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四川地震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四川地震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战时舍生,灾时忘我;大震突袭,士兵突击;神兵天降,星夜驰奔,他们用自己的遗书写下义无反顾,他们用爱的双手搭成灾民回家的路基,他们是灾区人民的希望,是中华民族震不垮的旗帜,壮哉,人民子弟兵,你们永远是中国最可爱的人! 2008年春节前后,南方数省就遭遇到了数十年不遇的冰雪灾害,玉田县13位农民,农历大年三十自发奔赴郴州抢险救灾的壮举感动了13亿中国人,如今,汶川地震同样深深牵动了他们的心,他们又奔赴灾区,抢救遇难同胞,同是唐山人,也许我们的心中的心痛和感动更多一些,心动就付诸行动,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感动中国。 颁奖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种信念刻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作为农民,他们知道怎样才能收获金秋,作为唐山人,他们尤其知道感恩;雪灾中,他们朴实的身影温暖了冰冷的空气;大震后,他们救难的急切感动着伤痛的同胞;他们将唐山与汶川铺设了一条真爱的旅途,跋山涉水,万里迢迢,千千万万的唐山人,在路上!这是人性的真诚,这是大爱的回馈,13个玉田人感动着13亿中国人。

建筑上一定要注重把关,汶川的地震体现的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团结,也暴露出了一大批贪官和好大喜功者,虚假捐款,一个镇子的教学楼成片的倒塌,相邻县城的却仅仅几座老宅,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考虑了!

经验,是以后逃命要快 教训,是要居暗思危 注意,多做好事,做好人,有什么事人家会帮你的(据统计,地震80%的人是被邻居救的)

四川地震期刊投稿经验

四川汶川大地震征文文章:当灾难降临 我们最需要什么 当突如其来的天灾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夺去了我们亲人的生命,打碎了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到那时,我们还剩下什么? 其实,我们还拥有比灾难更为强大的武器,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一点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就算是再大的天灾也对我们无能为力。 和真正的灾难比起来,我们曾经看过的那些灾难电影显得幼稚许多,但依然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几乎每一部灾难片里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那种独特的“武器”,让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愿意为之努力,家园可以重建,生命可以延续,未来依然可以美好如昔。 我们到底拥有什么样的武器?现在,让电影说给你听。 勇气 由布鲁斯·威利斯、本·阿弗莱克主演的《世界末日》是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灾难片。 故事讲述了美国太空总署发现一颗巨大的陨石将在18天内撞上地球,为了阻止陨石造成人类的毁灭,太空总署决定派一批人登陆到陨石的表面,钻洞贯穿至陨石的地心,放入核弹将其提前引爆。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钻井工人和手下接受了这个危(公文有约为您提供)险的救世任务,从一开始的不情不愿到最后的义无反顾乃至付出生命,他用自己的选择证明了片中那段最为经典、最激励人心的台词:“我们人类经历了历史的混沌、错误和过失,经历了所有的苦难,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只有一种东西能纯洁我们的灵魂,激励人们超越自己,那就是勇气!” 【解读】灾难来临时,人们往往因为慌乱而先行丧失了面对的勇气,却同时忽略了一件事:勇气是能激励一个人活下去的最基本的东西。 有人说,好莱坞的灾难片很俗,因为要宣扬的理念往往大同小异,比如:灾难当前,有勇士就会有弱者,这个时候,勇士除了肩负起救世的责任外还要负责激励弱者鼓起勇气,而弱者也会很“听话”地完成由弱到强的进化过程。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勇气是抵抗灾难的基本要素,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 爱 即使灾难摧毁了一切,只要一息尚存,爱永远都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主题。 《泰坦尼克()号》里,杰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露丝,在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他还要求她承诺:“答应我你要活下去……永不放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无论多么绝望……答应我,永不放弃。” 《完美风暴()》中,几位勇敢的渔民在惊涛骇浪中搏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放弃生的希望之前,船长的内心独白响起:“克里斯蒂娜,能听见吗?我不敢保证,但我在对你说话。亲爱的,你知道我有多爱你吗?从我见到你的那一刻起,到现在,直到永远,我都爱你。没有再见,只有永恒的爱。” 同样是以表现地震的灾难片,《日本沉没》被影迷认为更像是一部以灾难片包装的爱情片。片中的男女从恐慌到坚强,在灾难来临时的拥抱具有比天灾更为强大的力量。和片中台词说的一样:“这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对一个人的爱。” 【解读】这几天看新闻,体会最多的恐怕就是这个字了。 父母用身体护住了孩子,老师用生命捍卫了学生,战士拼尽全力拯救那些不相识的人。除了爱,没有别的理由能解释。只有这种力量方能拨云见日,我们的未来也因此更值得期待。 乐观 电影《后天》里,有3位英国科学家被可怕的天灾困在一个小房间里。当他们得知自己已经无法逃出去的时候,他们找来了这房间里的最后一瓶威士忌,给彼此的酒杯倒满,然后干杯。 “为了英国。”“为了人类。” “为了曼联。”最后一个人说。 好莱坞灾难片里总会有这样幽默的桥段,比如:同样是在《后天》里,一无所有的流浪者在逃命的时候还不忘带着狗狗;《天煞地球反击战》里,抗击外星侵略者的飞行员打下一只外星怪物的时候还不忘上去补踹一脚,同时抱怨“你毁了我的假期”。看起来和灾难片的主旨不太相符,但他们多少流露出的乐观精神依然无法被忽视。 【解读】在这次地震发生后不久,有一位成都网友将一张照片发到了网上:照片上,一些晚上无法回家的成都市民在街头打起了麻将。灾难当前,他们为什么还有心思打麻将?很多人表示不解,但这就是一种乐观的精神,是一种可以让痛苦减轻、让希望加倍的独特力量。 扶持 影片《海神号》中,一艘客轮被大浪掀翻,船上幸存的几个人需要寻找 出路逃生。这无疑是个痛苦的过程:这几个人中,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弱小的孩子和无能为力的女人,为此,仅有的几个壮年男子一方面要承担起排除灾难的任务,同时还要照顾队伍里的其他人。在他们寻求出路的过程中,有人因为胆怯放弃了生存,(公文有约为您提供)有人因为自私伤害了他人,但最后,他们还是选择齐心协力,互相扶持着走到最后,即使要付出生命,也要在拯救他人的基础上,这样才值得。 灾难面前,人们往往不知该如何选择。《后天》中,男孩问他的父亲:“我们能做什么?”父亲的回答是:“救人,尽你所能。” 【解读】这个世界上,谁也不能脱离了其他人而活。所以,我们需要互相扶持才能走下去,平时尚且如此,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更应如此。因为灾难不光是大自然给人类的考验,也是将所有人联结在一起的一条特殊的纽带。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互相扶持的我们就有可以抵抗一切灾难的力量。 信念 《世贸中心》算不上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灾难片,因为那次事故是人为造成的,但对于一些亲身经历9·11的人来说,那次事件带给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在绝望的时候,只有信念才是让他们撑下去的惟一动力。 片中,两位进入大厦救人的警察被困在了大楼内,不知道大楼何时会塌,不知道恐怖分子会不会有下一次袭击,不知道还有没有能救的人……他们互相鼓励,坚定着彼此的信念,最终等到了获救的那一刻。 【解读】信念和勇气是相生相伴的,恐惧不是让信念流失的理由。所以,某位前线记者因为害怕而“谎报军情”,结果无法被大众所原谅也是有情可原的。一个人若是没有坚定的信念,自然也就没有承受外力的勇气,更谈不上扶持和给予他人的爱。所以,感谢那些和影片中的战士们一样在前方拯救灾民的战士们,因为他们有着“为一线生机尽一切努力”的信念,他们就是最可爱的人。

建筑上一定要注重把关,汶川的地震体现的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团结,也暴露出了一大批贪官和好大喜功者,虚假捐款,一个镇子的教学楼成片的倒塌,相邻县城的却仅仅几座老宅,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考虑了!

四川地震灾后,奥古特专家对新市镇建设的思考 2008年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的强震,全国多个城市均受其波及。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这又是中国最严重的一次自然天灾,汶川大地震震惊了整个世界,大地在震动,人们在哀鸣,无情的现实,很多画面都让人情不自禁的流泪,举国垂泪,连日来,人们发自肺腑的爱和关心,在毫无防备的天灾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通过多种的方式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情谊,自发的捐款捐物,无偿的献血。 痛定思痛、自然灾害已经是事实,活着的每个人更要好好的坚强活着,不能总停留在痛苦的现实面前,这个时候就应该要考虑如何重建我们的新家园,如何重新建立包括汶川及周围的受灾的市镇,灾后重建规划问题迫在眉睫,这样才能不辜负大家对灾区真切关心,对于从事多年新市镇品牌建设工作的奥古特专家们来讲,更应该对灾后新市镇建设有着更深的思考,清醒地认识到不仅局限于捐钱这么简单,广大智业机构献计献策也是一种更有用的,更有意义的捐助。 写到建立新市镇,不得不提个被大家常引用的“破窗理论”,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一小孩把邻居的玻璃砸破了,却给修窗户的工匠带来了工作机会,带来收益,进而推动经济发展。这是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是它延伸的意义确实很让人值得深思……据估计,这次汶川大地震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500—1900亿元,让我们先把回忆追溯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当时的直接经济损失是56亿元,灾后规划重建,经历了32年之后,人们从痛苦中走出,发展成为今天河北省的重要工业城市,这也是灾后重建的一个典型例子,同样回忆追溯1995年1月日本大阪、神户毁灭性地震,直接经济近1000亿美元,时到今日,大阪、神户的今天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需要彻底重建的城市,但是这个前提是要有合理的有效的规划和执行方案来完成。同样的“破窗理论”影响到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 擦干眼泪,灾难就是灾难,被砸坏的东西终归要重新建立,灾后重建是要有成本,我们要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从而让汶川为代表周围市镇的建设---特别是新市镇的建设整体规划,突破原来的局限,获得重新的生机,对此建立新市镇的思考如下: 一、新市镇建设的选址: 选址有两种方法:一个就是唐山模式,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另一个就是重新选择新地址。这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综合的实情分析来定。 前提是要尊重科学,通过这次地震,大家都了解到,汶川等周围市镇处在断裂带上,建议政府和国家为对于重灾的县乡重新选择地址重建考虑,重建新的房屋需要谨慎,选址必需远离震带、山坡,国家可借鉴三峡移民的方式,建同一小区,选择新址建新市镇规划,提高居住标准和生活标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从长远来讲才是真正的对人民负责,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时难以迁出的先做加固,然后从规模上加以严格控制,合理安排,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 确定好各个新市镇发展定位 政府为各自所建立的新市镇,震后重建不管以前是什么样,现在重新规划中一定要明确各自市镇发展的定位,它是市镇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所有建设的基础,全国人们都在时刻关心着你们的发展。 明确各市镇的特点,结合震后资源,按照规模大小和功能特色规划,人们也可献计献策给每个市镇,确好发展方向,有了明确定位后才好顺利开展接下来的工作。通过对新市镇重新形象塑造,才能吸引更多的,给人信心,人们会从各方面的人力、技术、财力共同投入来参与建设新家园。 比如以汶川县为例,建立以自强为主题,建立自强县,树立灾后自强的榜样。 …… 三、结合中国新市镇建设现状,汶川新市镇建设免走弯路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城镇建设,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阻碍,有的市镇建设遇到瓶颈,有的就是市镇发展停止不前,主要表现在: 1、布局分散、城市、镇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在城乡结合部位 2、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和落后。 3、城市建设中的人文问题严重。 这些对于“破窗”后的汶川周围新市镇来讲,在保证资金到位情况下,只要规划做好,避免出现已发生的问题,从长期可持续发展角度,齐心协力建设好家园,在更多人瞩目和党中央的关怀下,汶川及周围新市镇建设在历史长河里一定会留下不负众望的精彩一笔。 四、完善功能,搞好新市镇的基础设施问题 举一个道路例子来说,从这次地震了解到救援被延误,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重灾的几个县交通线路单一,进出不便,道路、铁路不通,救援人员和物资无法快速到达出事点,建议新市镇规划建设时候考虑到道路和铁路都要建立网状结构,级别也可以低于干道,就算是其中的一段遭到破坏,其他也可以绕道。 地震之后,政府和市场两个共同运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像公共设施配套,如交通网络、供水排水、电力供应、通信保障、文教卫、社会安全保障、环境保护措施等基础设施,这是政府的责任。要提高水平建设城乡经济和基础设施,市镇基础设施是完善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 五、周边产业带动,积极构筑城镇发展的支撑条件 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政策优惠支持,和相关技术支持,结合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每个城镇建设根据自身的发展,结合当地资源,每个地方挖掘自身优势,把城镇建设与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这些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培植小城镇产业基础,力争做出规模,做出影响,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并通过延伸的产业链,把特色产业做大、做优、做名。 把城镇建设与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比如汶川矿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富足,旅游资源别具一格,其中有卧龙自然保护区它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它是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地可以发展成为旅游,教育基地,要积极构筑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业兴才能强镇。 六、市镇品牌建设 从长远看,市镇品牌发展是今后发展趋势,城市之间,市镇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突出的表现为品牌的竞争,提升也要依*城市品牌的树立与完善,灾后政府规划中也应该有这种建设意识。 市镇品牌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好的城市品牌总会与一个代名词自然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代表着这个市镇的竞争力。比如“天府之国”成都,“小商品”义乌,“购物天堂”香港…… 市镇品牌建设要根植于市镇产业,重视经济基础培育。一个市镇品牌的树立必须以一定的产业优势作为基础,以战略的眼光大力发展本城市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品牌推动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拉动产业品牌,互相依托,互动发展,夯实城市的产业实力和经济基础,为市镇品牌的建设提供持之不竭的动力。 总之,震后要立足与资源现状,统筹规划,塑造全新市镇形象(整体形象、局部形象)最后不得不再提提当年云南丽江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也造成了重大伤亡,同样房屋倒塌无数,但是丽江到现在的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后,丽江政府各部门为丽江品牌的树立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汶川及周围市镇重建任重道远,灾区的建设我们大家都会长期关注,我们对你们有信心,化悲痛为力量,必将除尽废墟,再现美好家园,哪怕再遥远,我们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独家稿件声明〕奥古特机构文字原创 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21-51699945联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文章摘自奥古特品牌营销论坛: /bbs 奥古特品牌营销机构首席策划-苍石先生案例提供,欢迎广大智业同仁一起来为灾区重建献言献策。 奥古特品牌营销(上海)咨询机构: 电 话: 8621-51699945-24/25/26 58879242 E-Mail: 灾后-都江堰城市名片的刷新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的大地震,主要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推挤所造成,由于它是浅层地震,震波相当长,传递范围广,包括北京、上海、泰国、台湾都能感受到地震,几乎大半个亚洲都在震动,据推测它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2颗原子弹的威力,这是什么概念呢?对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来说,都知道在世界二战结束前,美国曾在日本长崎、广岛投掷那种原子弹,它破坏力已经相当严重了,而这次地震威力是252颗那种原子弹爆炸的总和,可见其威力是多么可怕和破坏力之强。 全国截止5月21日12时,四川共有41353人遇难,274683人受伤,累计失踪32666人, 其中都江堰在这次大地震中,有3069余人遇难,受伤3202余人,截止到今日5月22日,我们从都江堰救灾指挥部了解到,目前都江堰的搜救工作已经基本结束,进入重建阶段,有500多名建筑专家深入到地震现场,对房屋进行评估,不好和危险的房屋全部拆掉,保存完好的再加固使用,争取三年内建设一个全新的都江堰。 大地震之前,我们一提到都江堰市,在脑海里就立刻会想到一个闻名于世的古代水利工程,给人以深刻影响。宋元后称都江堰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它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在这次地震中,写着“都江堰”三个字的门墙顶部已经坍塌,都江堰水利枢纽鱼嘴部分出现裂缝,外江闸管理房和备用发电机房坍塌,但是目前尚不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可修复,其他部分仍完好,灾后,最主要最首要就是保护好紫坪铺水库大坝。一旦坍塌,后果不堪设想。 都江堰这个城市品牌已早就深入人心,被广泛推广和传播。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它是一个长期持续积累的过程。 都江堰政府对城市品牌比较重视,为其制定了一个发展目标,我们从有关方面得知,它发展目标是把都江堰建成生态环境绝佳,自然景观独特,历史文化深邃,地域特色突出,空间品质高尚,具有最佳旅游环境、人居环境、创业环境,以旅游度假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建设成为都市农业发达的国际著名,现代化中等的一个城市。它的功能定位是国家级别历史文化名城。总体策略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系统。 大家应该还记得在十年前云南丽江同样发生了7级以上的地震,房屋倒塌无数,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但是经过灾后重新品牌再建,使丽江的城市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并得到认可,它为中国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同样也是作为一个旅游地域品牌,在保留和弘扬当地文化特色,加之政府为它的城市品牌工作做了大量准备和细致的工作,制定战略,发展目标,为品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都江堰人民也一样,我们只是暂时遇到的困难,我们都相信会克服的,会和丽江人民一样,在党中央的关切下,人们齐心协力,重新继续塑造城市品牌,积极投入建设自己家园,那接下来问题就是…… 未来都江堰的城市品牌该怎样继续塑造呢? 我们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其实一个城市也需要经营、需要企业化市场化经营,它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会遇到这样的或那样的危机,危机发生后,我们用什么措施怎么继续走下去,继续建设和经营加快城市的向前发展。一个城市的发展快慢,不仅仅取决于中央的政策和相关给予的优惠,更重要还是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为其做出有效的战略和发展措施,地震之后的发展我们思想应该归零跨越,化解不利因素,把以前的发展现均整理归正为零,调整好心态,继续塑造都江堰城市的品牌。 一、 优化提升都市生态旅游的城市品牌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和亚洲第一客源国,每个城市在结合自身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时候,都应该考虑多方面,达到协调,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现代人们喜欢体现人和自然亲近感,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这要有很多配套设施来完善它。 地震之后,都江堰依然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足足奠定都江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生态牌”能为城市无形中增加资产,潜力无限。坚持所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接下来的城市建设分新城建设和改造建设,震后废墟必将除尽,新城建设以建设绿色家园为核心思想,高标准规划绿色城市,高质量建好绿色城市,高效能管理绿色城市,最终造就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其他城市面临建设的时候会遇到旧城改造,会考虑到主干道旁拆旧楼,较差的旧楼拆去,腾出地皮规划等等复杂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新的都江堰来说,我们会化不利因素,正好给重新规划和合理设计的一个好机会,建设绿色城市主要包括绿色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原理,创造绿野星罗棋布的城市格局,使产业功能区、居住区、生活区和绿色植物群落各得其所,进行城市的二次开发,在创造效益的同时,城市回复到健全的生态环抱中,开展天地人合一工程,进行天空环境、地面环境各种因素的治理,从而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及城市内在和谐这三者统一起来,才是打造完整的城市生态旅游城市品牌。 二、 构建特色教育品牌,实施科教兴都的品牌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都,其实质就是把水利科技和特色教育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真正转移到依*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举例来说,在都江堰缺乏生态旅游专业人才,这类人才对专业化有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要懂得用外语给来自各国的人介绍,目前外语导游缺口大。在经历了地震灾难之后,很多人都更深入了解都江堰,在灾后重新树立品牌时候,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大科教实施力度,更好的促进经济实现跨越式。 对于新建的都江堰市来讲,应把重视特色教育品牌,科教兴都作为一个战略来实施。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同时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国际看,以教育为基础的作用日趋突出,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处于主导地位,智力资源,人力资本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都江堰的教育发展也是如此。 三、整合历史文化要素,提升和传承文化品牌 都江堰是国际旅游城市,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风光秀绝人寰,历史文化厚重,声名远播港台及、东南亚及全世界。景区内普照寺是四大佛教名刹之一,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它们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沉淀。 打造历史文化品牌,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历史和民族名俗文化资源,谋划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传承历史和民族文化提供平台,这要*历史的积累,文化的积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先天条件,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在传承中保护并发展好历史文化。要做到文化与文明、文化与旅游、保护和传承、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与推介品牌一起抓。树立历史文化品牌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也是文化发展进入优势阶段,以文化品牌带动相关市的产业发展,这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都江堰具备开发具有“品牌差异化”的先天特征,也是塑造文化品牌的最佳条件,在经历了这么大的地震过后,都江堰依然存在,值得推崇。 四、制定城市品牌整合传播策略 城市品牌,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阶段,对于有些城市来说还可以说是很陌生,它的推广,也就是一个城市品牌的传播过程,分阶段分目标定位传播,关键就在于执行,不仅制定战略方案,发展目标这么简单,最主要落脚的是执行方法。 1、成立负责品牌推广的部门 进行品牌推广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不管政府自己执行运作,还是与策划机构合作,都要明确一个部门,授予一定权利,同时政府要拥有专项资金来共同操作。奥古特的专家们多年从事城市品牌建设经验中已经深深体会到这点,这会给城市品牌整合传播带来实际效益。 2、分阶段传播,针对各阶段制定投放策略 城市品牌不是仅仅在一段时间传播就能实现,需要长期培养才能继续逐步提高都江堰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培养更多城市忠诚顾客群。这样的城市名片才是具有可持续的价值传达。 城市品牌的推广涉及面广,时间长,相关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政策等)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加之这次媒体及国外媒体纷纷报道和关注程度,在灾难过后,我们更应该重新振作,发展当地经济,造福百姓,真正发挥都江堰人们创造奇迹的才能,克服短暂的困难,一直延续下去。 品牌之所以是品牌,是其本身内在魅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成为了过去,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填充着人们的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不继续发展就是主动放弃前进,什么都需要宣传,不留余力打造成为众所周知的品牌,让人发自内心的喜欢,让人受益,然后才能口碑相传。 希望都江堰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让我们再次看到一个全新的城市。全力通过这些品牌建设,提高整个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全新的都江堰人正在重建自己美好的家园,正敞开胸怀迎接更多的境外朋友居家、投资合作,以经营城市为手段,推广城市品牌,再次推进旅游发展,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 〔独家稿件〕奥古特机构文字 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021-58828596联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欢迎智业同仁一起来为灾区重建献言献策。奥古特品牌营销(上海)咨询机构: 电 话: 8621-51699945-24/25/26 58879242 E-Mail: 参考资料:

四川地震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秒,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最新进展情况通报,截止5月13日下午16点,四川省内灾情为:死亡已超过12000人,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损害房屋346万间。从昨日到今日,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网上,最新的消息和图片以及视频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视频,更让我难以忘怀:视频的第一画面,是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坍塌的瓦砾堆中,一张稚嫩的小脸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一二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经过了一天的掩埋,小女孩的脸由于过度饥饿和缺氧,原本红润的小脸已经变成了黑黄黑黄了。在她的脸上,依稀可以看见哭过的泪痕,还有那淡淡的绝望。小女孩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可是在视频中却听不到她的声音,想来小女孩在被废墟掩埋时曾经哭喊、求救,嗓子已经变哑了。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心中很是感慨。四川的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一样,在瓦砾堆之中无法自救,如果官兵不及时抢救他们,这些人民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受到死神的压迫。这时,只听一阵大喊:“这里有人!”一群官兵奔跑而来,激动地实施抢救工作。小女孩的脸上顿时充满了喜悦,大声叫着:“快来救我!”一位官兵低下头,对小女孩说道:“小妹妹,我们正在救你。你不要讲话,好好待着,耐心等我们!”小女孩听话地不讲话了,眼巴巴地看着官兵们。由于小女孩在废墟的里层,如果动用一些抢救的机器,可能会使废墟再度坍塌,危机小女孩的生命。不能动用机器,官兵们就围成一个圈,趴下来用手来刨着瓦砾。此时已是凌晨一点,这些官兵们已抢救了多个坍塌地点,早已累的不行了。可是,只要自己松懈一秒,那么困在废墟下的人民就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为了受灾人民,自己苦点、累点,根本不算什么。官兵们就是秉着“早进一秒就可能多救一人”的信念,不间断地抢救着受灾人民。这时,小女孩周围的瓦砾终于被官兵们清理完了,小女孩成功地被解救了出来。四川8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震局12人、北京军区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中国空军今天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空运六千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区的抗震救灾任务。民政部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灾区,其他救灾物资正在调集运输中。而社会各界人士、中国多家企业公司、中国红十字会,也在援助四川。面对灾难,团结就是力量。当13亿中国人肩并肩,手挽手,心连心的时候,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任何灾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四川地震灾后,奥古特专家对新市镇建设的思考 2008年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的强震,全国多个城市均受其波及。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这又是中国最严重的一次自然天灾,汶川大地震震惊了整个世界,大地在震动,人们在哀鸣,无情的现实,很多画面都让人情不自禁的流泪,举国垂泪,连日来,人们发自肺腑的爱和关心,在毫无防备的天灾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通过多种的方式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情谊,自发的捐款捐物,无偿的献血。 痛定思痛、自然灾害已经是事实,活着的每个人更要好好的坚强活着,不能总停留在痛苦的现实面前,这个时候就应该要考虑如何重建我们的新家园,如何重新建立包括汶川及周围的受灾的市镇,灾后重建规划问题迫在眉睫,这样才能不辜负大家对灾区真切关心,对于从事多年新市镇品牌建设工作的奥古特专家们来讲,更应该对灾后新市镇建设有着更深的思考,清醒地认识到不仅局限于捐钱这么简单,广大智业机构献计献策也是一种更有用的,更有意义的捐助。 写到建立新市镇,不得不提个被大家常引用的“破窗理论”,大致意思是这样的:一小孩把邻居的玻璃砸破了,却给修窗户的工匠带来了工作机会,带来收益,进而推动经济发展。这是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是它延伸的意义确实很让人值得深思……据估计,这次汶川大地震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500—1900亿元,让我们先把回忆追溯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当时的直接经济损失是56亿元,灾后规划重建,经历了32年之后,人们从痛苦中走出,发展成为今天河北省的重要工业城市,这也是灾后重建的一个典型例子,同样回忆追溯1995年1月日本大阪、神户毁灭性地震,直接经济近1000亿美元,时到今日,大阪、神户的今天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需要彻底重建的城市,但是这个前提是要有合理的有效的规划和执行方案来完成。同样的“破窗理论”影响到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 擦干眼泪,灾难就是灾难,被砸坏的东西终归要重新建立,灾后重建是要有成本,我们要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从而让汶川为代表周围市镇的建设---特别是新市镇的建设整体规划,突破原来的局限,获得重新的生机,对此建立新市镇的思考如下: 一、新市镇建设的选址: 选址有两种方法:一个就是唐山模式,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另一个就是重新选择新地址。这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综合的实情分析来定。 前提是要尊重科学,通过这次地震,大家都了解到,汶川等周围市镇处在断裂带上,建议政府和国家为对于重灾的县乡重新选择地址重建考虑,重建新的房屋需要谨慎,选址必需远离震带、山坡,国家可借鉴三峡移民的方式,建同一小区,选择新址建新市镇规划,提高居住标准和生活标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从长远来讲才是真正的对人民负责,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时难以迁出的先做加固,然后从规模上加以严格控制,合理安排,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 确定好各个新市镇发展定位 政府为各自所建立的新市镇,震后重建不管以前是什么样,现在重新规划中一定要明确各自市镇发展的定位,它是市镇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所有建设的基础,全国人们都在时刻关心着你们的发展。 明确各市镇的特点,结合震后资源,按照规模大小和功能特色规划,人们也可献计献策给每个市镇,确好发展方向,有了明确定位后才好顺利开展接下来的工作。通过对新市镇重新形象塑造,才能吸引更多的,给人信心,人们会从各方面的人力、技术、财力共同投入来参与建设新家园。 比如以汶川县为例,建立以自强为主题,建立自强县,树立灾后自强的榜样。 …… 三、结合中国新市镇建设现状,汶川新市镇建设免走弯路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城镇建设,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阻碍,有的市镇建设遇到瓶颈,有的就是市镇发展停止不前,主要表现在: 1、布局分散、城市、镇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在城乡结合部位 2、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和落后。 3、城市建设中的人文问题严重。 这些对于“破窗”后的汶川周围新市镇来讲,在保证资金到位情况下,只要规划做好,避免出现已发生的问题,从长期可持续发展角度,齐心协力建设好家园,在更多人瞩目和党中央的关怀下,汶川及周围新市镇建设在历史长河里一定会留下不负众望的精彩一笔。 四、完善功能,搞好新市镇的基础设施问题 举一个道路例子来说,从这次地震了解到救援被延误,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重灾的几个县交通线路单一,进出不便,道路、铁路不通,救援人员和物资无法快速到达出事点,建议新市镇规划建设时候考虑到道路和铁路都要建立网状结构,级别也可以低于干道,就算是其中的一段遭到破坏,其他也可以绕道。 地震之后,政府和市场两个共同运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像公共设施配套,如交通网络、供水排水、电力供应、通信保障、文教卫、社会安全保障、环境保护措施等基础设施,这是政府的责任。要提高水平建设城乡经济和基础设施,市镇基础设施是完善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 五、周边产业带动,积极构筑城镇发展的支撑条件 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政策优惠支持,和相关技术支持,结合地方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每个城镇建设根据自身的发展,结合当地资源,每个地方挖掘自身优势,把城镇建设与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这些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培植小城镇产业基础,力争做出规模,做出影响,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特色,并通过延伸的产业链,把特色产业做大、做优、做名。 把城镇建设与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比如汶川矿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富足,旅游资源别具一格,其中有卧龙自然保护区它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它是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地可以发展成为旅游,教育基地,要积极构筑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业兴才能强镇。 六、市镇品牌建设 从长远看,市镇品牌发展是今后发展趋势,城市之间,市镇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突出的表现为品牌的竞争,提升也要依*城市品牌的树立与完善,灾后政府规划中也应该有这种建设意识。 市镇品牌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好的城市品牌总会与一个代名词自然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代表着这个市镇的竞争力。比如“天府之国”成都,“小商品”义乌,“购物天堂”香港…… 市镇品牌建设要根植于市镇产业,重视经济基础培育。一个市镇品牌的树立必须以一定的产业优势作为基础,以战略的眼光大力发展本城市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品牌推动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拉动产业品牌,互相依托,互动发展,夯实城市的产业实力和经济基础,为市镇品牌的建设提供持之不竭的动力。 总之,震后要立足与资源现状,统筹规划,塑造全新市镇形象(整体形象、局部形象)最后不得不再提提当年云南丽江地震,震级在7级以上,也造成了重大伤亡,同样房屋倒塌无数,但是丽江到现在的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后,丽江政府各部门为丽江品牌的树立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汶川及周围市镇重建任重道远,灾区的建设我们大家都会长期关注,我们对你们有信心,化悲痛为力量,必将除尽废墟,再现美好家园,哪怕再遥远,我们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独家稿件声明〕奥古特机构文字原创 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21-51699945联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文章摘自奥古特品牌营销论坛: /bbs 奥古特品牌营销机构首席策划-苍石先生案例提供,欢迎广大智业同仁一起来为灾区重建献言献策。 奥古特品牌营销(上海)咨询机构: 电 话: 8621-51699945-24/25/26 58879242 E-Mail: 灾后-都江堰城市名片的刷新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中国四川的大地震,主要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推挤所造成,由于它是浅层地震,震波相当长,传递范围广,包括北京、上海、泰国、台湾都能感受到地震,几乎大半个亚洲都在震动,据推测它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2颗原子弹的威力,这是什么概念呢?对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来说,都知道在世界二战结束前,美国曾在日本长崎、广岛投掷那种原子弹,它破坏力已经相当严重了,而这次地震威力是252颗那种原子弹爆炸的总和,可见其威力是多么可怕和破坏力之强。 全国截止5月21日12时,四川共有41353人遇难,274683人受伤,累计失踪32666人, 其中都江堰在这次大地震中,有3069余人遇难,受伤3202余人,截止到今日5月22日,我们从都江堰救灾指挥部了解到,目前都江堰的搜救工作已经基本结束,进入重建阶段,有500多名建筑专家深入到地震现场,对房屋进行评估,不好和危险的房屋全部拆掉,保存完好的再加固使用,争取三年内建设一个全新的都江堰。 大地震之前,我们一提到都江堰市,在脑海里就立刻会想到一个闻名于世的古代水利工程,给人以深刻影响。宋元后称都江堰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它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两千多年的历史,至今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在这次地震中,写着“都江堰”三个字的门墙顶部已经坍塌,都江堰水利枢纽鱼嘴部分出现裂缝,外江闸管理房和备用发电机房坍塌,但是目前尚不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可修复,其他部分仍完好,灾后,最主要最首要就是保护好紫坪铺水库大坝。一旦坍塌,后果不堪设想。 都江堰这个城市品牌已早就深入人心,被广泛推广和传播。城市品牌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它是一个长期持续积累的过程。 都江堰政府对城市品牌比较重视,为其制定了一个发展目标,我们从有关方面得知,它发展目标是把都江堰建成生态环境绝佳,自然景观独特,历史文化深邃,地域特色突出,空间品质高尚,具有最佳旅游环境、人居环境、创业环境,以旅游度假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建设成为都市农业发达的国际著名,现代化中等的一个城市。它的功能定位是国家级别历史文化名城。总体策略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系统。 大家应该还记得在十年前云南丽江同样发生了7级以上的地震,房屋倒塌无数,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但是经过灾后重新品牌再建,使丽江的城市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并得到认可,它为中国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同样也是作为一个旅游地域品牌,在保留和弘扬当地文化特色,加之政府为它的城市品牌工作做了大量准备和细致的工作,制定战略,发展目标,为品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都江堰人民也一样,我们只是暂时遇到的困难,我们都相信会克服的,会和丽江人民一样,在党中央的关切下,人们齐心协力,重新继续塑造城市品牌,积极投入建设自己家园,那接下来问题就是…… 未来都江堰的城市品牌该怎样继续塑造呢? 我们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其实一个城市也需要经营、需要企业化市场化经营,它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会遇到这样的或那样的危机,危机发生后,我们用什么措施怎么继续走下去,继续建设和经营加快城市的向前发展。一个城市的发展快慢,不仅仅取决于中央的政策和相关给予的优惠,更重要还是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为其做出有效的战略和发展措施,地震之后的发展我们思想应该归零跨越,化解不利因素,把以前的发展现均整理归正为零,调整好心态,继续塑造都江堰城市的品牌。 一、 优化提升都市生态旅游的城市品牌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和亚洲第一客源国,每个城市在结合自身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时候,都应该考虑多方面,达到协调,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现代人们喜欢体现人和自然亲近感,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这要有很多配套设施来完善它。 地震之后,都江堰依然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足足奠定都江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生态牌”能为城市无形中增加资产,潜力无限。坚持所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接下来的城市建设分新城建设和改造建设,震后废墟必将除尽,新城建设以建设绿色家园为核心思想,高标准规划绿色城市,高质量建好绿色城市,高效能管理绿色城市,最终造就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其他城市面临建设的时候会遇到旧城改造,会考虑到主干道旁拆旧楼,较差的旧楼拆去,腾出地皮规划等等复杂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新的都江堰来说,我们会化不利因素,正好给重新规划和合理设计的一个好机会,建设绿色城市主要包括绿色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原理,创造绿野星罗棋布的城市格局,使产业功能区、居住区、生活区和绿色植物群落各得其所,进行城市的二次开发,在创造效益的同时,城市回复到健全的生态环抱中,开展天地人合一工程,进行天空环境、地面环境各种因素的治理,从而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及城市内在和谐这三者统一起来,才是打造完整的城市生态旅游城市品牌。 二、 构建特色教育品牌,实施科教兴都的品牌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都,其实质就是把水利科技和特色教育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真正转移到依*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举例来说,在都江堰缺乏生态旅游专业人才,这类人才对专业化有要求,涉及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要懂得用外语给来自各国的人介绍,目前外语导游缺口大。在经历了地震灾难之后,很多人都更深入了解都江堰,在灾后重新树立品牌时候,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大科教实施力度,更好的促进经济实现跨越式。 对于新建的都江堰市来讲,应把重视特色教育品牌,科教兴都作为一个战略来实施。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同时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国际看,以教育为基础的作用日趋突出,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处于主导地位,智力资源,人力资本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都江堰的教育发展也是如此。 三、整合历史文化要素,提升和传承文化品牌 都江堰是国际旅游城市,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风光秀绝人寰,历史文化厚重,声名远播港台及、东南亚及全世界。景区内普照寺是四大佛教名刹之一,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它们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沉淀。 打造历史文化品牌,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历史和民族名俗文化资源,谋划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传承历史和民族文化提供平台,这要*历史的积累,文化的积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先天条件,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在传承中保护并发展好历史文化。要做到文化与文明、文化与旅游、保护和传承、打造历史文化品牌与推介品牌一起抓。树立历史文化品牌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也是文化发展进入优势阶段,以文化品牌带动相关市的产业发展,这是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都江堰具备开发具有“品牌差异化”的先天特征,也是塑造文化品牌的最佳条件,在经历了这么大的地震过后,都江堰依然存在,值得推崇。 四、制定城市品牌整合传播策略 城市品牌,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阶段,对于有些城市来说还可以说是很陌生,它的推广,也就是一个城市品牌的传播过程,分阶段分目标定位传播,关键就在于执行,不仅制定战略方案,发展目标这么简单,最主要落脚的是执行方法。 1、成立负责品牌推广的部门 进行品牌推广要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不管政府自己执行运作,还是与策划机构合作,都要明确一个部门,授予一定权利,同时政府要拥有专项资金来共同操作。奥古特的专家们多年从事城市品牌建设经验中已经深深体会到这点,这会给城市品牌整合传播带来实际效益。 2、分阶段传播,针对各阶段制定投放策略 城市品牌不是仅仅在一段时间传播就能实现,需要长期培养才能继续逐步提高都江堰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培养更多城市忠诚顾客群。这样的城市名片才是具有可持续的价值传达。 城市品牌的推广涉及面广,时间长,相关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政策等)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加之这次媒体及国外媒体纷纷报道和关注程度,在灾难过后,我们更应该重新振作,发展当地经济,造福百姓,真正发挥都江堰人们创造奇迹的才能,克服短暂的困难,一直延续下去。 品牌之所以是品牌,是其本身内在魅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成为了过去,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填充着人们的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不继续发展就是主动放弃前进,什么都需要宣传,不留余力打造成为众所周知的品牌,让人发自内心的喜欢,让人受益,然后才能口碑相传。 希望都江堰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让我们再次看到一个全新的城市。全力通过这些品牌建设,提高整个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全新的都江堰人正在重建自己美好的家园,正敞开胸怀迎接更多的境外朋友居家、投资合作,以经营城市为手段,推广城市品牌,再次推进旅游发展,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 〔独家稿件〕奥古特机构文字 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021-58828596联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欢迎智业同仁一起来为灾区重建献言献策。奥古特品牌营销(上海)咨询机构: 电 话: 8621-51699945-24/25/26 58879242 E-Mail: 参考资料:

对地震报道中的媒体表现还是值得肯定的。一楼地也做了比较主流的阐述,我这里就借用他人成果,从另一个方面看地震报道,算是希望给楼主以另一方面的启示吧,传媒研究震灾报道:谁是不可靠的叙述者? □上官本寂 汶川地震延续至今,新闻报道仍在继续。就我个人的看法,真正的震灾报道早就结束,甚至我更倾向于认为:可靠的震灾报道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它们并不存在,而原因在于不可靠的叙述者云集。我也认为地震留给真正报道的时间极其短暂,对于缺乏职业准备的新闻界而言,报道的窗口期倏忽即逝,大概不会比救人的黄金72 小时更长。就这场新闻战的呈现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感到沮丧。 同时,我也希望为新闻界辩护,比如写一篇《论汶川地震的不可报道性》,来为我们所有的失望找到出路。确实,我们一定感受到报道以外的力量又在如常运转,它们将一贯的法则加诸媒体。我们无法超越,而受其影响,谈论灾难报道的专业主义更像是一种奢望。但我希望列位不要为悲伤淹没,进而轻易原谅自己的不作为。大事件中有缝隙、有本可凭依的线索攀附,问题是我们怎样失去了它们? 从地震报道总结出一二三四的意义是很容易的,但这样的陈词明显偏颇。我们从来不缺乏赞美,而且不合时宜的赞美太多,反而发展成了莫衷一是的反对力量,所行的竟然是阻挠之义。即便站在新闻界的立场上,我更想提醒的是,这一次的大地震并不是我们的“报道对象”,它的历史不由新闻编织、不由记者书写。基于不可靠的叙述,汶川地震史排斥了我们。我们一旦抛弃历史,也会被历史所蔑视。 而这一切,始于不可靠的叙述。它是我们挫败的源头所在,是地震史之所以不被清晰认知的缘由。震灾新闻以惊人的速度繁殖,借此,不可靠叙述以同样惊人的效能蔓延。新闻超越了历史,跑赢了历史,大有以新闻取代历史的趋势。仅从职业角度来说,不可靠的叙述演变成破坏力量。当然,如果不以历史为参照物,而是以填充版面、丰富记者生涯等等为目标,我的这个看法可以忽略不计。 新闻报道与地震史的误会 汶川地震的历史从它爆发的那一刻诞生,迅即笼罩中国新闻界,后者在慌乱下反应迅速,尽管无准备也是显而易见的。是的,这次地震不同于我们遇见过的所有案例,灾难本身的空间和复杂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新闻事件。新闻界没有这样的演练,无论是向灾区派员还是后方报道,一切都是出于本能。震灾史骤然到来,惯常的新闻文体都不贴切,新闻界很难找到恰当的姿势。 震灾本身的特性阻碍了新闻报道,假如媒体以此来宽慰自己,理由也是成立的。地震的后果弥漫在逾10 万平方公里的山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既有秩序被全盘打乱,陷入灭顶之灾。地震史甫一展开就是一个巨量的构件,超过人力的可控范围,并且在无数的点上复制、累积、爆发。面对这样的境地,新闻确实苍白无力。“灾难不是新闻”,这句话不再是反讽,而是事实。震灾史不可描摹,它不可知。 出于种种可见的原因,震灾报道下意识地与救灾融合。这是第一个歧路,震灾史就此与大众媒体(记者)发生了最初的离别,地震史的迷雾开始显示自我遮蔽的效用,不可靠叙述的大门打开了。换言之,报道的依托限制了它的视野和步伐,救灾受阻亦即意味着报道受阻。救灾进程的推进前锋略先于报道,新闻实际上被矮化了。若在平常,这是不可原谅的,可在此情形下,原则还适用吗? 我坚持认为在地震的紧急状态下,新闻报道存在一个出产最好新闻的窗口期。在这个时间段上,自由报道是可能的,对灾难史进行原型叙述也是可能的。不过,因为上述情况,新闻界对这个窗口期来不及作有效反应。窗口期关闭,这约等于自由报道的结束,也宣告了原型叙述即将转入艰难时期。叙述上的不可靠先于文本,这是新情况,似乎证明震灾报道从一开始就难稳固。在记者施展才华之前就宣布“作者已死”,真的是长使英雄泪满襟,连冷漠如我者也觉得唏嘘。 据此,震灾报道与汶川地震史是一个误会。即便我们有充分的需要让前者做得更多、更出色,可两者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遭遇了错误的相逢。进一步说,后者是万古长空,前者是一朝风月,新闻不是也不可能是最重要的。不过,出于叙事理论从不放弃文本的美德,我们仍然可以讨论具象的报道,在不考虑历史建构的前提下,看看不可靠的叙述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的现实待遇。 不可靠新闻的渊源 如果所有的报道都在劝降读者的眼泪,或在主观愿望上迫使别人悲伤,那么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弱水三千,惟取一瓢饮。假设震灾报道必须要挑拣材料,一定要一叶知秋,那在地震史与新闻的第一个歧路之后,新闻报道又该何以自处,或者说究竟要向谁负责?以此类推,歧路之后是更多的歧路,衡量不可靠叙述的框架被分解,我们在这里得到自己期望的,也失去我们想要的。 新闻界中可靠的叙述者是指理性的、展现新闻专业主义的主体,在他们的新闻产品中,语言成为反映真实世界的中介。自然地,这里所谓的“语言”包括版面语言在内的大众媒介的话语形式,它是多样的,但必须能够毫不含糊地指陈真实的图景。可靠者如斯,进而可以对照这一线索测量震灾报道中不可靠的叙述者。进一步地推断,我认为有两个体系是检验不可靠叙述的标准,简言之,一为真相,二为真理。 请原谅我在此提到新闻中的普世价值,但我申明不是真相或真理的代言人。理想若此,引为旗帜而已。真相作为其中之一的测量体系,意思是震灾报道要与真实的灾难史相兼容,不粉饰、不说谎、不删减、不漠视。不可靠的叙述首先是失衡的叙述。要知道,通过大众媒介看世界的代价之一就是看不到完全的世界。地震史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新闻的视域,本来就皇皇而不可见,再加上有意的删节,由新闻构成的震灾史版本实在无滋味,是了无生气的“洁本”。 在我们熟悉的业内话语中,不可靠的叙述者相当于是洁本的制造者。至于为什么要行洁本之实,原因简单。不过这原因既不是底线,也不构成原则,不值得在这里展开论述。但有一点,作为记者,绝不能让受众运用想象去弥合你的报道与真实之间的不一致,新闻不是扔给读者自己去补救的补丁程序。我也承认认知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但这不是不可靠的叙述者保护自己的十字架。 震灾报道在新闻界是相互印证的,尤其是在网络化传播的今天,不可靠叙述要接收各方面互证的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可靠的叙述不会完全依照叙述者的意图,真实的震灾史或多或少地揭示它的虚伪。这就转向了不可靠叙述的第二种参照体系,即大历史的参照框架,涉及到历史观和文化价值论。因为存在着阐释的权力及策略问题,这一体系的复杂性被加重了,是用(不)可靠叙述来批评震灾报道的难点。 就可靠的叙述而言,新闻观及新闻界的历史观是两个很不一样的东西,它们预设了一些禁区,但又在地震报道实践中发生各种性质的作用。报纸或网络上那些不可靠的叙述,体现了当下的显性选择,其实更隐射了新闻媒体的史观,比如它的曲折,它的晦涩,总之是它的可变性。灾难带给我们的无力感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这种无力感的深处,是否每个记者都能体认到另外一重无力感呢? 不可靠叙述是可耻的吗? 震灾报道过了黄金期,很快被纳入日常管理的轨道,在新闻上表现出徘徊不前,报道失去了进程感、时间感和使命感,开始变得庸常。对震区情形的“重复报道”推动了不可靠叙述的自我繁殖,震区报道成了被控制的过程,从此,汶川地震的灾难史完全脱离了媒体讲述的众多可能,带着失望,绝尘而去。可以说,新闻对地震空间和时间的关注一并降低,有另外的力量介入历史章节的写作。 不能否认,不可靠的叙述仍预订了一种“叙事交流观”。它由记者、读者(受众)和新闻文本三个主体交互对话产生,这点与可靠的叙述没有区别。换句话说,不可靠的新闻报道也会制造出意义,实证信念,亮明态度,推销自属的价值观。无论国字号媒体还是地方媒体,本次地震报道有太多不靠谱的,但它们是否全部都是垃圾?不是的。它们有着自己设计好的价值,它们的不可靠叙述散发了不可靠的信息,也有解读的必要。 对于地震大历史,不可靠的叙述没有什么解释力量。但通过以上这么多的陈述可以知晓:不可靠的叙述其用意不在于还原历史,不可靠叙述的出处实质上就是不可靠叙述的方向。因此,地震报道的不可靠叙述者并不孤单,甚至我认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写作,有一个隐含作者藏在他们的笔后,演绎的是双簧;这样,真实作者实际上被占领了,犹如地震史已被占领一样,真实作者的能力和职业缺陷不重要了。 因此,在不可靠叙述者看来,地震史不值得特别重视,它对职业和新闻界潜在的正向价值就被推翻了。他们“重视”的是那个隐含作者的影子,而非重视地震本身,因而可靠叙述中的人道就泯灭不见,他们给这些安装了自以为是的意义。 要申明的是,我绝非为了丑化不可靠叙述者,他们是媒体生态圈中常见的一部分,而且是很有势力的一部分。查明不可靠叙述有着比较明确的标准,但我不认为他们会承认自己的不可靠性;乃至于,他们自认为是主流的叙述,他们也不会认为设计出来的不可靠信号有什么不妥。无论可靠与否,地震报道都在各自建构意义和历史,两者也会相互视作是异端。道路就在那里,就看叙述者如何选择而已。当然也不存在完全自由的选择,这往往证明传播学上的某些理论并非造假,也指明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这一说法中浓厚的悲观:既然历史无法还原,还被涂抹成另外的妆容,那么我只能不相信硬要我相信的历史面貌,我会根据自以为可靠的细节小心翼翼地拼凑“我”的历史。 记者跌进群众的漩涡 我曾经说过“为新闻界降半旗”的话,是因为全中国最好的记者聚集汶川,但竟然没有多少好报道。而报道中言行不一、事实割裂、虎头蛇尾的矛盾比比皆是,但听不到对文本的有效批评。我希望在这里更详细地说明,记者是如何被地震史拉入进去,他们悲伤失态的原因何在,他们又是怎样疏远乃至仇视地震史的真容,进而用不可靠叙述支配着当局者迷的憾事。 显而易见,不可靠叙述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不是读者,是群众!这点对理解震灾报道特别重要。可以把汶川地震灾区当作一个巨大的城,地震发生后,群众骤然分成城内和城外两大群,既分隔又同声共鸣。记者是可以进出这个城池的特殊人群之一,因此将兼具城内外群众的特征。我更愿意说,记者的独立性在这样的群众集结下崩溃了,跌入了群众的漩涡,成为群众的一部分,不可靠的叙述从群众开始。 地震报道是中国新闻界没有遇到的,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新闻面对的是一个从未遭遇过的对手,二是记者必须要在群众情绪中跋涉。尤其后者,叙述的可靠性与记者挣脱群众特征的可能性之间呈正相关。如果不能估计到这点及其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叙述的可靠与否必定会被普遍否认。记者、新闻文本和读者三者中,作为读者的群众无限制膨胀,促使三者的循环互动激烈而偏执,叙述走向了变形。 汶川地震以其重大的毁坏性席卷四川。一霎那间,巨大的悲痛感传遍中国,阶层、职业、年龄、地域等身份差别统统以光速取消,群众诞生了。而此后的万余次余震,每一次都起到凝聚群众、吸纳新群众的作用。震区之外,群众的焦虑无以复加。地震被立刻当作敌人,一种感同身受的巨大悲伤以及受迫害感控制了群众。群众忧愤,正如卡内提所言,他们“可以无情地行事或者充满好意地行事”。 群众对震灾报道的叙述方式形成了苛刻的要求。他们只接受能加重悲伤的报道,因为这能强化群众的受迫害感。任何试图忠实现场的报道都被群众视为阻碍,当作新的敌人去仇恨。群众像攻打阵地一样攻击类似的报道和报社,即便这类报道稀少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攻击性的群众拓展了不可靠叙述的生存空间,他们对可靠叙述特别敏感,每个人都想参与到对可靠叙述的“杀戮”中来。 群众从不可靠叙述中“看见”自己,从对每一篇不可靠叙述的“杀戮”中也看到自己。群众暂时性地抹平一切社会矛盾、裂痕和断裂。这时,记者出现了。他们从城外的群众中纷纷“挤入”城内,成为灾区流动性群众的一分子。记者成为沟通城内外群众的桥梁,他们的震灾报道成为群众蓄积敌意的最充沛源泉。此时,对地震史的还原式记录被当作外在的攻击,群众用打倒它们的办法使自身更强大。 不可靠的叙述者又获得了机会。显而易见,无论是出于对群众意愿的认同,还是出于书写的便利,不可靠叙述都是更安全的。甚至,当群众被有意引导着壮大,被引导着捕获攻击目标时,记者的不可靠叙述有可能充任不光彩角色。我是说,存在着躲在群众背后、以群众伪装自己的隐含作者,它们尤为可怕。 无可聊赖的后记 事已至此,我无法掩饰自己矛盾的心态。我希望汶川地震从未发生过,我更希望震灾报道没有这么滥觞和阔大。如果震灾报道的规模没有现在这么热烈,我想并不会影响国家和社会动员的效率,更重要的是,那些像恶梦一样纠缠的事情不会因此发生。媒体集体冲破一开始报道的禁令,现在看来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对震区的疏远有助于抗拒群众的负面效应,有助于可靠叙述的产生。从这一点考虑,我觉得南周比南都更幸运,出版周期帮了他们。我敬佩那些以冷静、客观再现震灾史的记者。他们为数稀少,与声势浩大的群众相比,显得极其不合时宜。震灾报道延续了今年以来的中国大事件,令人担忧的是,新闻媒体越来越摆脱不了群众运动的叙述背景,甚而,群众成为左右事件和记者媒体的“主角”。 可靠的叙述只能生长在正常的言论环境。在群众被发动起来以实现隐含作者的特定计划时,不可靠的叙述者只会越来越多。 最后总结一下陈词。用叙事学的一些概念来铺陈我对震灾报道的看法,老实说,或许因此产生的逻辑不那么严密,但确实让我无法乐观。可靠与否的记者叙述是一个坐标,地震史是另一个坐标,周期性生成且一直环伺的群众是一个坐标。以新闻为由头,群众正被灌输更多的不安全感,借此驱动群众的紧张及持续的杀伤力。群众正被某些人赋予一种激进的期望,但谁有绝对把握说那不是一把双刃剑?

地震地质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这方面首推中国地质学创建者之一、翁文灏最为杰出,1921年在《地质汇报》第3号上发表了《甘肃地震考》,他以近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论述了地震现象,特别在第四部分中说:“……此盖地壳构造,新经变动,基础未固,易生摇撼也。由是理论,穷其究竟,大抵甲类地震,原于外力,即所谓动力起于地质构造之外(诸如:壳内火山喷发,岩浆上冲等);而地质构造,特予以易受动力之弱点;乙类地震,则震动之因,在地质构造之中,原动力之力,即自地质变动之日,虽无外力,亦将自动……”。简要分析,表明作者对构造地质起因,并提出地壳内外变动,决定地震的强弱和频率以及性质、烈度震级等。文中还引述了1913年出版的上海黄司铎编的,JTHGauthier校补的,法文《中国地震表》(Catalogue das tremblenents de Terre Signales en Chine Dapres les sourees chinoises)集古今图书之大成,值得参阅。1922年他在出席了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13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发表了《中国地质构造对产生地震的影响》,最早向国际上介绍中国地质构造格局及与中国历代地震的影响,受到重视。论文发表在《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1922)。1933年在《会志》上发表《地震对中国某些地质构造的影响》(《会志》2卷3-4),文中附有一张珍贵的中国地震分布图,突出地反映出大地震与大断裂的密切关系,并按其构造特点划分若干地震带,列举出各地震带的历史地震震中表,同时文中还对云南洱海大地震研究成果做了介绍,翁文灏先生作为中国地震构造研究的创建者,是当之无愧的。1938年常隆庆在《地质论评》第3卷3期上发表《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中,论及了地震地质构造的特点。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等,也对荷泽地震做过调查与研究,较早地提出断层错动是发震的主因的科学论断;1940年米尼尔、李亚卫在《地质论评》5卷第5期上发表《地震与地动》,文中高度评价德国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所倡导的活动论和大陆水平运动,同时也评述了美国泰勒和乔利以及奥地利著名学者休斯及其《地球的面貌》对地震构造理论的推动与影响;1947年王竹泉在《论评》12卷1-2期上发表《河北滦县地震》等。

——兼论华北、京津地区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特征孙叶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强烈地震往往是地壳运动急剧的表现形式之一[6,7]。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实质是地应力积累、降低和释放过程的一种表现,是该区地应力状态超过岩石强度,产生破坏的结果。它的发生,经常以机械能的形式释放,才能够发起震动,降低能量,使震源区应力不再那么集中,经过地应力场的重新调整,孕育着下次地震。因此地震预报应紧紧抓住构造体系的活动性和地应力场这个根本问题,注意地应力和能量的集中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必须注意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研究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方法很多,选用的手段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从地质力学角度出发,以构造体系为基础,从研究现今构造运动着手,确定地块边界外力作用方式、方向,配合模拟实验,使构造体系活动性与地应力场的研究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地应力场的轮廓,用实测地应力资料检查、验证地应力场的可靠性。在查明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前提下,然后走向地震预报。地应力场是力和介质强度的两方面问题,即除了研究地应力变化规律以外,还应讨论岩石力学性质问题。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暂不对其讨论,亦即假定所述地块具有均一的岩石力学性质。本文主要在构造地震的前提下,试图对有关地震预报的途径作一探索,并拟定出下面五个步骤。为了阐明问题,将结合华北、京津地区的部分实际资料,以其步骤为序进行分析讨论(由于研究程度的局制,主要讨论前三个步骤)。一、查明构造体系,选定地块边界从地质力学角度研究地应力场,经常以地质构造体系为基础,因此必须首先查明构造体系的展布。根据地震地质工作的特点,不仅需要了解构造体系的平面展布,更要查明深部变化;不仅需要了解空间分布规律,也要查明其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不仅需要查明研究地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也要了解广大外围地区的地震地质特点。例如北京地区的构造体系前人研究甚为详细,据近年来深部地质构造研究结果(图1)[9,10,15],康德拉界面深20km左右,莫霍面深35km左右,地面所见东西向构造带和新华夏系的主要断裂带,往下延伸均断开康德拉界面和莫霍面,一般深部垂直断距2~4km,其他方向的构造,如北西向构造,最深穿过康德拉界面,尚未发现深及莫霍面者。值得注意的是,在康德拉界面附近的软流层以上的某些壳层,有着明显的厚度变化,好似沿着软流质面滑动形成的褶皱,轴向北北东,与新华夏系构造方向一致,可能表明其在20km左右深度仍有褶皱和断裂存在,深40km左右仅有断裂活动。图1 北京地区莫霍面构造略图为了更好地研究区域构造体系的现今活动性,进行地质历史时期活动性的系统研究是有益的,研究古构造型式、燕山运动时期、A近地质时期和现代构造体系的发展变化,是重要的,因为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与之密切相关,是地质历史进程的延续,是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例如华北地区的地质构造,在不同地壳运动时期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14]:(1)晚元古代以前的古构造体系,占主导地位的为古老的东西向构造带,在上述背景上若干地带出现了一些北东向构造带,值得注意的是,郯庐断裂带这时已有显示(图2)。(2)晚元古代时期的古构造体系,基本骨架与此以前的古构造轮廓大体近似,占主导地位的仍为原始东西方向的隆起带和沉降带。居辅从地位的原始华夏方向的隆起带断续穿插其中,郯庐断裂也在继续发育(图3)。(3)晚古生代-印支期的古构造体系,除东西向构造仍占重要位置外,北东向构造进一步加强,北北东向构造开始发育。该期又可分为三个发展段落(图4):①石炭、二叠纪时期,在中奥陶世后经历长期风化剥蚀,到中石炭世重新接受沉积。当时的古地形和建造有着东西成带的趋势,东西向的隆起带和沉降带仍占主导地位,但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也占有一定的位置。晋冀交界处出现由北东向单体雁列的坳褶轴线,总体呈北北东向,表明其雏形可能由北东向构造发展形成,同时预示祁吕系东翼可能也已有所影响。②中生代早期印支运动使本区构造继续发展,形成以北东向、北北东向为主的构造线,全区主要受东西向和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控制。③印支运动之后所形成的早侏罗世孤立煤盆地方向,有的与印支期构造线一致;有的则自北东向更往北北东向偏转;有的盆地群也略呈雁列特点。图2 华北地区晚元古代以前古构造体系轮廓图图3 震旦亚界古构造体系轮廓图图4 晚古生代-印支期古构造体系轮廓图(4)燕山期的构造体系主要有纬向带、华夏系、新华夏系和祁吕系等,纬向构造带显示北强南弱,阴山纬向带活动性仍然明显,华夏系已显著减弱,祁吕系进一步发展成型,而新华夏系广泛发育,几乎遍布全区,在阴山纬向带展布地区也被新华夏系断裂穿切,局部地段二者出现联合现象,郯庐断裂带进一步发展,并在本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图5)。(5)A近地质时期活动的构造体系,阴山纬向构造带活动性已较前减弱,全区以新华夏系活动占主导地位。由于祁吕系东翼与新华夏系的活动特点大体一致,二者常呈重接关系复合在一起,而得到进一步加强,它们常与地震活动、火山和温泉的分布密切相关(图6)。通过对华北地区构造体系的地质历史发展分析,可以看出东西向构造发育最早,在晚古生代及其以前地质时期一直占有主导地位,逐渐让位给华夏系和新华夏系。华夏系的形成早于新华夏系,后者可能系由前者发展形成的,经过燕山运动,新华夏系已在全区确立主导地位,A近地质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郯庐断裂带早在晚元古代以前就已出现,那时的体系归属尚需进一步研究,经过燕山运动卷入新华夏系之中,随着地质发展的过程,日益强大。根据全区构造体系的地质历史发展趋势,很容易推想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新华夏系必定占有重要位置,这种推论也是符合构造体系现今活动的事实(详见下节),由此可见进行地质构造历史发展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结合本区深部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看出莫霍界面的隆起、凹陷和断裂,主要为东西向、北东-北北东向两组,它们可能长期控制着整个地质历史进程的发展变化,也是本区最重要的两组构造形迹。图5 燕山期构造体系略图图6 A近地质时期活动的构造体系略图研究外围地区的重要性,早就为大家所重视。例如京津地区为广大华北地区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地壳运动特征,显然具有一致性,局部地区虽各有自已的特点,但决不会与外围地区毫无联系。从地质力学观点研究地应力场,必然涉及地块边界问题。地块边界的选定合理与否,关系到地应力场的研究,一般要求边界形状简单,其边界作用力单一均匀,或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各对应边界作用力特点一致,以便于模拟、计算和讨论问题,往往可以选择规模较大的构造不连续面(如断裂带),或者岩石力学性质突变的地带等。例如华北地区就可以秦岭带和阴山带为南北界,东界郯庐断裂带,西界暂定祁吕系东翼,对应两侧边界的作用力和方式均基本一致。二、研究构造体系现今活动性,确定地块边界外力作用的方式和方向研究构造体系的现今活动性,应该注意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活动性的发展变化,重点研究其现今活动特征,主要目的查明地块受力作用的情况,以及地块边界外力作用的方式、方向,为模拟实验提供加力依据。研究现今构造运动的手段很多,下面分别举例介绍。(一)地应力据华北地区近年来地应力测量结果[8],可以看出各向均为压应力,除个别地点的方向可能受附近断裂或其他局部因素影响外,最大主压应力多为北西西方向,反映以新华夏系为主的现今地应力活动(图7)。(二)地形变1953~1972年华北地区地形变图(图8)[11],表明现今活动的构造体系甚多,其中以新华夏系最发育,遍布全区,现今活动甚为显著。一级构造作北北东向排列,自西往东依次为:山西隆起带、华北沉降带、郯庐断裂带和胶辽隆起带等,并为雁列的次级隆起、低凹和断层所复杂化,其总体排列形式,显示地块作区域性反时针直线扭动。(三)断层位移测量据京津地区断层位移测量结果(图9),表明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有一定规律[4-11],多数具有明显的年周期性变化。用不同年,相同月份曲线的相应峰、谷值对比,推算各断层的运动趋势,与南北向反时针扭动加力模拟实验中的断裂位移情况基本一致,即一般走向N10°E左右的断层反扭;N30°E左右及偏东角度更大者多顺扭;近东西向断层顺扭量甚大;北西向断层不仅顺扭量大,并作张性拉开。从垂直位移量看,北北东向新华夏系主干断层的相对垂直断距,也都大干其他构造体系的主干断层,显示现今断层位移活动,主要与新华夏系应力活动方式一致。图7 华北地区实测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平面图图8 华北地区1953~1972年地形变图图9 京津地区断层位移图通过上述断层位移测量和模拟实验,初步发现北北东向偏北的断层多反扭,北北东向偏东的断层经常顺扭,这种断层走向稍有改变,扭动方向便发生反向变化,这种规律很可能就是新华夏系应力活动的结果(图10)。当地块边界是受南北向反扭作用时,内部主压应力一般多呈北西西方向(如为N70°W时),则北北东向的断层均以压性为主,N20°E走向的断层与主压应力方向垂直,主要表现为压性,当时并不发生扭动;小于N20°E——北北东偏北(如N10°E)走向的断层,与主压应力方向相交的锐角为扭动方向,应为反扭;而大于N20°E——北北东偏东(如N30°E)走向的断层,以及北东—北东东走向的断层,与主压应力方向相交的锐角方向和前者相反,故应为顺扭。上述规律不仅与该区断层位移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而且与华北地区近年来发生强烈地震(如邢台地震、唐山地震)时的地壳形变和扭动方向相吻合。图10 地块边界受南北向反扭时,内部应力与断层位移的关系示意图(四)地震活动华北地区地震甚为活跃,据现有资料统计[11],迄今共发生≥6级地震共66次以上,呈北北东向带状排列,与新华夏系断裂带展布一致。自西向东可分为:①山西槽地地震断裂带,自大同至临汾一线,与祁吕系东翼重接;②华北平原地震断裂带,自唐山经河间至邢台一线;③营口、渤海、临沂、郯城地震断裂带。上述各带许多破坏性强震极震区烈度等值线长轴。大多呈北北东或接近北北东向,并与震中所在位置的新华夏系断裂大体平行。极震区的构造地裂缝带,也以北北东向占多数,或与新华夏系配套构造一致。近年来本区发生一系列破坏性强震,如1966年邢台2级地震、1967年河间3级地震、1969年渤海4级地震、1975年海城3级地震、1976年唐山8级地震等,都是沿着新华夏系断裂带发生的。现以1966年邢台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进一步剖析现今构造活动。(1)邢台地震[6,7]:震区A近的隆起带、低凹带,由北东-北北东向雁列的隆起、低凹组成,总体排列呈N30°E,与主干断裂平行。震后地表裂隙以北北东为主,与极震区等烈度线长轴方向一致。据地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结果(图11),现今的下降地带、降起地带和活动断裂大体走向均为N30°E,与原有构造线方向一致,最大相对下降幅度达-440mm以上,主干断裂周围的水平形变矢量表明地块总体作顺扭转动。图11 1966年邢台地震前后的地形变图(2)唐山地震:极震区等烈度线长轴、地裂缝带走向均为北北东,与新华夏系的唐山-陡河断裂带重合一致。极震区构造地裂缝带位于唐山市区东南,并往郊区延伸,长约11km,总体走向N30°E左右(图12),由N50°E左右雁列的扭性地裂缝和N15°E左右雁列的压性逆掩构造(图13)、地面褶曲等组成。每条扭性地裂缝均作顺扭,水平扭距4~5m,呈左型雁列;压性构造也呈左型雁列。显示该地裂缝为压性顺扭活动。在唐山市以东滦县安各庄公社的凤凰山-三山院地裂缝带,总体走向N15°E左右,则作反时针扭动。图12 唐山地震极震区构造地裂缝带平面图图13 唐山市复兴路土产公司附近地震后地面形变平面略图上述各走向不同的断层和地裂缝带,由N30°E变为N15°E时,则引起扭动的反向变化,前者顺扭,后者反扭,与前述断层位移测量和模拟实验结果一致;也显示现今构造活动主要为新华夏系,同时表明地震活动与新华夏系断裂活动关系密切。综上所述,华北地区、京津地区的现今构造活动以新华夏系为主,地块边界外力主要为南北向反扭运动。三、分析地应力场,寻找地应力可能集中的地点,进行地应力测量,检验和证实地应力和能量集中的地点地应力场的分析研究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原因在于影响地应力场的各种因素,目前还不能全部查清,加之不能进行大量的地应力测量,因此目前的做法是,选定地块、确定边界条件及其受力状态,根据相似理论和量纲分析,进行模拟研究,从而获得区域应力场的初步轮廓,再用实测地应力值给予检查验证,使之尽可能符合实地情况[11-13]。模拟研究的方法很多,概括可以分为数字模拟和物理模拟两大类[3,5],前者用数学力学方法进行应力场的计算;后者使介质在相似条件下受力了解应力场特征。通过京津地区半定量性质局部的近似的物理模拟,用光弹法和明胶网格法模拟新华夏系应力活动方式,二者实验结果大体近似,与实测地应力值对应情况甚好,最大主压力方向基本一致,同年测定的地应力值相对大小,也与实验结果大致符合(图14;表1)[8,11],故可供讨论地应力场参考。表1 京津地区实测地应力与模拟实验结果的对比关系表(单位:1MPa)(据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地质力学研究所资料对比制表)岩石力学性质是应力场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京津地区地下10~40km上下,波速在垂直方向变化明显,水平方向变化较小。深5km左右以上,岩石力学性质变化甚为明显,特别是地面附近,巨厚的松散堆积物与基岩之间的力学性质差异悬殊。有关影响本区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及其变化情况,都是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课题。京津地区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新华夏系应力活动方式:①最小主应力迹线(即实验中的拉伸方向,相当于地质构造中压性结构面的走向),总体呈北北东向。在北京附近北东向断层发育地段,迹线都转向北东走向,在北西向和东西向断层两侧迹线错开,方向变化不大;在山字型构造弧形弯曲地段和断裂交接处常出现各向同性点。②最大主压应力相对等值线和最小主压应力相对等值线的长轴,总体也呈北北东向延伸。北京东北山字型弧顶被新华夏系穿切处,为应力高值区;其次为北京西南的断裂交叉部位;北京西北应力值较低,少数高值点均作星散分布。③最大剪切应力主要集中在特定的断层交汇部位,以东北部和西南部表现最明显。④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强震震中与能量集中地点的对应关系甚为一致,且大都位于能量集中地点。如北京东北部出现大面积的高集中区,即1679年三河平谷8级大震震中;又如1057年固安7级地震、1658年涞水6级地震、1720年沙城7级地震、1337年怀来5级地震。由此所显示的地应力能量集中的地点常常预示着强震的发生地点,可能受所在地区地应力场的制约。图14 京津地区模拟实验图(据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资料)上述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特征,虽然经过部分实测地应力值的检查验证,但对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地点的检验,尚需进一步工作,最好在应力和能量集中区及其邻近地区同时测定,以求确实可靠。四、讨论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地点的地震地质特征及其可能升高、降低、释放的方式,寻找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点当确实可靠地找到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地点,不一定就能准确地预报地震。因为地应力和能量集中是一回事,它如何降低、释放又是另一回事,降低和释放的速度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6,]7。这里应着重研究地应力和能量集中地点的降低和释放的方式及其速度,然后才能更好地寻找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点。研究地应力和能量的降低和释放方式,实质是研究有关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问题,诸如:①断层两盘沿断层面发生缓慢的蠕动;②地面作小幅度、大面积的升降;③局部地壳发生挠曲等等。这些地壳形变现象都是降低,释放能量和地应力的表现形式,往往都不伴随发生破坏性强烈地震。此外应变能还可以转变为其他物理能(如热能)释放或降低等,也不一定伴随发生破坏性强烈地震。地震(指构造地震)往往是在特殊地质构造条件下释放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见地应力和能量的降低和释放形式很多,地震仅是其一。判别和预测地震释放形式,不仅要加强地应力场、地震地质和地质构造条件的研究。还应注意各种有关地球物理、化学场的特征。即使已经确定将要以地震方式降低和释放地应力和能量时,还要看降低和释放的速度及其每次的大小和多少,如果是以能量低、次数多的连续释放方式,则可能形成小震群,不会造成大的地震灾害;如果大量的能量集中一次突然释放,则往往造成破坏性大震。上述各种地应力和能量的降低、释放方式及其速度,显然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地震预报中应加以研究和识别的问题,但它们都与所在地点的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并受所在地区地应力场的制约。五、监视地震危险区,提出地震预报意见地震危险区、危险地段、危险地点的监视工作,往往是在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上进行的,是在研究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研究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经常用几年、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地形变、地震活动等有关资料,配合模拟实验,研究相对变化的地应力场特征,用实测地应力绝对值进行校合验证,目的在于研究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及其应力和能量的相对集中情况,以便提出地震危险地区,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报。监视地震危险区部位,应该研究现今地应力场随着时间的发展变化和发震情况。现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地应力研究站位置的选定:通过现今区域地应力场的初步工作成果,可以看出地应力背景值在区域内是作有规律的变化,而附加应力值是在背景值的基础上增减变化,在不同部位增减变化量级各不相同,当地块边界外力作用方式、方向不变,作用力大小增减时,场内各处变化速度各不相同;如果外力作用方式、方向改变时,场内各处应力变化情况更大更多。为此必须研究在不同情况下,在地应力变化明显、变化幅度大的地点和关键部位设置台站,同时考虑全区地应力场的各种变化,全面考虑观测台网的布局,而不是简单地大致按等距离布置台站密度,亦即从构造体系和地应力场的全局考虑问题,以求了解各台站的地应力变化与外力变化的关系,进而了解地应力场的变化情况,为地震预报提供依据。地应力台站的工作任务不仅要及时获得观测数据,在当前地应力观测系统尚不完善的阶段,更应加强研究和改进提高观测质量。在一个区域里可以建立中心研究站,以便集中力量,创造条件,更多地加强研究工作。附加应力场的研究工作,应该尽快地提高到绝对值应力场的研究轨道上来,因为附加值与绝对值并不等同,当附加值变化大时,绝对值变化不一定达到岩石的破裂强度极限;当附加值变化甚小时,有可能使绝对值达到岩石的破裂强度极限,以致发生地震。地震短临预报应该走向地应力场的分析,不应长期停留在单纯的“曲线分析”阶段。地震前,区内存在许多地应力和能量集中部位,在空间上彼此好像是孤立的,实际上却受着统一的地应力场控制,是有内在联系的,分析震前异常时,必顺考虑有异常的部位不一定都是发震位置。更不应该把有异常的各台站附加地应力值,不讲条件地和无限制地进行交会,寻找所谓的发震地点。当大震发生后,地应力场必须进行全面调整,即整个场的应力调整,有些地方应力增加,有的部位应力减少,甚至个别原来应力集中的部位也随之消失,调整后变为应力不再集中的部位。总之震后效应促使地应力场调整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注意区别震后效应与震前异常甚为重要,对防止和减少震后虚报和错报的问题有着现实意义[3,]5。可以预料,即使地应力的观测和分析工作已能如实反映震前异常和有关前兆,即如实反映发动地震的地应力和能量积累过程,地震也不是万无一失地就会发生,即便发生,也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报的情况;反之,任何可靠的预测手段,震前一定会有明确的反映,至于反映大小程度,则由震级大小和当地地质条件共同决定[6]。由于短临地震预报根据地应力曲线分析,对发展的时间、震级较易判别;预报发震地点往往难度甚大,故前面着重讨论发震地点的有关问题。目前我国地震预报要求对时间、地点、震级三个要素提出意见,随着预报水平的提高和建设事业的需要,不久也许会要求预报地震烈度,从现在起就应该加强震源深度、地表地质、地下水埋深等有关影响地震烈度的各种因素的研究和资料积累,为预报烈度作好必要的准备。六、结语(1)本文是在学习李四光教授有关地震地质论述的前提下,试图把活动构造体系与地应力场的研究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研究地应力场的道路探索地震预报。地应力场的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对地震预报有着重大意义;对矿山开拓、工程建设、地下建筑等都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对地下液态,气态矿产资源的运移、富规集律,以及地热资源的分布等,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2)本文把地震地质工作初步归纳为五个工作方法和步骤,尚不够全面,例如发震部位的深部地质;与地应力场密切相关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等,都是地震预报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均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研究。为了充分有效地做好地震预报的准备工作,除了进行必不可少的震情监视和前兆测报工作外,当前应该加强活动构造体系和地应力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只有基础搞扎实,才有可能稳步前进和真正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参考文献[1]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地震目录北京:科学出版社,[2]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力学教研室中国区域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3]王仁等固体力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4]王宗贤等北京地区断层的活动地球物理学报,1978,第21卷,第4期[5]北京大学地质系地质力学专业地质力学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6]李四光论地震北京:地质出版社,[7]李四光地震地质北京:科学出版社,[8]李方全等华北地区地应力测量地球物理学报,1979,第22卷,第1期[9]邵学钟等北京地区康庄-大厂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的试验地震学报,1979,第1卷,第1期[10]国家地震局地震物探大队东亭-张家口测深剖面地震战线,1977,第2期[11]国家地震局地震地质大队中国某地区现今区域地应力场问题的初步探讨见:地质力学论文集,第三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2]徐宏文应力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3]黄庆华雁行褶皱构造型式的解析理论及实验的探讨中国科学,1974,第5期[14]崔盛芹等燕辽及其邻区的古构造体系研究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北京:地质出版社,[15]滕吉文等北京天津唐山和张家口地区的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学报,1979,第22卷,第3期Some Tentative Ideas about Seismo - Geological WorksSun YeAbstract The first task of seismogeology is to study the activities of tectonic systems, fur-thermore to investigate their stress field, and then to carry out the earthquake Takingthe data of North China and Beijing-Tianjin region as an example, the method of studying region-al stress field prevailing today has been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current active tec-tonic system of this area is mainly Neocathaysian system and the marginal-external force of thislandmass is counterclockwise N-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at present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works of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and the active tectonic systems, the rock mechanics andthe deep-seated geology should be

四川地震期刊投稿经验怎么写

采访稿如果都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文章读了会让读者觉得厌倦。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如介绍人物的经历时,可用间接引用,人物自述自己的事例时,若用直接引用,文章会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a

你们好,我是一名记者请问你们知道: 四川具体的死伤人数是多少吗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