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论文

发布时间:

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论文

文化成就道德,什么样的文化成就什么样的道德,比如孔子儒家文话成就的道德,求采纳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确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现状是创建先进文化的前提。目前,对于我国精神文明现状的分析有那么两种理论:滑坡论和爬坡论。前者认为,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总体趋势下降;后者认为,与过去相比,社会思想道德的总体趋势没有什么大的进步。这两种理论都有失偏颇。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只有正确地分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又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道德都源于个人利益及其利益实现的需要,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工、经济成分细致化、个人实现利益、生活方式多样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这势必导致道德关系的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与封建主义落后文化斗争,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抗争,人们容易产生道德困惑、道德冲突甚至是道德失落。第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求全责备,对产生道德困惑、道德冲突和道德失落的原因分析不可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事实上,有一部分道德问题是来自市场经济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如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诱发和助长了拜金主义倾向。但是,相当一大部分的道德败坏本身就来自封建主义落后的、资本主义腐朽的文化与思想,迷信、愚昧、颓废、庸俗是地地道道的封建主义文化残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是地地道道的资本主义思想糟粕,它们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的现象,更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第三,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为了坚决抵制一切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没落、腐朽思想与文化;而且在这个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的“三个代表”的思想正在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标志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会大大提高,良好的文化环境正在营造,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 目前,建设社会文明的中心环节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正确理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是关键。 市场需要道德。任何一种经济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市场经济更是一种信用经济,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准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信用的原则已经成为一切市场主体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市场主体符合于诚实的道德标准,在不损害其他竞争者、不损害社会公益和市场道德秩序的前提下,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市场促进道德。道德的建设离不开市场经济创造的物质条件。市场经济的繁荣,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也不断为道德建设创造物质条件,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市场也呼唤着道德。市场经济,更多的是追求经济效用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用,必然导致外部性和市场失灵。市场经济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定需要借助道德的作用来抵消外部性和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可以说是道德干预的强化与外化。

文化是知识

道德可以弥补文化的缺陷,但文化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议论文

在社会转型之际,人们正经历着一个价值震荡和众多人行为失范的阵痛。在探寻结束阵痛、重建社会规范的途径时,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传统。“传统文化与当代道德建设”这个近两年颇引人注目的论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本文就这个题目谈两点意见。包括传统伦理道德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容和性质。如何对待它,当抱有充分的理性精神,否则难免走入歧途。但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又偏偏表现得那么缺乏理性精神,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一种极为有害的非理性思潮支配。且不说在民间,花样百出的伪文化、假古迹泛滥成灾,一些年深日久的历史陈迹铸就的不良心理和卑劣积习恣意表现。单说学术界,在这原本最应具备理性精神的领域,也出现了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的现象。学术界的非理性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方面,基于实用立场,对以传统文化来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抱着不切实际的期盼。结果是既把过重的任务加诸于传统文化之上,又造致了一种急功近利、牵强附会、轻率而不严肃的学风。这在伦理学界尤为突出。例如,绞尽脑汁去发掘所谓“儒家经济伦理思想”,试图从古老传统中为当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寻根正名,似乎非得攀上儒家思想,搞市场经济才理直气壮,却不管这种攀连是多么的不着边际。又如,不加分析地褒扬专制皇权下的吏治和官德,以此为解决干部腐败献灵丹妙药,却既有意或无意地隐匿了封建吏治的本质和那个时代的官风中十分腐朽的一面,又回避了现今导致腐败的根本原因。与这种根据需要来玩捏历史的实用态度形影相随的,是对传统文化过于浪漫的态度。尽管实用与浪漫看似对立,在非理性地对待传统上,却犹如一个钱币的两面,互为凭借和补充。有的学者有感于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面临的问题转而诉诸传统时,往往求助于“孝”的理想和规范。但在谈及“孝”时却缺乏应有的慎重和求实精神,给人们描绘出一幅在“孝”的观念支配下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其乐融融的历史田园诗景象。然而“孝”固然含有尊敬、瞻养老人、注重人的天然联系并维系和强化这种情感联系的一面,又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显然悖谬的内容,更有其作为宗法家族伦常关系和专制等级关系之核心规范而表达绝对父权、以身份论是非的荒诞性,以及将这绝对父权移植到君臣关系上“以孝事君”的专断性。这极为荒诞和专断的一面在历史上兑现为生活现实时,具有非常残酷的性质,而且常常充满了血腥。抛开这些原本就附着于“孝”之上的历史内容,以一种远距离审美的浪漫态度大而划之地侈谈中国“孝”的传统,不仅无助于当代道德建设,而且由于把历史真相湮没在浪漫主义幻想之中,在事实上对人们起到一种欺和误导作用。作上述批评并非要否定传统。我国两千多年伦理文化的传承,这一事实提醒人们:新伦理文化的建构不是与传统不相干的工作。我们决不可以设想能抛弃传统伦理文化,在一片空地上去随心所欲地建造新伦理文化大厦。历史既不能回避也不能割断,倘若割断、回避历史,再好的设想也会由于缺乏根基而无法兑现。何况,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于过去的历史传统之中,传统无时不在对当代人发生着作用,构成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客观背景。更重要的,无论是我们追求的伦理精神的现代性还是社会其他方面的现代性,正如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所指出的:“从历史发展上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和延伸。”问题在于,这种健康的继续和延伸不能通过基于对传统的实用主义加浪漫主义态度来实现,而只能诉诸理性精神,在认真反思、清理、分析传统的基础上改造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使之实现适应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换。以理性精神对待传统不仅意味着治学的诚实和严谨,还意味着把对传统文化的考察置于世界的大文化背景之下来进行。近代以来,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不同文化的价值日益被人们所了解,多种文化模式并存,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无论不同文化之间有多大差异,比起那些使所有人都成为同类的一致性来说,差异是表层的。任何差异都不能掩盖人在特性和需求上的一致性以及所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的共通性。这些一致性或共通性构成了超越地域、文化、种族界限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基础。这决定了任何一种文化传统的健康继续和延伸必须以认同和尊重人类基本价值和相应公理为前提,因而要求把对传统的考察置于世界文化背景之下,而不是脱离这个背景,脱离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而孤立地进行。这种立足于本民族而又同时注目于全球的眼界和胸襟,不仅使我们在传统问题上免于裹挟着一股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自大和自悲之间游移,而且使我们得以真正发掘出传统中的优秀成分,得以在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找到结合点,将其改造成为国际文化共同体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

文化与到的相辅相成

道德可以弥补文化的缺陷,但文化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论文摘要

道德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大的 一般的话 文化就决定了你的道德水准 文化程度高的人道德程度也高

文化与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文化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成果,同时又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有力武器。因此,就文化知识本身的性质和目的而言,它对道德起着积极作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有利于道德的进步和发展,是提高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具体的讲,文化对道德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包括以下几点:(一)文化通过对生产力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促进道德的发展。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自然界现象和本质的认识的概括和结晶,在人们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评价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人类道德水平向前发展。(二)文化通过世界观、人生规对道德发生作用和影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从根本态度上决定了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方向和生活道路。文化知识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文化知识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的本质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联系,从而帮助人们把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这一点对于我们青年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它们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建立在通晓人类以往的全部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并且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知识。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或接受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才能牢固的掌握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三)文化对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变化的直接作用和影响。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发展虽然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的,但也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落后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的存在,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落后、科学不发达有关。科学文化技术的落后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之对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不透,造成了人的愚昧和粗俗。

文化系统知道道德观念,道德观念体现一种文化。

文化成就道德,什么样的文化成就什么样的道德,比如孔子儒家文话成就的道德,求采纳

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论文选题

企业文化是一个相对较广的话题,是对集体而言的,而职业道德是相对个人而言的。职业道德好的员工能够更好更快的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文化与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文化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成果,同时又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有力武器。因此,就文化知识本身的性质和目的而言,它对道德起着积极作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有利于道德的进步和发展,是提高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具体的讲,文化对道德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包括以下几点:(一)文化通过对生产力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促进道德的发展。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自然界现象和本质的认识的概括和结晶,在人们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极大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评价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人类道德水平向前发展。(二)文化通过世界观、人生规对道德发生作用和影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们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从根本态度上决定了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方向和生活道路。文化知识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文化知识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的本质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联系,从而帮助人们把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这一点对于我们青年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它们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建立在通晓人类以往的全部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并且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知识。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或接受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才能牢固的掌握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确立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三)文化对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变化的直接作用和影响。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的产生和发展虽然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的,但也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落后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的存在,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落后、科学不发达有关。科学文化技术的落后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之对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不透,造成了人的愚昧和粗俗。

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论文题目

一、最新大学德育论文选题参考1、大学德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2、大学德育应重视大学生学术道德素质的培养3、试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德育4、中美大学德育之比较5、知耻:大学德育底线******探析6、论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7、大学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调查分析——大学生心目中的班主任8、大学德育环境的网络化研究9、构建大学德育环境的理论与实践10、大学德育的文化支点:从校园文化到社会文化11、当前大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2、大学德育新探13、******关怀:大学德育的重要手段14、大学德育应注重******关怀15、大学德育与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16、论美育对大学德育的促进作用17、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构——论大学德育功能的实现18、大学生中的“异化”现象与大学德育19、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20、整体构建大学德育途径体系刍议二、大学德育论文题目大全1、大学德育与公民道德建设2、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德育教育中的运用3、坚持大学德育的意识形态方向4、论当前大学德育的改革方向5、遵循成长轨迹:大学德育的新路径6、论后现代主义的大学德育意义7、优化大学德育队伍结构研究8、大学德育研究的文化取向9、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方法及启示10、构建大学德育的同伴教育模式——以杭州师范学院开展同伴教育的个案为例11、信息网络时代大学德育的思考与探索12、试论大学德育中互动的实质与意义13、论以人为本的大学德育14、大学德育:功能嬗变与本体回归——基于意识形态与道德之间的张力的认识15、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德育走向16、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德育发展17、大学德育:在文化动力中生成18、中日大学德育之比较分析19、关于大学德育创新的思考20、公民教育与大学德育的契合三、热门大学德育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大学德育低效与制度******的缺失2、大学德育教育与生态文化建设3、论现代大学德育的异化4、寻找公共德育与学科德育相结合的大学德育新路径——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为例5、新的科学发展观与大学德育6、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7、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道德教育研究8、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的新实践9、大学生择业观与大学德育的辩证关系10、大学德育接受学的几个问题述要11、普遍******与大学德育12、试论新时期大学德育中的同伴教育13、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大学德育课教学的探索14、当代大学德育走向15、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16、科技******视野下的大学德育17、大学德育“改造论”18、人文教育与大学德育19、全球化背景下大学德育的文化使命20、心灵的对话品德的切磋--对大学德育中师生关系的思考

道德,不可缺少的人性

道德,我们的财富

道德可以弥补文化的缺陷,但文化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