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学校教育中课程资源的核心是

发布时间:

学校教育中课程资源的核心是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培育人才。我觉得教育的核心就是培育优秀的人才,增强我国人才储备,从而增强我国软实力。

试想没有教师,课程如何开展,此题即回答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的作用即可。自己的话组织一下就行,要言简意赅。

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B )A教师B学生 C课程 D教学 语言说服法包括( C E )多选A访问法 B 讨论法 C 谈话法 D 讲解法 E 说服法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是教学和活动的媒介和载体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积极开发与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是物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就以在初中热学部分实验资源开发与整合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实验资源开发和整合的一点认识。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所谓开发,是指通过研究或努力,开拓、发现、利用新的资源或新的领域。实验资源的开发可以包括对原有实验的再设计和创造性地使用;对新的实验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对实验教学功能的研究;运用实验改进学习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等等。通过实验资源的开发,提升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积累素材,实现资源共享。  1.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资源。新课程强调物理学习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普通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实验资源,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物质资源比较匮乏的时期,朱正元教授曾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主张,现在实验室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样仅靠实验室的有限器材是不能满足课改需要的,因此我们更应提倡学生用“坛坛罐罐”来做实验。朱正元教授说:“不要迷信只有工厂制造的仪器才是仪器。”用一只塑料杯可以做物体的惯性、水的表面张力、大气压力、摩擦力、热的传导和辐射、声的共振、摩擦起电、光的反射与折射等10多个实验。一支铅笔,一个塑料瓶、一个易拉罐……都是很好的实验资源。  例如: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中,需要一个恒温容器来控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家用的调温电火锅就基本能满足实验的需要。又如我们利用小鞭炮来模拟火箭升空的实验,把小鞭炮去除引火线,对折后固定,在对折后的破裂处点燃时会喷出火焰,能使放在下面的纸片燃烧起来。通过观察小实验后,再引导学生一起来解释为什么火箭发射台底要建一个大水池?为什么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火箭发射升空的瞬间会有大量的烟雾产生?在模拟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并不那么神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运用数字化实验工具,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体、传感器等资源和工具正被逐步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上海市二期课改过程中,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系统的研发,更为中学实验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物理实验资源更加丰富。但在调查与访谈中发现,由于新的实验器材不到位或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实验操作系统与传感器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甚了解,甚至采取回避态度,不愿去接触和使用。经验告诉我们,新的技术和工具只有在不断使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实验、开发出更多的功能。  DIS实验系统的应用目前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有很多突破和创造性的发展,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在各种传感器中,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可以相当广泛,它使用非常方便,实验装置也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如:先让学生体验在同一环境中的泡沫塑料块和铁块的冷热程度,再用温度传感器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得到的结论不一致,让学生形成思维冲突,激发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即可以说明仅仅凭感觉来进行判断有时不一定可靠,所以要进行科学的测量,同时又为温度这个物理量的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又如:“摩擦做功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实验,运用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使实验更加直观;在“比热容”、“晶体的熔化”等实验中都可以运用DIS实验设备进行实验,发挥出传感器在数据采集方面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    3.制作并使用视频素材,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但有些传统的实验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传统的教学挂图所提供的只是静止的画面,对讲解现象的过程很不适用;有些物理实物模型本身又不易拆开,工作时各部分的情况不容易看清楚等等。正因为这些局限性,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应根据教学需要不断改进、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实验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制作并创造性地使用视频素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增加实验的可见度,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可见度比较大,特别在一些实物演示实验中,如可视程度小,往往只有派学生代表或前排学生观察,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旁观者的状态,部分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课堂纪律也难以控制,因此很多实验我们需要增加可见度。如在热学实验中,温度的变化情况我们经常要通过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进行测量,但常用温度计比较小,即使是演示用的温度计,教室后排的同学也难以观察,通过实物展台或把相关实验拍摄成视频,把原来可视程度比较小的实验仪器局部放大,全体学生都可以在大屏幕上观察实验现象或读数的变化,大大增强了实验效果。  (2)放慢实验的过程,让稍纵即逝的现象完美呈现。在物理实验中,有些现象瞬息即逝,学生比较难观察,通过制作视频素材,可以把实验的过程放慢,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实验的变化过程。如,演示“改变内能的方式”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在压缩引火仪中放入硝化棉,快速按压活塞,密闭气体由于被压缩,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使容器中的硝化棉燃烧。这个实验的燃烧过程非常短,不超过一秒,所以学生不太容易观察,我们可以用摄像机把该实验过程拍摄下来,运用正常播放并结合慢放的手段(如图1),把这个实验过程在大屏幕上呈现,实验更具有震撼力,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3)加快实验的过程,拓宽课堂教学的时空。有些物理实验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者在课堂中很难完成,我们也可以通过视频素材的制作和使用来实现。如:固体物质的扩散现象非常缓慢,需要经历几十小时、几天、甚至几年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完成。我们采用固体高锰酸钾颗粒,放到琼脂中,在实验室放置十几个小时,整个过程运用摄像机完整地拍摄下来,在课堂上采用快放的方式,用几分钟时间来感受十几个小时的变化,这个真实的实验过程,比虚拟实验或动画模拟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时空。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最优状态。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多维度的,可以从形式、内容、工具、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优化教学方法、完善学习方式,落实课改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可以积累更多的素材和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更多的教师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实验教学的发展。    1.整合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实验,突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规律学习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发现,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规律,建立物理概念。课堂设计以情景—探究(体验)—应用为主线,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往往通过实验研究和总结得以突出,方法得以落实。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觉到,把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有机整合,更能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比热容”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实验装置如图2),并记录实验数据,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再运用DIS实验系统(如图3),通过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直观的图像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是较大的,使学生可以实时观察到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确实有关。然后对物理图象分析处理,并结合学生实验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有较大的作用。  又如“温度和温标”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制作简易温度计”作为教学的主线,结合教师演示的常用温度计,找出相对应的部分(如图5),从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对比,从而理解摄氏温标的定标方式、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等,突出了教学重点。   2.整合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学物理实验工具也发生了变革,各种传感器的应用使传统实验中的测量技术得到了发展,如DIS实验系统。传统实验工具和数字化实验工具各有特点,传统实验工具经过几代人的使用和改进,设计巧妙合理,操作简单明了; DIS实验系统集实验数据采集、显示、分析、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等。DIS实验系统之所以能较好地融入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并得以不断地发展,正因为它与传统实验的有机整合,可以弥补原有实验中的不足,创新实验设计思路,使物理实验教学得到更好地发展。  如:“晶体的熔化实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初中学生对此不太容易理解,运用DIS实验系统可以比较快速、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6),降低了理解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如:在“气体对外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中,用打气筒往大号饮料瓶中打气(如图7),同时用温度传感器实时测量饮料瓶中气体温度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瓶中空气的增加,测量的数据不断地增大,当瓶内气体把瓶塞推出时,也可以实时观察到瓶中气体的温度不断降低,从而可以直观地观察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3.整合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改进学习训练方式、完善学习评价。如何落实减负增效,对学生课外作业的研究和实践也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比如结合活动卡上的一些实验活动,或者布置“长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来动手实验和探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更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学习的兴趣都非常有效。同时还可以把学生课外实验中的一些实验方案、收集的一些实验数据,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整合了课内外的实验资源,改变了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及探究意识得到培养。  如:“简易温度计”的制作,并要求学生按照摄氏温标的规定,在简易温度计上粗略地标上刻度;又如学习了“比热容”概念后,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并能够用实验测量的数据,写出实验报告等。  实验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是为整合而整合,而是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使物理实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

现在很多网站都有各种英语教学资源,应用的时候要注意是否符合教学对象的水平,应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再用。

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

有以下五个部分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内容标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内容标准为核心部分扩展资料: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积极开发与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是物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本文就以在初中热学部分实验资源开发与整合过程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对实验资源开发和整合的一点认识。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所谓开发,是指通过研究或努力,开拓、发现、利用新的资源或新的领域。实验资源的开发可以包括对原有实验的再设计和创造性地使用;对新的实验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对实验教学功能的研究;运用实验改进学习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等等。通过实验资源的开发,提升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积累素材,实现资源共享。  1.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重要的实验资源。新课程强调物理学习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普通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实验资源,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物质资源比较匮乏的时期,朱正元教授曾提出“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主张,现在实验室条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样仅靠实验室的有限器材是不能满足课改需要的,因此我们更应提倡学生用“坛坛罐罐”来做实验。朱正元教授说:“不要迷信只有工厂制造的仪器才是仪器。”用一只塑料杯可以做物体的惯性、水的表面张力、大气压力、摩擦力、热的传导和辐射、声的共振、摩擦起电、光的反射与折射等10多个实验。一支铅笔,一个塑料瓶、一个易拉罐……都是很好的实验资源。  例如: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中,需要一个恒温容器来控制液体温度保持不变,家用的调温电火锅就基本能满足实验的需要。又如我们利用小鞭炮来模拟火箭升空的实验,把小鞭炮去除引火线,对折后固定,在对折后的破裂处点燃时会喷出火焰,能使放在下面的纸片燃烧起来。通过观察小实验后,再引导学生一起来解释为什么火箭发射台底要建一个大水池?为什么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火箭发射升空的瞬间会有大量的烟雾产生?在模拟小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高科技并不那么神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运用数字化实验工具,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体、传感器等资源和工具正被逐步利用到课堂教学中,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上海市二期课改过程中,DIS(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系统的研发,更为中学实验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物理实验资源更加丰富。但在调查与访谈中发现,由于新的实验器材不到位或教师在思想认识方面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实验操作系统与传感器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甚了解,甚至采取回避态度,不愿去接触和使用。经验告诉我们,新的技术和工具只有在不断使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它的使用方法,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实验、开发出更多的功能。  DIS实验系统的应用目前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少经验,有很多突破和创造性的发展,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和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在各种传感器中,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可以相当广泛,它使用非常方便,实验装置也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如:先让学生体验在同一环境中的泡沫塑料块和铁块的冷热程度,再用温度传感器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得到的结论不一致,让学生形成思维冲突,激发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即可以说明仅仅凭感觉来进行判断有时不一定可靠,所以要进行科学的测量,同时又为温度这个物理量的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又如:“摩擦做功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实验,运用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物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使实验更加直观;在“比热容”、“晶体的熔化”等实验中都可以运用DIS实验设备进行实验,发挥出传感器在数据采集方面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    3.制作并使用视频素材,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但有些传统的实验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传统的教学挂图所提供的只是静止的画面,对讲解现象的过程很不适用;有些物理实物模型本身又不易拆开,工作时各部分的情况不容易看清楚等等。正因为这些局限性,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造成一定困难,应根据教学需要不断改进、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实验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制作并创造性地使用视频素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增加实验的可见度,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可见度比较大,特别在一些实物演示实验中,如可视程度小,往往只有派学生代表或前排学生观察,而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旁观者的状态,部分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课堂纪律也难以控制,因此很多实验我们需要增加可见度。如在热学实验中,温度的变化情况我们经常要通过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进行测量,但常用温度计比较小,即使是演示用的温度计,教室后排的同学也难以观察,通过实物展台或把相关实验拍摄成视频,把原来可视程度比较小的实验仪器局部放大,全体学生都可以在大屏幕上观察实验现象或读数的变化,大大增强了实验效果。  (2)放慢实验的过程,让稍纵即逝的现象完美呈现。在物理实验中,有些现象瞬息即逝,学生比较难观察,通过制作视频素材,可以把实验的过程放慢,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实验的变化过程。如,演示“改变内能的方式”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在压缩引火仪中放入硝化棉,快速按压活塞,密闭气体由于被压缩,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使容器中的硝化棉燃烧。这个实验的燃烧过程非常短,不超过一秒,所以学生不太容易观察,我们可以用摄像机把该实验过程拍摄下来,运用正常播放并结合慢放的手段(如图1),把这个实验过程在大屏幕上呈现,实验更具有震撼力,效果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3)加快实验的过程,拓宽课堂教学的时空。有些物理实验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者在课堂中很难完成,我们也可以通过视频素材的制作和使用来实现。如:固体物质的扩散现象非常缓慢,需要经历几十小时、几天、甚至几年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完成。我们采用固体高锰酸钾颗粒,放到琼脂中,在实验室放置十几个小时,整个过程运用摄像机完整地拍摄下来,在课堂上采用快放的方式,用几分钟时间来感受十几个小时的变化,这个真实的实验过程,比虚拟实验或动画模拟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时空。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最优状态。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是多维度的,可以从形式、内容、工具、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优化教学方法、完善学习方式,落实课改理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可以积累更多的素材和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更多的教师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实验教学的发展。    1.整合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实验,突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规律学习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发现,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规律,建立物理概念。课堂设计以情景—探究(体验)—应用为主线,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往往通过实验研究和总结得以突出,方法得以落实。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觉到,把学生探究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有机整合,更能突出教学重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比热容”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实验装置如图2),并记录实验数据,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再运用DIS实验系统(如图3),通过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测量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直观的图像对学生的视觉冲击是较大的,使学生可以实时观察到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确实有关。然后对物理图象分析处理,并结合学生实验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有较大的作用。  又如“温度和温标”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制作简易温度计”作为教学的主线,结合教师演示的常用温度计,找出相对应的部分(如图5),从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等几方面进行对比,从而理解摄氏温标的定标方式、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等,突出了教学重点。   2.整合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学物理实验工具也发生了变革,各种传感器的应用使传统实验中的测量技术得到了发展,如DIS实验系统。传统实验工具和数字化实验工具各有特点,传统实验工具经过几代人的使用和改进,设计巧妙合理,操作简单明了; DIS实验系统集实验数据采集、显示、分析、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等。DIS实验系统之所以能较好地融入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并得以不断地发展,正因为它与传统实验的有机整合,可以弥补原有实验中的不足,创新实验设计思路,使物理实验教学得到更好地发展。  如:“晶体的熔化实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初中学生对此不太容易理解,运用DIS实验系统可以比较快速、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6),降低了理解的难度,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如:在“气体对外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中,用打气筒往大号饮料瓶中打气(如图7),同时用温度传感器实时测量饮料瓶中气体温度的变化,可以看到随着瓶中空气的增加,测量的数据不断地增大,当瓶内气体把瓶塞推出时,也可以实时观察到瓶中气体的温度不断降低,从而可以直观地观察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    3.整合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改进学习训练方式、完善学习评价。如何落实减负增效,对学生课外作业的研究和实践也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比如结合活动卡上的一些实验活动,或者布置“长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来动手实验和探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更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学习的兴趣都非常有效。同时还可以把学生课外实验中的一些实验方案、收集的一些实验数据,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整合了课内外的实验资源,改变了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及探究意识得到培养。  如:“简易温度计”的制作,并要求学生按照摄氏温标的规定,在简易温度计上粗略地标上刻度;又如学习了“比热容”概念后,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并能够用实验测量的数据,写出实验报告等。  实验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是为整合而整合,而是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使物理实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是《标准》的核心部分,它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据我收集只找到四个部分的一、前言二、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内容标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四、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内容标准是核心部分

什么是课程资源的核心

什么是课程资源 张廷凯 丰力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冈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事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什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力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日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利网络化资源。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研究机构、有关政府部门、其他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工厂、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上述三种类型的划分有其理论的依据,但大多是学校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只要是便于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采用何种方式划分都有其合理性。总体上说,三种课程资源的划分都比以前更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的实际,课程资源的范畴更大,也更科学。但目前一些研究者和学校有将课程资源无限扩大的倾向,这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课程资源如果被过于宽泛地界定,那么反而可能造成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困难。学校建立起自身对课程资源比较合理和科学的观念,有助于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从而对课程实施产生实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张廷凯 丰力 主编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是教学和活动的媒介和载体

有以下五个部分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内容标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实施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内容标准为核心部分扩展资料: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教科书的核心,是教学凭借使用的一种材料,而不是教学的固定不变的内容。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资源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是指一切有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物质条件和包括环境、氛围等在内的其他非物质条件。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渠道

首先,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是课程资源的源泉。教材的价值靠教师去挖掘,教材的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靠教师去创造 再次,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课程资源的源泉。 最后,教师本身又是现成的人力资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