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民国文献整理

发布时间:

民国文献整理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是宋神宗下旨命令他编写的,以供后人参考《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相关版本(也就是怎么流传下来的过程):宋本:1.余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2. 清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述略》认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明刊本:1.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历朝多次修补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并版本3. 元刻明修补本清刻本: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3.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民国刊本:1. 民国元年:涵芬楼铅印本2.百衲本3. 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4. 影印宋刻本

概 述第一章 医疗机构第一节 医寓、诊所第二节 卫生站、室第三节 医疗保健站、所第四节 疗养院、所第五节 医院1990年上海市专科医院机构数、床位数统计表第六节 医院选介第二章 医疗服务第一节 门急诊民国35~37年上海市医院门诊量统计表(单位:人次)第二节 住院第三节 家庭病床第四节 巡回医疗第五节 医疗队第六节 医疗救护第七节 医疗用血1979~1990年献血人数、采血量统计表第三章 医疗技术第一节 科室设置第二节 器械装备第三节 技术水平第四章 医疗制度第一节 自费医疗第二节 劳保医疗第三节 公费医疗第四节 集资医疗第五章 医政管理第一节 开业医务人员管理第二节 集体医疗机构管理第三节 划区医疗管理第四节 群众卫生组织管理第五节 社会办医管理第六节 医院管理第七节 医疗事故处理1983~1990年上海市医疗事故统计表(单位:起)1990年上海医院名称、床位数一览表 概 述第一章 人员第一节 中医人员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人员第二章 医疗机构第一节 个体开业第二节 医局、施诊所第三节 联合诊所第四节 门诊部第五节 医院1990年区县级中医医院一览表第六节 医院中医科第三章 流派、特色第一节 中医流派第二节 中西汇通派第三节 专科专病医疗特色第四章 人才培养第一节 中医带徒第二节 医学院校第三节 函授教育第四节 在职教育第五章 科学研究第一节 科研机构第二节 重大成果第六章 医著第一节 文献整理第二节 专著 概 述第一章 机构第一节 市级第二节 区、县级第三节 基层第二章 传染病及突发流行性疾病第一节 疫情1930~1949年上海市十二种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1950~1990年上海市急性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上海市1950~1990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死亡动态示意图第二节 防治第三章 食品卫生第一节 监督管理第二节 食物中毒上海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起数及人数统计表1954~1990年集体性食物中毒月别分布统计表1962~1990年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分类统计表1954~1990年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分类统计表1954~1990年引起食物中毒的环节分类统计表第三节 食品营养上海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食物消费量统计表(单位:克)第四章 学校卫生第一节 健康监测1982~1990年上海市中小学毕业生体检完全健康率统计表(单位:%)1985~1990年监测点、非监测点学校学生完全健康率统计表(单位:%)1979~1989年上海市7~18岁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十年平均增长值统计表第二节 教室设施第三节 饮水饮食卫生第五章 环境卫生第一节 饮用水第二节 大气第三节 公共场所第四节 化妆品第五节 建筑设计第六章 劳动卫生第一节 粉尘第二节 毒物上海市苯、铅、汞铬作业工人体检中毒病例检出率统计表(单位:%)第三节 物理因素第七章 放射卫生第一节 环境本底1985~1986上海市各区县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深度统计表(Bg·Kg-1)(X±SX)第二节 监督管理第三节 重大事故处理 概 述第一章 清洁卫生运动第一节 社会团体办第二节 民国上海市政府办第三节 市人民政府办第二章 爱国卫生运动第一节 组织网络第二节 除“四害”第三节 整治环境第四节 农村饮水卫生90年代上海市农村改水投入资金统计表90年代上海市农村改水物资投入量统计表第五节 农村粪便管理第六节 评选·创建1952~1990年上海市全国爱国卫生、除害灭病先进(模范)统计表 概 述第一章 机构第一节 海关检疫机构第二节 上海海港检疫所第三节 上海卫生检疫所第二章 检疫查验第一节 海港第二节 空港1965~1990年上海航空卫生检疫飞机和旅客数统计表第三章 传染病监测第一节 健康检查1985~1990年上海卫生检疫所体检血样检验统计表第二节 预防接种1949~1990年上海卫生检疫所预防接种统计表(单位:人次)第三节 入境特殊物品第四章 卫生监督第一节 国境口岸第二节 交通工具1950~1990年上海蒸薰除鼠及免予除鼠船舶统计表(单位:艘)第三节 进口食品第四节 饮食从业人员第五节 集装箱·废旧物品 概 述第一章 机构、网络第一节 机构上海市区级健康教育机构名称及成立年份一览表上海市县级健康教育机构名称及成立年份一览表第二节 网络1990年,市和区、县、其他部门以及基层的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图第二章专项宣教第一节学校卫生宣传教育第二节妇幼卫生宣传教育第三节群众卫生(爱国卫生)宣传教育第四节传染病预防宣传教育第五节血吸虫病防治宣传教育第六节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预防宣传教育第七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第三章主要传媒第一节报刊第二节广播专栏第三节影视片 概 述第一章组织网络第一节沿革第二节三级妇幼保健网第二章妇女保健第一节妇婴保健第二节妇科病防治1986~1990年妇女病普查情况统计表第三节女职工保健第三章儿童保健第一节主要疾病防治第二节集体儿童保健第三节散居儿童保健第四节儿童生长发育第四章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第一节指导第二节手术第三节技术第五章优生优育第一节优生第二节优育 概 述第一章血吸虫病第一节沿革第二节流行状况上海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示意图第三节机构第四节防治第二章结核病第一节沿革第二节疫情第三节机构第四节防治第三章性病第一节沿革第二节 疫情1923~1925年山东路医院门诊病人性病统计表第三节机构第四节防治第四章肿瘤第一节沿革第二节病情第三节机构第四节防治第五章精神病第一节沿革第二节病情第三节机构第四节治疗第五节社区康复第六章麻风第一节沿革第二节病情第三节机构第四节防治第七章眼病第一节 沿革第二节机构第三节防治第八章牙病第一节沿革第二节机构第三节防治1990年上海市专科专病防治网示意图 概 述第一章机构第一节检验机构第二节监督机构第二章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第一节药厂第二节药品第三节质量标准历年批准公布的药品标准和规范一览表第四节新药审批第三章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第一节医药商业第二节进出口药品第三节药品摊贩第四节查处伪劣药品第四章医疗机构药剂管理第一节自制制剂和配方第二节临床用药第五章特殊药品管理第一节麻醉药品第二节精神药品和毒性药品第三节放射性药品第六章药品广告宣传管理附记医疗器械管理 概 述第一章高等医学教育第一节私立学校第二节公立学校解放后上海市医学院校概况表第二章中等医学教育第一节机构1949~1953年上海市中等医药学校调整一览表第二节管理第三节教学第四节师生第三章成人医学教育第一节非学历教育第二节学历教育 概 述第一章研究机构第一节独立研究所第二节附设研究机构第二章科研管理第一节规划第二节经费第三节医学情报第四节实验动物第三章科研成果第一节获奖成果第二节重大成果选介第三节成果推广与专利 概 述第一章友好往来第一节互访1955~1990年各国卫生部长访沪情况一览表第二节友好城市第三节专项活动第二章科技合作第一节进修留学第二节国际会议1980~1990年在沪召开国际学术会议一览表第三节合作中心第三章外资引进第一节合资第二节贷款第三节捐赠第四章援外第一节医疗队上海市组建援外医疗队一览表第二节物资第三节 项目第十三篇生命统计概 述第一章出生统计第一节出生率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统计表(单位:‰)1951~1990年上海市区和郊县居民出生率曲线图第二节育龄妇女生育率上海市年龄别妇女生育率统计表(单位:‰)上海市产妇生育胎次构成统计表(单位:%)第二章死亡统计第一节普通死亡率1951~1990年上海市区和郊县居民死亡率曲线图第二节婴儿死亡率上海市婴儿死亡率统计表(单位:‰)1951~1990年上海市区婴儿及新生儿死亡率曲线图第三章死因统计第一节死因顺位1933~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前五位死因顺位统计表上海市区居民前十位死因顺位统计表上海郊县居民前十位死因顺位统计表上海市居民死亡前五位死因顺位统计表第二节病种死因第三节年龄组死因上海市居民各年龄组死亡率统计表(单位:‰)第四章平均预期寿命上海市居民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统计表(单位:岁)1990年上海市区与郊县年龄别平均预期寿命统计表(单位:岁)第十四篇医药卫生团体概 述第一章红十字会第一节中国红十字会第二节上海市红十字会第二章学会、研究会第一节中国博医会第二节医学会第三节中国医学会第四节上海医务总会第五节中西医学研究会第六节中华医学研究会第七节上海神州国医学会第八节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第九节上海市国医学会第十节中华护理学会上海分会第十一节上海中医师学术研究会第十二节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第十三节中西医药研究社第十四节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第十五节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上海分会第十六节上海市卫生经济学会第十七节上海市针灸学会第十八节中华预防医学会上海分会第三章公会、协会第一节上海市医师公会第二节中华麻风协会第三节上海市中医师公会第四节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第五节全国医师联合会第六节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第七节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上海市农村卫生协会第十五篇行政机构概述第一章古代卫生行政机构第一节府(州)医学第二节县医学第二章租界卫生行政机构第一节工部局卫生处工部局卫生处组织系统示意图(1931年)第二节公董局公共卫生救济处公董局公共卫生救济处组织系统示意图(1943年)第三章地方自治卫生行政机构第一节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卫生处第二节上海城厢内外自治公所卫生处第三节上海市政厅卫生科第四节上海市公所卫生处第四章民国政府卫生行政机构第一节淞沪警察厅卫生科第二节沪北工巡捐局巡务课第三节淞沪商埠卫生局淞沪商埠卫生局组织系统示意图第四节上海特别市卫生局上海市卫生局组织系统示意图(1937年)上海市卫生局组织系统示意图(1946年8月)附记 伪上海特别市卫生局伪上海特别市卫生局组织系统示意图(1941年)第五章人民政府卫生行政机构第一节上海市卫生局历年市卫生局直属卫生事业机构统计表第二节区县卫生局第三节医学院校医院管理部门第四节工业及其他系统卫生行政部门第十六篇人事概 述第一章卫生队伍第一节职工增长1949~1990年上海市卫生人员增长状况统计表第二节人员分布第三节职称结构上海市卫生系统高、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人数统计表第二章调配第一节搬迁第二节包建上海市包建云、贵、皖等后方工业基地医疗卫生机构一览表第三节统配上海市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分配情况统计表上海市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情况统计表第四节抽调第三章技术职称第一节职称评定第二节职称整顿第三节职称改革1986~1990年上海市卫生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统计表第四章工资第一节工资制度第二节工资调整第三节保健津贴第十七篇财务基建概 述第一章财务第一节财务管理第二节收费管理1949年7月上海市立医院收费标准一览表(旧人民币:元)1954年上海市公立医院收费标准一览表(旧人民币:元)1956年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一览表1966年上海市国家医疗机构收费标准一览表第二章基本建设第一节基建投资第二节医院建筑第三节基建管理解放后上海市新建县及县以上医院一览表上海市医院高层建筑一览表第十八篇人物概述第一章传略第一节中医第二节西医第二章名录第一节中医第二节西医附 录卫生法规条例选辑编纂、审定人员名单编后记

看不懂,一是,没有接触过,二是,我们也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不能更加深入的去体会其中的感觉。

资治通鉴是北宋才成书的,有没有朝代要禁书,有什么需要保存的

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丛书

藏医药历史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仅次于中医中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几千年来为我国藏区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出了重要贡献。早在公元前3世纪,高原人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医理。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盛的吐番王朝。大唐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医生。同时,藏王还请了印度、尼泊尔医生入藏,结合高原古老的医学,编辑整理了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理论体系藏医认为宇宙是由小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大五行(气、火、土、水、空间)组成,小五行在人体则指心、肝、脾、肺、肾;大五行则包括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依赖大五行的运行。“隆”(气),“赤吧”(火)、“培根”(水、土)、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元素(三因学说),任何一个元素的盛衰都会引起疾病发生。藏医学以其独特的“三因学说”、“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理论,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建树。药用概况目前,20多种藏药己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5版,336种药品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藏药部颁标准。其中藏药材136种、成药200种,开发前景非常可观。 蒙医药历史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藏医、汉医及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以阴阳五元学说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六基症理论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发病部位归纳为脏腑、黑脉、白脉、五官等。蒙医理论认为发病本身的内在条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内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缘。在正常情况下,三根七素各有特点,自具其能,密切联系,共同担负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保持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状态。三根出现偏盛偏衰等反常状态而失去平衡时,就产生疾病,这是病理活动的基本原因。蒙医认为,人体的生命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内部消化系统,外部言听视行,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在三根七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的生命活动彼此协调,相互制约,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如某一部分发生病变,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以至整体,引起平衡失调,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所以在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辨证地进行全身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人体通过感受器官和外界自然环境保持着密切联系,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在正常的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三根的调节,使之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若七素之间的平衡失调,相互为害;或由于某种外因,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状态遭受破坏,就会发生疾病。蒙医在临床上根据这一理论和原理解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和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所以“扶正”与“祛邪”是人体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措施。药用概况在药物学方面,蒙医药家们创造了适合于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独特的配制法和用药法等。同时还吸收了西藏、印度等地区和兄弟民族的药物学理论知识。 维吾尔医药历史维吾尔医药成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理论体系维吾尔医药学主要是由气质学说、体液学说、器官学说组成,它认为,人体的病灶主要是由气质失调,异常黑胆质所致。要治病,首先要清除病体内的异常黑胆质。维医维药对预防肿瘤、心血管病、皮肤病、糖尿病有独特效果。药用概况目前已收入国家级药典的药品就有202种,其中药材115种,成方制剂87种。已研制出复方麝香口服液、香妃强心剂、依木萨克片及治疗白癜风、糖尿病等世界疑难病的13个剂型、147个民族医药品种。其中,依木萨克片和香妃强心剂1997年打入美国、日本、新加坡市场。 傣医药历史傣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它有着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论体系认为自然界存在风、土、水、火“四塔”,而人体同样由风(气)、水(血)、火、土“四塔”构成。四者平衡则身体健康,四者不平衡人则生病。在疾病的诊断中也是运用四塔理论为指导来进行望、闻、问、摸等手段诊断疾病,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治疗方面也是根据四塔之盛衰,选用四个成方并配伍其它药物以整调患者体内四塔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目的。傣医还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将一年分为冷、热、雨三季,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不同季节的疾病。傣医治疗疾病,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治法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睡药、敷药、蒸药、薰药、研磨药、刺药等。现存傣医药文献有:《嘎牙山哈雅》、《玛弩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等。药用概况傣医常用成方有万应小药丸、五宝药散、大成金丹以及目疾咽痛方等。解放后,傣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83年国家确定傣医药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

《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实用中药辞典》等医药典籍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主编我国第一部傣医药本科教育规划教材(共七部);主编我国第一部白族、纳西族、云南藏族医药专著《云南白族医药》、《纳西东巴医药研究》和《云南藏医药》等;主编《云南彝医药》、《怒江流域民族医药》、《香格里拉民族药图鉴》、《云南民族医药研究2008》、《云南民族医药研究2010》、《中老年自我穴位按摩》、《实用中医内科急症》等多部学术著作;为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统编(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本科和硕士)编委、副主编等;担任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献整理项目和中医四诊操作规程(望诊标准)项目、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省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等共8项科研课题。2007年在泰国清莱大学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代表共同发起“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机制,并担任该交流会两届大会主席;同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医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医诊断学与傣医诊断学的比较研究》荣获2008年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009年主持的“傣医药理论的整理研究”获2009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学术论文《云南春燥概念的提出及临床辨治》获2009年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10年“香格里拉民族医药研究丛书”荣获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二等奖、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同年,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获云南省“十一五”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同年,“傣医学本科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获云南省教育成果一等奖;2012年主持的“傣医药基础理论的整理及应用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3年被推举为“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交流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新修本草》《吴普本草》 《汤头歌诀》《温热论》 《金匮要略》《内经知要》《济阴纲目》《神农本草经》《脉经》 《删补名医方论》 《温病条辨》《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中藏经》《刘涓子鬼遗方》《医林改错》《濒湖脉学》 《难经》 《褚氏遗书》《医学源流论》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民间历史文献整理概论

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的时候,它实际已经成为历史的存在物。所以本书使用的“历史文献”的时间概念,从属于的文献都是历史文献”的命题,在收罗文献时、尽可能予延至现在,从古代至建国以来的五十年,均沦述之。其次,从学科体系来看,广义历史学包括自然界的变迁以及最初人类会活动发展的过程。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广义的历史文献。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历史学典籍则指古代各个阶段分类分录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现代文。史、哲、经等分类中的文学著作、任何目录分类,都是相对的。因此,史部以外各部其实多属于史学文献,古今学考早有论说。章学诚《报孙渊如书》称.“承询《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经而兼子集,不特如所询地理之类已也。”可见串氏所著《史籍考>,已不限于四部分类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经皆史”的论题、这是指《六经》皆为史料。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作《史记》,就以《六经》为史料。他提出了“颁协《六经》异传,整齐自家杂语”的命题,广泛取材。但是,如果把四部典籍都视为历史文献.则是广义历史文献,它与一切文献没合区别,而失之于混淆;如果固守史部类日,必又失之于偏狭c“混而合之则不清.拘而守之则已隘”(章学诚:烛考释例女),即所谓“过犹不及”,太广大狭都是弊病。本书考察的历史文献,以狭义的支部典籍为主体,而概述广义的四部文献,别择其中的历史学史料文献.主次分明。中国历史文献的积累,有三个方面的重要途径。一是官府档案文书的积存,二是历史撰述的日增,三是史书以外的各种撰述的发展。

您好,在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何谓正史,何谓野史。所谓正史,就是官方记载,发行的记史类文献资料;野史则是非官方的文献记载。您说的民间文献,就是属于野史的定义范围。但是野史不一定就不是事实,不能说野史就是胡编乱造的,有些也是客观事实。我举个例子:古代皇帝跟臣子说:“奈何自唐继以来 帝王繁易八姓 吾欲为国家计长久者 卿问 计将安出?”然后,史官将此如实记录在册。这个记录就叫正史。然后,这个臣子回去之后,将今日之事作为笔记,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从政笔记。这个就叫野史。但是记录的内容跟所谓正史的记录一模一样,只是非官方而已。所以,野史对我们研究历史,也是有帮助的,他有的时候,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印证正史的客观性。比如上面的例子。有的时候,也能了解到一些正史所没有记载的事情,通过考证,使史实更加接近于真相。总之,这是一个开阔视野的途径,但是对待野史的记载,要客观的看,分析的看,要和正史对比着看。我们了解历史,无外乎两个途径,一是文字记载,二是出土文物。正史也好,野史也好,都是我们了解一段过往的资料。只是有的时候,考证相关历史事件,就需要繁复的过程了,不是看了一两本书就能了然于胸的。

正史由历朝历代的史官整理,编撰;野史是根据时史结合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历史文献则是后人根据史实整理的。(个人见解)

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

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江西现存历代碑刻资料汇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课题,2005—2007年,项目编号0449,主持。2.“《江西通史·清代前期卷》”江西省社科重点项目,项目号03ls07,主持,已完成。“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华中地区文献的搜集与解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横向课题,项目号04JZD00028,2004-2009年,江西地区子课题主持人,在研。“近300年来鄱阳湖区‘禁垦、禁渔’的社会史考察”江西师大学鄱阳湖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度配套基金项目,编号PX 2005001 ,独立完成,2007年已结题。5 “江西公藏民间历史文献与社会文化研究”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2007—2008年,在研。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

《和而不同——清代及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的移民、土著与国家》(27万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1月。《江西通史·明代卷》(50万字,与方志远教授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获江西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集体)。《魅力江西:江西省情教育读本》(撰写第二、三章,与方志远教授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地域分布与特征》(11千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清代徽州棚民问题及应对机制》(16千字),《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动为中心》(11千字),《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棚民、土著与国家——以清中期江西省万载县土棚学额纷争案为例》(18千字),《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获江西省高校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清中晚期及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的土客冲突与国家应对》(12千字),《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清代棚民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8千字),《历史教学》2004年第3期。《化干戈为玉帛:清代及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的移民、土著与国家》(28千字),《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三卷第一期,2005年4月。《2005年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全国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综述》(4千字),《历史教学》2005年第10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土客冲突、阶级矛盾与意识形态斗争》(8千字),《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袁文才、王佐事件再研究——中共党史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的视角》(9千字),《中共党史资料》2008年第2期。《〈万载县志都图甲户籍贯册〉介绍与解读》(21千字),《文献与田野》第52期,2008年7月。《文本与权力:清代及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历修方志分析》(25千字),《史学月刊》2008年第9期,同时收入张建民主编《10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区域环境、经济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获江西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Text and power: A study on local gazetteers of Wanzai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V 4, N ( September 2009 ), 426-《清史宜采用纪传为体章节为用的新综合体》(33千字),《清史编纂体裁体例讨论集》(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清代前中期的地方冲突与国家应对》(30千字),载《多元视野下的清代社会》,黄山书社,2008年8月。《评〈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4千字),《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卷第二期,2003年10月。《《评〈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4千字),《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三卷第二期,2005年10月。《评周建新〈动荡的围龙屋〉》(4千字),《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五卷第一期,2007年4月。《评黄志繁〈‘贼’、‘民’之间〉》(4千字),《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2008年10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清代及民国时期湘赣边区的土客矛盾与区域社会变迁”、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清初以来湘赣边区的移民与区域社会变迁”、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江西文化研究与省情教育”、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清代及民国时期赣西移民、宗族与乡村社会研究”以及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青年发展基金、教学研究基金等7项。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主持人为方志远教授,2001年)、国家级项目《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主持人为戴逸教授,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灾荒史研究”(主持人为赫治清研究员,2003年)、参加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编纂体裁体例的调研工作(主持人为郭成康教授,2003年)、江西省政府重大项目“江西通史”(主持人为时任江西省政协主席钟起煌,2003年)、国家文物局科技课题“景德镇古瓷业文化遗产体系保护与城市发展” (主持人为时任景德镇市委书记姚亚平,200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 (主持人为郑振满教授,2004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明清江西移民与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开发” (主持人为方志远教授,2006年)及 “江西民间历史文献与区域文化传承研究” (主持人为廖华生副教授,2007年)等9项。 2003年8月,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首届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北京及河北蔚县。10月,中山大学主办的“第六届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广东广州,报告题目为《清代至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的移民、土著与国家》。2004年8月,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主办的“首届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北京及山西临汾等。12月,香港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区域网络与地方社会国际研讨会”,中国香港,报告题目为《化干戈为玉帛:清代至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的移民、土著与国家》。2005年7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主办的“2005年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江西南昌,会务工作。11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光明日报理论部联合举办的“14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环境、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湖北武汉。报告题目为《文本与权力:清代及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历修方志分析》。2006年7月,中国经济史学会、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主办的“中国经济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江西南昌,报告题目为《地方文献与社会经济权力:清代及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历修方志分析》。8月,中国社会史学会、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一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安徽黄山。报告题目为《文本与权力:清代及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历修方志分析》。12月,中山大学第二期民间历史文献班,广东广州。2007年11月,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江西赣州,报告题目为《明末清初以来赣西北地区的移民与民间信仰》。12月,中山大学第三期民间历史文献班,广东广州。2008年4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湖南科技大学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灾害史学术研讨会,湖南湘潭,报告题目为《清代湘赣边区的移民、生计与生态》。7月,中国经济史学会、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广西桂林,报告题目为《国计与民生:明清江西重赋问题及地方社会的反应》。11月,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山大学主办的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政治变动与日常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广东珠海,报告题目为《明清江西重赋问题及地方社会的反应》。12月,中国经济史学会、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江苏南京,报告题目为《清代湘赣边区的移民与区域社会变迁》。2009年8月初,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主办的“第七届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广东广州、江西万载。8月底,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华侨大学华侨华人资料中心联合举办的“民间文献与地方史研究数据库”国际学术研讨会,福建厦门,报告题目为《江西西部地区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