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

发布时间:

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

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崇奉道教,奉老子为其祖先,所以泉州的道教得到地方官员的倡导,发展很快。唐朝中后期,北方战乱较多,泉州地处东南海隅,受战乱影响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人口较多,为道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条件。80年代中,在泉州东门外东岳行宫附近,发出一座唐墓,其劵顶墓砖打印有乾封二年(667年),刺史上柱国;另一面打印武吕中平安大吉。此类唐朝墓砖,抗日战争期间庄为玑教授在泉州安溪县城郊也有发一现。这是唐初泉州道教盛行的物证。唐朝泉州兴建的著名道观,有原来的白云庙于神龙元年(705年)改为中兴观,开元年间改名为隆兴观。据《八闽通志》载,泉州开元观在极宫右,唐神龙初建,名龙兴。开元年间(713-741年),改为开元观。此外,还有城西南的金粟崇真观和行春门外的紫极宫。唐朝,泉州出现一批著名道士和著名道教学者,对道教在泉州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如道术精深的道士蔡如金修隐于清源山;道士郑文叔修炼于晋江紫帽山;著名道士蔡明濬修炼于晋江灵源山,他和虹岩道士罗山甫及泉州名士欧阳詹等三人有合炼道术之雅号。惠安县著名道士吴崇岳,入泉州龙兴观为道士,专攻收精炼气道术,被朝廷赐号为通元先生还有南安县高田山道士杨樵,精于道家的岐黄之术。著名的道教学者有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流寓泉州的罗隐。他流寓闽中,尝游晋江罗裳山和惠安螺山修真学道,其行踪被人们附上神奇的浪漫色彩,编成《画石马》等故事广为流传。唐建初(780年),避乱入闽的诗人秦系,他卜居泉州南安九日山右峰,弥年不出,精心致力于《老子》一书笺注。乡人为纪念他,号其山峰为高士峰。高士峰三个篆体大字,苍劲古朴,今犹存焉。 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佛教和道教。晋江王留从效、节度使陈洪进,既推崇佛教又倡导道教。他们亲近道士,兴建道教宫观。五代末,留从效改建紫极宫于泉州城迎恩馆之西庑,陈洪近则兴建奉先观。五代闽王王延昶拜著名道士、道教学者谭峭为师,并赐号为金门羽客正一先生。南唐主则赐号谭峭为紫霄真人。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载,谭峭,字景升,泉州晋江人,国子司业洙的儿子。博学能文,嗜好黄老之术,云游终南山、华山、岱山、诸名胜。拜嵩山道士为师,学得辟谷服炁之术。后居江西庐山栖隐洞。晚年回归泉州本籍,修炼于北郊清源山紫泽洞。谭峭为五代泉州著名道士,在全国道教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位置。他的道教著作《化书》流传至今。 宋代,泉州受北方战乱影响较少,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元祐二年(1087年)设置市舶司,海外贸易地位与广州、明州同列。宋政权南渡,竭东南之财以支天下之全费,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急速上升,集儒、道、释文化之大成的理学也十分盛行。泉州的道教经历唐、五代时期的发展,至宋代进入儒、道、释合一的新时期。宋代,泉州兴建或重修大批道教宫观,仅方志上记载的就有天庆观、广孝观、净真观、柏庭观、碧虚观、东岳行宫、城隍庙、法石真武行宫,清源山纯阳洞、北斗殿和真君殿。还有惠安的崇真观,安溪的通元观和南安的徐道庵等。宋代泉州出现不少著名的道士。他们或善书法,或精于岐黄,或有种种灵异而名闻于世。如精于琴法的天庆观道士苏绍成,朱熹前往拜访,赠廉静二字,且为其琴作铭。以清修道学著称的天庆观道士陈以文,庆元年间(1195-1200年)赐号守素冲虚大师。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的清源山纯阳洞的裴道人,清源山天柱峰的道士林道和法石院的碧桃道人,都是当时著名的道士。宋代,泉州道教学都博览广采道家经书,著书立说,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名宦吕惠卿(1032-1111年),泉州人,进士出身,累官参知政事,原为王安石新政的支持者,元丰元年(1078),向神宗皇帝上表章,并递上所撰《道德真经传》4卷,希冀作为治国之道。曾慥,泉州晋江县人。绍兴十一年(1141年),擢太府正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绍兴十七年(1147年),任虔州知州。他编纂巨著《道枢》,主张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宋代居住泉州的士大夫都很重视对道教诸神的崇奉,他们都借对道教神仙的祀奉来宣传儒家思想,或为发展海外贸易服务。如嘉祐二年(1057年),侍郎赵涯创建烈庙(即以后的府城隍庙),以城隍庙与地方官阴阳互为表里,治里泉州。嘉定、绍定间两度知泉州的真德秀,多次写《真武殿祝文》,到法石真武行宫祀道教玄天上帝,以祈消弥水患,保证农时。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尚书张汝锡修建东岳行宫,以祀道教四方神之一的东方青帝。知州倪思很敬重天庆观道士陈以文。理学家朱熹敬重道士苏绍成。真武庙又成为宋代泉州郡守望祭海神之所,商人外出经商,企求神灵保佑,香火旺盛,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明代,据《续通志·职官略》记,中央置道录司;府置道纪司,设都纪、副都纪各一个;州置道正司,设道正一人;县置道会司,设道会一人。明朝政府这种管理道教事务的官史,一般由道士充任,只设官职,不给俸禄。泉州道纪司设在玄妙观。明朝前半期,道教仍然盛行,泉州修建不少的宫观,如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修建紫帽山金粟真观。惠安人杨必禄、张崇道重建惠安东岳行宫。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记,明初,有纪道士寄寓泉州玄妙观,其徒为著名道士董伯华。明朝中期,封建统治思想支柱是儒家思想,视道教为异端,但又强调神道设教以助教化,又吸收道教某些思想来充实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有效工具。故明朝中后期,上层道教虽然逐渐衰微,然民间道教仍然十分盛行。如永乐(1403-1424年)、天顺(1457-1464年)、成化(1465-1487年)年间,屡次修建泉州紫极宫;正统九年(1444年),道士吴云靖于紫帽山建古玄室;景泰三年(1452年),重修德化崇道观;宣德年间(1426-1435年),李森建安溪清溪宫;景泰年间(1450-1457年),道士陈静怀重建惠安科山寺;天顺年间(1457-1464年),李森兴建龙津观。明代泉州也出现一些著名的道士,如吴云靖、董伯华。董伯华,晋江人,得道于吴云靖,后尸解清源山紫极宫。伯华在世,赠所善郭姓风、雷、云、雨诸画像,及雷石一块,磨水可以愈疾。这四幅画像,被称为四顾眼,即欣赏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画中的风、雷、云、雨诸神的两只眼睛,都与欣赏者的两只眼睛相对,所以称四顾眼。堪称明代泉州地方图画之绝技。如今,这四幅画仍然完好保存于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本世纪50年代初,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林惠祥来泉州考古,据传泉州东街郭氏后裔仍然保存着祖传道教雷公石和云、风、雷、雨神图,立即拜访郭家。其后裔表示雷公石可赠与厦门大学,但四顾眼图画则不知去向。50年代末,厦门海关发现四顾眼图画,送还泉州。我国民间早有雷公的传说,以为雷公一手拿斧,会从天上打下来。汉代山东武氏祠石室的石刻,便有雷神像。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云: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这就是说,远古人类的石器埋于地下,雷雨后因流水冲刷,露出地面,被人发现,不知为何物,大惊小怪,于是便产生迷信,甚至要用雷公的威力来避邪治病。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把雷公石列为药物之一,并注明其功能是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其用法是并石淋,磨汁服,亦煮服。泉州的雷公石,其实是新石器时代的石锛,呈长方形而扁平,长3厘米,最阔处3厘米,最厚处2厘米。刃口一面斜削,另一端原应是平的。但已被磨水治病,磨成浑圆了。雷公石今保存于厦门大家人类学博物馆。明代董伯华的风、云、雷、雨画和雷公石的重被发现,为我们研究明代泉州道教思想文化,提供了实物。明代泉州也出现一些著名的道教学者,如进步思杨家李贽、官绅陈用宾、解元李光缙等。 清代,最高统治者采取重佛抑道的政策。乾隆皇帝时,正一真人的官阶由二品降到五品,并禁止其差遣法员传度。又限制天师的的职权,只准许他统驭本山道众。道光皇帝时,宫廷停止了传统的天师朝觐礼仪,上层道教的地位日益衰微。但是清朝统治者仍然继续利用民间道教,作为维护其统治的补充。所以泉州的民间道教仍然流行。据《皇朝文献通考·职官考》载,清朝道教职官承袭明制。泉州道纪司仍设于元妙观(康熙间避讳改名)。明清时,泉州正式道士必须到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受箓,方能取得道职。清政府为了有助教化的目的,对泉州一些重要的宫观屡加修缮,因此一部分道教宫观得以保存。如元妙观、东岳行宫、府(县)城隍庙、北帝庙、法石真武庙。清代泉州地方政府也对一些重要道教观,提高祭祀规格以利教化。如清初对府、县城隍庙进行春秋二祭、光绪十九年(1893年),对泉州城里三教铺龙宫庙的城隍神,敕加昭威封号。清代,泉州也出现一些著名的研究道教的学者,如康熙间宰相安溪人李光地。 清末以以后,泉州的道教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受外来宗教文化(基督教、天主教)的冲击。特别是20世纪20、30年代,泉州地区曾经出现破除迷信的运动,民间道教受冲击最为严重,许多宫观、礼器遭毁,道士有的被迫改行,多数则散布于民间,为人斋醮、度亡、做法事度日子。因此很难找到有关道教理论修养较高的道士。据民国初年统计,泉州城及近郊的道士尚有二三人。即使是泉州最早、最大的道教宫观--元妙观,也中是在三清殿里住着几个外省来的全真道士,亦因与本地世俗化了的道士不和,住观不久即纷纷离去。其时,地方不靖,军阀混战,土匪猖獗,宫观常为驻军占据,而山林岩洞更为土匪巢穴。民国八年(1919年),泉州清源山南台岩道士杨吾善,即为土匪劫杀。民国初期,泉州道士必须到江西龙虎山受箓,方可取得正式道职。后来此制度逐渐废弛,而简化为抄写受箓捷报、路引、关文、符箓作为入道手续。泉州的道士分为中尊,绅士,通过评议认可,并向道纪司和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称纳尊。经纳尊仪式,方可承认为中尊。泉州、晋江、南安等地,历来是富庶侨区,民间道教很盛行。本地的道士多为正一派,又多为在家道士,不持斋。这些道士《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这些世俗化的正一派道士,与外地来的全真派道士有矛盾。如泉州城区元妙观的前殿为外地全真道士住持,主张修持,祀三清,但经济收入甚微。而后殿为本地世俗化正一派道士住持,为人做法事,经济收入甚丰。因此观内两派道士经常摩擦,后经泉州地方著名绅士探花黄贻揖调解而一度趋于缓和。但前殿全真派道士因收入微薄,生活无道,先后离去。至于各县和乡间宫观的道士,全靠所在地做法事维持生计。民国时期,泉州道教表现了儒、道、释合一的特点。这个特点,早在宋代开始出现,经元、明、清,可以说合儒、道、释而形成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神团系统。在这个神团系统里,有孔夫子、关夫子、玄天上帝、如来佛祖、菩萨、十八罗汉、地府阎君、祈仕妈、保生大帝、天妃、和不知名的王爷、夫人妈,不家历史人物蔡襄、张巡、陈元光、郑成功,等等。可谓儒、道、释和杂神济济一堂。这种三教合一的庙宇十分普遍,而特别著名的有泉州城门内南门天妃宫和石狮永宁镇的虎岫寺。因此,一些道教宫观逐渐被改造成以祀佛为主的寺庙,同样,也有一些佛教寺庙被改造成为道教神仙为主的宫观。这成为当时泉州道教传播的一大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市人民政府设立宗教局,指导管理各门宗教。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士享有公民平等权利。1954年,泉州市文化馆组织道情组,成员包括泉州市区、晋江和南安等地的道士,搜集整理流传在泉州地区的道教音乐、舞蹈。如龙宫献宝、五梅花、玉如意舞、土地公 土地婆、钟馗戏鬼等。有的节目还参加晋江专区、泉州市的文艺汇演和踩街活动。1957年4月,泉州东岳庙道士陈犁头赴北京,参加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选举陈犁头为会长。1965年,泉州道教停止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元妙观、府城隍庙被拆毁改建,没收法器,道士改行。1980年以来,人民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间断多年的宗教活动逐步得到恢复,泉州一些著名道教宫观相继修复和开放,如泉州城区的东岳庙、府城隍庙和永宁镇的城隍庙,永春县城的桃源殿(玄天上帝宫)等。1989年12月,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成立(1997年改名泉州市区民间信仰研究会),出版《泉州道教文化通讯》、《泉州道教文化研究》和《泉州民间信仰研究》等季刊。1995年5月,泉州道教协会成立,会址设元妙观。 明、清时期,随着台湾的开发,许多泉州人渡海到台湾垦殖,道教也东传台湾。同时,西方殖民者东来,占据东南亚各地,为了掠夺当地资源,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时,苦于残酷封建掠夺和战乱的泉州人,迫于生计,大量移民东南亚各国。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有更多的泉州苦力被往东南亚、美洲和澳洲。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从泉州迁徙数万人到台湾垦殖,他的后代继续从泉州移民台湾。施琅统一台湾后,又迁移许多泉州人开发台湾,这些泉州的移民带去了泉州的道教信仰。如石狮市永宁镇城隍庙分炉台湾鹿港等地,多达100多座;安溪县城隍庙分炉台北等地,多达200多座。据《泉州市华侨志》载,1841年至1875年,泉州地区出洋人数达164280人,年平均出洋人数4694人;1906年至1911年,泉州地区出洋人数达198377人,年平均出洋人数达33063人。泉州的道教文化亦随移民向世界各地传播。道光年间,有泉州籍人在新加坡建立道教天公坛、天福坛、天福宫。民国14年(1925年),泉州岳庙道士陈高迨旅居新加坡,设立混元道堂,传播道教文化。陈高迨的第三子陈国显、四子陈国铭父职。故今日新加坡的道士,均为陈氏的嗣传。法国汉学家施舟人教授,研究道教法事仪式,赴新加坡拜陈氏为师,成为陈氏道家第24代嫡传弟子。

有,每个县都有县志,任何一个县都有相关的机构,称为地方志办公室。一些地方还有年鉴。

地方县志是为了让人们在处理相似的社会问题有经验可寻,降低人们面临未知领域时的恐慌。

中国佛教文献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明帝时期(公元58年至75年在位),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与中国的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观念冲突。但佛教进入中国、融入中国是历史与时代的选择,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两千多年来,佛教及其文化逐渐融入中国社会,与儒家、道家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隋唐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佛家、道家为辅助的思想文化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佛教正式传入是指国家派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最初的两位法师,是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法师把佛教的法器、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摄摩腾、竺法兰用天眼观察五台山为文殊菩萨所居,创立五台山独有的宗派:摄摩宗。东汉时期,佛教初入中国。此时,它往往被译经者用道家的哲学观念加以解释,多在中国上层社会信奉传布。吸引帝王贵族浓厚兴趣的,是佛教中类似于道家和阴阳家的神秘法术。        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力提倡佛教。佛典大量翻译,佛寺大量兴建,民间信仰者剧增,这一切汇成了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隋唐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佛教开始立宗成派,和中国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在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个佛教宗派里,禅宗无疑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这个宗派淡化佛经之于解脱的意义,既反对枯燥的诵经,也反对盲目的坐禅,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它还依据印度戒律的精神大胆改革,使农禅结合,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农业社会的寺院管理体制。        宋代以后的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与以前相比,非常明显的一点不同就是它的入世转向,从而呈现出世俗化、居士化的特征。此外,在7、8世纪左右,西藏分别从印度和内地两个来源地吸收了佛教,在10世纪形成了藏语系佛教。这种藏语系佛教影响了四川、青海、甘肃、蒙古、俄罗斯部分地区。而经由中国,佛教也再次向着当时中国的藩属国进行传播,例如朝鲜高句丽。(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禅宗等皆有),日本等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由古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经由缅甸、泰国、老挝通过湄公河流域再次传入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属于小乘南传。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可分润、摆庄、多列、左祗四派。

关于乾隆的记载,关于清朝的史书,就有五台山,许多史书都对五台山进行了记载,许多朝代的皇帝都来过这个地方,一些宗教的文献,一些诗歌,这些都是有五台山的出现的。

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且在很早之前这个道场就已经非常的出名了,五台山一直都非常的重要的,这个地理位置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包括有五台山文化遗产,五台山碑刻,藏传佛教与五台山的关系,清凉山志,五台山史志典籍,这些都是关于五台山的历史记载文献。

藏传佛教经典文献汇编

精选10本藏传佛教经典书籍 做个世界上快乐的人小编长期活跃在豆瓣上,通过日积月累的读书习惯,在豆瓣 类书籍中精选评分0以上的10本好书给你,在阅读上花的每一秒,都在为一个更好的你积蓄力量。趁年轻,多积累。收藏起来,充实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1 普贤上师言教作者:巴珠仁波切 著,熙日森王明佛学院 译豆瓣评分:8推荐理由:《普贤上师言教》是一本以非常通俗易懂的文字、以最贴近人们心灵的言教方法来阐释佛法的经典著作,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的必修课本,并且摄集了藏传佛教其他宗派的殊胜法门如那诺六法、六支加行、时轮金刚、大手印等密法的前行法门以及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的重要修行内容。《普贤上师言教》的作者是大圆满传承法脉的持明成就者吉美·加卫尼固和第四世佐钦法王美久·囊卡多吉的亲传弟子、佐钦熙日森五明佛学院的第五代法台大堪布、19世纪西藏著名的学者和大成就者佐钦·巴珠仁波切,尊者于佐钦大圆满寺的大威德修行洞中闭关期间,将本寺传承上师们的教言汇编成这本巨著。这本著作完整而圆满地阐释了正修大圆满法之前所必修的前行法,也包含了大圆满正行的殊胜内容。2 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作者:谢继胜 等 著豆瓣评分:6推荐理由:《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从7世纪至18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的瑰丽画卷,将藏传佛教艺术放在我国多民族文化相互依存与共同发展交融的背景下加以总体把握研究,从而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多元一体,水乳交融的格局。《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是国内首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藏传佛教艺术通史性著作,《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的出版,填补了藏传佛教艺术研究的一项空白,代表了中国学者在此领域研究的高水准。3 维摩诘经译注作者:徐文明 著,徐文明 编豆瓣评分:4推荐理由:《维摩诘经译注》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说无垢称经》等,是印度大乘佛教初期的重要经典之一,一般认为大概成书于公元一世纪时,代表了初期大乘的思想特征。本书所采用的《维摩诘经》版本,是由欧阳竞无、吕潋先生所编的《藏要》本,个别文字也参考了大正藏及经疏本。4 有马赖底禅文集:云水禅心作者:[日] 有马赖底 著,刘建,华海 译豆瓣评分:4推荐理由:日本当代佛教界领袖、禅宗先驱的幸福人生开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上海玉佛寺觉醒方丈亲笔题写书名并作序推荐中日当代佛教交流的先驱,赵朴初老居士的挚友首套禅文化随笔集(全六册)中文版问世,涉及生活、文化、艺术、游记、社会、人生等方面高瞻远瞩,富有见地,关注当今社会、环境和人类未来5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宗萨仁波切藏传佛教书藏密书佛教图书佛法开 宗教哲学书籍作者:豆瓣评分:3推荐理由:6 百业经作者:索达吉堪布 译豆瓣评分:3推荐理由:《藏汉翻译丛书:百业经》是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7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作者:宣化法师 口述豆瓣评分:3推荐理由:《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释》是宣化法师1968年对经典《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讲解。观世音菩萨在佛教里,是占很重要的地位的。这观世音菩萨,有的人说他是中国的,有的人说他是外国的;有的人又说他是男人,有的人又说他是女人。现在我告诉各位,这观世音菩萨,他也不是中国人,也不是外国人。那么他是哪儿的人呢?他是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都是他,哪个地方也都不是他。他是随类应现,众生应该以什么身得度的,他就示现什么身而为说法。所以观世音菩萨没有一定的。这观世音菩萨,他也示现佛身来度一切应该成佛的众生,也现菩萨身来度一切应该成菩萨的众生,也现天上的天王身来度一切众生。总而言之,这个众生应该以什么身得度的,观世音菩萨就是示现什么身,来给这一类的众生说法。8 药师经法研究(第3、4辑)作者:吴信如 著豆瓣评分:2推荐理由:《药师经法研究(第3、4辑)》主要内容包括:通序别序、十三上首表、十三上首判释、八大菩萨、无尽意菩萨、文殊请问、药师物语、四大、五行、色息心法之配摄、“此”之说明、七佛药师远近去此、七佛药师大定、七佛药师试摄日月五星、净秽一、无、双、七佛名号、七佛国土等。9 根道果:禅修的方法与次第作者:咏给·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艾瑞克·史旺森(Eric Swanson) 著,江翰雯,德噶翻译小组 译豆瓣评分:2推荐理由:禅定的心,是苦痛绝望的指引、快乐人生的锁钥。以禅定克服深度恐惧的科学证明与解答藏传年轻闭关上师的禅修经验与方法。美国《时代》《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他被科学证明是“世界上快乐的人”。《根道果》一书特别适合以下三种人阅读——一种是追求知识的人,对科学、哲学、文学、文艺、生命……充满无限好奇,而且以各种方式追求;第二种是不快乐的人,即使看到外在世界混乱不堪,但内心苦闷却又无可奈何;第三种是已经接触佛法的人,却不知道佛法真正的道理在哪里。10 藏密佛教史作者:第二世纪敦珠法王 编,索达吉 译豆瓣评分:2推荐理由:《藏密佛教史》是以西藏人的观点叙述藏地密乘历史,展现藏传佛教的发展经历和传承体系。书中择要叙述了佛教如意宝出世、兴盛的状况,历代传承密宗金刚乘的高僧大德等,并叙述了续——玛哈约嘎、教——阿努约嘎、窍诀——阿底约嘎密乘三系各自之情节。此书对于藏传佛教之教徒,当有极大饶益。

藏传佛教300问

佛教在西藏发展的历史分两个历史阶段,藏文史籍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这是藏传佛教的又一特点。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

缘起引言 值得一看的佛像译序 第一本汉译仪轨图集推荐序编者序 迄今唯一完整的彩色本尊图集《藏传佛教本尊大全》插图凡例第一篇 冉炯百法第二篇 纳塘百法第三篇 金刚鬟附 三种大威德附录图片索引本尊汉名索引本尊分类索引参考文献

10部中国佛教文献

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1阿含部类● 杂阿含经● 大念处经2般若部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3法华部类● 妙法莲华经4华严部类● 大方广佛华严经5大集部类● 地藏菩萨本愿经6经集部类● 维摩诘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佛说四十二章经7密教部类● 楞严经● 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8中观部类● 中论● 十二门论● 百论9瑜伽部类● 瑜伽师地论10净土部类●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11禅宗部类● 六祖坛经12事汇部类● 杂宝藏经●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13其他●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佛说高王观世音真经● 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 密教根本十四大戒参考资料:_qS_mWEVEdaCUxPU9ZM5inJqUAVgN-I2dokvTT6wofO-ulmoBCXtSXNlztuGJhQ-W-ap3gO_YjQXtNpVNTmQq

佛经不是甴释迦摩尼写的 而是佛的弟子们在佛西去的时候 由阿罗汉摩罗迦叶主持 佛的侍者阿难记录而成的

1。该论在中国影响很大,曾依其建立中国汉传佛教十宗之俱舍宗。后虽归入法相宗,但其在法相宗内仍是非常高。亦是藏密格鲁派五大论之一。2。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中论。肇论。金刚般若论

上座部巴利语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最主要的部分,编于佛灭之年便举行的王舍城第一次结集。佛灭一百年后举行的毗舍离第二次结集有所发展。佛灭二百年后举行的华氏城第三次结集,基本上编成了全部三藏。这些三藏典籍是由摩哂陀传入僧诃罗(斯里兰卡)的。后来的佛学者用巴利文写的论著和注解就更多了。下面只介绍很才部分最主要的三藏和著作以供参考。 分三部(1)《经分别》,又分为波罗夷和波逸提二部,是比丘和比丘尼戒条并包括制定戒律的缘起及诵戒的仪式等。(2)《犍度》,又分为大品和小品二部,是更明确地补充叙述《经分别》的,并记载了第一次结集及受比丘戒的仪式等。(3)《附篇》,是讲授戒律内容的手册,可能是后来在锡兰编成的,因为书中曾提到摩哂陀到锡兰传教以及早期几位锡兰长老和国王的名字。 分五大部:(1)《长部》,相当于旧汉译《长阿含》,共有三十四种经,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六《大般涅槃经》,详细地记载着佛陀临终前后一周的情况。巴利文《长部》,由江炼百据日译本重译成为汉文,收在“普慧大藏经”中。(2)《中部》相当于旧汉译《中阿含》,共有一百五十二种经。巴利文《中部》前五十经,由芝峰据日译本重译为汉文,收在“普慧大藏经”中。(3)《相应部》,相当于旧汉译《杂阿含》,共有二千八百八十九经,其中最著名的是《转法经》,即佛陀成道后的第一次说法。(4)《增支部》,相当于旧汉译《增一阿含》,最少也有二千三百零八经。(5)《小部》,旧汉译缺,据锡兰版本,有如下这些经:一、《小诵》包括七篇念诵的短经。二、《法句》分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颂。由叶均译为汉文出版。三、《自说》分八品,二十二个故事。四、如是语,长行与偈颂结合,有一百一十二篇。五、《经集》,分五品,七十二小经。六、《天宫事》,分七品,八十三个故事。七、《饿鬼事》,分四品,五十一个故事。八、《长老偈》,一千二百七十九偈。九、《长老尼偈》,五百二十二偈。十、《本生经》。十一、《义疏》,是《经集》的注释。十二、《无碍解道》,叙述阿罗汉的证知,形式如论。十三、《譬喻》。十四、《佛陀史》,叙述二十四佛的故事。十五、《行藏》,叙述佛陀过去行十波罗密多的二十五个故事。 有七部:(1)《法聚论》。(2)《分别论》。(3)《论事》,此书否定二百五十二个不同的论题。(4)《人施设论》。(5)《界论》。(6)《双论》。(7)《发趣论》,主要论述二十四种缘。由范寄东据日译本重译为汉文,并附有觉音的注释《殊胜义》,收在“普慧大藏经”中。

中国佛教文献出处

东汉明帝梦见一尊金人,指示他去西方寻找真神,于是明帝就派了两人去西方。若干年后两人回来,用一匹白马驮回来数十部佛经,明帝在洛阳建白马寺以存放这些经书,从此佛教便传入中国。

楼上的人说法就不对了,任何教人为善的教派,国家承认的教派,不管你是基督也好 佛教徒也好,道教也好,依斯兰也好,我们只相信自己的教派,但也不可以侮辱别的教派啊,其实每个教派所信奉的创始人,我相信他们其实是同一个神,只是他在我们不同教派徒子的眼中化身不同罢了,我们都是平等的!这些教派都是叫我们热爱生活,做好事,好孩子上天堂,坏孩子下地狱,没叫我们去杀人放火,这就行了!

周朝以前好像已经开始传播了。汉朝建造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寺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明帝时期(公元58年至75年在位),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与中国的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观念冲突。但佛教进入中国、融入中国是历史与时代的选择,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两千多年来,佛教及其文化逐渐融入中国社会,与儒家、道家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隋唐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以佛家、道家为辅助的思想文化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佛教正式传入是指国家派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最初的两位法师,是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法师把佛教的法器、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摄摩腾、竺法兰用天眼观察五台山为文殊菩萨所居,创立五台山独有的宗派:摄摩宗。东汉时期,佛教初入中国。此时,它往往被译经者用道家的哲学观念加以解释,多在中国上层社会信奉传布。吸引帝王贵族浓厚兴趣的,是佛教中类似于道家和阴阳家的神秘法术。        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力提倡佛教。佛典大量翻译,佛寺大量兴建,民间信仰者剧增,这一切汇成了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隋唐是佛教中国化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佛教开始立宗成派,和中国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在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个佛教宗派里,禅宗无疑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这个宗派淡化佛经之于解脱的意义,既反对枯燥的诵经,也反对盲目的坐禅,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场革命。它还依据印度戒律的精神大胆改革,使农禅结合,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农业社会的寺院管理体制。        宋代以后的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与以前相比,非常明显的一点不同就是它的入世转向,从而呈现出世俗化、居士化的特征。此外,在7、8世纪左右,西藏分别从印度和内地两个来源地吸收了佛教,在10世纪形成了藏语系佛教。这种藏语系佛教影响了四川、青海、甘肃、蒙古、俄罗斯部分地区。而经由中国,佛教也再次向着当时中国的藩属国进行传播,例如朝鲜高句丽。(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禅宗等皆有),日本等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由古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经由缅甸、泰国、老挝通过湄公河流域再次传入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属于小乘南传。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可分润、摆庄、多列、左祗四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