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评价

发布时间: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评价

喜忧自知 热切企盼——新年向读者诉心声 任鹏杰;张艳云;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聂幼犁教授访谈录 聂幼犁 王德民 聂幼犁;王德民;困学苦旅 李惠军;试论罗斯福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经验 冯一下;新课程理念下高三纸笔测试的四个变化——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四 吴磊;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初探 梁爰如;特色鲜明 风格各异——民国四部历史教科书简评 何成刚;陈亚东;美国南北战争之经过、影响教学实录 郭蕾;《美国南北战争之经过、影响》一课的几点感触 陈其;重剑无锋 大巧不工——唐云波《文艺复兴》教学案例管窥 王涛;精彩而难忘的印度之行 龙欣欣;在变化中求发展 在变化中去完善——2007年版《历史1(必修)》内容设置的变化 李卿;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三种问法——基于三维目标视野的分析 张汉林;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的历程》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刘庆亮;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补充之我见——以岳麓版教材为例 洪玉荣;古代政治文明 李松江;近代政治文明 饶超英;现代政治文明 陈向群;古代中国经济 陈伟国;近代中国经济 郑卫红;陈伟国;现代中国经济 郑卫红;近代世界经济 刘洪才;赵后海;苗影;现代世界经济 孙永庆;记一节美国历史老师上的公开课 李庆;

一 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对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明确的表述。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不同,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不同,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对其功能、学科体系构建、内容选择、课程设置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高、初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上都强调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旧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被动的,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到的很多知识是僵化的,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受到压制,创新意识难以形成。课程改革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参与教学过程,大胆质疑提问,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信息的交流呈单向传输方式,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拥有全部权力,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基本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能力和技能培养注意不够,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培养关注不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就是完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接受教师的考试和检查评定。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上要由只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要明白“教”是为了“学”,“教学”这一过程主要是要促成学生的变化。因此,学生是变化的内因,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推动学生更好学习的外因。因此,教师与作为变化内因的学生争当主体并不一定合适。教师的教学活动是要激活主体,使主体想学、要学、会学、主动学,而不是使学生依赖自己,离不开自己。基于教学理念的这种变化,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传输,转向师生、生生的多向综合信息交流。教师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向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转化。在教学模式上,要从统一规格的教学向差异性、个性化的教学转化。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重甄别与选拔,重笔试成绩,方法单调,指标单一;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学评价应当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必然涉及考试,但不完全等于考试。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教学过程的评价。新建立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历史教师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和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二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与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的关系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教学手段单一,以讲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历史的感受。教师主动传道授业,学生被动接受记忆。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关系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相适应的是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突出的是评价教师讲课的水平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接受和记忆程度,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和被动情况,交流互动情况,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够。旧的课堂评价标准能够引导教师向讲好课的方向发展,但是难以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向符合历史课程基本理念的方向发展。因此,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果,需要新的符合课改理念的评价标准来认可和巩固。三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当前,历史课堂教学在改革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显示出不同的层次。从历史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历史教学存在五个不同的层次。讲不清,道不明。这是少数知识基础很差,或者逻辑思维不太清楚,表述能力很差的教师的课。这种层次的课堂教学,无论用过去和现在的标准去衡量,都是不合格的。正确告知,被动接受。教师将知识清楚明白的告诉学生,不做过细的分析和说明,基本上处于照本宣科状态。这种方式简单、直接、有效,但是枯燥无味,最重要的是学生不知道知识产生的过程,不明白知识中包含的道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是否会用学到的知识?那就全靠学生自己的悟性了。讲解清楚,展示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能把知识讲清楚,使学生可以听懂知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其中所包含的道理,能够在讲述中展现自己对所讲知识的思考,使学生能从教师的思维中学到思维,从而启发自己的智慧。这种层次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做出更多的努力,可以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讲的有新意的课,学生喜欢听,感到是一种享受,很自然的让教师牵着走,以至于迷失了自我。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弊端是没有给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以上二、三两个层次的教学方式都是侧重于教师的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属于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在听讲中学习,不太注重给学生创造运用知识的情景和条件,使学生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引导思维。教师设置情景,提出问题,给学生创造运用历史知识,思考分析历史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提供各类历史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自己发现信息,提取和整理信息,运用资料解决问题。或者教师提出可以思考的问题,并指出可以到什么地方去寻找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资料,从相互矛盾的资料中鉴别、比较,去伪存真,探求解决问题的线索和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展现教师的思维也展现学生的思维,通过思维的相互碰撞,使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综合、选择、推理、兼容和多角度思考问题。从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学习思维,并从中体会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兴趣。历史课没法参与过去历史的实践,但是可以用文字、图片、等各种资料来再现历史的真实;可以用影视等手段来模拟真实的历史,使学生能够借助于文字、图片和影视资料,参与对真实历史问题的思考,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增长自己的智慧。这个层次基本上属于设置情景,创造运用知识的条件,让学生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巩固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实际上就是在模拟实践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有可能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难处是教师备课困难大,比较费时,如果所有教学内容都这样做,完成教学进度较困难。激活主体,主体主动。教学的真谛是教会学生学习。会学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不断发展,并逐渐成才。不会学,则必然会随着自己原有知识的不断遗忘和老化而使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逐渐衰退。教会学习,就是要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学习的主体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我们现在大多数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主动,学生主体被动。因此,教师应当做的是怎样给学生提供条件,以客体激活主体,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起来。在教学活动中,争取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是取得发问权。没人说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提问的权利。但是,学生提问后,部分教师由于怕打乱原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常常采取一种冷漠或压制的态度。部分同学对不按照老师指引的思路考虑问题,向老师提问的同学报之以白眼和嘲笑。这都使有些喜欢提问的学生,在行使提问的权利时,必须好好考虑考虑利害得失,不敢争取主动。久而久之,教师取得了课堂上的全部主动权,学生会不会、懂不懂都不问了。课堂好控制了,教学进度容易完成了,学生也变成了不加思考的容纳教师提供的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争取主动,这是情理之中的。但是,教师是否也该想一想:自己的主动是把学习的主体处于被动地位,还是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主体主动起来。我们常说教学要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但是,怎样分层指导?怎么因材施教?却大不相同。有的是不断给学生划分层次,重新分班分组,派不同的教师,讲不同的课。这种因材施教,给学生的心理影响可能负面效果大于正面效果。真正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应该从激励学生主动提问入手。不同层次的学生必然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别指导。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是学生的能力问题,敢不敢提问题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造成与解决都与教师有关。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采取了完全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激活教学的主体,使主体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结果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其中有难有易。有些问题看的出学生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教师将这些不同的问题全部写在黑板上,问那个同学能够解答其中的问题。结果,在学生间的交流和师生间的交流合作和互相促进下,解决了其中的多一半问题。这种课的最大优点是学生真正主动起来了。学生把自己不清楚的问题提出来了。学生也参与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到了主体的主动。这种课的最大难度是,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的不确定性。由于教师难以事前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考虑成熟,课堂上能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数量也难以提前预定。这种课可能会使由教师一手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难以按计划完成。使课堂教学变得较难控制。这就要提出:学习的主体主动了,教师应该怎么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方式不会完全局限于某一层次。可以说从第二个层次开始,各层次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各种方式方法兼用,也许某种方式、方法用的多些,某种方式、方法用的少些。我们现在搞课程改革,强调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第三至第五个层次的教学方式比较有利于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向较高层次引导。四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改革的思考历史课堂评价表的结构怎样比较合理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评价项目不宜过多,但应层次分明。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因此评价教学过程是其中的最重要部分,此外还有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评价。(1)对教学目标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有对教学目标的评价。办任何事都应有个目标,有了目标才有方向,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做到:A教学目标要全面。教学目标必须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不全面,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效果的追求不全面,或者对某方面目标的追求有所忽视。B教学目标要具体。教学目标必须具体。知识目标要包括通过本课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其中哪些是重点知识,哪些是知识中的难点。能力目标要包括通过本课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哪种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包括,通过本课教学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对要追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应该有对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准备采取的教学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要考虑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手段和方法,要考虑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C教学目标要符合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规定教学目标是否合适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符合历史教学大纲或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标准,其目的是引导历史教学向符合教育科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转变。如果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不符合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哪么在教学行为上就必然会出现偏差。D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是否合适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就好开展,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就容易实施。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案在实施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甚至无法按原定教案进行教学。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必要的,有教学目标可以规范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教学活动是双向的,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由教师单方面来进行的。一旦激活了学习的主体,由我来教你来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要主动探索,主动提问,主动刨根问底。哪么,原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就必然要受到冲击。因此,教学目标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整或重新考虑。关键是这种修改和变化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高尚的、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2)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学过程要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共同完成。旧的评价标准只注重对教师“教”的行为的评价,不注意对学生“学”的行为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片面评价。其结果,必然引导课堂教学向重教轻学的方向发展。因此,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评价应当分开。不然,在强大的教学传统的影响下,很容易用评“教”代替评“学”。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评价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首先决定于教师的学识。教师知识功底不扎实,必然导致经常把知识讲错,科学性、准确性无从谈起。因此,评价教师的学识要从其讲述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丰富程度来衡量。教师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文字表达要求板书设计合理、精炼,书写清楚、无错别字,条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的基本功中有重要地位。教师的语言首先必须清晰、明白、标准,叙述事情逻辑关系清楚,节奏合适。进一步的要求是语言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要生动、形象、幽默和有激情。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必然有所表现。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和调控就应该向有利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方向来进行。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各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是启发和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现在,我们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展现和形成,需要有一种充满矛盾的、可以使思维活动启动的新情境,需要具备一种开放、进取和无所畏惧的心态。这种心态只有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动质疑、探索,经常受到鼓励的情况下,才容易形成。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方式、方法,随着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现有教学设备的合理运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评价教师对教学设备的运用,我们强调两点:一是“现有”;二是“合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各校的教学设备的配备很不平衡。因此强调必须用某种教学设备是不合理的,必须以学校的现有设备为评价的基础。没有先进设备,强迫使用先进设备;有先进设备,长期不用,都是不可取的。使用教学设备,要强调合理。合理就是要恰到好处,就是要省时、省力、形象、直观,其优点和长处充分得到发挥,达到好的效果。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通过教学要实现发展的一方。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简单的用一份试卷考查一下,或看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正确来评价。课堂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主要不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当堂记忆程度。对学生课堂评价的最重要标准应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可否考虑从三方面来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一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广泛性;二是思考问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三是围绕教学问题的交流互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学生主动思考教学中的知识,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别人分享和交流,敢于质疑提问,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踊跃回答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主动参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按照固定的答案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说是一种师生互动,但谈不上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泛性表现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数的多少。只有少数几个人参与教学活动,不能说是广泛参与。学生思考问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表现为:学生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别人交流时,所涉及知识和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这表现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活跃程度。有的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片面追求学生活动的形式、次数。一堂课上,教师能提出几十个问题,许多问题都是简单的重复教材内容,没有什么思维价值。这种课看着很热闹,实际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低水平的简单重复。我们提倡学生多提问题,但也不能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学习就什么都问。不愿思考问题,什么都问,实际上也是一种偷懒的表现。因此,学生所提问题的水平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水平。课堂上的交流互动要围绕教学中的问题来进行。围绕教学主题的交流互动,可以使信息流通,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激活学生的思维。脱离教学主题的学生自由互动,对教学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是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和破坏。(3)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首先要考虑各项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此外,还要考虑课堂气氛的宽松度、融洽度和师生的精神状态,因为这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师生兴奋、进取、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思维活跃的表现。提出比较合理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表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对历史课进行教学反思,与新课改同步,适应新课改的步伐。其中一方面要有计划和组织地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自我提高,自发学习,让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笔者现就自己多年来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经历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同行借鉴和探讨。一、教学反思的作用所谓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才能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工作水平。在历史学科中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带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方面的能力,从教学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以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置身于教育的情境里面,用研究者的眼光进行自我反思,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规律认知,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二、教学反思的内容高中教学历史教师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既有对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反思,如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也有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度,是否符合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反思,如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创新,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在课前反思,如准备是否充分,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也要在课中或课后反思,如还有哪些不足,怎样改进;既要通过自身感受进行反思,也要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如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评价如何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等。三、教学反思的策略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容量大,内容错综复杂,覆盖面广,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做大以下几点。(一)历史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只有理论学习才能让我们学会“突破”,不再让以往的经验和习惯束缚自己。离开理论学习的指引,我们一般只会在一个自己划定的圈圈里“转”,再也走不开了。理论的学习还能使我们以往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高中教师来说,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把握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历史教师也更应全方面地学习和理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新高考以及国家对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二)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历史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当前仍有不少历史教师只知埋头于教材、教案、练习册等,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认真研读教育教学杂志,更不要说去研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了。这样,结果就会导致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信息量的缺乏,对自身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对于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我们要认真地去研读、钻研和探讨,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但我们更应该要去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历史的方法,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三)历史教师要不停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历史教师要多听一些观摩课,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感觉和理解别的教师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特色。历史教师也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讨,分析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策略。这在无形之中对教师的反思能力又是一种提高。历史教师还要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真实也最有价值。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总能了解到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教师还要写好教学后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对“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重视,认为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其实,写“教学后记”,不但不是负担,相反它还是备课的好“帮手”,因为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加深我们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率。其实,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但究竟如何写?写什么?还不甚了解。其实,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如教材处理意见、教学方法的安排、学生反映情况、课后自我体会等等都可作为教师“教学后记”的内容。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才能不断促进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历史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反思之间的关系,要以学习为“舟”,以研究为“桨”,以反思为“帆”,积极主动地投身予新课改,相信一定会推动新课改和历史教学工作驶向成功的彼岸,高中历史教学也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评价论文

明白历史是什么,历史的重要性,对个人对国家,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了解过去才能知道现在明白未来,才能准确的分析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借鉴经验教训,增加知识,历史可以按时期分,也可以按种类分,敬重历代抗击异族先烈,有正气勇敢,自然就能承担责任,这对人的成长是有帮助的,不讲式样文章,加入一些思考,自己的认识,与学生连在一起。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写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历史论文,“争取达到发表水平”,是不太现实的。更为现实的是:立足于教学总结,写出植根于这块沃土上的教学总结型短小精干有力的历史论文来,它们能言之有物,用之有效,然后汇总上交,审评提高,汇订成册。既是广大教师的历史教学论文成绩,又是县(区)文教成果。可供教学参考,可供评职依据。客观历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本是不能跟别的部分、别的侧面割裂开来认识掌握的;只是在论述、研究时,因侧重点之不同,不得不突出什么、约略什么,于是表现为不同的历史论文类型与内容。从撰写人来说,仍应力争掌握史事全貌,才能从总体联系中深刻认知所要写的部分,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精确把握你要截而论之的各个阶段。为此,下些苫工夫、硬工夫是必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广收精选,厚积薄发,深人浅出,由博返约。例如要写“太平天国”这个题目的历史论文,从三种不同的选题立意,可有三种不同的论文类型与行文风格。动手撰写历史论文时,也要先列出论文提纲。从紧密结合教学总结来看,选题的重要标准应是:什么历史问题最需要总结?哪段历史教学最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什么对史学更有意义?在以总结提纲为基础的条件下,所定文题,可全面,可部分,可综论,可分论,可个论(专题)。确定文题之后,则可根据定题的总体思路及粗略架构,以过去的教学提纲,总结提纲为素材,深思熟虑地列出论文提纲。现举两例,看一看“文题——提纲——文题”这种“大、小,分、合,收、放”的格局。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

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不能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它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事件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把握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特殊学科,已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长期的影响,中学的历史科教学仍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鉴于此,笔者在深入挖掘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就其解决途径进行了剖析,现在写出来,请历史教师同仁指正。一、教育理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一些教师始终认为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他们的历史教学,无非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其结果则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历史学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纵横交错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们各自的渊源和将来,体现在教材当中就表现为教材内部知识体系的网络化。但不少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简单的章节内容加以讲述,未能较深入地向学生展示历史纵深的一面,没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内部知识体系。三、追求创新,但不能因人施教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片面追求课堂里的轰轰烈烈,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便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干,而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四、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无可挑剔。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的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以教案为准,不敢超越一步。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时,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五、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当前,历史教学中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的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本末倒置。有的老师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就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雾水电影"而已。二是极端依赖教学设备,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不知所以。三是喧宾夺主。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但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本真的感性认识,掩盖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科学性。上述问题严重困扰着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阻碍学科进步的绊脚石。为解决这几方面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思考,加以总结,促进历史学科的健康发展。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第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在备课上多下工夫,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要坚持以训练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善于设计问题,精讲巧问。以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第四,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注重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而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第五,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学科的高考试卷体现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点,那就是题目的设置依托大量的史料阅读与理解,因为材料解析题能够培养和考查学生深层次的能力,拓展历史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史学素养,所以高考试卷对它情有独钟,几乎是没有史料无以成题。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如何正确运用各种史料进行教学,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谈谈我对于如何运用史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一、通过史料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教材中的史料作为学生对某一历史课题研究的资料,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人物、事件。这就既需要教师补充恰当的史料,又可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史料增加了解。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学生见的材料多,储存的知识就宽,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局限于教材了。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中"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这一问题时,运用了三段史料并设置了问题:材料一: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材料三: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十字军的多次东侵,就是受着传教精神鼓舞的。热心于航海事业的冒险家们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外,便是发动新一次十字军运动,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试从这些材料找出新航路开辟有哪些原因?教师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更加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兴趣。史料不止是文字史料,还有不少生动形象的图片、图画等,用好这些史料也是必要的,比如在课堂中设置"图说历史"这一环节,可以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去,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感悟历史。二、运用史料"以史导论",培养思维能力,全面认识问题史料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就是希望学生明确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情境,这样便使学生通过多则史料前后联系,相互考证,从而让学生从史料中来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罗斯福新政》时,就可以运用有关史料,就罗斯福新政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材料一:罗斯福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他承认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病点,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没有希望把它全部扑灭后再来建造。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新中华》4卷17期(1936年9月)材料二:诚然,新政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记,12年来美国的工人阶级和黑人从罗斯福总统手中所得到的经济保障和政治权利比从美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总统手中所得到的都多,这还不够说明罗斯福总统的对内政策是一种高度民主进步的政策吗?――乔冠华:《民主的巨星坠了》,《新华日报》1945年4月20日上述材料是当时我国学者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评价,肯定者中评价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比如,马星野从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乔冠华则从社会民主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民主行为,这几段史料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地看待罗斯福新政。三、应用史料探究历史,形成创新精神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史料并鼓励学生分析史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所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鼓励学生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缺陷,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设想新方法、新概念,提出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狄金森先生认为,通常的看法与真实的历史过程并不一致。在对"光荣革命"的认识上,就可以使用这样一段新材料,以颠覆性的视角重新认识光荣革命。2011年9月《光明日报?1688:一场真正的现代革命?》中这样认为:事实上,虽然詹姆斯二世在荷兰执政威廉率军登陆后逃离了英国,并未与其正面交战,但英国民众主动发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斯二世的反叛浪潮在英格兰开始爆发并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种大众的暴力行动过程相当激烈,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可避免而且相当持久。这段材料以新视角说明了英国的"光荣革命"并不是和平的政治改变。我们通常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之所以"光荣",是因为一小撮政治精英以政变的形式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局势,并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但材料却以新视角告诉人们,光荣革命时不仅流了血,而且还发生了大规模的持久性冲突。有利于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认知,而敢于以创新的精神探究历史的真相。以上是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关史料教学的三点粗浅的思考。总之,借助史料的搜集、分类、解析、运用等各种形式的史料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密切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使学生初步形成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实践

喜忧自知 热切企盼——新年向读者诉心声 任鹏杰;张艳云;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聂幼犁教授访谈录 聂幼犁 王德民 聂幼犁;王德民;困学苦旅 李惠军;试论罗斯福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经验 冯一下;新课程理念下高三纸笔测试的四个变化——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四 吴磊;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初探 梁爰如;特色鲜明 风格各异——民国四部历史教科书简评 何成刚;陈亚东;美国南北战争之经过、影响教学实录 郭蕾;《美国南北战争之经过、影响》一课的几点感触 陈其;重剑无锋 大巧不工——唐云波《文艺复兴》教学案例管窥 王涛;精彩而难忘的印度之行 龙欣欣;在变化中求发展 在变化中去完善——2007年版《历史1(必修)》内容设置的变化 李卿;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三种问法——基于三维目标视野的分析 张汉林;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的历程》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刘庆亮;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补充之我见——以岳麓版教材为例 洪玉荣;古代政治文明 李松江;近代政治文明 饶超英;现代政治文明 陈向群;古代中国经济 陈伟国;近代中国经济 郑卫红;陈伟国;现代中国经济 郑卫红;近代世界经济 刘洪才;赵后海;苗影;现代世界经济 孙永庆;记一节美国历史老师上的公开课 李庆;

历史教育是以历史教学为依托的。无论我们主张的是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还是人格教育、公民教育,若是架空了教学论的研究,其效果必然不佳。 然而,传统的教学研究比较单一,所解决的问题多集中于对教学技能的阐释。j大凡接受过师范院校正规训练出来的教师,则习惯上把教学研究等同于教科书的教法和课堂教学技能研究。近些年来,借课程改革的东风,这些观点和习惯有较大改观,我们开始采用“教学论”的思路,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以图解决深层次的教学问题,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 一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历史教学界取得了很大成绩。用赵恒烈教授的话说,是大约10年就上一个大台阶。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第一个台阶即恢复和重新厘定“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的时期,第二个台阶即创新并活跃“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的时期,k第三个台阶即出台“大历史教育观”和初步创建“中学历史教育学”体系的时期。毫无疑问,这三次进步都把教学研究放在了首位,只是各自的研究层次不同而已。 “教材教法”,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教科书的教法。“教学法”意在研究“教”与“学”双边的教学活动。“学科教育学”则欲把教学上升到教育的高度。事实上,“学科教学法”和“学科教育学”都已经触及了“教学论”的问题。不过,严格意义上的“学科教学法”的研究范围,应是学科教学的一般法则,它是“消费”教学理论的学科——使之适应教学的操作需要。但是,90年代以后,我们则把它的研究“位格”拔高,该是自己本分内要做的事反而没有做好,使得“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相互游离,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学科教育学”好像一开始就不理直气壮。它就应该以研究学科教育理论为己任,倒要把自己打扮成无所不能的样子,结果给人的感觉是,它既不“理论”也不“实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其一,研究队伍势单力薄。所谓学术水平的提高,多是依赖个体自身的努力,且研究领域单一,学术视野有限,致使学术进步的轨迹不是“双边”的,更不是多边的。所以“教材教法”“教学法”“教育学”相互重合的现象不可避免。l其二,长期以来的师范培养模式和教学研究方式,导致大专院校的研究者和广大的一线教师,十分缺乏对理论的亲近感和透析能力。教学研究无异于“教科书分析”和“备课”的代名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教学“论”,都是围绕着封闭的课堂教学进行的。其三,教育理论界仍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现在,众多的、互为歧义的概念到处都是,不同派别的理论大相径庭,这使本来就缺乏理论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学科教学界更为茫然。 但是,我们还是打出了“历史教学论”的牌子,这个“论”字如果不是旧日的“教学法”,m那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翻阅了近5年来出版的所有历史教学著作,“教学论”的大致范围,包括教学方式与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科书处理方法、教学资源建设、学业评价与考试、教师专业化等方面,内容是比较广泛的。但是,除了个别几本书外,不少著作只存名目而极少理论,骨子里仍然在表述教学法的东西。 教学论“论”什么,怎样“论”,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论”教学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我看,这个“论”,首先是有关教学理论的“论”。所以要抓深层次问题,要有充实的上位理论做支撑。引申说,我们讨论的不是研究者的视角在不在“实际”问题上,而是要明确在怎样的“实际”问题的上。为了“实际”,仍去走“怎样教教科书”的老路,更新教学方式也好,创新教学模式也罢,其活动本身都会失去意义。我们当然不赞成这样的研究立场。然而,如果要讲有理论的“论”,就需做到两点:理论依据的“源”与“流”是什么?选择理论依据的理由是什么?n其次是有关操作原理的“论”。教学既是艺术,也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看其掌握教学技术的能力。过去,我们看这种能力较为单一,关注的只是教学技巧。现在,教学技术不仅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且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技术含量已经占据了教学研究的主要位置。比如,教学分析方法、分组学习的组织方式、行动策略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信息技术的使用等与教学有效性有关的技术。更重要的还有由教学技术生成的教师运用策略和作为教学领导者等诸多的专业技能。专业化的教学技术是成熟教学艺术的基础,即将教学进至到自然育化的程度。 总之,如今我们对“历史教学论”的建设,还仅是涉猎而已,完整的学科教学论体系还有待完善,教学论研究的范围还有待拓展,教学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此次课程改革让我们获得的最大机遇,就是将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谈课程问题即讲教学问题,反过来亦是。因此,更方便我们深刻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对教学目标(行为功能与取向)、组织(行为模式与结构)、过程(行为实施与设计)、方法(行为内容与法则)、评价(行为工具与效能),这些最基本的教学论问题,势必要从课程意识、开发、实施的有效性方面思考,o以求教学能够真正作用于每位学生的发展。一句话,我们欲求的教学论理应具有理论指导的功能和意义。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论文

就写黄帝到清朝末年

明白历史是什么,历史的重要性,对个人对国家,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了解过去才能知道现在明白未来,才能准确的分析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借鉴经验教训,增加知识,历史可以按时期分,也可以按种类分,敬重历代抗击异族先烈,有正气勇敢,自然就能承担责任,这对人的成长是有帮助的,不讲式样文章,加入一些思考,自己的认识,与学生连在一起。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改推行数年之后,成果巨大,但是对于普通初中来说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本文在对初中历史新课改中教师、学生、理论工作者情况的分析基础上,对提出历史新课改提出了几点建议,思考使普通中学在推进新课改的道理上进入良性循环的方法。   关键词:普通初中 推进 新课改   新课改的推行已经有数年了,整体的运行情况是令人欣喜的,新课改的理论在教育工作的各个层面推广开来,已经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数量巨大的成功范例。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在新课改潮流不可动摇的今天,理论界与实践界都认为现今新课改的推行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有部分理论工作者认为,部分教师固守旧有模式,对推行新理念缺乏热忱。相当部分的教师则认为,理论界层出不穷的理论看似先进却不具可操作性。这种争论在初中历史科的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双方之间的这种分岐已经成为当下新课程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必须优先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1、对教师的分析   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在交流教学经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发出一个慨叹,对新课改是有心无力啊。这说明无法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仍然是比较普遍的情况,这一点在普通初中的历史教师中,意见更为集中。新课程改革历时已有几年,教师们对这一改革的理论已有所了解,虽然各人理解程度深浅有所差别,但是相信每一个负责任又有进取心的教师对是作过一番思考与尝试的。但是现实却并不如理论中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对于教师来说,新课改既是给学生减压,也是给教师减压,过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实并不是教师对这一方式有偏好,而是教育体制使然。一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和一堂以教师为主体的课相比,并不能使教师感觉到更轻松。但是不少教师在试行了新课程理论之后,又迅速的回到了旧方法上,为什么呢。笔者接触的一个资深优秀的教师说,新课标只适合于作秀,要解决问题还是要*老办法。   2、对学生的分析   与重点中学相比,普通初中在推行新课改的道路上明显走得更加的艰难,因为他们接触的生源素质更差,虽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但是学生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东莞地区,情况更为特殊,东莞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区的发展已经相对比较完善了,但是在镇区仍然处于明显的过渡期。虽然学生普遍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是他们的父辈多数刚从农村转向城镇,镇区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对这种提高的速度都不可能予以过高的要求,再加上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漫延,他们不像山区的学生那样有很强烈的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信念,更没有自觉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需要,因而普遍存在厌学,怕苦怕累的被动型学习情绪。历史又从来都不是一门可以立竿见影的学科,也不需要参加中考,在学生的心目中,成为可有可无的科目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思想上的不重视,必定带来行动上的忽视,表现出来的是镇区学生缺乏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