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养老服务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养老服务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养老保险方面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影响分析  2、政策性森林保险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3、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  4、浅谈保险分公司财务管理问题  5、应急管理下的责任保险的发展之需  6、实际运行中的养老保险问题思考  7、个人税收商业养老保险回顾及展望  8、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测算  9、怎样做好经济新常态下的养老保险工作  10、养老保险下调比例在国有企业的实施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论文摘要:中国是在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迟滞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现行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制、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和传统管理体制都没有跟上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是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的发展中国家。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老年照料服务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l%,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据预测,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届时我国老龄人口总量比美国全部人口还多。从本世纪前半叶开始,我国将始终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国家。我国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仅用不到50年时间,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要用10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这一速度的确是惊人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结构、老年群体状况及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将呈现许多变化。一是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逐渐增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纯老年人家庭占老年人家庭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二是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4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1520万,预计到2020年将翻一翻,2052年将超过1亿,占世界高龄老人总量的1/4。高龄老人是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前半叶,我国高龄老年人平均增长率超过4%,是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的1.7倍。高龄老人的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三是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2020年、2030年将分别高于城镇5个和7个百分点。老龄化对农村的冲击比城镇更为严重。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四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而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自然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13美元以上。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年龄结构、人口瞻养比结构、代际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养老、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老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较弱,制度准备也较为迟滞,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  一是现行养老保障体系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充足稳定的养老金供给是养老保障制度的核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抚养结构的根本性转变,造成在本已较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量增多,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逐年加大。198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员之比为l2.8:1,2004年锐减到3:1,养老负担急剧加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只在城镇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绝大多数农村老龄人口还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医疗保障体制不适应老年群体迅猛增加的要求。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的主体,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余寿中约有2/3时间为带病期。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小,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涨过快。老年人口总量的迅速增长,对医疗资源的消费和占用越来越大,而支付能力有限,这将给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三是老年照料服务体系不适应老年人服务需求增长的要求。不断增多的高龄、病残、独居老人。要求提供社会照料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多。目前,我国约有3250万老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照料护理服务。但社会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的总数只有0.84%,而发达国家约为7%。这表明,我国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服务能力需要大力加强。  四是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要求。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企业退休人员由“单位人”转为“社会人”,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都将进入社区,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已成必然。这就要求社区承担起健全老年工作机制、培育和发展老年群众组织、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老年活动项目、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引导老年人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等任务,迫切要求加强社区建设,发展社区服务。但我国的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社区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都亟待快速提升。

关于养老服务的文献

可以的,没问题的。如果我们有了这本文献,并会及时通过网上发给你看的。

在中国,“家庭养老”通常被理解成“子女供养”,特别是来自儿子的赡养。中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是对东方反哺模式的法律解说。养老的实质是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我们区分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标准。“家庭养老”是对应于“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来说的。所谓家庭养老,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主要由家庭成员来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就其形式来看,传统家庭养老的基本特点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的结合。  二、“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的关系  这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我觉得在理解上存在着偏差,或者说存在着理论上的混乱。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和“养老职能的承担者”这两个角色是可以分离的。我以为,看养老方式可以有两个相互关联的角度或者说层次。第一个角度使我们区分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这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而第二个角度则使我们在基本养老方式之外又多了一个“社会化养老”。  首先,从养老资源的提供者这个角度或者从养老的支持力的来源来说,人类只存在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或者说模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由家庭来提供养老资源的就是“家庭养老”,而由社会来提供养老资源的就是“社会养老”。而所谓自我养老,在理论上讲,就是既不依靠子女和亲属,又不依靠社会保障的养老方式。应该说,仅从经济供养角度来区分养老方式并不全面,虽然这常常是基本的。(注:据称,山东社会科学院老龄问题研究中心的刘书鹤教授早在1991年就在其主编的《农村老年学》一书中,提出社会保障、家庭保障和自我保障三分法的见解。)至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公寓养老”和“敬老院养老”等说法在根本上并没有超越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只不过形式更多样、更现代罢了。三者的区别与其说是谁在扮演提供赡养服务的角色,不如说是谁在提供最必要的养老资源。  无论是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还是自我养老,关键的问题是到底由谁来提供养老的资源——即经济的或物质的资源、照料资源和精神资源。这是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  其次,从养老职能的承担者角度来说,所谓家庭养老就是由家庭成员或者说亲属网络——譬如子女、配偶和其他亲属——忠实地履行了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的职责,所谓社会养老则是由社会来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的职责。显然,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中,通过市场“提供赡养服务”并不等于直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我们区分基本养老方式时必须考虑清楚的细微之处。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家庭的功能逐步社会化是一个社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其实质则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有很多的功能,譬如稳定的功能(合法的婚姻使性的需要得到合情合理的满足,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生育的功能、生产的功能、消费的功能、教化的功能、养老的功能。社会也有社会的功能,譬如仲裁的功能、分配的功能、管理的功能、服务的功能、保护的功能,等等。社会逐步承担起养老职能但家庭需要购买必要的养老资源的过程就是养老社会化的过程。  这种养老功能的转移就是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表现,但并不反映问题的实质。在这个意义上所讲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实际上是在说一种社会分工的状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生的两大舞台就是家庭和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游离其外。对于这个层面的问题,我以为分别用“居家养老”或者“机构养老”的说法似乎更为妥帖。  “居家养老”并不必然等于“家庭养老”,正如“机构养老”并不必然等于“社会养老”一样。如果说“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对应的概念,那么“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也应该是对应的说法。“公寓养老”和“敬老院养老”等说法都可以用“机构养老”一词来涵盖。  “居家养老”或者“机构养老”只是一个地点的选择问题,并没有涉及和反映问题的实质。从养老资源的来源看,“居家养老”完全可以是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而“机构养老”——譬如去公寓养老或者去敬老院养老——就其实质来看也完全可以是“家庭养老”。  说得更清楚一些,“居家养老”或者“机构养老”既可以是“家庭养老”的变形,也可以是“社会养老”的表现形式。将“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等同于“社会养老”,这不是误解也是偏见。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社会养老”并不等于“社会化养老”。一字之差,意义迥异。前者的实质是由社会来提供养老资源,后者的实质是养老功能从家庭转向社会,但养老资源总要通过购买或者免费提供方式,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由谁来提供必要的“养老资源”,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分工的进化。据此,我们可以对“社会化养老”的种种方式进一步分类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这样,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人类基本的养老方式只有这三种。  “在家养老”、“居家养老 BF ”并不等于就是“家庭养老”。譬如,一位老人虽然居住在私房里,但经济上是社会所接济的,日常生活的照料甚至精神慰藉的功能都是外界提供的。典型的居家养老却不是家庭养老,也不是自我养老,而是社会养老。一些文章常常将“在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家庭养老”的实质是主要由子女来提供养老的资源(包括经济的、照料的和精神慰藉的),而“在家养老”只是一个地点选择问题或者说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我们发现,“家庭养老”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出现了分离的趋势,譬如,一些老年人选择了“公寓养老”的方式,但经济来源来自儿女,生活照料的功能已经从家庭转向社会,而这种功能的转移实际上是以“购买养老资源”的方式实现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子女养老和家庭养老。这种“公寓养老”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家庭养老”的现代化。相反,老年人虽然“在家养老”但依靠社会保障(政府养老金),那么,即便终老于家,也终究是“社会养老”。  在历史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从来就是并存的关系,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两者的比重各有不同罢了。现在所说的“养老社会化”更多的只是一种功能的转移,这种转移对某些家庭来说可能是彻底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不可能完全替代的。

老年人养老服务论文题目

养老保险的含义及我国人口老龄化概况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二养老保险的类型浅析三国民众的参保意识四广泛关注的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五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总体覆盖面窄。2、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主要表现为地区间、行业间的制度不统一以及缴费率与支付标准的不统一。3、企业对参保养老保险态度不明确,依法缴费意识差。4、国家财政收支困难为养老保险的实施带来难度。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养老保险方面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影响分析  2、政策性森林保险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3、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  4、浅谈保险分公司财务管理问题  5、应急管理下的责任保险的发展之需  6、实际运行中的养老保险问题思考  7、个人税收商业养老保险回顾及展望  8、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测算  9、怎样做好经济新常态下的养老保险工作  10、养老保险下调比例在国有企业的实施

社区养老服务的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养老保险方面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农村村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影响分析  2、政策性森林保险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3、企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  4、浅谈保险分公司财务管理问题  5、应急管理下的责任保险的发展之需  6、实际运行中的养老保险问题思考  7、个人税收商业养老保险回顾及展望  8、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测算  9、怎样做好经济新常态下的养老保险工作  10、养老保险下调比例在国有企业的实施

1 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探索3 政府责任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4 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比较研究5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6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问题研究7 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8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生存保障问题研究9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10 论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11 工会组织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研究12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3 关于构建我国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研究14 农村土地产权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5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研究16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7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研究18 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19 基本养老保险逃费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20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差异化研究21 河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22 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风险及其控制23 “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企业年金研究24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25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与对策36 论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对就业的影响37 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研究38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39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40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研究41 构建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障体系研究42 转型条件下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研究43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44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运行机制和养老保障功能研究45 应对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46 养老保障中的政府角色研究47 东亚国家养老保障模式比较研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48 新时期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问题研究49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研究50 中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研究51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模式研究52 城镇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初探53 论我国医疗保障事业中的政府责任54 农村新型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构建路径研究55 制度边缘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研究56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初探57 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研究58 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59 中国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控制研究60 我国医疗保险市场上的道德风险及其控制61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医方道德风险问题研究62 河南省医疗保险运行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63 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64 医疗保险制度的国际比较65 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研究初探66 我国现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及控制对策研究 67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机制研究68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管理研究69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探究70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研究71 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政府责任72 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73 论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问题研究74 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缺失与对策研究75 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研究7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研究7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救助问题研究78 我国城市反贫困问题研究79 我国城市残疾人社会救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80 建构城市贫困大学生统一社会救助体系81 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82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研究83 中国农村社会救助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84 社会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研究85 城镇灵活就业问题研究8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87 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88 公务员养老保险问题研究89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研究90 家庭功能变迁中养老模式的选择9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92 人口迁移中农村养老问题研究93试析我国医疗费用增长过快问题94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刍议95论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管理96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机制97论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疗保险98论我国工伤保险的预防职能 99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100论我国社保基金的监管机制101论我国社保基金的运营102医疗保障的政府责任研究103医疗保障的政府投入问题研究104养老保险的政府投入问题研究105论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06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保障107论医疗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108 我国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109 对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110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111 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的思考112 论我国社会保障中政府的责任113 社会保障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关系研究114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论文题目

作者:谭伟(武汉科技大学医院医疗集团〔第二临床学院〕院长、教授)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龄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医疗康复保健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有效解决了老人的养老及就医问题,不仅让群众“老有所依”,更让他们“老有所医”。国家推行医养结合,目的就是要通过“医”的加入,突破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并利用“医”的成熟标准,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切实增强服务品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为例,该区户籍人口117万,流动人口80万,辖区有37所高校,其中高校人群达到近50%,退休的老教授等知识分子占了很大比例。区内的老人在家门口就医和养老的压力都很大,迫切需要探索“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2011年,洪山区区委、区政府与武汉科技大学签订“区校合作”战略合作协议,整合政府资源和大学的优质医疗资源,建立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八年的改革发展,实现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的目标,先后获得“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群众满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洪山区区委、区政府与武汉科技大学探索实践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当地政府在洪山区社会福利院内引进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成立武汉德康老年病医院(二级专科医院)及洪山区张家湾街烽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心理咨询、预约就诊、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同时与医联体三甲医院共同打造老年认知功能疾病的专科门诊和住院病区,有效地解决了辖区内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实现了入住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愿望。社会福利院开展养医结合,优势在于能为老人提供专业医疗护理,对突发疾病也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救治,取得最佳治疗效果。87岁的黄安国老婆婆在入住洪山区福利院一个多月后,突然痰卡到气管,导致窒息。值班的王奋医生和熊俊护士接到护理人员通知后,立刻启动院内应急机制,带上吸痰器和其他设备,仅十分钟就成功救治了该老人。事后黄老婆婆的家人对我们说,幸亏是住在社会福利院,楼下的医护人员24小时随叫随到,要是在家里,可能来不及了。另外,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助推医养结合方面大有可为。以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践为例,为满足社区居民看病的需求,医院传承中医,专注康复,按《湖北省中医药“三堂一室”建设评审细则》,积极开展中医药“三堂一室”创建工作,创建中医特色科室,创新医养结合新模式,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中医服务。中心成立了武汉市洪山区首家中医养生堂,创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名医堂及知名中医工作室,建立了中医文化长廊,弘扬中医药的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中医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方法,推广慢性病的防控方法。先进的中医技术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医在服务老年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比如以中医综合治疗为特色,解决中老年多种慢性疾病、缓解中老年痛苦。运用康复治疗技术维持老年病患者正常功能活动,加强老年病的康复;高血压、冠心病采用直流电及药物电导入疗法、磁疗法等,龙氏正骨、米兰正骨、美式整脊、摩里根、麦肯基、姿式评估,内藏松动术、扬达疗法等新技术都可应用。总之,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养结合的尝试,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将成为未来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各家医院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医养结合不断完善,为老年人创造更优质更舒心的晚年生活。《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4日06版)

“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随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矛盾重重,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而现状却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