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自然植物》杂志封面2022

发布时间:

《自然植物》杂志封面2022

李氏果2011年3月31日,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英国《自然》杂志的封面文章,向世界宣布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在中国辽宁凌源县首次发现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大化石——“李氏果”(Leefructus),时代距今约24亿年,填补了我国早白垩世早中期真双子叶植物大化石记录的空白。“李氏果”也进一步证实了24亿年前地球上有花中文名李氏果外文名Leefructus界植物界简介科学家在中国东北辽宁凌源距今约24亿年的地层中首次发现迄今最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这一古老的真双子叶植物非常接近现生的毛茛科植物,也是现生的大多数有花植物有直接系统演化联系的迄今最早的“祖先”。2011年3月3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绍了由沈阳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植物所和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科学家组成的课题组的这一重大发现。特征“李氏果”形态特征与现生的毛茛科植物基本一致,在叶形、脉序和果实特征等方面特别像现生的铁线莲、翠雀花等。被子植物又称有花植物,而真双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的主要分支之一,以具有三沟型花粉为特征。人们平时常见的槭树、柞树以及毛茛科植物等都是真双子叶植物。然而,由于早期真双子叶植物的化石十分罕见,以往科学界对真双子叶植物的早期类群及其祖先所知甚少。意义这次发现的“李氏果”填补了中国早白垩世早中期真双子叶植物化石记录的空白。参考资料[1]我国发现迄今最早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化石 李氏果

自然之友

《自然植物》杂志封面

是小学生吗?可以引导孩子看看《昆虫记》,《动物大百科》等培养、坚持好兴趣。

是单细胞生物(原生动物门的),在海洋中,好像是叫草履虫

应该是黏液这个资料给你英国《自然》杂志封面刊登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报告——— 生命起源于何处?是来自万能的上帝之手还是来自百万年间的进化。科学家一直在孜孜以求寻找生命起源的证据。近日,散布在澳大利亚西部的众多怪异土堆再次成为舆论中心,有科学家称,这些土堆便是地球生命始祖的化石。最新研究发现,散布于澳洲西部一处广大区域的怪异形状土堆,可能就是地球最古老生命的化石,系由三十多亿年前的数十亿个微生物构成。这些土堆正是天体生物学家正在火星等其他星球寻找的生命形态。最新一期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刊登了此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首席作者,澳洲天体生物学中心的女研究员阿比盖尔·欧伍德说:“它是生命的祖先。如果你认为所有的生命起源于这个星球,或许这就是它开始的地方。” 澳大利亚西部发现怪异土堆群。 在澳大利亚西部皮尔巴拉地区的一处狭长区域内,散布着许多形状怪异、貌似岩石的土堆。欧伍德带领小组考察了数千个这种土堆,从10公里范围内取样分析,经研究发现有7种不同类型的土堆,包括波浪形、圆屋顶形和山脊形,表明有不同的原始生物到场。 这些土堆有的比手指甲还小,有的则比人高。形态也各有不同,有的像装鸡蛋的硬纸盒,有的仿佛是杯状蛋糕的漩涡状糖霜,有的似海浪,有的如点状,还有一个近2米高的叠层看起来好象是“鳄鱼背”。 欧伍德表示,最令人吃惊的是一种锥形土堆,它不可能是由任何已知的地质过程形成的。相反,它应该是由线状的生物滑过土堆移向阳处时形成的。矿物沉积加快了它的形成,最终形成了坚固的锥形堆。 土堆由古老微生物在34亿年前构建,可能是地球最古老生命的化石。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西澳这些土堆具有古老微生物群落的痕迹。它们并非自然界胡乱堆砌形成的,而是藏身其中的古老微生物在34亿年前构建的。不同形状的土堆表明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生活在那里,它们很可能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生命的化石。 地理学家分别研究了这些土堆的形成,发现它们是所谓的“叠层”,由无机沉积物、矿物质、水和细菌排出的二氧化碳混合在一起,被这些微生物的黏液“黏合”,经过数万年的沉降和分离再一层一层地构建出来。 美国航空航天局天体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鲁尼加说:“这很可能就是最古老生命的存在证据。它们构造非常复杂,靠非生物过程是无法完成的。”科学家探索火星和其他星球要寻找的正是这种早期生命的证据。 土堆的发现让科学家重新思考生命的起源。 欧伍德表示,这项研究是第一份令人信服的记录,若所有生命都起源于地球,则澳西这个地区可能就是起源地。她推测,如果生命能如此迅速地丰富起来,那么极度艰苦的环境如火星上也可能有大量生物繁衍着。 如果这些土堆果真是地球生命的的起源地,那么,它将会改变科学家对早期地球生命的看法。许多有关早期生命的现代理论认为,第一个生命是在热泉喷发和其他极端环境下诞生的。但澳洲叠层被认为是在相对正常的海洋环境下形成的。 如果这些叠层由微生物形成,生命就必须在34亿年前适应正常的非极端的环境。而且,那时的生物已经足够多样化,可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科学家普遍认为,地球是在43亿年前形成的。因此,由此推断,在地球形成10亿年后,这些微生物就在地球上形成了。 土堆的发现为在火星上如何寻找生命提供了线索。 欧伍德说:“我想此发现的意义不只是为早期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而是指出了早期生物圈的巨大残余地在哪里。在这里,我们能明白有关早期生命的更多东西。我们不仅明白地球生命的来源,还能为我们在其他星球如火星上如何寻找生命,到哪里寻找生命提供线索。”不过,有些专家不大认同,认为34亿年前太遥远,难以形成生命,而只有几百万年前才可能形成生命。还有一些地质学家认为,这些奇怪土堆纯粹是由化学过程形成的,如古代深海热泉喷发。最新的看法是,深海热泉是海底化学物质丰富的热水从地壳的裂缝处喷发出来,其喷发寿命长则二三百年,短则几十年。热泉喷发后,周围的化学物质就出现了生命的第一次进化,进而形成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这些土堆可能是由热泉喷发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虽然只是“好玩”,但这可能就是真谛,它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图为电影《星际穿越》剧照韩松听说全世界有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英国的《自然》杂志会刊登科幻小说,是一件让人很难想象的事。但偏偏就是这样。摆在眼前的这部《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中译本,收录了2007年之前发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说。目前该系列选集已经出版了两部,我手上的是第一部,据说以后还将继续出下去。“好玩”,或许才是科学发现的真正动力,是将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是由《自然》杂志的工作人员亨利吉编辑出版的。科幻进入中国一百多年了,翻译加原创,中国现在每年出版一百多种科幻书。但这部书在我看来,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它简直就是一部奇书。译者江晓原和穆蕴秋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工作。英国《自然》杂志创刊于1869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它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高大上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许多———或者说大部分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面的:DNA双螺旋结构,激光原理,中子发现……但它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呢?科学是实验性的,反映真实世界的,而小说是虚构的、想象的,可以不直接与实际发生关系,何况还是科幻小说,描写并不存在的未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在导读中,我看到了《自然》收纳科幻小说的两个理由。一是与英国科幻大师、有“科幻界的莎士比亚”之称的赫吉威尔斯有关。威尔斯与《自然》有很深的个人渊源,是杂志的长约作者,该杂志发表了总共66篇与威尔斯相关的文章,有26篇是威尔斯本人署名发表的,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通灵术等。另外《自然》还发表了许多对威尔斯包括科幻小说在内的著作进行评论的文章。因此,发表科幻小说,应视为向这位大师致敬吧。有意思的是,威尔斯常常是对科学作出批判的。二是出于一种看起来很简单、很不可思议的原因。在亨利吉以科幻方式写的前言《怀念未来》中,介绍了《自然》的历史。原来,它是由一个名叫麦克米伦的家族赞助的。《自然》的成功,与它从成立之初便一直保持的宽松愉快氛围有关。吉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因此,杂志在1999年11月4日(杂志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专门发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说。开篇之作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后,读者的热烈反应让编辑始料不及。许多人成了专栏的铁杆粉丝。有一些作品被收入年度最佳科幻作品集。众多科幻作家、科学家都为之写稿,它还发表过一个11岁小女孩的作品,其父是一位科学家。亨利吉在这篇前言中,多次提到“好玩”、“有趣”、“充满乐趣”、“超脱的娱乐精神”等词语。这很有意思。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鲁迅先生把科幻引进中国时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这很不错,但是同样也是很沉重的。从《自然》对科幻作品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荒诞,有的神奇。脑洞大开,根本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我想,会不会,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现的动力?这种动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好奇心。虽然只是“好玩”,但这可能就是真谛,它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科学创造,是内心深处的兴趣使然。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展现了人类对未来的多样性的向往我觉得,江晓原他们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当然了,他们也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自然》上的这些科幻写得比较平庸。是的,按照一般主流文学标准,也许有的甚至称不上小说。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作品,绝不是平淡无奇,相反,它们极有意思,也极有意义,至少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江晓原他们讲到,这些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让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国际上科幻创作的反思科学的主流倾向,另外,它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究竟是什么样的杂志。而我则觉得,这个集子收录的作品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们展现了科幻的特质和审美,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多样性的向往。这里面,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在构造科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作品大都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把这种想象建构在科学性上。能发表在《自然》上的,自然也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这部书的分章,也按照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题来设置。不少作品是很“硬”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这是科幻最为激动人心的。另外,我觉得,从形式感上观察,这些作品是介于人的创作与机器人创作之间的新型文学。科幻小说是人类历史上“自古”没有的,至今仅仅约200年历史,还在发展中。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说:“断言蕴含哲学的小说是‘文学性’的人们也许会说包含科学的小说没有‘深度’。他们也许会觉得描写宗教性质的烦恼的是‘纯文学’,对于科学发明绞尽脑汁去描写只是一些皮毛。不过,这种认识是对仅仅接受文化系统的教育、只知道哲学的文学青年的偏见。”我想,或许未来的人类更愿意阅读类似于这本文集中《随机存储器相移2》假想的机器人写出的那种小说吧。下面我介绍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内容,以观其妙:未来的城市没有了秘密。全体市民成为泛大都市驱动体。整个城市是一只超级硬盘,供生活在里面的人存储、解码、交换信息。每个人都能尽情读取对方的信息。(《20-2》)从生物学意义的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电子人,他和原来的版本,谁是正宗的?谁才是那个他?谁才是真实、完全的某人?法律裁决电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蜕去的皮一样,不再能视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终极审判》)中央交通控制电脑控制人的内啡呔和肾上腺素,让司机觉得堵车是种愉快。(《快乐旅程》)有一种药,能让老夫老妻重回年轻时的相互迷恋状态,结果却很尴尬。(《爱情药剂》)……从这些小说中,读者会看到一种大胆的杂糅。它们把不同的领域连接一起,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文学混合在一起,从中产生“创新”和“趣味”,很多想法是当前我们很多科幻小说中没有的。除了思想点子,作品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写法,或者风格,就好像是未来人写的,坦率来说,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里面的精妙味道。我读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21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这是真正的科幻。

《自然植物》杂志2月1日封面

你需要的一位人才

这个太模糊了,国内有很多杂志都用植物当了封面。例如:《自然—植物》《中国国家地理》等这些都是,但这内容是真的不错。阅读人数很是靠前,希望能有帮助!!

1999年10月31日,修订后的《会计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其中,第四章《会计监督》第27条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2006年5月17日,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29条规定“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在所有重大方面是有效的,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结论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这是中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 2006年6月16日,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内控、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2006年7月15日,财政部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发起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导委员会”。 2007年2月1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必须建立信息披露内部管理制度。 2007年3月2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公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一并公布的还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22项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以及《内部控制鉴证指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详情可查看 内部控制师网

人性化管理 以人为本 最科学

自然杂志封面人物

因为他虽然年轻但是脑袋里的东西很多

虽然年轻但是脑袋里的东西很多

是否有影响力,和年龄没有关系

一、封面的构思设计: 首先应该确立,表现的形式要为书的内容服务。用最感人、最形象、最易被视觉接受的表现形式,所以封面的构思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充分弄通书稿的内涵、风格、体裁等,做到构思新颖、切题,有感染力。构思的过程与方法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1、想象:想象是构思的基点,想象以造型的知觉为中心,能产生明确的有意味的形象。我们所说的灵感,也就是知识与想象的积累与结晶,它是设计构思的源泉。 2、舍弃:构思的过程往往“叠加容易,舍弃难”,构思时往往想得很多,堆砌得很多,对多余的细节爱不忍弃。张光宇先生说“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就是真切的经验之谈。对不重要的、可有可无的形象与细节,坚决忍痛割爱。 3、象征:象征性的手法是艺术表现最得力的语言,用具象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意境,也可用抽象的形象来意喻表达具体的事物,都能为人们所接受。 4、探索创新:流行的形式、常用的手法、俗套的语言要尽可能避开不用;熟悉的构思方法,常见的构图,习惯性的技巧,都是创新构思表现的大敌。构思要新颖,就需不落俗套,标新立异。要有创新的构思就必须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二、封面的文字设计: 封面文字中除书名外,均选用印刷字体,故这里我主要介绍书名的字体。常用于书名的字体分三大类:书法体、美术休、印刷体。 1、书法体:书法体笔划间追求无穷的变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独到的个性,且字迹多出自社会名流之手,具有名人效应,受到广泛的喜爱。如《求实》、《娃娃画报》等书刊均采用书法体作为书名字体。 2、美术体:美术体又可分为规则美术体和不规则美术体两种。前者作为美术体的主流,强调外型的规整,点划变化统一,具有便于阅读便于设计的特点,但较呆板。不规则美术体则在这方面有所不同。它强调自由变形,无论从点划处理或字体外形均追求不规则的变化,具有变化丰富、个性突出、设计空间充分、适应性强、富有装饰性的特点。不规则美术体与规则美术体及书法体比较,它既具有个性又具有适应性,所以许多书刊均选用这类字体,如:《知音》、国外的《NEWYORK》等。 、印刷体:印刷体沿用了规则美术体的特点,早期的印刷体较呆板、僵硬,现在的印刷体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吸纳了不规则美术体的变化规则,大大丰富了印刷体的表现力,而且借助电脑使印刷体处理方法上既便捷又丰富,弥补了其个性上的不足。如《译林》、《TIME》等刊物均采用印刷体作为书名字体。 有些国内书籍刊物在设计时将中英文刊名加以组合,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如《世界知识画报》用“W”和中文刊名的组合形成自己的风格。刊名的视觉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只能使用单一的字体、色彩、字号来表现,把两种以上的字体、色彩、字号组合在一起会令人耳目一新。如:《风流一代》的刊名把书法体和印刷体结合在一块儿,使两种不同外形特征字体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又如《恋爱婚姻家庭》杂志的刊名采用两种字号、两种色彩的节奏编排,而且小字叠大字,组合出层次的变化,颇具特色。 三、封面的图片设计: 封面的图片以其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易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特点,成为设计要素中重要部分。图片的内容丰富多彩,最常见的是人物、动物、植物、自然风光,以及一切人类活动的产物。图片是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环节,它往往在画面中占很大面积,成为视觉中心,所以图片设计尤为重要。 一般青年杂志、女性杂志均为休闲类书刊,它的标准是大众审美,通常选择当红影视歌星、模特的图片做封面;科普刊物选图的标准是知识性,常选用与大自然有关的、先进科技成果的图片;而体育杂志则选择体坛名将及竞技场面图片;新闻杂志选择新闻人物和有关场面,它的标准既非年青美貌,也非科学知识,而是新闻价值;摄影、美术刊物的封面选择优秀摄影和艺术作品,它的标准是艺术的价值。 四、封面的色彩设计: 封面的色彩处理是设计是重要一关。得体的色彩表现和艺术处理,能在读者的视觉中产生夺目的效果。色彩的运用要考虑内容的需要,用不同色彩对比的效果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在对比中求统一协调,以间色互相配置为宜,使对比色统一于协调之中。 书名的色彩运用在封面上要有一定的分量,纯度如不够,就不能产生显著夺目的效果。 另外除了绘画色彩用于封面外,还可用装饰性的色彩表现。文艺类书籍封面的色彩不一定适用教科书;而教科书、理论著作的封面色彩就不适合儿童读物。要辩证地看待色彩的含义,不能形而上学地使用。 一般来说设计幼儿刊物的色彩,要针对幼儿娇嫩、单纯、天真、可爱的特点,色调往往处理成高调,减弱各种对比的力度,强调柔和的感觉;女性书刊的色调可以根据女性的特征,选择温柔、妩媚、典雅的色彩系列;体育杂志的色彩则强调刺激、对比、追求色彩的冲击力;而艺术类杂志的色彩就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有深度,切忌轻浮、媚俗;科普书刊的色彩可以强调神秘感;时装杂志的色彩要新潮,富有个性;专业性学术杂志的色彩要端庄、严肃、高雅,体现权威感,不宜强调高纯度的色相对比。 色彩配置上除了协调外,还要注意色彩的对比关系,包括色相、纯度、明度对比。封面上没有色相冷暖对比,就会感到缺乏生气;封面上没有明度深浅对比,就会感到沉闷而透不过气来;封面上没有纯度鲜明对比,就会感到古旧和平俗。我们要在封面色彩设计中掌握住明度、纯度、色相的关系,同时用这三者关系去认识和寻找封面上产生弊端的缘由,以便提高色彩修养。

自然植物杂志

自然之友

网页是一级期刊的目录5 农学1 土壤学报 12 植物生理学报 23 园艺学报 2 土壤圈(英文) 13 棉花学报 24 蚕业科学3 水土保持学报 14 中国水稻科学 25 茶叶科学4 农业机械学报 15 植物病理学报 26 中国畜牧杂志5 农业工程学报 16 植物保护学报 27 中国兽医学报6 中国粮油学报 17 植物生态学报 28 畜牧兽医学报7 核农学报 18 菌物系统(真菌学报) 29 水产学报8 中国农业科学 19 应用生态学报 30 生物数学学报9 作物学报 20 自然资源学报 31 林业科学1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1 昆虫学报(中、英文版)11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2 昆虫分类学报

请见下面两个链接:第一个影响因子367,第二个影响因子653,都是植物生理方面的国际顶级杂志。

知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