相似,很可能来源是一样的。 (14:43)高福:去年发生这件事情,大家知道这是野生迁移鸟,他们不断在迁移飞翔,最近的证据证明这些鸟可以飞向海拔九千多米的高度,最近已经通过无线电遥控已经检测到。大家看现在的箭头指的,青海湖的鸟类可能从东南亚飞来,再进一步飞下去可能到蒙古,鸟的飞行线路有八条,有三条经过中国,绿色、红色还有黑色路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点,很可能这些鸟都会聚集在一点,这些的聚集就意味这他们所携带的病毒可以在全世界进行大的交换,这就回到流行变异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所有的鸟都聚集在一起,产生了病毒。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提出像防治禽流感这样的疾病,要三管齐下,一是加强防治控制措施,二是加强科普教育,三是加强基础科研。 (14:48)高福:刚才提的我们只看到微生物一个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作为微生物科学研究院,微生物也可以带来好处。正如我们路甬祥院长提出的,高科技是一个科技成果,可以发展为一个大产业,这就是让大家意识到微生物的另一方面,下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都在说我们再过50多年,我们的化石能源会被用尽,我们必须开发新的能源,生物质能,这是去年8月份美国新闻周刊来讲生物质能源,如果要把秸秆也是纤维素,变成生物质能源,生物酒精等需要微生物。所以通过微生物发酵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在国际上都在利用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帮助人类产生新的能源。 (14:49)高福:全世界都在注意食品安全,这是我们科学家研究的一个产品,我们天天喝的饮料,饮料里要加防腐剂,如果不加防腐剂,会变质。我们生产一种可降解防腐剂,微生物可以除去防腐剂。大家记得每年冬天塑料大棚会有很多塑料地膜满天飞,这就会造成污染。我们就可以利用微生物来降解,最后就是重新利用,进入物质的下一个循环。我的报告就到这里,感谢大家。 (14:49)主持人:下面请大家提问。 (14:49)提问:我想请问一个问题,对于禽流感这种灾难,公众最关心的是会不会发现,我想问一下你认为禽流感还是可以避免,还是在将来某一个时刻一定会爆发? -5434506002917399&channel=2000052001&hl=zh-CN&ie=GB2312&oe=GB2312&q=%B9%D8%D3%DA%C9%FA%C3%FC%BF%C6%D1%A7%D3%EB%C8%CB%C0%E0%BD%A1%BF%B5&btnG=Google+%CB%D1%CB%F7&meta=&aq=f&oq=

福建四创软件有限公司,有一个知灾害网

生命与灾害杂志官网电话多少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逻辑性,有理论性和指导实践意义。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分析方法正确,语言精练、书写工整。研究类文稿和综述、讲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临床经验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请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研究类文稿应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应采用结构式著录: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文稿(可用复印件)要求打印在16开白纸上,字迹清楚,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外文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图请用白纸单面墨绘,尺寸应较计划刊出者大一倍。照片请用光面纸印出,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图和照片不得折叠和出现划痕,背面请注明图号、作者、文题和上下向。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后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时,作者可自行处理。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许可。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修改,务请在来稿中注明。来稿请第一作者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并附单位介绍信。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来稿首页作者单位后请注明单位所在城市名称及邮编。此三项请列于首页正文下方,并用横线隔开。项目资助课题请注明资助单位及编号。为方便联系,请留电话号码或E-mail地址。

,《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1.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总结 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口语交际是围绕学会生存的内容进行的,可以说说读了《鲁滨孙漂流记》的感想,也可以说说自己遇到的,听到或从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王家岭矿难创造的生命奇迹,汶川地震,还有最近的玉树地震,那些幸存的人都采取了科学的自救措施,有很强的自我保护的能力。这些都是很好的口语交际内容。把这些内容加以整理就是本单元的习作。仅供参考。赞同20| 评论

生命与灾害杂志官网

前期,深圳、南京、北京等地频频发生电梯故障停运、逆行伤人和夹儿童鞋等事件。面对这一连串的事故,许多人心里充满疑问:电动扶梯究竟藏了多少安全隐患?您知道怎样乘坐电动扶梯是安全的吗? 乘坐电梯须站在安全线内 首先,扶手电梯梯级踏板边缘一般都设有黄色安全警示边框。乘客踏入自动扶梯时,要注意双脚离开梯级边缘,站在梯级踏板黄色安全警示边框内,并要扶住扶手,这是最基本的安全要求。 其次,搭乘前,要系紧鞋带,留心松散的服饰(例如长裙、礼服等),以防被梯级边缘、梳齿板、围裙板或内盖板挂住;如扶手带与梯级运行不同步,要注意随时调整手的位置。 第三,搭乘时,不要将鞋子或衣物触及扶梯玻璃或缝隙处,避免因牵挂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离开时,不要在扶梯或人行道出口处逗留,以免影响其他乘客和避免造成挤推。 遇险情立马按紧急按钮 在自动扶梯发生险情时,乘客怎么自救呢?对此专家表示,每台扶梯的上部、下部和中部都各有一个紧停按钮,一旦发生意外,靠近按钮的乘客应第一时间按下按钮,这可有效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同时还需做到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因为滑倒或从高处跌落时,如果颈部受到强烈的撞击,是很危险的。不慎倒地时,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脏器,侧躺在地。当发现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救助他人先不要移动伤者 一旦遭遇电动扶梯险情,那么作为周边人员,又该如何对在意外中受伤的人员进行急救呢?对此,一些救援专家表示,如无必要,一般一定不得移动伤病员,并应使其处在最适合于其身体状况或受伤情况的位置,避免对伤病员进行不必要的外科处理及干扰,更不要随意让他起身或走动,最好设法用毛毯或被子垫盖好伤病员,避免受冻,设法尽早通知伤病者的家属。 摘自《生命与灾害》

1万左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