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航天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航天论文参考文献

有本《国际航空航天科学》可以参考下

:论文参考文献的写法应按下列次序——著者/题名/出版事项,由于论文的参考文献品种繁多,择其主要示例如下:谭炳煌,怎徉撰写科学论文辽宁人民出版社,59Guinier A,施士元译, X射线晶体学科学出版社,148Pettetssen S, Introduction to M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10即著录书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的名不缩写),出版年,句点,书名,句点,出版地点,出版者,特定页码。李薰,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学报,7:442Bachmann W , Verallgemeinerung and Anwendung der Rayleighschen Theorie der SAcustica, 28 (4):223-228即著录论文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写全姓名),出版年,句点,论文题目,句点,期刊名缩写,卷(期):页(每卷编连续页码的期刊不写期)。多著者的参考文献标注,在著录文献的著者时,如著者为三人以内,全部著录,如为四人以上,只著录至第三著者,加“et ,著者最后的两人之间,不加“&”、“和”等类似的连接词。(摘自 《环境化学》,原文:“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

论文如何正确标注参考文献,word中怎么标注参考文献

我想在(国际航空航天科学)找下这类的资料~然后结合你自己的知识点,肯定能写出来的

航空航天论文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编 号: 论文(设计)题目: 学 院: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1、 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2、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3、 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4、 主要参考文献5、 计划进度 阶段 起止日期1 2 3 4 5 指 导 教师: 年 月 日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表格类似如此,但是里面填写的内容确实是需要自己的研究方向,其他人并不知道你要怎样进行自己的研究。

我想在(国际航空航天科学)找下这类的资料~然后结合你自己的知识点,肯定能写出来的

写论文?

航空航天参考文献

我们平常接触的文献一般都有卷期及页码范围,但也有一些出版社不采用此方式,他们的每一篇文章的页码都从1开始编号。为了区分这些文章,赋予每篇文章一个唯一的文献编号。AIAA应该也是采用了此方式,所以 75-1291代表文章标识号。

第1章 航空航天发展史1 世界航空发展简史1 远古的神话与传说2 气球和飞艇的出现与发展3 飞机的诞生2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3 中国航空发展史1 中国古代航空技术的萌芽2 中国近代航空业的发展3 中国现代航空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第2章 奋进中的中国航空航天1 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发展的现状1 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航空航天企业2 中国航空航天的主要成就3 主要航空航天企业介绍2 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典型杰出人物1中国“起飞”第一人——冯如2中国火箭奠基人——钱学森3 中国强击机总体设计第一人——陆孝彭4杰出人物的精神实质3 中国独特的航空航天文化和民族精神1 新中国给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起飞带来了曙光2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支撑了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3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4 投身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职业准备1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2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3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4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5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第3章 飞行原理1 飞机的空气动力1 流动气体的基本规律2 升力的产生和增升装置3 飞行的阻力及减阻措施2 飞行操纵1 飞机的重心和机体轴2 飞机的稳定性3 飞机的操纵原理3 飞机的飞行性能1 速度性能指标2 高度性能3 飞行距离4 飞机起飞着陆的性能5 飞机的机动性能4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1 直升机概况2 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5 航天器飞行原理1 F普勒三大定律2 宇宙速度第4章 世界名机赏析1 航空先驱与早期飞行器2 军用飞机1 战斗机2 轰炸机3 攻击机3 民航客机1 第一代喷气式客机——“彗星”2 第二代喷气式客机——图-3 第三代喷气式客机——波音-4 第四代喷气式客机——A5 第五代喷气式客机——波音-6 空客与波音的泰坦战争——A7 超声速客机——“协和”4 直升机1 单旋翼尾桨直升机2 单旋翼无尾桨直升机3 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4 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5 侧旋翼直升机(双旋翼直升机)5 无人机与其他特种飞机1 X-1——第一架突破音障的火箭飞机2 侦察机3 预警机4 空中加油机5 无人机6 航天器1 人造地球卫星2 宇宙飞船3 航天飞机4 空间站5 运载火箭第5章 飞机结构与构造1 飞机结构的基本组成及其功用1 飞机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 飞机结构的功用2 飞机结构的基本要求1 飞机的战术技术和使用技术要求2 空气动力要求和设计一体化要求3 结构完整性要求4 最小质量要求5 使用维修要求6 工艺要求7 经济性要求3 机翼受力构件的基本构造1 翼梁2 长桁3 纵墙4 翼肋5 蒙皮4 机翼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1 薄蒙皮梁式2 多梁单块式3 多墙厚蒙皮式5 尾翼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1 安定面和操纵面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2 全动平尾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6 机身受力构件的基本构造1 隔框2 长桁与桁梁3 蒙皮7 机身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1 桁梁式2 桁条式3 硬壳式8 起落架1 飞机起落装置的类型2 起落架的功用3 起落架的组成4 起落架的配置形式5 起落架的结构形式和特点第6章 飞行器动力1 概述2 航空活塞发动机1 活塞式发动机的主要组成2 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 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辅助工作系统3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1 涡轮喷气发动机2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3 涡轮风扇发动机4 涡轮轴发动机5 螺旋桨风扇发动机4 冲压喷气发动机5 火箭发动机1 固体火箭发动机2 液体火箭发动机3 其他能源的火箭发动机6 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型号第7章 机载仪器与设备1 航空仪表1 飞行仪表2 发动机仪表2 导航系统1 无线电导航系统2 其他导航系统3 自动飞行控制系统1 自动驾驶仪2 其他自动飞行控制系统4 其他机载设备1 电气设备2 通信设备3 雷达设备第8章 航空新技术简介1 飞机设计新技术1 新的气动外形设计方法2 短距起降或垂直起降与推力矢量技术3 隐身技术2 航空发动机新技术1 脉冲爆震发动机2 多电发动机3 超燃冲压发动机4 特种能源发动机3 航空制造新技术1 大型宽弦风扇叶片2 整体叶盘结构3 航空新材料及其成型技术4 航空数字化制造技术4 民航客机新技术5 直升机新技术1 直升机动力2 直升机的材料与结构3 航空电子与二次能源4 直升机的制造技术6 空空导弹新技术1 远程推进与推力矢量控制技术2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3 毫米波制导技术4 多模导引和复合制导技术5 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6 高效定向引战技术7 导弹模块化与开放式设计技术8 保形外挂和高密度内挂条件下的发射技术7 无人机技术附录附录A 航空大事记附录A1 世界航空大事记附录A2 中国航空大事记附录B 航模制作实践——手掷模型滑翔机制作与试飞附录B1 弹射模型滑翔机的制作附录B2 弹射模型滑翔机的调整试飞参考文献

航天科技论文参考文献

可以去参考参考一下国际航空航天科学,虽然这是针对于学术论文的资料~你但是肯定也是有值得你参考学习的内容的

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个人的理解和思考很重要。

题目 关键字内容摘要内容参考资料

中国航天参考文献

神舟六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神州六号)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神舟六号 飞船数据 飞船名称: 神舟六号 发射: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00 起飞: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 09:00:583 着陆: 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7日 04:33 飞行时间: 115小时32分钟 轨道: 76圈 高度: 343千米 外观: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目录 [隐藏] 1 宇航员 1 执行任务宇航员 2 后备宇航员 2 各分系统负责人 3 时间轴 1 10月11日 2 10月12日 3 10月13日 4 10月15日 5 10月16日 4 发射 5 在轨 6 着陆 7 技术改进 8 搭载 1 实验用途 2 纪念用途 9 各地回应 10 参见 11 参考文献 12 外部链接 [编辑] 宇航员 [编辑] 执行任务宇航员 费俊龙,指挥长 聂海胜,操作手 这是两位太空人第一次进行太空任务飞行。聂海胜10月13日在太空庆祝他的41岁农历生日。 [编辑] 后备宇航员 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 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编辑] 各分系统负责人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 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 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总设计师:刘竹生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总设计师:陆晋荣 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总设计师:于志坚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总设计师:侯鹰 [编辑] 时间轴 以下时间使用协调世界时(UTC)。 [编辑]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进入飞船 22:53 神舟六号返回舱舱门关闭 [编辑] 10月12日 00:27 火箭发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开 01:00:00 长征二号F型火箭点火 01:00:583 神舟六号发射 01:02:03(点火后第120秒) 火箭抛弃逃逸塔 01:02:19(点火后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离 01:02:42(点火后第159秒) 火箭一二级分离,一级火箭坠落 01:03:23(点火后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脱离 01:09:43(点火后第583秒) 飞船与火箭在高度约200公里处分离成功 01:09:52 神舟六号进入预定轨道 07:56 神舟六号飞船实施变轨 [编辑] 10月13日 02:10 航天员进行在轨抗干扰试验 18:21 远望一号、远望二号和远望三号所处海域海况恶化 21:56 神舟六号飞船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 [编辑]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对话。 [编辑]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号围绕地球进入第76圈飞行,在青岛站测控区上空 18:44 神舟六号返回指令解锁 19:10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调度员宣布,返回段跟踪进入30分钟准备 19:17 神舟六号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飞行 19:18 推进舱太阳帆板垂直归零 19:42 远望三号测量船捕获到神舟六号信号 19:43—19:48 远望三号测量船对神舟六号实施了姿态调整、轨道舱与返回航分离、制动点火等一系列关键控制,神舟六号顺利进入预定返回轨道 19:43 远望三号向神舟六号发出指令,神舟六号第一次调姿开始 19:44 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19:45 推进舱发动机点火,开始回航 19:48:29 推进舱轨道控制发动机关机,飞出远望三号测量船测控段 19:52 返回舱飞过非洲大陆上空,向中国飞来 20:02 返回舱飞过南亚上空,航天员报告飞船工作正常,感觉良好 20:07 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20:13 返回舱进入通讯黑障区 20:16 着陆场站测控设备发现飞船 20:19 返回舱主伞舱盖打开 20:20 脱减速伞,主伞打开,直升机目视到目标 20:23 返回舱防热大底成功抛掉 20:33 返回舱成功着陆 21:04 返回舱舱门被打开 21:39 两名太空人费俊龙和聂海胜离开返回舱 [编辑] 发射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间(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预计飞行时间为5天。先在轨道倾角4度、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编辑] 在轨 10月12日17时29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10月13日4时开始,航天员进行在轨干扰力试验,在舱内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在进行了开关舱门、穿脱压力服、穿舱、抽取冷凝水四大项“在轨干扰力”试验后,航天员的活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很小,飞船可保持正常飞行,不需纠正飞船姿态。 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号在第30圈进行变轨后的首次轨道维持,即根据轨道精测参数进行微量调整,使飞船回到预定的正常轨道。维持时,神六发动机共点火5秒,将飞船抬高了800米。 10月15日16时29分,胡锦涛与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通话。18时05分,航天员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传送他们拍摄的飞船太阳能帆板的数字图像。 [编辑] 着陆 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飞船采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需要经历4个阶段:制动飞行阶段、自由滑行阶段、再入大气层阶段、着陆阶段。在此次绕地飞行中,“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还将继续在轨飞行六个月时间,进行一系列科学实验。 由于第一次的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在太空只飞行了一天,主着陆场的天气变化可及时准确预测,因此未曾启用副着陆场;神舟六号飞船将在太空飞行多天,气象难以准确预测,因此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副着陆场将启用作后备着陆地点。为迎接飞船随时可能返回,地面共设置了13个着陆点。除内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副两个着陆场外,国内外还有11个应急着陆场。着陆场系统包括主、副着陆场分系统,陆上应急搜救分系统,海上应急搜救分系统,通信分系统和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这5个分系统。 参与航天员搜救的装备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机、搜索救护直升机、搜索摄录直升机、指挥调度车、航天员医监医保车、工程运输车、航天员运输车、返回舱吊车和小型搜索车。 为保证神六和两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设计了4把巨型降落伞。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至少要先后打开引导伞、减速伞、主伞共3把伞,如果有必要,还要打开第4把备份伞。太空船返回舱降落伞能否顺利打开,直接关系着回收的成败。主伞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否则会被高速气流吹破,返回舱也会被摔烂。太空船落地后也并非万事大吉,如果巨大降落伞被风吹鼓,就可能拖着返回舱快速滚动。为策安全,返回舱落地一刹那间,太空人发出指令,舱上的切割器会切断伞绳吊带,让降落伞独自飘落,保证返回舱不被伞拖走。 另外,根据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提出的意见,为使神舟六号着陆时对太空人的冲击降至最小,舱内太空人的座椅还首次安装了“赋形减震坐垫”——根据太空人形体不同特征量体制造的吸能座垫,可在发生撞击瞬间迅速分散人体的应力,避免人体损伤。 在2005年10月16日凌晨3时44分,太空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并在3时45分,飞船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回航。在4时07分飞船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自行重返地球。 在着陆期间,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夜空一直有一个光点,仿如流星划过夜空。返回舱在4时13分经过大气层时,产生高温,形成通讯黑障区,一度暂停与控制中心联络,长达3分钟。在4时20分,返回舱打开主降落伞,在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慢慢降落,在4时33分返回舱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费俊龙、聂海胜并向控制中心报平安,控制中心工作人员鼓掌庆祝。在约半小时后,搜救直升机首先发现返回舱,实际着陆地点较预计相差仅1公里。工作人员打开返回舱门后,医疗人员为2名太空人检查身体,并建议2人可以自行出舱。 与神舟五号太空人杨利伟不同,费俊龙首先穿着宇航服,自行爬出返回舱,向现场工作人员招手。聂海胜亦爬出舱门,走下铁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员献花,并感谢大家的关心及热爱,费俊龙表示,这次太空之旅非常顺利,他们在太空舱内的工作及生活很好,现在身体状况不错。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5小时,是神舟五号太空船飞行时间的5倍多,创造中国人在太空逗留最长的时间,圆满结束中国首次“多人多天”特点的太空旅程。费俊龙及聂海胜重返地面后,被直升机接走,跟着由专机送返北京,暂时被隔离14天。 [编辑] 技术改进 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围绕两人多天任务的改进:食品柜得到真正使用,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 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研制成功了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持续性改进:“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编辑] 搭载 此次神舟六号飞船上搭载的物品共八类六十四种,主要是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如邮品、字画、旗帜和其他纪念品等,还有用来进行科学试验的微生物菌种和农作物种子。 [编辑] 实验用途 一些鸡蛋、蚕卵和云南普洱茶将随“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变异的可能性。 飞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动的心肌细胞和贴壁伸展的成骨细胞的24个细胞培养盒,航天员和地面工作人员同步对两份相同的活体细胞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对比实验,研究空间环境影响心脏和骨骼的细胞分子机理,并通过空间实时飞行验证放置在细胞培养液中、地面筛选出药物的防护效果。航天员分三个时段操作24个样品盒,操作时,航天员将把细胞培养带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时段,挤破分别装着激活剂与固定剂的两种胶囊,激活或固定活体细胞,考察在飞船入轨前与入轨后不同重力条件下细胞样品的状态与变化。 [编辑] 纪念用途 有10克特别的泥土,由9克大陆泥土和1克台湾泥土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两岸可以实现和平统一。 极地考察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上海世界博览会会旗和“国防教育”、“见证中华腾飞”等旗帜,以及《六骏图》、《神州颂》、《长征万里图》等书画名家的作品。 [编辑] 各地回应 香港 -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祝贺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立法会议员发贺卡给中央政府。[1] 美国 -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埃雷利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三个国家能成功发展载人航天科技,美国欢迎中国和平发展太空研究。[2] 美国太空总署署长格里芬10月12日发表声明,指神舟六号升空证明中国已跻身“精英国家”之列。声明指,“中国再次展示,她是其中一个能载人上太空的‘精英国家’之一。我们祝愿他们任务顺利,并期待他们的太空人安全归来”。[3] 俄罗斯 - 俄罗斯航天局副主管莫尔西耶夫说:“再有强国加入这个太空俱乐部。我们期望在所有范畴上跟他们进一步合作,包括载人航天飞行。”他又指,俄罗斯正“密切关注”中国的太空计划。[4] 日本 - 日本官房长官细田博之亦祝贺中国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并表示这与中国增加的军事威胁没有关系。[5] [编辑] 参见 中国航天 神舟号飞船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新闻有这个百科条目的相关新闻: China successfully launches Shenzhou VI manned rocket新浪网神舟六号专题 新华网神舟六号发射特别报道 香港雅虎新闻有关神舟六号的专题 中国中央电视台网上直播报道平台 神舟系列飞船 前次任务: 神舟五号 后次任务: 神舟七号 非载人试验: 神舟一号 | 神舟二号 | 神舟三号 | 神舟四号 载人飞行: 神舟五号 | 神舟六号 计划中: 神舟七号 | 神舟八号 取自"%E7%A5%9E%E8%88%9F%E5%85%AD%E5%8F%B7" 页面分类: 神舟计划 | 宇宙飞船 | 中国航天 参考资料:%E7%A5%9E%E5%B7%9E%E5%85%AD%E5%8F%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也是最近3年连续1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 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 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 21小时11分/14圈 搭载物品: 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技术应用: 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评论反应: 此间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 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 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 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 6天零18小时/108圈 试验项目: 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评论反应: 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 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 2002年4月1日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 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 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据介绍,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 试验项目: “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 2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 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将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 ———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 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 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 发射火箭: 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 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四子王草原秋韵 飞行时间/圈数: 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 搭载物品: 共有8类64种搭载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来、查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搭载的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则用于太空育种实验。在开舱仪式现场,6位特殊的“乘客”有机会精彩亮相,它们分别是极地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申报》百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10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神舟六号返回舱搭载的物品还有“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特等奖作文、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和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以及书画名家的作品等。 技术应用: 飞船的种类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卫星式载人飞船。这种飞船像卫星一样在离地面几百公里的近地轨道上飞行,飞行高度大约为300公里。飞船有单舱式、双舱式和三舱式,目前国际上成熟航天国家的飞船均是三舱式,这次神舟六号就是三舱式飞船,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初步达到国际水平。 神舟六号飞船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起点很高,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员返回后,轨道仓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作为卫星继续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进行交会对接实验;第三是返回舱的直径大,俄罗斯的直径是2米,我国的是5米。最后是飞船返回,非常安全,这方面已经进行过全面的测试。总体来看,神舟六号飞船的技术进步是巨大的。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经过二十一小时十一分的太空飞行,“神舟”一号顺利返回地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 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二00一年一月十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近七天、环绕地球一百零八圈后返回。这是新世纪全世界第一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00二年三月二十五日,“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四月一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正样无人飞船,表明中国航天已掌握了天地往返技术,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2002年12月30日凌晨零时四十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从酒泉起航,十多分钟后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行的第四次无人飞行试验,也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 2003年10月15日九时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酒泉起航,是我国首次载人航天 2005年10月12日九时,“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承载两名航天员从酒泉发射升空5日后返回2003年10月15日

可以参考文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