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跨语言文化研究期刊排名榜

发布时间:

跨语言文化研究期刊排名榜

在中国销量和影响力第一的绝对是读者,还有受广大年轻女性追捧的瑞丽。该是第二。前三最后一个是知音。。。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 出版社:百花文艺 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

根据最新的排名分布,2020年中国法学核心科研评价来源期刊(CLSCI)的正式成员将为:《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商研究》《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政法论坛》《法制与社会发展》《现代法学》《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清华法学》《政治与法律》《当代法学》《法学论坛》《法学杂志》《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中国刑事法杂志》《东方法学》等22家。说明:RCCSE权威、核心学术期刊排行榜分级标准:分学科、按各期刊的综合评价得分排序并依次分为6个等级:①A+等为权威期刊,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期刊;②A等和A-等为核心期刊,A占各学科期刊总数的15%,即排在5%-20%的期刊;A-占各学科期刊总数的10%,即排在20%-30%的期刊;③B+等为准核心期刊,占期刊总数的30%,即排在30%-60%的期刊;④B等为一般期刊,占总数的30%,即排在60%-90%的期刊;⑤c等为较差期刊,占总数的10%,即排在90%-100%的期刊。

跨语言文化研究期刊排名

排名没有,这个只能说哪个学校好不好

新兴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学科进入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期各国比较文学研究空前活跃,成绩卓著,异彩纷呈,其中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被国际比较文学学界认为是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美国学者韦斯坦因认为是具有爆炸意义的事件。以季羡林、钱钟书、李赋宁、杨周翰、贾植芳、施蛰存、朱维之、戈宝权、赵瑞蕻、林清秀等一批前辈学者领航开路,著书立说,开复兴中国比较文学风气之先,乐黛云、廖鸿钧、陈惇、卢康华,孙景尧、倪蕊琴、饶芃子、谢天振、曹顺庆、孟华、严绍璗、周发祥、钱林森、崔宝衡、张铁夫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紧步其后,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贡献,使之走向了显学的坦途。二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打通了比较文学的学术通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开展了以对话、沟通,尊重、理解、共建人类多元文化为宗旨的各种学术活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理论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从时代的全球化和文化转型的新角度,在多元文化视野融合的基础上创建比较文学学科的新未来,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第三阶段的地位、作用和走向的看法。中国学者摆脱比较文学的传统观念,冲破比较文学“欧洲中心论”的樊篱,不断更新比较文学的观念、方法,以新观念、新眼光,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文学研究,开展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对话,促进互识、互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期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共建全球的多元文学和文化。

咦? 你也要考这个专业啊~ 我也是!!!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浙江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000。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注重加强理论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浙江大学快捷分类:社会教育综合 社会科学II出版发行:浙江  双月刊  A4期刊刊号:1008-942X, 33-1237/C创刊时间:1955  影响因子 000审稿时间:1-3个月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影响研究、会展经济、旅游目的地、业界之声、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规划及国外旅游研究前沿等方面的文章;逢双月集中刊登外语学术成果,主要刊登: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跨文化研究及外语教学等方面的文章。主管主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快捷分类:文学文史哲综合 哲学与人文科学出版发行:北京  月刊  A4期刊刊号:1003-6539, 11-2802/H创刊时间:1979  影响因子 420审稿时间:6-9个月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南开语言学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希望所刊出的论文既要视野开阔,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具体而微。在研究内容上,可以有语言本体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来解决汉语和其他语言在教学和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主管主办: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  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快捷分类:文学中国语言文字 哲学与人文科学出版发行:天津  半年刊  A4期刊刊号:978-7-100-1007-6,创刊时间:2002审稿时间:6-9个月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跨语言文化研究期刊排名查询

1、知网首页点击“出版物检索”,转下页在检索框输入期刊名称,即可查到该期刊的相关信息,包括影响因子。2、知网首页中间模块“出版平台和评价”,点击“选刊投稿”进入中国学术论文期刊投稿平台,检索框输入期刊名字,即可检索到相关期刊的影响因子。

一,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形成和特点人们认为美国传播学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而形成这样的传统有两方面的历史原因。第一,它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这些美国的社会科学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科学,较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与关于对科学知识的道德评价区分开来,以便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研究。美国早期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验的、量化的、以实际结果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传播学研究影响很大。第二,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特别在媒介市场和广告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精确性和预见性,大受欢迎,以致一些研究机构成为这些领域的必要附属机构。概括地说,经验主义传播学建立在以下三个哲学基点上:量化的归纳主义、因果决定论、诉诸持续的量化分析、统计实验的观念。不少赞同这些哲学基点的学者认为,统计实验是检验理论假设的唯一方法。他们较少关注各种权力组织或媒介组织结构带来的控制问题,较少从传播工具的历史和现代角度分析工具的社会意义。二,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相对的批判学派,主要集中在美国,所以有"欧洲批判学派"之说,这是由于批判学派的思想来源,主要在西欧。第一次两个学派(这只是从现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上)的冲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流亡美国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通过论证意识形态霸权的美国形式——大众文化,开始与萌芽时期的经验主义传播学对立。这些受到法西斯迫害而来到美国的学者,其哲学思辨的传统与美国社会科学中反思辨的倾向发生冲突。出于对本土法西斯统治的憎恨,以及学术传统的延续性,他们较多地注意到美国与纳粹德国的联系和相似性,美国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不尽相同的研究题材和契机。对法西斯的批判并没有导致简单地认同美国文化,他们认为这都是权威主义,只是形式不同,美国不是用恐怖和高压统治,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众传媒为途径的大众文化,来实现"权威主义"。所以他们倾向于使用批判的、较为极端的词句来谈论美国的大众社会和大众传播媒介。他们大多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影响不大,其中一些人后来回到欧洲(例如阿多诺,Adorno,T)。但是他们在美国还是培养或影响了一批新的批判学派学者,使得连续出现关于美国媒介文化研究的著作,主要讨论大众传播的"内容"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效果",进而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他们认为,当今娱乐与新闻已经不可分离,特别在电视中,只有娱乐节目才能使新闻得到销售。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早期的例如C米尔斯(Mills,代表作《权力精英》the power elite,1956)、B罗森伯格(Rosenberg)、D布尔斯廷(Boorstin)等等。他们注重大众传播的"内容"对"效果"问题的研究,通过批判性的考察传播效果而阐述了媒介如何发生作用,如何影响受众的思想。70-80年代从各方面审视传播现象的批判学派代表中,较为激进的如J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而最为"激进"的是H席勒(Schiller)的一系列著作,他提出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代表作是《大众传播和美国帝国》,其他著作还有《思想管理者》(1973)、《传播与文化霸权》(1976)等。其他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H甘斯(Gans,代表作《什么在决定新闻》deciding what's news,1979)、J凯里(Carey)、T吉特林(Gitlin)、M里尔(Real)、L格罗斯堡(Grossberg)等等。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M)从媒介技术和文化角度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如果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他不同于美国的经验主义学派,但与批判学派的观点差距也很大。批判学派是从大众媒介的内容及其控制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着手进行研究的;麦氏是从大众媒介工具本身、尤其是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工具对人的认识及人类的社会作用,着手进行研究的。就研究方法而言,早在40年代L林德就对经验主义的研究偏向提出了问题:"坚持它的人通常将自己置于现行的体制之中,暂时接受它的价值和目标,从事收集数据和描述趋势这些工作……时间是漫长的、数据总是不会完整,形势不断在变化,当'客观的'分析家在情况中发现更多的应记录东西时,他就会被更深地拉进假设的网络中,从这种假设出发,他正在研究的体制假装在运转。"(殷晓蓉,1999:29)当经验主义传播学深入证明一些假设的时候,例如色情和暴力的电视镜头是否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研究项目,批判学派的观点不在于证明是或否,而认为即使数据证明无害也无意义,因为这是要靠价值观来解决的。数据在这里无能为力,科学的数据只能客观地发现存在什么,但不能表示应该存在什么。三,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理论来源和代表人物欧洲学者的研究涉及到大众传播的,有一部分是专门研究大众传播的学者,例如英国的R威廉斯(Williams,著有《传播学》)、S豪(Hall,著有《制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N加恩哈姆(Garnham,发表过论文《关于大众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贡献》For a Contribu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 Communication)等。另一部分人不是专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而主要是研究社会学、符号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文艺理论等等方面的。他们较少同美国的经验主义传播学观点直接对立,各研究各的,但是若分析各自的观点,从研究方法、切入的视角到结论,差异确实较大。例如J哈贝马斯(Habermas,著有多卷本《交往行动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M福柯(Foucault)、P布尔迪厄(Bourdieu,著有《关于电视》Sur la Television)、R巴尔特(Barthes,著有《神话——一大众文化诠释》Mythologies)、T凡迪克(van Dijk,著有《作为话语的新闻》News as Discourse)等等。他们的著作自成体系,相当艰深,从不同视角对当代传媒的权力体系和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倾向进行了分析性的批判。如果一定要再划分一下,可以有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学派、法国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地中海沿岸学派等等,但是界线划分得并不十分清晰。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传播学欧洲批判学派的主要学理基础之一,当代还有一些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补充、修正的"后马克思主义",观点较为纷繁。以下是批判学派的几个主要的理论研究视角:1,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批判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基础来说明大众传播的性质,着重指出了媒介工业如何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各种权力,从媒介所有权、经济结构探讨各种媒介现象。这一点是欧洲批判学派的要点,如凯米勒所说:"对批判学派的学者而言,再没有比权力更重要的概念了。权力控制及支配等问题是所有批判理论——不论是有关经济的、社会的还是传播的理论——的中心。"(米勒,2000:101)2,文化工业论和非真实意识论(cultural industry theory and false consciousness theory)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媒介的意识形态具有决定受众观念的作用,以文化工业的形式出现的媒介,往往掩盖了它们这方面的本质。人们很难知觉自己所相信的意识形态正在奴役自己,偶有反抗,也会被既定的意识形态所压抑。如一些批判学派的学者所说,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或信仰,它还"构建我们的思想,控制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意识形态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存在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可能的。(米勒,2000:105)3,主流意识形态分析(dominant ideological analysis)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想说明:大众传播如何以间接的、无意识的方式,透过传播结构、专业理念或例行业务,不断复制着主流意识,从而成为统治者统治的一个环节。4,唯名论(nominalism)和多义性(polysemy)研究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反映意识形态的流通符号,进行内在涵义的分析。研究者认为,统治的权力结构不仅存在于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于日常流通的生活符号中。权力的存在是多面向的,各种符号的涵义也是多样化的,需要探讨日常生活情境、媒介使用和意义建构之间的联系。给批判学派提供相对具体的理论基础的主要人物,首推意大利共产党的领袖葛兰西(Gramsci,A1891-1937),他192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逮捕,判刑20年,在狱中写作了长达4000页的笔记手稿,对以往革命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省。其中,他提出的"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理论对于后人分析社会,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基本认识的切入口。 当代为批判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的学者中,下面的几位较为著名: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阿尔都塞(Althusser,L1918-1990),他的研究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功能、扮演何种角色。他关于意识形态建构主体功能的论证,认为人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并且在不同的类别、领域和实际仪式等意识形态中生活、变动和存在着。这对于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意识形态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英国文化学家S豪(1931年出生于牙买加)被视为批判学派的又一个当代理论来源。1985年国际传播学年会上批判学派的主要发言人就是豪,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他从宏观文化学角度,提出了媒介建构社会知识、形成规范和反应价值、塑造共识和提供"合法性",从而扮演意识形态的连构(articulation)角色。这对于批判学派的文化分析,提供了一种思路。法国当代哲学家福柯(1926-1984)的广义文化符号分析方法,对于从本文分析角度入手研究大众传播,影响巨大。他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的实例,实际上认为权力广泛分布于知识、交往词汇之中。意识形态泛化,并且形成"权力/知识"的对应。由于权力潜在于知识中,因而当人们更了解自己和控制自己时,也更被了解和控制。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1929-)属于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理论大家,著作等身。他提出的合理的交往的理念,以及质疑媒介商业化、从而提出的"公共领域"的概念,对于批判学派分析、区分媒介发挥作用的领域,提供了启示性的思路。四,近年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作近年世界各地以批判的或非经验主义的方法对大众传播进行研究的著作有不少,试举例如下:——英国学者默利(Morley,D)的《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television,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1992),作为文化学派的研究者,他对电视观众构筑过程进行了研究;——以色列学者戴岩(Daniel,D)、凯茨(Katz,E)的《媒介事件:历史的实况转播》(media events:the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1992),他们以文化批判的取向,对电视同步转播的文化构成进行了研究;——澳大利亚学者费斯科(Fiske,J)的《理解流行文化》(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1989),对流行文化进行了本文分析和意识形态解读;——美国学者巴格迪肯(Bagdikian,B)的《媒介垄断》(the Media Monopo-ly,1992),对各种控制媒介的隐蔽权力进行了揭露和分析;——美国学者吉特林(Gitilin,T)的《内在的黄金时段》(inside prime time,1994),对媒介生产、传播过程中权力关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的《获取信息:新闻、真理与权力》(getting the message:news,truth and power,1993),以本文分析和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媒介与权力的关系;——英国学者戈丁(Golding,P)的《媒介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edia,1997),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述了传播产业中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色列学者李伯斯(Liebes,T)和凯茨的《意义的外销》(the export of meaming,1993),研究了人的文化积淀如何影响接受信息意义的构成问题;——美国学者麦克马内斯(McManus,J)的《市场驾驭新闻学》(market driven journalism,1994),研究了市场机制在媒介生产过程中的体现;——英国女学者莉文斯通(Livingstone,S)的《感受电视:受众解读心理学》(making sense of television:the psychology of audience interpretation,1990),采用解读本文、构造意义的理论分析了电视观众的接受心理;——美国女学者格雷厄姆(Graham,L)的《在Subaru-Isuzu线上》(On the LIne at Subaru-Isuzu,1995),研究了组织传播中的"团队",如何通过协调控制实现组织霸权,等等。这些研究本身不一定是针对经验主义传播学的传统的,但是从另外的研究视角平衡着传播学研究的天平。五,我们如何评价批判学派不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他们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差别,除了方法上侧重面不同外,在研究视角上也存在较多的差异。批判学派一般是从宏观、中观角度分析问题;经验主义传播学较多地是从具体问题出发,较为微观地分析各种因素如何构成某种结果。但是双方不论在方法还是角度上,仍然是互通的。英国不少传播学者,观点上属于批判学派,研究方法上则采用了相当多的经验主义的作法;美国当代传播学研究中,也越来越多地渗入了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传播学批判学派,特别是美国国内的的一些这方面的著作,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主要针对的是资本主义传播业中的缺陷,在表现自由的环境中,提出的批判是深刻的和尖锐的,其中有些观点特别激进,带有相当的乌托邦特征。但是它对于遏制资本主义条件下传播业过分的发展偏向,是有一定抑制作用的,甚至是一种必要的学理性的监督。对美国而言的欧洲以其他学科研究为主的大家(例如现在较著名的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对于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缺陷,在学术上恰恰给予了相对应的补充,并且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现在的主流传播学,不知不觉地借鉴了不少批判学派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我们可以较多地借鉴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其中很多严肃的科学方法也是我们所缺乏的。但是我们似乎更缺乏精确的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研究传统,差异造成更大的吸引力,形成引介的主流,这是经验主义传播学能够得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刚刚开始,不宜在缺乏市场经济因素之时过分强调批判学派的批判观点,但要有意识地适当引进批判学派认识问题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因为造成一种学术平衡是必须的;这对于提醒人们尽可能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曾经出现的问题,也是及时和有益的。现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中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些可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有些则是由于我们没有或很少引进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造成的,对于应该知道的东西无知,把人家已经经历过的教训还在当作正面的新鲜经验。在这个意义上,目前需要较集中地引进一些批判学派的经典著作,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采用他们的切入视角,观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传播。 36×196=7056参考论著:贝尔(198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中文版巴特(1999):《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布尔迪厄、哈克(1996):《自由交流》,三联书店中文版。包亚明主编(1997):《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包亚明主编(1997):《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米勒(2000):《组织传播:入门与程序》,华夏出版社中文版。刘北成编著(1997):《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阮新邦(1999):《批评诠释与知识重建——哈伯马斯视野下的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张锦华(1994):《传播批判理论》,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版。陈学明等编(1998):《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论大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版。陈学明等编(1998):《哈贝马斯论交往》,云南人民出版社版。林丽云(1999):《一个英国传播研究左派重镇的崛起》,《传播研究简讯》20期。哈贝马斯(1995):《交往行动理论》第一、二卷,重庆出版社中文版。席勒(1996):《思想管理者》,台湾远流出版公司中文版。殷晓蓉(1999):《论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论文。奥斯维特(1999):《哈贝马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文版。赛弗林、坦卡德(2000):《传播理论的起源、方法和应用》,华夏出版社中文版。潘忠党(1998):《媒介、文化与社会译丛计划》,打印稿。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省级万方收录 有影响因子主管单位: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方圆电子音响出版社国际刊号:ISSN:2095-6711国内刊号:CN:13-9000/G教育探讨、教学实践、教改理论、学术观察、课程研究、职业指导、课堂设计、德育探究、创新管理、体音美教育、思政哲学、艺术文化、校企合作、科教论坛、中外交流等。投稿邮箱:

中文核心期刊包括北大核心期刊。在校硕士以及博士都需要有文章发表的要求,文章发表的数量与质量也是老师以及工程师评职称的硬性条件,

语言与文化研究期刊排名榜

以下是2017年中国最畅销杂志排名: 1、读者创于198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综合类文摘杂志,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2、时尚创于1993年,与世界名刊《COSMOPOLITAN》杂志版权合作的结晶,中国本土第一本时尚杂志,以风趣大胆韵味而著。3、瑞丽RaylL始于1995年,旗下拥有瑞丽服饰美容/瑞丽伊人风尚/男人风尚/等知名杂志,以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经营为核心业务的传媒企业。4、时尚芭莎BAZAAR《时尚》与全球著名时装杂志《Harper's BAZAAR》版权合作的结晶,全球引导潮流的高端时装月刊,服务于中国精英女性阶层的时尚杂志。5、知音创刊于1985年的情感类杂志,以曲折的爱情故事及名人轶事博人眼球,全国报刊转载和影视改编率较高的期刊。6、青年文摘创刊于1981年,畅销的青年杂志,面向全国且以青少年为核心读者群的文摘类综合刊物,刊物集萃来自报纸/期刊/图书等大众媒体的名篇佳作。7、中国国家地理国内科学学科类别杂志著名刊物,可读性和收藏价值高,其刊发的内容常被各大媒体转载。8、VOGUE1982年创刊于美国,世界上历史悠久广受尊崇的综合性时尚生活类杂志,被誉为"时尚圣经"。9、ELLE创刊于1945年法国,赫斯特国际集团旗下,1988年进入中国,国外知名品牌登陆中国的参考媒体,专注于时尚/美容/生活品味的国际性杂志。10、意林知名文摘类期刊,强调励志和人文关怀,以提供丰富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智慧而出名,内容风格现实温暖,学生课外阅读优选杂志。扩展资料:杂志(Magazine)是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杂志”的形成来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一种新的媒体也就因这样特殊的原因而产生了。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出版的《学者杂志》。最早的中文杂志是1815年在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最早的杂志为德国汉学家郭实腊1833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本样式,刊期使用清代皇帝年号纪年。任何一种杂志以自己的“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进行出版。参考资料:杂志-百度百科

《语言研究》 《语言科学》

对外教学领域的重要期刊主要有:第一梯队:《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二梯队:《华文教学与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另外,由于本体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像诸如《中国语文》、《汉语学习》、《中国语言学报》等都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阵地。汉语和汉字的优点: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它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现代常用的文字有四千至八千个,大多数是形声字。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而来的。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又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文化知识,它们依靠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为记录、保存、传播知识的工具——文字,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不可埋没的贡献。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周边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记录事件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汉语和汉字更是民族灵魂的纽带,在异国他乡谋生,汉字便是一种寄托,哪怕是一块牌匾、一纸小条,上面的方块字会象磁铁般的吸引着你,让你感受到来自祖国的亲切。因为那中国人的情思已经浓缩为那最简单的横竖撇捺。

跨语言文化研究期刊排名怎么看

新兴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学科进入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期各国比较文学研究空前活跃,成绩卓著,异彩纷呈,其中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被国际比较文学学界认为是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美国学者韦斯坦因认为是具有爆炸意义的事件。以季羡林、钱钟书、李赋宁、杨周翰、贾植芳、施蛰存、朱维之、戈宝权、赵瑞蕻、林清秀等一批前辈学者领航开路,著书立说,开复兴中国比较文学风气之先,乐黛云、廖鸿钧、陈惇、卢康华,孙景尧、倪蕊琴、饶芃子、谢天振、曹顺庆、孟华、严绍璗、周发祥、钱林森、崔宝衡、张铁夫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紧步其后,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贡献,使之走向了显学的坦途。二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打通了比较文学的学术通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开展了以对话、沟通,尊重、理解、共建人类多元文化为宗旨的各种学术活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理论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从时代的全球化和文化转型的新角度,在多元文化视野融合的基础上创建比较文学学科的新未来,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第三阶段的地位、作用和走向的看法。中国学者摆脱比较文学的传统观念,冲破比较文学“欧洲中心论”的樊篱,不断更新比较文学的观念、方法,以新观念、新眼光,通过跨学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文学研究,开展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对话,促进互识、互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以期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共建全球的多元文学和文化。

在搜索引擎中搜索到的论文一般都是看不到正文的。要购买了期刊网的帐号才能登陆。参考一下这个:福建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张姝 摘 要 本文依据长期的教学和大量的观察,从迁移的角度出发,探讨分析了福建方言对方言区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发现方言语音与英语语音存在着很大差异,构成了方言区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因素。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福建方言区的英语教师的教学和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将有所裨益。 关键词 福建方言,英语语音,负迁移,语言学习焦虑 一、迁移理论 在心理学中,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1]在外语学习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中认为:在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倾向于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学习中来。奥得林(Odlin)[2]把迁移定义为:迁移是一种影响,它来自于已习得语言(可能是错误习得)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与差别。1994年,埃利斯(Rod Ellis)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将母语迁移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正迁移、负迁移、回避和过度使用。由于本文主要讨论负迁移现象,所以这里介绍一下此理论中的正负迁移两个方面。 1、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这时母语规则能够减轻外语学习的负担,减少外语学习中的错误,促进外语的学习。这时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影响叫正迁移。 2、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外语的学习,此时母语对外语的影响是消极的。这种影响称为负迁移。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音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在中国学习者的发音中普遍存在着汉语发音的负迁移现象;由于地区差异,又存在着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依据上述迁移理论,本文将具体探讨一下福建方言在方言区大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 二、福建方言与英语语音 “语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声音符号的习惯系统’……只有人发出的有意义的成系统的声音才是语言”[3]。可见语音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语音、词汇、语法在区分汉语方言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等的。相对来说,语音应该是区分汉语方言的主要标准”[4]。可见方言是按照语音来划分的。 1、福建方言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5]方言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是从结构去看,一个是从功能去看。社会语言学侧重从功能方面去给方言下定义,“认为它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6]方言形成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福建省是汉语方言最复杂的省份之一。全国各大方言区中,福建占着5种。分布最广的是闽方言。闽方言分为邵将、闽北、闽中、闽东、莆仙、闽南、琼文7个次方言,之间互不通行,可能是秦汉时代汉人南侵时与当地的闽越语言不同支系交互的结果。除分布最广的闽方言之外,闽西有大片客家方言,闽西北有赣方言,浦城县有吴方言,还有一些地方有官话方言岛。福建省境内的方言不但品种多,而且内部差异很大。像连城、尤溪、顺昌等地,一个县内就有几种、十几种不能相通的话。福建方言区的学生,由于福建方言的影响,英语发音会遇到一些特殊困难,因此也可以从母语方面探究原因,寻求解决方法。 本文针对在校福建籍大学生方言的语音特点,做一个浅显的分析、总结,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方言的语音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以资参考。 2、英语语音 语言首先是由语音组成的,语言的作用首先是交际,交际的首要形式是口语交际,口语交际离不开语言的发音。英语语音是英语使用者所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的东西,个别语音可以有变化,但是变化不能超出该音音位变化所允许的范围,否则就会引起发音错误。方言区的学生由于受方言影响根深蒂固,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又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语音训练,因此把方言中的语音迁移到英语语音中来,由此造成的语音方面的错误是非常突出的,下面具体讨论福建方言在英语语音中的负迁移现象。 三、福建方言在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 英语学习中,本族语语音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早已有人论及。“从语音上看,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语言中的音去感知不熟悉的语音”[7]。学习一种外国语的人,尤其是成年人,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他本族语发音习惯的影响,他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本族语的一套发音习惯搬到外国语中去。 这种影响对于那些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而言,是十分明显的。如福建各地对/n/,/l/,/r/基本不分,在上大学英语Focus Listening的第一册第一课中,对于平行的两个班,我们在上课时先给一个班讲述这三个音的发音特点、舌位,然后做辨音练习,而另一个班我们先不做区分,直接听音,结果发现第一个班的效果要比第二个班好得多,而第二个班中,城市学生比地县学生区分得清楚。这就充分说明了受方言语音影响较小、普通话水平较好的学生,其本族语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就小,而那些方言很重,普通话很不标准的学生,本人方言语音对英语语音的影响就大。 综上所述,语言具有表意性,“语言的表意性就是语音传递说话者用词汇概念表达的一系列思想”。[8]当语音无法正确地传递说话者的思想,或听者无法用已有的语音知识去感知说话者的词汇概念时,这种语音肯定会对说话者或听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方言太重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焦虑情绪。根据心理学家的解释,“焦虑是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9]。这种语言学习焦虑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如下: 1、英语学习焦虑 福建籍学生由于很多人方言重,无法准确地拼读单词、朗读句子课文,往往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自己读的材料别人听不懂,别人读的东西自己不明白,写出来大家都明白。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语音问题是毋庸置疑的。如a moon-lit night,福建籍学生由于n、1不分,是不太可能听明白什么意思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学生以英语为学习目的语,很多新生刚入大学很难适应课堂活动,逐渐产生焦虑心理,进而影响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可从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到。有这种学习焦虑的学生,常表现为“语音变调,不能正常地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站起来回答问题有冻僵的感觉,忘掉才学过不久的词汇,甚至根本不说话,只是保持沉默不语”[9]等。他们回答问题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性很小,倾向于回避比较复杂的句子,或者经常抱怨课程进度太快,学习太难,需要更多时间去学习。 2、交际畏惧 根据McCroskey(1978)的解释,交际畏惧指的是个人对于与他人的真实或者预期交际产生的恐惧或者焦虑程度。语音、语调太差的学生由于担心无法感知他人话语,或者别人不能听懂自己传递的信息,往往不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经常有压力和焦虑,不愿坐前排,上课低着头,回避与老师的目光相遇,即使被迫进行交际,也是寥寥几句,不愿深入,或是说声“sorry”结束。这些都是典型的交际畏惧表现行为。他们的交际经常是被迫的、很勉强的。他们对自己的英语能力的自我评估很低,有些学生甚至不认为英语学习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愿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因而学习效果很差,效价不高。 3、负评价恐惧 实践证明,受方言影响大、语音差的学生往往很在意老师、同学对自己语言水平的评价,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其行为方式倾向于使可能出现的不利评价因素降到最低程度,经常有意识地回避或尽早结束交际。对自己今后的英语成就期望不高,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常有“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这种经常性的提醒会威胁学生自尊需要的满足,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增强焦虑倾向。 四、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以上论述证明,福建籍学生,很多人由于受方言影响,英语语音掌握较差,英语学习存在一定障碍,产生语言焦虑。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语言焦虑可能对动作行为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影响:一是“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ng anxiety);二是“抑制性焦虑”(debilitating anxiety)。[10]前者有利于外语学习,而后者则相反,而完全缺少焦虑感与焦虑感过强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为此,在英语教学中,对于由于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语言焦虑可采取一些措施予以有效控制。 1、英汉语音分析对比 成人学习英语和儿童学习话语的心理基础是不一样的。儿童在客观环境作用下,通过同化和适应来习得语言,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智力成长的过程是一致的。成人学外语时其智力已发展成熟,因此他是从已知的事实出发,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习。要克服其本族语的干扰,最好的办法是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这在语音上已证明有较明显的进展。[11]因此,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在语音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参照普通话语音特点,指出学生方言中的语音失误并与英语语音进行比较,有目的、有意识地强化训练,逐渐减少其方言的干扰,提高他们正确发音、拼读的语言能力。 2、创造轻松、惬意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 福建籍学生语音基础普遍差,学习中存在语言焦虑,如何将这种焦虑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轻松、惬意的课堂语言学习环境十分重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一样重要。轻松、惬意的课堂气氛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尊心,使其对英语学习持一种积极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质量,增强课堂信息反馈,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鼓励学生朗读、背诵英语材料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材料的积累,朗读、背诵英语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理解内容,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充分感知语音特征。提高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可以帮助学生注意所输入语言的特征,并且注意所输入语言和输出语言间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掌握语音知识。正确的发音不仅有助于学生听力、口语的提高,而且也可帮助他们正确拼写单词,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4]王福堂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M] 北京: 语文出版社,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6]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申小龙.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纵横谈[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8]潘诺夫、王仲宣.信号、符号、语言[M].何纯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9]王银泉、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10]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11]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Fujian Dialects i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Its Revelation to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Zhang Shu (a 2004 graduate student i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view of transf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the Fujian dial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which, according to large amount of observation and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makes a point that great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dialect and that of English, and hence, the factor of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dialect speaki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English pronunciation is It will be of extraordinary value not only to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method but also to English learners’ study method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on it in F Key Words: Fujian dialec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negative transfer, language learning anxiety

1,跨文化交流又叫跨文化传播,是建立在语言沟通基础上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其核心是交流。交流要有两个以上的主体,还要通过一定的交流媒介,共同的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和媒介,同时也是交流成功的保证。2,因此,跨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共同的语言。3,跨文化交流是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共同研究对象。社会语言学侧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应用语言学侧重的是语言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