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怎么写的

发布时间: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怎么写的

1 《兰州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项目类 陈芳平、孟钊兰、包锐 甘肃金巨龙投资公司 2009年1月 横向课题(3万)2 中国皮鞋(鞣制)行业发展报告 项目类 白东辉 孟钊兰 马润平 潘 秀 宏良集团横向课题 2008年11月3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类 白东辉 孟钊兰 马润平 潘 秀 宏良集团横向课题 2008年12月4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金融运行的影响 项目类 孟钊兰 白东辉 付海龙 王雷 徐朝娟 张晓丽 甘肃宏良集团横向课题 2009年9月5 天水市财源结构与财源培植问题研究 项目类 孟钊兰 富永年 王雷 徐朝娟 张晓丽 天水市财政局横向课题 2009年8月6 《金融危机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项目类 付德印、孟钊兰、王必达、陈芳平 甘肃省委宣传部 2009年6月 省级重大课题7 适合甘肃省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建设研究 项目类 赵明宵 孟钊兰 贠继社 周复之 张璞 黄萍 陈珍 程贵 甘肃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 2009年7月已结项 省级8 甘肃企业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项目类 任洁 王庆 许岩 高树棠 邵继萍 李冰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2009年7月 省级9 甘肃省自主创新中的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对策研究 项目类 周复之、张璐、苏强、郭冬梅、张利军、赵明霄、赵彦凯 甘肃省社科规划办 2008年11月结项 省级10 甘肃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系发展研究 项目类 马润平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 2009年10月 省级11 甘肃金融结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项目类 郭冬梅 周复之 孟钊兰 高树棠 赵明宵 陈珍 省教育厅 2009年5月 地级12 对甘肃省教育投资收益的研究 项目类 杨盛菁、张静、唐智强、沈萍、王永瑜、兰水清 甘肃省科技厅立项 2009年11月通过省科技厅鉴定 地级13 网上评教对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分析 项目类 姬新龙 李长兵 康军 兰州商学院教改课题 2009年1月 校级14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精品课建设 项目类 孟钊兰 马润平 王霞 马雪峰 兰州商学院教改项目 2009年5月 校级15 多变金融环境下的固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问题研究 项目类 黄萍 王霞 赵明霄 潘秀 王艺静 徐立新 兰州商学院课题 2009年7月已结项 校级16 《金融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创新问题研究 项目类 黄萍 孟钊兰 马润平 兰州商学院教改课题 2009年11月已结项 校级17 我国巨灾保险体系构建研究 项目类 张宗军 马润平 高树棠 陈珍 史亚荣 兰州商学院 2009年8月 校级18 兰州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项目类 陈芳平、包锐、孟钊兰、孟令余、史安玲、于佳鹏、张小丽 甘肃金巨龙投资有限公司 2009年1月 校级19 新会计准则与税法处理差异比较研究 项目类 苏强、周复之、沈萍、李明、张小燕 兰州商学院(重点项目) 2009年7月结项 校级20 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论文类 姬新龙 陈芳平 邢台学院学报 2009年3月21 我国钢铁行业在经济危机下的发展前景探讨 论文类 陈芳平 田 佳 《时代金融》 2009年3月22 落实国家产业振兴方案,引导优势产业强势崛起 论文类 陈芳平 《兰州日报》 2009年4月23 构建新模式 培育新优势 论文类 陈芳平 《人民日报》 2009年6月11日24 信用互助——“三农”融资的有效途径 论文类 孟令余 山西农经 2009年1月 省级25 兰州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 论文类 潘秀 孟令余 甘肃金融 2009年2月 省级26 浅析“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论文类 张小丽 孟令余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月 省级27 完善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论文类 孟令余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5月 省级28 从美国金融产品创新中吸取教训 论文类 孟钊兰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9年1月29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影响分析 论文类 孟钊兰 时代金融 2009年4月30 关于规范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思考 论文类 孟钊兰 甘肃金融 2009年1月31 论我国设立社区银行存在的障碍及对策 论文类 王艺静 时代经贸 2009年7月32 我国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论文类 王艺静 金融经济 2009年7月33 (1)金融结构理论的演进与启示 论文类 郭冬梅 《发展》 2009年4月 省级34 (2)甘肃金融结构优化问题探讨 论文类 郭冬梅 《发展》 2009年5月 省级35 财经类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实践思考 论文类 黄萍 《黑龙江教育》 2009年10月 省级独立36 保险纠纷中仲裁的优势及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 论文类 裘红霞 现代商业第15期 2009年5月 省级37 金融危机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探析 论文类 裘红霞 决策与信息 2009年7月 省级38 小额保险业务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的发展 论文类 张宗军 金融发展研究 2009年3月 省级39 我国地震保险商业化困境与选择 论文类 张宗军 广西金融研究 2008年10月 省级40 论我国小额信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论文类 徐立新 《社科纵横》 2009年第7期 省级及以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和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和探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探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西部、甘肃、天水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弘扬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精神、发掘整理其文化、历史、艺术诸方面对人类的贡献。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怎么写

文学思潮和价值论研究《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文学评论》198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转载1988年《中国文学研究年鉴》选登《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系统论纲》,《文学评论》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中国现代表现主义文学的兴起与高涨》, 《文学评论》1994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中国表现主义文艺思潮的嬗变与消退》 《文艺研究》1995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中国现代文学价值选择的启示意义》(1/2) 《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理想人格”设计概观》, 《文艺研究》1989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与文学价值体系重建》(1/2)《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卡片摘录《论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与真理之冲突》(1/2) 《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4期转载,《文艺报》、《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辑刊》等摘录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21世纪年度评论----2004年文学评论》转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20世纪中国文学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社科纵横》1997/3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文艺理论》转载《20世纪中外表现主义戏剧关系研究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3《生命过程的解释与反抗困境的努力-----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特质与价值意蕴》《甘肃社会科学》5 ;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文学角色的喜与悲----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机遇与难题之一》,《飞天》1989/6《神圣与世俗的背反---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机遇与难题之二 》,《飞天》1993/11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系统的动态描述》, 《西北师大学报》1990/2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讫时间与历史分期 》,《甘肃社会科学》1992/4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人格观念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现代的嬗变》《西北师大学报》1992/3《人类性要素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定位》(1/2) 《南开学报》2003/6《审视作为历史“中间物”的“他们”及其文艺理论“遗产”》《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6期《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总结与反思》《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与传统文学价值观》《科学 经济 社会》2006年2期《关于21世纪中国文学价值重建的思考》 《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6期中国文学原型研究《试论中国文学原型系统》(署名程金诚) 《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转载《中国现代文学的意象象征系统》 ,《甘肃社会科学》1994/5《传统文学原型的置换----“五四”文学意象新解 》,《兰州大学学报》1994/2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转载《意境与原型 》,《社科纵横》1996/1《新诗的困惑与原型的置换 》,《海上论丛》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原型”概念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3/2 《五四文学原型的变体 》,《西北师大学报》1993/5《论中国现代内倾型作家》, 《甘肃高师学报》1《阴阳原型与中国叙事模式》,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2《中国文学原型研究二题》,《美学与艺术评论》第5集,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文艺理论和作家作品研究《文学:发展与进步区分说》(署名程 亘) 《文学评论》1989年第5期。《重识中国彩陶艺术价值》 《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中国大学人民报刊复印资料《造型艺术》转载《显现与对话 》,《文艺研究》1994年第5期。《文艺理论体系的调整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3期。《文学价值论的哲学特性及其几个重要问题》(1/2) 《兰州大学学报》2003/3《文学价值体系重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4期, 《新华文摘》2005年4期“论点摘录”《文化与学术:异邦的新声与启迪》, 《甘肃社会科学》2004/1 《打开俄罗斯文化的窗户》, 《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5日《观古今于须臾 笼天地于形内》(画评) 《江苏画刊》1994年第9期《中国西部艺术的独特品格和风度》,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论中国西部独特艺术及其研究思路》, 《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5期《论中国西部独特艺术的文艺人类学价值》, 《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3期《人在早期艺术中的投影----中国彩陶人形器涵义解读》,《艺术学》第3卷第1辑,学林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汉译俄罗斯学术丛书“总序”》, 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英雄史诗的起源》(中文译本)序 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出版。《她的灵魂始终是沉默的---<祝福>两个细节的被误解与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雪莲》1983/3《论茅盾的“新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兰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茅盾研究》1983年4期转载《巴金中长篇小说中的爱情描写 》,《甘肃社会科学》1989年5期。《近年来国内林语堂研究综述》(1/2)《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1/2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清平世界里的暮色人生 》,《飞天》1987年第6期。《令生者无怨 使死者无憾---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 《飞天》1998年3期。长篇小说《金瓯缺》评析 《中国当代百部长篇小说评析》,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解构重释与整合重建 》《南方文坛》2001/5《地域性的借重、突破与超越---评长篇小说<雪葬>》 《飞天》2003/8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长篇小说的繁荣与缺失》, 《飞天》2006年第7期《向世界报告中国西部的伟业——读报告文学<跨越梦想>》《飞天》2006年8期评吴小美等人《鲁迅与东西方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第4期学术著作《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1900-1949》,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原型批判与重释》,东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国文学原型论》,读者出版集团,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 。《远古神韵--中国彩陶艺术论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国陶瓷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中国西部艺术》,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西方原型美学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徐行言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大学人文导读》(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文艺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主编),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主编之一),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关注中国西部丛书”(“十五”国家重点选题)6部,敦煌文艺出版社2003年。《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合著),上海古迹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合著),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参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年出版《简明鲁迅词典》(参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茅盾年谱》(多人编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出版。《审美学教程》(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程金城文存”7部,读者出版集团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

1.《坚守与超越:风险社会中刑法理论流变》,《法学论坛》201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未成年人犯罪司法解释问题之省思》,《政法学刊》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3.《我国注册会计师犯罪与刑事责任探究》,《财政监督》2009年第6期。4.《刑事犹豫制度的理性检视——理念、理论与制度》,《前沿》2011年第5期。5.《现代大学制度内生自制系统略论——以软法为视角》,《职教论坛》2011年第17期。6.《软法之治: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之路径》,《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7.《台湾刑法犯罪成立要件初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8.《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根据简论》,《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6期。9.《和谐社会与刑罚改革探微》,《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10.《刑事和解的生存空间:市民刑法》,《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1期。11.《刑法中人的变貌》,《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2.《刑罚目的的价值化诠释初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3.《刑罚目的的新思维:积极一般预防》,《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14.《刑罚制度的三元架构探索》,《前沿》2008年第5期。15.《目的理性犯罪论体系之检视》,《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16.《和谐社会下的刑法新面貌:安全刑法》,《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3期。17.《高校安全事故纠纷的解决法律机制论纲》,《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9期。18.《刑事被害人人权保护的三维考量》,《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19.《通往权益平衡保护的刑事法之进路》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20.《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扩张——正犯后正犯》,《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期。21.《社区矫正性质之诘问与反思》,《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4期。22.《反思与重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之外部法律环境论》,《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23.《权益平衡保护的技术分析与法理思考——以刑民交叉案件为切入点》,《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24.《刑民交叉案件中权益平衡保护的法理反思》,《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25.《社区矫正制度之省思》,《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26.《对依法治校与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种理论追寻》,《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27.《道德的救赎:“见危不救”现象的刑法学检视》,《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2期。28.《风险刑法中的抽象危险犯之检讨》,《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29.《刑事犹豫制度的理性检视》,《湖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12期。30.《风险社会中的刑法回应》,《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31.《社区矫正的制度化构想》,《政法学刊》2007年第6期32.《保安处分的合理性思辨》,《理论月刊》2008年第1期。33.《风险社会中的刑法人权保障机能之危机》,《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第1期。34.《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逻辑与路径之检视》,《学园》2011年第3期35.《未成年人犯罪司法解释路径之探寻》,《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5期36.《和谐的中国古代刑法》,《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37.《走出保护与惩罚的迷思——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再检视》,《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投稿格式怎么写的

当然是金陵的好了,希望楼主喜欢哦!

金科非常不错,江宁那边好点。最好是商学院

[1]张珍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与艺术设计[D] 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2]武宇林 回族民间剪纸及其艺术风格——以阿依舍·井春霞的剪纸为例[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何红一 南方民族民间剪纸对中国剪纸的特殊贡献[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段春华 中国民间剪纸与马蒂斯剪纸的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5]戴嘉艳 走过岁月,历久弥新——谈蔚县剪纸与时代发展的全新适应[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6]余晓红 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访湖南望城第一家华夏剪纸博物馆[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郭秀 民间剪纸造型手法研究[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8) [8]万炜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简论[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 [9]赵娅迪 山东民间剪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J] 美术大观,2010,(5) [10]王媛媛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牛文化[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2) [11]白航 柳林民间剪纸初探[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12]杨雨佳 创作主体的没落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J] 艺术百家,2010,(4) [13]朱晓红 近现代以来中国民间剪纸研究发展变化思考[J] 装饰,2010,(11) [14]马安君 甘肃民间剪纸艺术及其旅游开发[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5]刘国武,刘贲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文化观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6]吕焰 论格式塔与民间剪纸的造型思维[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17]黄千,王晓华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8]黄千,李英睿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 美术大观,2009,(8) [19]梅玉洁 从齐鲁文化角度看山东民间剪纸[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0]李晓丹 东西方造型基础的追溯——浅谈中国民间剪纸与平面构成之异同[J] 美术大观,2009,(11) [21]董喆 美在人间 贵在纯真——漫话民间剪纸艺术[J] 美术大观,2009,(11) [22]汪辉,肖琼娜 民间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装饰,2006,(2) [23]顾浩,周军 扬州民间剪纸在当下社会的命运[J] 装饰,2006,(7) [24]关健 谈民间剪纸的收藏[J] 装饰,2006,(9) [25]康小花,赵军 浅析民间剪纸的时空表达模式[J] 美术大观,2006,(10) [26]季玉民,殷晓克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J] 美术大观,2006,(10) [27]许中美 浅析乡村女性对民间剪纸传承的影响[J] 美术大观,2006,(11) [28]尚军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美[J] 装饰,2007,(1) [29]黄坚 备极工巧:闽南民间剪纸艺术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0]陆蕾 浅谈民间剪纸的审美创造[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4) [31]许茵茵 金华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构想[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2]谢群 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J] 美术大观,2007,(6) [33]王晓玲 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价值的探究[J] 美术大观,2007,(9) [34]王晓昕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象征体系架构[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9) [35]王继红 学习民间剪纸艺术的几则断想[J] 淄博师专学报,2006,(2) [36]许中美 民间剪纸里的动物图形寓意[J] 菏泽学院学报,2007,(4) [37]谭嫄嫄,宁绍强 民间剪纸艺术在民族化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08,(12) [38]陆序彦 民间剪纸的精神性及思考[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5) [39]王焰安 试论民间剪纸的版权主体及版权享有[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0]孙琳,陈立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 [41]刘彩清 中阳民间剪纸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42]王景怡,王立秋 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J] 美术大观,2008,(5) [43]王立秋,董其志 民间剪纸艺术在高师美术教学中的尝试[J] 美术大观,2008,(5) [44]楼正国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设计语言[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7) [45]刘流,张展 毕加索的中国知音——浅谈中国民间剪纸与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的直觉思维[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6]李志宏 民间剪纸艺术传达方式中的平面构成元素[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7]詹克兢 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J] 艺术百家,2005,(3) [48]何红一 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与保护策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49]李滔 民间剪纸中的生活美[J] 装饰,2005,(9) [50]王焰安 对商业形态民间剪纸版权的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1]张珍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与艺术设计[D] 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2]武宇林 回族民间剪纸及其艺术风格——以阿依舍·井春霞的剪纸为例[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何红一 南方民族民间剪纸对中国剪纸的特殊贡献[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段春华 中国民间剪纸与马蒂斯剪纸的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5]戴嘉艳 走过岁月,历久弥新——谈蔚县剪纸与时代发展的全新适应[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6]余晓红 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访湖南望城第一家华夏剪纸博物馆[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郭秀 民间剪纸造型手法研究[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8) [8]万炜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简论[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 [9]赵娅迪 山东民间剪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J] 美术大观,2010,(5) [10]王媛媛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牛文化[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2) [11]白航 柳林民间剪纸初探[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12]杨雨佳 创作主体的没落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J] 艺术百家,2010,(4) [13]朱晓红 近现代以来中国民间剪纸研究发展变化思考[J] 装饰,2010,(11) [14]马安君 甘肃民间剪纸艺术及其旅游开发[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5]刘国武,刘贲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文化观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6]吕焰 论格式塔与民间剪纸的造型思维[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17]黄千,王晓华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8]黄千,李英睿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 美术大观,2009,(8) [19]梅玉洁 从齐鲁文化角度看山东民间剪纸[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0]李晓丹 东西方造型基础的追溯——浅谈中国民间剪纸与平面构成之异同[J] 美术大观,2009,(11) [21]董喆 美在人间 贵在纯真——漫话民间剪纸艺术[J] 美术大观,2009,(11) [22]汪辉,肖琼娜 民间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装饰,2006,(2) [23]顾浩,周军 扬州民间剪纸在当下社会的命运[J] 装饰,2006,(7) [24]关健 谈民间剪纸的收藏[J] 装饰,2006,(9) [25]康小花,赵军 浅析民间剪纸的时空表达模式[J] 美术大观,2006,(10) [26]季玉民,殷晓克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J] 美术大观,2006,(10) [27]许中美 浅析乡村女性对民间剪纸传承的影响[J] 美术大观,2006,(11) [28]尚军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美[J] 装饰,2007,(1) [29]黄坚 备极工巧:闽南民间剪纸艺术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0]陆蕾 浅谈民间剪纸的审美创造[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4) [31]许茵茵 金华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构想[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2]谢群 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J] 美术大观,2007,(6) [33]王晓玲 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价值的探究[J] 美术大观,2007,(9) [34]王晓昕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象征体系架构[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9) [35]王继红 学习民间剪纸艺术的几则断想[J] 淄博师专学报,2006,(2) [36]许中美 民间剪纸里的动物图形寓意[J] 菏泽学院学报,2007,(4) [37]谭嫄嫄,宁绍强 民间剪纸艺术在民族化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08,(12) [38]陆序彦 民间剪纸的精神性及思考[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5) [39]王焰安 试论民间剪纸的版权主体及版权享有[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0]孙琳,陈立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 [41]刘彩清 中阳民间剪纸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42]王景怡,王立秋 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J] 美术大观,2008,(5) [43]王立秋,董其志 民间剪纸艺术在高师美术教学中的尝试[J] 美术大观,2008,(5) [44]楼正国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设计语言[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7) [45]刘流,张展 毕加索的中国知音——浅谈中国民间剪纸与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的直觉思维[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6]李志宏 民间剪纸艺术传达方式中的平面构成元素[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7]詹克兢 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J] 艺术百家,2005,(3) [48]何红一 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与保护策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49]李滔 民间剪纸中的生活美[J] 装饰,2005,(9) [50]王焰安 对商业形态民间剪纸版权的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傅玄,字休奕,公元217年生于北地郡宜阳,即今铜川市耀县。出身于官宦家庭,是西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幼时,父被罢官,同逃难河南,“专心诵学”。“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清高、孤赏、不落俗尘,同情农民。举秀才后,选为著作史,“撰集魏书”。再迁弘农太守。精心政务,忠于职守,数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指出弊端。因政见超众,奏章明析,封鹑觚男”。 晋武帝即位,进傅玄“爵为子,加附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傅玄以锐敏的眼光,提出在阶级、民族矛盾的实际情况下,应以“舜之化,开正直之路,体夏禹之至俭,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征不恪”。武帝赞同后,化针对晋社会依靠氏族,封官许愿,任人唯亲唯势,机构庞杂的情况,提出要以才录官,考察官员政绩,减少机构,使宦不废职于朝,国无旷官之累。又针对农业衰败,弃农商,富豪子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情况,提出“尊儒尚学,贵农商贱”。武帝甚悦,拜为“侍中”,成为近臣。傅玄公元268年,傅玄最有名的“五条政见”,针对当时水旱灾的情况,表达了他重农爱民的政治主张及反对“天命”的唯物观点,晋武帝十分赞许地说:“所陈五事,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双安边御胡政事猛宽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大本,当信急务也”。乃下令按“五事”办理,并加傅玄为太仆。 傅玄一生,喜爱读书、写书。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共四部、六录,一百四十卷,数十万言。与文集百卷全为一书,起名《傅子》,刊行于世。文辞之美,深为世人所赞,足可以与《杨子》、《墨子》、《孙子》、《孟子》齐名。278年,卒于家中,年62岁,谥号“刚”,追封“清泉侯”。

当然是金陵的好了,希望楼主喜欢哦!

傅玄 傅玄 (217~278) ,字休奕,西晋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南)人。曾任西晋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等监察官吏,敢于“奏劾”,“贵游慑伏”。著有《傅子》120卷,已散佚,今有辑本4卷。傅玄基本上继承了汉代董仲舒、《白虎通》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天地成岁也,先春而后秋;人君之治也,先礼而后刑”。他强调治国在于“贵教”,认为“专任刑名,民不聊生。通儒达道,政乃升平”。 但傅玄比较重视法律的作用,宣称“治国有二柄:一曰赏,二曰罚。赏者,政之大德也;罚者,政之大威也。”他所说的“赏”,首先是指对“修行崇德”者即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人行赏。他强调赏罚二者缺一不可, “独任威刑而无德惠,则民不乐生,独任德惠而无威刑,则民不畏死。民不乐生,不可得而教也;民不畏死,不可得而制也。”他甚至说:“礼法殊途而同归,赏刑递用而相济”。傅玄主张认真遵守法律,反对凭个人好恶判案。他说:“释法任情,□佞在下,多疑少决,譬执腐素以御奔马”,是十分危险的。他强调赏罚应不论身份、等级,“有善,虽疏贱必赏;有恶,虽贵近必诛”, “若亲贵犯罪,大者必议,小者必赦,是纵封豕于境内,放长蛇于左右也”。这是对曹魏以来在法律中规定的儒家八议制度的否定。傅玄赞赏曹魏王朝的河南尹傅嘏审案不行刑讯,同时积极拥护恢复肉刑的倡议,认为肉刑可使犯人“终身惩”,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他说“肉刑虽斩其足,犹能生育也”,不妨碍劳动力的增殖。这也符合西晋“土广人稀”的需要。他说:“今有弱子,当陷大辟。问其慈父,必乞以肉刑代之,苟可以生易死也。有道之君,能不以此加百姓乎?” 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为躲避战乱,举家迁于河内。玄博通众学,善于文词,精通乐律。魏时他曾为弘农太守兼典农校尉,封鹑觚男。傅玄,性刚直,晋武帝时为谏议官,屡陈政见,要求重农轻商、尊儒尚学,以儒道为治国之本,深受重视。在西晋官至司隶校尉。 傅玄极力反对慕虚无与贵刑名的风气,上疏力陈魏贵刑名、尚玄虚的危害,认为魏之风气无异于亡秦之病复发,要求西晋改弦更张,提倡尊儒重教。傅玄有关教育与政治、经济等关系的论述,颇有精当之处,是晋初的一位教育理论家,教育规划的首倡者。 傅玄的主要著作是《傅子》,现仅存24篇,它是研究傅玄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傅玄从人性论与治国安邦两方面论述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在人性的问题上,傅玄不赞成孟轲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况的“性恶论”,而是认为人性既有善的因素,即所谓“好善尚德之性”,又有恶的因素,即所谓“贪荣重利之性”,有善有恶,才是人性的完整涵义。人性中不论是善的因素,还是恶的因素,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可变性是人性的最大特点。教育对人性的作用则表现在因善与攻恶两方面,教育就是扬善抑恶的日长日消的过程。而且,教育的功能远大于环境的影响。人在接受教育后,就能为道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傅玄又认为,为防止教育过程发生偏差,确立一定的法度是必要的,只有以教育为主导,以法度为调节因素,教育才能达到教育者所要求的目标。 从治国安邦的角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亦不可小看。傅玄继承德威并举的政治思想,认为治国应备有两手,一为赏,二为罚,“只有德威相济,两手并举,方能“使其民可教可制”。但在德威两者之间,又应以德治为主,必须弘扬德教。通过教育,养成礼义之德,最终才能达到上安下顺、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他把教育看成政治的一部分,是统治的辅助手段,这种观点与传统的“化民成俗”的儒家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三、论学校教育 振兴国家,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造就主要得力于学校。傅玄列举了九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即:德才、理才、政才、学才、武才、农才、工才、商才、辩才,这些统治人才的培养都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然而不论何种人才,都必须以崇德修行为先,否则,“道德不修,虽有千金之剑,何所用之”。而道德的养成,要依靠学校教育来达到,“宣德教者,莫明乎学”。但是自东汉末年以来,学校衰废,儒学为人所鄙,魏时玄风兴起。傅玄对此现象深为不满,要求晋武帝整顿纲维时,应该以尊儒尚学为首务,学校以儒学教育为首位。他说:“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可见,傅玄的目的在于复兴儒学。值得一提的是,傅玄把尊儒尚学与贵农贱商同样看成事业之要务,振兴教育与发展农业相协调,同是治国要策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这与抛开经济的发展,而一味侈谈发展教育是不同的。 傅玄认为既以儒学为治国之道,就应注重传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学校教育,尊重儒者,以儒业为贵,严格选拔好儒之士入学受教,慎重聘用学官。只有以“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为急务,才能振兴衰弱已久的学校教育。 四、论道德教育 傅玄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原则方面,强调“内省法”,注重自我修养的必要性。他认为修心是修养的关键,因为心乃神明之主,万理之统,有正心必有正德,所以立德的根本在于正心。所谓正心,即以儒道正己,使忠正仁理等时刻存于心中。在傅玄看来,一个人只有自正心开始,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古之君子欲修身治人,必先正心。因此,傅玄反复强调修养只在求之于心而已。如其心正于内,则不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能保其心性而不迷惘。 值得注意的是,傅玄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经济的发展能促进道德的培养。这种观点与他的政治、经济主张是一致的。经济决定论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傅玄认为既以儒学为治国之道,就应注重传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学校教育,尊重儒者,以儒作为一位纯粹的儒者,傅玄能注意从经济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发展,在当时是很有积极意义的。由于傅玄所处地位显赫,他的主张对晋初经济的繁荣、文教的发达是有影响的。但是随着晋统治的腐朽,玄风的盛行,傅玄大部分主张只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留于史上。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投稿格式怎么写

傅玄 傅玄 (217~278) ,字休奕,西晋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南)人。曾任西晋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等监察官吏,敢于“奏劾”,“贵游慑伏”。著有《傅子》120卷,已散佚,今有辑本4卷。傅玄基本上继承了汉代董仲舒、《白虎通》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天地成岁也,先春而后秋;人君之治也,先礼而后刑”。他强调治国在于“贵教”,认为“专任刑名,民不聊生。通儒达道,政乃升平”。 但傅玄比较重视法律的作用,宣称“治国有二柄:一曰赏,二曰罚。赏者,政之大德也;罚者,政之大威也。”他所说的“赏”,首先是指对“修行崇德”者即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人行赏。他强调赏罚二者缺一不可, “独任威刑而无德惠,则民不乐生,独任德惠而无威刑,则民不畏死。民不乐生,不可得而教也;民不畏死,不可得而制也。”他甚至说:“礼法殊途而同归,赏刑递用而相济”。傅玄主张认真遵守法律,反对凭个人好恶判案。他说:“释法任情,□佞在下,多疑少决,譬执腐素以御奔马”,是十分危险的。他强调赏罚应不论身份、等级,“有善,虽疏贱必赏;有恶,虽贵近必诛”, “若亲贵犯罪,大者必议,小者必赦,是纵封豕于境内,放长蛇于左右也”。这是对曹魏以来在法律中规定的儒家八议制度的否定。傅玄赞赏曹魏王朝的河南尹傅嘏审案不行刑讯,同时积极拥护恢复肉刑的倡议,认为肉刑可使犯人“终身惩”,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他说“肉刑虽斩其足,犹能生育也”,不妨碍劳动力的增殖。这也符合西晋“土广人稀”的需要。他说:“今有弱子,当陷大辟。问其慈父,必乞以肉刑代之,苟可以生易死也。有道之君,能不以此加百姓乎?” 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傅玄(217—278年),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为躲避战乱,举家迁于河内。玄博通众学,善于文词,精通乐律。魏时他曾为弘农太守兼典农校尉,封鹑觚男。傅玄,性刚直,晋武帝时为谏议官,屡陈政见,要求重农轻商、尊儒尚学,以儒道为治国之本,深受重视。在西晋官至司隶校尉。 傅玄极力反对慕虚无与贵刑名的风气,上疏力陈魏贵刑名、尚玄虚的危害,认为魏之风气无异于亡秦之病复发,要求西晋改弦更张,提倡尊儒重教。傅玄有关教育与政治、经济等关系的论述,颇有精当之处,是晋初的一位教育理论家,教育规划的首倡者。 傅玄的主要著作是《傅子》,现仅存24篇,它是研究傅玄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傅玄从人性论与治国安邦两方面论述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在人性的问题上,傅玄不赞成孟轲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况的“性恶论”,而是认为人性既有善的因素,即所谓“好善尚德之性”,又有恶的因素,即所谓“贪荣重利之性”,有善有恶,才是人性的完整涵义。人性中不论是善的因素,还是恶的因素,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可变性是人性的最大特点。教育对人性的作用则表现在因善与攻恶两方面,教育就是扬善抑恶的日长日消的过程。而且,教育的功能远大于环境的影响。人在接受教育后,就能为道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傅玄又认为,为防止教育过程发生偏差,确立一定的法度是必要的,只有以教育为主导,以法度为调节因素,教育才能达到教育者所要求的目标。 从治国安邦的角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亦不可小看。傅玄继承德威并举的政治思想,认为治国应备有两手,一为赏,二为罚,“只有德威相济,两手并举,方能“使其民可教可制”。但在德威两者之间,又应以德治为主,必须弘扬德教。通过教育,养成礼义之德,最终才能达到上安下顺、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他把教育看成政治的一部分,是统治的辅助手段,这种观点与传统的“化民成俗”的儒家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三、论学校教育 振兴国家,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造就主要得力于学校。傅玄列举了九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即:德才、理才、政才、学才、武才、农才、工才、商才、辩才,这些统治人才的培养都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然而不论何种人才,都必须以崇德修行为先,否则,“道德不修,虽有千金之剑,何所用之”。而道德的养成,要依靠学校教育来达到,“宣德教者,莫明乎学”。但是自东汉末年以来,学校衰废,儒学为人所鄙,魏时玄风兴起。傅玄对此现象深为不满,要求晋武帝整顿纲维时,应该以尊儒尚学为首务,学校以儒学教育为首位。他说:“儒学者,王教之首也。”可见,傅玄的目的在于复兴儒学。值得一提的是,傅玄把尊儒尚学与贵农贱商同样看成事业之要务,振兴教育与发展农业相协调,同是治国要策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这与抛开经济的发展,而一味侈谈发展教育是不同的。 傅玄认为既以儒学为治国之道,就应注重传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学校教育,尊重儒者,以儒业为贵,严格选拔好儒之士入学受教,慎重聘用学官。只有以“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为急务,才能振兴衰弱已久的学校教育。 四、论道德教育 傅玄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原则方面,强调“内省法”,注重自我修养的必要性。他认为修心是修养的关键,因为心乃神明之主,万理之统,有正心必有正德,所以立德的根本在于正心。所谓正心,即以儒道正己,使忠正仁理等时刻存于心中。在傅玄看来,一个人只有自正心开始,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古之君子欲修身治人,必先正心。因此,傅玄反复强调修养只在求之于心而已。如其心正于内,则不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能保其心性而不迷惘。 值得注意的是,傅玄认为道德教育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经济的发展能促进道德的培养。这种观点与他的政治、经济主张是一致的。经济决定论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 傅玄认为既以儒学为治国之道,就应注重传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学校教育,尊重儒者,以儒作为一位纯粹的儒者,傅玄能注意从经济的角度研究教育的发展,在当时是很有积极意义的。由于傅玄所处地位显赫,他的主张对晋初经济的繁荣、文教的发达是有影响的。但是随着晋统治的腐朽,玄风的盛行,傅玄大部分主张只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留于史上。

金陵不错,你可以去梅兰网上了解这2个学校的资料

傅 玄:字休奕(217-279),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人,西晋时哲学家、文学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和玄学空谈。著有《傅子》等集传世,在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卒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傅玄,字休奕,公元217年生于北地郡宜阳,即今铜川市耀县。出身于官宦家庭,是西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幼时,父被罢官,同逃难河南,“专心诵学”。“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清高、孤赏、不落俗尘,同情农民。举秀才后,选为著作史,“撰集魏书”。再迁弘农太守。精心政务,忠于职守,数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指出弊端。因政见超众,奏章明析,封鹑觚男”。 晋武帝即位,进傅玄“爵为子,加附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傅玄以锐敏的眼光,提出在阶级、民族矛盾的实际情况下,应以“舜之化,开正直之路,体夏禹之至俭,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征不恪”。武帝赞同后,化针对晋社会依靠氏族,封官许愿,任人唯亲唯势,机构庞杂的情况,提出要以才录官,考察官员政绩,减少机构,使宦不废职于朝,国无旷官之累。又针对农业衰败,弃农商,富豪子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情况,提出“尊儒尚学,贵农商贱”。武帝甚悦,拜为“侍中”,成为近臣。傅玄公元268年,傅玄最有名的“五条政见”,针对当时水旱灾的情况,表达了他重农爱民的政治主张及反对“天命”的唯物观点,晋武帝十分赞许地说:“所陈五事,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双安边御胡政事猛宽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大本,当信急务也”。乃下令按“五事”办理,并加傅玄为太仆。 傅玄一生,喜爱读书、写书。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共四部、六录,一百四十卷,数十万言。与文集百卷全为一书,起名《傅子》,刊行于世。文辞之美,深为世人所赞,足可以与《杨子》、《墨子》、《孙子》、《孟子》齐名。278年,卒于家中,年62岁,谥号“刚”,追封“清泉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