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历史文摘杂志

发布时间:

历史文摘杂志

【意林】【青年文摘】

不是全文就一部分的文章

TOP 1《读者》《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1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最后使用了《读者》一名。1993年第七期,《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读者》杂志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读者》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TOP 2《知音》《知音》杂志创刊于1985年。高举“人情美,人性美”的旗帜,坚持“篇篇可读、期期精彩”的精品办刊意识。 《知音》杂志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纪实类杂志,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真实、及时、生动、独家地报道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报刊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发行量一路攀升,不断创造出辉煌。 《知音》中国期刊界的知名品牌,发行量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最新排名第六位。1985年1月创刊时为月刊,1999年1月在全国同类期刊中率先改为半月刊。TOP 3《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地理》原名为《地理知识》。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性的关于地理的月刊杂志。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其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 此书无论是从收藏、观赏、阅读等诸多方面都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本书极具阅读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身。无论对于从事专业地理的研究人员还是普通的地理爱好者或者中小学生都是很值得看的一本书。作为旅游爱好者,你需要一本了解各地景观的杂志。作为收藏家,你需要珍藏具有权威性的地理杂志。作为人文爱好者,你可以不出远门就会了解到不同地方的风俗。作为一名摄影达人,你将需要专业并且美观的杂志。作为历史的爱好者,你将需要权威的历史发展途径的杂志,最为一名商业人士,需要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杂志提高自身修养的杂志。那么《中国国家地理》将带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你所看不到的世界。TOP 4《南风窗》《南风窗》杂志1985年创刊。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严肃的新闻理念,敏锐而深刻的新闻价值探索与判断,强调建设性与分寸感的务实新闻操作,形成了特有的品质和气质,形成了对社会问题特有的解读和视角,形成了特有的文采风格,因而,吸引了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并得到读者认可,巳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南风窗》与共和国同行,深切关注中国社会的转型问题,以开放的心态透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形势,紧密追踪中国政经领域和社会文化变革中的重大事件、热点难点、汇聚主流精英和人民大众的声音,提供有建设性的思考,形成推动中国社会前行的精神合力。TOP 5《新周刊》《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已形成包括《时代周报》、《香巴拉》、广州新锐贰千广告有限公司和广东飘壹代书刊发行有限公司在内的媒体方阵。创刊十五年来突飞猛进,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它始终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撞击与概念,引导读者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趋势。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新周刊》所有特点中,到今天仍然有意义的一条,是具有收藏价值。你要问,为什么要具有收藏价值?这和中国人到现在买杂志不是买了就扔的消费习惯有关,所 谓“中国特色”,这就是在杂志市场的典型表现之一。所以我们以具备书的特征的形态给读者,首先是暗合这种消费心态。准确地说,我们在刊物和书之间找到了一 种合适的形态。 市场上可能有上百种影响产品形态的因素,剥离出来,一一分析,才能知道自己存在的市场逻辑。书的特征是上架子,《新周刊》目前仍是被收藏的同类杂志的老 大,我们完成了书都未必做得到的特点,如内容丰富,版式,图片及纸张等,表现形态超越了书。TOP 6《家庭》《家庭》原名《广东妇女》,创办于1982年,1983年1月起更名为《家庭》,1999年1月,增出下半月版,是中国国内第一家以恋爱、婚姻、家庭为报道和研究对象的综合月刊。 《家庭》本着在婚姻家庭领域里倡导精神文明、促进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变革、竭诚帮助读者营造幸福美满的家庭这一办刊宗旨,不断强化精品意识和读者第一意识,注意刊物的思想力度和内容的厚实,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家庭》品牌日益深入人心,发行到海外2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一直稳居文化综合类期刊前茅。世界期刊联盟公布《家庭》的发行量在全球文化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八。TOP 7《财经》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财经》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及时予以分析和评论,对于资本市场在中国的成长变化更给予特别关注;对于海外发生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财经》亦经常派出记者现场专访,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 《财经》杂志的领衔栏目“封面文章” 因深度报道堪称具有史实记录价值。其他重要栏目如“经济全局”、“资本市场”、“财经观察”、“观点评述”、“产业纵深”、“公司透视”等,每有真知灼见迸发,为业内好评。TOP 8《博物》《博物》是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的杂志,《博物》是《中国国家地理》青春版,是在CNG同一品牌下,依据读者定位不同而产生的两本杂志,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益的补充。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勇于实践、博学广纳、探索求实的世界。杂志是一本面向青少年学生的自然人文综合知识类刊物,它提倡博物学的复兴,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勇于实践、博学广纳、探索求知。它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身,图文并茂,紧跟时代。内容广泛涉猎天文、地理、生物、历史等诸多领域,具有科学性、权威性、趣味性,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博物学强调主体的情感渗透,要去亲身体悟自然之整体性和玄妙。博物学以宽广的视野把自然看成一种密切联系的有机体,而我们人类只是此有机体的一部分。博物学将导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艺术。TOP 9《Vista看天下》《Vista看天下》创刊于2005年,短短四年中,成长为中国第一本发行量超50万的新闻周刊,创造了中国媒体的“看天下模式”。 在《Vista看天下》中,没有沉重的表达,没有板起的面孔,只有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言说,将过去10天发生在全球的最精彩故事呈送给读者。 《vista 看天下》主要以政治、历史、社会(包括财经)为主要内容,回顾精彩历史事件,报道和评论时政热点。也有关于文娱和日常生活常识及最新科技小发明介绍的文字,以及一些世界新闻趣图。《vista 看天下》的亮点主要是在于其对所陈诉的历史或政治事件十分客观,尽量让读者能以一个独立的观察者身份去省视一些事件,而不会受到撰稿者的主观感情左右,也就是说《vista 看天下》中所包含的撰稿者主观情绪很少。但对于一些主流道德观念所公认的事件评论,字词中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但仅仅只是一点,相较于一些报纸杂志不负责任地作一些偏激言论哗众取宠、不惜歪曲事实拿含混的字词误导读者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vista 看天下》也不是一本因没有激烈言辞而显得很乏味的杂志,其向读者所展示的世界,正如其名字一样,能让人有透过这扇明窗一览天下的感觉。TOP 10《青年文摘》《青年文摘》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创刊于1981年1月,自2000年起改为半月刊,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单期发行145-150万册。 《青年文摘》是一本面向全国、以青少年为核心读者群的文摘类综合刊物,刊物集萃来自报纸、期刊、图书等大众媒体的名篇佳作,旨在为青少年打造一个丰富生动、健康向上的精神空间。刊物分上下半月刊(上半月刊红版,下半月刊绿版)、彩版( 半月刊 )。

名曰《青年文摘》邮发代号2-301

历史学文摘杂志

我个人喜欢求学

查一下杂志的封地,上面就有邮箱。百度就可以查到。

题名:Reader’s Digest 《读者文摘》(美国) 索书号:I1/11701 订购号:300B0015-1 ISSN:0034-0375 创刊时间:1922- 馆藏时间:1953- 出版频率:月刊 出版发行:Pleasantvile, NY: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主要栏目:Features; Rdliving 《读者文摘》(美国版):摘要报道美国报刊中发表的文章,包括国际问题、各国政治、名人传记、世界大城市介绍、 种族问题、宗教、猎奇、探险、旅游、两性关系、历史、文学、小说、艺术、美术、娱乐、烹饮、幽默小品、心理学、自然资源、经济学、建筑学、天文学、航空学、计算机以及其他科学,是介绍美国生活方式、销路最广的大众性杂志。另有国际版《读者文摘》,共有19种文字,48种版本,还有布莱叶盲文版。国际版所有的文章大都是美国版先刊载过的,但美国版所有文章并不都刊入国际版。 《读者文摘》(亚洲版):内容与美国版大至想同,但根据亚洲读者的兴趣增加题材。香港出版,繁体中文。

我是高三文科的,山东省实验中学政治学和历史学方面,可以看新华文摘,有很多时政分析、政治理论、史学观点、评论,等等,有点官方版南方周末的感觉。当然,南方周末应该是必须的。地理之类的,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就是美国国家地理的简体版)很好不仅有自然地理,而且人文知识也相当丰富都配有地图的

历史学论文摘要

论晁错的“新法家”思想体系关键词: 晁错;新法家;历史观;人性论;国家本位;Chao Cuo; New Legalism School; Conception of History;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State-Oriented摘要: 以往研究晁错,多集中于其削藩、守边和重农等政策措施上,而将他作为“思想者”来深入研究则不多见。从秦亡到汉武“罢黜百家”的六七十年,诸子重新活跃,以晁错为代表的“新法家”与“新儒家”、“新道家”形成鼎足之势。“新法家”之“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晁错将商鞅、韩非“直线进化”的历史观变成了近似螺旋发展的循环历史观,并以此反对“无为而治”。二是理政目标由“得天下”变为“安天下”,去除先秦法家的“因人情”,而借用儒家的“得人心”,以让“天下乐其政”。三是在批判秦政的基础上摒弃申不害、韩非、李斯的极端“君主本位”,而向商鞅、慎到的“国家本位”回归,但其“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则没有根本改变。文章引用:龚留柱 论晁错的“新法家”思想体系[J] 历史学研究, 2014, 2(1): 1-

多看别人写的论文。。。

摘要包括你的研究背景、内容概述及其成果简介。简单描述下你论文的内容即可

贴春联,我国年俗的文明符号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过春节、贴春联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民俗之一。贴春联民俗的延续,生动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一、春联的由来春联,就是把喜庆、吉祥的词语或对偶句写在红纸上,张贴在门口的两边,每副春联还有横批,多是喜庆、贺岁之类的词语。每逢除夕之际,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望新的一年过得更好。春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年俗,源远流长,也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关于春联的由来,有人说发端于宋、明代。其实,我国民俗中贴春联过新年的风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有了贴春联的习俗。不过,那时候由于没有纸张,所以春联往往是刻写在门庭木掾或石柱上,当然也有的富贵人家把春联写在丝帛稠带上。后来,造纸术发明后,一些文人墨客便用把春联写在纸上悬挂,以后在发展到用红纸书写春联,春联也“飞入寻常百姓家”,挂在普通百姓的门口或者厅堂。

中国杂志发展历史论文摘要

论述《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中国的屈辱史,一个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遭到如此的破坏,不得不令我们心痛和反思。从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从此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噩梦。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该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前期综述(1840—1919年)  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该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此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止,共约80年间的历史。据教材内容的种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严谨的知识体系,既能体现出这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客观规律,又能涵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 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政府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人民,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尖锐,对外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虽说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是民族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落后及战争中的妥协投降政策,战争的结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外来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取得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门户被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其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对既取得的侵华权益不能满足,力图全面扩大侵华,并趁清政府处于内战的窘境,以“修约”不成制造借口而发动,英法是主凶,美国是帮凶,俄是既追随英法又单独作案的凶犯。中国又丧失了许多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主要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到六十年代又呈现出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但鸦片战争并未解决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由于时代,尤其是阶级的局限而最终失败,但有着极重大的意义且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与一些领导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时代特点(社会性质决定),这是以前农民战争所不曾有过的,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总之此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且在思想界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清朝统治者在对待西方侵略的态度上,由对抗到暂时“和好”,在镇压中国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从而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历史。 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此时期的主要史实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等。此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社会运动态势看,既有沉沦,也有发展;在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显然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暂时“和好”的形势下,清建立了总理衙门,为解决内忧外患,掀起了洋务运动,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破灭,以失败局面而告终。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19世纪中期的全世界胜利,英法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不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进程。鉴于此,列强为扩大海外市场及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尤其是资本输出的场所,加紧对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们之间既勾结又相互争夺。随着中外“和好”局面的结束,以武力和战争手段造成中国边境地区的普遍危机,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后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马关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标志,《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由于侵华的不断加剧,使清统治集团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也扩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别,但都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加快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同时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半封建经济的特征已经具备。而软弱的资产阶级形成两个政治派别,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把救亡图存作为主要斗争目标,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和平方式)来实现其救亡图存的斗争目标,而演出了一幕戊戌变法悲剧;以义和团运动通过“灭洋”(流血方式)来实现斗争目标,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使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为“以华制华”,而后这两次救亡运动的失败都与清有极大的关系,从此以后,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斗争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  此时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尤其在政治上变动极大。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汇于一流,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清统治集团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分割世界展开激烈的争夺,“一战”的爆发影响到欧洲列强侵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列强利用清政府及反动军阀为工具进行侵华,清统治集团完全俯首听命于列强。慈禧太后为苟延残喘,既要取悦于列强,又要消弭于社会不满,一手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预备立宪”,进行调整,但结果适得其反,直接间接地削弱了统治,促进了革命,而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性明显提高。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及论战、团体及政党的建立、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阶级局限性,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对内独裁专制复辟、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投靠帝国主义,而导致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成果,不断地进行斗争,其斗争的实质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但最终都以失败局面而告终。这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需要新的阶级-无产阶级来领导,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掀起了复古逆流,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和知识分子倡导新文化运动,且随着“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工业迅速发展,这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在1840年到1949年这109年间,中国经历了中国历史最心酸的时代。1840年以前,中国作为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一个许多人向往的国度,一个灿烂文明的国度,多少辉煌让我们沉浸其中,让我们感到自豪。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不愿意翻开中国近代史,因为他让我们又气又难过,但是我们要正视历史,对历史进行思考,使这段历史在中国不再重演。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还有许多的爱国志士,在这109年间,正是这些中华儿女拯救了中国,保留了中华文明的希望,他们经过109年的奋斗,使中国得以经过这么多年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这109年间,我们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掠夺,使一个曾今的天朝大国变的满目疮痍,我恨清朝政府,恨你们的软弱无能,带给中国多大的伤害,多少不平等条约机会葬送了中国。我们不可否认,落后就挨打,但是这个代价也太大的。在这109年间,不知有多少中华儿女流血牺牲,没一件事情都让人伤痛。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再到世界列强瓜分中国,再到日本侵华等,他们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滔天大罪,真的不可饶恕,但是我们要做的是不让这历史重演。中国近现代史,这是中国成长最痛苦的一个时期,在这过程中,中国经历了许多,各个阶级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帝国势力,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农民阶级没能救中国。资产阶级也进行了尝试,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改良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等等,最终因为各种因素都没能成功。最后是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中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民族复兴的第一步——国家独立,至今共产党领导着我们进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从中我们知道,无论对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去面对他,去尝试各种方法,去学习各种经验,人生需要许多的尝试,尝试也是一种创新。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自己生活学习的方式,但这一切都是在尝试中体会到得。当然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也需要持之以恒,通过不断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才能成功。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优秀的民族,虽然我们在近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掠夺,但是我们还是通过不断的抗争,争取到了独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这109年,我们赶走了各国列强,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些成果都来之不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令人悲伤和愤恨的历史,无论它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伤害,我们应该不忘历史,正视历史,去对历史进行反思,不让历史重演,从中指导我们人生的发展。我们也需要领悟中国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无论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都将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

辛亥革命过后,民族危在旦夕、国家山河破碎、民众苦不聊生,日甚一日,有加无已。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各种思潮蜂拥而起,纷纷亮相。改良主义、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后曾经发生过很大影响,但由于本质是维护封建制度,随着革命的进展,其主张自然被淘汰出局,改良主义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张謇等人在革命分子和人民大众中的影响力也迅速黯淡下去。在风起云涌的追求变革的浪潮中,新文化运动当之无愧地成为思想革命的主流。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为起点,并以此为主要阵地。陈独秀、李大钊、吴虞、鲁迅等人猛烈地抨击尊孔读经,坚决反对封建统治阶级麻醉人民的纲常伦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陈独秀响亮地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大声疾呼反对旧文化、旧道德,唤起民族觉醒,追求民族的解放与进步。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中国社会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紧接着,陈独秀在《新青年》2月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起强大的挑战。在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新文学革命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浩荡气势。毛泽东赞扬新文化运动“举起文学革命的两大旗帜”: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成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发展进步的时代主流。    1919年5月4日,发生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彻底地、毫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一些中国人以为这是一次伸张正义的会议,幻想着中国作为战胜国一方,能够获得公正的待遇。但是,被英、法、美、日、意5个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团的正义要求,没有给中国一点公道,也没有给予中国一点自主和尊严,不要说他们自己不肯放弃在中国攫取的各种利益和特权,就连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割占的土地和殖民地特权,也被日本所攘夺。巴黎和会成为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赃物和由他们重新分配主宰世界权力的会议。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原来对西方鼓吹的公平、正义、民主所抱有的幻想,一下子被击得粉碎。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率先行动起来,敦促中国参加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京学生首先走上街头,打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标语,抗议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中国,声讨北洋政府屈辱媚外,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虽然上距辛亥革命只有8年,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已经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中国从五四运动起,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继续觉醒、继续奋斗的光辉历程。    毛泽东分析了五四运动的队伍状况,指出:五四运动“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700页)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界发生分化,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崇尚西方思想和社会制度,主张“全盘西化”,他们看不清“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同上,第628页),依旧要走旧民主主义的道路;另一部分革命的知识分子,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走在斗争最前列的李大钊、陈独秀、李达以及毛泽东、瞿秋白等人则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宣言》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得到翻译、发表和出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各地相继建立,并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者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此后的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发生后,受爱国学生运动的感召,随即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罢工浪潮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推动学生爱国运动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极为深远,它有力地唤起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实现独立和复兴的正确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中华民国,新建立的国家制度完全仿效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模式,建立两院制议会、选举大总统、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议会政治等全套西方政治体制。有些人以为做到这一步,民主革命便算成功了,有的人热心于当议员,有的人陶醉于当将军,有的人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瓦解了国民党的组织,迫使孙中山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后来的实践表明,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移植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完全没有效力,帝国主义决不会允许中国独立,封建势力也决不会让人民自由,新老独裁者决不会给各种政党民主的机会。民主、共和的招牌只是每一个得势的军阀装潢门面的政治把戏,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没有任何出路,根本行不通。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世界进入了新的时代。此前,资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中居于领导地位。此后,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作为维护现行秩序的统治阶级,已经不具备革命领导阶级的性质,其理论也丧失了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锐意追求科学真理、追求平等权利、朝气蓬勃的战斗精神。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历史已成为明日黄花。中国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革命的对象,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发育不良,具有反抗内外压迫的革命性与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妥协的双重性格,无力领导中国完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已为历史所证明。中国实现独立和民主,只能走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一部分革命知识分子掀起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开始创建共产主义组织。李大钊在北京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形成被后人称作“南陈北李”两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当起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的重任。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政治、文化是五四运动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是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继续革命的正确选择。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共产国际指导下,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路线。大会发布一系列决议案,要求“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条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进行反对封建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提出了革命要分两步走的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6页)同时又指出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同上,第115页)这就明确地区分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本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与孙中山先生主张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一致的,因此,国共两党有了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意见,同意加入以孙中山先生为领袖的中国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是国共合作的典范,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斗以及中共发动工农大众造成的革命形势,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后来由于国民党右派势力和新军阀破坏国共合作,采取剿杀共产党的反动政策,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被扼杀。“从此以后,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国代替了光明的中国。”(《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36页)中国共产党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土地革命战争及从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排除党内“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和路线,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认识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目标、阶级力量、战略策略的光辉文献,是指导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重要指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胜利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土地改革和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资产归国有,则标志着反对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也宣告完成。100多年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终于被彻底推倒,由辛亥革命开启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人们不难看到,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以后逐渐演进的。清朝末期,改良主义曾经大行其道,清朝廷办洋务、兴实业、废科举,改变满洲皇家和贵族垄断朝政的状况,任用并支持一批主张学习西方“长技”的满汉大臣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但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充分说明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不能解决中国当时的内外矛盾,没有力量打破封建军阀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的压迫,因而不可能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革命问题,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段历史鲜明地揭示出一个至关重要、至为深刻的道理——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    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失败后,毫不气馁,继续顺应时代潮流走革命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以后,孙中山十分感慨,他多次在讲话和文章中赞赏俄国革命比中国的辛亥革命晚了6年,却能先于中国而一举成功。他认为俄国革命的成功在于俄国有一个在列宁领导下的有远大理想的政党,在于这个党得到了劳农大众的支持。在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于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五四运动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生分化,孙中山由旧民主主义的革命家转变为拥护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家,始终走在民主主义革命前列,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再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直到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形成了一条中国百年革命历史的轨迹。这条轨迹令人由衷地信服: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隋唐历史论文摘要

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在世界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形成世界历史的光辉一页。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隋唐在世界史上的地位,目前正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有不少论著问世。众多的学者认为:(一)隋唐时代中国的制度,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在当时所有先进国家的历史中,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早进入封建社会。当隋朝建立的时候,西欧封建制度才有一个世纪。作为欧洲封建制中心的法国,就封建制度开端这一点说,要晚于中国700年之久。(二)就社会经济繁荣的程度说,隋唐在当时世界上是第一流的。当时世界的大城市有长安、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长安有百万人口,君士坦丁堡80万,巴格达更少。长安人口最多,这既反映了其工商业的发达,同时也说明它的农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三)高水平的隋唐文化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四)隋唐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国丝织品、造纸术在隋唐时传入东西方各国以及汉式佛教、诗文、科技大量传到东方各国的史实,证明隋唐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因此,隋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章时间范围由581年至907年,历经320余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我国第二次“大一统”时期。隋朝在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分裂的基础上又一次完成统一,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经“开皇之治”,出现了经济繁荣景象,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隋炀帝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在农民起义打击下,隋迅速灭亡。唐继隋而起,初期接受隋亡教训,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强盛的基础,中经武则天的承上启下,至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引发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此后,在地方形成藩镇割据,在中央出现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政局更加黑暗。后经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朝走向瓦解。在政治上,隋唐时期开创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文帝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到唐太宗时进一步得到完善。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化。隋炀帝时科举制形成,经唐朝几代皇帝继承和发展得到了完善。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在军事上,隋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也成为唐朝的基本兵制。至唐玄宗改行募兵制,导致唐后期军阀的形成。在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调制,唐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度,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封建经济繁荣起来。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都有突出成就,对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曲辕犁、筒车、绫锦、唐三彩、造船业等是重要标志。隋唐两朝的长安和洛阳城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商业和国际大都会。唐时还出现了最繁华和占重要地位的工商业城市扬州、成都。唐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代之以两税法,成为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隋唐制度的革新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突厥、回纥、南诏、靺鞨、吐蕃等边地各族发展很快,各族之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各族人民对边疆开发、祖国发展都做出重大贡献。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特别是唐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中亚、西亚、欧非等一些国家的往来盛况空前。唐朝不仅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做出重大贡献。隋唐时期,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尤其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出现了全面辉煌的景象。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宗教、哲学、教育兴盛;中国古典诗歌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世界艺术宝库;书法、绘画名家辈出;乐舞以《秦王破阵舞》和《霓裳羽衣舞曲》为代表反映了盛世景象。多彩多姿的中华文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全国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