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税收的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税收的文献

税收饶让亦称"虚拟抵免"和"饶让抵免"。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税优惠的那一部分,视同已经缴纳,同样给予税收抵免待遇不再按居住国税法规定的税率予以补征。税收饶让是配合抵免方法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税收抵免内容的附加。它是在抵免方法的规定基础上,为贯彻某种经济政策而采取的优惠措施。税收饶让这种优惠措施的实行,通常需要通过签订双边税收协定的方式予以确定。目前税收饶让抵免的方式主要有差额饶让抵免和定率饶让抵免两种。税收饶让抵免的文献:《论国际税收的饶让抵免》

[1] 宋霞,税收筹划,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 郭丽梅,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探究财经界(学术版),(22)[3] 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4] 章映红,企业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的税务风险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2(12)117-[5] 盖地,避税的法理分析[J]会计之友,2013(26) 6-[6]谢影,从白酒企业的反避税征管谈税收筹划的原则[M]科技致富向导,2014,(08)[7]黄齐朴和丽仙,白酒类生产企业消费税的税务筹划方案研究[J]金融经济,2013,(08)[8]林洁,浅析中小型白酒企业营销管理模式——以泸州中小型白酒企业为例[M]商场现代化,2012,(36)[9]温慧媛张素梅魏敏,浅谈企业税收筹划[J]企业研究,2014,(05)[10]林锦,企业税收筹划内部控制设计的探讨[J]会计师,2013,(23)

关于税收的文献综述

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企业实行跨国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平台,但同时这些企业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后,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立足,并获得全球竞争优势,是跨国经营企业的当务之急。积极借鉴西方跨国公司的经营方法,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国各地的税收政策及相互间的税制差异进行国际税收筹划,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是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经营策略之一。 字串8 一、国际税收筹划 字串3 国际税收筹划是指跨国纳税义务人运用合法的方式,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减轻或消除税负的行为。国际税收筹划是国内税收筹划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其行为不仅跨越了税境,而且涉及到两个国家以上的税务政策,因此,国际税收筹划较国内税收筹划更为复杂。 字串2 对国际税收筹划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是国际税收筹划既包括国际节税筹划又包括国际避税筹划。国际节税筹划不仅合法,而且纳税人筹划行为的实施是符合东道国立法意图的;国际避税从表面上看也是合法的,但纳税人是通过钻税法的漏洞来实现减税目的的,违背了东道国的立法意图。狭义的理解是国际税收筹划仅指国际节税筹划。从实践来看,国外不少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避税行为,实施的是广义上的国际税收筹划策略。由于我国的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晚,规模小,竞争力弱,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尽快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在对外经营中,除了开展狭义上的国际税收筹划外,还应适当地使用某些国际避税行为。 字串1 “国际税收筹划”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但在国际上早已成为企业投资、理财和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税种、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等千差万别,为跨国企业开展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都为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在科技进步、通讯发达、交通便利的条件下,跨国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资料的流动更便捷,这为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大型跨国公司往往专聘税务专家为本公司进行税收筹划。如以生产日用品闻名的联合利华公司,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面对着各个国家的复杂税制,母公司聘用了45名高级税务专家进行税收筹划。一年仅“节税”一项就给公司增加数百万美元。字串7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税收筹划的概念有相当程度的弹性,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各国法律标准不同,差异较大,且各国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因此,某一跨国纳税者所进行的某种减轻税负的合理税收筹划行为,在另一个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时间,有时会被认为是应禁止的避税行为,甚至是逃税行为。目前,世界各国都将反避税作为本国税收工作的一个重点,并加大了反避税的力度,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反避税法规,这无疑给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国际税收筹划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应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并随时关注东道国的税收法规,从中发现不足,寻求筹划空间,并避免有可能遭到的处罚。字串5 二、国际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字串8 (一)利用投资地点的合理选择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字串4 充分利用各国的税收优惠政策,选择税负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字串5 在跨国经营中,投资者除了要考虑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金融环境、技术和劳动力供应等常规因素外,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别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税收负担水平有很大的差别,且各国也都规定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如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差别税率、亏损结转等。我国的跨国投资企业如果能选择有较多税收优惠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必能长期受益,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常,这些企业可通过计算,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收负担率后,选择税收负担率低、综合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目前,世界上有近千个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经济性特区,这些地区总体税负尤其是所得税税负较低,是跨国投资者的投资乐园。 字串6 同时,还应考虑投资地对企业的利润汇出有无限制。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以低所得税甚至免税来吸引外资,同时又对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出实行限制,希望以此促使外商进行再投资。此外,在跨国投资中,投资者还会遇到国际双重征税问题,规避国际双重征税也是我国跨国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为了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现今国家与国家之间普遍都签订了双边的全面性税收协定,根据协定,缔约国双方的居民和非居民均可以享受到许多关于境外缴纳税款扣除或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因此跨国投资应尽量选择与母国(母公司所在国)签订有国际税收协定的国家和地区,以规避国际双重征税。目前,我国已与63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而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签订的双边全面性税收条约已有1000多个。字串4 尽可能选择国际避税地进行投资当前世界各国主要存在三种税制模式,即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和低税制模式。实行低税制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称为“避税地”,主要有三种类型:(1)纯国际避税地,即没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净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国家和地区,如百慕大、巴哈马等;(2)只行使地域管辖权,完全放弃居民管辖权,对来源于国外的所得或一般财产等一律免税的国家和地区,如瑞士、香港、巴拿马等。(3)实行正常课税,但在税制中规定了便利外国投资者的特别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荷兰等。显然,如果投资者能选择在这些避税地进行投资,无疑可以获得免税或低税的好处。通常跨国纳税人可以在避税地建立基地公司的方式达到国际税收筹划的目的。较典型的是在避税地建立总部公司作为母公司和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中转销售机构。通过设在避税地的总部公司中转,整个公司将利润体现在免税或低税的避税地,从而达到总体税负减轻的目的。字串7 设立国际控股公司、国际信托公司、国际金融公司、受控保险公司、国际投资公司等也是当今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途径之一。跨国公司往往通过在缔约国、低税国或避税地设立此类公司,可以获得少缴预提税方面的利益,或者能较容易地把利润转移到免税或低税地。同时还由于子公司税后所得不汇回,母公司可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此外还可以较容易地筹集资本,调整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如用一国子公司的利润冲抵另一国子公司的亏损。我国首钢集团通过在香港设立控股子公司就发挥了其卓著的筹资功能,同时也达到了减轻税负的目的。字串9 (二)选择有利的企业组织方式进行国际税收筹划字串4 跨国投资者在国外新办企业、扩充投资组建子公司或设立分支机构都会涉及企业组织方式的选择问题,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在税收待遇上有很大的差别。(1)就分公司和子公司而言,子公司由于在国外是以独立的法人身份出现,因而可享受所在国提供的包括免税期在内的税收优惠待遇,而分公司由于是作为企业的组成部分之一派往国外,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另外,子公司的亏损不能汇入国内总公司,而分公司与总公司由于是同一法人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亏损便可汇入总公司账上,减少了公司所得额。因此,跨国经营时,可根据所在国企业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所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例如,在海外公司初创期,由于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可以采用分公司的组织形式。当海外公司转为盈利后,若能及时地将其转变为子公司形式,便能获得分公司无法获得的许多税收好处。(2)就股份有限公司制和合伙制的选择而言,许多国家对公司和合伙企业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因此,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应在分析比较两种组织方式的税基、税率结构、税收优惠政策和投资地具体的税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前提下,选择综合税负较低的组织形式,来组建自己的海外企业。 字串6 (三)利用关联企业交易中的转让定价进行国际税收筹划字串5 转让定价是指在国际税收事务中,有关联各方之间在交易往来中人为确定价格,而非独立各方在公平市场中按正常交易原则确定价格。转让定价的制定过程是一项十分机密和复杂的工作。跨国企业转让定价策略的具体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通过控制零部件、半成品等中间产品的交易价格来影响子公司成本。(2)通过控制对海外子公司固定资产的出售价格或使用期限来影响子公司的成本费用。(3)通过提供贷款和利息的高低来影响子公司的成本费用。(4)通过对专利、专有技术、商标、厂商名称等无形资产转让收取特许使用费的高低,来影响子公司的成本和利润。(5)通过技术、管理、广告、咨询等劳务费用来影响海外公司的成本和利润。(6)通过产品的销售,给予海外公司以较高或较低的佣金和回扣,或利用母公司控制的运输系统、保险系统,通过向子公司收取较高或较低的运输、装卸、保险费用,来影响海外公司的成本和利润。字串5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占有很大比例,因而可通过利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高低税收差异,借助转移价格实现利润的转移,以减轻公司的总体税负,从而保证整个公司获得最大利润。目前,各国都将出于避税目的的转让定价作为反避税的头等目标,并制定转让定价税制,这为跨国经营企业利用转让定价进行国际税收筹划带来了难度。但各国为了吸引外资,增加就业,发展本国经济,转让定价税制的规定和具体实施往往松紧不一,从而又为跨国经营企业利用转让定价来进行税收筹划创造了较大的弹性空间。字串3 (四)通过避免构成常设机构来进行国际税收筹划字串2 常设机构是指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场所,包括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作业场所等。目前,它已成为许多缔约国判定对非居民营业利润征税与否的标准。对于跨国经营而言,避免了常设机构,也就随之有可能避免在该非居住国的有限纳税义务,特别是当非居住国税率高于居住国税率时,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而,跨国企业可通过货物仓储、存货管理、货物购买、广告宣传、信息提供或其它辅助性营业活动而并非设立一常设机构,来达到在非居住国免予纳税的优惠。例如,韩国不少海外建筑公司在中东和拉美国家承包工程,这些国家规定非居民公司在半年内获得的收入可以免税,所以,这些韩国公司常常设法在半年以内完成其承包工程,以免交收入所得税。又如,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兴建了许多海上流动工厂车间,这些工厂车间全部设置在船上,可以流动作业。这些流动工厂曾先后到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进行流动作业。1981年,日本的一家公司到我国收购花生,该公司派出它的一个海上车间在我港口停留27天,把收购的花生加工成花生浆,把花生皮压碎后制成板又卖给我国。结果,我国从日本获得的出售花生收入的64%又返还给日本,而且日本公司获得的花生皮制板的收入税款分文未交。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我国和其它多数国家都对非居民公司的存留时间作了规定,日本公司就是利用这一规定来合法避税的。 字串9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电子商务的诸多特点,更为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便利。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也应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特点来合法避税。字串5 (五)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字串6 会计方法的多样性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保障。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一方面起到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不同的会汁方法,为企业在这些框架和各项规则中“自由流动”创造了机会。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熟悉东道国的各种会计制度,并巧妙地使用各种会计处理方法,以减轻税负或延缓纳税。例如,适当地将收益和费用的结算日期滞后数日或提前数日,可达到延期纳税的目的;而在免征或低于所得税率征收资本利得的国家,海外企业应及时调整财务决策和会计政策,尽力将流动性收益转化为资本性收益,就会获得相当可观的效果。平均费用分摊是最大限度地抵消利润、减轻纳税的最佳方法,企业可把长期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尽量平均分摊在各期中,使其所获利润平均,不会出现某阶段纳税过高的现象;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存货计价中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有效地减轻纳税负担;在对于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时,采用加速折旧法,可达到早日收回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同期利润,延缓缴纳所得税的目的。 字串3 三、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的注意点字串5 跨国纳税人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气候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税收环境制定国际税收计划,其根本目的在于谋求全球规模的纳税负担最小化。因此,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观点安排经营活动,筹划税务,进行全球范围的税收筹划。字串1 要深入了解各国税收制度及相关信息。当前世界各国税收制度千差万别,税种、税率、计税方法各种各样,课税关系相当复杂。此外,在各国的经营形态、收益的种类、经营内容、税收地点以及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民俗等都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和税务安排。 字串6 要有多个备选方案。跨国经营企业应全面分析情况,审时度势,从各个角度尽可能设计多个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 字串4 要有全局观念。跨国企业应站在全球宏观角度看问题。追求每项税负最小化并不等于整体纳税负担最小,追求税负最小不等于收入一定最大。比如为了减少预提税税负去硬性挂靠某国,企图利用该国与他国的税收协定,不料该国却有沉重的所得税税收。又如某国税收情况于已有利,但该地的经济环境和地理环境却很糟糕,利用它反而因小失大等等。 字串2 要有长远观念。税收筹划应具有前瞻性,不能杀鸡取卵,为追求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有较长期的总体税务计划和经营计划。

如果您方便可以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是其组成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现存的生活方式,并触及了现行的法律(包括税收法律)、制度、体制等社会规范。因而,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十分关注网络经济的发展,并适时研究、制定、完善本国和国际的经济贸易法则,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经济全球化。  现行的税收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生产、贸易方式的基础之上并与之相对应的。而有别于传统商务的电子商务的出现,已使现行税收制度的一些规定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于电子商务,并涉及国际税收关系和国内财政收入等一系列有关税制和税收征管的问题。  一、国际上对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目前,各国(主要是电子商务较为发达的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和国际性组织对生产商务的税收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已有少数国家颁布了一些有关电子商务税收的法规,一些国际性组织(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已就电子商务税务政策形成了框架协议并确立一些原则。具体而言,电子商务涉及的税收问题,主要是:是否对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是否对电子商务开征新税,如何对电子商务征税。  1 是否对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这一问题首先是由美国提出的。美国是电子商务应用最早、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到目前为止,美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电子商务的税收法规,其要点是:免征通过因特网交易的无形产品(如电子出版物、软件等)的关税;暂不征收(或称为延期征收)国内“网络进入税”(InternetAccessTaxes)。美国国内在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问题上达成一致后,于1998年,美国依仗其电子商务主导国的地位,与132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订了维持因特网关税状态至少一年的协议;1999年,美国又促使世界贸易组成员国通过了再延长维护因特网零关税状态一年的协议。  然而,美国在是否对国内电子商务暂不征税(主要是销售税)的问题上,至今未达成共识。目前,在美国围绕对国内电子商务征税的问题,已形成两大阵营,双方各执已见:一些联邦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正在酝酿提出永远(而不是暂时)禁止联邦、各州和地方政府对网络征税的法案。据分析,提出这一法案的理由是,在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中以直接税(所得税)为主(占全部财政收入的90%以上),免征电子商务交易的税收,对联邦政府财政收入影响甚少,(虽然电子商务在美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但1999年网上交易额约200亿元,仅占全部零售业总额1‰)却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生新的税源。而一些州、地方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则对此持疑义,提出对电子商务以及其它远距离销售(如邮购、电话和电视销售)征税(美国多数州、地方政府及其立法机构支持这一提议),其理由,一是免征电子商务的税收(主要是销售税)将危及州和地方政府的14财政收入(在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销售税等间接税占50%左右),有可能迫使州和地方政府改征其它税种;二是免征电子商务的税收将使传统商务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有违税收“中性”、“公平”的原则。据报载,2000年,美国的一些州政府,如密西根州和北卡罗莱纳州已规定纳税人在填写1999年所得税表时须列明其网络花费金额,并以此支付地方销售税。佛罗里达州和其他一些州已在酝酿类似的做法。除上述两种对立的意见外,一些国会议员提出了一种妥协、折中的方案,即:将对电子商务3年内不征税的期限延至5年,以给美国政府足够的时间研究制定适合各种商务的税收政策并协调联邦政府与州、地方政府的关系。凡种种争论,在美国尚无最后定论。  美国制定对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的政策,一是避免不必要的税收和税收管制给电子商务造成不利影响,加速本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至于州、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因免征电子商务税收而减少的部分,可通过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予以弥补);二是为美国企业抢占国际市场铺平道路。目前,在世界上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络公司中美国企业约占三分之二;在世界电子数字产品交易中美国占主要份额(仅1997年美国出口电子软件达500亿美元)。若免征电子数字产品关税,即可使美国企业越过“关税壁垒”,长驱直入他国而获利;三是美国国内的相关法律(美国联邦政府税法与州及地方政府税法,州与州之间税法不尽一致)、征管手段等尚不统一和完善,难以对电子商务实行公正、有效的监管,故而美国政府制定并坚持对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而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电子商务最发达国家的美国,其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趋向,对各国及国际间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制定将产生重要影响。  在电子商务发展规模上稍逊于美国的欧盟成员国,于1998年6月发表了《关于保护增值税收入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报告》,并与美国就免征电子商务(在因特网上销售电子数字化产品)关税问题达成一致。但欧盟也迫使美国同意把通过因特网销售的数字化产品视为劳务销售征收间接税(增值税),并坚持在欧盟成员国内对电子商务交易征收增值税(现存的税种),以保护其成员国的利益。  在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刚刚开展尚未起步。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上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制定的反应多为密切的关注。发展中国家大多希望、主张对电子商务(电子数字化产品)征收关税,从而设置保护民族产业和维护国家权益的屏障。  2 是否对电子商务开征新税。1998年,一些国家政府和一些专业人士,在联合国会议上提出,除对电子商务交易本身征税外,新开征“比特(Bit电子信息流量的单位名称)税”。此提案一经提出,即遭致美国、欧盟的反对:美国政府多次提出报告,强调国际税收制度不应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电子商务不应开征新税(如“比特税”);1998年,欧盟通过决议,原则上同意不向电子商务开征新的税种,强调现行税法应公平适用于电子商务;OECD于1998年发布了“电子商务:课税框架条件”的报告,虽未明确表示反对开征“比特税”,但着重指出,各国应实施公平的、可预见的税收制度,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目前,世界各国在是否对电子商务开征新税这一问题上的意见已趋于一致,即不同意开征“比特税”。  实际上,对电子商务征收“比特税”存在诸多问题:根据电子信息流量,能否区分有无经营行为(目前,因特网提供一些免费服务)?能否区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能否区分经营的收益?答案是:根据电子信息流量是无法区分上述问题的。何况,一个网络公司的电子信息流量大,即表明该公司使用通信线路时间长、支付使用通信线路的费用多,而费用之中已含有税款。在笔者撰写此文的前几天(2000年2月7日),据报载:美国的“雅虎网站”受到“电脑黑客”的攻击。在攻击的高峰时刻,“雅虎网站”每秒种收到的查询请求高达“1吉比特”,比一些网站一年收到的信息量还要多!如按信息流量征收“比特税”,“雅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公司将不堪重负(注:雅虎网站在正常情况,每天访问该网站的次数约3.5亿次)。此一例,可作为不宜开征“比特税”之佐证。  3.如何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这主要涉及有关常设机构、劳务活动发生地、电子交易数据法律效力、转让定价等有关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  (1)常设机构的认定。现行的税法,对常设机构有明确的定义,即:常设机构是指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的固定场所(包括分支机构、工厂、车间、销售部和常设代理机构等)。而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往往是通过在一国(地)的因特网提供商的服务器上租用一个“空间”(即设立一个网址)而进行网上交易,它在服务器所在国(地)既无营业的固定场所,也无人员从事经营。在国际税收中,一国通常以外国企业是否在该国设有常设机构作为对其营业利润是否征税的界定依据,而现行税法关于常设机构的规定已不适用电子商务交易中常设机构的认定。对此,有的国家提出把网址或服务器视为常设机构,在网址或服务器所在国(地)征税,其依据是:一是企业租用的服务器是相对固定的,企业对其拥有处置权;二是企业租用的服务器可被看作类似位于一国(地)的销售机构;三是企业通过租用的服务器在一国(地)进行了经营活动,因而可把网址定为常设机构。对于电子商务交易中常设机构的认定问题,在国际上尚未定论。  (2)劳务活动发生地的认定。如今,因特网的普及使人们可以坐在家中的电脑前,为另一国(地)的消费者提供诸如会计、法律、医疗、设计等劳务,而不需要象传统劳务活动那样,在另一国(地)设立从事劳务活动的“固定基地”,也不需在另一国(地)停留多少天。因而,现行税法有关劳务活动的“固定基地”、“停留时限”的规定,已不适用于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劳务活动。因此,对独立个人和非独立个人,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劳务活动发生地的认定,则需重新予以确定。由此可见,由于电子商务交易方式的特点(不受或较少受空间地域的限制),已使常设机构、劳务发生地的认定发生困难。  (3)转让定价问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转让商品更为容易,更易于跨国公司将利润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因而,各国对电子商务交易中的转让定价问题日益关注。欧、美等国和OECD对此进行研究,指出,电子商务并未改变转让定价的性质或带来全新的问题,现行的国际、国内的转让定价准则基本适用于电子商务。但是,由于电子商务摆脱了物理界限的特性(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使得税务机关对跨国界交易的追踪、识别、确认的难度明显增加。因此,各国在补充、修改、完善现行有关转让定价准则的同时,应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设施(包括硬件、软件、标准等)的建设,提高对电子商务的电子数据核查的数量和质量。  (4)数字化产品性质的认定。对于通过网络下载的数字化产品(如电子出版物、软件等)的性质如何认定?在1998年10月召开的OECD财政部长会议上,欧盟提出了鉴于大多数国家实行增值税体制,因将数字化产品的提供视同劳务的提供而征收增值税的提议,并且迫使美国接受了此提议。欧盟的提议明确规定:通过网络提供劳务,如果消费者或供应者的任何一方在欧盟国境之外的,以消费者所在地为劳务供应地;如果消费者和供应者都在欧盟境内,则以供应者所在地为劳务供应地。这实际上是欧盟对美国提出的免征数字化产品关税政策的回应和对策。  (5)税收征管体制问题。现行的税收征管体制是建立在对卖方、买方监管(或者说是以监管卖方、买方为主)的基础上的。而在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中,税务机关无法追踪、掌握、识别买卖双方“巨量”的电子商务交易数据并以此为计税依据。对此,欧、美等国提出建立以监管支付体系(金融机构)为主的电子商务税务征管体制的设想。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双方(卖方、买方),必须通过银行结算支付,其参与交易的人不可能完全隐匿姓名,交易的订购单、收据、支付等全部数据均存在银行的计算器中。以支付体系为监管重点,可使税务机关较为便利地从银行储存的数据中掌握电子商务交易的数据并以此确定纳税额。欧、美国家为此还设计了监控支付体系并由银行扣税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型。  此外,国际上在讨论、研究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时,还涉及到电子商务交易数据的法律效力(欧美等国已通过立法,确认了电子商务交易数据的法律效力并可将此作为纳税凭证)、对电子商务征收间接税(增值税)是实行消费地原则还是实行来源地原则(大多数国家倾向实行来源地原则,即由供应方———卖方所在的国家征税,其理由是,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很难确定消费者所在地)、电子商务交易中的避税与反避税等一系列问题。  综上所述,概括而言,电子商务涉及的税收问题可主要分为二大类:  一是由电子商务涉税概念的重新认定而引发的问题,即由于电子商务“虚拟化”而出现的“交易空间”概念模糊所引发的有关税收规定的重新界定问题。在现行税收法规中不适用电子商务的规定,几乎都涉及“经营场所”、“经营地点”等物理意义上概念。而这必将导致税收管辖权重新确定和选择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确定税收管辖权,有的是以行使属地原则,有的是以行使居民管辖权原则为主,有的是二者并行行使。如果以居民管辖权原则进行税收管辖,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先进的产品和服务优势,将会不公平地从发展中国家获取收益,而发展中国家的涉外税收几乎为零。如果以所得来源地原则进行税收管辖,电子商务的虚拟化会使所得来源地确认困难,属地税收管辖权行使的难度增加。  二是由电子商务交易“隐匿化”而引发的问题。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传统商务的纸质合同、帐簿、发票、票据、汇款支付等均变成了数字流和信息流,而税收征管电子化相对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税务部门如何追踪、掌握、审计有别于纸质交易凭证的电子数字交易数据,进而对交易隐匿的电子商务进行公平、有效的管理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国际上对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在一些问题上已达到一致,或趋于一致,有些问题则尚未定论。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和通信新技术的采用,还会出现一些涉及电子商务税收的新问题,因此,国际上关于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我们应予以密切关注。  二、关于研究、制定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意见与建议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处于由概念到现实的转变过程中,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全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约2亿多元,其支付手段有网上支付,也有到货付款,交易额大体与2个大型商场的年营业额相当。在此,我们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具体状况,对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制定,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我们首先应对是否同意WTO一致通过的免征网络交易(无形产品)关税的决议作出决策,我们应采取何种对策?是否免征网络交易(无形产品)关税?是否视无形产品为有形产品继续征收关税?或是比照欧盟的做法将无形产品视为劳务征收增值税?还是把无形产品交易的收益定为特许权使用费而征收预提税?这需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在综合分析国家的财政收入状况和民族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尽快作出回应。  2.我国应制定对国内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的政策。目前对电子商务税收问题,应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但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征税上。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不应对我国尚十分幼稚的电子商务进行征税。在国际上普遍对电子商务进行免税的情况下,我国对电子商务征税,不利于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另外,以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国际上也是如此),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税收成本高,技术上也无实现可能。此外,我国尚未建立一支既懂电子商务技术又熟悉税收政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税务队伍。更重要的是,我国还未建立健全与电子商务相关的配套法律。  从电子商务的具体运作形式和发展进度看,全球性电子商务暂时不会对我国税收收入产生强烈冲击。电子商务涉及到的有形实物交易,仍可以通过海关进行税收管理。对于网络上的数字化产品,如软件、数据库产品、音像产品等,亦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税收征管。  国际上对电子商务不征税将持续二三年的时间,我国应利用这段宝贵时间,抓紧制定、建立我国的对电子商务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其中不仅应制定有关电子商务的优惠政策,还应制定对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高科技产业的优惠政策。  (1)对建立电子商务交易中心,提供电子贸易服务的企业(网络服务商)给予税收优惠,如免征营业税;  (2)对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的新型服务行业,给予供政策优惠,如减免营业税;  (3)对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型产品销售或服务加大鼓励力度(如提高出口退税税率),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  (4)对企业进行内部技术更新、提高自动化程度、信息化程度的投资;尤其企业进行BtoB电子商务建设,给予税收优惠,如实行投资抵免;  (5)对通过电子商务直接销售自产商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如减征有关的税收;  (6)利用税收政策,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包括生命科学、基因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环境技术等无污染、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发展。总之,对我国刚刚起步的电子商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既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可以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迅速发展。  3 在研究、制定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同时,还应加强税收征管电子化建设和建立高素质的税务队伍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在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确定之后,税收征管电子化和高素质税务队伍建设就是决定的因素,这是以电子商务为特征的网络经济对税收工作的必然要求。  (1)应适应经济信息化和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要求,统一和制定符合现代网络经济和网络社会特点的税收征管业务规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高技术产品和信息承载处理手段,而且以此为基础,诞生了高效的管理科学。它能改变组织结构、增强管理功能、革新管理思想、完善管理办法。我们应运用这一科学,建立新的税务信息系统运行和管理体制,形成新的税收管理模式。  (2)应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建立与海关、金融机构、企业、工商甚至外国政府间的信息共享网络(目前这一网络已初步形成),对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活动进行有效监控。  (3)在城市一级建设现代化的、以广域网络为依托的、充分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的税收监控体系和税收征管体系(目前,我国税务部门已建立了国家、省、地(市)三级联网的广域网,并正向县级税务部门延伸),并以此为基础建设完善的全国各级宏观税收征收、管理、分析、预测、计划信息库,形成全国税收征收、管理、分析、预测、计划体系和机制。  (4)总结税务部门已建设和运行的以增值税发票计算机交叉稽核、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为主要内容的“金税工程”的经验,针对电子商务的技术特征,开发、设计、制定监控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软件、标准,为今后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管做好技术准备。  (5)加强税务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广大税务干部既懂得信息网络知识,又熟悉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业务,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征管的税务队伍。  三、关于研究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思路和原则  目前,在我国研究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严峻论”,认为电子商务对现行税收制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应对现行税收制度作较大变动;一种是“简单论”,认为现行税收制度完全适用于电子商务,无需作什么修订、补充。我们认为,二者都有失偏颇。我们认为,研究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原则和思路应是:第一,立足现行税收法规并加以补充、完善,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有别于传统商务的贸易方式,其承载的内容仍然是现存社会中人们时常使用的商品、劳务。其内容实质未发生变化。现行的税收法规及其体现的税收原则是社会生产、贸易活动的社会规范,其基本上是适用于电子商务的,我们应继续以现行税收法规及其体现的税收原则,去解释、分析、研究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第二,认识和把握电子商务的特征和本质,研究制定税收征管的政策和措施。任何事物都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电子商务亦不例外。尽管电子商务交易的“虚拟化”,使人感觉电子商务交易似乎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实际上电子商务只是缩短了交易的时间,取消和减少了物理意义上的场所如办公楼、商店仓库等而已),然而,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人(卖买双方)、钱(贷款)、物(有形的、无形的)仍存在于一定空间和时间之中,绝不会因电子商务交易的“虚拟化”而“虚拟”得无影无踪。任何事物在其相互联系的环节中有主要环节。在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三个环节中,资金流是主要的环节。在研究电子商务税收政策时,我们应抓准“人”、“钱”、“物”特别是“钱”这个环节(如欧美国家建立监管支付体系的征管体制的设想,即是一个有益的启示),研究、制定相应税收征管政策和措施。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既然能够创造出传输巨量数字信息流的网络通信技术,也就能够发明管理、控制数字信息流的方法与措施。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税收征管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带来了先进高效的现代管理技术。第三,当前在电子商务国际立法(包括税收法规)的进程中,已呈现国际立法先于各国国内立法且欧美等发达国家居主导地位的趋势,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我们应利用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各国研究电子商务税收的文件和资料(欧、美、日等国已发布许多有关电子商务税务政策的文件,如欧盟提出了“电子商务征税指南”,日本公布了“电子帐簿保存法”,OECD颁布了“电子商务与税收———阶段性报告”,美国颁布了“全球电子商务选择税收政策”),紧紧跟踪、掌握国际电子商务立法的进程和趋势,从而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总之,只要我们确立了正确的思路和原则,关注世界和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调查电子商务的技术特征,研究电子商务可能带来的税制和征管问题,同时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加强对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研究,就能够制定出适应电子商务内在规律又符合税收原则的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1.《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美国政府,1997年7月1日  2.《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综合报告》,邓寿鹏,1999年12月28日  3.《电子商务入门》,钱世德等编著1998年5月  4.《全球网络经济》,萧琛著,1998年10月  5.《论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权模式》,张秦,韩峰,2000-01-036.《税收译丛》,1999年2、3、4、5、6期

关于税收的文献资料

1/100【题 名】试谈企业税务会计的几个问题【作 者】申延令【刊 名】特区经济2005(7): 266-2672/100【题 名】现代报业经营管理建立税务会计的几点思考【作 者】林苹【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5(08X): 201-2013/100【题 名】试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问题【作 者】唐立群【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2005,37(2): 75-764/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作 者】李新燕【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09X): 156-1575/100【题 名】浅议企业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黄玲【刊 名】江苏商业会计2005(5): 42-446/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作 者】李家华【刊 名】会计之友2005(06B): 45-467/100【题 名】设置税务会计学科的依据与选择【作 者】侯伟[1] 陈启英[2] 程风雷[3]【刊 名】税务研究2005(8): 96-978/100【题 名】我国建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叶桦【刊 名】事业财会2005(4): 49-519/100【题 名】企业设置专职税务会计的可行性探讨【作 者】陈四平【刊 名】电子财会2005(8): 62-6310/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分析【作 者】丁宏新【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5(07X): 142-14311/100【题 名】试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作 者】夏继云【刊 名】江苏企业管理2005(7): 25-2612/100【题 名】建立税务会计制度的现实意义【作 者】滕波【刊 名】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2): 22-24,6213/100【题 名】《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作 者】李勤【刊 名】南方农村2005(3): 51-5314/100【题 名】对我国税务会计研究若干焦点问题的思考【作 者】徐丽盈【刊 名】莆田学院学报2005,12(3): 20-2315/100【题 名】对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的思考【作 者】汪冰【刊 名】经济师2005(6): 240-24116/100【题 名】中日税务会计的比较及启示【作 者】弓锋伟 段敏生 刘总理【刊 名】现代企业2005(5): 63-6317/100【题 名】税务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初探【作 者】刘海英【刊 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1): 79-8018/100【题 名】企业建立和应用税务会计浅议【作 者】庞少春【刊 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3): 43-4419/100【题 名】我国建立税务会计的理性思考【作 者】魏朱宝【刊 名】税务研究2005(5): 90-9220/100【题 名】《税务会计》拨开纳税“乌云”【作 者】杨珺【刊 名】中国总会计师2005(1): 99-9921/100【题 名】也谈增值税转型和税务会计处理【作 者】王东友【刊 名】财会通讯2005(3): 36-3622/100【题 名】构建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税务会计模式【作 者】叶建芳[1] 夏晨华[2]【刊 名】税务研究2005(3): 90-9223/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统分与信息披露的客观性【作 者】薛智慧[1] 张颖华[2]【刊 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2): 33-3524/100【题 名】企业存货损失的税务会计处理【作 者】徐意【刊 名】天津经济2005(3): 76-7625/100【题 名】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税务会计【作 者】刘钟【刊 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5(3): 6-726/100【题 名】论建立税务会计的客观必然性【作 者】吴晓冰【刊 名】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40-42,5127/100【题 名】小企业更应重视税务会计【作 者】钟宏涛【刊 名】企业家信息2005(3): 57-5728/100【题 名】有关税务会计的定义及纳税主体问题的探讨【作 者】王新萍【刊 名】事业财会2005(1): 40-4129/100【题 名】税务会计模式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完善【作 者】周仕雅[1] 刘凌雷[2]【刊 名】涉外税务2005(1): 55-5830/100【题 名】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在ERP系统中的实现【作 者】陈敏【刊 名】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 23-2531/100【题 名】谈企业建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曹姝[2] 李秀娟[1]【刊 名】商贸与会计2005(1): 22-2432/100【题 名】对税务会计兴起的思考之我见【作 者】徐继红【刊 名】财政监督2005(1): 63-6433/100【题 名】浅谈电子商务对税务会计的影响【作 者】蔡永灿【刊 名】商业时代2004(33): 68-6934/100【题 名】建立我国税务会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 者】曹设 汤斌【刊 名】涉外税务2004(10): 68-7035/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可行性研究【作 者】郭淑霞【刊 名】创新科技2004(2): 49-5036/100【题 名】对企业债务重组中的税务会计处理及其纳税筹划的思考【作 者】毛夏鸾【刊 名】商业会计2004(6): 18-2037/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探析【作 者】王碧秀【刊 名】经济师2004(6): 200-200,20238/100【题 名】浅析电子商务对现行税务会计的影响【作 者】阎伟【刊 名】财政监督2004(2): 51-5239/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独立设置的思考【作 者】姜霞 熊丰萍【刊 名】税收征纳2004(1): 33-3440/100【题 名】浅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作 者】张煜钧【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4(12): 34-3441/100【题 名】《税务会计》课程和《税法》课程的整合问题研究【作 者】姚爱科【刊 名】中国科学教育2004(11): 44-4542/100【题 名】试论构建税务会计体系的重要意义【作 者】耿琴【刊 名】华夏星火2004(8): 45-4843/100【题 名】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与税务会计模式的动态分析【作 者】叶建芳【刊 名】税务研究2004(11): 60-6244/100【题 名】论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适度分离【作 者】王华明【刊 名】税务研究2004(11): 62-6445/100【题 名】试论建立税务会计的客观必然性【作 者】陈茸【刊 名】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6): 38-4046/100【题 名】浅议企业税务会计的特点及作用【作 者】钟勇 金道强【刊 名】中国税务2004(10): 20-2047/100【题 名】关于税务会计核算的几个问题【作 者】杨家穆【刊 名】财会通讯2004(11): 53-5348/100【题 名】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初议【作 者】白林【刊 名】铁道财会2004(0Z6): 94-9749/100【题 名】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特点浅见【作 者】邓中华【刊 名】财会月刊2004(10A): 26-2750/100【题 名】浅析我国税务会计体系的发展【作 者】金萍 何秧儿 王荷琴【刊 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3): 21-22,9251/100【题 名】税务会计在税务筹划中的作用探析【作 者】卢强【刊 名】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9): 51-5352/100【题 名】税务会计刍议【作 者】姚春红【刊 名】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5): 115-11753/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问题【作 者】薛智军[1] 张继锋[2]【刊 名】中国高教论丛2004,26(2): 72-7354/100【题 名】谈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作 者】周亚蕊【刊 名】会计之友2004(8): 68-6955/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初探【作 者】蒋惠萍[1] 陶瑗[2]【刊 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 72-7456/100【题 名】浅议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作 者】余巍巍【刊 名】建材财会2004(3): 60-6157/100【题 名】论税务会计的定位及其发展【作 者】田伟若【刊 名】会计之友2004(6): 61-6158/100【题 名】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初探【作 者】于振亭 贾丽【刊 名】财会月刊2004(06A): 16-1759/100【题 名】税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浅见【作 者】姜雅净【刊 名】职业技术2004(2): 51-5160/100【题 名】浅谈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作 者】高红玉【刊 名】会计之友2004(4): 57-5861/100【题 名】企业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协调问题的探讨【作 者】王庆保【刊 名】中华会计学习2004(3): 24-2662/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的学科特征【作 者】徐淑杰【刊 名】吉林会计2003(12): 40-4163/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势在必然【作 者】马洪刚 姜云峰【刊 名】税务(辽宁)2003(6): 26-2764/100【题 名】从世界两大税务会计模式探析我国所得税会计——我国所得税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比较【作 者】周萍华【刊 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 12-1565/100【题 名】浅谈建立税务会计体系的必要性【作 者】秦俊秀【刊 名】内蒙古财会2003(5): 35-3566/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比较【作 者】周松【刊 名】西部财会2003(11): 54-5567/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立刍议【作 者】魏秀琪【刊 名】天津财会2003(4): 25-2668/100【题 名】论税务会计的核算基础及其改进【作 者】任坐田【刊 名】税务与经济2003(6): 62-6569/100【题 名】税务会计的国际比较及借鉴【作 者】蒋晓蕙 刘广洋【刊 名】涉外税务2003(11): 48-5170/100【题 名】售后回购的税务会计处理【作 者】邢风云【刊 名】财会研究(甘肃)2003(11): 32-3271/100【题 名】浅析我国企业建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程梅英【刊 名】浙江统计2003(3): 23-2472/100【题 名】企业设置税务会计岗位加强纳税筹划工作研究【作 者】黄乃宽【刊 名】广西会计2003(8): 19-2173/100【题 名】刍议税务会计【作 者】石海磊【刊 名】四川会计2003(1): 16-1874/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独立的理论分析【作 者】张皓[1] 张彩花[2]【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3(2): 289-29075/100【题 名】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确定所得方面的差异【作 者】杜秋红【刊 名】中国审计2003(9): 53-5476/100【题 名】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作 者】柯树林【刊 名】经济师2003(6): 203-20377/100【题 名】税务会计的独立性思考【作 者】周滟[1] 刘宇彤[2]【刊 名】北京财会2003(8): 23-2578/100【题 名】损益确认上财会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作 者】郑永佩【刊 名】企业经济2003(6): 66-6879/100【题 名】刍议税务会计【作 者】石海磊【刊 名】上海会计2003(4): 35-3780/100【题 名】几个发达国家税务会计模式【作 者】张建 付代红【刊 名】上海会计2003(1): 49-5081/100【题 名】浅议税收会计、纳税会计与税务会计【作 者】梁杰 史淑芹 等【刊 名】商业研究2003(1): 49-5182/100【题 名】刍议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作 者】李雪征【刊 名】经济论坛2003(16): 80-8083/100【题 名】电子商务对税务会计的影响【作 者】谢宇飞【刊 名】鞍山社会科学2003(4): 24-2584/100【题 名】对税务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作 者】符桂珍【刊 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91-9385/100【题 名】对税务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作 者】符桂珍[1] 邓中华[2]【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2003(3): 114-11686/100【题 名】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作 者】陈云珍【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0(1): 77-7987/100【题 名】谈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作 者】郭郅琦[1] 司景丽[2] 邹军[2]【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3(8): 12-1288/100【题 名】西方税务会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作 者】郄萌【刊 名】天津财税2003(3): 45-4889/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问题【作 者】杨华 张贵贞【刊 名】税务纵横2003(1): 45-4590/100【题 名】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的探讨【作 者】郭冰【刊 名】税收与企业2003(4): 33-33,4991/100【题 名】税务会计呼唤分立【作 者】潘辉【刊 名】辽宁财税2003(1): 28-2992/100【题 名】论企业单独设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杨爱芳[1] 彭曙峰[2]【刊 名】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3): 31-3293/100【题 名】试论我国税务会计的建立【作 者】周松[1] 王爱农[2]【刊 名】贵州税务2003(6): 27-2994/100【题 名】税务会计——税务与会计的博弈【作 者】黄学民【刊 名】上海财税2003(10): 26-2895/100【题 名】从增值税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作 者】张全胜【刊 名】财会月刊2003(05B): 36-3796/100【题 名】税务会计要素探微【作 者】盖地【刊 名】财会月刊2003(01B): 9-997/100【题 名】目前我国建立税务会计学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 者】周京燕[1] 曹斌[2] 李彬[3]【刊 名】经济研究参考2003(64): 46-4898/100【题 名】关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的差异【作 者】王笑梅 李艳丽【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5-3699/100【题 名】设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探析【作 者】石中美 林楠【刊 名】湖北审计2002(9): 32-33100/100【题 名】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损益确定方面的区别【作 者】梁伟祥【刊 名】经济师2002(12): 194-194,196

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企业实行跨国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平台,但同时这些企业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后,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立足,并获得全球竞争优势,是跨国经营企业的当务之急。积极借鉴西方跨国公司的经营方法,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国各地的税收政策及相互间的税制差异进行国际税收筹划,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是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经营策略之一。 字串8 一、国际税收筹划 字串3 国际税收筹划是指跨国纳税义务人运用合法的方式,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减轻或消除税负的行为。国际税收筹划是国内税收筹划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其行为不仅跨越了税境,而且涉及到两个国家以上的税务政策,因此,国际税收筹划较国内税收筹划更为复杂。 字串2 对国际税收筹划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是国际税收筹划既包括国际节税筹划又包括国际避税筹划。国际节税筹划不仅合法,而且纳税人筹划行为的实施是符合东道国立法意图的;国际避税从表面上看也是合法的,但纳税人是通过钻税法的漏洞来实现减税目的的,违背了东道国的立法意图。狭义的理解是国际税收筹划仅指国际节税筹划。从实践来看,国外不少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避税行为,实施的是广义上的国际税收筹划策略。由于我国的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晚,规模小,竞争力弱,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尽快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在对外经营中,除了开展狭义上的国际税收筹划外,还应适当地使用某些国际避税行为。 字串1 “国际税收筹划”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但在国际上早已成为企业投资、理财和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税种、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等千差万别,为跨国企业开展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都为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在科技进步、通讯发达、交通便利的条件下,跨国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资料的流动更便捷,这为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大型跨国公司往往专聘税务专家为本公司进行税收筹划。如以生产日用品闻名的联合利华公司,其子公司遍布世界各地。面对着各个国家的复杂税制,母公司聘用了45名高级税务专家进行税收筹划。一年仅“节税”一项就给公司增加数百万美元。字串7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税收筹划的概念有相当程度的弹性,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各国法律标准不同,差异较大,且各国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因此,某一跨国纳税者所进行的某种减轻税负的合理税收筹划行为,在另一个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时间,有时会被认为是应禁止的避税行为,甚至是逃税行为。目前,世界各国都将反避税作为本国税收工作的一个重点,并加大了反避税的力度,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反避税法规,这无疑给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国际税收筹划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应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并随时关注东道国的税收法规,从中发现不足,寻求筹划空间,并避免有可能遭到的处罚。字串5 二、国际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字串8 (一)利用投资地点的合理选择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字串4 充分利用各国的税收优惠政策,选择税负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字串5 在跨国经营中,投资者除了要考虑基础设施、原材料供应、金融环境、技术和劳动力供应等常规因素外,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别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税收负担水平有很大的差别,且各国也都规定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如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差别税率、亏损结转等。我国的跨国投资企业如果能选择有较多税收优惠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必能长期受益,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常,这些企业可通过计算,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收负担率后,选择税收负担率低、综合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目前,世界上有近千个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经济性特区,这些地区总体税负尤其是所得税税负较低,是跨国投资者的投资乐园。 字串6 同时,还应考虑投资地对企业的利润汇出有无限制。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以低所得税甚至免税来吸引外资,同时又对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出实行限制,希望以此促使外商进行再投资。此外,在跨国投资中,投资者还会遇到国际双重征税问题,规避国际双重征税也是我国跨国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为了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现今国家与国家之间普遍都签订了双边的全面性税收协定,根据协定,缔约国双方的居民和非居民均可以享受到许多关于境外缴纳税款扣除或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因此跨国投资应尽量选择与母国(母公司所在国)签订有国际税收协定的国家和地区,以规避国际双重征税。目前,我国已与63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而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签订的双边全面性税收条约已有1000多个。字串4 尽可能选择国际避税地进行投资当前世界各国主要存在三种税制模式,即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和低税制模式。实行低税制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称为“避税地”,主要有三种类型:(1)纯国际避税地,即没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净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国家和地区,如百慕大、巴哈马等;(2)只行使地域管辖权,完全放弃居民管辖权,对来源于国外的所得或一般财产等一律免税的国家和地区,如瑞士、香港、巴拿马等。(3)实行正常课税,但在税制中规定了便利外国投资者的特别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荷兰等。显然,如果投资者能选择在这些避税地进行投资,无疑可以获得免税或低税的好处。通常跨国纳税人可以在避税地建立基地公司的方式达到国际税收筹划的目的。较典型的是在避税地建立总部公司作为母公司和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中转销售机构。通过设在避税地的总部公司中转,整个公司将利润体现在免税或低税的避税地,从而达到总体税负减轻的目的。字串7 设立国际控股公司、国际信托公司、国际金融公司、受控保险公司、国际投资公司等也是当今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途径之一。跨国公司往往通过在缔约国、低税国或避税地设立此类公司,可以获得少缴预提税方面的利益,或者能较容易地把利润转移到免税或低税地。同时还由于子公司税后所得不汇回,母公司可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此外还可以较容易地筹集资本,调整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如用一国子公司的利润冲抵另一国子公司的亏损。我国首钢集团通过在香港设立控股子公司就发挥了其卓著的筹资功能,同时也达到了减轻税负的目的。字串9 (二)选择有利的企业组织方式进行国际税收筹划字串4 跨国投资者在国外新办企业、扩充投资组建子公司或设立分支机构都会涉及企业组织方式的选择问题,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在税收待遇上有很大的差别。(1)就分公司和子公司而言,子公司由于在国外是以独立的法人身份出现,因而可享受所在国提供的包括免税期在内的税收优惠待遇,而分公司由于是作为企业的组成部分之一派往国外,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另外,子公司的亏损不能汇入国内总公司,而分公司与总公司由于是同一法人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亏损便可汇入总公司账上,减少了公司所得额。因此,跨国经营时,可根据所在国企业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所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例如,在海外公司初创期,由于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可以采用分公司的组织形式。当海外公司转为盈利后,若能及时地将其转变为子公司形式,便能获得分公司无法获得的许多税收好处。(2)就股份有限公司制和合伙制的选择而言,许多国家对公司和合伙企业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因此,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应在分析比较两种组织方式的税基、税率结构、税收优惠政策和投资地具体的税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前提下,选择综合税负较低的组织形式,来组建自己的海外企业。 字串6 (三)利用关联企业交易中的转让定价进行国际税收筹划字串5 转让定价是指在国际税收事务中,有关联各方之间在交易往来中人为确定价格,而非独立各方在公平市场中按正常交易原则确定价格。转让定价的制定过程是一项十分机密和复杂的工作。跨国企业转让定价策略的具体做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通过控制零部件、半成品等中间产品的交易价格来影响子公司成本。(2)通过控制对海外子公司固定资产的出售价格或使用期限来影响子公司的成本费用。(3)通过提供贷款和利息的高低来影响子公司的成本费用。(4)通过对专利、专有技术、商标、厂商名称等无形资产转让收取特许使用费的高低,来影响子公司的成本和利润。(5)通过技术、管理、广告、咨询等劳务费用来影响海外公司的成本和利润。(6)通过产品的销售,给予海外公司以较高或较低的佣金和回扣,或利用母公司控制的运输系统、保险系统,通过向子公司收取较高或较低的运输、装卸、保险费用,来影响海外公司的成本和利润。字串5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占有很大比例,因而可通过利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高低税收差异,借助转移价格实现利润的转移,以减轻公司的总体税负,从而保证整个公司获得最大利润。目前,各国都将出于避税目的的转让定价作为反避税的头等目标,并制定转让定价税制,这为跨国经营企业利用转让定价进行国际税收筹划带来了难度。但各国为了吸引外资,增加就业,发展本国经济,转让定价税制的规定和具体实施往往松紧不一,从而又为跨国经营企业利用转让定价来进行税收筹划创造了较大的弹性空间。字串3 (四)通过避免构成常设机构来进行国际税收筹划字串2 常设机构是指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场所,包括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作业场所等。目前,它已成为许多缔约国判定对非居民营业利润征税与否的标准。对于跨国经营而言,避免了常设机构,也就随之有可能避免在该非居住国的有限纳税义务,特别是当非居住国税率高于居住国税率时,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而,跨国企业可通过货物仓储、存货管理、货物购买、广告宣传、信息提供或其它辅助性营业活动而并非设立一常设机构,来达到在非居住国免予纳税的优惠。例如,韩国不少海外建筑公司在中东和拉美国家承包工程,这些国家规定非居民公司在半年内获得的收入可以免税,所以,这些韩国公司常常设法在半年以内完成其承包工程,以免交收入所得税。又如,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兴建了许多海上流动工厂车间,这些工厂车间全部设置在船上,可以流动作业。这些流动工厂曾先后到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进行流动作业。1981年,日本的一家公司到我国收购花生,该公司派出它的一个海上车间在我港口停留27天,把收购的花生加工成花生浆,把花生皮压碎后制成板又卖给我国。结果,我国从日本获得的出售花生收入的64%又返还给日本,而且日本公司获得的花生皮制板的收入税款分文未交。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我国和其它多数国家都对非居民公司的存留时间作了规定,日本公司就是利用这一规定来合法避税的。 字串9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电子商务的诸多特点,更为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便利。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也应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特点来合法避税。字串5 (五)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字串6 会计方法的多样性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保障。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一方面起到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不同的会汁方法,为企业在这些框架和各项规则中“自由流动”创造了机会。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熟悉东道国的各种会计制度,并巧妙地使用各种会计处理方法,以减轻税负或延缓纳税。例如,适当地将收益和费用的结算日期滞后数日或提前数日,可达到延期纳税的目的;而在免征或低于所得税率征收资本利得的国家,海外企业应及时调整财务决策和会计政策,尽力将流动性收益转化为资本性收益,就会获得相当可观的效果。平均费用分摊是最大限度地抵消利润、减轻纳税的最佳方法,企业可把长期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尽量平均分摊在各期中,使其所获利润平均,不会出现某阶段纳税过高的现象;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存货计价中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有效地减轻纳税负担;在对于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处理时,采用加速折旧法,可达到早日收回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同期利润,延缓缴纳所得税的目的。 字串3 三、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的注意点字串5 跨国纳税人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气候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税收环境制定国际税收计划,其根本目的在于谋求全球规模的纳税负担最小化。因此,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观点安排经营活动,筹划税务,进行全球范围的税收筹划。字串1 要深入了解各国税收制度及相关信息。当前世界各国税收制度千差万别,税种、税率、计税方法各种各样,课税关系相当复杂。此外,在各国的经营形态、收益的种类、经营内容、税收地点以及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民俗等都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而影响企业的财务和税务安排。 字串6 要有多个备选方案。跨国经营企业应全面分析情况,审时度势,从各个角度尽可能设计多个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 字串4 要有全局观念。跨国企业应站在全球宏观角度看问题。追求每项税负最小化并不等于整体纳税负担最小,追求税负最小不等于收入一定最大。比如为了减少预提税税负去硬性挂靠某国,企图利用该国与他国的税收协定,不料该国却有沉重的所得税税收。又如某国税收情况于已有利,但该地的经济环境和地理环境却很糟糕,利用它反而因小失大等等。 字串2 要有长远观念。税收筹划应具有前瞻性,不能杀鸡取卵,为追求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有较长期的总体税务计划和经营计划。

杭州国税网上有好多税收征文,自己去看吧。

税收制度作为规范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法律制度,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制度是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保障 征税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方面,任何国家都有权对其管辖权范 围内的单位和个人行使征税权力。而征税权力的行使最终都要通过 税收制度反映出来,没有相应的税收制度,国家征税就 缺乏 必要 的依据,税收收入的取得就没有保障。所以,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 在经济政策和税收 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税收制度, 对满足国家财政需要、充分维护国家的经济政治权益具有十分重要 的现实意义。税收制度不完善或不健全,国家的征税权力就很难充 分发挥出来,税收应有的职能作用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税收制度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体现�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 标和社会目标,必然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在总经济政策下,还 需制定相关的分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税 收政策等。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均需依赖于相应的经济制度的确定, 税收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通过制定税收制度,可以把国家在 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策,如对鼓励发展或优先发展的产业、项目的 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公平税负、合理负担、促进平等竞争等经济政策 在各项具体的税收法律规定中体现出来。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税收作为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调节的重要经 济杠杆,其调节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税收制度的基础 之上。� (三)税收制度是国家处理税收分配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 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税收分配的过程 中,必然会涉及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如,国家、企业、个人之 间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积累与消费之间 的关系,等等。再加上国家征税不能是随意性的,这就需要制定相 应的税收法律制度,并在此制度当中将国家处理各项分配关系的政 策加以规范,使其具体化。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税收制度,也使税 务机关征税和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有了法律依据。� 总之,税收制度是税收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实现的基础,没有税 收制度,征税机关就缺乏行使征税权力的依据,纳税人也无法正常 履行纳税义务。同时,没有税收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很难得以 实现,国家的财政收入就很难及时足额地筹集上来,税收调节的功 能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此可见,税收制度在现实经济生活 中确实不可缺少,健全和完善税收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税收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筹集国家财政收入,二是运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调节分配。 目前,国家的财政收入有95%来自于税收(其他主要是各种行政收费)。2005年全国税收收入总额是30688亿元。税收部门将税款征收入库后,由财政部门提出财政预算,用于国家建设和各项公共事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了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必须动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进行干预。税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例如,可以通过不同税率的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行业加快发展,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国家现在实行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许多税收优惠政策,调节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各个具体税种进行的归类,即将具有相同属性的税种归成一类,以区别于其它具有不同属性的税类。一国的全部税种,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别。如,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可以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目的税;以税收的交纳形式为标准,可以分为实物税、劳役税和货币税;以税收的不同计税依据为标准,可以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以税负是否容易转嫁为标准,可以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以税收课征持续时间为标准,可以分为经常税和临时税;以税负的分配方法为标准,可以分为定率税和配赋税;以税收的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归属为标准,可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以税收的征收目的为标准,可以分为一般税和特别税;以税收课征的客体为标准,可以分为对物税和对人税。对税收进行合理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制定税制的基本方法之一,有利于分析税收发展的演变规律、有利于与各国税制进行比较,有利于研究税制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合理设计税收负担、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与税收收入。

关于税收的文献报道

杨婵:电子商务活动引发的税收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年04期2011年)姜洪波;;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问题及其对策[J];今日科苑;2010年20期张金梅;完善法规:为电子商务征管提供制度支持[N];中国税务报;2010年卢慧菲;电子签章:接通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最后一公里[N];中国税务报;2010年

如果您方便可以合作。

关于税收的参考文献

[1]杨华浅议企业的税务筹划[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01) [2]马慧税务筹划浅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01) [1]李莹莹集团公司税收筹划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 [1]薛武昭浅议税收筹划在企业收益分配决策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08,(01) [1]邵凌云税收筹划: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8,(05) [2]秦莉税收筹划与纳税新课题[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04) [3]何霞纳税筹划在企业利润分配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4]李倩税收筹划的成本分析[J]甘肃农业,2006,(07) [5]刘涛,孟卫东企业税收筹划的组合效应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3) [6]张磊,邵伟才不确定性视角下的企业税收筹划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 [7]赵珊花企业税务筹划风险与控制[J]财会月刊,2005,(14) [8]彭海艳浅谈固定资产的税收筹划[J]财经科学,2003,(S1) [9]姚琴,张锐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财经科学,2002,(S2) [10]马强企业纳税筹划成本收益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2) [1]鹿美遥有效税收筹划框架的概述及其启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05) [2]范宝学关于企业税收筹划的探讨[J]中国财政,2003,(03)

1/100【题 名】试谈企业税务会计的几个问题【作 者】申延令【刊 名】特区经济2005(7): 266-2672/100【题 名】现代报业经营管理建立税务会计的几点思考【作 者】林苹【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5(08X): 201-2013/100【题 名】试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问题【作 者】唐立群【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2005,37(2): 75-764/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作 者】李新燕【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09X): 156-1575/100【题 名】浅议企业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黄玲【刊 名】江苏商业会计2005(5): 42-446/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作 者】李家华【刊 名】会计之友2005(06B): 45-467/100【题 名】设置税务会计学科的依据与选择【作 者】侯伟[1] 陈启英[2] 程风雷[3]【刊 名】税务研究2005(8): 96-978/100【题 名】我国建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叶桦【刊 名】事业财会2005(4): 49-519/100【题 名】企业设置专职税务会计的可行性探讨【作 者】陈四平【刊 名】电子财会2005(8): 62-6310/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分析【作 者】丁宏新【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5(07X): 142-14311/100【题 名】试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作 者】夏继云【刊 名】江苏企业管理2005(7): 25-2612/100【题 名】建立税务会计制度的现实意义【作 者】滕波【刊 名】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2): 22-24,6213/100【题 名】《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作 者】李勤【刊 名】南方农村2005(3): 51-5314/100【题 名】对我国税务会计研究若干焦点问题的思考【作 者】徐丽盈【刊 名】莆田学院学报2005,12(3): 20-2315/100【题 名】对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的思考【作 者】汪冰【刊 名】经济师2005(6): 240-24116/100【题 名】中日税务会计的比较及启示【作 者】弓锋伟 段敏生 刘总理【刊 名】现代企业2005(5): 63-6317/100【题 名】税务会计教学内容改革初探【作 者】刘海英【刊 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1): 79-8018/100【题 名】企业建立和应用税务会计浅议【作 者】庞少春【刊 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3): 43-4419/100【题 名】我国建立税务会计的理性思考【作 者】魏朱宝【刊 名】税务研究2005(5): 90-9220/100【题 名】《税务会计》拨开纳税“乌云”【作 者】杨珺【刊 名】中国总会计师2005(1): 99-9921/100【题 名】也谈增值税转型和税务会计处理【作 者】王东友【刊 名】财会通讯2005(3): 36-3622/100【题 名】构建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税务会计模式【作 者】叶建芳[1] 夏晨华[2]【刊 名】税务研究2005(3): 90-9223/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统分与信息披露的客观性【作 者】薛智慧[1] 张颖华[2]【刊 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2): 33-3524/100【题 名】企业存货损失的税务会计处理【作 者】徐意【刊 名】天津经济2005(3): 76-7625/100【题 名】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税务会计【作 者】刘钟【刊 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5(3): 6-726/100【题 名】论建立税务会计的客观必然性【作 者】吴晓冰【刊 名】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40-42,5127/100【题 名】小企业更应重视税务会计【作 者】钟宏涛【刊 名】企业家信息2005(3): 57-5728/100【题 名】有关税务会计的定义及纳税主体问题的探讨【作 者】王新萍【刊 名】事业财会2005(1): 40-4129/100【题 名】税务会计模式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完善【作 者】周仕雅[1] 刘凌雷[2]【刊 名】涉外税务2005(1): 55-5830/100【题 名】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在ERP系统中的实现【作 者】陈敏【刊 名】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 23-2531/100【题 名】谈企业建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曹姝[2] 李秀娟[1]【刊 名】商贸与会计2005(1): 22-2432/100【题 名】对税务会计兴起的思考之我见【作 者】徐继红【刊 名】财政监督2005(1): 63-6433/100【题 名】浅谈电子商务对税务会计的影响【作 者】蔡永灿【刊 名】商业时代2004(33): 68-6934/100【题 名】建立我国税务会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 者】曹设 汤斌【刊 名】涉外税务2004(10): 68-7035/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可行性研究【作 者】郭淑霞【刊 名】创新科技2004(2): 49-5036/100【题 名】对企业债务重组中的税务会计处理及其纳税筹划的思考【作 者】毛夏鸾【刊 名】商业会计2004(6): 18-2037/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探析【作 者】王碧秀【刊 名】经济师2004(6): 200-200,20238/100【题 名】浅析电子商务对现行税务会计的影响【作 者】阎伟【刊 名】财政监督2004(2): 51-5239/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独立设置的思考【作 者】姜霞 熊丰萍【刊 名】税收征纳2004(1): 33-3440/100【题 名】浅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作 者】张煜钧【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4(12): 34-3441/100【题 名】《税务会计》课程和《税法》课程的整合问题研究【作 者】姚爱科【刊 名】中国科学教育2004(11): 44-4542/100【题 名】试论构建税务会计体系的重要意义【作 者】耿琴【刊 名】华夏星火2004(8): 45-4843/100【题 名】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与税务会计模式的动态分析【作 者】叶建芳【刊 名】税务研究2004(11): 60-6244/100【题 名】论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适度分离【作 者】王华明【刊 名】税务研究2004(11): 62-6445/100【题 名】试论建立税务会计的客观必然性【作 者】陈茸【刊 名】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6): 38-4046/100【题 名】浅议企业税务会计的特点及作用【作 者】钟勇 金道强【刊 名】中国税务2004(10): 20-2047/100【题 名】关于税务会计核算的几个问题【作 者】杨家穆【刊 名】财会通讯2004(11): 53-5348/100【题 名】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初议【作 者】白林【刊 名】铁道财会2004(0Z6): 94-9749/100【题 名】税务会计调整核算的特点浅见【作 者】邓中华【刊 名】财会月刊2004(10A): 26-2750/100【题 名】浅析我国税务会计体系的发展【作 者】金萍 何秧儿 王荷琴【刊 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3): 21-22,9251/100【题 名】税务会计在税务筹划中的作用探析【作 者】卢强【刊 名】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9): 51-5352/100【题 名】税务会计刍议【作 者】姚春红【刊 名】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5): 115-11753/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问题【作 者】薛智军[1] 张继锋[2]【刊 名】中国高教论丛2004,26(2): 72-7354/100【题 名】谈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及现实意义【作 者】周亚蕊【刊 名】会计之友2004(8): 68-6955/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初探【作 者】蒋惠萍[1] 陶瑗[2]【刊 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 72-7456/100【题 名】浅议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作 者】余巍巍【刊 名】建材财会2004(3): 60-6157/100【题 名】论税务会计的定位及其发展【作 者】田伟若【刊 名】会计之友2004(6): 61-6158/100【题 名】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初探【作 者】于振亭 贾丽【刊 名】财会月刊2004(06A): 16-1759/100【题 名】税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浅见【作 者】姜雅净【刊 名】职业技术2004(2): 51-5160/100【题 名】浅谈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作 者】高红玉【刊 名】会计之友2004(4): 57-5861/100【题 名】企业会计与税务会计关系协调问题的探讨【作 者】王庆保【刊 名】中华会计学习2004(3): 24-2662/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的学科特征【作 者】徐淑杰【刊 名】吉林会计2003(12): 40-4163/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势在必然【作 者】马洪刚 姜云峰【刊 名】税务(辽宁)2003(6): 26-2764/100【题 名】从世界两大税务会计模式探析我国所得税会计——我国所得税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比较【作 者】周萍华【刊 名】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 12-1565/100【题 名】浅谈建立税务会计体系的必要性【作 者】秦俊秀【刊 名】内蒙古财会2003(5): 35-3566/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比较【作 者】周松【刊 名】西部财会2003(11): 54-5567/100【题 名】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立刍议【作 者】魏秀琪【刊 名】天津财会2003(4): 25-2668/100【题 名】论税务会计的核算基础及其改进【作 者】任坐田【刊 名】税务与经济2003(6): 62-6569/100【题 名】税务会计的国际比较及借鉴【作 者】蒋晓蕙 刘广洋【刊 名】涉外税务2003(11): 48-5170/100【题 名】售后回购的税务会计处理【作 者】邢风云【刊 名】财会研究(甘肃)2003(11): 32-3271/100【题 名】浅析我国企业建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程梅英【刊 名】浙江统计2003(3): 23-2472/100【题 名】企业设置税务会计岗位加强纳税筹划工作研究【作 者】黄乃宽【刊 名】广西会计2003(8): 19-2173/100【题 名】刍议税务会计【作 者】石海磊【刊 名】四川会计2003(1): 16-1874/100【题 名】企业税务会计独立的理论分析【作 者】张皓[1] 张彩花[2]【刊 名】生产力研究2003(2): 289-29075/100【题 名】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确定所得方面的差异【作 者】杜秋红【刊 名】中国审计2003(9): 53-5476/100【题 名】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作 者】柯树林【刊 名】经济师2003(6): 203-20377/100【题 名】税务会计的独立性思考【作 者】周滟[1] 刘宇彤[2]【刊 名】北京财会2003(8): 23-2578/100【题 名】损益确认上财会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作 者】郑永佩【刊 名】企业经济2003(6): 66-6879/100【题 名】刍议税务会计【作 者】石海磊【刊 名】上海会计2003(4): 35-3780/100【题 名】几个发达国家税务会计模式【作 者】张建 付代红【刊 名】上海会计2003(1): 49-5081/100【题 名】浅议税收会计、纳税会计与税务会计【作 者】梁杰 史淑芹 等【刊 名】商业研究2003(1): 49-5182/100【题 名】刍议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作 者】李雪征【刊 名】经济论坛2003(16): 80-8083/100【题 名】电子商务对税务会计的影响【作 者】谢宇飞【刊 名】鞍山社会科学2003(4): 24-2584/100【题 名】对税务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作 者】符桂珍【刊 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91-9385/100【题 名】对税务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作 者】符桂珍[1] 邓中华[2]【刊 名】湖南社会科学2003(3): 114-11686/100【题 名】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作 者】陈云珍【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0(1): 77-7987/100【题 名】谈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作 者】郭郅琦[1] 司景丽[2] 邹军[2]【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3(8): 12-1288/100【题 名】西方税务会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作 者】郄萌【刊 名】天津财税2003(3): 45-4889/100【题 名】浅析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问题【作 者】杨华 张贵贞【刊 名】税务纵横2003(1): 45-4590/100【题 名】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的探讨【作 者】郭冰【刊 名】税收与企业2003(4): 33-33,4991/100【题 名】税务会计呼唤分立【作 者】潘辉【刊 名】辽宁财税2003(1): 28-2992/100【题 名】论企业单独设立税务会计的必要性【作 者】杨爱芳[1] 彭曙峰[2]【刊 名】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3): 31-3293/100【题 名】试论我国税务会计的建立【作 者】周松[1] 王爱农[2]【刊 名】贵州税务2003(6): 27-2994/100【题 名】税务会计——税务与会计的博弈【作 者】黄学民【刊 名】上海财税2003(10): 26-2895/100【题 名】从增值税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作 者】张全胜【刊 名】财会月刊2003(05B): 36-3796/100【题 名】税务会计要素探微【作 者】盖地【刊 名】财会月刊2003(01B): 9-997/100【题 名】目前我国建立税务会计学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 者】周京燕[1] 曹斌[2] 李彬[3]【刊 名】经济研究参考2003(64): 46-4898/100【题 名】关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的差异【作 者】王笑梅 李艳丽【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35-3699/100【题 名】设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探析【作 者】石中美 林楠【刊 名】湖北审计2002(9): 32-33100/100【题 名】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损益确定方面的区别【作 者】梁伟祥【刊 名】经济师2002(12): 194-194,19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