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官网

有的,只是目前的科学无法证明而已,归为超自然科学,如果说是迷信,政府在北京修建世纪坛这个祭坛做什么

约拿之家这个网站不错!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基督徒qq群!!

中国宗教是宗教局出版的,绝对权威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官网网址

谁说他坐牢了?人家好好的,以下是他的资料。季凤文,中国宗教界著名爱国人士中国基督教会著名牧师(新教),1964年11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1984年至198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1988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师和编缉兼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宗教》杂志责任编缉九年。

代表性论文:我们是谁?威尔逊、一战与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 《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英文版刊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31, N2, May 2010)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英文版With the Dragon as Foil: American Imagining of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s National Identity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29, N 4, Winter 2009。)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外交史的国际化与文化转向,《美国研究》2008年第1期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以艾奇逊和承认问题为中心的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部分转摘)(英文版Ideology and America's China Policy at the time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 Reexamination of Acheson and the Question of Recognition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26, N 3, Autumn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2003年第10期和台北联合报系的《历史月刊》转载)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华盛顿体系与中国革命:二十年代中美关系新探,《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抵制美货运动,《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十九世纪基督教在华的两种传教政策,《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其他论文:使种族和国际上的一切关系基督化:对一战的反思与美国传教团体内国际主义的兴起, 李灵主编:《现代化视野下的教会和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内容与作用, 《史学集刊》2011年第5期。美国的国家认同及其面临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24日。史学界的仁者和智者――悼念恩师杨生茂先生, 《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跨学科方法与冷战史研究, 《史学集刊》201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6期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0年第7期转载)。新视角下的20世纪国际史――入江昭和他的《全球共同体》,《世界知识》2009年第6期。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美国史研究, 《史学集刊》2009年第2期。译序:对20世纪国际史的另一种解读,(美)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刘青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中国文化在美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从历史的角度看中美关系,《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10期)杂志社采访《美国与中国》导读(合著),马抗美、刘斌主编:《百部人文名著导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自由主义于美国的国家安全观念:一个历史的考察,《西学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 《南开学报》2006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全文转载)莫让'美国遏制中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新京报》2005年7月3日一个文化国际主义者的学术追求和现实关怀:入江昭与美国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代译序),入江昭著、李静阁译:《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美国研究》2005年第2期洛克思想对美国人战争与和平观的影响,《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历史学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伍德罗·威尔逊承认中华民国问题再研究,《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大陆研究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主要范式述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集刊》(香港),第5期(2004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主要研究范式述评,陶飞亚编:《东亚基督教再诠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传教运动与中美关系:一个初步的阐释框架,徐以骅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二辑),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现实关怀、中国特色与美国史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期转摘)中美关系史研究中两个问题的反思,《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2期后殖民理论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4-5期连载。(收入秦亚青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秩序卷),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美国:优越感根深蒂固,帝国论花样翻新,《环球时报》2002年4月15日学术创新与21世纪的世界史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3月24日《历史周刊》美国政府对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反应和政策,《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中西方关系,《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美国,陶文钊主编:《中美文化关系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试论早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庄建平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美国外交官对五四运动的认知和反应,《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美关于粤汉路权交涉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鉴往知来:百年来中美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试论林乐知的中西文化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编:《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城市改良,王旭等编:《城市社会的变迁――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世界历史》1998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5期转载)。英美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会通,《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美国传教士与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思潮,《美国研究》1997年第2期传教运动与近代美国在华商业扩张,《世界历史》1997年第2期美国教会女学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编:《美国历史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传教士与维新派,章开沅主编:《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传教士与洋务运动,《南开学报》1995年第4期晚清在华基督教教育团体述评,《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二十世纪美国在华高等教育事业(摘要),载中华美国学会编:《二十世纪美国与亚太地区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现代出版社1993年版美国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变革,《南开学报》1993年第5期近代美国在华传教运动述评,《历史教学》1991年第4期美国教会在华高等教育事业的考察,《学术季刊》1991年第3期美国教会在近代中国办学述论,《南开史学》1991年第2期专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008年修订版。《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官网电话

代表性论文:我们是谁?威尔逊、一战与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 《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英文版刊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31, N2, May 2010)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英文版With the Dragon as Foil: American Imagining of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s National Identity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29, N 4, Winter 2009。)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外交史的国际化与文化转向,《美国研究》2008年第1期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以艾奇逊和承认问题为中心的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部分转摘)(英文版Ideology and America's China Policy at the time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 Reexamination of Acheson and the Question of Recognition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26, N 3, Autumn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2003年第10期和台北联合报系的《历史月刊》转载)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华盛顿体系与中国革命:二十年代中美关系新探,《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抵制美货运动,《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十九世纪基督教在华的两种传教政策,《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其他论文:使种族和国际上的一切关系基督化:对一战的反思与美国传教团体内国际主义的兴起, 李灵主编:《现代化视野下的教会和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内容与作用, 《史学集刊》2011年第5期。美国的国家认同及其面临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24日。史学界的仁者和智者――悼念恩师杨生茂先生, 《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跨学科方法与冷战史研究, 《史学集刊》201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6期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0年第7期转载)。新视角下的20世纪国际史――入江昭和他的《全球共同体》,《世界知识》2009年第6期。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美国史研究, 《史学集刊》2009年第2期。译序:对20世纪国际史的另一种解读,(美)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刘青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中国文化在美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从历史的角度看中美关系,《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10期)杂志社采访《美国与中国》导读(合著),马抗美、刘斌主编:《百部人文名著导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自由主义于美国的国家安全观念:一个历史的考察,《西学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 《南开学报》2006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全文转载)莫让'美国遏制中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新京报》2005年7月3日一个文化国际主义者的学术追求和现实关怀:入江昭与美国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代译序),入江昭著、李静阁译:《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美国研究》2005年第2期洛克思想对美国人战争与和平观的影响,《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历史学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伍德罗·威尔逊承认中华民国问题再研究,《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大陆研究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主要范式述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集刊》(香港),第5期(2004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主要研究范式述评,陶飞亚编:《东亚基督教再诠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传教运动与中美关系:一个初步的阐释框架,徐以骅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二辑),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现实关怀、中国特色与美国史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期转摘)中美关系史研究中两个问题的反思,《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2期后殖民理论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4-5期连载。(收入秦亚青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秩序卷),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美国:优越感根深蒂固,帝国论花样翻新,《环球时报》2002年4月15日学术创新与21世纪的世界史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3月24日《历史周刊》美国政府对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反应和政策,《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中西方关系,《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美国,陶文钊主编:《中美文化关系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试论早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庄建平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美国外交官对五四运动的认知和反应,《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美关于粤汉路权交涉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鉴往知来:百年来中美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试论林乐知的中西文化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编:《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城市改良,王旭等编:《城市社会的变迁――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世界历史》1998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5期转载)。英美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会通,《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美国传教士与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思潮,《美国研究》1997年第2期传教运动与近代美国在华商业扩张,《世界历史》1997年第2期美国教会女学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编:《美国历史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传教士与维新派,章开沅主编:《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传教士与洋务运动,《南开学报》1995年第4期晚清在华基督教教育团体述评,《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二十世纪美国在华高等教育事业(摘要),载中华美国学会编:《二十世纪美国与亚太地区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现代出版社1993年版美国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变革,《南开学报》1993年第5期近代美国在华传教运动述评,《历史教学》1991年第4期美国教会在华高等教育事业的考察,《学术季刊》1991年第3期美国教会在近代中国办学述论,《南开史学》1991年第2期专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008年修订版。《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没有,只是幻想

今生你们能做母子是前世、三世、或多世所结缘,亲人之间存在心灵感应,有的强有的弱——你母亲在离世之际中阴身还牵挂者出外打工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你不要悲伤,死是生的延续,生是死的开始;人的祸福无不是前世因果即天命所定;你若眷恋你的母亲可以在佛前发愿来生再聚会报答父母生育养育之恩,不过今世你得努力做个好人多修德行来世保证自己投生人道成为有本事人在经济上其他方面才能使自己亲人过上好生活。否则,你不修德行来世即便转世为人也是没有福人,母亲也不能跟你接什么光!还是一碗豆腐,豆腐一碗!【部分人局限当今科学,说人死如灯灭——以常人眼光洞悉宇宙,画地为牢以妄求妄!】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官网首页

代表性论文:我们是谁?威尔逊、一战与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 《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英文版刊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31, N2, May 2010)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英文版With the Dragon as Foil: American Imagining of Chin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s National Identity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29, N 4, Winter 2009。)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外交史的国际化与文化转向,《美国研究》2008年第1期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政策――以艾奇逊和承认问题为中心的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部分转摘)(英文版Ideology and America's China Policy at the time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 Reexamination of Acheson and the Question of Recognition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26, N 3, Autumn )美国国家认同的形成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2003年第10期和台北联合报系的《历史月刊》转载)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华盛顿体系与中国革命:二十年代中美关系新探,《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抵制美货运动,《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十九世纪基督教在华的两种传教政策,《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其他论文:使种族和国际上的一切关系基督化:对一战的反思与美国传教团体内国际主义的兴起, 李灵主编:《现代化视野下的教会和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美国的冷战意识形态:内容与作用, 《史学集刊》2011年第5期。美国的国家认同及其面临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24日。史学界的仁者和智者――悼念恩师杨生茂先生, 《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跨学科方法与冷战史研究, 《史学集刊》201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6期转载,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2010年第7期转载)。新视角下的20世纪国际史――入江昭和他的《全球共同体》,《世界知识》2009年第6期。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美国史研究, 《史学集刊》2009年第2期。译序:对20世纪国际史的另一种解读,(美)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刘青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中国文化在美国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从历史的角度看中美关系,《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10期)杂志社采访《美国与中国》导读(合著),马抗美、刘斌主编:《百部人文名著导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自由主义于美国的国家安全观念:一个历史的考察,《西学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美国例外论与美国外交政策, 《南开学报》2006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全文转载)莫让'美国遏制中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新京报》2005年7月3日一个文化国际主义者的学术追求和现实关怀:入江昭与美国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代译序),入江昭著、李静阁译:《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美国研究》2005年第2期洛克思想对美国人战争与和平观的影响,《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二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历史学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伍德罗·威尔逊承认中华民国问题再研究,《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大陆研究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的主要范式述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集刊》(香港),第5期(2004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主要研究范式述评,陶飞亚编:《东亚基督教再诠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传教运动与中美关系:一个初步的阐释框架,徐以骅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二辑),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现实关怀、中国特色与美国史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期转摘)中美关系史研究中两个问题的反思,《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2期后殖民理论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4-5期连载。(收入秦亚青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秩序卷),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美国:优越感根深蒂固,帝国论花样翻新,《环球时报》2002年4月15日学术创新与21世纪的世界史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3月24日《历史周刊》美国政府对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反应和政策,《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美国研究》1999年第2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近代中西方关系,《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美国,陶文钊主编:《中美文化关系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试论早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庄建平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美国外交官对五四运动的认知和反应,《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美关于粤汉路权交涉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鉴往知来:百年来中美经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试论林乐知的中西文化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编:《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城市改良,王旭等编:《城市社会的变迁――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世界历史》1998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5期转载)。英美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会通,《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期美国传教士与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思潮,《美国研究》1997年第2期传教运动与近代美国在华商业扩张,《世界历史》1997年第2期美国教会女学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编:《美国历史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传教士与维新派,章开沅主编:《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晚清政府对基督教和传教士的政策,《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传教士与洋务运动,《南开学报》1995年第4期晚清在华基督教教育团体述评,《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二十世纪美国在华高等教育事业(摘要),载中华美国学会编:《二十世纪美国与亚太地区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现代出版社1993年版美国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变革,《南开学报》1993年第5期近代美国在华传教运动述评,《历史教学》1991年第4期美国教会在华高等教育事业的考察,《学术季刊》1991年第3期美国教会在近代中国办学述论,《南开史学》1991年第2期专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008年修订版。《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以20世纪美国对华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基督教研究杂志

探索生命逝去后的秘密(一) 是从中国公众科技网转来的 人们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关于死亡的秘密,曾是神学家和神秘主义者所关注的范围,现在逐渐被视作科学研究的合法领域。在今天看来,急于解开生命之谜的科学,也正在—— 真的存在与大脑分离的“意识”吗?那是否只是人们的主观猜想? 死亡之门的后面,等待我们的是什么?这个古已有之的问题通常被认为只能靠猜想解决,是只适合神秘主义者、空想家和先知们探究的宗教和精神范畴的问题。但今天看来,急于解开生命之谜的科学也正在探索死亡之谜。最近,英国一批具有较高可信度的“濒死体验(NDEs)”学者发表了一篇被流行媒体盛赞为该领域首篇“具有科学性”的研究报告。报告称,他们似乎发现了一个与大脑分离的“意识”。 报告的作者之一、数家著名英国医学协会顾问、精神病学家彼得·芬威克说:“如果意识可以和大脑分离,那么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人死后意识是否会延续下去?此外,人是否有超自然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宇宙是否可以有发展目标、有存在意义,而非混乱无序?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上述问题的答案各异。根据有关这些问题的文献记载,典型的“濒死体验”来自严重的外伤,人的感觉是游离于现实之外进行了一次超自然“旅行”,随后进入一个特殊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有强烈的平静和愉悦感。而与:“濒死体验”密切相关、并在这之前的感受是“出体体验(OBE)”:脑死亡或心跳停止的病人通常认为自己是存在意识的“灵魂”,在手术室里从高处观察事物。 在谈到“出体体验”时,芬威克说,从医学角度看已经死亡并失去意识的病人“其实知道周围发生的事情,而且具体到每个细节,这表明,意识是可以与大脑分离的”。英国学者的报告是基于他们对一些严重心脏病患者的研究,这些病人都曾瞬间失去知觉,进入了医学上的死亡状态:呼吸和心跳停止、脑干不再工作。 科学家们面临的问题在于,他们想要研究的领域如同宗教皈依及其他精神和神秘的“觉悟”一样,主观性很强,难以适用冷静理性的研究方式。那些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通常也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经历,另外他们也害怕被别人认为精神错乱而不愿多讲。 迄今为止取得的数据还未能使我们断言,获得了关于“身后世界”的科学发现。这个领域还停留在推想阶段 几乎任何一家书店关于这方面的书里都描述了这种体验的极端性,例如《被光芒拥抱、拯救和改变》和《与光同在、在光之外》。据说35%至40%走近过死亡的病人都说他们有过“濒死体验”。他们的故事在书籍和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 英国媒体所谓“首次”的说法并不确切——对于死亡后生命的科学研究实际上是数年前从美国开始的。总部设在纽约的“通灵学基金会”项目负责人、心理学家卡罗尔·阿尔瓦拉多撰写了有关这方面的大量著作,其中包括最近在《神经与精神疾病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他说,研究这一现象的科学方法已有厚厚的历史记录,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使用了各种本质上非常主观的研究方法——包括梦境、幻觉和思维过程分析等无法用物质手段衡量的方法探索生命逝去后的秘密(二) 这些科学实验是如何进行的呢?以一项研究为例:学者们对实验对象进行访谈,然后将他们所描述的感受与各人濒死状态下的氧气值联系起来,所得的数据从科学角度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但阿尔瓦拉多也承认,迄今为止取得的数据还未能使我们断言,取得了关于“身后世界”的科学发现。这个领域还停留在推想阶段,但它在不断发展。我们目前需要的是更为系统化和更大规模的研究。他指出,英国学者的研究规模还很小。 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共同的感受是:正朝一团巨大的白色光移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泛承认。芬威克和他的同事们还列举了其他一些共同的感受:和平宁静、穿过一条隧道进入另一个世界、前方出现一种光并进入花园。有关这方面体验的各种描述有案可查、众口相传,其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最初记载。 许多从死亡边缘回来的人相信,他们经历了一种“生命回顾”;另有人回忆说,感觉像是与一种宇宙智能或意识融为一体。这些幸存者们因为“被带回来”而感到愤怒和悲伤的例子也不鲜见。大多数幸存者对死亡不再恐惧,许多人丧失了对经济收入和其他一些世俗的“成功”生活方式的兴趣。另有许多人从此对他人充满博大的爱心,并确信他们对于死后的世界有不一般的了解。“濒死体验”使大多数身临其境者的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并且是非常积极的变化。 一个有过“濒死体验”的人认为,想把这些经历上升到理性科学的高度简直是浪费时间 在对“濒死体验”的调查中,最有意思的发现是,医生、精神病专家、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参与研究的人员常常从理性的科学研究者转变成为某种精神和宇宙信息的传播者。譬如,梅尔文·莫尔斯就认为“濒死体验”与脑中的“上帝信息接收点”有关,两者的结合可使人进入无限的宇宙世界。曾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者的莫尔斯现在被公认是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者之一。一个有过“濒死体验”的孩子面对莫尔斯的疑虑说出了这样的话:“别担心,莫尔斯博士,天堂很好玩!”这句话让他开始用另一种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 通过大规模的谨慎实验,莫尔斯使“濒死体验”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大大增强,不过他现在已经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他已经较少关注这一领域中理性科学的部分,更愿意与听众们谈论一条所谓“爱无处不在”的精神道路。 医学与哲学双料博士、数本畅销书作者雷蒙德·穆迪被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首创了“濒死体验”一词,他被称为“投身这一研究领域的首位医学专业人士”。而大多数参与“濒死体验”研究的学者认为,肯尼思·林教授在引导这一领域从边缘学科走向主流科学方面起了关键作用。林曾撰写过《光的启示》等书,并以一丝不苟、科学系统的研究著称。在此基础上,他还尝试着超越传统科学的范畴。他写道,当我们死去的时候,我们就将第二次诞生,这个过程可能比第一次还要艰难;我们离开已知世界前往超出我们感知能力的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我们最终会发现“活着”的全部含义,心中充满超越快乐的喜悦之情。他是该领域一个主要研究机构“国际濒死体验研究协会”的创始人。 探索生命逝去后的秘密(三) “国际濒死体验研究协会”女发言人丹尼丝·韦德在1977年曾遭遇死亡。她说:“当我第一次听说其他人也有相似的经历时,我曾怀疑我们是不是都做了同一个梦。但这不是梦,这种事确实发生了,而且改变了我的人生。”在韦德看来,想把这些经历上升到理性科学的高度简直是浪费时间:“这些体验听起来只像是轶闻趣事。你甚至无法用理性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对于这种体验能改变人、使人积极向上的方面,我更感兴趣。对‘濒死体验’感兴趣的公众也并不想得到具体的数据;他们想知道的是自己在地球上到底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 “炼狱”和“幽灵”等阴暗形象,通常来源于体验者对于罪恶、恐惧及惩罚等的心理预期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反对用虚无缥缈的理论解释“濒死体验”,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西英格兰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苏珊·布莱克莫尔。在她撰写的《垂死生存》一书中,她比较推崇这样一种解释:具有“濒死体验”的人之所以叙述极为相近是因为氧气枯竭引起的生理反应。她将所谓的“人死后的生命”称之为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幻觉”,在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上都找不到证据。至于这种经历对人的改变,布莱克莫尔说,曾接近死亡又最终活下来的人往往会变得越来越无私、对他人越来越关心。她说:“我们都是生物有机体,以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进化,并无目的性可言,脑子里也没有一个目标。” 是所有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曾经历了一场愉快的历险,回来后感到温暖,回想起来又觉得虚无缥缈吗?《基督教研究杂志》数年前对描述这些经验“阴暗面”的书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称,一些有“濒死体验”的人其实感觉“糟透了”、“很恐怖”,幸存者往往会掩盖这些痛苦的回忆。有一本书的标题就很能说明问题:《超越黑暗:我濒临死亡地狱边缘的体验》。作者安吉尔·费尼莫尔讲述了自己自杀未遂的体验。 长期研究“濒死体验”的作家阿特沃特自己曾有过那种体验,并对其他人的经历进行过仔细的研究。他说,约有15%的成人和3%的儿童感到进入了“恐怖的空间、荒凉的地狱边境或可怕的炼狱”,有时还能感觉到过去的“幽灵”。她说,这些体验通常建立在体验者对于罪恶、恐惧及惩罚等的心理预期上。 如何才能把科学方法应用于这一学科呢?英国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芬威克认为,以后的研究应当这样进行:在手术室里设置秘密目标,只有从天花板上才能看到。这是大部分“濒死体验”的有利位置。然后研究人员再要求幸存者描述他们看到了什么。 对于死亡的秘密,人们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所有人都乐于对此加以评说。但这次的研究表明,这一领域正日渐成为主流科学探索中的合法领域,只是尚未获得政府资助。科学将如何解释这个富有诱惑性的问题呢?那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近年来试图用医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许多人最终都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的。

季凤文是中国宗教界著名爱国人士,中国新教基督教会著名牧师,海城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1964年11月生于辽宁省丹东市,198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1988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师和编缉,兼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宗教》杂志责任编缉九年。1994年8月到1995年2月任江苏京索集团文化分公司经理。主编完成国内首部《圣经文化研究丛书》出版发行任务,获得新加坡国际图书大奖。1995年4月到1996年6月在新华通讯社江苏分社国际新闻交流中心任内参记者。1996年7月被江南文化研究培训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聘请为该中心副教授。扩展资料出版作品——《圣经精语及灵花》、《希伯来书释义》、《喻道故事集》、《圣经中的女性》、《彼岸观此岸》、《圣经人物传》、《基督教要义》、《基督教要道阐释》、《基督徒的本分》(笔名活石)、《爱的真谛》(笔名白石)、《基督教要义》(笔名白石)、《基督教要道阐释》(笔名白石)、《迎向光明》(笔名活石)、《圣经中的女性》(笔名弘文)、《圣经中的风云人物》(笔名弘文)、《希伯来书释义》、《犹太民俗》、《启示录问答》、《彼岸观此岸》、《黑门甘露》、《云彩集》、《活水》,《耶稣-弥赛亚传》、《基督教文化研究丛书》、《EQ语言—改变生命的沟通技巧》、《基督教要义指导》、《教会领袖的训练》。

今生你们能做母子是前世、三世、或多世所结缘,亲人之间存在心灵感应,有的强有的弱——你母亲在离世之际中阴身还牵挂者出外打工孩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你不要悲伤,死是生的延续,生是死的开始;人的祸福无不是前世因果即天命所定;你若眷恋你的母亲可以在佛前发愿来生再聚会报答父母生育养育之恩,不过今世你得努力做个好人多修德行来世保证自己投生人道成为有本事人在经济上其他方面才能使自己亲人过上好生活。否则,你不修德行来世即便转世为人也是没有福人,母亲也不能跟你接什么光!还是一碗豆腐,豆腐一碗!【部分人局限当今科学,说人死如灯灭——以常人眼光洞悉宇宙,画地为牢以妄求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