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文史春秋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官网

发布时间:

文史春秋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官网

1905年1月5日,李竹如出生于九曲黄河的入海处——山东布政使司济南道武定府利津县庄科村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其曾祖父李景奎,先儒后商,使李家成为富裕之家。他好读《金刚经》,且喜好吟诗,著有《风雅集》书稿。他有两个儿子,李兆祥和李兆瑞。李竹如的祖父李兆祥,精通经史,擅写文章,在县学、府学的考试中屡次名列前茅,在科举道路上却终未遂愿。别人都为他感到惋惜,他本人则把功名富贵看作浮云。李竹如的父亲李其达,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他天资颖敏,性情笃厚。少年即工于书法,后习文章诗赋,24岁时以优异成绩考中廪生(秀才中的第一等),每年获得官府供应的白银津贴。在1902年乡试中,未能考中举人。亲朋好友都认为他能成大器,不料28岁,就遭横祸而死。他的夫人赵氏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贻萼,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李竹如。李竹如是个遗腹子,其父死后四个月才出生,由母亲抚养长大。他的家在黄河边上,常受河水泛滥之害,家道中落。孤儿寡母又常受欺压,李竹如的求学之路颇为崎岖,因而深感社会黑暗之不平。李竹如最初取名贻萼,字世华。1932年到平原乡村师范任教时改名李一凡。1936年到上海办《文化报》时常用笔名李竹如,1937年以后到山西参加抗日工作时正式改名李竹如,并以此名世。13岁之前,李竹如在庄科村里读私塾和初级小学。关于他在这一期间的情况,有关的回忆和记载都很少,只有他自己的几段回忆,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窥见他在当时的某些情况。1935年10月13日,李竹如在《新亚日报》“西东”副刊发表《打瓦》(署名“李里”)一文,回顾了少年时代酷爱“打瓦”的经历:在十几岁的时候,最爱“打瓦”,而且也是打瓦的能手。“我还记得我有块好石瓦,发深绿的颜色,据祖母说,那还是一个远族的祖父从辽源的营口带来的。我爱这口瓦,真是像自己的性命一样。睡觉的时候放在被窝里,到学校里去也带在衣袋里。在放学吃饭的时间,往往就仅有的空闲打起瓦来。打瓦时的兴奋,胜利时的愉快,直到现在还能清晰的忆起……我们这种竞争,不到家里的大人来吵一顿,或骂一顿,是不会散场的,有时一直打到夜深。我还清楚的记得:怀着一块硬硬的瓦,跟在母亲后面回家去睡觉的情景。母亲总唠叨着,不是说棉裤怎样因为打瓦破得快,就是说鞋仅仅穿了五天便张了口。”1937年2月20日,在发表于《文化报》第68号第2版的《我们的天国在地上》一文中,李竹如写道:“在幼小的时候,我最爱听神仙和天堂的故事,或者你也有这种经验吧?神仙们会驾云,会变化,他们住在天堂上。天堂是那么美丽,遍地是花,还有无数的仙女。那时幻想着总有一天能成为神仙,也会驾云,也会变化,住在遍地是花的天堂上。”同年2月23日,在《文化报》第69号第2版的社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署名“丁时”)中,李竹如写到:“大约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到县城里赶会。‘会’就在城隍庙,赶会的人顺便到城隍老爷面前磕头烧香。我虽然不信神,但奉了母亲的命令也必须磕几个头,以便消灾消难。磕头的时候,我发现一支粗的明柱上,挂着一副通天的对联,已被青烟熏得乌黑乌黑的。上联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不报,还是时辰没到’。至于下联久已忘记了。在幼小的头脑里,这一副对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约在13岁那年(1918年)的秋天,李竹如进入利津县城的高等小学读书。当时,他住宿在本家旁系亲属开的杂货店内。李竹如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校内,他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青睐,在村里受到街坊邻居的赞许。母亲对他更是疼爱有加,含辛茹苦供他上学,望子成龙。李竹如在高小读书时,非常刻苦,除在课堂认真听讲外,每天晚上都要复习一天学到的功课,还要读一些课外书籍和报纸、杂志等。经常书不离手,有时边吃饭边看书,走路也看。在学校里,李竹如是班长,考试经常得全班第一名。1919年下半年,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了利津县城。8月间,利津县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的学生季兰芬和利津县立高等小学的教师季树楠,组织县城350多名爱国师生,宣传演讲,游行示威。他们张贴标语,高呼“反对媚日卖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抵制日货,倡用国货”等口号,并砸毁城内洋商的日货。县城里的爱国热潮持续了20余天,正在县立高等小学读书的李竹如,也参加了这一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洗礼,在他少年的心灵中,点燃了爱国主义的火花。1920年,还在读高等小学的李竹如,按照当时的风俗和母亲的意愿,在家乡与尚氏(后取名尚文姬)结婚,先后生有长女若兰,幼女若菊。…… ……

历史研究杂志,是权威杂志

《历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世界历史》 《史学月刊》

《文史精华》单期购买90元。《文史月刊》单期购买90元。《文史春秋》单期购买90元。

文史春秋杂志电子版官网在线阅读

文史天地 贵州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 贵州省贵阳市化东路58号 550004 0851-6823282 文史杂志 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四川省成都市暑袜中街42号 610016 028-86729462 文史知识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010-63458229 文史春秋 广西政协办公厅 广西南宁市桃源路3号 530021 0771-2832920 文史精华 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河北省石家庄市维明北大街58号 050051 0311-7907866 希望对你有用

我看过文史博览好像分人物和文史,里面就是写共和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故事,高中的时候,这本杂志一直放在我们的厕所里。就是挺好看的。而且你看了之后就有很多的典故可以用在作文里。而且你可以反复观看。就很好看。

文史春秋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下载

先哲的《文史集萃》出版不久,新作《文史春秋》又与读者见面了。他勤奋上进、成绩斐然,让我这个同乡和长辈感到十分欣慰、钦佩。从西汉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问世以来,我国历代都有以史为鉴的传统。建国后,党和政府更为重视文史资料的征集和编撰。先哲在位时,热心这项工作,退休后仍笔耕不辍,不断作出新的贡献。这本《文史春秋》仍以文史作品为主,兼收少量史志方面的论述。先哲为人诚实敦厚、执着敬业,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编修志书,征集资料,他去过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征博采,历经艰辛。在古稀之年,竟不辞劳苦而且自费,到省内外许多地区深入挖掘史料,秉笔成篇。这种严肃认真的精神很值得称赞、学习。历史本身是科学,不论写人叙事,他都忠于史实,力求使记入志书、史书的资料,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我为他的新书出版祝贺,也为向读者推荐高兴。王恺2010年7月20日

1905年1月5日,李竹如出生于九曲黄河的入海处——山东布政使司济南道武定府利津县庄科村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其曾祖父李景奎,先儒后商,使李家成为富裕之家。他好读《金刚经》,且喜好吟诗,著有《风雅集》书稿。他有两个儿子,李兆祥和李兆瑞。李竹如的祖父李兆祥,精通经史,擅写文章,在县学、府学的考试中屡次名列前茅,在科举道路上却终未遂愿。别人都为他感到惋惜,他本人则把功名富贵看作浮云。李竹如的父亲李其达,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他天资颖敏,性情笃厚。少年即工于书法,后习文章诗赋,24岁时以优异成绩考中廪生(秀才中的第一等),每年获得官府供应的白银津贴。在1902年乡试中,未能考中举人。亲朋好友都认为他能成大器,不料28岁,就遭横祸而死。他的夫人赵氏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贻萼,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李竹如。李竹如是个遗腹子,其父死后四个月才出生,由母亲抚养长大。他的家在黄河边上,常受河水泛滥之害,家道中落。孤儿寡母又常受欺压,李竹如的求学之路颇为崎岖,因而深感社会黑暗之不平。李竹如最初取名贻萼,字世华。1932年到平原乡村师范任教时改名李一凡。1936年到上海办《文化报》时常用笔名李竹如,1937年以后到山西参加抗日工作时正式改名李竹如,并以此名世。13岁之前,李竹如在庄科村里读私塾和初级小学。关于他在这一期间的情况,有关的回忆和记载都很少,只有他自己的几段回忆,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窥见他在当时的某些情况。1935年10月13日,李竹如在《新亚日报》“西东”副刊发表《打瓦》(署名“李里”)一文,回顾了少年时代酷爱“打瓦”的经历:在十几岁的时候,最爱“打瓦”,而且也是打瓦的能手。“我还记得我有块好石瓦,发深绿的颜色,据祖母说,那还是一个远族的祖父从辽源的营口带来的。我爱这口瓦,真是像自己的性命一样。睡觉的时候放在被窝里,到学校里去也带在衣袋里。在放学吃饭的时间,往往就仅有的空闲打起瓦来。打瓦时的兴奋,胜利时的愉快,直到现在还能清晰的忆起……我们这种竞争,不到家里的大人来吵一顿,或骂一顿,是不会散场的,有时一直打到夜深。我还清楚的记得:怀着一块硬硬的瓦,跟在母亲后面回家去睡觉的情景。母亲总唠叨着,不是说棉裤怎样因为打瓦破得快,就是说鞋仅仅穿了五天便张了口。”1937年2月20日,在发表于《文化报》第68号第2版的《我们的天国在地上》一文中,李竹如写道:“在幼小的时候,我最爱听神仙和天堂的故事,或者你也有这种经验吧?神仙们会驾云,会变化,他们住在天堂上。天堂是那么美丽,遍地是花,还有无数的仙女。那时幻想着总有一天能成为神仙,也会驾云,也会变化,住在遍地是花的天堂上。”同年2月23日,在《文化报》第69号第2版的社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署名“丁时”)中,李竹如写到:“大约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到县城里赶会。‘会’就在城隍庙,赶会的人顺便到城隍老爷面前磕头烧香。我虽然不信神,但奉了母亲的命令也必须磕几个头,以便消灾消难。磕头的时候,我发现一支粗的明柱上,挂着一副通天的对联,已被青烟熏得乌黑乌黑的。上联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不报,还是时辰没到’。至于下联久已忘记了。在幼小的头脑里,这一副对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约在13岁那年(1918年)的秋天,李竹如进入利津县城的高等小学读书。当时,他住宿在本家旁系亲属开的杂货店内。李竹如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是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校内,他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青睐,在村里受到街坊邻居的赞许。母亲对他更是疼爱有加,含辛茹苦供他上学,望子成龙。李竹如在高小读书时,非常刻苦,除在课堂认真听讲外,每天晚上都要复习一天学到的功课,还要读一些课外书籍和报纸、杂志等。经常书不离手,有时边吃饭边看书,走路也看。在学校里,李竹如是班长,考试经常得全班第一名。1919年下半年,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了利津县城。8月间,利津县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的学生季兰芬和利津县立高等小学的教师季树楠,组织县城350多名爱国师生,宣传演讲,游行示威。他们张贴标语,高呼“反对媚日卖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抵制日货,倡用国货”等口号,并砸毁城内洋商的日货。县城里的爱国热潮持续了20余天,正在县立高等小学读书的李竹如,也参加了这一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洗礼,在他少年的心灵中,点燃了爱国主义的火花。1920年,还在读高等小学的李竹如,按照当时的风俗和母亲的意愿,在家乡与尚氏(后取名尚文姬)结婚,先后生有长女若兰,幼女若菊。…… ……

去当当 卓越 这两家网站都很不错啊~~免运费 开发票 价格便宜。

春秋杂志在线阅读官网

《春秋》全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惟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毋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二、译文:当初,郑国的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郑庄公出生时逆生,姜氏难产而害怕,所以就给他取名为寤生,因此而讨厌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没有答应。等到郑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又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分封给共叔段。郑庄公对她说:"制,那是个危险的地方,东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别的地方你可任意选择,我唯命是听"。姜氏又为共叔段请求以京地作封邑,让共叔段居住到那里,称为京城太叔。祭仲对郑庄公说:"都会的城墙超过百雉,那将是国家的祸害。按照先王的制度,卿大夫最大的封邑,也不能超过侯、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封邑只能是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只能是九分之一。现在京城封邑不合法度,违背先王制度,君王你会承受不了的"。郑庄公说:"这是姜氏想要的,我怎么能躲避祸害呢"?祭仲对郑庄公说:"姜氏的要求哪里能够满足得了,不如趁早为共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发展。如果发展起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都不能除掉,何况是君王你宠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定自取灭亡,你就等待着他的灭亡吧!”不久,共叔段又命令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地接受他与郑庄公的共同管辖。公子吕对郑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接受两个人的管属,君王你将如何处理呢?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共叔段,那我就请求服侍他;如果不让给他君位,那就请你除掉他,以免让老百姓产生二心"。郑庄公说:"用不着去管,他会自己遇到祸害"。共叔段又将西部和北部由他和郑庄公共同管辖的边地收归己有,延伸到廪延这个地方。公子吕又对郑庄公说:"这下可好了,共叔段势力雄厚,能够得到众多人的支持了"。郑庄公说:"他不行道义,不团结人,势力雄厚只能促进他的崩溃"。共叔段加固了京地的城防,聚集粮草,整修铠甲和兵器,装备起步兵和战车,准备袭取郑国国都。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郑庄公打探到共叔段进袭国都的日期,说:"现在可以向共叔段进攻了"。于是,命令公子吕为统帅,率领战车二百辆(每辆战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向京地展开讨伐。京地的人民都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地。郑庄公又派兵到鄢地讨伐他。五月辛丑(二十三日)这天,共叔段逃奔到共国。作品简介:据一些文学著作记述,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当时该国诸侯、大夫、国人等失礼非礼之事;鲁国史官也会收集其他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会记录诸侯国公侯间大夫等间书信内容,比如晋叔向与郑国子产关于铸刑书的书信,其中记录了齐国史官因为保持真实记录而被杀掉的事件等等。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民国春秋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邮箱呢

看到别人分享的,不知道是不是,去看看吧!

民国春秋杂志,停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当局的新闻管控,也有自身的管理不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