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文学社杂志目录图片

发布时间:

文学社杂志目录图片

文学社指由学校支持设立,面向本校学生招收社员、干事。采纳学生(社员)的文学作品,开设一些专栏,如:名作欣赏,美文品读,文化名人研读,文坛轶事,文坛风云,新手文学作品等类似的文学栏目,也可以组织社员一起出去和其他学校文学生搞联谊活动,旨在学习,交流,锻炼,培养能力。

中国翻译家译丛 第一辑 1波斯人信;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3、幻灭; 古檀迦利先知; 5、欧•亨利短篇小说; 柏拉图文艺对话歌德谈话录; 7、安徒生童话; 8、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9、一千零一夜; 10、契诃夫小说; 11、易卜生戏剧; 12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13、古希腊戏剧 14、名利场(上下); 15、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 16、莎士比亚戏剧(上下) 17、译堂吉诃德(上下) 18、源氏物语 上下册 19、查良铮译唐璜(上下) 20、天国篇炼狱篇地狱篇) 中国翻译家译丛 第二辑 父与子 处女地 静静的顿河 包法利夫人 德伯家的苔丝 狄康卡近乡夜话 坎特伯雷故事 九三年 巨人传 浮士德 尼贝龙根之歌 赵少侯译莫里哀戏剧 莫泊桑短篇小说 盛澄华译一生 伪币制造者 曹靖华译城与年 孙用译卡勒瓦拉 朱维之译失乐园 魏荒弩译伊戈尔远征记 王佐良译爱情与自由 金克木译天竺诗文第三辑还没出版。图片可以去孔夫子旧书网搜索。

1978年,全国各高校兴起了一股文学创作热潮,在烟台师范学院(今鲁东大学)萧平院长的支持和辅导下,当时就读烟台师专中文系的张炜(现任山东省作协主席)等人创办的“贝壳文学社”和同是中文系的“同学文学社”共同创办了一个刊物--《贝壳》。《贝壳》是纯文学杂志,收录我校大学生的文学原创佳作,本着发扬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鼓励大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宗旨举办《贝壳》。因此,《贝壳》也就成为了青年学子文学启蒙的摇篮,饱含大海的灵气与神韵,迈出了“烟师作家群”最初的步履。随后,张炜、矫健、李尚通、马海春、滕锦平、黄志毅等名字和萧平院长的名字连在一起,并和执教于我校的赵曙光、刘传夫、李慧志等教授,以及毕业于我校其他院系的姜忠华等作家,共同形成了饮誉文坛的“鲁大作家群”,这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和文化成就在国内高校是相当少见的。此后,《贝壳》被校团委继续创办。在1990年,贝壳文学社改名为树人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春之声》,出版近20期,成为我校最早的校级社团。直至2006年夏,沉寂20多年的《贝壳》由我社重新收回主办权,继续办纯文学杂志《贝壳》,得到院系领导及团委老师、各界的高度肯定。《贝壳》成为我校最优秀的纯文学期刊杂志。贝壳文学社多次在社团评比中荣获“十佳优秀社团”的荣誉。并举办和参加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在戴日强等文学爱好者努力下:2007年,由贝壳文学社发起并联合鲁东大学九个文学社,组成鲁东大学文学社联盟,并在近期创办“鲁东大学首届文学友谊节”;2008年3月份发起烟台市五大高校文学友谊节,并成功举办“烟台高校第二届文学友谊节”。先后举行过多次大型征文活动,激发大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文学创作,许多国内知名作家和老艺术家也对贝壳文学社对《贝壳》给予了深切关怀与期望。2007年4月带领社员参加“纪念萧平文学创作50周年报告会暨鲁东大学作家群展室揭牌仪式”的全程活动,与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萧平、张炜近距离接触,作家们为我社亲笔题词并寄予了殷切期望。2008年贝壳文学社更是迎来文学盛事,著名曲作家曲波和著名作家宋别离荣归母校,与社员进行交流并题词。随后,全国著名作家李准、李硕儒、王朝柱和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于洋、唐国强、袁霞等也纷纷来到我校,为《贝壳》题词,再次表现了老一辈作家们对我们寄予的深切关怀与厚望!相信在各方老师作家们的关心支持下,在社员们的努力下,贝壳文学社将一如既往的继承和发扬鲁东大学作家群优良的传统,在文学的殿堂里撑起一片心灵的天空,《贝壳》这颗文学瀚海的明珠也将会越来越璀璨夺目!2010年,为了继承前辈精神,延续文学社的辉煌,鲁东大学文学院决定将树人文学社恢复原名称“贝壳文学社”,并于2011年成功举办了“小说阅读网杯·第四届烟台市五大高校文学友谊节”,获得了极大的成功。2011年,文学社进行换届选举,在新一届文学社成员中,鲁东大学文学院2010级四班的孙方宇同学与白云同学分别当选2011届社长与主编。2012年,鲁东大学文学院孙子恒同学当选文学社社长,同届孙灿同学和刘超伦同学当选新一届的文学社主编。2013年,鲁东大学文学院李瑞同学当选文学社社长,同届胡欣婕同学和何琳同学当选新一届的文学社主编。2015年,贝壳文学社进行了新一轮换届选举。文学院2013级冯伟同学当选文学社社长,同届颜心仪、李泓纲、刘明灿和冯慧颖同学当选文学社主编。相信在各方的关怀下,贝壳文学社一定会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璀璨道路!

贵州文学杂志目录图片

知道的有《草海》《乌江》《诗歌杂志》等等

文学评论(1)《酒国》——一个虚构的真实 刘芸(4)从背井离乡到精神还乡——浅谈知青文学中的“家园”情结 钟媛(6)保持“底层写作”的纯粹性——写作者身份与文学现象的关系 曾洪军(8)试论瞿秋白早期纪实文学对革命话语的贡献 张意薇(10)论曹植诗歌中的“女子”意象 孙达时(12)论李渔戏曲情节新奇性的喜剧价值 卢旭(13)清初文人刘廷玑小说评析 邓溪燕(15)浅谈新时期对梁实秋的认识与评价 邓珏(16)独卧青灯古佛旁 有情更比无情苦——论苏曼殊小说《断鸿零雁记》 牛明慧(17)浅谈庄子的理想人格 高凤姣(19)修到人间才子妇,便辞妒悍演冤家——《俗文学丛刊》民国抄本《狮吼记·梳妆跪池》的另一种解读 赵云彩(21)戴上镣铐,怎能起舞?——试论《果园城记》中女性的命运悲剧 汪雨晴(23)浅析《花月痕》的思想内容 彭玉静(24)视角变换的文体价值在小说翻译中的再现 曹丽霞(2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以《怀抱鲜花的女人》为例 白雨可(28)浅析《半生缘》的悲凉韵味 徐杏嫦(30)河与岸的对立和牵绊——评苏童长篇小说《河岸》 刘思诗(31)白猿传说中的猿猴造型演变 伍文通(33)浅析权力阴影下《玉米》中的女性形象 赵丛浩(35)当下国学没落的原因——读《国学大师之死》有感 王建增 崔旭艳(36)从《离婚》中“爱姑”形象分析鲁迅的妇女观 张敏

中国最好的文学杂志,我觉得读者。因为这本杂志的话,年代久远,创刊日期很久了,而且读起来的话很有哲理又富有感情,嗯,又不失文学气质,非常好。

这个很多的,每个省作协和文联都有自己的文学期刊,国内文学期刊也不少的,具体你可以去各大期刊数据库去看一下文学分类对应的期刊,比如知网,万方等期刊数据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世界文学杂志目录图片

1953年7月,由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前身)创办。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继承他30年代创办老译文杂志的传统,刊物当时定名《译文》(月刊),并由鲁迅创办《译文》时的战友茅盾担任首任主编。1959年,刊物改名为《世界文学》,以一定的篇幅发表中国学者撰写的评论。1964年改由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文革”前,它是我国唯一一家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的刊物。“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7年恢复出版,内部发行一年,1978年正式复刊。 创刊以来,《世界文学》坚持为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面向我国广大读者,尤其是创作界、理论界、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及外国文学爱好者,介绍过大量具有一定审美和借鉴价值的各种体裁的外国文学名篇。许多外国著名作家,都是最先由《世界文学》加以介绍的。据统计,《世界文学》已译介过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

《青年文摘》《读者》《意林》

一般

《意林》《读者》每期都有对其的专门征文

唐山文学杂志目录图片

《牡丹》《东方青年》《北方文学》《唐山文学》这些刊物都可以发,香樟树下期刊网有很多文学期刊可供选择,你可搜索下。

张庆洲,笔名晓洲。河北唐山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6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铁路局唐山工务段通讯报道员、办公室干事、劳资科干事、主任劳资员,北京铁路局丰润工务段劳动服务处副主任,《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震城》,报告文学《唐山警世录》,中篇小说《草民》、《折箩》,短篇小说《鸟的》,另有报告文学、杂文、散文散见于报刊杂志,共计发表作品60余万字。

有志气

传记文学杂志目录图片

走得匆忙的胡适是不可能来得及整理藏书和个人文件的,除带走了其父年谱的手稿和几篇有关《水经注》的文章之外,连《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卷的手稿都未及找出带走,更不用说他数以万计的藏书,以及手稿、日记、信件、照片等个人文件了。这批物品只能依然存放在其住所东厂胡同一号后院的五大间书库内,由他的儿子胡思杜留下来照管。胡适藏书今何在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胡适仓促飞离北平,未及带走多年收集的大量珍贵藏书和手稿、书信、日记、照片等个人资料。一九五七年,胡适在纽约立下遗嘱,将这批藏品全部遗赠给北京大学。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批弥足珍贵的文物“身首异处”,尚未得到最充份的整理和研究。很多海外学者仍四处打听:“胡适的私人藏书和文件档案到底现在何处?” 胡适匆忙离平,仓促间丢下了一生心血所致的藏书和个人文献,这批藏品不仅是他个人,更是整个学术界、文化界的珍贵财富。 一九四八年冬天,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城,郊外的清华大学已经先得解放,城里风传北大将要南迁。身为北大校长的胡适再三辟谣:“北京大学如果离开北平就不能称为北京大学了,所以决无搬迁之理。”实际上,不仅北大确无南迁之意,就是胡适本人也完全没有任何离去的准备。直到十二月十二日,胡适接到南京教育部长朱家骅的电报,电文说:“明天派专机到平接你与陈寅恪一家来京”,他才突然改意决定离开北平。十三日下午,城门未开,胡适与陈寅恪两家无法抵达机场,因此未能成行。当晚,他们与北平行辕主任傅作义取得联系,商定次日一早由专车将他们送至机场。十四日,胡、陈两家飞赴南京。 走得如此匆忙的胡适是不可能来得及整理藏书和个人文件的,因此他未能像陈寅恪那样随身携带一部份藏书,事实上,他除带走了其父年谱的手稿和几篇有关《水经注》的文章之外,连《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卷的手稿都未及找出带走,更不用说他数以万计的藏书,以及手稿、日记、信件、照片等个人文件了。这批物品只能依然存放在其住所东厂胡同一号后院的五大间书库内,由他的儿子胡思杜留下来照管。 以胡适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地位论,这批藏品也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藏书的体系可以揭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及渊源,个人档案更为研究者深入了解其哲学、史学、文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思想提供了真实而具体的丰富材料。 北大历史系胡适研究专家欧阳哲生告诉记者,胡适多年治史学,又有“历史癖”,所以他对收藏之事向来颇为看重。更何况,二十六岁就已成名的他自信自己将成为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因此他更注重收藏个人档案资料。他连给人写信都要存底,否则便会在信中说明自己未存底稿,要对方看过信后把原稿退回。他如此自觉地收集文献资料,加之生活一直富足安定,在客观条件上有所保证,“因此”欧阳哲生说,“胡适虽称不上最大的藏书家,但可以说他是个人资料保存得最完备的一代文化大师。” 胡适一九四八年以前长期居住北平,他“处心积虑”收集的藏书和文件也因此几乎全部存于北平寓所中。这样丰富完整的史料文献,其研究价值之大可想而知,它决不仅仅是为胡适个人所珍视的财产,更是中国文化界、学术界的一笔巨大财富。 那么,这笔财富后来命运如何?如今又下落何方呢? 目击者证明:一九四八年底,胡适手稿、文件、书籍一律装箱。一百零二只大木箱,全部寄存于沙滩松公府北大图书馆。 历史毕竟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胡适本人于一九六二年逝世,其子胡思杜早在一九五七年反右中自杀身亡。其他与这批藏品有关的当事人也纷纷作古,现在,真正的知情者实在已为数不多。所幸的是,当年在东厂胡同与胡适南北相对而居的,他的学生和助手,北京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邓广铭先生一直关心这批藏品的下落,作为当年的“目击者”,邓先生于一九九五年六月十四日作出了亲笔证词。 “胡氏的藏书、手稿以及来往的书信等等,一律存放在东厂胡同一号后院的五大间书库内。到一九四八年年底,当时北平和平解放的局势已定,但解放军尚未进城。北京大学派遣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郭松年等人到东厂胡同一号把胡氏书库中所藏的一切手稿、文件、书籍等一律装箱,共装了一百零二箱(木箱都是胡氏抗日战争期内,把所有藏书送往天津银行保险时做的),全部运往松公府北大图书馆存放。此情此景因我当时仍然住在东厂胡同一号,所以全得亲眼目睹。现虽已事隔四十多年,但我的这一记忆必不至有误。” 通过邓广铭先生的女儿邓小南,记者找到了曾协助邓先生工作的沈乃文,并从他那里获得了很多极为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沈乃文告诉记者,他曾为调查胡适藏书之事找过邓先生,邓先生明确地对他说,自己当年目睹了装箱的全过程,装完箱后,“连一张纸都没有留下”。而且,不仅是胡适的书和书信文件全部被装了箱,就连邓广铭放在胡家的书也被一起装了进去,连同胡家的一些生活用品一起,全部搬到了沙滩松公府的北大图书馆。 据沈乃文调查,这次整理、装箱和转移,是由胡思杜主持的,当时的参与者还有北大图书馆的毛准、王重民、郭松年、张光译、王幼忻等人。一九九五年,当时尚健在的王幼忻也提供了与邓广铭先生一致的证明。 胡适本人自一九四八年后再未回到北京,其子胡思杜又过早夭亡,这批寄存于北大图书馆的藏品由人民政府给予了安置。一九五四年七月,北京市人民法院有批复北大的公函:“经报请市人民政府胡适等物品暂由你单位保管。胡适等文物书籍在保管期间,可暂作你校教学科研之用。”一九六零年,大部份胡适藏书由沙滩松公府北大图书馆旧址迁往海淀燕园现址,一九六二年,剩余的小部份也搬至燕园。 胡适一九五七年立下遗嘱,将寄存的书籍、文件赠与北京大学。 胡适当然是始终不能忘怀北平的藏书和文件的,那是作为学者、历史学家的他用大半生的时间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一九五七六月四日,他在纽约立下遗嘱,在极为简洁的几项条款中,他专项提到这批藏书和文件。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他在遗嘱中这样说:“确信中国北平北京大学有恢复学术自由的一天,我将我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不得已离开北平时所留下请该大学图书馆保管的一百零二箱内全部我的书籍和文件交付并遗赠给该大学。”抛开政治因素,仅从人情的角度来看,人们不难从这份遗嘱里看到胡适对北大的深情和对那批藏书文件的萦怀。 一九六二年,胡适在台湾去世。当时的中国内地正处于一片动荡之中,人们对胡适的遗嘱一无所知。 一九八七年,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沈乃文偶然看到了刊登在台湾的《传记文学》杂志上的有关胡适遗嘱的消息,北大图书馆至此方知胡适关于那批藏书、文件的交托。一九九三年三月,当时的馆长庄守经访台,专程来到台湾胡适纪念馆,意在寻找胡适遗嘱。台湾胡适纪念馆馆长吕实强提请当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批示。五月,吴大猷亲自出面,同意将胡适遗嘱的中、英文复印件提供给北京大学。 胡适的遗嘱在海外早已广为人知,许多海外学者都曾以各种方式向北大询问过胡适藏书、文件的收藏情况,询问是否已成立一个专门的文库收藏胡氏藏书及资料。面如许善意而急切的询问,北大图书馆深感为难。这不仅因为北大图书馆藏的胡适藏书已有部份被打散,更重要的是,一些珍贵的善本古籍和最有价值的胡适书信、手稿等个人档案资料早已被调出了北大图书馆。 一九五四年,胡适藏书、文件经历了第一次神秘的分割;一九六四年,第二次分割则有案可查。胡适藏品从此“身首三处”。 事实上,北大图书馆现在只存有胡适藏书中的普通书籍,一百零五种善本古籍现藏于北京图书馆,一万五千余件胡适书信、手稿等文件则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那么,这批藏品是何时、何地被怎样的方式分割的呢?事情要从一九五四年批判胡适时说起。 一九五四年,为了准备批判胡适的材料,中宣部从北大图书馆取走了大部份的胡适书信、文件和日记。据对此进行了大量调查的沈乃文告诉记者:中宣部资料室取走了胡适书信、文件和日记后,从中编选了《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料之一》和《之四》,均以“胡适思想批判讨论会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的名义编印出版,内部发行,供全国批判使用。邓广铭先生也一直认为这些小册子是查清胡适书信、日记、文件下落的重要线索。邓先生很早以前就曾明确地对北大图书馆的郭松年说:“在一九五四年批判胡适的唯心的实用主义思想时,中宣部曾印行了《胡适日记选》、《胡适书信选》等等小册子,每册的封面上都印有‘供批判用’四字,这些小册子是根据什么材料印成的,必定是从北大所存的胡适的书箱内提取去的。”而至于为何没有留下提取的证据和手续,邓先生猜想:“这很可能是因当时北大图书馆的负责人认为继续保存胡适的这些东西是一个沉重包袱,必须甩掉而后快,所以当中宣部提取时,也不要求办任何手续。” 沈乃文的调查证实了邓先生的猜想,他说:“一九五四年批胡适,在当时是中央领导的一场极其严肃的阶级斗争,北大是将中宣部取用胡适寄存北大图书馆的书信文件作为政治任务坚决执行的。中宣部的这一行动是不公开的。而且当时胡适藏书和书信文件仍存于沙滩松公府北大图书馆原址楼上书库,其时中宣部图书馆已进驻北大图书馆原址楼下,取物不过是从楼上搬到楼下,没有给北大留下任何手续。” 轰轰烈烈的批胡运动过去以后,这批用作资料和证据的书信、日记等文件并没有物归原主。一九五八年中宣部资料室解散,这批文件随其负责人黎澍转到了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当时为中国科学院学部近代史所)。一九九五年六月,了解当时情况的中宣部工作人员也为此出具了证词。 事实上,一九五四年的第一次分割并非唯一的一次。一九六四年,胡适的藏书、文件又经历了第二次分割,这一回,有确切的记录。 一九六二下半年,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曾召集了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对胡适的藏书和书信文件进行分配。分配的办法是:将一百零五种善本古籍交北京图书馆收藏,剩余的北大存一九二四件胡适书信和文件交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普通藏书则继续由北大图书馆保存。 一九六四年初,这次分割按要求完成。北大图书馆至今仍保存这次分割出去的藏书、文件的目录清单。 胡适的藏书、文件从此“身首三处”。 北大图书馆曾依遗嘱希望把藏品归于一处,但条件尚未成熟,合并之事未得解决。 当然,物分三处并不等于这批藏品完全未得整理和利用。研究者如需查阅胡适的书信、文件、日记等资料,持单位介绍信即可到一周对外开放两个上午的近代史所图书馆阅览,手续也并不繁难。到北图的善本书阅览室,凭藉书名目录,你也大概可以找到胡适私人收藏的善本古籍。在北大图书馆里,如果够幸运,你也许会碰巧借阅到胡适的藏书,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记者就曾极偶然地在北大图书馆里借阅过有胡适亲笔签名、印章,并题写了短序的《独立评论》杂志。 但是,对于专门的研究而言,这样的整理和收藏是不行的。研究者无法从这些零散的书籍里发见胡适藏书的体系性,也无法方便自如地运用本来十分完整的资料和书籍。因此,学界早已努力,希望能将所有藏品归为一处,在此基础上建立“胡适文库”,使这些收藏物尽其用。更何况,这批藏品属于胡适私人财产,他在遗嘱中的遗赠之愿理应得到尊重和执行。今年九月三十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关于建立“胡适文库”的构想》一文,学者首次在媒体上提出了“尊重适之先生的权利,以及学界使用这批材料的迫切要求”的愿望。 据北大图书馆林被甸馆长介绍,自一九九三年得知胡适遗嘱以来,北大图书馆就开始了索还藏品的努力。一九九四年三月,北大图书馆致函北图,请求北图根据胡适遗嘱将馆藏的一百零五种胡适藏善本古籍归还北大图书馆。 北图对此表示了理解,但需待有关领导部门批示方可交还。于是,一九九五年二月,林被甸馆长通过张芝联教授联系了北大的七位政协委员,联名向政协八届全国委员会提出议案,希望解决胡适藏书文件的保管问题。与此同时,林被甸以个人名义上书中央领导,详陈此事原委。 两封信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国务院为此徵求文化部和中国社科院的意见。这时,北图方面更换了领导,新主管也承认接受并保存胡适私人藏书的事实,但他们认为:胡适藏书的分割有其历史原因,对待历史遗留问题应慎重,北图作为国家图书馆,条件最为优越,因此,他们认为这批书还是仍由他们保存为好。 社科院近代史所认为北大的请求“不符合实际情况”,他们说,近代史所馆藏的胡适个人资料“并非来自北大,亦非由文化部份配”,他们在进驻该所现址东厂胡同一号(即胡适原居所)时,就在胡适办公室中发现了他未及整理搬运的大批书信、文件,这些文件由近代史所整理并保存,应算近代史所固有。此外,他们的收藏中,另有一批文件来自王重民的捐赠和向历史博物馆征集得来,只有很小的一部份来自北大。 针对胡适的遗嘱,他们认为:这一遗嘱的法律效力值得怀疑,遗嘱如何解释也需进一步商讨。总的来说,他们认为北大拿不出实据,无法证明一九五四年和一就六四年两次分割的事实。 鉴于三方面未能达成共识,合并的计划尚未开始,便于一九九五年又停了下来。 近日,当记者再次对此事进行采访时,北图的负责人已经调换,北图的工作人员虽大力支持记者的采访,但无奈已找不到任何知情人。记者甚至需要反过来向有关工作人员简单介绍情况,以便于帮助其寻找知情者。一位业务处的工作人员在多日查询后告诉记者,那批胡适藏善本书没有单独存放,是统一保存于善本书库,与其他书一样对读者开放的,属于正常利用的状态。这位工作人员强调:“北图的善本书保存条件非常好。” 当记者问及北图是否有意按胡适遗嘱归还这批书时,这位工作人员说:“当初这批书是由政府拨交给北图的,不是我们自己从北大手里拿来的。既然当初这属于政府行为,那我们现在也没有理由自己把书归还给别人。”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有关人士则不愿意多谈此事。 深入学术研究,资料整理、利用是根本。胡适藏书文件并不仅仅是一笔物质财富。 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胡适的研究在内地起步较晚,但发展却相当快。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说:“近年中国学界热衷于‘重新发现胡适’,在我看来,已经跨越‘政治平反’阶段,而与九十年代学术史研究潮流息息相关。” 学术的研究需史料整理作后盾。在胡适研究领域,资料的整理、研究工作在大力开展。姑且不说国外及台湾方面,仅内地自七十年代末至今,就有不少喜人成绩。一九七九年,社科院近代史所整理出版了《胡适来往书信选》,一九八五年,他们又整理出版了两册《胡适日记》,收录了一九一零、一九二一、一九二二、一九三七、一九四四年中共二十六个月的日记。一九九四年,黄山书社影印出版了近代史所整理的洋洋四十二卷的《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这套大书每套售价二万六千元,学者们虽无财力个人收藏,但可利用图书馆馆藏进行研究。此外,耿云志、欧阳哲生合编的《胡适书信集》,胡明编、四百多万字的《胡适精品集》,耿云志编、三百多万字的《胡适论争集》,以及年内即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的《胡适文集》,是由欧阳哲生主编,共十二卷,长达六百多万字。据悉,安徽教育出版社编的《胡适全集》也正在进行中。 面对如此广阔的研究空间,如此重要的研究课题,学者们的愿望是一致的,那就是:充份、全面地利用现有材料,利用“胡适文库”或胡适藏书目录之类的资料系统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无论胡适藏书及文件最后归属何处,最重要的在于结束物分三地,身首异处的局面。北大图书馆林被甸馆长对记者说:“胡适当年所留下的书信文件,海内外瞩目,希望同有关几家通过协商把这批珍贵文献资料集中于一处,使之充份发挥作用。作为学者和文献工作者对此应该能取得共识,带头来做好这件事。”一直关注此事的沈乃文对记者说:“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研究胡适应该尊重胡适本人的意愿。毕竟这是胡适的私人财产,是他寄存在北大的,而不是他丢弃不要的,或是被党和政府没收的。因此应按胡适本人的意愿进行处理。” 胡适的藏书和文件并不仅仅是一笔物质意义上的遗产和财富,它更是属于中国文化界的一笔共同的精神财富。结束采访时,欧阳哲生对记者说:“不管由什么人收藏,最重要的是要对这批藏书和资料好好地进行整理、利用和研究,那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它们的价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相关新闻 新 华 网 检 索 网站 网页 本站 卡币方圆 钱币上的《周易》文化 哪些古币值得收藏 “漏网金币”辗转70载 本色银币有“金矿” 书画古籍 画画者谈笔墨 故宫对《清明上河图》做了些什么 中医古籍文献重归故里 台东知名画家横死教室 珠宝玉器 令人神往的玉器收藏 钻石消费谨防三大陷阱 比利时钻石金库被盗窃一空 真玉多“好”色 奇石古玩 云南省巧家奇石国内参展获奖多 《石头记》记石头 古瓷器收藏 赝品的较量 奇石价值 博古藏今 莫斯科举办斯大林逝世50周年纪念展 台北故宫有什么 唱片精品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故宫今年展览多有特色 Copyright © 2000 - 2006 XINHUANET All Rights R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新华网

中国地理之最 1、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最大的湖泊(咸)——青海湖 3、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4、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5、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6、最大的岛屿——台湾岛 7、最低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 8、最长的河流——长江 9、最长最早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10、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 11、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 12、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 13、最长的地下河——坎儿井 14、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 15、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16、最大的草原——内蒙古大草原(我的家哦~) 17、最大的城市——上海 18、最大的山城——重庆 19、最北的村庄——漠河 20、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22、最大的海峡——台湾海峡 23、最大的岛群——舟山群岛 24、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 25、鄱阳湖是最大的淡水湖。 26、最深的湖-长白山天池 27、最大的冲积岛-崇明岛 28、中国最大的盐水湖是青海湖 29、我国最大的冰川是新疆帕米尔高原乔戈里峰北坡的音苏盖提冰川,长约40公里。 30、降雨量最大的地方——台湾火烧寮 31、我国最低的冰川是云南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的明永冰川,海拔为2650m 32、最大的狭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33、还有一个地球上最北的热带雨林——位于中国西藏的墨脱 34、中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 35、中国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 36、最南端——曾母暗沙 37、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有1600万人。 38、中国最早的运河——秦朝的灵渠 39、中国最长也是世界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40、世界上最早的船闸——灵渠的船闸 41、最西的地方——泊米尔高原 42、吐鲁番是中国最热的地方,日平均气温超过35摄氏度的日数达100天以上,极端最高气温曾达6摄氏度(1975年7月13日),地表温度曾测得3摄氏度,堪称中国“热极”。 43、中国最高的悬河——黄河下游800公里的地上悬河(又简称地上河)不仅是中国之最也是世界之最。 44、我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5、辽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46、中国土地面积最大的县是新疆若羌县,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 47、乌鲁木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大城市,它与海岸的最近距离为2,250公里。 -------------------------------------------------------------------------------- 中国气候之最 △1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漠河(-6℃) △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南海西沙(8℃) △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青藏高原的伍道梁(5℃) △7月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吐鲁番盆地(33℃) △极端气温最高的地方——吐鲁番盆地(6℃) △极端气温最低的地方——漠河(-3℃) △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方——黑龙江省的嘉荫(2℃)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方——南海西沙(1℃) △全年平均气温最低地方——青藏高源的伍道梁(-8℃) △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南海西沙(4℃) △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的地方——漠河(昼长:7时30分,夜长:16时30分) △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的地方——漠河(昼长:16时30分,夜长:7时30分) △年平均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的火烧寮(6558毫米) △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9毫米) △年平均降水天数最多的地方——峨眉山(264天) △年平均降水天数最少的地方——新疆民丰安得河(6天) 104回答者: yuwenchaofan - 十三级 2008-9-24 14:18

舟山国军胜利回师台湾,没有消息泄漏、没有兵员损失,有计划、有组织、人数多、时间短而成功撤退,是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堪比1940年二战时期法国北部敦克尔克盟军大撤退,值得今天的台湾军方和大陆军方总结经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