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纺织学报论文题目要求

发布时间:

纺织学报论文题目要求

浙江省或者上海有哪些核心期刊的编辑社? 2全国有哪些关于纺织服装类的核心期刊? 3如果要发表核心期刊的手续是怎么样的? 4有什么核心期刊比较权威? 5我在网络上查询到了《商业时代》《当代经济》在口碑上是比较好的,但是《当代经济》却没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的记录内,是不是这样他就不是核心期刊了? 6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话一般费用是怎么计算的? 7一般发表到出版的周期是多长?

姚穆等(当时用陕西工业大学纺织系纺织材料教研室名义)毛纤维材料学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 姚穆棉纤维遮光率的测定纺织学报,1985,6(7):5-93 姚穆,李毅,李顺东等逆温差条件下织物热湿舒适性的测试与研究纺织学报,1986,7(4):15-194 姚穆,陈黎曦,周明珍等机织物热湿舒适性能与其结构参数关系的探讨纺织学报,1987,8(7):5- 姚穆,王府梅,裴豫明电容式纱线均匀度仪的测量槽的电场分布与仪器的测量误差纺织学报,1987,8(8):11-146 姚穆,王晓东试论等速延伸型和等速牵引型强力机测量的关系纺织学报,1987,8(10):30-7 姚穆,胡杰化纤仿毛织物蓬松活络程度的综合评价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1989(3,4合刊):1-78 陈惠兰,姚穆针织物脱散性能的研究针织工业,1989(6):1-姚穆,施楣梧,张一心织物微气候仪Ⅱ型的研制纺织标准与质量,1991(6):30- 姚穆,刘让同毛型织物热阻的研究纺织学报,1991,12(8):4-姚穆,刘让同纺织品热阻的研究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1991,5(2,3合刊):77- 来侃,姚穆,王晓东等电容式纤维长度仪计量检定方法与标准检具的研究纤维标准与检验,1992(2):30-见:吉田木町,川端季雄编第21届纺织工程研讨会论文集日本静冈县裾野市富士教育研究所,1992:156-15914 姚穆,潘雄奇,吕明哲织物光泽客观测试的研究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1993,7(3):170- 姚穆,施楣梧,张燕等蛋白质纤维的导热性及其方向性差异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1994,8(1)8:9-姚穆,张一心棉纺厂纱条条干疵病诊断专家系统的建立棉纺织技术,1995,23(11):8-姚穆,任欣贤,郝凤鸣等中长绒陆地棉生产工艺及高档纺织品的开发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1996,10(3):213- 姚穆,周锦芳,黄淑珍等主编纺织材料学(第二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姚穆,马宁,陆阳等毛绒纤维标准与检验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 为了建立起着装人体客观测试和主观评价之间的联系,他先对服装热湿传递暖体假人的参数设置、测试方法和效果评价做了一系列研究,建立起了织物物理参数与暖体假人参数之间的联系,建立并验证了生理、心理测试系统。将织物的物理测试和人体穿着服装的环境物理测试、人体心理测试统一起来,并对织物的接触冷暖感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此外,姚穆及其助手们还对服装穿着的压力舒适性、运动舒适性和接触舒适性(包括手感、摩擦、刺痒、触冷感等)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为完成服装穿着舒适性研究的定量测试,姚穆还组织研制了一批测试仪器,建立起一系列测试方法。这些测试仪器有:织物透水量仪、多自由度变角织物光泽仪、织物微气候仪、织物表面接触温度升降快速响应仪及织物红外线透射反射测量装置等。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功能服装面料实验室。 姚穆关于服装穿着舒适性研究的学术论文,除在国内外各学术性、技术性期刊上发表外,还在一些国际会议上宣读。在1989-1998年间的“中日大学间合作研究——衣、食、住及环境”共13次研讨会上,作为中方项目负责人,姚穆组织了数十篇论文宣讲,引起国外许多学者瞩目。1992年,他被接纳为英国纺织学会(FTI)成员。(以上资料摘自西安理工大学博客 ) 奠定技术基础姚穆在“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纯化纤呢绒工艺及设备”中,担任“纯化纤呢绒质量考核指标、检验方法的研究”负责人。1990年12月该专题通过了国家鉴定。1991年9月,他荣获“七五”国家攻关重大成就奖牌和奖状。在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化纤短纤维仿毛产品精细加工技术”中承担“仿毛化学纤维性能的研究”,该专题于1996年3月通过了中国纺织总会科技发展部组织的鉴定。他系统地设计和组建了阳离子改性涤纶、化学改性和物理改性高收缩涤纶的切片聚合、纺丝、牵伸、纺织、染整等整个工程系统,为新型仿毛化纤设计、织物设计奠定了技术基础。研究理念通过对纯化纤仿毛技术的研究,姚穆总结了毛纱及毛织物的结构特点:毛纱的结构特点是纱线外层纤维保留卷曲,纱内各根纤维则粗细不同、刚度不同、卷曲不同,毛纤维有骠光无极光。毛纱的这些结构特点,使得毛织物具有挺括、弹性、滑糯、丰厚等独特的手感和良好的光泽。毛织物的结构特点是纱线之间挤紧,而纱线内纤维之间蓬松。毛织物的这种结构特点源于毛纤维表面的鳞片使得纤维顺向、逆向摩擦系数不同而产生的“缩绒性”。1996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聘请姚穆为军需科技特邀顾问,将中国纺织大学王善元教授牵头承担的“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多重加工变形长丝”的科研成果用于开发生产97驻港部队服装面料。为解决化纤没有缩绒性的问题,他使长丝中各根单丝具有不同的热缩率,使加捻织布后收缩率高的纤维挤向纱线芯部、收缩率低的纤维散向纱线的皮层,形成似毛纱的蓬松结构。同时,由于单根长丝的细度各不相同,挤向芯部的单丝粗硬而卷曲少;留在皮层的单丝细且卷曲多。这样纤维就类似具有鳞片的山羊绒,既能保证织物不“软烂”,又能保持织物手感好。新型化纤长丝中单根纤维截面形状各不相同,皮层纤维截面为五叶形,没有大于8微米的平面,且有5条沟槽。这样的化纤长丝反光柔和,无极光,并且可导汗、透湿、快干。芯部纤维的截面为圆、椭圆、多角等形状,可保证纱线有必要的刚度和抗疲劳性。这种结构的化纤长丝无法用一步纺生产,为此他又设计了纺丝新工艺,产品取名为军港纶。为了研制新一代系列军服面料,姚穆研究了军港纶的织造、纺织品自动电晕辐照及处理技术等。形成了白丝生产至成衣、原液色丝生产至成衣、交缠复合纱生产至成衣三条工程化生产系统,同时制定了原料、半成品、中间产品、成品的整套试验方法、检测仪器、质量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质量的保证、控制、反馈系统,使得全部辅料、附件等都能与面料性能相协配。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共有46家工厂(不包括服装厂)合作生产军港呢,仅在1999-2000年的两年时间就累计生产军港纶系列面料8600万米,创产值29亿元,利税6亿元。该产品已用于解放军各军种兵种、驻港部队、驻澳部队的军服和公安、武警、税务、检察、法院等部门的制服及民用服装。多异多重复合变形纱、带丝圈和丝弧的多异多重复合变形纱、纱线退绕张力盘、一种毛涤复合纱等4项技术,先后在1998年和1999年获得专利。“特种变形化纤仿毛系列织物”项目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进步一等奖,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第十一届国家发明博览会金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上资料摘自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与纺织学院官网)

撰写科技小论文的方法和技巧 撰写科技小论文的方法和技巧 科技小论文是学生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不是文学作品。小论文的写法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包括以下内容: 1、论文题目:题目要与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文不对题。题目要求简洁、新颖、吸引读者。如《为什么咸蛋黄会出油?》明了,吸引读者。研究的题目不能太大,不然无从下手。 2、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简单说明进行该研究的目的或作者是怎样想到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起因。 3、材料和研究方法:要写清考察和观察对象、实验的材料及材料来源;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研究步骤;使用了哪些仪器等,这都要如实交代清楚,以便经得起他人的重复试验。 4、结果:是论文的论据部分。除了用文字,还可用表格中的数据,图片,照片,这样具有说服力。数据的真实可靠是实验研究的关键所在。 5、讨论:这是论文的论证和论点部分。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科学结论。并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说明。论点必须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依据,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如果脱离实际,故意扩大研究成果,就失去论文的科学性,结果将是一事无成。 本次的科技小论文选题可以参考丛书的有关课题,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手段。也可围绕自己劳技创意和制作过程等方面内容进行论述。论文的撰写用A4纸张。 科技小论文传奇论文网

纺织学报论文题目

张欣, 李毅, 杨国荣, 姚穆纺织品及服装力学性能工程设计的发展与现状 (之一)(之一)纺织学报,(4) (5)由芳,张欣紧身服的宽裕量与弹性模量对服装压感的预测关系,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6),2000。邢琦 张欣基于人体的数字化服装设计,陕西纺织,2003,(3)。李毅 张欣 杨国荣服装力学性能工程设计CAD系统, 第三届中国国际毛纺会议,9,西安。袁燕 张欣 王树根电脑手绘--数字印花技术与服装CAD的结合,第三届中国国际毛纺会议,9,西安。Zhang X, Yeung KW, Li YNumerical simulation of 3D dynamic garment pressureTEXT RES J 72 (3): 245-252 MAR 2002Zhang X, Li Y, Yeung KW, et Fabric-bagging: Stress distribution in isotropic and anisotropic fabricsJ TEXT I 91 (4): 563-576 Part 1 2000Zhang X, Li Y, Yeung KW, et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elasticity and viscoelasticity of fibres and inter-fibre friction in bagging of woven wool fabricsJ TEXT I 91 (4): 577-589 Part 1 2000Zhang X, Li Y, Yeung KW, et Viscoelastic behavior of fibers during woven fabric baggingTEXT RES J 70 (9): 751-757 SEP 2000Zhang X, Li Y, Yeung KW, et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of fabric baggingTEXT RES J 70 (1): 18-28 JAN 2000Zhang X, Li Y, Yeung KW, et Fabric bagging - Part II: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physical mechanismTEXT RES J 69 (8): 598-606 AUG 1999Zhang X, Li Y, Yeung KW, et Fabric bagging - Part I: Subjective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al mechanismTEXT RES J 69 (7): 511-518 JUL 1999Yeung KW, Li Y, Zhang X, et Evaluating and predicting fabric bagging with image processingTEXT RES J 72 (8): 693-700 AUG 2002Zhang, X Yeung, KW; Li, Y;Numerical simulation of 3D dynamic garment pressureTEXT RES J , v 72, n 3, March , 2002, p 245-252Zhang X, Li Y, Yeung KW and Yao M,Fabric Bagging: The Rheological Mechanism and P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V92, Part 1, N5, `Li Y, Zhang X, Yeung K W,A 3D Bio-Mechanical Model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ynamic Mechanical Interactions of Bra and Breast during WSen'i Gakkaishi, 59, 1, 12-21 (2003)。Dai XQ, Li Y and Zhang X,Simulation of Anisotropic Woven Fabric Deformation with An Improved Particle Model, accepted by TRJ, S 2002。Li Y and Zhang X,Mechanical Sensory Engineering Design of Textile and Apparel Products, Accepted by JTI, Feb-2003Zhang X, and Li Y,Clothing appearance, apparel quality and human First World Congress on Ergonomics for Global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Hong KDai X Q, Li Y, Zhang X,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Clothing Mechanical Behavior with an Improved Particle Model, 82nd World Conference, The Textile Institute, Cairo, Egypt, 23-27, March -Li Y, Wong ASW, Zhang X and Hu JY,Clothing Biomechanical Sensory Comfort, The NIH BECON 2002 Symposium, Sensors for Biological Research and Medicine, June 24-25,2002, at the Natcher Conference Center on the NIH campus in Bethesda, Maryland, USALi Y, Zhang XDigitized functional design of textiles and apparel Forum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Beijing, China, 29-30 Mar, 64-69 (2001)Li Y, Zhang X and WONG, Z,Digitized technology for functional design of textiles and apparel Fashion Forum Digitized Clothing Industry in 2001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ashion Culture Festival, Shanghai, China, 25-26 Apr, 6-9 (2001)You F, Wang JM, Lou XN, Li Y and Zhang X,Garment's pressure sensation (1): subjective assessment and predictability for the sensation, International J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14, N5, 2002, pp307-316, Outstanding Paper in 2002 volume of the journalYou F, Wang JM, Lou XN, Li Y and Zhang X,Garment's pressure sensation (2): The physical mechanism for sens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14, N5, 2002, pp317-328, Outstanding Paper in 2002 volume of the journal。Xing Qi, Zhang X, Li YEvaluation of Human Perception of Clothing Wearing Behavior with Computer Simulation, IFFT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November 7- 9, 2002, Hong KJ X Xiao, Y Li and X ZhangDevelopment of Smart Monitoring Garment, IFFT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ovember 7- 9, 2002, Hong KZhou Jie, Liu Jing Wei, Zhang X, Li Yi,Study of Bra Pattern Principle Based on Human Factor, IFFT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ovember 7- 9, 2002, Hong K

1/15【题 名】叩开求同存异之门——中日欧美纺织业东京“四方会谈”【作 者】萧冰【刊 名】中国纺织2007(2)-104-1082/15【题 名】中日欧美纺织业“四方会谈”在东京举行【作 者】无【刊 名】上海纺织科技2007,35(3)-60-603/15【题 名】中日纺织品棉织物尺寸变化率测试方法异同分析【作 者】朱宁 李琳 李伟【刊 名】中国纤检2007(3)-23-24,264/15【题 名】2006年中日纺织学术交流会即将召开【作 者】无【刊 名】纺织学报2006,27(10)-120-1205/15【题 名】中日纺织携手北京【作 者】徐海云[1] 穆祥滨(摄影)[2]【刊 名】中国纺织2006(4)-74-776/15【题 名】2006年中日纺织学术交流会论文征集【作 者】无【刊 名】纺织学报2006,27(8)-67-677/15【题 名】近代棉纺织业投资策略的中日比较【作 者】梁华【刊 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5)-86-928/15【题 名】中日纺织牵手东京【作 者】吴桐[1] 晓兵[2]【刊 名】中国纺织2004(11)-66-689/15【题 名】中日韩纺织产业加强区域合作【作 者】孟雅丽【刊 名】中国纺织2004(1)-82-8410/15【题 名】“中日纺织工业发展的比较与对策研究”通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验收【作 者】李占生【刊 名】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23(4)-82-8211/15【题 名】第二届中日韩纺织产业论坛在京举办【作 者】无【刊 名】中国纺织2003(12)-20-2012/15【题 名】新世纪中日纺织工业发展的比较分析【作 者】曹亚克 矫辉【刊 名】中外科技信息2003(5)-7-7,913/15【题 名】日本服装待业竞争力分析——兼论中日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源【作 者】傅钧文【刊 名】世界经济研究2002(3)-76-8014/15【题 名】平衡双方利益——中日纺织品及服装贸易摩擦【作 者】傅钧文【刊 名】国际贸易2001(3)-36-3915/15【题 名】中国加入WTO与中日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磨擦的解决途径【作 者】傅均文【刊 名】世界经济研究2001(2)-29-33

纺织论文题目

到网上花钱买 !也可以再网上东拼西凑些文字就可以 。

1 我国是一个纺织品出口大国,在纺织品贸易的国际舞台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的纺织品贸易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前我们应看清的现状,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了解国际贸易的规则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利用国际贸易的规则,政府、社会、企业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互相合作,互相配合,提高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国际竞争力2 纺织行业是我国创汇的第一大户,但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不容乐观,而且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整体素质不高,对国际上的各种贸易壁垒无所适从,制约了我国纺织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出口竞争秩序的含义入手,结合我国纺织业出口现状,探寻了导致其无序竞争的原因,阐述建立合理有序竞争秩序的对策,使纺织业的出口竞争秩序更加合理、有序3

纺织学报论文题目推荐

《纺织学报》《印染》《东华大学学报》

制造的行吗

张欣, 李毅, 杨国荣, 姚穆纺织品及服装力学性能工程设计的发展与现状 (之一)(之一)纺织学报,(4) (5)由芳,张欣紧身服的宽裕量与弹性模量对服装压感的预测关系,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6),2000。邢琦 张欣基于人体的数字化服装设计,陕西纺织,2003,(3)。李毅 张欣 杨国荣服装力学性能工程设计CAD系统, 第三届中国国际毛纺会议,9,西安。袁燕 张欣 王树根电脑手绘--数字印花技术与服装CAD的结合,第三届中国国际毛纺会议,9,西安。Zhang X, Yeung KW, Li YNumerical simulation of 3D dynamic garment pressureTEXT RES J 72 (3): 245-252 MAR 2002Zhang X, Li Y, Yeung KW, et Fabric-bagging: Stress distribution in isotropic and anisotropic fabricsJ TEXT I 91 (4): 563-576 Part 1 2000Zhang X, Li Y, Yeung KW, et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elasticity and viscoelasticity of fibres and inter-fibre friction in bagging of woven wool fabricsJ TEXT I 91 (4): 577-589 Part 1 2000Zhang X, Li Y, Yeung KW, et Viscoelastic behavior of fibers during woven fabric baggingTEXT RES J 70 (9): 751-757 SEP 2000Zhang X, Li Y, Yeung KW, et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of fabric baggingTEXT RES J 70 (1): 18-28 JAN 2000Zhang X, Li Y, Yeung KW, et Fabric bagging - Part II: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physical mechanismTEXT RES J 69 (8): 598-606 AUG 1999Zhang X, Li Y, Yeung KW, et Fabric bagging - Part I: Subjective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al mechanismTEXT RES J 69 (7): 511-518 JUL 1999Yeung KW, Li Y, Zhang X, et Evaluating and predicting fabric bagging with image processingTEXT RES J 72 (8): 693-700 AUG 2002Zhang, X Yeung, KW; Li, Y;Numerical simulation of 3D dynamic garment pressureTEXT RES J , v 72, n 3, March , 2002, p 245-252Zhang X, Li Y, Yeung KW and Yao M,Fabric Bagging: The Rheological Mechanism and P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V92, Part 1, N5, `Li Y, Zhang X, Yeung K W,A 3D Bio-Mechanical Model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ynamic Mechanical Interactions of Bra and Breast during WSen'i Gakkaishi, 59, 1, 12-21 (2003)。Dai XQ, Li Y and Zhang X,Simulation of Anisotropic Woven Fabric Deformation with An Improved Particle Model, accepted by TRJ, S 2002。Li Y and Zhang X,Mechanical Sensory Engineering Design of Textile and Apparel Products, Accepted by JTI, Feb-2003Zhang X, and Li Y,Clothing appearance, apparel quality and human First World Congress on Ergonomics for Global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Hong KDai X Q, Li Y, Zhang X,Computational Simulation of Clothing Mechanical Behavior with an Improved Particle Model, 82nd World Conference, The Textile Institute, Cairo, Egypt, 23-27, March -Li Y, Wong ASW, Zhang X and Hu JY,Clothing Biomechanical Sensory Comfort, The NIH BECON 2002 Symposium, Sensors for Biological Research and Medicine, June 24-25,2002, at the Natcher Conference Center on the NIH campus in Bethesda, Maryland, USALi Y, Zhang XDigitized functional design of textiles and apparel Forum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Beijing, China, 29-30 Mar, 64-69 (2001)Li Y, Zhang X and WONG, Z,Digitized technology for functional design of textiles and apparel Fashion Forum Digitized Clothing Industry in 2001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ashion Culture Festival, Shanghai, China, 25-26 Apr, 6-9 (2001)You F, Wang JM, Lou XN, Li Y and Zhang X,Garment's pressure sensation (1): subjective assessment and predictability for the sensation, International J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14, N5, 2002, pp307-316, Outstanding Paper in 2002 volume of the journalYou F, Wang JM, Lou XN, Li Y and Zhang X,Garment's pressure sensation (2): The physical mechanism for sens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14, N5, 2002, pp317-328, Outstanding Paper in 2002 volume of the journal。Xing Qi, Zhang X, Li YEvaluation of Human Perception of Clothing Wearing Behavior with Computer Simulation, IFFT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November 7- 9, 2002, Hong KJ X Xiao, Y Li and X ZhangDevelopment of Smart Monitoring Garment, IFFT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ovember 7- 9, 2002, Hong KZhou Jie, Liu Jing Wei, Zhang X, Li Yi,Study of Bra Pattern Principle Based on Human Factor, IFFT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November 7- 9, 2002, Hong K

印染。。。

纺织学报论文题目大全

纺织材料生态化及其发展趋势摘 要:从采用绿色原料、利用生物技术和开发可降解纤维3方面,综述了纺织材料生态化的发展现状,指出循环材料开发和使用是纺织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关键词:纺织材料;绿色;生态化;趋势目前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研究既不影响生态环境,又能利用生态资源的新型纤维。并提出纺织用材料必须经过毒理学测试,具有相应标志,符合环保、生态、人体健康要求。纺织材料生态化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发展方向。采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利用生物技术发展可降解纤维,选择节约资源、可回收利用纤维原料已成为目前纺织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1~2]。1 采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利用绿色原料开发生态纤维已成为获得生态型纺织材料的主要途径和研究、开发热点。从食用的香蕉、小麦、大豆、玉米、牛奶、虾、蟹等到木材、昆虫、蜘蛛都成为了生态纤维材料的来源。现今的绿色原料包括原生态自然物质,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提炼物及原有纤维的再加工产物3种[3]。1·1 利用原生态自然物开发生态纤维自然界中原生态的物质即常规的天然纤维,以其自然本色和环保特性赢得人们喜爱。但天然纤维并非完全无毒,如天然纤维在生长过程中所施用的化肥及杀虫剂等化学药品是有害物质进入的主要途径。目前生态天然纤维主要致力于开发对杀虫剂和除草剂较少依赖的天然纤维和新型绿色纤维,如有机棉、有机麻等。同时许多新型原生态的纤维原料如木棉、菠萝叶纤维、香蕉茎纤维、竹纤维等生态纤维也在积极的开发与应用中。发现更多的天然纤维材料,进一步扩大天然纤维的可利用性,使天然纤维材料的发展日益扩大是当前利用原生态的自然物质开发生态纤维的主要研究方向[4~5]。1·2 用自然物的提取物开发再生生态性纤维直接取自天然高分子物质,以自然物质为基础的提取物可形成绿色环保纤维,如Tencel、Modal、大豆蛋白纤维、牛奶、海藻酸钠纤维、甲壳素纤维、竹浆纤维等。这些纤维多属于再生纤维素或蛋白质纤维类,纤维本身主要由纤维素或蛋白质组成,易生物降解,符合环保要求。有关再生生态纤维方面的研究较早也较多,许多纤维的开发和应用也较成熟[6]。如甲壳素纤维,所用甲壳质广泛存在于虾、蟹等水产品和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的外壳中,也存在于菌类、藻类的细胞壁中。甲壳质纤维是一种可降解的环保型动物纤维素纤维,废弃后可被微生物分解。这种纤维具有生物活性,有良好的吸附性、粘结性、抗菌性和治伤性能。它是自然界唯一带正电荷的动物纤维,对危害人体的大肠菌杆、金色葡萄球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适合制造特殊的医用功能纤维产品。此外,近年开发的新型蛋白复合蚕蛹蛋白粘胶长丝纤维,利用与粘胶纺丝原液共混,纤维素形成芯部,蛋白质集中于表面,构成分子上的稳定结合,形成具有特定皮芯结构的蛹蛋白粘胶皮芯复合长丝。纤维中蛋白质含量为10%~20%左右,纤维与皮肤的亲合性好,保健功能显著[7~8]。1·3 利用原有纤维的再加工开发生态性纺织材料采用自然原料通过高分子化学合成的方法可加工、生产生态纤维材料,如聚乳酸纤维(PLA)、聚羟基乙酸纤维(PGA),及它们的聚合纤维(PLGA)。这些纤维原料资源可再生和重复利用,使用过程安全。纤维开发途径包括微生物合成生态纤维和化学合成高分子生态材料。由微生物合成的聚羟基链烷酸酯、短梗霉多糖、功能蛋白高分子等都可以纺制成纤维。另外,微生物还可直接用于生产可生物降解的纤维。如短梗霉多糖(Pullulan)纤维就是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由出芽短梗霉产生的一种胞外水溶性多糖(由麦芽三糖1,6键接形成的聚合物)合成,其强度和硬度等物理性质与聚苯乙烯相当。Pullulan纤维具有平滑、透明、光泽好、强度高(与尼纶相当)、无毒、无味、无色、能生物降解的特点,适合作手术缝合线和医用敷料。还可利用多糖液中培养出的细菌(膜醋菌)获得直径大于40 nm的生物纤维丝条,用微菌类霉菌体合成支化营养菌丝或长度达几厘米的由孢子囊柄组成的丝条,分离纯化后丝条能够织成无纺布,用于湿法无纺布的过滤材料[9]。化学合成高分子材料是将天然物质通过化学加工方法合成,如美国杜邦公司2000年10月投产的索罗那(Sorona)纤维就是以玉米为原料的全新多聚体化合物。其纤维制品在舒适、耐磨、弹性、抗皱、防护等性能方面,大大优于现有的化纤制品。制成的人造皮革更柔软,更似真皮,且可回收再利用,为重要的环保产品。还有以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原料发酵成乳酸再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聚乳酸纤维(PLA)等[10]。2 运用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开发生态纺织材料将现代生物技术巧妙地用于纺织纤维的开发,不仅能有效地改进现有纺织原料的不足,还可根据需要开发出适合纺织生产的新型纺织纤维,为纺织原料研发开辟新的途径。天然彩色棉纤维是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棉花品种,通过将彩色基因移植到白棉DNA中而获得。彩棉产品省去染色、印花等工序,减少了加工污水的排放和能源消耗,实现了从纤维生长到纺织成衣全过程的“零污染”。利用基因改性技术可生产抗虫棉,避免农药对环境及棉本身造成危害。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将苏芸金杆菌的毒蛋白基因转入棉细胞内,培育出了十多个抗虫棉品种,能产生一种对抗鳞翅目昆虫的毒素,抗棉铃虫能力达80%以上。此外,转基因抗蚜虫棉、转基因抗虫抗病棉也相继培育成功,已在我国实验推广[11]。利用现代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还可向棉纤维中引入其他成分,形成天然多成分棉,改善棉纤维的性能。如利用在棉纤维中腔内具有可生物降解的聚酯内芯来生产天然的涤棉混合纤维,或引入动物纤维蛋白,从而形成含动物纤维的天然多成分棉,对改善棉纤维自身的不足,提高棉纤维的性能有很大贡献[12]。五彩丝、彩色羊毛的取得主要靠蚕的基因突变。利用染色体技术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输入家蚕体内,培育出能吐彩丝的新蚕种。选择合适的彩色基因导入绵羊体内,也可培育出具有天然色彩的彩色羊毛[13]。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还可扩大纤维的生产。例如,蜘蛛丝因具有超高强力是开发高强织物的理想原料,但如何获得大量的蜘蛛丝来满足纺织生产的需要就成了产品开发过程的难题。为此,加拿大Nexia公司将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的有关基因转入奶牛和山羊的乳腺细胞中,从其分泌的乳液中获得经过重组的蜘蛛丝蛋白,并从中提取到与蜘蛛丝性能相似的丝蛋白纤维。此外,还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从蜘蛛丝蛋白中分离出有关基因,人工重组到可以用发酵法大量生产蛋白质的诸如大肠杆菌或酵母菌等微生物体内,在其细胞中产生蜘蛛丝蛋白[14~15]。3 可生物降解材料开发可生物降解纤维是指在一定时间和适当的自然条件下能够被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等)或其分泌物在醇或化学分解作用下发生降解的纤维。可生物降解纤维制成的纺织品,通常在微生物作用下,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对环境无害的物质,是理想的石油类纤维材料替代品。降解采用的方法有堆肥降解、土地埋入降解、在活性污泥中降解、海水浸渍降解,以及在聚合物中通过添加组分进行共聚来加速降解等。目前美、欧、日对可生物降解纤维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16]。常见的天然纤维及目前研究较多的纤维素纤维、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淀粉纤维等都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而合成纤维可降解中较大的一类是水溶性聚合物,它是一种亲水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水中能溶解或溶胀形成溶液或分散液,其分子链上一般含有一定数量的强亲水基团(如羧基、羟基、氨基、醚基和酞胺基等)。常见的生物降解性合成高分子有聚乙烯醇(PVA)、聚丙二醇(PPG)和聚乙二醇(PEG)等。聚乙烯醇(PVA)是人们最熟悉的水溶性高聚物,它在纤维和纤维改性及制作膜材料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Planet Packaging Technologies公司用PEG共混制造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美国Air Product & Chemical公司也开发了一种商品名为Vinex的材料,它是由聚乙烯醇和聚烯烃、丙烯酸酯接枝聚合而成,材料具有可降解性[17-18]。另一类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物质经化学加工形成的合成纤维,如聚乳酸纤维(PLA),虽为合成纤维,但其原料来源于地球上不断再生而取之不竭的农作物,其废弃物埋入土中后,在土壤和水中微生物作用下大约经过1~2年时间,纤维可被完全分解为CO2和H2O从而发生降解[19]。虽然可降解纤维材料的开发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研究进行得还很不够,也没有取得较大的突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可生物降解功能纤维需求的增长,可以预见在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材料的涌现下,可生物降解纤维将会被更广泛地应用[20~21]。4 生态材料的发展趋势循环材料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在主产业链上向前、向后延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使所用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节约生态资源。现代纺织要求材料可循环、再生,产业发展可持续,因此,循环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应是未来生态材料发展的趋势。最近日本提出了“完全循环型”新概念,要求彻底实现纤维从原料使用到最终制品回收全过程完全循环。吉玛公司、杜邦公司对聚酯等装置也提出了“全循环”概念[22]。天然纤维材料是地球上巨大的再生性生物高分子资源,作为“从自然产生又回到自然”的资源循环型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人造纤维材料作为传统的纺织材料,其原料多为天然可再生的非石油资源(木、棉、亚麻、竹、麦杆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合成纤维多为石油化合物,而石油属原生资源,且常规合成纤维具有不可再生、不可降解性。目前合成纤维如何进行回收再生是生态材料研究的重点,也是治理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促进合成材料循环使用的一种最积极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已开发了有回收聚合物、纤维的原料再循环和回收单体的化学再循环系统[23~25]。回归自然、适应环境是纺织材料总的发展趋势。生态化纺织材料的发展为保护生存环境,实现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符合21世纪绿色环保型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可认为未来的纺织工业将是绿色生态工业。参考文献:[1] 吴湘济,沈 晶纺织工业绿色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12):298-[2] 黄 猛我国绿色纺织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棉纺织技术,2000,(2):31-[3] 甘应近,白 越,等绿色纺织品的现状与展望[J]纺织学报,2003,(6):93-[4] Peter F Greenwood,CHow green are cotton and linen?[J]xtiles,1999,(3)[5] 付群锋浅谈新世纪纺织面料的发展趋势[J]印染,2000,(7):49-[6] A P Aneja,等21世纪的纤维[J]国外纺织技术,2000,(1):1-[7] 李晓燕生态纺织纤维的性能与应用[J]棉纺织技术,2002,(1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