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3000字

语文课中如何巧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立体式艺术。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只是文字的组合,因而只须注解文字,体悟内涵即可。传统的语文教师也只凭着一支粉笔、几幅图画就能驰骋于三尺讲台之上,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就这样产生于平凡的粉笔和寻常的课本中。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语文课的要求日渐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也越趋全面,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于是,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也是必然。他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而且他还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有些语文教师把多媒体当作“全能选手”,展示在“课堂”这一赛场上。一堂课下来,从课题到字词句段篇到朗读到练习,甚至作业的布置,能用上多媒体的通通上,把多媒体当成教学的“命根”,造成了多媒体使用过滥过泛的现象。这种“教学随着多媒体走”的做法与传统“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危害性无异,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效率极低。这样的教师,其追求现代化的意识是好,但是他没有注意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只是实施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唯一。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常规媒体有机配合,这样才能让多媒体在语文课上充分地发挥有效性。 那么,语文课上如何巧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才能恰当地展示多媒体的魅力?一、 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李广射虎》一课时,揭题时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情节剧《李广射虎》,再现了课文的重要情节。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看漏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谈论《李广射虎》中,李广为什么会射中了一块大石?大家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因为李广力大无穷”,有的说“是因为晚上天黑漆溱的,他看不清路边的东西”……学生因喜欢情景剧而变得非常专注,对于教师的问题显得很感兴趣,这时教师适机地深入提问点拔,学生们畅所欲言,把老师的问题较轻松地回答了,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们有了较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孩子们又怎么不极感兴趣呢?”二、巧用多媒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其一是教给学生中国民族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二是使学生们继承发展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既包含素质能力训练,又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样一来,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促进道德内化。如在教学《恐龙》一课时,由于恐龙已经绝种,我也不可能带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恐龙的化石,单凭学生看书中的插图,根本就不可能对恐龙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让抽象的要领更加具体形象化,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已查找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另一方面,我从网络上下载了有关恐龙的图片和动画。当学生看到这清晰的画面,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受到恐龙的神秘。我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考虑了学生们主体地位,课文内容中的图片以学生的需求而点击出现,可谓时机适当,让学生观察画面谈感受,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发言也非常踊跃,纷纷谈了自己对恐龙的认识,并把自己课前找到的资料都派上用场。通过学习,学生不但能充分想象到当时地球的环境、提高了对恐龙的认识,拓展了视野,还能真正感受到了多媒体的作用之大。三、巧用多媒体拓宽学生参与学习的材料和内容随着课题实验的不断推进,使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步入语文课堂,也把学生吸纳到网络技术应用的行列中。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协作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单纯的口授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师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关系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再如刚才所说的在《恐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就让学生对有关恐龙的资料进行查找,他们通过多媒体,主动地、大量地吸收课外知识,还把自己找来的资料在同学之间互相传阅,这样一来,学生参与学习的材料和内容就大大地拓宽了。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娱情激趣、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等特殊功能,使学生乐看乐学,能激发其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运用实际、技巧等的要求更高了,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根据教学实际科学、恰当的运用电教媒体,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美不胜收的效果。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滥用,不要千篇一律,要根据语文课本中教学章节的知识结构和特点,结合挂图、书本、粉笔的实际应用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调动和运用,这才是真正成功的语文课。

参看下 ( 职业 教育 )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小论文3000字

你可以去找下(教育进展)这类的。还有(心理学进展)这类的~你都是可以去参考下里面的期刊论文的吧

你这个太长了,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查找下了,开扩恩维变成自已的语音。

学前教育这个其实不难来拿即可。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摘 要】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个性及幼儿个性 幼儿的良好个性 巴学园 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一、绪论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儿的场所。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迎。面对渐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行了研究。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二、本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识;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儿动手的能力,而忽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发展。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乐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放任自由。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爱的需求。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漠。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经过的幼儿没有一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而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另外,我发现全班小孩都有全家福,唯独锐锐的全家福上只有他和妈妈。所以,小孩子的心理发展缺陷也是受家庭环境影响的。可是又有谁真正地去了解过他的成长了呢?浩然因为没有良好的午睡的习惯,几乎天天要被老师批评。这天他被罚不准起床,我走过去问他:“你为什么今天又没有睡觉?”他告诉我,他睡不着。我就告诉他,那么从明天开始把眼睛闭起来假装睡。他答应了我。第二天果然见效,他不仅没有被老师批评,而且真的睡着了。由此我感慨,幼儿是需要你用心交流的。并且,集体午睡这样的规定,也是不够人性化的。幼儿园一个班级平均有三十个孩子,两个老师,一个保育员,可是在平时又有多少幼儿是真正被关心的呢?有多少幼儿的心理是真正被了解过的呢?我所耳闻的是老师声嘶力竭的指令声。“杀鸡儆猴”也成了幼儿园教师普遍采取的措施,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呢?幼儿的天性就这样一点一点葬送在集体化的教育中。我们不是生产的流水线,所缔造的不是统一规格的灵魂。因为看了一部叫《小人国》的纪录片,我对“巴学园”这个名词产生兴趣。一本名叫《窗边的小豆豆》的书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被悄悄地翻译成中文,那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译本,但是有幸读到过它的人都曾被深深地惊喜和感动——居然有那样一座由六节车厢组成的“巴学园”,学生们每天带着“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饭菜当做午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心情自由选择要上的课程,还有跳着校长发明的韵律操,晚上在学校礼堂里露营,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小豆豆啊!多年后,重新被引进出版的“小豆豆”不知不觉地爬到了畅销书榜的前列,并且两年来一直旺销,至今势头不减。这个日本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不仅再次紧紧抓住了中国孩子们的眼睛,也俘获着更多的成年人的心。中国的孩子很辛苦,世界上都承认,早在我们当孩子的80年代,减负的论调就已经多有谈及了,快三十年过去了,减负的后果还是应了人们当时的一句玩笑话——“减负之后,还是正”,我们的下一代还是没有能轻松快乐地成长起来。所以,看过《窗边的小豆豆》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真想在现实的“巴学园”里学习生活,遇到一位像小林宗作一样的校长。这本讲述黑柳彻子童年真实经历的作品对于今天的教育体制与环境下的孩子来说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向往,他们热切地关注着小豆豆的故事,好奇地问爸爸妈妈:为什么不送我去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也许无法理解,其实学校本身没有什么神奇之处(除了校舍是由六节车厢组成的这一点),创造奇迹的是小林校长和像小豆豆的妈妈一样的父母们。他们抱持着最为真挚和宽容的心,成为孩子们童真的守夜人,在深沉的暗夜之中,为孩子们点亮前行中光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窗边的小豆豆》再次被引进出版正是在召唤一种“儿童本位”教育精神的回归,让孩子们更多地去自我成长,而非一种在长辈规划下的“被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只需要做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塞林格描绘的场景一样:所有的孩子们生来就该在一大片麦地里自由自在地奔跑和玩耍……但是,当他们一不小心,当他们终于要“没办法小心地”临近悬崖边缘、面临某种掉落下去的危险——“我”就愿是麦田里永恒的守望者,一次次地伸出手臂、一次次地拦住他们。如果说《窗边的小豆豆》在召唤着一种“儿童本位”的教育精神的回归,那么手头这本刚刚出版的《我亲爱的甜橙树》则是在宣扬着一种“童心回归”的互动理念,当孩子们在麦地中奔跑玩耍,作为家长的你,不要孤独地做个守望者,不妨忘掉自己已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中年人,此时让童心得以回归,尽情地参与到他们的奔跑和玩耍中来,让他们真心觉得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份子,是他们的伙伴。就像书中的那棵总是倾听主人公泽泽说话的甜橙树,和那个把泽泽当做朋友一样的葡萄牙人,在他们的心中,泽泽并非是满脑子恶作剧的坏孩子,他内心生长着最难能可贵的善良的种子——因为圣诞节受不了爸爸失业后的悲凉的眼神而去街上擦鞋只为了给爸爸买一包香烟使爸爸高兴起来;班主任长得不美,别的老师有花收,而她没有,泽泽没有钱就从花店偷花送给老师;泽泽还喜欢逃课,常和一个卖艺人一起卖唱,只为每次能够从艺人那里得到一张歌谱,送给爱护他的姐姐……在艰难的生活面前,甜橙树和葡萄牙人成了泽泽生命中守望相助的伙伴,他们没有给予泽泽什么实际的物质的支持,但足以让在泽泽快乐地忘却生活的艰辛,因为他们给予泽泽的是一种可贵的交流、一种倾诉,一份能够忘却孤独的友情,这比优越的生活更让这个孩子感到快乐。所以,我知道了为什么当小说写到甜橙树被砍伐、葡萄牙人死于车祸时,所有读到这里的人会痛哭流涕,他们是为死者而哭,更是为活着的人而哭——为泽泽而哭,他们离开后,还会不会有人这样温柔地对待这个可爱的男孩呢?与他一起聊心事,带着他去兜风,在他生病时,为他送来温暖……这个故事在作者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心中酝酿了整整42年,最后用12天的时间写成。与黑柳彻子一样,这个故事有着作者童年的印记,这既是献给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也是时过境迁后,一封写给每个童年已逝的成年人的书信,它以孩子的视角带着每一个成年人回味着逝去童年的阵痛、忧伤,还有甜蜜,也许你是幸运的,曾有一棵树、有一个人走进你童年的岁月,将这些阵痛得以过滤,忧伤得以抚平,甜蜜得以分享,实现一种真正完美的成长!如果你已为人父、为人母,如果你有幸也读到这个故事,不妨从今天开始,让童心重新回归到你的心里,和孩子一起成!无论是小豆豆还是泽泽,无论是巴学园还是甜橙树,两部来自不同地域、风格决然不同的作品,在有意思的讲述中向我们每个正在童年或童年已逝的人传达着这样的信息:无论何时,在内心的深处,我们都要留下那么一点温柔的空间,让童心得以安然地安放!李跃儿创办的巴学园受的是黑柳彻子的影响,提出“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简短的话,却道出一番真理。我们的幼儿园应该去适应儿童,并且是适应每一个儿童。幼儿园应该实行小班制教育,幼儿多则不易被重视。巴学园式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虽然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但是不代表教师可以完全撒手。教师应该隐形地把握好尺度。每一天,抽出足够的时间,和每一个幼儿交流。面对问题儿童,也要现实出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本质,再去评价幼儿的行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游戏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所以,教师要尊重幼儿在日常生活环节中的自发游戏,尊重幼儿的自发探索过程。《纲要》中指出,孩子是通过游戏及其一日活动来学习的,尤其是游戏活动,往往是综合性的,涉及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具有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价值。同时,很多幼儿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孩子的创造力并不是通过集体活动教出来的。而是与生俱来,并在一次次的个性化创新活动中获得巩固和发展,成为稳定的品质。其实,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可以在一日活动细节中发现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时,教师所要做的是积极的关注和采取适当的态度呵护幼儿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行为,而不是采取粗暴的方式遏制。倾听孩子的声音,有时候,孩子的很多行为并不象上述案例中那样能让人直接看出其探索过程。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计后果的,甚至能造成破坏性。这时,我们就不能仅仅从孩子的行为表面直接作出判断,而应该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和思考过程,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孩子的思考。《纲要》中指出,教师的角色定位不但应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还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但自身要关注孩子的一日生活全过程,善于从细节中正确把握教育契机。同时,还要帮助孩子在每一个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细节,学会在过程中思考,从而发挥教育的最大价值。孩子个性发展是在其天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只有在天性的展现中我们才能把握孩子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使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而孩子的天性更多体现在一个个生活细节和各种自发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发展的趋势去关注幼儿生活过程,关注寻常时刻,学会了解行为的发展意义,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个性发展。除了幼儿园本身需要改革之外,家长的传统思想也应该解放。我想,即便现在创办了许多所巴学园式的幼儿园,硬件软件条件都很充沛,有许多家长还是不愿意选择这种新式的教育方法。有许多家长不能够接受孩子玩沙坑的时候把手和衣服弄脏。所以,既然我们选择了学前教育,我们就有义务把这种巴学园的思想广泛传播,让大众对其了解、接受。坚持以下理念:一 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个性培养。二 营造和谐生活学习环境,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三 创新活动,拓展个性教育的空间。四 发展特长展示个性风采。五 开展个性化教育,优化发展幼儿个性。六在民主、和谐、自由的宽松环境里,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三、结论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幼儿园是一个提供各种各样鞋的场所,而不是一个托管所。提倡巴学园式的个性化教育是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保证。不要让传统的集体化教育禁锢了幼儿的思维。包括幼儿人格品德的发展,也与个性化教育密不可分。孩子的每一个时刻都应该被关注。参考文献《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叶奕乾,孔克勤主编。《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玛利亚·蒙台梭利著。学前教育网,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文3000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论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浅谈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李小芹;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游岩平;;以陶为师 构建小学语文 “自学——研讨”教学模式[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高奇;蔡元培的教育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微笑与教学东川区第四小学  施祖清【摘要】“愉快教学”目的是为了“愉快学习”,实施“愉快教学”的方式方法各式各样,因事而异、因生而异、因师而异,因科而异。不论何种课程、何种方式、方法,都应该抓住“愉快”二字,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笑眯眯”。【关键词】 教学 微笑 愉快【正文】“和谐社会”已是当今百姓人人皆知的词儿,“和谐校园”、“和谐课堂”应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细胞,“新课堂”是和谐教育的载体。传统的“棍棒教育”、“满堂灌”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1世纪的教育是培养新人才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既不是“为升学作准备”,也不是“为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人生作准备”,也即“为人生打基础”,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上出高质量的课,真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深受喜爱,实属不易。将近15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使学生成为主体,让学生笑眯眯的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人为本”,创造一个和谐、活跃、幽默的课堂气氛是桥梁,怎样创设这样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呢?“微笑”,动之以情的微笑,是良药。在我看来,微笑,能放松自己,给自己增添人格魅力;微笑,能滋润学生的心灵,是有形的快乐;微笑,能播下友谊的良种,是无声的问候,无意中改善了师生关系,……;在这里,我高声呼吁:请把“微笑”带进课堂。一、把“微笑”带进课堂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启迪,使学习轻松起来。动之以情的微笑,真正地爱学生,才能真确引导学生,挖掘出学生的潜能,潜能是每个人的潜在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潜能被称为“沉睡在心灵中的智力巨人”、“每人身上有待开发的金矿脉”。这个“智力巨人”只有以轻松、和谐的方式才能唤醒“她”。面带微笑这个巨人就乐意和你交朋友;真情流露,这种“金矿”便在你面前闪闪发光。如:2010年11月27日我在东川区第四小学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微笑着说:“11根小棒如何摆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1”,当有同学说出十根捆起来时又笑眯眯地给予肯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教新知识时采用引导探究法,给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探索,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愉快教学目的是为了愉快学习,直观的认识,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猜一猜、玩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笑眯眯地学习。二、把“微笑”带进课堂有利于沟通师生关系,使教师取得学生的亲近、信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做会不会导致学生不怕老师,纪律涣散呢?不会,恰恰相反,这样做能使学生更集中注意力。老师在课堂上能恰到好处的微笑,学生在精神上能很轻松,能大胆思考大胆发言,能畅所欲言,学生往往在这样的气氛中“发了光”。就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更及时地了解学生 ,获得反馈,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在微笑之中,师生之间心与心相连,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尝试到成功的滋味,更有了信心。如:我在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当认识了“十”和“一”两个概念后,教师笑眯眯地说:“我们的小手也可也捆起来”,之后带学生做“捆小手”的游戏。 “捆小手”是我的小创造,有趣、简单,学生在“玩中学”。而后教师又笑眯眯地说:有了“十”和“一”这两个“小家伙”帮忙,我们就能快速说出有几根小棒了(课件出示)。之后提问:12里面有( )个十和()个一;15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教师再次笑眯眯地:在“11、12、13、14、15、16、17、18、19”这些数中,你喜欢哪一个?你想摆一摆吗?(学生摆小棒,请几个同学用实物投影演示,并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教师微笑的表情,幽默的语言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我认为能让学生“笑眯眯学习”就是愉快教学,另外学生动手摆小棒让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尝试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学得“笑眯眯”。三、把“微笑”带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微笑,并不费力,但它具有无限的力量。当孩子思考问题时,当孩子回答问题正确时,投去一个甜美的微笑,这是对他极大的鼓励,为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当孩子犯了过错时,教师如能制怒于心,严而有格,笑而适度,便是对学生的鞭策而不伤其心,师生情感能得到共鸣,学生情绪由紧张变缓和,从而使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微笑”,使学生“不怕”教师,喜欢课堂,不再厌学了。如:我在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有一个片段:19根再摆一根是几根?怎样摆能一下子就看出是“20”?你能想个办法吗?(把另外10根也捆起来)。“设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微笑着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四、把“微笑”带进课堂有利于教师忘却一切烦恼,从而专注于课堂。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也难免在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但是,这烦恼不能带进校园,更不能带进课堂。学会微笑,学会坦然,才能做好其它事情;课堂里的微笑,能把一切杂念从教室里驱逐出“境”,使教师不易发脾气;使孩子感到亲切、温暖,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如果说,绿叶是红花的背景;爱是心的背景;那么,“微笑”恐怕是课堂的润滑剂。经历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深感:微笑是激活学生的重要手段;微笑,是课堂高潮迭起的好帮手之一。我想,微笑,应是人生一道亮丽风景线。作为教师角度,我要高声呼吁:不论何种情况下,请把“微笑”带入课堂!请不要总是板着个面孔面对学生!当然,笑必须有度、有时机、有分寸,而非分分秒秒、随处在笑。【作者简介】:施祖清,男,汉族,1978年5月出生,云南东川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现工作于昆明市东川区第四小学,通讯地址:昆明市东川区第四小学,邮编:654100,电子邮箱:869356624@QQ。

结合实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推荐论文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有了多媒体教室,创设情景/html/jiaoxue/20090915/html

教育研究的内涵 教育研究的概念及性质【多选】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教育研究用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要素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它包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意义【多选】(1)是教师自我反思、重新学习、不断调整和改善知识结构的过程(2)是教师与他人沟通交流、扩大视野的过程(3)是教师挑战自我、提高教育研究能力的过程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记忆口诀:一选二查三制定,分析整理写报告。选择研究课题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必须有价值(2)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3)必须明确具体(4)必须新颖、有独创性(5)有可行性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单选】文献检索贯穿研究的全过程,网络检索是查阅资料最快捷的方法。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包括: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制定研究计划基本要求为: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预计成效即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为: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1)实证性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观察报告(2)理论性的学术论文:案例、综述、述评、理论性的论文教育研究方法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单选、简答】(1)观察研究法:广泛使用(2)调查研究法: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及其测验等方式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调查(3)实验研究法: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4)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5)比较法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单选、多选、判断】(1)行动研究法最早提出:勒温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2)质性研究“实地研究法”“参与观察法”(3)教育叙事研究(4)教育随笔

教学研究小论文3000字

每篇论文一般不超过3000字,每篇小论文须在首页(单独)注明论文题目、作者学校、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征文另起一页,依次是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正文中不得出现学校、学生、指导教师姓名。

大哥,论文自己写呀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许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定律的教学发表了自己颇有见地的教学见解,并且得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时,我们发现,确实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献中所述的预期效果.然而,当我们设计一些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决问题时,令我们十分吃惊的是:学生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却又非常之差.这使得我们困惑不解.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的结果的评价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师教的原因,还是学生学的原因,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促使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进一步,我们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对这一规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通常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一般是按教材编排顺序,先进行演示实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讲解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争论,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观念,进一步通过做斜面小车实验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 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3 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 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误认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如同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画,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客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看法.他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而在力停止作用时物体静止,于是主观地断言:有力,则物体运动;无力,则物体静止.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 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 由于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为学生并没有有意识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学概念平时并不表现出来,但往往在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比如前述测验表明,许多有10多年教龄的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也存在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然而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 由于前科学概念是儿童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概念,且长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观察又加强了这些概念.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慨念是非常顽固的. 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探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教材,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社会.生活.或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实际问题.格式:依次是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研究论文3000字怎么写

提高小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持久性的策略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贴近生活确定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评价,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旺盛的热情,自己去实践、去探究、成就精彩!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兴趣 生成 形式 评价  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已全面实施,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和趣味性,所以,一经开展,就获得了学生的喜欢,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着他们对整个活动不会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旺盛的热情。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推动学生关注课程、积极动脑、发挥想象和创造的重要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安排活动的每个环节,做到有张有弛,有涨有落,使学生爱学、想学、乐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能持续地保持一个个高涨的兴奋点。在几年的指导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三大策略:  策略一、主题,基于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 关注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 重视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主题要具有现实性及可操作性,只有符合学生认识实际,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能可持续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但小学生的研究课题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从哪里生成课题?面对众多的题目,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  1.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日常生活中生成。  生活中的有些常见现象,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看似简单,但如果处处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有那么多的问题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例《你的坐姿科学吗?》  我校五⑵班学生发现上学期本班近视人数有18人,这学期初上升至22人,其中即将近视的(即视力在8—9)有3人,而且身边的“小驼背”也越来越多,有报道证明颈柱病已出现低龄化趋势,坐姿不正确是产生这些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同学高远的阿姨因坐姿不正确而导致腰椎骨突出。因此,学生产生了要了解正确的读写姿势的欲望。老师因势利导,开展了四个活动:查找、访问、听讲座,了解坐姿知识;观察拍照、问卷调查,了解坐姿情况;认识不正确的坐姿的危害,并纠正不良坐姿;写倡议书,倡议人们告别不正确坐姿。通过本次的综合实践活动,给同学们上了一堂非常有意义的坐姿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之后,上课坐得不端正的现象大大减少了,并且能够及时地提醒身边的每一个人,还会向他们介绍有关坐姿的知识呢!现在,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仿佛成了坐姿方面的专家。  从以上的例子可见,引导学生确立活动主题时不妨从身边的一点一滴抓起,滴水映日,通过深层的挖掘,得出形象生动的结论,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教育的完善。此活动还获得了浙江省二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  2.延伸学科知识,从学科知识中生成。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在日常学科教学产生了很多疑问或感兴趣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同于学科课程,但也不是与其他学科完全割裂开来,可以与各科教学结合起来,如果老师对学生适当引导,延伸学科知识,能从学科知识中生成课题。  例《铁棒磁性与摩擦次数的关系》。小学科学课《做一个小磁铁》中,有一个“自己做个小磁铁”的实验:握住磁铁的一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作20~30次可以把钢针变成磁铁。在一次综合实践课上,陈诗慧同学问:磁化钢针一定要象书本上所说需20~30次单向摩擦吗?能减少次数吗?这是多么值得敬佩的探究精神呀!我肯定了学生向书本质疑的精神,鼓励她用实验来证明,她借来的电子天平,用磁铁把钢针磁化,然后把吸取的铁粉进行称量,结果发现用磁铁把钢针单向摩擦5~6次,磁性达到最大值,磁化钢针没必要象书本上所说需20~30次单向摩擦。她还把不同长度的钢针、铁钉进行磁化,发现用磁铁单向摩擦5~6次,磁性就达到了最高值。通过反复实验,孩子从这里得到的启示,不仅仅是活动本身,而是明白什么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探究教学大多为部分的探究,许多问题可能在学生很想深入探究的时候就不得不终止,此时提出的问题却是学生最感兴趣,是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课题,这种吸引力可以驱使学生课外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生将所学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3.关注生活现实,从生存环境中生成。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进行信息交流。我们应该充分注重环境的功能,挖掘身边的资源。如家乡经济发展了,可家乡的河流却污染严重,是让许多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  例宋斯亮同学在观察比较瑞安河水颜色的情况时,发现河水颜色不同,河水里的水蚤数量不同。喜欢动脑思考的他猜想是因为脏水的微生物越多,水蚤吃的东西就越多,繁殖得就越快。于是宋斯亮就用旧矿泉水瓶捉来水蚤开始研究。为了能看清楚水蚤的样子,他请妈妈帮忙买来了显微镜;为了能找到不同的水质,他跑到市环保局要来市区水质检测表,从不同的河边弄到不同水质的水,用大大小小的碗,把收集来的水蚤养在这些水里。接下来,他每天仔细观察,撰写观察记录,春夏秋冬,通过将近一年的观察纪录,最后他发现水蚤在不同的水质里心率、存活率、繁殖率不同,以及水蚤在洁净水无法进行单性生殖等特点。通过实验,他还发现可以利用水蚤在不同水质中的反应知道水质受污染的程度,还可以通过观察水蚤生理现象的变化来检测水质是否受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物质的污染。实验中,宋斯亮碰到不少难题。比如水蚤的心跳很快,很难数清心跳次数。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就是先取下显微镜的目镜,把水蚤心跳用摄像头拍摄下来,然后用慢镜头放出来,再数出一分钟跳几次,终于算出水蚤平均心跳在不同水质里少的在257次,多的达290次。可以想像如此精确的数据需要花费多少心思。正是这种兴趣让他走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的《水蚤生活和水质关系的探索发现》获得二十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项目一等奖。  实践证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的效果就越好。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还是有的,但由于年龄小,有时他们的问题或许是幼稚的、可笑的,限于条件或许还难以成为课题,但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捕捉、乐于引导,把可行性问题引申为可研究课题,只要课题有一点价值,学生有探究的兴趣,课题本身有研究的可能,我们就应该主动地与学生一起去探索。  4.源于动手实践,从学校特色中生成  许多学校都举办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造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活动特色。学校特色优势项目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对富有本校特色的、从自己身边来的课题, 研究起来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我们结合学校科技特色,进行了《我与知识产权同行》、《科学车模火起来, 探究车轮转起来》等实践活动,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例《我与知识产权同行》。为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推动中小学创新教育和普及知识产权教育,搭建一个创新型人才培育、交流、展示的平台,我校开展了为期达3个多月的 “知识产权与我同行”科技综合实践活动,分阶段有重点地了开展了:“我知道、我倡议、我设计、我制作、我申报”等一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我校小学教师和学生集中进行一次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宣传,使大家能了解和掌握我国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做知识产权的明白人,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者和保护者,通过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活动,推进创新能力培养。  例《科学车模火起来, 探究车轮转起来》。车模活动是很受部分小学生欢迎的科技活动,我校开展这项活动有15年了,我们过去单纯地依靠现成车模比赛材料,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车模知识,让他们来开展活动,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结构、物质条件及活动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不能普及到全校的学生。我们老师通过反思认识到,车模活动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依靠现成车模比赛材料一般的“操作”层面上,确定了普及全校车模活动的指导思想:1、小车制作的所有材料都应该是学生们熟悉的、低成本的、是学生身边随手可得的,以及可以利用的废旧材料。2、利用学生现有知识作为研究基础,激发探究的兴趣,学生在活动的实践中,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因此,我校响亮地提出“尝试车模设计,参与车模实践,探究车模科学”为主题的车模科普实践活动。为全校学生设计一系列车模活动:一、二年级学生自带家里已有的遥控车进进竞速比赛,三至六年级学生自选车体材料,设计制作车模,并进行竞速比赛。自制车模科技实践活动是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扎实地开展,全校有90%的学生参加了班级选拔赛,由于本次活动是做中玩,玩中学,学生参与面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科学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社会的热点问题,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作为研究基础,在活动设计时要为学生留出创新空间,探究空间,实践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作为活动的主体,他们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策略二、形式,基于活泼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除了教师必须善于抓住时机、选好主题、当好参谋、正确引导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活动的主题设计出多种多样新颖别致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各种能力。为此,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五年级开展的《让校园更美——认识校园里的动植物》实践活动,学生分别调查了校园内的动物和植物种类,开展了蚯蚓、蚂蚁和蜗牛等的研究。以叶片为标木,历时一年多,五十多名同学一共采集装帧了叶片一千多张。并配以生长过程、作用等文字说明。为了写文字说明,学生更是查资料、走访能人、上网搜索,甚至调动了近一半的家长参与,完成文字资料近十万字。还制作了植物名标牌,进行浇水、拔草、松土等劳动实践。此项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浙江省二等奖的好成绩。  同学们在活动中对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说:“要是我们也能亲手种植花草,那该有多好啊!”种植花草,这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城市孩子来说是多么新奇的活动,也是多么巨大的挑战啊!同学们跃跃欲试,于是《在劳动中成长——种植花草综合实践活动 》成了本班学生第二学期的实践活动,也在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运用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自己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理解。要让学生真正发挥主人翁精神,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才华,“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醉心于此,乐此不疲。体验成功,感受幸福,创造快乐。  策略三、评价,基于发展  积极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否引起学生持续兴趣,激发学生研究动力的生命所在。适当的评价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从而激发兴趣与动力,维持学生学习的热情;认识到实践过程的问题所在,才能够认真检讨,调整研究方案、研究手段等等,从而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在获得成功与发现缺陷、纠正缺陷过程中提高能力,快乐体验,获取知识。  积极鼓励,还学生一份自信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树立“我能行”、“我最棒”的意识。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历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才能使他们自觉、自信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  2.成果展示,促进人人参与  展示交流是对学生在整个活动各种表现和实验结果综合体现,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主题活动的深入拓展。一些研究课题经过研究后,会得出令人惊奇的成果,让学生们通过校内电视台和广播把这些成果传扬出去,也可以办一个“成果展览室”,适时让学生们来参观,成果的研究人进行讲说,这样不仅促使研究的学生研究兴趣更浓,而且使更多学生有了研究的欲望。  3.设计评价工具,引导学生反思  综合实践作为一门课程,如何进行学期总结性评价呢?评价结果以什么方式进入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呢?为此,教师可设计些评价工具,并通过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如有位教师设计让学生通过填写“说说心里话”一表,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依次自我反思,并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同时在小组内进行自我评价和其他成员的评价。  “说说心里话”评价表  评价项目 学生的话  对这次的研究活动是否感兴趣,请说出理由  想对你的指导老师说什么呢  认为自己做的结果如何  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通过这次活动,最大收获是什么  小组合作是否愉快  这样的活动,愿意继续参加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小组描述性评价  参与计划的制定  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宣传活动达到效果  小组协作精神  组员文明礼貌  勇于探索精神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评价时注意对学生的各种活动方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多鼓励,赞扬学生,多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这些记录评定和协商研讨评定可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增加自信,学会扬长避短,敢于创新,激发他们对综合实践的兴趣。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给了孩子自主空间,也给了教师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拓宽思路,转变观念,激发学生主动生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获得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学生将伴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活动中去,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旺盛的热情,自己去实践、去探究、成就精彩!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2、周又红、 李岗编著《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竞赛指导》,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结合实际,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推荐论文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小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有了多媒体教室,创设情景/html/jiaoxue/20090915/html

参看下 ( 职业 教育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论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浅谈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李小芹;小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游岩平;;以陶为师 构建小学语文 “自学——研讨”教学模式[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高奇;蔡元培的教育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