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技术与创新管理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技术与创新管理投稿经验分享

投稿邮箱

1 有新意;主题明确,语言流畅,层次清楚,叙述准 确。2、 稿件中如摘编或引用了他人资料,应在文末给出参考文献。3、 投稿时请提供作者姓名、年龄、性别、工作单位、职称或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信箱等。4、 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不退,请自留备份。

技术与创新管理投稿经验分享会

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家的创新管理意识是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保证。企业领导者要把创新管理视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并成立以厂长或总经理为组长的技术创新管理领导小组,对企业创新管理战略进行筹划和决策,以保证创新管理思想的有效传播,使企业创新管理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其次,要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为了能够适应技术创新管理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企业组织的构建应具备一定的柔性、敏感性和适应性,以利于技术创新管理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企业应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技术创新管理管理制度,并给予创新管理人员适度的分权和灵活性,以提高技术创新管理管理的成效。再次,要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一是企业要提倡群体决策,通过共同目标的建立和广泛授权,让更多参与创新管理的人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决策。

您好 化为有一系列完善的制度根据制度开展 希望上述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祝您好运!

技术与创新管理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写好学术论文的方法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几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导师一般是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而不会叫给学生写好论文的方法,从事研究之后,大多数人又忙于写论文,给予发表论文,而不会去考虑撰写论文的方法。因此,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拿学位、为职称、为获奖而撰写论文,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论文有学术创新。结果,都很难发表出来,而为了发表出来就走关系,找熟人。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学术就永远拜拜了,什么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不过是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目的。因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而为学术之外的目的来捞取学术功名的确比比皆是。也难怪有中国学术大多数是垃圾之说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本人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从事学术研究使我有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而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而冷静地从刊物的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机会把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交织在一起来谈谈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一、选题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是什么呢?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里也有几个讲究: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一)关于文献梳理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是的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时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2、如何梳理文献?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二)如何使用文献?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1、为文献而文献,也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看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2、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3、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背阴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3、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三、论证的逻辑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2、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3、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积分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4、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5、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6、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四、论文的修改与查证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如何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其一,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其二,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其三,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其四,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五、论文的结尾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三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六、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断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断、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抄袭剽窃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2、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这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形:一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文章,一旦文章被人举报,导师就千方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自己不知道,是学生自作主张署上的。二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刀代笔;或者是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3、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论文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有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5、低水平重复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人的研究。6、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7、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8、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9、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10、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11、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科技创新与应用》知网收入栏目设置:科技创新 信息技术 资源与环境 给水排水 电力科技 水利科技 路桥科技 建筑科学 农林科技 财经与管理 科教纵横 图书与档案 学术争鸣等。

技术与创新管理投稿经验分享会发言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是全面总结2006年科技工作,部署落实2007年科技工作任务,动员全市科技系统和科技人员,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黄石老工业基地迅速崛起,作出更大贡献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张柏青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代表市科技局作工作报告。 一、2006年科技工作总结 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科技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若干配套政策的颁布,为我国科技发展描绘了光明的前景。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技大会精神,紧扣服务经济发展主题,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新的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市科技局被评为全国“星火富民”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先进组织集体、全省科技管理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我市科技综合实力指数较去年上升2位,在全省市州中排名第二。 (二)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1、项目管理得到加强,科技成果又获丰收。2006年,我局先后组织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0项,立项51项,立项率达到57%。同时,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安排也更加贴近黄石发展需求,共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3项,资金2700万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1100万元,高新技术发展引导基金1600万元。同时,调整科技项目管理方式,改革了市级科技计划立项程序,严格科技项目评审,增强了科技项目立项的透明度,保证立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对科技经费的安排,本着突出重点,加强集成的原则,集中资金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了跟踪服务责任制,切实提高了科技项目的成功率。 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共开发新产品80个,新技术35项,攻克关键技术难题34项。登记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42项,鉴定科技成果40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2项、国际先进水平11项、国内领先水平27项。有19个项目获得省级科技奖励,比上年增长7%,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2项,创新奖2项。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项目水平,连续两年均在全省市州中排名第一位。 2、实施科技攻关专项,全力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老工业基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始终是我市科技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科技攻关专项的实施,一是解决了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掌握了一批能占领行业制高点的核心技术。例如哈特贝尔公司开发的轴承精密冷辗成形工艺,在国内首次采用纳米技术进行冷辗芯轴热处理,提高了模具的性能、寿命和轴承套圈冷辗精度,不仅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崭新的理论体系;新冶钢在国内领先开发了高精度合金钢全过程控轧控冷工艺技术,形成了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精度高质量合金钢短流程生产线,使产品质量大幅提高;芳通开发的霉菌氧化物新工艺,形成了一条易于控制、产品纯度高、收率高的工艺路线,使收率达到80%,比传统工艺提高近一倍,成本大大降低,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二是开发了一批科技新产品,推进了传统产品升级换代。离合器开发的双质体飞轮属于高档轿车关键零部件,价格是普通离合器的3倍,利润是原来的5倍。通过开发新产品,我市在物流输送设备、超声波设备、激光加工设备、电力控制系统、消费电子产品、软件等领域也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丰富了我市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攻克了一批节能环保新技术,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华新公司开发的200万吨环保型高性能水泥,工业废弃物的掺入量已超过50%,年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100万吨,每吨成本降低20%,产值利税率达到20%。兴华公司开发的柠檬酸废糖水进行资源综合利用成套技术 ,生产清洁能源并联产有机肥,每年新增产值1400万元、净利润1000万元;华亿冷轧公司开发的带钢盐酸酸洗废液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实现酸洗废液的零排放,盐酸回收率达98%,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四是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全面推进,黄石经验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作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共组织40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实施了55项重点示范项目,使全市80%的制造业大中型企业 “甩”掉了图版,新产品的设计周期平均缩短1/3以上; 19家示范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数字化,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15%以上;一批企业“甩掉帐本”,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东贝公司实施ERP后,建立了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先进管理模式,使库存和在制品减少24%,制造成本降低了2%~8%,产品准时交付率平均提高55%;华新等一批制造业骨干企业实现了数字化集成,在全国都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全省3家企业被列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我市就占了2家。去年元月份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新年论坛”,主办单位邀请黄石市科技局作为唯一的地级市代表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3、高新产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显著优化。一是发展速度稳步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攀升。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销售收入增长29%、实现利税增长8%、外贸出口额增长3%,呈现出效益增长高于速度增长的喜人局面。全市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1家。产值过亿元的21家,其中过10亿元的有3家。二是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产业出现高速增长的好势头,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呈现迅速复苏的趋势,分别比上年增长9%、9%和9%。三是高端产品不断涌现。新冶钢开发的极端环境用钢,使我市特钢产品结构进一步向高端化方向发展。锻压公司开发的“6000吨重型数控折弯机成套装备”,成为世界上最大吨位的数控折弯机成套装备,综合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四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名列前茅。去年黄石高新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长1%、5%。经过省有关部门对全省11个省级高新区进行考核验收,黄石高新区综合评分名列前茅。 4、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星火富民”成效突出。一是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60多万元,与市财政局、畜牧局联合组织了第三轮畜牧科技招标;针对16项技术难题分6个项目组织科技攻关,带动社会投入5300多万元,预期实现产值8亿元,利税3600万元。为了扶持农业特色产业,我局编制了《优质肉兔产业发展规划》、《黄石优势特种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发展一批在全省独树一帜的特色产业。通过连续扶持,优质肉兔、优质苎麻、特种蔬菜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特色产业已经渐成气候,开始为农民增收作出贡献。二是科技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增强。至去年底,市级农业科技示范户总数达到21家,几乎囊括了全市各个新兴农业门类、产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农村经营实体。科技示范户共开发、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模式60余项,带动专业户1000多户,吸收农民就业1000余人,显示出极强的影响力、带动力和幅射力。此外,还重点扶持了5个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10个农技专业协会,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效应明显。三是科技特派员工作进一步深入。去年,科技局与市委组织部、农业局、人事局等部门联合又增派40名科技特派员,使全市农业科技特派员的总数达到70名。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为企业和农户开发科技开发项目68项,引进新品种40个,应用新技术25项,带动农户增收800多万元。有的科技特派员还被聘为当地企业负责人。四是农村信息化工作全面启动。市科技局与电信、移动、农口等部门协作,制定了《黄石市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市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中心、组建了一支由30名专家组成的农业科技咨询队伍、建设了一批省级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站、开通了黄石农技110热线和网站,完成了与省农技110热线服务平台的对接,形成了由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套制度、一个网络组成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试点城市和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全面推进 1、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加快。2006年,市科技局会同发改委、经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意见》,启动了旨在促进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的“茁壮工程”,并选择20家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目前,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40余家建立了国家、省、市级技术研发机构,其中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家、省级12家。40家高新技术企业都基本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企业研发机构,去年科技经费支出达71亿元,开展科研项目274个,分别比上年增长6%和5%。 4、知识产权全国试点工作全面推进。200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0件,达到1100件,比上年增长8%,人均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一。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53件,是上年的47倍。尤其是企业专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确定新冶钢等40家单位为全市专利战略示范企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去年参与申请专利的企业数超过上年度的2倍,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248件,是上年度的6倍,企业专利转化率达到85%以上。去年底,召开了首次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市知识产权局与工商、文化、信息产业等部门在一起交流经验,共同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大”知识产权的工作格局开始形式。开展了“十佳专利”、“专利申请十强企业”和“优秀专利发明人”评选表彰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发明人的创新积极性。 (一)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推进工业领域科技进步 2、全面推进全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对大冶市、阳新县、环境工程、服装制版、模具制造等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指导和扶持,增强其区域和专业服务能力,争取1家中心成为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二是大力扶持以磁湖科技创业中心为龙头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 (四)以“万千百工程”(全年知识产权培训过万人、全市专利申请过千件、企业重大专利成果过百项)为目标,深入推进“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 1、深化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积极申报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探索统分结合,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制定《黄石市知识产权战略》,积极申报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2、深入实施企业专利战略示范工程,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一是按照要求对前两批试点企业进行验收,同时认真总结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二是扩大企业专利战略试点单位,2007年再增加10家,使试点单位的总数达到50家;三是支持新冶钢、东贝、劲酒等3--5家条件较好的企业建立行业专利数据库;四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邀请资深专利审查员为我市重点企业担任知识产权高级顾问;五是全力推进专利成果在我市企业的转化,同时加强企业自有专利的转化工作,使企业专利转化率达到85%以上。 3、建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在国家、省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建立黄石市专利文献数据平台;开通黄石市知识产权网站,为全市企事业单位和发明人提供专利文献服务和知识产权资讯服务。 4、建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培训体系。继续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面对面”培训;举办知识产权、法务、文献工作者专业培训班;完成“黄石市知识产权电教中心”设备安装调试任务,争取“湖北省专利文献人才培训基地”落户我市,并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挂牌。 5、继续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专利宣传工作。一是与工商、质检、公安、海关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商品流通领域专利产品的市场监督,建立长效机制;及时调处日常专利纠纷,力争结案率达到100%,协助司法部门依法办理涉及专利的相关案件。二是办好《知识产权简报》,做好统计分析工作。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报导知识产权工作动态。组织“黄石市优秀知识产权新闻报导评选”活动,强化全市知识产权意识,彰显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五)以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成果管理为重点,不断完善推动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制度 1、以抓好项目结题为切入点,不断加强科技成果管理。一是深入实施《黄石市科技成果管理办法》,认真抓好科技成果结题、重大成果登记、市级科技奖励评选以及省、国家科技奖项申报等项工作。力争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结题率,当年达到30%,次年达到70%,第三年达到90%以上;精心组织推荐获省一、二等奖项目参加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力争实现国家科技奖励改革后零的突破;二是继续完善“科技成果库”,实现网上查询;三是组织好2007年度市科技进步奖的申报工作;四是加强与地税部门的协调,做好国家科技部要求的网上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 2、强化科技计划及其经费管理,加强科技项目的宏观协调。一是紧贴黄石发展,建立以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攻关和政策引导类计划为主体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二是不断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立项、评审等环节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三是健全科技计划管理监督制约机制,规范计划管理各个环节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对科技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加强对科技计划实施绩效和管理绩效的统计分析和考评;四是深入实施《黄石市科技三项经费管理办法》,不断完善科技经费的监管制度,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六)广泛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 1、以“两发挥,五加强”为重点,不断拓宽产学研科技合作领域,全年实施合作项目50项。一是进一步发挥市政府科技顾问团的平台作用。组织好年初召开的顾问团年会和年中召开的顾问团联络员工作会议,将我市与武汉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引向深入;二是进一步发挥驻市高校的作用。组织好第二届“百名教授博士企业行活动”。将两所高校的重点实验仪器设备纳入全市大型设备仪器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开展服务。“五加强”是,一、加强对接延伸。合作领域要由工农业向卫生、城建、环保战线延伸,合作方式要由“点对点”为主向“一企多校”(冶钢模式)和“行业--院校”(化工行业模式)延伸,合作层次要向县(市)区、乡镇、街道延伸;二、加强共建共创。大力扶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在我市共建技术中心,创办产业基地。今年校企共建技术中心要新增8家;三、加强联合申报。大力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申报省和国家级科技项目,力争大冶铁矿“难选矿高效磁化焙烧”和美岛公司“女装版型数据库”等项目与高校联合申报国家“863”计划取得突破;四、加强平台建设。院所专家库、科技成果库、企业需求库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及时更新,使其在产学研科技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五、加强跟踪服务。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的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力争取得最佳效果。 2、以高端人才引进、创新人才培养、人才作用发挥为主线,大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组织“市政府科技顾问团单位院士黄石行”和“九三学社院士黄石行”活动;二是开展“黄石市百名行业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三是组织第二次“千名专家实施百项科技攻关活动”,使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四是会同市总工会开展“万名技工技术创新竞赛活动”;五是在广大农村开展“星火富民带头人评选活动”;六是按照“百千万十万科技人才工程”要求充实和完善科技人才数据库;七是编辑《黄石科技人物风采录》,扩大科技人才的社会影响。 (七)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 1、以落实科技创新政策为突破口,不断优化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一要会同相关部门重点落实好国家、省、市关于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扶持、加强引进消化吸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最新政策,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在操作层面上的细化,突破政策实施的瓶颈。二是继续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多层次科技奖励体系的意见》,重点指导和支持各县(市)区、各条战线、各有关部门建立科技奖励制度。三是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探索允许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享有该项科技成果所占的部分股份或享有转让所得的部分收益等项政策。 2、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工作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就科技计划的安排、重大项目的实施进行沟通和协调。要加强与有关部门间的沟通,提高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程度。 3、加强科技宣传,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舆论环境。一是加大与宣传部门的合作力度,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在科技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认真组织好“科技活动周”活动;三是与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合作,发挥各城区科技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特殊优势,广泛深入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尽快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质。 4、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争取有更多的县(市)区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今年要进行2005—2006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评比验收工作。除了做好迎检准备之外,更要认真总结两年来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新的工作思路,新的工作业绩,做好2007年的各项工作,为建设创新型黄石作出更大的贡献。 (八)切实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创建“五型”机关活动 1、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有关文件精神,围绕科技中心工作抓党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抓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机关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和《实施细则》的要求,重点加强“三会一课”、党支部工作制度和支部工作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2、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扎实抓好党务政务公开。重点抓好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提高行政效能,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十大平台,定期听取机关建设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 3、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全面开展创建“五型”机关活动。去年底,市委作出了在市直机关开展创建“五型”机关活动的决定,并将科技局作为全市6家联系点单位之一,这是对全市科技工作的肯定和支持。我们要借此东风,把科技系统的自身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黄石市科技局关于加强和谐机关建设的决定》和《黄石市科技局关于开展创建“五型”机关活动的实施方案》,推动“五型”机关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市委创建“五型”机关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今年重点抓好“机关服务年”活动。结合科技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三深入三服务”主题活动,即,深入企业,服务自主创新;深入农村,服务“星火富民”工程;深入基层,服务广大科技人员。进一步巩固“行评”成果,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责任、提高服务效率,树立市科技局良好的服务形象。同时,创建“五型”机关工作要进一步向局属二级单位和各县(市)区科技局延伸,以全新的风貌圆满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 同志们,我们的使命光荣而艰巨。我们要振奋精神,再接再厉,深入贯彻三级科技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决议,抓住跃升期机遇,实现科技工作新突破,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的创新型黄石作出更大的贡献。

不明白你这些奖是如何获得的?按你的叙述,你应该是一个管理者,你怎么可能连个发言稿的提纲都要来这里找人问?你觉得有几个人能在这里帮你解决这些问题?这里混迹着各种无所事事的人,他们大多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谁会为了你这六十分来免费分享自己的心血?醒醒吧。

投稿邮箱

技术与创新管理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这个说你个人的感想,你不可能往百度上照抄吧?你既然被评啥优秀奖,又得了这么多好奖,就没什么感想?

投稿邮箱

创新管理管理能力主要由三方面反映:创新管理战略、创新管理机制论述、创新管理速度。技术创新管理战略决定和统率企业创新管理的具体行为。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良好的创新管理战略,是其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管理,赢得创新管理收益的先决条件。企业要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总体目标部署,以及为实现创新管理目标而做出的谋划和根本对策。高度重视自己的技术创新管理速度,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敏锐的创新管理意识、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不同于普通管理者,能够及时感觉和捕捉住各种机会,并能够采取创新管理行为获取创新管理利润。企业家的作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过程中,企业家常常是技术创新管理活动的倡导者、技术观念的创新管理者、技术手段创新管理的投资者、技术创新管理成果的采用与推广者、技术创新管理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家通过权利、感召力和创新管理精神,培育和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管理活动场所的文化氛围,通过自己卓越的管理才能,创造性地利用企业资源开拓商品市场,组织和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活动。提高研究开发能力。要继续推动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条件进行改善,并吸收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来,以抓好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带动创新管理性的研究开发。对引进技术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管理能力。同时,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开发有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和有较高附加价值的名牌产品、新产品,成为进入市场的有力武器。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大量培养技术熟练的“蓝领工人”,提高企业的设备先进性,使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相适应。加强企业的营销能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