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投稿邮箱地址怎么写

发布时间: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投稿邮箱地址怎么写

留下电话地址很必要,因为到时候跟你及时联系,稿酬也要通过汇款完成~有了稿酬请我们FB哦!!!^_^

要写明自己的通讯地址,电话哦方便联系因为稿件被采用,会给你寄样品和稿酬的如果没联系方式的话,杂志社没得到你的允许,你的搞也不会被发表,就是一只手掌怎么拍也拍不响

给杂志投稿,最好是给责任编辑直接发电子邮件(现在报刊栏目的责任编辑名字后都会有其e-mail),因为这样不会担误你稿件的审阅,也就是说可以尽快地责任编辑看到你的稿件。若不知责任编辑的电子邮件,就给报刊的电子邮件投稿。2.联系方式应写在文章末尾,联系方式包括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及e-mail;这样便于编辑能及时与你联系“修改”等事宜。3.正文应该用word格式,并且应当在附件中,因为这样免使责任编辑重新排版,对于理科类的稿件也不至于使数理等符号变形。

楼主可以百度“新手投稿的36个问题”(应该是叫这个名字吧),基本上都可以回答。另外也要看每一个约稿的具体要求,每个编辑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惯,如果在约稿函上注明了,就直接按他的要求发,省编辑的时间就是给自己机会。 天使领域论坛有一些新人写手的扫盲帖,不过注册略麻烦,楼主有时间可以去抢抢邀请码逛逛。约稿就不粘了,编辑和约稿都会经常更新的,常去写手论坛看才会有最新约稿,百度里很多约稿都作古很久了……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投稿邮箱地址

主要参考文献[1]刘天齐等,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解振华.我国环保事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环境报,1999-09-09[3]解振华.全面开创新世纪我国环保工作的新局面.环境保护,2001(1)[4]解振华.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与对策.中国环境管理,2001(1):4~7[5]上海第一医学院环境卫生病教研室.环境与健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1[6]姚文贵等.环境保护趣览.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9[7]刘君卓等 居住环境和公共场所有害因素及其防治.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8]胡经之等.威胁人类存亡的定时炸弹——环境荷尔蒙.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9]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1]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2]张文学,杨立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前沿论坛,2002(10):47—51[13]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宋国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5]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6]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保护生物学.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7]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生物多样性研究系列专著1——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8]刘云国,李小明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19]赵章元.中国近岸海域环境分区分级管理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张洪主编.中学教师实用地理手册.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21]2002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北京:国家海洋局,2003[22]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3]杨国清主编.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4]芈振明等.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5]聂永丰主编.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6]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燃煤电场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新型建筑材料,1996(3):13~18[27]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主笔.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8]祝学礼,徐文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与无害化处理技术.卫生研究,2002.31(4):331~332[29]陈英旭.环境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0]张邦俊,翟国庆.环境噪声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31)王建龙.环境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2]殷维君主编.环境保护基础.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33]郑楚光等编著.温室效应及其控制对策.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34]朱庚生.环境管理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35]叶文虎.环境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李康.环境政策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7]张宝杰.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38]诸大建.超常规发展环境产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39]李焰.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40]张承中.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41]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2]张建文,张海燕.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优化方案.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14(4)[43]王炳华,赵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12(6):13—17[44]刘五英,黄秀梅,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11(2):24[45]王炳华,赵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2):17~21[46]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7]丁桑岚主编.环境评价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4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9]郭子义,韦薇主编.环境化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0]张合平,刘云国主编.环境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51]延森著.徐有刚译.环境管理与环境认证.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6[52]夏青等著.环境管理体系.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53]孟宪国主编.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54]中国进出口质量认证中心编.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审核.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55]朱慎林,赵毅红,周中平编著.清洁生产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56]刘静玲主编.绿色生产与未来(环境教育丛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57]汪应洛,刘旭著.清洁生产.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58]闵恩泽等著.绿色化学技术.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9]黄震方,祝晔等.关于旅游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初步探讨.经济地理,2003,23(1)[6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61]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GBl2523-90)[6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63]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6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放射防护规定)(GB8703-88)[6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66](1S014001 GB/T 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1996[67](1S014001 GB/T 24004--1996).环境管理体系——原则、体系和支持技术通用指南[68](1S014010 GB/T 24010--1996).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19961996[69](1S014011 GB/T 24011--1996).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1996

城市 API 首要污染物 级别 状况 广州 55 二氧化硫 Ⅱ 良 韶关 74 可吸入颗粒物 Ⅱ 良 深圳 57 二氧化氮 Ⅱ 良 珠海 46 -- Ⅰ 优 汕头 64 可吸入颗粒物 Ⅱ 良 佛山 54 二氧化硫 Ⅱ 良 江门 43 -- Ⅰ 优 湛江 45 -- Ⅰ 优 茂名 59 可吸入颗粒物 Ⅱ 良 肇庆 64 可吸入颗粒物 Ⅱ 良 惠州 54 可吸入颗粒物 Ⅱ 良 梅州 58 可吸入颗粒物 Ⅱ 良 汕尾 32 -- Ⅰ 优 河源 25 -- Ⅰ 优 阳江 26 -- Ⅰ 优 清远 28 -- Ⅰ 优 东莞 42 -- Ⅰ 优 中山 41 -- Ⅰ 优 潮州 52 可吸入颗粒物 Ⅱ 良 揭阳 53 可吸入颗粒物 Ⅱ 良 云浮 34 -- Ⅰ 优 以上数据由政务网业务系统自动发布

谢谢你的回答,我希望通过网络投《解放军报》,应该怎么办?

地理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岩石学报 资源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经济地理 气象 中国沙漠 古地理学报 地学前缘 高原气象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干旱区研究 水科学进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测绘学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沉积学报 遥感学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海洋与湖沼 地质科技情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湿地科学 冰川冻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遥感技术与应用 地球与环境 地质与勘探 测绘科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测绘通报 海洋工程 热带地理 海洋科学 测绘信息与工程 世界地震工程 海洋湖沼通报 地层学杂志 矿物学报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海洋技术 空间科学学报 海洋地质前沿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天文研究与技术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海洋科学集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质学报 广东气象 地球物理学报 当代经济管理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进展 海洋开发与管理 地质通报 地质论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气象研究与应用 应用气象学报 石油实验地质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第四纪研究 气象学报 湖泊科学 热带气象学报 气象科技 石油物探 海洋学报(中文版) 中国地质 现代地质 大气科学学报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山地学报 地理空间信息 遥感信息 地球化学 海洋通报 矿床地质 水文 地球学报 地质科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灾害学 物探与化探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国土资源 国土资源遥感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气象科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工程地质学报 矿物岩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测绘工程 高校地质学报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世界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陕西气象 地震地质 国土资源情报 气候与环境研究 台湾海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学报 海洋测绘 新疆地质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国际地震动态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农业气象 资源环境与工程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国土资源导刊 山东国土资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海洋科学进展 中国海洋平台 地理信息世界 地震学报 沙漠与绿洲气象 南方国土资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中国岩溶 海相油气地质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现代测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海洋预报 地质找矿论丛 干旱气象 浙江国土资源 贵州气象 西北地质 四川地质学报 海洋学研究 暴雨灾害 山东气象 海洋信息 铀矿地质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内蒙古气象 地震 北京测绘 地震研究 气象与减灾研究 地质与资源 云南地质 吉林地质 地矿测绘 贵州地质 西北地震学报 黑龙江气象 测绘 地质学刊 世界核地质科学 地质调查与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国土资源信息化 测绘技术装备 浙江气象 资源调查与环境 安徽地质 西部资源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中国地震 吉林气象 化工矿产地质 华南地质与矿产 华南地震 天文学报 甘肃地质 天文学进展 华北地震科学 青海国土经略 Applied Geophysics 福建地质 极地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陕西地质 防灾减灾学报 山西地震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内陆地震 四川地震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城市地质 高原地震 时间频率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国外测井技术 资源导刊 海洋世界 地图 国土资源通讯 城市与减灾 今日国土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青海气象 江西测绘 山西气象 黄金地质 防灾博览 华北国土资源 中国测绘 世界地震译丛 湖南地质 测绘科技情报 岩相古地理 测绘标准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测绘文摘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 大地纵横 气象教育与科技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北京地质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南海地质研究 江西地质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西北地质科学 福建地震 天文爱好者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内蒙古地质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Global Geology Abstracts of Chinese Geological Literature 江西地质科技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时间频率公报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人天科学研究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Continental Dynamics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地震地质译丛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 Journal of Arid Land Geoscience Frontiers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 国外火山地质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投稿邮箱地址怎么填

楼主可以百度“新手投稿的36个问题”(应该是叫这个名字吧),基本上都可以回答。另外也要看每一个约稿的具体要求,每个编辑都有自己不同的习惯,如果在约稿函上注明了,就直接按他的要求发,省编辑的时间就是给自己机会。 天使领域论坛有一些新人写手的扫盲帖,不过注册略麻烦,楼主有时间可以去抢抢邀请码逛逛。约稿就不粘了,编辑和约稿都会经常更新的,常去写手论坛看才会有最新约稿,百度里很多约稿都作古很久了……

网易邮箱:

不论哪个地址,只要通信方便,你能顺利收到样刊及取款通知单,写什么地址都可以。这里顺便给你介绍一些投稿注意事项,投稿时最好用电子邮件发稿,效率高、回复快。用电子邮件投稿,一般要求邮件标题写稿件栏目名称、稿件标题、最好再标明原创;正文用宋体五号,文尾留下姓名、电话、邮箱、QQ、地址、邮编;一般两个月音讯皆无便可转投他刊;想了解更多,建议先买几本你喜欢的杂志看看,熟悉一下各栏目,再投稿。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投稿邮箱

你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找,可以先在“期刊”分类里搜索一下,如果没有合适的就按照学科分类来查询。希望能帮到你。

地理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岩石学报 资源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经济地理 气象 中国沙漠 古地理学报 地学前缘 高原气象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干旱区研究 水科学进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测绘学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沉积学报 遥感学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海洋与湖沼 地质科技情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湿地科学 冰川冻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遥感技术与应用 地球与环境 地质与勘探 测绘科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测绘通报 海洋工程 热带地理 海洋科学 测绘信息与工程 世界地震工程 海洋湖沼通报 地层学杂志 矿物学报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海洋技术 空间科学学报 海洋地质前沿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天文研究与技术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海洋科学集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质学报 广东气象 地球物理学报 当代经济管理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进展 海洋开发与管理 地质通报 地质论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气象研究与应用 应用气象学报 石油实验地质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第四纪研究 气象学报 湖泊科学 热带气象学报 气象科技 石油物探 海洋学报(中文版) 中国地质 现代地质 大气科学学报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山地学报 地理空间信息 遥感信息 地球化学 海洋通报 矿床地质 水文 地球学报 地质科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灾害学 物探与化探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国土资源 国土资源遥感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气象科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工程地质学报 矿物岩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测绘工程 高校地质学报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世界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陕西气象 地震地质 国土资源情报 气候与环境研究 台湾海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学报 海洋测绘 新疆地质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国际地震动态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农业气象 资源环境与工程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国土资源导刊 山东国土资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海洋科学进展 中国海洋平台 地理信息世界 地震学报 沙漠与绿洲气象 南方国土资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中国岩溶 海相油气地质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现代测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海洋预报 地质找矿论丛 干旱气象 浙江国土资源 贵州气象 西北地质 四川地质学报 海洋学研究 暴雨灾害 山东气象 海洋信息 铀矿地质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内蒙古气象 地震 北京测绘 地震研究 气象与减灾研究 地质与资源 云南地质 吉林地质 地矿测绘 贵州地质 西北地震学报 黑龙江气象 测绘 地质学刊 世界核地质科学 地质调查与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国土资源信息化 测绘技术装备 浙江气象 资源调查与环境 安徽地质 西部资源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中国地震 吉林气象 化工矿产地质 华南地质与矿产 华南地震 天文学报 甘肃地质 天文学进展 华北地震科学 青海国土经略 Applied Geophysics 福建地质 极地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陕西地质 防灾减灾学报 山西地震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内陆地震 四川地震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城市地质 高原地震 时间频率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国外测井技术 资源导刊 海洋世界 地图 国土资源通讯 城市与减灾 今日国土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青海气象 江西测绘 山西气象 黄金地质 防灾博览 华北国土资源 中国测绘 世界地震译丛 湖南地质 测绘科技情报 岩相古地理 测绘标准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测绘文摘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 大地纵横 气象教育与科技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北京地质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南海地质研究 江西地质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西北地质科学 福建地震 天文爱好者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内蒙古地质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Global Geology Abstracts of Chinese Geological Literature 江西地质科技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时间频率公报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人天科学研究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Continental Dynamics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地震地质译丛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 Journal of Arid Land Geoscience Frontiers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 国外火山地质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mposite Stratigraphy of the Sailinhuodong Group and Ore-bearing Micrite Mound in the Bayan Obo Deposit,Inner Mongolia,China乔秀夫 高林志 彭阳 章雨旭原文刊于《地质学报》1999年,第71卷第3期;英文版刊于Acta Geologica Sinica,1997,V71N白云鄂博超大型矿床成因解释甚多,本文首次提出它的赋矿白云岩是一巨型深水微晶丘。之后在章雨旭等的研究中认为深水微晶丘物质来源于海底热液和CO2的喷溢,其中的生物与深海热水活动相伴生(微晶丘成因新认识, 2005,地球科学进展,20卷,20期)。重新刊印的意义在于:①腮林忽洞群白云岩与白云鄂博超大型铌稀土铁矿赋矿白云岩是与深部物质活动相关联,地震事件紧位于微晶丘之下及微晶丘内部,地震事件同样反映深部物质活动的结果;地震事件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伴生。地层中地震记录的研究在矿床研究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②腮林忽洞群腮4组中的地震记录是典型的“molar tooth构造”,它的时代为奥陶系。最近高林志等对腮林忽洞群中斑脱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为奥陶系,与古生物材料完全吻合,从而表明:液化泥亮晶脉(国外所称molar tooth)并非某些学者认定的只局限于中、新元古界。据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研究,腮林忽洞群是白云鄂博群的一部分。于腮林忽洞群下部层位的岩石切片中首次发现三叶虫屑,并首次分离出奥陶系疑源类及几丁虫化石;于上部层位首次识别出碳酸盐震积岩组及顶部巨型微晶丘(micrite mound)。白云鄂博超大型铌稀土铁矿赋矿白云岩既非火成碳酸岩,也非一般层状沉积岩,而是一巨型微晶丘,与腮林忽洞群顶部微晶丘白云岩宏观特征一致,并可能属同一层位。根据已有的化石材料,腮林忽洞群与白云鄂博群应为下古生界而非中元古界。本文的新发现与新认识将对白云鄂博超大型矿床的成因解释提供新的思路。并有可能在其以南地区发现新的同类型矿床。腮林忽洞群、白云鄂博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北的白云鄂博—百灵庙草原,北纬41° 38′~41° 55′之间,呈EW向分布(图1)。有关白云鄂博群及白云鄂博矿床研究的历史很长,研究精度极高[1~33]。但是有关白云鄂博群在地层柱中的位置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是中元古界?还是下古生界?有关白云鄂博超大型矿床的成因解释甚多,对赋矿白云岩的成因认识极不相同:有人认为是沉积碳酸盐岩[1,5,14,18,21,23,28,33],但缺乏典型的沉积岩结构、构造和层状岩石的风化地形;有人认为是火成碳酸岩[2,4,9,11,12,27],尽管有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数据支持,但无法否认其中的生物化石和藻纹层等;有人认为与火山作用有关[6,19,31,32],而赋矿白云岩的成因与矿床成因又有着直接关系。近年来,有关白云鄂博群基础地质及矿床成因研究应提及张鹏远等[28]、白鸽等[32]、赵景德等[21,26]和潘启宇[33]的成果。他们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白云鄂博群时代与矿床成因环境均具重要意义。过去的研究多限于白云鄂博矿区及北侧的宽沟背斜北翼。宽沟背斜北翼由于接近北部洋壳,构造复杂,与矿区地层和赋矿围岩的对比方面容易产生不同认识。本文选择白云鄂博铁矿矿区东南约20km,即白云鄂博复向斜南翼的腮林忽洞群,进行精细露头层序地层、事件地层与生物地层工作。腮林忽洞群轻度变质,但构造简单、剖面连续、层序界面清晰,有利于认识与白云鄂博群相关的基础地质记录及整个盆地的演化。图1 腮林忽洞群、白云鄂博群与什那干群分布图1 层序地层图2为野外识别的腮林忽洞群层序与层序不整合界面,计7个三级层序。1 层序特征与纵向演化层序1(DS1):以碎屑岩为特征的层序。LST为发育于色尔腾山群基底岩石侵蚀面上的河流相沉积,河床主流相为巨型透镜状砾岩,边滩相为长石石英砂岩。河床砾岩下切下伏花岗片麻岩基底达15~25 m深度。TST(三角洲—滨岸)以初始海侵面与LST分界。HST顶部含砂灰岩,广泛发育帐篷构造和硅结壳层。DS1中凝缩层不明显。层序2(DS2):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合相。底界面为岩相转换面。CS段为4~5 m厚的黑色板岩(第22层)。HST早期为深水锥柱叠层石灰岩,晚期变为圆柱叠层石灰岩及滨岸碎屑岩。层序3(DS3):含石英砂藻纹层灰岩组成的碳酸盐岩层序。底界为海侵碳酸盐岩上超面;顶部界面是厚度不大的铁质风化壳。50cm厚不含石英砂的纹层灰岩(第35层)为CS期记录。层序4(DS4):一个台地边缘叠层石礁相组成的层序,顶底界面均为以铁质红土型风化壳为代表的陆上暴露面。纹层灰岩(第47层,共厚50cm)为CS期沉积。层序5(DS5):由藻团灰岩、藻纹层灰岩、泥晶灰岩组成的碳酸盐岩潮坪层序,顶、底界均为陆上暴露面。TST以波状起伏的海侵面(ts)与下伏海相LST分界。CS段为被上、下硬地限制的纹层灰岩(第57—58层)。59—66层代表早期HST;67—73层是晚期HST。层序6及层序7(DS6,DS7):两个层序由深水微晶丘组成。DS6是微晶丘初始发育阶段;DS7微晶丘白云岩夹有三层具液化泄水脉的泥晶灰岩(浅水环境),它反映微晶丘发育过程中曾有三次停顿。DS7顶界由白云鄂博群黑色板岩所覆盖。据研究(袁忠信、白鸽等,1995及作者等薄片观察)[31],这种黑色板岩的原岩为火山-沉积岩。所以这一界面可能为火山作用形成,不是层序界面。2 层序不整合面与盆地演化层序界面的野外标定是露头层序地层研究的关键。沉积层序及其间的界面是构造与海平面变化结果的响应,即盆地发生、发展的记录。沉积物组成的层序为正记录,界面则为负记录。图2 腮林忽洞群综合地层柱图2腮林忽洞群中的层序不整合面有不同类型。DS1底部界面代表腮林忽洞群—白云鄂博群盆地的开始。DS2与DS1之间的水下间断层序不整合面反映了盆地的进一步扩展。海侵碳酸盐上超(DS3底界面)于DSl及DS2组建的碎屑岩垫板(template)之上,标志新的盆地—碳酸盐台地形成,反映了全球海平面总体上升时期。腮林忽洞群碳酸盐台地位于华北地台北部大陆边缘,DS3—DS5碳酸盐岩中普通含有陆源石英砂,也说明这是与大陆相连接的台地。台地发展过程中有3次海平面下降形成暴露不整合面(红土型大陆风化壳),层序界面与当时的断裂构造活动相联系。层序5中大量发育的震积岩,有力地表明暴露型层序不整合面的形成是由于区域断裂构造活动引起碳酸盐台地抬升所致。DS5,DS6顶部红土型风化壳厚30~50cm,从母岩至风化壳的地球化学变化列于表1中,风化壳中稳定元素大量集中,表明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暴露记录。DS5顶部界面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代表盆地性质的转换期,海平面由下降转变为迅速上升时期,由碳酸盐台地转化为深水盆地,发育了深水微晶丘。这种海平面的迅速上升,应是碳酸盐台地构造下沉的结果。表1 腮林忽洞群层序5和层序6顶部风化壳化学分析结果表2 地震灾变事件地层腮林忽洞群DS5为一震积岩构成的地震事件岩组。震积岩主要由内部发育各种形态液化泄水脉的纹理灰泥灰岩组成,即笔者等建立的碳酸盐震积岩序列中的A单元[34,35]。泄水脉由亮晶方解石构成,脉的上、下两端穿刺水平纹层,引起纹层牵引弯曲(图版Ⅰ-1)。除泄水脉外,纹层灰岩中广泛发育液化卷曲变形(B单元)及层间断层(C单元)。DS5中具7个震积岩层,DS7微晶丘中发现3个震积岩层,计代表了10个地震幕。显然, DS5—DS7是腮林忽洞—白云鄂博裂陷槽最强烈的构造活动(断裂活动、火山作用、火成岩侵入)时期,可能也是相应的白云鄂博矿床的成矿时期。震积岩即当时构造活动引起强地震(>6级)的产物。3 岩石地层图版Ⅰ 腮林忽洞群中的地震记录与微晶丘地层中地震记录腮林忽洞群原称腮林忽洞组,由内蒙古地质矿产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1971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达尔罕茂明联合旗幅(K-49XⅩⅪ)1:200000区域地质测量报告,1971。,分为一岩段及二岩段。前已述及,“腮林忽洞组”厚达900m,其中有多个沉积间断面,故按岩石地层组的定义,“腮林忽洞组”应称腮林忽洞群,它可分为5个岩组(图2)。DS1,DS2为一个组,即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合岩岩组,这个组即相当于原称的一岩段。二、三、四岩组为碳酸盐岩岩组,顶底均为明确的大陆风化壳所限,野外极易辨认。其中第三岩组为一叠层石灰岩岩组,横向应与灰岩相变;DS5单独构成第四组,第四组为一强地震事件岩组。DS6,DS7(第五组)为微晶丘白云岩。4 生物地层1 首次发现三叶虫碎屑在腮林忽洞剖面第10层上部,即DS1顶部的含石英砂微晶灰岩薄片中,发现有十几粒细小生物碎片(图版Ⅱ-3,4,5),颗粒呈弧形,个别为波浪形,并在碎屑的一侧外壳上有暗色粉末状铁质镶边,在周围灰泥已结晶为细微晶体时仍保持了生物的原始玻纤结构,在正交偏光下呈追踪式消光,这种结构构造是典型的三叶虫碎屑的特征。薄片中可观察到有大量变形的S形石英晶体组成的细脉贯穿岩石,并见由铁质细粉末充填的细小裂缝切断三叶虫碎片。2 首次发现奥陶纪疑源类微古植物样品采自DS1,DS2及DS3(图2),共计21份。分析结果如下:①DS1第2层所夹板岩中:Lophosphaeridium ,Leiopsophosphaera simplex Sin,Leiopsophosphaera ,Micrhystridium ,Zonosphaeridium ,Taeniatum simplex Sin。②DS2第22层(CS段)黑色纹理灰岩中:Micrhystridium 1,Micrhystridium 2,Micrhystridium conifrum Downia,Lophosphospheridium ,Microconcentrica ,?Gonio-,Goniosphaeridia ,Baltisphaeridium solidium(Sin,1962)Fu,Ancyrochiti-,Rbabdochitina ,C。③DS3第35层CS段黑色纹理灰岩中:?R,G,Leiopso-phosphaera 。由于腮林忽洞群已轻微变质,具刺疑源类只保留了角刺类和微刺类化石。DS1中的化石属于寒武系的分子;而DS2和DS3中的具刺疑源类和几丁虫则应属奥陶系的分子(图版Ⅱ-6~17),特别是DS2的CS段中疑源类类型多样,反映出CS段沉积时间很长,可以保留较多的属种。Baltisphaeridium Solida,G和几丁虫,它们最初发现于俄罗斯地台及扬子地台的下古生界中[36,37]。腮林忽洞群DS2和DS3的疑源类的时代应为早奥陶世。腮四组(DS5)灰岩中的震积岩(岩石切片,比例棒长5cm),液化脉穿刺水平纹理灰岩使之在脉的两端弯曲变形。薄片中可清楚地看到直立的脉是在强地震振动下,由无数的水平泥晶纹层液化泄水集中而成(震积岩序列A单元)。图中直立的亮晶脉在图的上方、中部及底部可看到液化亮晶脉与水平纹层的连结,表明液化脉源于水平纹层灰岩。白云鄂博群中赋矿微晶丘宏观展布特征。腮林忽洞群微晶丘白云岩风化后的宏观地形。腮林忽洞群微晶丘上部青灰色富有机质微晶灰岩与黄色藻团相间排列。腮林忽洞群顶部微晶丘中黄色藻团冠部微晶方解石和亮晶方解石填充孔洞接触关系。腮林忽洞群微晶丘下部暗色藻泥及其间大量孔洞(箭头所指),比例棒长56mm。白云鄂博赋矿微晶丘已变为细晶白云岩,其中可见被改造的石英碎屑,比例棒长5mm,样品采自白云鄂博东矿以东地表。图版Ⅱ 腮林忽洞群中的古生物材料地层中地震记录5 微晶丘——白云鄂博超大型矿床赋矿围岩微晶丘一般为底平顶凸的铁饼状体,厚度一般从几米至几十米,出现于较深水缓坡地带,成带状平行于古海岸线。微晶丘由微晶灰岩、生物组分、层晶构造(Stromatactis)、亮晶及陆源沉积物组成。钱宪和[38,39]对微晶丘曾做了系统研究与总结,他认为在微晶丘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像菌类、蓝绿藻等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淀出大量的微晶灰泥,同时捕获与沉淀一些灰泥,造成大量的微晶灰岩。笔者等研究华北地台寒武系—奥陶系层序地层时,辨认出北京西山及山西浑源等地冶里组底部纯灰岩为微晶丘,对其宏观与微观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40]彭阳,季强,章雨旭,乔秀夫。北京西山及邻区奥陶系底部微晶丘特征及层序地层学意义地质论评,1998,44(1):35~43。,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认为腮林忽洞群顶部和白云鄂博矿床赋矿围岩(H8或 )均为巨型微晶丘。1 腮林忽洞群DS7微晶丘特征腮林忽洞群顶部厚约90~100m均由基本上面貌相同的同一岩性岩石构成,仅在下部有三层发育液化碳酸盐脉(地震记录)的薄层灰岩将其分隔。这一巨大的岩性体是一个主要由碳酸盐岩微晶组成的大型微晶丘,并已发生了白云岩化。微晶丘的风化地貌呈馒头状山丘,与一般层状沉积岩的风化地形迥然不同(图版Ⅰ-3)。微晶丘外貌上呈土黄色厚层块状,在野外可清楚地看到黄色的藻团与青色富有机质灰泥相间生长构造(图版Ⅰ-4)。显微镜下,虽然岩石已重结晶并已白云石化,但仍能与宏观对照看到原生长状藻丛的冠部与填隙物的接触关系(图版Ⅰ-5),表现为生长状藻丛部分结晶较细,而填充的灰泥及孔隙内则结晶较粗;在野外结构构造相同的下部层位的同样黄色藻团中发现了大量藻丝及藻凝团,显然白云岩化之前的微晶丘中除了灰泥之外也存在有类似的藻团,代表微晶丘中的生物组分;其中发育的大量孔洞构造也是微晶丘的特征之一(图版Ⅰ-6);在DS7顶部发现大量藻纹层,为微晶丘的又一证据。2 白云鄂博超大型铁矿赋矿白云岩——微晶丘的特征白云鄂博矿床矿石中的纹层状构造,与藻纹层有相似性。白云鄂博东矿。白云鄂博矿床赋矿微晶丘(H25)中的纹层状构造(藻纹层)。白云鄂博东矿以东地表。岩石薄片中的三叶虫屑,箭头所指。单偏光(-),比例棒长52mm。岩石薄片中细小的三叶虫屑(箭头所指),图中可见到细裂缝切断三叶虫碎片。单偏光(-),比例棒长15mm。三叶虫屑,具玻纤结构,暗色部分为混染的泥、铁质杂质。单偏光(-),比例棒长52mm。Goni (×800)Lophosphosphaeridium (×800)8—Micrhystridium 1(×800)10—Micrhystridium 2(×800)角刺藻(×800)A(×260)M(×800)?G(×800)Baltisphaeridlum (×800)C(×260)(6—17号样品采自腮二组第22层,标本号911031-8,9)赋矿白云岩形态呈长透镜状,具有微晶丘的宏观形态及展布特征(图版Ⅰ-2),东西向延伸18km,它为由早奥陶世(相当于腮四组时期)两条东西向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深水盆地中的碳酸盐灰泥体。依潘启宇意见,这两条断裂为北部的高位断裂和南部的东介格勒断裂[33]。矿区内部受矿化的影响使原始结构破坏殆尽,只有矿石中的不规则条带状构造有可能是继承了原藻纹层的结构构造(图版Ⅱ-1);矿区东部同层位白云岩中宏观上也可见层纹状结构(图版Ⅱ-2),应为微晶丘内部微生物成分(如隐藻)的体现,其内部结构为细晶白云石成层分布(图版Ⅰ-7);微晶丘白云岩中有板岩的夹层及透镜体,这些板岩是由间歇性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沉积在微晶丘内部或丘间(微晶丘应看成是由若干个次一级的微晶丘互相叠置而成),后经变质改造形成;微晶丘的顶部为凹凸不平的起伏状,上覆很厚的板岩层,由于板岩为火山灰变质而来[31],因此微晶丘的消亡是由于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带来大量的火山灰沉降使制造碳酸盐岩微晶的微生物窒息而死。在白云岩下伏页岩中有白云岩的夹层及透镜体(原来疑为白云岩侵入体),应解释为在微晶丘的初始发育阶段,页岩中有微晶丘的夹层。6 讨论1 腮林忽洞群、白云鄂博群在地层柱中的位置图3 腮林忽洞群与白云鄂博群下部层位可能的对比关系内蒙古地质学家一直将腮林忽洞群与中元古界什那干群相对比[41]。腮林忽洞群组成白云鄂博复向斜南翼(图1),与白云鄂博群均不整合于色尔腾山群(Pt1sr)之上,有着共同基底,而与其南远距约100km的什那干群无关(图1左下图)。图3表示腮林忽洞群与白云鄂博群下部(H1—H5)的对比关系。 及H1,H2为河流—三角洲—滨岸浅水硅质碎屑岩为主;海侵碳酸盐岩上超的结果,发育了华北地台北缘的碳酸盐台地( O1s2-4)及其以北台地前泥质沉积(H3—H4);腮林忽洞群微晶丘白云岩 与白云鄂博群赋矿微晶丘白云岩 可能为同一时期深水碳酸盐盆地沉积。白云鄂博群的时代曾有长期争论。目前主导性认识将其置于中元古界[41]。主要依据是同位素定年资料(1400~1200 Ma)。张鹏远等对白云鄂博群的全面研究和公布的丰富的微古植物及微体动物化石(H3,H5,H8,H10),论证了白云鄂博群为下古生界[24,28]。作者等在腮林忽洞群中新发现的化石材料,支持了张鹏远等的工作。据目前已有的材料,在全球范围内,微晶丘仅见于奥陶纪—三叠纪,也佐证了白云鄂博群与腮林忽洞群更可能为下古生界。根据新的地质记录,作者修正原有中元古界的观点,认为,腮林忽洞群—白云鄂博群为加里东期裂陷槽沉积。根据震积岩层位,裂陷作用始于腮林忽洞群DS5,即腮四组时期。前已述及,这个时期可能正是主要成矿时期,白云鄂博群下古生界化石资料与大量加里东期成矿年龄数据相吻合[21,26,41,42]。至于1400~1200 Ma的年龄数据需进一步研究其地质意义。2 丘控矿床基于赋矿白云岩为微晶丘这一新认识,白云鄂博矿床的形成除了可能与幔源物质及火山作用有关外,微晶丘的生物聚矿作用和微晶丘本身的储矿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7 结论腮林忽洞群与白云鄂博群的研究涉及对华北地台北缘构造演化和白云鄂博矿床成因的认识。笔者希望本文提供的新材料和新认识能引起地层学、沉积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矿床学等学科地质学家的兴趣,从新的角度和思路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部分同位素年龄数据与古生物材料的矛盾应如何解释?腮林忽洞群中震积岩组与白云鄂博群中的多个震积岩层位如何等时对比?强地震形成的构造背景如何?腮林忽洞群微晶丘层位是否可能高于白云鄂博赋矿微晶丘而是一个穿时微晶丘?微晶丘生物成矿机制和微晶丘储矿机制如何?这些问题均需深入研究。丘控矿床的提出,使我们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到与白云鄂博赋矿微晶丘平行的腮林忽洞微晶丘上,在这个微晶丘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铁、稀土或(和)铌矿化。这是本文的期待。参考文献[1]李毓英白云鄂博铁矿地质与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1959[2]周振玲,李功元,宋同云,刘宇光内蒙古白云鄂博白云石碳酸岩的地质特征及成因讨论地质论评1980,26(1):481~488[3]李继亮,胡辅佑白云鄂博群中蛇纹岩质滑塌堆积地质科学,1981(3):269~272[4]孟庆昌白云鄂博碳酸岩矿床的成因特征地质与勘探,1981(3):11~15[5]孟庆润论白云鄂博铁矿含矿围岩—白云岩的沉积成因及其沉积环境分析地质论评,1982(5):481~489[6]白鸽,袁忠信白云鄂博矿床成因分析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刊1983(4):1~15[7]成忠礼,桂训唐,王俊文白云鄂博黑色板岩的Rb-S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见: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年报(1982~1983)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43~44页[8]李继亮白云鄂博群中的酸性火山岩地质科学,1983(1):36~43[9]李士勤再论内蒙古白云鄂博含稀有金属碳酸岩及其铌稀土铁矿床的成因见:北方板块构造文集第1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56~185页[10]魏菊英,上官志冠白云鄂博铁矿围岩白云岩的氧、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岩石学研究(第二辑)北京:地质出版社,14~21页[11]刘铁庚白云鄂博白云碳酸岩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报,1985(3):15~28[12]刘铁庚白云鄂博白云岩氧、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成因讨论地质论评,1986(2):150~159[13]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白云鄂博矿床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4]侯宗林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成矿模式及成矿作用地质与勘探,1989(7):1~5[15]王楫,李双庆等内蒙古渣尔泰山群与白云鄂博群时代对比及含矿性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16]Drew L J,M eng Qingrun and Sun WThe Bayan Obo Iron-rara-earth-niobium deposits,In ner Mongolia,CL,1990(26):43~65[17]刁乃昌白云鄂博群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中国区域地质,1990(4):353~359[18]孟庆润白云鄂博“H8”含矿白云岩的岩石类型冶金地质动态,1991(8):17~19[19]袁忠信,白鸽,吴澄宇,张宗清内蒙古白云鄂博铌、稀土、铁矿床的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矿床地质,1991(1):59~70[20]张宗清,叶笑江,袁忠信等白云鄂博稀土矿床的形成年代:Sm-Nd同位素数据岩石矿物学杂志,1991(1):80~83[21]赵景德,任英忱等以多种证据建立的白云鄂博稀土矿床成矿物质的生成顺序地质找矿论丛,1991(4):1~17[22]梁玉左,王楫白云鄂博群H8岩段顶部发现微小型叠层石内蒙古地质,1992(1):11~12[23]孟庆润,Drew L J内蒙古白云鄂博“H8含矿白云岩”氧、碳同位素研究及其成因地质找矿论丛,1992(2):46~54[24]孙淑芬内蒙古白云鄂博尖山组微古植物新发现地质论评,1992(5):474~477[25]王楫,李双庆,王保良,李家驹狼山—白云鄂博裂谷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6]Chao E C T,Back J M,Minkin J A and Ren YHost-rock controlled epigenetic,hydrothermal metasomatic origin of the Bayan Obo REE-Fe Nb ore deposit,Inner Mongolia,PRCApplied Geochemistry,1992,7:443~458[27]陈辉白云鄂博矿床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见:第五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561~562页[28]张鹏远,李双庆,王长尧,牛绍武,孙淑芬等白云鄂博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93,28,1~86[29]任英忱,张英臣,张宗清白云鄂博稀土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主要地质热事件地球学报,1994(1—2):95~101[30]张宗清,唐索寒,王进辉等白云鄂博稀土矿床形成年龄的新数据地球学报,1994(1—2):85~93[31]袁忠信,白鸽,吴澄宇等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H9火山岩岩石特征及其意义矿床地质, 1995(3):197~205[32]白鸽,袁忠信等白云鄂博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论证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33]潘启宇白云鄂博铌稀土铁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996(3):369~378[34]乔秀夫,宋天锐,高林志等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地质学报,1994(2):16~34[35]乔秀夫,宋天锐,李海兵,高林志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成因地层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6]Тимофеев Ъ В,Гнрмaн Г Н,Михайлова Н СМ икрофитофоссилииДокембрия,Кeмeбрияи ОрдовикAкaдeмИЯН аук СССР,Институт Геологии иГ еохронологииДокембрия1976,1~107[37]邢裕盛,刘桂芝长江西陵峡区奥陶—志留纪微古植物群第一届全国化石藻类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45~154页[38]Tsien H HAncient reefs and micrite mounds,their concepts,no menclature and PGSChina,1990(4):261~287[39]钱宪和,微晶灰岩与微晶丘它们的问题与成因台湾中央地质调查所特刊1991(5):213~287[40]季强,章雨旭从层序地层学研究试论华北地区寒武系与奥陶系分界地质论评,1997,43(3);241~248[41]内蒙古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42]刘兰笙、高翎、杜安道、孙亚莉白云鄂博稀土矿床中辉钼矿的铼-锇同位素年龄矿床地质,1996,15(2):188~191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投稿邮箱格式怎么写

这个不是很难的,一般的格式都是差不多的。也可以直接让品优刊帮你投也是可以的。这样是会比较方便的。

邮箱格式是:登录名@主机名域名。以QQ邮箱为例,QQ邮箱的格式为:qq号。使用QQ邮箱投稿的操作方法参考如下:1、打开QQ邮箱官网。2、输入QQ账号密码进行登录。3、在QQ邮箱主界面,点击左上角的写信。4、在写信界面输入收件人的邮箱,以及填写好主题和正文后点击发送即可。

给杂志投稿,最好是给责任编辑直接发电子邮件(现在报刊栏目的责任编辑名字后都会有其e-mail),因为这样不会担误你稿件的审阅,也就是说可以尽快地责任编辑看到你的稿件。若不知责任编辑的电子邮件,就给报刊的电子邮件投稿。2.联系方式应写在文章末尾,联系方式包括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及e-mail;这样便于编辑能及时与你联系“修改”等事宜。3.正文应该用word格式,并且应当在附件中,因为这样免使责任编辑重新排版,对于理科类的稿件也不至于使数理等符号变形。

一般都是按照编辑要求来的,标题注明栏目名+文章名+作者笔名+字数,正文开始和编辑问个好,然后贴稿子,末尾是作者联系方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