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故宫博物院赏析论文

发布时间:

故宫博物院赏析论文

上星期六我们跟随十几个老师参观了昔日的帝王之家——故宫。 我们从午门进入观察了故宫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故宫里人们很少注意的太监走的们都注意到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保和殿。这里是殿试的考场,殿内还悬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据说从清代开始现任皇帝将下一任皇帝的名字一分为二,一半在皇帝那一半在正大光明匾后面,待现任皇帝驾崩之后将他身上的一半字条与匾额后的字条一拼便是下任皇帝的名字了。游览结束后,我心中一直存留着疑问:古代没有起重机和一些现代建筑工具,他们是如何建成那么高的房子,吊起那么重的柱子和铜缸的呢?那个几百吨的大理石是怎么运过来的?现在的起重机也不一定能建起这么结实的建筑,故宫的建筑竟然能拆了还能原封不动的按上去,太神奇了!

进入午门,走过金水桥,就来到太和门前再走过太和门,就能看见太和殿了不愧是古代的皇家宫殿,殿外的栏杆是用汉白玉雕刻的,殿内的椅子、扶手、柱子和屋顶,竟都是金子做的太和殿是故宫里最中央的一个宫殿,也是皇帝行政的地方,所以,太和殿是所有宫殿阁楼中最壮观、最精致的在太和殿的屋顶上,龙的九子之一—嘲风,栩栩如生的立在屋顶的两个角尖上走出太和殿,走过中和殿、保和殿和乾清门,就来到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是皇帝休息的地方乾清宫既然是皇帝住的地方,就一定不会比其它的宫殿差了乾清宫是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殿内也铺满了金砖,让殿内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在殿内的正中央,有一个金色的宝座,宝座后面有屏,而在屏的两边,设有两根粗粗的金柱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低,宝座两头还有暖阁乾清宫的确很酷吧?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 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 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 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清 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 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 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 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 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 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 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 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 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 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 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 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 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 “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 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 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 五、六十匹,车、桥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 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图》是公元十二世纪时的画家张择端的巨作。它以广阔的画面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清明时节繁荣的社会景象。整幅画面上的景观从城郊一直到城内最热闹的街市,全画的房屋和树木繁多姑且不说,仅仅以描绘的人物而言,就有五百多个(查资料得知),他们中间有农民、船夫、商人、小贩、知识分子、和尚、算命先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这些充分显示了当时生活的繁荣,可见,作画者是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高度的生活观察能力的人,才可以创作出这样一件超现实主义的伟大杰作。  实际上,画家不仅仅是详实而又真实地描绘了京城主要河流两岸的节日风光,而且运用了高超的艺术手法,发掘和表现了生活中的戏剧和诗,也突出地表现在对汴河中的大船通过虹桥时的戏剧性的描绘,以及对市民生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赞美。所以,它不是单纯的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  先 看对汴河中大船通过虹桥时的描绘,就是整个画卷中最为精彩的一段,也是全画的高潮。当满载货物的大船准备穿过桥洞时,一个惊险的戏剧性场面就开始了,船顶 上的船夫,急急忙忙放下桅杆,但是有些困难,所以看得出面部表情很紧张,显出呼喊纷扰之状;与此同时,甲板上的许多船夫,有的在船舷两侧使劲撑篙,有的用 长杆顶住桥洞的顶端,以防冲撞;还有人从桥上抛下绳索,以便挽住那支船,使它平稳地穿过桥洞;此外,邻近的一些大型船只和大桥上的好些人,也在一旁指指点 点地帮忙助力。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参加到这场紧张而富于戏剧性的同激流搏斗的斗争场面中去。画面是那样逼真,仿佛有喧哗之声从画面传来。画家通过这段精 彩的描写,使整个画卷再次形成了一个热闹而紧张的高潮,避免了平铺直叙。同时,也是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的戏剧和诗句,把平凡的生活变成了动人的艺术。  桥 面上的热闹场面 ,也是同样耐人寻味的。熙熙攘攘的行人,桥栏杆两边的售货的小商,凭栏闲眺的市民,使桥面显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好像由于人多口杂吧,一些小小的纷扰发 生了,骑马的和一抬乘轿的迎面而来,眼看就会撞车了,幸好骑马人急中生智,连忙把马头揪住,那匹马聚然一惊,头向下冲,才避免了一场交通事故。可是它影响 到的前面的小毛驴,吓得跳了起来,又联动惊动了凭栏眺望的人们,打断了他们的闲情雅致,不得不回过头来把那小毛驴赶到了桥中间去。你看,这些细节的描写不 尽丰富了生活的情趣,而且,也反应了画家对新城市的世俗生活的莫大兴趣。从这个角度上看,《清明上河图》具有市民文艺的特点,是反应市民阶层生活的伟大诗 篇。  它的艺术构思,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方面的重要特点,它不是像西洋画一样,把视点固定于一定的位置上,而是采取“移动透视”或者“散透视”、“不定透视”的 手法来处理构图方式,这种手法更具有灵动性。比如,虹桥上下,既画桥下,有画桥上, 室内室外面面俱到。画家的观察和表现物象的能力和技巧,实在是惊人的,它跳出焦点透视的局限,根据主题的要求和艺术的规律,虚实、节奏巧妙组织画面,并按 照图画的需要,延长或者缩短上下上下左右的距离,更好地表现了画家的创作意图。此外,它也将其广阔的生活画面活壮丽的山河景象,有头有尾地表现出来,充分 地体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魅力。

1故宫博物院是中国xxxx的xxx之一,其修建于xxx年月日等基本介绍。2用途和兴建的意义。3历史修久和历史意义4由哪些分支组成,每一个部分的细节描述。赏析可围绕自己观后感和评价来写。

故宫赏析论文

上星期六我们跟随十几个老师参观了昔日的帝王之家——故宫。 我们从午门进入观察了故宫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故宫里人们很少注意的太监走的们都注意到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保和殿。这里是殿试的考场,殿内还悬挂着一块正大光明匾,据说从清代开始现任皇帝将下一任皇帝的名字一分为二,一半在皇帝那一半在正大光明匾后面,待现任皇帝驾崩之后将他身上的一半字条与匾额后的字条一拼便是下任皇帝的名字了。游览结束后,我心中一直存留着疑问:古代没有起重机和一些现代建筑工具,他们是如何建成那么高的房子,吊起那么重的柱子和铜缸的呢?那个几百吨的大理石是怎么运过来的?现在的起重机也不一定能建起这么结实的建筑,故宫的建筑竟然能拆了还能原封不动的按上去,太神奇了!

《解读故宫》:中国古建筑中无与伦比的杰作

这种东西百度两下不就有了么。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中国最美的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故宫博物院刊物

该院出版有《中华五千年文明集刊》、《国之重宝》、《惠风和畅》、《文物光华》、《故宫宝藏》、《元四大家》、《唐寅的研究》、《山水画皴法点苔之研究》、《清代通鉴长编》等著作,并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院内还有定期刊物《故宫文物月刊》和《故宫学术季刊》 。

You play they'll shut

《故宫博物院院刊》主管单位:国家文化部 主办单位:故宫博物院 国内刊号:CN 11-1202/G2国际刊号:ISSN 0452-7402是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它反映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们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水平,并致力于以发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宫廷历史、文物研究成果为己任。本刊本属于社科类刊物,但随着近年来多学科研究的渗透和互动,也发表一部分自然科学或人文与自然科学结合的文章,主要集中于文保科技、古建筑研究。刊物试图将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的触角进一步延伸,促进故宫自身学术研究的深化,加强故宫博物院的学术建设和整体进步。   《故宫博物院院刊》目前主要设有明清历史、文物研究(含古书画、古器物、古文字研究、佛教美术等)、古建筑、考古学研究、文保科技、博物馆工作等栏目。

截止到2012年,故宫博物院开放的宫殿有:中路:1午门 2太和门 3太和殿 4中和殿 5保和殿 6乾清门 7乾清宫(两侧弘德殿 昭仁殿等不开放) 8交泰殿 9坤宁宫 10坤宁门 11御花园建筑群 12神武门西路:1武英殿建筑群(作书画馆,展览换陈期间不开放)2养心殿建筑群(只开放正殿 后殿 东西配殿 体顺堂)3永寿宫(曾作嫔妃生活展,现不开放,拟再开放)4翊坤宫 体和殿5储秀宫 丽景轩(作溥仪宫中生活展) 6太极殿 体元殿 长春宫东路:1文华殿建筑群(作陶瓷馆,文渊阁不开放)2景阳宫(作金银器展)3钟粹宫(作乾隆玉器展)4延禧宫(书画研究中心,不定时开放)5景仁宫(作捐献馆,换陈期间不开放)6斋宫(作临时展览展馆,无展览时不开放,2012年4月-5月1日开放)7奉先殿(作钟表馆,需额外交10元参观)8东华门(可从东华门出,不能购票进入)9宁寿全宫(作珍宝馆 石鼓馆 戏曲馆):中路:九龙壁 皇极门 宁寿门 皇极殿(2012年4月后能进殿参观屏风宝座原状陈设) 宁寿宫(内部不开放)养性门 养性殿 乐寿堂 颐和轩西路:乾隆花园的第一、二、五进院落东路:畅音阁、阅是楼(作戏曲馆)以往开放情况:永和宫 曾作 铜镜展,2009年末起关闭咸福宫 曾作 慈禧垂帘听政展,原状陈设,2010年起关闭承乾宫 曾作 青铜器展,2009年末起关闭永寿宫 曾作 嫔妃生活展,2011年起关闭慈宁宫 曾作 展馆,现拟作雕塑馆开放21世纪后新开放区域:文华殿建筑群 武英殿建筑群参考资料欣欣旅游欣欣旅游[引用时间2017-12-22]

我在故宫修文物赏析论文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非常平实、细致的视角展现了在故宫工作的文物修复者们的日常文物修复工作。通过这部纪录片,让人们了解到更多故宫文物的故事,并且传递出工匠们身上的匠人精神。是非常值得一看的纪录片。故宫馆藏了数量众多的珍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历史时代的洗礼,文物宝贝自然有破损,这部纪录片就是展现了在故宫工作的文物修复大师们对文物珍宝的修复工作。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跟随师傅们的日常工作轨迹,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感受那些沉淀在文物珍宝上的岁月气息。陶瓷、木器、钟表、织绣不同的文物有不一样的修复之道,不同的材质,不同专业的修复大师。修复师们都有一双妙手,对每一件文物进行耐心、细致的修复,一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不同于修补一件衣裳、修理一个机器那么简单,文物的修复要尽最大可能还原原貌,取用同样的材质,搭配同样的颜色,保持那种时间留下的味道。修复一件文物,有时会耗上几个月的时间。谁说修复师的日常工作生活是枯燥无味的?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才发现在故宫里工作,是一种享受。他们对一件文物要精雕细琢,需要细致观摩,需要聚精会神,文物修复者身上具备那种匠人精神,耐心细致,追求完美。每日的工作地点是在故宫,在闲暇之余,还可以一起采摘故宫里的果子吃,这么悠然的工作环境,轻松的工作氛围,也令人羡慕啊!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会被文物修复者身上的匠人精神所打动,也会被故宫中珍藏的文物珍宝所吸引,迷上那种浓厚的历史气息,多少人看完也想去故宫修文物啊~

很好

故宫深处的“扫地神僧”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工作在故宫深处传说中的冷宫——西三所,“去寿康宫打个水”是他们的日常,他们经常过手的是古代皇家宫中珍藏的各种精品文物,他们尽心尽力地呵护着古老的文物但却从未留下任何签名印记,他们是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他们谦和朴实,他们用一生来追求古老的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不遗余力,他们身上古风犹存,外界的浮躁喧嚣早已被排除在他们的世界之外,他们仿佛是故宫深处的“扫地神僧”。1,对历史的敬畏心——传承文物不言,默默的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都深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他们深知,自己并不是简单的在完成一份工作,文物修复本身就包含着对宝贵历史遗产的传承。那一件件文物,是宝贵实物的传承;那文物背后的传统技艺和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由此,他们都自然地生出一份庄严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历史,是他们的底气,他们的使命。2,对文物的珍爱心——呵护那一件件曾经在历代皇室家族手中流转的文物,经历了各种波折,方才在故宫博物院等保护性的单位安家落户。它们经历了几百上千年的风雨洗礼、时间考验。文物修复师们,最懂这些文物的珍贵。他们用心地呵护着每一件文物,深入的理解它们,感悟它们,严格的遵守着“最小干预原则”,“修旧如旧”,“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延续文物的生命,呵护文物最原始的、经年不变的容颜。3,对技艺的执著心——钻研与互联网、信息科技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变更完全相反,文物修复师们依然秉承着传统的“师承制”,一带一、一带几的师徒形式传授技艺。老师傅身上经过毕生精力磨练出的“功夫”,徒弟们也依然要从最基础的环节练起,比如大多数徒弟入行时,都要从“磨性子”开始,最简单枯燥的工作,一做就是一到三年。手工的工具,手工的原材料,在打磨和制作过程中,凝结成深厚的基础,这是他们进一步钻研的信心。他们学艺,从不刻意求“快”,而是求“精”。他们心无杂念,刻苦钻研,所想的只是如何将手上的“活儿”做的更好一些。那些技艺精湛的老师傅,在真正动手修复文物之前,也都宁愿先拿出个把小时,把原本已经很熟练的手法再“热身”一下,手顺了再上手修复文物。他们内心对技艺的钻研,永无止境。4,对外界的平常心——定力经过多年的钻研和苦练,这些文物修复师们手上的技艺都非常精湛。同时,他们过手的,又常常是皇家典藏,历代精品中的精品,见识不凡。常人如能够近身观赏一件珍贵古物,已属难得的幸运,多会自豪的分享。故宫这些文物修复师们,愈是技艺精湛,愈发谦逊,因为他们深知传统技艺的精妙;愈是见多识广,愈发淡然,因为他们理解历史遗产的广博。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经历,让文物修复师们心胸更宽广,心态更淡然,他们精神世界的丰富,让他们面对外界时,自有一种沉静的定力,那是一种多年积累凝结的智慧。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用一生的时光,传承着历史,传承着技艺,传承着文化。他们已经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到那一件件修复好的文物中去,延续着历史的生命。他们超然物外,俨然是故宫深处的“扫地神僧”,不争名利,默默不语,守护着历史。26雾凇

故宫赏析论文3000字

《解读故宫》:中国古建筑中无与伦比的杰作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的宫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历时14年基本建成。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的清王朝,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现称“故宫”。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有房屋980座,共计8704间。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此外还有斋宫、毓庆宫,重华宫等等,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的。   明、清两朝代皇帝居住的宫城叫做紫禁城。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此举行盛大仪式。内廷中最著名的是养心殿,清末慈禧太后曾在此垂帘听政长达40余年。明朝所建紫禁城有两座,一在北京,一在南京。

诗意的居住和诗意的建筑  海德格尔曾说过,人类在大地上诗意地居住。  诗意的居住离不开诗意的建筑。诗意是一个美丽的令人遐想联翩的词汇,同时又是一个抽象的非常主观的词汇。因此恐怕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眼中心里,诗意会有不同的标准和模式吧。  尽管如此,正所谓“道法自然”,诗意也直接源于自然——触景生情,于是“诗缘情而绮丽”。因此,诗意的居住离不开大自然,而诗意的建筑也应该是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这和建筑物本身的工艺和造价是没有关系的。  先说造价低廉工艺简陋的诗意的建筑及其相应的诗意的居住状态。在历史上,这多半是那些“千首诗轻万户侯”的“白衣卿相”文人骚客们所追求并实际使用的建筑形式和亲身体验的居住状态。  在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思想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都主张一种简朴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大约和这些思想家们生活的时代有关——距离刀耕火种而民风淳朴、无法奢华也不事奢华的尧舜时代还不算太远;大约也和这些人的生活阅历及其社会地位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老子、庄子、墨子、孔子,虽然都贵为千秋伟人,但在当时当世却都未曾享有达官显贵的世俗地位以及因之而有的奢华经济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  于是后世读书人在未“闻达于诸侯”之时,也就不会以简朴的居住和生活为耻辱了——有先贤为楷模嘛。于是在“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理暗示下,安贫乐道,在简单粗糙的物质条件下,创造了颇为引人入胜的诗意的建筑和诗意的居住方式。  这种诗意的居住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条件,主观上是热爱自然的诗意之心,客观上是不乏竹木花草的诗意环境。诗意在于发现,诗意更在于创造,而创造和发现都需要人的主观努力,所以若无主观诗意之心,天下便无所谓诗意之居住或诗意之建筑可言。而外在的客观环境,则可以成为诗意之心的具体寄托物或体现物。  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而作诗的“赋比兴”手法说明,诗心与诗意并非独立存在或凭空产生,一切都还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这种诗意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甚至表达了人的品格气质以至于可以压倒生理上的欲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此种诗意居住首先由很多隐士或有归隐之心的文人付诸实施并通过文字的威力传播于社会留给历史。他们所追求的是回归自然以求得心灵的宁静和归依,对环境很注重而对其他建筑细节则不甚在意。  六朝时代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其著名的〈小园赋〉里就率先表露了这种思想。其开篇就从人类原始的基本居住状态说起:“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其所谓巢父,乃是大名鼎鼎的辞掉尧帝禅让的许由先生,因其“夏则居巢,冬则居穴,饥则仍山而食,渴则仍河而饮。”故号巢父,他过的完全是一种纯粹的原始状态的自然生活。壶公则是〈神仙传〉中的传奇人物:“壶公常悬一壶空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意谓有一容身之地可矣,“岂必连闼洞房”,“绿樨青琐”?  接着庾信描述了他的建筑设想——“余有数亩敝庐,寂寞人外,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风霜。”他对房子本身要求不高,“檐直倚而妨帽,户平行而碍眉。”事实上也就近于后来辛弃疾所描写的农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但其对环境的设计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  “榆柳两三行,梨桃百余树。┅┅草树混淆,枝枝相交。┅┅鸟多闲暇,花随四时。┅┅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落叶半床,狂花满屋。┅┅鸟何事而逐酒,鱼何情而听琴?”  在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那里,最充分地体现了诗意居住的自然本质。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状态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他居住的大环境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小环境则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幅真正鸡犬相闻的农业文明自然闲适的居住环境图,而其建筑就只不过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罢了。然而,“此中有真意”,却每每令人“欲辨已忘言”。已足证这一基本原理:人心深处,皆有诗意;人宅相扶,天地交感;诗意建筑,环境领先;诗意居住,归依自然。  这正可以说明昔日美国著名建筑大师赖特(WRIGHT)设计的“从地里长出来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草原建筑”为什么能风靡欧美,而今日惨烈的房地产竞争中为什么开发商们最后共同的王牌就都是环境营造。  -12-22/shtml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从理论上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主要特点;二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欣赏;三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欣赏。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培养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本课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以及对背景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的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型实例,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特点。(2)难点: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能实地参观。仅凭课本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窗饰艺术赏析  中国古代建筑窗饰形态丰富、色彩明丽、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华夏民族风格。古代的窗饰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它与窗的使用功能相互适应、融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中进化、发展,它的美学价值既体现在艺术形态中,也体现在社会文化上。本文通过对古代建筑窗饰艺术构成的浅析,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窗饰艺术历史画卷,希望籍此加深人们对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从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人们有所启发。  -JZZShtm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