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第一个戏剧刊物

发布时间:

第一个戏剧刊物

1920年10月,汪优游在新舞台演出英国萧伯纳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遭到惨败。遂邀集沈雁冰等13人,于1921年5月成立中国五四运动后第一个新戏剧团体民众戏剧社。该社出版了6期《戏剧》月刊,是五四运动后第一个新戏剧刊物。1923年汪优游加入上海戏剧协社。他创作的独幕剧《好儿子》,是中国五四运动后最初创作的话剧剧本,曾风行于20年代话剧舞台。五四运动后数年间,汪优游除在《戏剧》月刊外,还在上海《时事新报》、北京《晨报》上撰写了文章,宣传建设理想的“真新剧”。同时,他仍继续在商业化舞台上操持旧业,并于1925~1927年间,与人合办了一个开心影片公司,拍摄影片。

《戏剧》,1921年5月创办的,一共6期

矛盾矛盾contradiction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一词在汉语中最早见于《韩非子》 ,指逻辑上的不一致 。“ 矛盾”一词拉丁语的contradictio ,也指逻辑上的不一致 。在古代哲学中,矛盾概念已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提出矛盾即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法的矛盾范畴不同于逻辑矛盾,它是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及其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而逻辑矛盾则是由于违反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而出现的逻辑错误,是思维混乱的表现。矛盾先生生平: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他的第一篇小说《幻灭》1927年9月在《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茅盾这个名字,是随着他的小说创作而产生并享誉文坛的,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茅盾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沈永锡是一个"维新派"的医生。由于父亲早逝,他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的,在私塾中读过《三字经》,也上过新学,家庭开明,可以自由地读《三国》、《水浒》和《聊斋》等闲书。中学时代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因反对学监的学潮曾被嘉兴府中学斥退,后转入杭州的安定中学。 191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预科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未能继续在北大学习,经朋友介绍进入在当时的文化界十分著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并在《学生杂志》、《学灯》等报刊上发表文章。192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著名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上主持《小说新潮》栏目,并发表《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等著名文章,正式介入文学圈,成为新文学史上最早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作家之一。同时,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1921年,茅盾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这年1月,他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将他接手主编的《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蝴蝶派"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3月,他又与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13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民众戏剧社",5月,又参加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刊物《戏剧》月刊的创办工作,成为了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即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此后,他便同时活跃在文学和革命这两个领域,一面参加新文学的建设,一面从事革命工作。从1922年到1927年,茅盾在文学上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始终没有离开文学的圈子,不仅是"人生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和批评家,而且还是革命文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并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革命、文学与社会等方面处于先锋地位。同时,又是政坛上最为活跃的文学家。1925年底,当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第二年年初赴粤,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7年在"大革命"高潮中,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在去南昌途中受阻于庐山牯岭。1927年8月,从牯岭到上海后,立即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幻灭》,这是茅盾的第一篇小说。紧接着他又完成了另外两个中篇《动?泛汀蹲非蟆贰?930年,结集为《蚀》出版单行本,故《蚀》又称"《蚀》三部曲"。这部作品以"矛盾"的基调贯穿始终,正暗含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心情。他最初的笔名就是"矛盾"二字(《蚀》原稿署名"矛盾",发表前经编辑叶圣陶改为"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还出现了一大批类似《幻灭》《动?泛汀蹲非蟆返男∷担�缫渡芫�摹赌呋乐�贰⑷崾�摹抖�隆罚�谖难�飞贤吵莆猏"幻灭小说",此外,还有也以大革命失败为背景,但情绪则以愤激为特点的作品,如将光赤的《菊芬》、《野祭》、《丽莎的哀怨》、《最后的微笑》,巴金的《灭亡》等,在文学史上统称为"愤激小说"。1928年7月经上海逃亡日本东京,后写有带总结性的文学论文《从牯岭到东京》(发表于1928年10月10日的《小说月报》19卷10期)。文章认为,中国革命离不开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也是当时主要的读者,革命文艺应把小资产阶级作为反映对象和服务对象,因此,实事求是地描写小资产阶级的消极悲观情绪是允许的,不应夸大文艺的宣传鼓动作用,回答了创造社、太阳社对《蚀》的批评,并就革命文学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929年,茅盾在日本还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虹》。1933年前后,茅盾的小说创作进入了爆发期。1930年,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久即参加了"左联",1931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子夜》,并陆续创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3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被看作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称这一年为"子夜年"。从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茅盾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37年8月在上海参与《救亡日报》、《呐喊》等报刊的创办。9月,与巴金主编的《烽火》创刊。年底离沪去长沙。期间开始创作《第一阶段的故事》。1938年活动于香港、广州。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在香港编《立报》副刊《言林》。年底远赴新疆。1939年抵疆,在新疆学院任教,后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1月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协名誉主席,5月到延安,10月到重庆。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并发表有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和小说《腐蚀》等。在香港主编的《笔谈》创刊。1942年离开香港到桂林,年底回重庆。在1943-1944年间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篇小说《走上岗位》等。1945年在重庆举办"茅盾50寿辰暨创作活动25周年"纪念,并发表剧本《清明前后》。1946年去广州,后经香港到上海,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1947年从苏联回国,年底又经上海去香港,1948年年底去解放区,并在香港发表小说《锻炼》,1949年2月到北平(北京),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作协主席,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文化部长、《人民文学》主编、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30年代 新感觉派 施蛰存领导 还有刘呐鸥 穆世英20年代 左翼作家联盟 1921 文学研究会 发起人 周作人 郑振铎 沈雁冰 叶圣陶1921 创作社 最初成员 郭沫若 郁达夫 张资平 此外还有雨丝社 鲁迅为主将 未名社湖畔诗社 冯雪峰 汪静之新月社 闻一多 徐志摩为主

我国第一个戏剧刊物

《戏剧》,1921年5月创办的,一共6期

胡适的《终身大事》,写于3,刊发在1919年《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独幕话剧。

我国第一个戏剧刊物是

1920年10月,汪优游在新舞台演出英国萧伯纳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遭到惨败。遂邀集沈雁冰等13人,于1921年5月成立中国五四运动后第一个新戏剧团体民众戏剧社。该社出版了6期《戏剧》月刊,是五四运动后第一个新戏剧刊物。1923年汪优游加入上海戏剧协社。他创作的独幕剧《好儿子》,是中国五四运动后最初创作的话剧剧本,曾风行于20年代话剧舞台。五四运动后数年间,汪优游除在《戏剧》月刊外,还在上海《时事新报》、北京《晨报》上撰写了文章,宣传建设理想的“真新剧”。同时,他仍继续在商业化舞台上操持旧业,并于1925~1927年间,与人合办了一个开心影片公司,拍摄影片。

胡适的《终身大事》,写于3,刊发在1919年《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独幕话剧。

中国最早的戏剧期刊是二十世纪大舞台

1904我国第一个戏剧刊物

矛盾矛盾contradiction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一词在汉语中最早见于《韩非子》 ,指逻辑上的不一致 。“ 矛盾”一词拉丁语的contradictio ,也指逻辑上的不一致 。在古代哲学中,矛盾概念已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的思想。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提出矛盾即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辩证法的矛盾范畴不同于逻辑矛盾,它是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及其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而逻辑矛盾则是由于违反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而出现的逻辑错误,是思维混乱的表现。矛盾先生生平: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他的第一篇小说《幻灭》1927年9月在《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茅盾这个名字,是随着他的小说创作而产生并享誉文坛的,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茅盾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沈永锡是一个"维新派"的医生。由于父亲早逝,他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的,在私塾中读过《三字经》,也上过新学,家庭开明,可以自由地读《三国》、《水浒》和《聊斋》等闲书。中学时代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因反对学监的学潮曾被嘉兴府中学斥退,后转入杭州的安定中学。 191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预科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未能继续在北大学习,经朋友介绍进入在当时的文化界十分著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并在《学生杂志》、《学灯》等报刊上发表文章。192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著名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上主持《小说新潮》栏目,并发表《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等著名文章,正式介入文学圈,成为新文学史上最早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作家之一。同时,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1921年,茅盾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这年1月,他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将他接手主编的《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蝴蝶派"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3月,他又与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13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民众戏剧社",5月,又参加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刊物《戏剧》月刊的创办工作,成为了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即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此后,他便同时活跃在文学和革命这两个领域,一面参加新文学的建设,一面从事革命工作。从1922年到1927年,茅盾在文学上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始终没有离开文学的圈子,不仅是"人生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和批评家,而且还是革命文学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并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人生、文学与革命、文学与社会等方面处于先锋地位。同时,又是政坛上最为活跃的文学家。1925年底,当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第二年年初赴粤,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7年在"大革命"高潮中,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在去南昌途中受阻于庐山牯岭。1927年8月,从牯岭到上海后,立即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幻灭》,这是茅盾的第一篇小说。紧接着他又完成了另外两个中篇《动?泛汀蹲非蟆贰?930年,结集为《蚀》出版单行本,故《蚀》又称"《蚀》三部曲"。这部作品以"矛盾"的基调贯穿始终,正暗含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心情。他最初的笔名就是"矛盾"二字(《蚀》原稿署名"矛盾",发表前经编辑叶圣陶改为"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还出现了一大批类似《幻灭》《动?泛汀蹲非蟆返男∷担�缫渡芫�摹赌呋乐�贰⑷崾�摹抖�隆罚�谖难�飞贤吵莆猏"幻灭小说",此外,还有也以大革命失败为背景,但情绪则以愤激为特点的作品,如将光赤的《菊芬》、《野祭》、《丽莎的哀怨》、《最后的微笑》,巴金的《灭亡》等,在文学史上统称为"愤激小说"。1928年7月经上海逃亡日本东京,后写有带总结性的文学论文《从牯岭到东京》(发表于1928年10月10日的《小说月报》19卷10期)。文章认为,中国革命离不开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也是当时主要的读者,革命文艺应把小资产阶级作为反映对象和服务对象,因此,实事求是地描写小资产阶级的消极悲观情绪是允许的,不应夸大文艺的宣传鼓动作用,回答了创造社、太阳社对《蚀》的批评,并就革命文学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929年,茅盾在日本还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虹》。1933年前后,茅盾的小说创作进入了爆发期。1930年,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久即参加了"左联",1931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子夜》,并陆续创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3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被看作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称这一年为"子夜年"。从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茅盾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1937年8月在上海参与《救亡日报》、《呐喊》等报刊的创办。9月,与巴金主编的《烽火》创刊。年底离沪去长沙。期间开始创作《第一阶段的故事》。1938年活动于香港、广州。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在香港编《立报》副刊《言林》。年底远赴新疆。1939年抵疆,在新疆学院任教,后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1月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协名誉主席,5月到延安,10月到重庆。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并发表有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和小说《腐蚀》等。在香港主编的《笔谈》创刊。1942年离开香港到桂林,年底回重庆。在1943-1944年间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篇小说《走上岗位》等。1945年在重庆举办"茅盾50寿辰暨创作活动25周年"纪念,并发表剧本《清明前后》。1946年去广州,后经香港到上海,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1947年从苏联回国,年底又经上海去香港,1948年年底去解放区,并在香港发表小说《锻炼》,1949年2月到北平(北京),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作协主席,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文化部长、《人民文学》主编、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亦即时局稍稍平稳时,他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亲陈爱珠养育长大。他本姓沈,名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7岁时,茅盾随父亲进了家塾,由继母亲自指导,学习新学。8岁时,父亲病重,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值材高级小学,从他的留存作文中就可见得他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13岁的时候,在母亲帮助下,踏上到湖州的火车,结束童年时代,开始了中学生活。1909年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16岁时中秀才,通晓中医,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新学。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0年,茅盾接编并全面革新了老牌的《小说月报》,并于1921年1月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也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8年7月,茅盾赴日,1930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行政书记。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在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他的学识和才能被总经理和编辑所所长发现,被调到国文部,帮助老先生孙毓修合作译文。茅盾在一个月内译完面向青年的通俗读物,取名《衣》,后又译了《食》和《住》,后又帮他编《童话》一刊,这是茅盾开始文学创作的第一站,1918年,写出了童话《寻快乐》,他的童话作品还有《大槐国》《负国报恩》《树中饿》《驴大哥》《金龟》《飞行鞋》《怪花园》《风雪云》。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创造》、《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他还创作了《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等散文,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辰,他的声名日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了文学奖金(后定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

学报社负责出版学术期刊《戏剧》。《戏剧》原名《戏剧学习》,创刊于1956年,1978年复刊,1981年开始海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改名为《戏剧》。现为CSSCI扩展来源期刊。《戏剧》是我国仅有的两家戏剧类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之一,被国家学术机构确定为“戏剧艺术核心期刊”,并被收录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评选的“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半个多世纪以来,《戏剧》已发展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并作为中国戏剧专业期刊在海外学术界影响力日渐扩大。《戏剧》刊发的稿件覆盖外国戏剧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戏曲研究和影视艺术研究,并推介有代表性的国外新剧本。《戏剧》旨在促进中国戏剧的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强调联系活生生的社会戏剧活动的实际,重视戏剧理论的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戏剧》强调稿件的学术质量,努力提倡宽阔的学术视野、交叉学科研究和学术创新。

回答 你好,茅盾的详细资料如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您还可以在百度APP或者百度小程序及其他可查询软件中搜索“茅盾”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您好,因为看到您对我上次的回答没有评分,对于您的体验我非常关注。如果您对我的服务满意,希望可以给一个『赞』呢!如果有问题的话,我随时在线等待为您服务。祝您生活愉快,幸福美满! 更多5条 

我国第一个戏剧刊物是哪一个

《戏剧》,1921年5月创办的,一共6期

光绪20年(1894年)中日战争以后,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最拥有群众基础的戏剧形式开始受到重视。与改良小说的理论盛行的同时,改良戏曲的理论也出现了。光绪30年(1904年),柳亚子、陈去病等创办中国第一个戏剧专门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其《发刊辞》说:“今所组织,实于全国社会思想之根据地,崛起异军,拔赵帜而树汉帜。他日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则中国万岁,《二十世纪大舞台》万岁。”他们是把戏剧看作武器,重视其“感化”力量的。同时,在《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月报》以及《二十世纪大舞台》等刊物上,出现了大量的传奇、杂剧和乱弹剧本。它们密切配合了政治斗争,宣扬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虽然这些剧本的作者没有明确认识到反帝反封建的意义,但都发出了扶危救亡的呼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及清廷的腐朽统治,歌颂了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赞扬了当时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并且还描写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故事。影响较大的有《黄萧养回头》(新广东武生)、《轩亭冤》(萧山湘灵子)、《开国奇冤》(华伟生)、《海侨春》(南荃居士)、《警黄钟》(洪楝园)、《爱国魂》(川南筱波山人)、《新罗马》(梁启超)等。《黄萧养回头》是个皮簧戏剧本,写黄种鼻祖黄帝命明代农民起义军领袖黄萧养再生广东,“为同胞,除灾殃”,“雪国耻,报国仇”。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统治为主旨。作品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的罪行:据铁道,增口岸,任他施为;焚庐舍,掠财产,妻孥受辱。平坟墓,据城市,遍地横尸。居外洋,作客商,并无保障;为己利,厌恶我,如同袅鸱;增苛例,逐华人,到埠登岸;伪除疫,擅焚掠,商店民资。作品还用更多的篇幅谴责了清政府对外的屈辱投降,对内的残暴统治。作者鞭挞了两广总督蒋通、水师提督阿掌正、善后局总办招凤祥等贪官污吏,表彰了黄开化、骆自由、顾民智、宁自强、宁自立等爱国志士,提出了实行资产阶级新政的要求。当时的革命运动,以秋瑾案为最激动人心,所以写秋瑾及徐锡麟的传奇、杂剧多至十数种。如《轩亭冤》、《开国奇冤》等。《海侨春》传奇,全书卷数不详,现存2卷共12出。全剧以作者南荃居士和女侠遁云穿插其间,叙述华侨在美国遭受迫害和反美华工禁约运动的情况。《警黄钟》传奇,以“动物之中,团结最强的蜜蜂比喻人类社会”,借以揭露列强侵略的野心,同时指出清政府内政不修、外交失策,造成帝国主义入侵的方便条件。作者用胜利的结局鼓舞人们反抗帝国主义的民族自信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