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哪三个

发布时间:

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哪三个

楼主求采纳~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AJCI)说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定义在普遍意义上,学术期刊(以下简称“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是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某段时间里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之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本源上产生于文献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大小,但也受该段时间内社会对其价值的认知水平与认同程度、期刊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期刊自身及其相关渠道的传播与扩散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所以对其作出客观、准确的定性分析和评价是非常复杂而困难的。忽略了不同文献所产生学术影响的定性差异,计量某个统计年度内出版的某些源文献引证期刊的次数,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反映期刊在该统计年度产生的影响力。简单而常用的计量指标有期刊的总被引频次(TC,广延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已发表的所有文献)、影响因子(IF,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即年指标(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文献)等。显然,上述指标的评价对象是期刊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献,且评价角度、计量方法各不相同,任一指标都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评价中片面强调其中某个指标,都会导致期刊出现片面发展倾向,甚至引发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干扰期刊正常发展。因此,人们一直在希望找到一个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的计量指标。然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总是试图将TC、IF 等指标先验地假设为同一线性空间的可加标量,按一组人为设定的权重参数拟合为一个“综合指标”,而未注意区分这些指标的内禀属性,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也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在2013 年首次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方法,连续两年应用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遴选,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基本认可。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基本定义定义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在某种可比较大小的期刊范围内(同一学科内)将TC、IF 分别归一化处理为tc、if, 并按其大小进行期刊排序,即可在排序意义上将TC、IF 映射到一个2 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由于在排序意义上tc、if 是相互独立的,因而tc、if 是正交的。定义2:期刊影响力等位线定义3:期刊影响力指数(CI)期刊影响力指数(CloutIndex ,简称CI),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总被引频次(TC)和影响因子(IF)双指标进行组内线性归一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用于对组内期刊排序。CI 的计算公式为:CI 的几何意义如下:图1 期刊影响力指数CI 示意图如图1 所示,(0,0)代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为0 的期刊。右上角的点(1,1) 代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为最大值的组内“影响力最大期刊”。以(1,1)为原点画圆弧,弧线即影响力等位线,弧线上的各点表示其CI 值大小相等的期刊。分布在弧线左下方的点对应的期刊其相对影响力小于分布于弧线右侧的期刊。可以形象地看到,期刊的CI 值越大,该刊距组内“影响力最大期刊”的差距越小。CI 的具体统计方法1 统计源文献为了突出反映期刊对中高端学术研究的影响力,计算构成CI 的TC、IF 时,选用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 版)》(下简称《年报(2015)》)中各学科期刊综合他引影响因子排名前60%的期刊,以及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不包括硕士论文。2 他引频次为了体现公平计量,CI 计算中,TC 为总他引频次、IF 为他引影响因子。3 量效指数(Journal Mass Index,简称JMI) 从CI 示意图中可以看出,CI 等位线对单一指标的一般性奇异行为具有较好抑制效果,但对特殊奇异现象,特别是单纯为追求大TC 盲目扩大发文量而降低学术质量的情况,抑制效果尚不理想,这种情况干扰了CI 排序的公正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量效指数(JMI),用以消除这种奇异性造成的影响。量效指数(JMI)是某刊影响因子对应的发文量与该刊影响因子的比值,意义是该刊每产生单位影响因子所需要的论文数量。定义为:JMI 越大表示该刊越“臃肿”,也就是发文规模很大而效用不高。为了全面反映期刊的量效关系,JMI 计算中采用了《年报(2015 版)》公布的复合影响因子。4JMI 对CI 的修正《年报(2015 版)》分别对自科、社科期刊进行了JMI 由大到小排序。按该排序,取排名前5%且可被引文献量大于平均可被引文献量的期刊名单作为需要修正CI 的期刊名单,对这些期刊的TC 所占权重进行修正,其他期刊未作调整。CI 中的TC 和IF 的权重比例为1: 1,被调整期刊的TC 权重根据JMI 大小分别降低至2~05 。具体调整办法为:?其中k 为他引频次调整系数。按JMI 大小将期刊分为三档,TC 权重调整系数分别为该档期刊JMI 均值与所有期刊JMI 均值的比值。各档JMI 指数对应权重具体数据如下:表1 JMI 类型及其他引频次调整系数JMI 类型 取值区间 他引频次调整系数(k) 调整期刊数社 臃肿 [10000~20000) 2 43科 非常臃肿 [20000~40000) 1 23极臃肿 ≧40000 05 11自 臃肿 [7000~17000) 2 102科 非常臃肿 [17000~37000) 1 40极臃肿 ≧37000 05 说明与讨论我们引入了一种可较全面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数CI,可以给出某学科期刊的影响力排序,但不能直接用于评价期刊内容质量。另请注意,CI 是在一组期刊内定义的,只可用于组内期刊排序,不可用于跨组比较。如需跨组比较,应将不同的组定义为一个组,重新计算CI 值。本报告利用JMI 对234 种期刊的CI进行了修正,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CI 定义中只采用了TC、IF,未考虑其他计量指标,如即年指标、引证半衰期等,另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商榷。进一步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请有关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SJR是SCImago Joumal Rankings的缩写,是一个既考虑了期刊被引数量,又考虑了期刊被引质量的指标。它采用Goode的PageRank算法,赋予高声望期刊的引用以较高的权重,并以此规则迭代计算直到收敛。SNIP是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的缩写,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新工具。SNIP是荷兰学者Moed教授于2010年提出的全新期刊评价指标,旨在对不同主题领域的期刊影响力进行评价,为验证这一评价指标在期刊评价实践中的效用,

大概就是讲的是伱这个专业期刊是比较多的,且影响力也是很大的,或者是影响力有多少这样来理解的。这样伱跟你讲懂吗?

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哪三个方法

新手发表期刊论文,如何甄别劣质期刊?

楼主求采纳~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AJCI)说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定义在普遍意义上,学术期刊(以下简称“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是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某段时间里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之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本源上产生于文献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大小,但也受该段时间内社会对其价值的认知水平与认同程度、期刊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期刊自身及其相关渠道的传播与扩散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所以对其作出客观、准确的定性分析和评价是非常复杂而困难的。忽略了不同文献所产生学术影响的定性差异,计量某个统计年度内出版的某些源文献引证期刊的次数,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反映期刊在该统计年度产生的影响力。简单而常用的计量指标有期刊的总被引频次(TC,广延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已发表的所有文献)、影响因子(IF,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即年指标(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文献)等。显然,上述指标的评价对象是期刊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献,且评价角度、计量方法各不相同,任一指标都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评价中片面强调其中某个指标,都会导致期刊出现片面发展倾向,甚至引发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干扰期刊正常发展。因此,人们一直在希望找到一个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的计量指标。然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总是试图将TC、IF 等指标先验地假设为同一线性空间的可加标量,按一组人为设定的权重参数拟合为一个“综合指标”,而未注意区分这些指标的内禀属性,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也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在2013 年首次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方法,连续两年应用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遴选,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基本认可。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基本定义定义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在某种可比较大小的期刊范围内(同一学科内)将TC、IF 分别归一化处理为tc、if, 并按其大小进行期刊排序,即可在排序意义上将TC、IF 映射到一个2 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由于在排序意义上tc、if 是相互独立的,因而tc、if 是正交的。定义2:期刊影响力等位线定义3:期刊影响力指数(CI)期刊影响力指数(CloutIndex ,简称CI),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总被引频次(TC)和影响因子(IF)双指标进行组内线性归一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用于对组内期刊排序。CI 的计算公式为:CI 的几何意义如下:图1 期刊影响力指数CI 示意图如图1 所示,(0,0)代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为0 的期刊。右上角的点(1,1) 代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为最大值的组内“影响力最大期刊”。以(1,1)为原点画圆弧,弧线即影响力等位线,弧线上的各点表示其CI 值大小相等的期刊。分布在弧线左下方的点对应的期刊其相对影响力小于分布于弧线右侧的期刊。可以形象地看到,期刊的CI 值越大,该刊距组内“影响力最大期刊”的差距越小。CI 的具体统计方法1 统计源文献为了突出反映期刊对中高端学术研究的影响力,计算构成CI 的TC、IF 时,选用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 版)》(下简称《年报(2015)》)中各学科期刊综合他引影响因子排名前60%的期刊,以及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不包括硕士论文。2 他引频次为了体现公平计量,CI 计算中,TC 为总他引频次、IF 为他引影响因子。3 量效指数(Journal Mass Index,简称JMI) 从CI 示意图中可以看出,CI 等位线对单一指标的一般性奇异行为具有较好抑制效果,但对特殊奇异现象,特别是单纯为追求大TC 盲目扩大发文量而降低学术质量的情况,抑制效果尚不理想,这种情况干扰了CI 排序的公正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量效指数(JMI),用以消除这种奇异性造成的影响。量效指数(JMI)是某刊影响因子对应的发文量与该刊影响因子的比值,意义是该刊每产生单位影响因子所需要的论文数量。定义为:JMI 越大表示该刊越“臃肿”,也就是发文规模很大而效用不高。为了全面反映期刊的量效关系,JMI 计算中采用了《年报(2015 版)》公布的复合影响因子。4JMI 对CI 的修正《年报(2015 版)》分别对自科、社科期刊进行了JMI 由大到小排序。按该排序,取排名前5%且可被引文献量大于平均可被引文献量的期刊名单作为需要修正CI 的期刊名单,对这些期刊的TC 所占权重进行修正,其他期刊未作调整。CI 中的TC 和IF 的权重比例为1: 1,被调整期刊的TC 权重根据JMI 大小分别降低至2~05 。具体调整办法为:?其中k 为他引频次调整系数。按JMI 大小将期刊分为三档,TC 权重调整系数分别为该档期刊JMI 均值与所有期刊JMI 均值的比值。各档JMI 指数对应权重具体数据如下:表1 JMI 类型及其他引频次调整系数JMI 类型取值区间他引频次调整系数(k)调整期刊数社臃肿[10000~20000)243科非常臃肿[20000~40000)123极臃肿≧0511自臃肿[7000~17000)2102科非常臃肿[17000~37000)140极臃肿≧说明与讨论我们引入了一种可较全面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数CI,可以给出某学科期刊的影响力排序,但不能直接用于评价期刊内容质量。另请注意,CI 是在一组期刊内定义的,只可用于组内期刊排序,不可用于跨组比较。如需跨组比较,应将不同的组定义为一个组,重新计算CI 值。本报告利用JMI 对234 种期刊的CI进行了修正,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CI 定义中只采用了TC、IF,未考虑其他计量指标,如即年指标、引证半衰期等,另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商榷。进一步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请有关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期刊的话 都是正规期刊的前提下 那么就是看期刊的级别了省级 国家级 核心级这样的等级越高证明期刊的含金量越大期刊和论文的问题你都可以去58期刊问下

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哪三个特点

个人感觉,应该有诚信度(即论文有没有抄袭)、研究成果展示情况、以及相关数据图表的完善程度等吧。

SJR是SCImago Joumal Rankings的缩写,是一个既考虑了期刊被引数量,又考虑了期刊被引质量的指标。它采用Goode的PageRank算法,赋予高声望期刊的引用以较高的权重,并以此规则迭代计算直到收敛。SNIP是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的缩写,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新工具。SNIP是荷兰学者Moed教授于2010年提出的全新期刊评价指标,旨在对不同主题领域的期刊影响力进行评价,为验证这一评价指标在期刊评价实践中的效用,

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哪三个方面

楼主求采纳~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AJCI)说明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定义在普遍意义上,学术期刊(以下简称“期刊”)的影响力一般是指期刊在一定时期内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在某段时间里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之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本源上产生于文献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大小,但也受该段时间内社会对其价值的认知水平与认同程度、期刊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期刊自身及其相关渠道的传播与扩散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所以对其作出客观、准确的定性分析和评价是非常复杂而困难的。忽略了不同文献所产生学术影响的定性差异,计量某个统计年度内出版的某些源文献引证期刊的次数,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反映期刊在该统计年度产生的影响力。简单而常用的计量指标有期刊的总被引频次(TC,广延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已发表的所有文献)、影响因子(IF,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即年指标(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文献)等。显然,上述指标的评价对象是期刊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献,且评价角度、计量方法各不相同,任一指标都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评价中片面强调其中某个指标,都会导致期刊出现片面发展倾向,甚至引发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干扰期刊正常发展。因此,人们一直在希望找到一个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的计量指标。然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总是试图将TC、IF 等指标先验地假设为同一线性空间的可加标量,按一组人为设定的权重参数拟合为一个“综合指标”,而未注意区分这些指标的内禀属性,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也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在2013 年首次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方法,连续两年应用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遴选,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基本认可。期刊影响力指数(CI)的基本定义定义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在某种可比较大小的期刊范围内(同一学科内)将TC、IF 分别归一化处理为tc、if, 并按其大小进行期刊排序,即可在排序意义上将TC、IF 映射到一个2 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由于在排序意义上tc、if 是相互独立的,因而tc、if 是正交的。定义2:期刊影响力等位线定义3:期刊影响力指数(CI)期刊影响力指数(CloutIndex ,简称CI),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总被引频次(TC)和影响因子(IF)双指标进行组内线性归一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用于对组内期刊排序。CI 的计算公式为:CI 的几何意义如下:图1 期刊影响力指数CI 示意图如图1 所示,(0,0)代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为0 的期刊。右上角的点(1,1) 代表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均为最大值的组内“影响力最大期刊”。以(1,1)为原点画圆弧,弧线即影响力等位线,弧线上的各点表示其CI 值大小相等的期刊。分布在弧线左下方的点对应的期刊其相对影响力小于分布于弧线右侧的期刊。可以形象地看到,期刊的CI 值越大,该刊距组内“影响力最大期刊”的差距越小。CI 的具体统计方法1 统计源文献为了突出反映期刊对中高端学术研究的影响力,计算构成CI 的TC、IF 时,选用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5 版)》(下简称《年报(2015)》)中各学科期刊综合他引影响因子排名前60%的期刊,以及博士论文和会议论文,不包括硕士论文。2 他引频次为了体现公平计量,CI 计算中,TC 为总他引频次、IF 为他引影响因子。3 量效指数(Journal Mass Index,简称JMI) 从CI 示意图中可以看出,CI 等位线对单一指标的一般性奇异行为具有较好抑制效果,但对特殊奇异现象,特别是单纯为追求大TC 盲目扩大发文量而降低学术质量的情况,抑制效果尚不理想,这种情况干扰了CI 排序的公正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量效指数(JMI),用以消除这种奇异性造成的影响。量效指数(JMI)是某刊影响因子对应的发文量与该刊影响因子的比值,意义是该刊每产生单位影响因子所需要的论文数量。定义为:JMI 越大表示该刊越“臃肿”,也就是发文规模很大而效用不高。为了全面反映期刊的量效关系,JMI 计算中采用了《年报(2015 版)》公布的复合影响因子。4JMI 对CI 的修正《年报(2015 版)》分别对自科、社科期刊进行了JMI 由大到小排序。按该排序,取排名前5%且可被引文献量大于平均可被引文献量的期刊名单作为需要修正CI 的期刊名单,对这些期刊的TC 所占权重进行修正,其他期刊未作调整。CI 中的TC 和IF 的权重比例为1: 1,被调整期刊的TC 权重根据JMI 大小分别降低至2~05 。具体调整办法为:?其中k 为他引频次调整系数。按JMI 大小将期刊分为三档,TC 权重调整系数分别为该档期刊JMI 均值与所有期刊JMI 均值的比值。各档JMI 指数对应权重具体数据如下:表1 JMI 类型及其他引频次调整系数JMI 类型取值区间他引频次调整系数(k)调整期刊数社臃肿[10000~20000)243科非常臃肿[20000~40000)123极臃肿≧0511自臃肿[7000~17000)2102科非常臃肿[17000~37000)140极臃肿≧说明与讨论我们引入了一种可较全面反映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数CI,可以给出某学科期刊的影响力排序,但不能直接用于评价期刊内容质量。另请注意,CI 是在一组期刊内定义的,只可用于组内期刊排序,不可用于跨组比较。如需跨组比较,应将不同的组定义为一个组,重新计算CI 值。本报告利用JMI 对234 种期刊的CI进行了修正,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CI 定义中只采用了TC、IF,未考虑其他计量指标,如即年指标、引证半衰期等,另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商榷。进一步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请有关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SJR是SCImago Joumal Rankings的缩写,是一个既考虑了期刊被引数量,又考虑了期刊被引质量的指标。它采用Goode的PageRank算法,赋予高声望期刊的引用以较高的权重,并以此规则迭代计算直到收敛。SNIP是Source Normalized Impact per Paper的缩写,是衡量期刊影响力的新工具。SNIP是荷兰学者Moed教授于2010年提出的全新期刊评价指标,旨在对不同主题领域的期刊影响力进行评价,为验证这一评价指标在期刊评价实践中的效用,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 " 载文量多 " 、 " 收录量大 " 和 " 被引次数多 " ,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 学术期刊:、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双核心期刊。 一般分为升级、国家级、核心。这个要看你指哪个专业方向了,一般等级越高的审稿越严格。 九品论文网、提供论文发表,职称论文发表,教育论文发表,学术论文,建筑论文发表,医学论文发表。论文领域:教育,建筑,经济,管理,社科,医学 ,文学 ,农业 ,体育 ,财会,科技,机械 ,计算机 ,法学,艺术,新闻,工程 ,交通 ,理工,护理等专业。

个人感觉,应该有诚信度(即论文有没有抄袭)、研究成果展示情况、以及相关数据图表的完善程度等吧。

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主要指标有哪三个

在各种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方法中,最典型的评价模式是学术综述,这是学术评价的最好方法。某一学科里的专家将近期这个领域里的研究情况作一总结,分析出某一时期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显而易见,这本身也是一种学术研究。学术综述之所以是最好的评价方法,其原因有两条:一是,写综述的学者本身就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者,甚至是领先的研究者,他们对所讨论的研究课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具有比较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二是,学术综述是基于研究内容的评估,遵循的是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和研究范式,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出该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由此可以比较准确地对学术研究成果作出评价。另外,学术综述的目的是回顾学术研究本身的发展历程,描述学术研究的现状和预期未来的发展方向,从目的上讲,学术综述的评价目的比较学术化,比较单纯,这样就使得学术综述更加客观,并确保综述的价值中立。所以,学术综述是一种比较好的学术评价方式。 相关关系是指学术研究成果与其他研究成果的相关关系, 这个参数描述了该项研究成果对其他研究成果的影响,即描述了这项成果的影响力。我们知道,学术研究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脑袋一拍的事情,而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延伸发展起来的,正如牛顿所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任何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别人的研究成果,但是,一个学术研究成果却不一定能够成为别人进一步探索的基础。其原因主要是:1) 该项研究成果缺乏新颖性,不是一个前沿性的研究成果,自然不能成为进一步探索的出发点。2) 该项成果缺乏启发性,不能引起其他学者的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兴趣。3) 该项成果有游离于学术界的研究兴趣之外,或者说,该项成果不被学术界认为是值得研究的。4) 该项研究成果游离于学术界的研究范式之外,比如很多民间科学家的研究。5) 该项研究成果是无意义的和无价值的。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学术研究成果和其他研究成果有密切的相关关系,那么至少可以说,这样成果是为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的相关性指标主要是通过研究论文的引文特征表征出来的。我们知道,一个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论文总有引文部分来指示该论文和其他论文的逻辑关系,这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基本范式。通过引文关系我们可以清楚地描绘出一个研究成果的相关性脉络:两个基本面和两个维度。两个基本面第一,该研究成果与以前的研究成果的相关性,表现为该成果引证先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即引用率指标。一个研究成果如果没有引文,其学术性会引起非常大的争议,进一步而言,如果一个研究成果引证的是相关研究非主流的研究成果,而没有印证主流研究成果,那么这个研究成果的价值也是可疑惑的。所以,我看论文首先看引文,如果该论文的引文的质量不高,我自然会怀疑该作者是否认真研读过相关领域里的重要论文,进而怀疑该论文的质量。第二,该研究成果与以后的研究成果的相关性,表现为该成果被别的成果引证的情况, 即为被引率指标。一般说来,被别的成果引用得越多,说明这个成果可能具有越强的新颖性,启发性,越能说明该项成果能够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一个学者,如果其研究成果被别人广泛引用,那么可以认为这个学者对学术的发展有比较大的贡献。当然如果一个研究成果完全是错的,其被引率也会很高,比如时下一本《道德经浅释》被广泛批评,并不说明该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是说明该成果具有很高的荒谬性。所以,被引率往往要和内容评价结合在一起,才能客观地描述出研究成果的价值。两个维度第一是历时性维度。历时性维度有两个时间方向:前向性和后向性。前向性是指该项成果和以前已完成的研究成果的相关性。任何学术研究都如牛顿所说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所以,一个学术成果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相关关系,显然可以作为判断该成果价值的依据。我们可以通过该成果的前向时间维度,来评估该项研究是不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还是重复别人已有的成果。研究成果的前向历时性可以通过该成果的论文中的引文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这项成果引证他人的研究成果的情况来判断这项成果的新颖性,可以判断这项成果是否站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上继续探索,可以判断该作者是否做了全面的文献综述。后向性是指该成果对以后的研究是否具有参考价值。 我们知道,学术成果是有生命周期的,学术生命周期主要是指该项研究成果对以后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参考价值的时间长度,也就是说,该成果发表后多少时间内,能够持续地对后续的研究产生影响。一些成果的生命周期长些,甚至长至百年;一些的短些,可能发表出来就结束了。学术成果的生命周期造就了学术相关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之一。学术成果生命的最好度量是通过引文实现的,举例说来,一篇论文发表后的5年内被其他论文持续大量引证,以后逐渐减少,直到没有,这一个时间周期就表征了该学术成果的生命周期,也时描述该成果语其他成果相关性历时性特征的重要依据。学术成果的生命周期是非常容易定量估算的,但是怎样估算,据我了解目前还没有很好的估算公式,我们图书馆界研究这个问题具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不妨试着研究一下。特别是叶鹰教授搞的抽象图书馆学是不是能在这方面找到应用价值?猜想一下。第二是共时性纬度,这个维度表征了该成果和同时期的研究成果的相关性,这个维度同样由来个时间方向,前向性和后向性。共时性可以通过该研究成果最近的引证别人的论文和别人引用该成果的引文来表征出来,例如,该成果最新的一篇引文是半年前的成果,发表后第一篇被引的论文发表于半年后,那么其共时性特征前向性是半年,后向性也是半年。显然,共时性维度是表征研究成果新颖性和重要性的重要描述指标。

个人感觉,应该有诚信度(即论文有没有抄袭)、研究成果展示情况、以及相关数据图表的完善程度等吧。

论文评判基本上都要看论文的三个方面:创新性、规范性、学术性。创新型指论文所论述内容必须要新颖,不能拿以前已经论证过的内容来论证;规范性指论文格式要规范,不能结构混乱;学术性则指的是内容要严谨科学,不能没有实践空谈结论,而且要有科学依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