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成书于宋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是

发布时间:

成书于宋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是

历代本草代表作最佳选择题1[单选题]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的本草代表作是()。A《新修本草》B《神农本草经》C《经史证类备急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纲目拾遗》[答案]C[解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2[单选题]全书共52卷的明代本草代表作是()。A《本草经集注》B《神农本草经》C《经史证类备急本草》D《本草纲目》E《本草纲目拾遗》[答案]D[解析]《本草纲目》简称《纲目》,作者为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明代本草代表作,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3[单选题]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的清代本草代表作是()。A《本草经集注》B《神农本草经》C《经史证类备急本草》D《本草纲目拾遗》E《本草纲目》[答案]D[解析]《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4[单选题]在《中华本草》成书后,于2005年又补充出版的载药391种的民族药卷是()。A藏药卷B蒙药卷C傣药卷D苗药卷E维药卷[答案]D[解析]中华本草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于1999年9月出版;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藏药卷于2002年出版,收载常用藏药396种;蒙药卷于2004年出版,收载常用蒙药421种:维药卷于2005年出版,收载常用维药423种;傣药卷于2005年出版,收载常用傣药400种。书成之后,又于2005年编写出版了苗药卷,收载苗药391种。5[单选题]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A《新修本草》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拾遗》[答案]D[解析]《本草经集注》在各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配伍选择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1[共享答案题]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本草纲目拾遗》E《新修本草》1[1单选题]所载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本草代表作是()。[答案]A[解析]《神农本草经》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本草纲目拾遗》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本草纲目》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2[1单选题]所载药物按自然属性分为16部、共60类的本草代表作是()。[答案]C[解析]《神农本草经》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本草纲目拾遗》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本草纲目》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3[1单选题]所载药物中新增药物最多的本草代表作是()。[答案]D[解析]《神农本草经》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本草纲目拾遗》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本草纲目》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以上就是关于2021年执业药师《中药一》备考练习题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执业药师考试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环球青藤网校!

《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它系统总结了在此以前中国北方的农业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由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  达尔文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形成是受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的影响。指的就是《齐民要术》。  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分为10卷,共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另外,书前还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因此说《齐民要术》对我国农业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贾思勰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从理论上系统研究农业的百科全书,在我国和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堪称为不朽的农业科学巨著,贾思勰也因此而名垂史册。  贾思勰在农业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显赫成就首先是在于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北魏帝国的君主,是北方游牧部落鲜卑族拓跋氏,国人多以畜牧业为生,对农业生产不大重视,游牧生活使得民众常年过着无法安居乐业的生活。北魏政权建立后,拓跋珪执政伊始,便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天兴二年(公元399年),拓跋珪称帝后,治国方略中便有解散游牧部落的内容。他亲耕籍田,广兴产业,因此北魏经济日益繁荣。由于鲜卑人毕竟具有好战的特征,魏道武帝治国也就忘不了军事掠夺,在连年大战中,最困难的便是缺少军粮,军粮的富足与否显然成为了战争胜负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由此推而论之,如果粮食牲畜富足,人民就能过上安定生活,鲜卑人或许会改变靠掠夺别人的财富过富裕生活的习性。因此,国泰民安的关键还在于发展农业生产。  生活在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对此体会得太深了。他决心投身到农业生产的实际中去,亲自养羊,种庄稼,从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推广农业生产,使北魏政权强盛,人民生活富足安定。  贾思勰深知,北魏国人对畜牧业生产有着较多的经验,而且也习惯于饲养牛、羊等牲畜。如果自己在这方面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畜牧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北魏国人自然会接受并信服他,在此基础上再推广农业生产,便会顺利得多了。于是,他开始养羊。一次,他养了200头羊,由于缺乏饲养经验,事先不知道一头羊该准备多少饲料,最终因饲料供应不上,不到一年,200头羊饿死了一大半。贾思勰并不气馁,继续干下去,接着他又养了一群羊,并且种了20亩大豆,他想,这次羊总不会死去了吧!哪知饲料倒是不缺,可羊还是死了许多。贾思勰百思而不得其解,实在无计可施。成天茶饭不思,苦恼至极,邻里看到他这种状况,恐怕他急出病来。一位好心人打听到离他们这里 100多里外有一位养羊高手,立即把这消息告诉了他。贾思勰听后二话没说,连夜赶到那里向老羊倌求教。  贾思勰一到老羊倌家,便拜老人家为师,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养羊的情况,诚恳地请老人家指教。老羊倌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留他在家住了好几天,让他仔细观看自己的羊圈,并且从羊的选种、饲料的选择和配备、羊圈的清洁卫生及管理方法一一细细讲述给他听。贾思勰从老羊倌的叙述中,似乎明白了自己第二次养羊失败,大概是由于羊圈管理不得法的缘故。老羊倌说:“你的悟性真高,羊是不吃自己撒过尿拉过屎的饲料的。你把饲料乱扔在羊圈里,让羊在上面踩来踩去、拉屎撒尿,尽管你吸取了第一次饲料不足的教训,准备了足够的饲料,但不懂得羊是不吃弄脏了的饲料的道理,你不打扫好羊圈的卫生,就是准备再多的饲料也是白搭啊!不过,像你这样的有志之士,一定会把羊养好的。”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贾思勰回去后,按照老羊倌的指点又养了一群羊,这群羊可养得膘肥肉壮,产奶也多,成活率相当高。从此,贾思勰的名声传了出去,越来越大,向他求教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信服地称他为养羊能手。  贾思勰发展农业生产的第一步计划付诸实现后,他便着手试验耕地种庄稼。从养羊的成功中,得出了一条十分可贵的经验,那就是向老农虚心求教。于是,他不辞劳苦,跋涉千里,足迹遍布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田间地头,在茅草屋里、在地头窝棚里,他与老农促膝谈心,仔细地询问他们如何施肥?如何犁地?如何选种?不同上质的地又该如何下种等等问题。老农们也为他谦虚、求实、好学的精神所震惊,称他是农业生产的有心人。因此,毫不保留地向他传授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他:“这种是种庄稼不可草率的大事。一般人仅仅知道选种要选长得饱满的穗子,但未必知道还要察看种子的颜色纯洁不纯洁。同时还要注意把割下的穗子高高挂起,待到来年春天再打下来做种。人们更不知道土质不同、气候有别的地,对品种要求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主要在茎杆上。一般说,潮湿温暖的低地种谷子,要选用茎杆柔弱、生长茂盛的;风大霜重的山地种谷子,要选茎杆坚实的。犁地在七月间,犁地之前,要看地里长没有长茅草,长着茅草的地,需先赶着牛羊在上面踩一遍,等七月犁地时,茅草才会死去。”贾思勰学到这些宝贵经验后,便回去照此办理。在实际耕作中,他自己又摸索出不少规律,同时还悉心研究了前人关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方面的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吸取前人著述的精华,舍弃了一些实践证明不妥的说法,写出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理论作了系统地阐述,而且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都写得相当具体、详细、全面、清楚,不仅超过了前人的同类的著作,而且在世界上也达到了领先水平。难怪有人说:“真可谓‘前无古人’!”比如:“平整土地”一项,贾思勰既指出了耕地的重要意义和要求,又特别详尽地讲述了耕地分为春、夏、秋、冬,讲究深、浅,注意初、转、纵、横、顺、逆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进行耕作和管理的方法,甚至连耕坏了怎么补救的办法他都写进了书中。这些内容在我国战国时代秦国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和汉代的《汜胜之书》里,虽然都有所涉及,但远远没有贾思勰谈得那么透彻、那么便于操作。  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能不断从土地上得到充足的养料,贾思勰更是有独到精辟的见解。他在《齐民要术》中提出了多种办法,其中尤其以轮种、套种最佳,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栽种,或几种作物同时栽种使地里的养分尽其所用,并且还能促使地力尽快恢复。他明确地把先种哪些作物,后种哪些作物,以及采用不同的轮种方法得到不同的效果都一一记载下来,而这一切西欧人在当时仅识皮毛,只知道采用轮换休耕的办法提高地力而已。可见,贾思勰的研究比起当时的西欧来要先进得多。  《齐民要术》的学术价值无疑是世界一流的,对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部农学巨著还为今天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了解和研究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齐民要术》分92篇,共11万多字,内容丰富,从大田作物中的谷类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到绿肥作物、饲料作物、香料作物、水生植物,以及瓜、果、蔬菜甚至树木无所不包,并且对农林副业,诸如制酱、酿酒、饲养鸡鸭、猪牛也一应俱全。贾思勰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庞大的农业专著,一方面是他辛勤实践、向老农学习总结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他参阅了古代有关农业方面的书籍,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博采众长得来的。贾思勰对前人的成果既不一概否定,也不盲目照搬。譬如:汉代的《汜胜之书》中有关于黍子的种植要稀一点的观点,贾思勰却提出黍子密植比稀植好的说法。他的理由是,稀植的黍子优点在于棵发得大,但带来的弊端是谷粒不饱满,因而瘪谷多,米色较黄。密植虽然棵发得小,但谷粒均匀,米色白,从而纠正了自汉代以来的误导。《齐民要术》一书中引用古书达多150余种,对战国时期诸子中的农家许相,到北魏时期有价值的史书,他都作了许多摘录,其中不少书今已失传。正因为《齐民要术》的摘引,才使得后代的研究者有可能从他的转述中窥见这些失传而又极有价值的史书的大致面貌。从这一点上看,贾思勰不仅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保存也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三字经》 (宋)王应麟 撰 《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 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 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 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 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 《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而《三字经》后来居上。这里的“居上”殆源于数字顺序,未必便是根据三书之内容与作用的有意排列。但事实上,综其覆盖读者之广、 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传时间之久观而言,《三字经》 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不能不说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 巍哉,《三字经》堪称“蒙学之冠”。

有关《三字经》作者归属,相传出自宋元之际宁波大学者王应麟之手。 不过在广东顺德举办的一次历史档案文献展上,展出了一件由清朝咸丰探花、顺德人李文田编辑的《三字经句释》,其封面上“区适子手著”5个大字佐证了《三字经》出自顺德。据明清之际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11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另一位广东学者凌扬藻在《蠡勺编》中,也认为《三字经》是区适子所撰。 这在浙江宁波学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学者认定,《三字经》的作者早被确认是王应麟无疑。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南宋鄞县人。他少年时通《六经》,淳佑元年(1241年)中进士,历任过秘书监、吏部侍郎等诸多官职,博学多闻,长于考证,著述丰厚。而据《中国帝陵》作者王重光介绍,王应麟的文集未见载有《三字经》。《三字经》诞生于元初,直到明代才广为流传,明清人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王应麟呕心沥血写就的弘富著述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反而是这本未收入正集的小册子却家喻户晓,流传数百年。 宁波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桂心仪先生认为有3点理由可界定作者是王应麟:其一,《三字经》非博学多闻的大手笔不能作;其二,《三字经》仅为儿童上学的启蒙教材,非热爱儿童教育者不愿撰;其三,《三字经》叙写历史文化原来只到唐宋为止。 有关《三字经》作者归属,一直是个历史“公案”。比如《辞源》释词为:“相传为南宋王应麟编”,又有说是“宋末区适撰”、“明人黎贞撰”。 也就是说!《三字经》作者尚无定论,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将之对号入座,按说作者若系宋朝人氏,当然不可能完整记录“二十四史”,楼主真是有心人,这桩无头公案我们也不能就此盖棺定论! 许是后人妄加上去,为警示后人!也是善举!是不是? 以上供参考!

成书于宋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是

《三字经》最初的作者究竟是谁?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目前主要有四种说法,即王应麟说、区适子说、黎贞说和陈淳说。其中,认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是《三字经》原作者的看法得到了比较普遍的认可。王应麟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他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人(今浙江鄞县),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书。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是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经史学者。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明代著名诗人、王应麟的同乡黄润玉在《先贤赞》中称颂王应麟:“春秋绝笔,瑞应在麟。宋诈讫录,瑞应在人,尼父泣麟,先生自泣。出匪其时,呼嗟何及。”父亲王撝是吕祖谦学生楼昉的学生,曾任温州知州,应麟从小受其培养教育,19岁就中进士,21岁在衢州任主薄,他在成为进士後受到程朱学派的王埜和真德秀等人影响,任官同时勤於读经史,34岁时因其文章的优异和学问的广博,考上博学宏词科(在宋代是很少人能考上的困难科目)後官最官礼部尚书,当时宋代外有蒙古入侵,内有权臣丁大全、贾似道等主政,他曾上书论边防和批判当时政治。宋亡後(1276年)他在家乡隐居讲述经史二十年。王应麟隐居二十载,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六百多卷。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三字经》,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写出这部“三字歌诀”,当然是非同凡响其著作学甚多且学术价值甚高,到清朝时才开始较为人所重视,其中《玉海》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其准备博学宏词考试时所整理的。《困学纪闻》是笔记类的著作,集合其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汉制考》为历史著作。《通鉴地理通释》是历史地理学的著作。著有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区适子除王应麟说之外,认为《三字经》最早为区适子所作的说法也有着较大的说服力。区适子,南宋末年南海县登洲堡(今顺德陈村镇登洲村)人,村名原称鲩洲,因适子别号“登洲先生”,后来就改称登洲。区适子自幼聪明过人,通晓经史要义,以博学多才闻名郡邑,每年都有几百人上门求教。明清之际的屈大均便认为应是顺德人区适子。他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说:“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

《神农本草经》  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  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汉代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  学术价值:  (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  (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  (1)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条文逐一注释、发挥。  (2)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  (3)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责力领衔,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  成书年代: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全书54卷,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50 种。  学术价值:  (1)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  (2)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3)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4)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简称证类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1)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  (2)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3)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1578年(明万历6年)。明代本草学代表作。该书52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余首,载药 1892 种,绘药图1100余幅。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1)序例部分队本草史和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  (2)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3)李时珍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高度。  (4)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 921 种, 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1)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  (2)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华本草》  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成书于1999年。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收载药物8980种,备考药物571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  (1)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  (2)填补了《本草纲目》问世以来中药文献整理的空白。  (3)不仅对中医药、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及傣医药的教学、科研、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有使用价值,而且对中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买的<中药大辞典>也很不错的,以上的也基本都包括了,比较现代医生使用了这本书共收载了中药5767味,每味药下分异名,基原,原植(动,矿)物,栽培(饲养),采集,制法,药材,成分,药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用法与用量,宜忌,选方,临床报道,名家论述,备考等十九项<中药大辞典>是首届中国辞典数类一等奖

【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历代本草的学术价值。《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本草经集注》初步确定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编写模式;《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集宋代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本草纲目拾遗》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区别在于

《日本投降书》原件是实物史料还是文字史料?

通过查找、学习弄清楚,以后就不会忘记了。

文献史料是记载在书上的,实物史料是货真价实的东西。就拿所谓的“夏朝”说,“夏朝”并没有实物史料,也就是并没有出土任何文物,只是有文献史料的记载,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记载的。一般来说文献史料不如实物史料有说明能力。

学术论文的价值在于它具有

本文的第三部分,“怎么”写。我们分两个层面来进行讲解。第一个层面,从写作观念上来看;第二个层面,从写作实践中来看,我们应该怎么去做。首先,我们应该从观念上来调整。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了几个能够更新大家写作观念的内容。第一个,初稿不是定稿。我们平时写的论文永远都只是初稿而不是定稿,定稿是改出来的,定稿永远都不是一次性写出来的,写的时候永远是在写初稿。从过程的角度来讲,我们很有必要把初稿和定稿区分开,否则,很容易会造成一种自己好不容易写完论文了,就赶紧投稿的现象,在这时,你只是把一个不成熟的东西给投出去了而已,所以,编辑就有充分的理由来认定你的论文不够严谨,同时,他们也会认为你自己对自己也是不负责任的。那么,这种观念还会给我们带来两方面的启示,第一方面,我们的论文写的不好才是正常的,如果你的论文写的好才是不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写出来的论文是初稿,初稿写的不好是正常的,只要大家敢于承认自己的论文写的是初稿,就很容易能够接受写的不好才是正常的这个观念,所以你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不要怕自己写的不好,你担心自己写的不好还是受到把初稿当做定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大家真的意识到,自己写的是论文初稿,你就不会怕它写的不好,因为后期还要对论文进行修改;第二方面,受到“以刊评文”的误导。有很多同学多次重复的问我说“周老师,我看有很多权威期刊上,已经发表了的论文是那个样子的,但是您为什么要告诉我,论文应该是这样写的?”我说:“你看到的文章是已发表的论文,我给大家讲的是处于过程中的论文”。论文的这两种形态是不一样的,有时,初稿和定稿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更何况作为定稿投出去的论文,直到发表建刊刊登出来的文章,这中间的过程中还会经过很多次的修改,如果我们真的进入到一个过程中的话,能够深刻的理解这里面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不能用已经刊发出来的论文,衡量自己论文的写作过程,不然你会遗失很多的东西。第二点,我们是要写作要发表的论文而不是自娱自乐。自娱自乐完全就是前面我提到的学术对话过程中的I ,是一个自我的过程,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写多少字,前言怎么写,结语怎么写,等等,大的小的各个方面都完全靠自己,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你的论文是要追求发表的。第三点,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时间,而不是要找时间。在写作时间上,有一个选题、写作与修改的时间投入的时间比例问题,5:2:3是我给大家建议的一个合理的比例。从5:2:3这个比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写作环节是最不重要的,因为我们呢已经解释了,写作只是写一个初稿而已,论文百分之五十的重要性都在选题环节,百分之三十的重要性在修改环节,写作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家一定不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写作环节,否则,这就是一个不科学的论文写作过程。第四点,多引用,能不自己写就不自己写。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但这句话随之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重复率的问题,可能有人会担心,如果自己多引用,能不自己写就不自己写的话,论文的重复率岂不是要很高吗?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能不自己写就不自己写”这句话时的第一反映是不是会想到重复率的问题,如果是的话,我前面讲的内容就全白讲了,在文章前半部分,我花了很多的时间都在讲初稿不是定稿,你写的仅仅是个初稿而已,只有当你的稿件投出去以后,才会牵扯到重复率的问题,在稿件的写作环节中,根本就不存在重复率这个问题,重复率是用来检测论文定稿的。当然,多引用有没有问题存在呢?问题是有的,那么,它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呢?在修改的环节解决,那么,在修改环节是不是就要降低重复率呢?不是的,修改环节主要是处理引用和原创的关系问题,而不是降低重复率,我一直反复情调重复率这个问题是个假问题,大家不需要考虑,因为重复率是你稿件投出去以后的问题,大家只要在稿件投出去之前的过程中,下足够工夫,在写作环节下了足够工夫,就不存在重复率这个问题了。第五点,写作速度能有多快就多快。据统计发现,论文写作环节拖的时间越长,写的越慢,论文成功的概率就越小。我们这边有一个最快的学员,从选期到投搞,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稿件投了一本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投中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强调“能有多快就有多快”,越快成功率就越高,这位同学的论文从选题到收到录用通知为止,也就用了五十天左右的时间。第六点,好论文的标准。一篇好论文的标准是很高的,有很多论文其实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这个不要紧,我经常和大家开玩笑说,我给大家讲的这些标准,如果你能够达成百分之三十,你的论文就会很容易发表。第一点,选题和问题要集中。经常写论文的作者,包括期刊编辑对这个问题应该特别有感触,很多论文的问题都出在选题和问题不够集中上,就是说论文太发散了,典型的表现是什么呢?典型的表现是作者自己也说不清,自己的论文到底写了些什么。如果选题和问题很集中的话,作者是可以用一句话将论文的过程和观点表达清楚的,这个难度挺大的,但这就是我们的标准。第二点,过程要科学严谨,论文的研究过程,包括作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整个的写作过程要科学严谨,要铿锵有力,最后还要有结论,在这一点上也能卡掉很多论文,因为很多论文并没有结论,很多有结论的论文也都是生拼硬凑上去的,因为作者知道论文要有一个结论,但是又不知道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所以就凑上了一个,比如,重复已有的研究结论,或者专门写一些假大空的内容来冒充自己的结论,这显然是不行的。第三点,结论要铿锵有力,它的一个前提是,你的结论要能够站得住脚。第四点,语言要珠圆玉润,针对语言方面的内容,其实还有一个更通俗的标准,论文要能够达到朗读的水平,你的论文写完以后,别人能够琅琅上口,能够朗读,这点比珠圆玉润的标准要更高一些。这是四个标准,这四个标准归纳总结一点就是合理的陌生感。我们有时在讲论文的创新时,会思考论文的创新到底是什么呢?我在之前写关于论文创新的文章中也讲过,从大科学家、大学者到普通的作者再到期刊编辑,我发现其实所有的人都很难讲清楚论文的创新到底是什么,所以,我在我的文章中,从来不讲创新这个问题,即使讲创新,也是讲学术创新,一般来说,我是很少讲创新的,为什么我不愿去讲创新呢?就是因为我也说不清楚,那么我讲什么呢?讲陌生感。大家在论文中,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给编辑一种陌生感,编辑在第一个初审的环节里,就会认为你这篇论文可能是一篇好论文,当然,到底好不好还要看里面的内容,还要看你写的怎么样,你的结论怎么样。但是,当人一看你的论文给人一种陌生感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有创新存在的,但这种陌生感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是很突兀的陌生感的话,就会让人感觉到明显的不合理,这是不行的。陌生感要有合理性,而不能是极度的陌生感。最后一点,学术创新。关于学术创新,我在这里要给大家分享两点:第一点,学术创新是一种继承性创新,而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天才式的创新。我们通常讲学术创新不是一种天才式的创新,而是一种继承性的创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学术领域,在科学领域就从来没有哪一个创新是从天而降的创新,所有的创新都是继承性的创新,如果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很难实现创新的,真正落实到写作过程中来看,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体现在文献综述的环节,研究问题一定要来源于文献综述,一定不能来源于你自己的头脑中,也不能来源于外界,一定要在现有的文献中,找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位置,这是创新的继承性。第二点,观点新才是真的新。按照传统理解,学术创新包括像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等等,好几个方面,但是归根结底,观点新才是真的新。材料新,用新材料得出一个旧观点,一般情况下是不实用的,只有在一个情况下实用,就是在做历史研究时实用。但这种实用性也是有限的,历史研究有时也不实用,只有当你有新材料时才实用,有时候也不是这样的。方法新,这点也是有问题的,如果用一个新方法得出一个旧观点,那这篇论文基本上是没有价值的,不管是新材料还是新方法,必须得出一个新的观点,我们才会认为这篇论文是创新的,如果一篇论文只有新方法,没有新观点,那论文的作者基本上就是在瞎折腾,这是学术创新的第二点,观点新才是真的新。

文凭,职称呗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一、学术的理论价值:“学术自由”在自身成长的漫长岁月中,在不断变换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步证实了自己的存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当然“学术自由”不是孤立存在物,它总是依附于大学的发展,与大学的成长、壮大息息相关。其理论价值也总是通过大学的实践来加以证实。学术自由的价值论主要解决的是学术自由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问题,其合法性在于人类社会对知识的无限追求。“这是由知识的内在价值所决定,而知识的外在价值在于对社会功能的完善、文明的推进功莫大焉”。作为学术自由的直接受益者和主体—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在追求和享受学术自由的同时又推动了学术的发展、学术自由理念的传播和强化。二、学术理念的现实意义:在学术自由理念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巨大的现实意义。尤其在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潮流激烈碰撞,学术自由理念对我国社会与大学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三、学术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学术自由思想的产生几乎与人类对真理和高深知识的探求同步,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的教育与学术活动。此时的学术自由主要体现为思想自由。苏格拉底坚守自由,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由于当时思想的极度自由,从而导致了思辨哲学的繁荣。不幸的是,随着欧洲封建时代的来临,它被无情地扼杀并逐渐掩埋于历史的风尘之下。四、利于学术责任的实现和学术规范的形成:学术责任是大学存在的意义。大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存在,理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在现代社会。大学已从“象牙塔”中走出,从社会的边缘进入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应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应在改善区域经济状况、推动国家竞争力、发展国家经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引领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五、学术原则:利于学者对事物的理性判断、严密和实事求是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追求真理,也利于学术思想的产生。只有充分且合理的学术自由,大学才能真正实现其知识创新之目的,更好地履行其三大职能。为实现服务社会这一根本使命,大学需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造新知识并广泛运用其成果,学术自由已成为大学之必需。无数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方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才成为可能,唯此大学也才有可能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区别

文献史料是记载在书上的,实物史料是货真价实的东西。就拿所谓的“夏朝”说,“夏朝”并没有实物史料,也就是并没有出土任何文物,只是有文献史料的记载,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记载的。一般来说文献史料不如实物史料有说明能力。

史料都是有价值的,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可以用金钱的数量来衡量,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是不会重演的,人们要认识历史,只能仰仗历史史料。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文化依据,是历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例如:十九世纪末甲骨文发现后,掀起了一场研究甲骨文和殷商历史的热潮,从而处置里商以前和商代历史的许多疑问。可惜至今甲骨文仍然没有人彻底研究透,历史上的一些疑问尚没有解开。扩展资料: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以及第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