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编辑部是干嘛的呢

发布时间: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编辑部是干嘛的呢

虽然不是这个所出来的,但中航集团下属的各所都还不错。科研能力应该比一般市属高校强,资金也充裕,毕竟有独立进出口经营权,这点比高校强。至于你个人能接触到多少项目,要看你具体在哪个团队下,这方面你可以与导师联系,表达你的意向,最好先对学科有些了解后再去联系,不要眼高手低。如果能在这个所直接工作挺好的,应该有编制,户口也能解决。这个专业就业很好,但普遍工资一般,肯定比不上搞销售的,比较稳定,入职5000吧。研究生在读的补助应该比一般高校高(400元/月),比中科院低(1800元/月)。

推荐:《航空精密制造技术》或者其他工业类刊物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是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第一集团主管、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性刊物。宗旨是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发展中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和新的测试方法,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整个精密制造行业的技术进步。专业内容覆盖了精密加工、机床制造、电子工艺、自动化技术、特种加工、产品性能测试、环境试验、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与热加工工艺等领域,追踪国际国内尖端技术,代表我国最新精密制造技术与测控技术的发展。主办:北京航空精密机械研究所周期: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3-5451CN:11-2847/V其他工业类刊物来源——中州期刊联盟

航天制造技术编辑部是干嘛的呢

简称CASC,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一家公司,详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太空,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1基本介绍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航天信息中心  编 辑:《中国航天》编辑部  中国刊号:CN11-3630/V  介绍中国航天科技的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和中国航天发展的广阔前景。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才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2简史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见“东方红”1号),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截至 1984年底,共发射了16颗人造地球卫星。  发展进程  1956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制定中国12年科学发展规划,把喷气推进和火箭技术列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在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的领导下,于1956年 10月8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根据1957年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新技术协定,1960年前,苏联曾对中国建立火箭导弹研究、试验机构和仿制苏制导弹提供援助。之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开始独立研制各类导弹和火箭。  1958年8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根据同年5月毛泽东主席的提议把发射人造卫星列入科学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 581组”和上海机电设计院,以开展空间物理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此后,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开展了航天技术的规划工作和学术活动,着手建设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研究人造卫星跟踪测量技术。  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工业部,统一管理火箭导弹的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和基本建设。1965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决定由中国科学院、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分别负责卫星本体、运载火箭和地面观测、跟踪、遥控系统的研制工作。同年12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卫星设计院,开始进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案设计和各系统的研制。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卫星研究、设计、试制、试验机构统一组织起来,加速了各类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1970年5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领导。1982年5月,第七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航天工业部。与此同时,航天器发射场、航天测控中心和观测台、站陆续建成和完善,形成了完整的航天工程体系。 1970年中国研制成功第一枚运载火箭和发射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开始发射小型科学卫星。1975年研制成功两种大推力运载火箭,并开始发射返回型遥感卫星(又称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1981年 9月20日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1984年4月,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的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探空火箭和运载火箭  中国先后发射三种探空火箭:①单级液体火箭,有效载荷重10公斤,飞行高度70公里;②两级探空火箭,第一级是固体火箭,第二级是液体  火箭,直径460毫米,有效载荷重60~150公斤,飞行高度60~200公里;③两级固体火箭,总重量330公斤,有效载荷重30公斤,飞行高度70公里(见“和平”号探空火箭、T-7探空火箭)。  中国充分利用弹道导弹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基础,成功地研制与使用了4种运载火箭:①“长征”1号三级火箭,第一、二级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第三级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可将约300公斤的人造卫星送入近  地轨道;②“风暴”1 号两级液体火箭,可将约1200公斤的人造卫星送入近地轨道;③“长征”2号两级液体火箭,可将约2000公斤的人造卫星送入近地轨道;④“长征”3 号三级液体火箭,用于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或近地轨道的大型航天器(见“长征”号运载火箭)。  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功研制、发射的人造卫星主要有三种类型:科学和技术试验卫星、返回型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先后共发射16颗。  其他设施  发射设备和地面测控设备  中国航天器发射场具有发射不同类型卫星的发射设施,并设有光测、遥测、雷达等跟踪测量设备。卫星地面观测网的控制中心和若干地面台、站,配备有中国研制的计算机以及遥测、遥控、跟踪、数据传输和通信设备,远洋跟踪测量船配备有对地球静止卫星入轨段测轨、测速等设备。  3空间技术  人造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23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5%以上。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22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运载火箭  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4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45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188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9年8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76次发射成功。  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  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航天测控  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神舟十号在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4空间应用  中国非常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  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卫星遥感  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卫星通信  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节目,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9万座。在卫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卫星导航定位  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的报警服务能力。  5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  中国航天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日地空间探测。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月球和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  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和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  空间环境研究。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6发展意义  自从前苏联在1957年将人类带入航天时代,随后的四十年间,人们目睹了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先实现人类的太空梦,美国的阿波罗工程六次拜访月宫的壮举,人类一次次地实现着几千年来的飞天之梦。载人航天技术使得我们的活动空间从陆地、海洋拓展到了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我们终于可以亲自看到孕育人类的地球是怎样一个美丽的蓝色宝石。一项项的成就和辉煌曾经让我们拥有太多的振奋和憧憬,而一次次的失败和牺牲又让我们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和伤悲。高昂的代价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载人航天事业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冒险性,但是对于太空的向往和执着使我们从未停止过迈向宇宙的步伐,而这皆因为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同样愿意为人类这一共同的主题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集中来说,在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它也影响这整个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同时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而可促进和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国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和高科技产业水平,如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系统、推进能力、环控生保技术、通信、遥感以及测试技术等诸多方面。它也能体现这个国家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水平。没有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要想把人送进太空并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国赫赫有名的"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开始实施至1972年结束,共花费240亿美元,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同时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特别是推进、制导、结构材料、电子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中国科技力量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载人航天是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都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而载人航天技术就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特别是“神舟飞船”计划一旦获得成功,将如同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毫无疑问,在地球资源日渐枯竭的未来,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日渐重要。而载人航天技术显然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巨大宝库,载人航天事业就是通向这个宝库的桥梁。“太空工厂”可以几乎像是在变魔术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无对流的条件下,制造出地球上难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关产品,可以想象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那么这次由太空技术引发的“新工业革命”最终将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现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样将充满整个市场的各个角落。中国要想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开发太空资源的基础——载人航天技术。  除了以上几点,载人航天事业的从分发展将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以往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见到的镜头,将一步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类转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将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开发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来解决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的现状,特别对于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又将面临着更多新的考验和抉择。  7发展目标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8任务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四、发展政策与措施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个领域,推动航天科技自主创新,促进航天活动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包括:  ——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优先安排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发展,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积极支持空间科学探索。  ——集中力量实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实现航天科技的重点跨越。通过加强航天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若干前沿技术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空间应用,推进航天产业化进程。加强空间应用技术的开发,推进资源共享,扩大业务应用。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运载火箭为重点,积极构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加强空间技术的推广转移和二次开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航天器、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试验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航天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工作、知识产权工作和航天标准化工作。  ——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航天科技工业改革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宇航企业。积极构建以航天科技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航天活动的科学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创新科学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质量、效益观念,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制定航天活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航天产业政策,指导和规范各项航天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应有助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  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联合国《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9基本政策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合作。  ——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支持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空间组织为促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空间合作。  ——鼓励和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回答 你好,航天指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间或太阳系空间飞行。航天粗分为载人航天和不载人航天两大类。“航天”这个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新事物应用了众多涉及基本概念的名词,它们又与“航空”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楼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英文: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 简称:CASIC 是国有特大型独资企业,由中央直接管理。集团公司内设4个事业部,拥有6个大型研究院,共计180多个企事业成员单位,近l0万名职工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40%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集团公司将遵循"面向市场,航天为本、科技创新,质量制胜"的指导思想和"用能人、建新制、精干军、拓展民、科技创新、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在为国防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许达哲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编辑本段发展简介 1999年7月,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成立,2001年7月正式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航天科工目前拥有7个研究院、2个科研生产基地、6家上市公司、600余户企事业单位,遍布全国各地,职工10余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近50%,先后有1599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各类人才队伍中,现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名,两院院士8名。2008年,资产总额突破1000亿元,主要经营业绩指标进入中央企业A类行列。

我们平时长听见的“神六升天”、“嫦娥奔月”之类的都是航天科技集团做的;诸如“我军的某某自主研发的导弹”则是科工集团做的。不用说,从感性的角度来判断,科技比科工的效益要好些,实际上也是科技集团的员工待遇要比科工的要好点,但不是绝对!这里是近期找工作整理的一些不痛不痒的资料,希望对您有点帮助。其中,一院至十院指的是科技科工没有分家前的称谓。简要谈谈 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的情况。可能你听到最多的关于航天方面的是“航天几院”,例如航天一院 到 航天十院。其实这是沿袭了当年航天工业总公司时代的叫法。下面是航天十大院及其所属的集团:航天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 ——航天科技 航天二院:地空导弹研究院(长峰集团) ——航天科工 航天三院:飞航导弹研究院(海鹰集团) ——航天科工 航天四院:航天化学动力研究院(固体)西安 ——航天科技 航天五院:空间技术研究院 (北京) ——航天科技 航天六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内蒙古) ——航天科工 航天七院: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航天科工 航天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 ——航天科技 航天九院:航天基础电子技术研究院(北京) ——航天科技 航天十院:航天时代仪器公司(北京) ——航天科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工又名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现拥有4个大型研究院,8个大型科研生产基地、7个直属大型企业和若干直属研究所、外贸公司、投资公司、控股与参股公司等。 拥有4个大型研究院: 一、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航天二院) 二、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航天三院) 三、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航天六院) 四、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航天七院)五、河南航天工业总公司 六、云南航天工业总公司 七、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061基地) 八、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066基地) 九、湖南航天管理局(068基地) 十、自动化测量控制技术公司 十一、中国航天工业供销总公司 十二、直属单位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 一、航天二院——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下属1个工程总体设计部,10个专业研究所,9个技工贸结合的公司,1所学校,1所职工医院,员工3万人。 北京新风机械厂 北京长峰机械动力厂 北京新立机械厂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 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 北京计算机应用和仿真技术研究所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北京电子文献服务中心 西安长峰机电研究所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北京仿真中心 北京市新立技工学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教育培训中心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心医院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办事处 北京长峰工业公司 北京航天机床数控系统集团公司 北京精华工业公司 山西航天工业发展总公司 17所 204所 706所 二、航天三院——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岸舰飞航导弹研究 三部, 北京天方新技术开发公司 23所 33所 35所 304所 310所 8257所:天津市河北区黄纬路69号 8359所:北京市海淀区五棵松路61号 三、航天六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位于内蒙古,主要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制造。注意:以上所指的航天几院是原来航天工业总公司时候的叫法,分裂之后,航天科技和科工整合资源后给它们其中一部分更改了“番号”航天科工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航天防务技术,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系统、飞航导弹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导弹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国内领先,部分专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航天科工先后为国家提供了几十种性能先进的导弹武器装备,创造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的二十个“第一”,并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多个重大项目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在国庆60周年阅兵盛典上,集团公司共有11型导弹武器系统、5型装备底盘和4辆游行彩车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航天制造技术编辑部是干嘛的

我们平时长听见的“神六升天”、“嫦娥奔月”之类的都是航天科技集团做的;诸如“我军的某某自主研发的导弹”则是科工集团做的。不用说,从感性的角度来判断,科技比科工的效益要好些,实际上也是科技集团的员工待遇要比科工的要好点,但不是绝对!这里是近期找工作整理的一些不痛不痒的资料,希望对您有点帮助。其中,一院至十院指的是科技科工没有分家前的称谓。简要谈谈 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的情况。可能你听到最多的关于航天方面的是“航天几院”,例如航天一院 到 航天十院。其实这是沿袭了当年航天工业总公司时代的叫法。下面是航天十大院及其所属的集团:航天一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 ——航天科技 航天二院:地空导弹研究院(长峰集团) ——航天科工 航天三院:飞航导弹研究院(海鹰集团) ——航天科工 航天四院:航天化学动力研究院(固体)西安 ——航天科技 航天五院:空间技术研究院 (北京) ——航天科技 航天六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内蒙古) ——航天科工 航天七院: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航天科工 航天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局) ——航天科技 航天九院:航天基础电子技术研究院(北京) ——航天科技 航天十院:航天时代仪器公司(北京) ——航天科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工又名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现拥有4个大型研究院,8个大型科研生产基地、7个直属大型企业和若干直属研究所、外贸公司、投资公司、控股与参股公司等。 拥有4个大型研究院: 一、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航天二院) 二、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航天三院) 三、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航天六院) 四、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航天七院)五、河南航天工业总公司 六、云南航天工业总公司 七、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061基地) 八、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066基地) 九、湖南航天管理局(068基地) 十、自动化测量控制技术公司 十一、中国航天工业供销总公司 十二、直属单位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 一、航天二院——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下属1个工程总体设计部,10个专业研究所,9个技工贸结合的公司,1所学校,1所职工医院,员工3万人。 北京新风机械厂 北京长峰机械动力厂 北京新立机械厂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 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 北京计算机应用和仿真技术研究所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北京电子文献服务中心 西安长峰机电研究所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北京仿真中心 北京市新立技工学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教育培训中心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心医院 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办事处 北京长峰工业公司 北京航天机床数控系统集团公司 北京精华工业公司 山西航天工业发展总公司 17所 204所 706所 二、航天三院——中国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岸舰飞航导弹研究 三部, 北京天方新技术开发公司 23所 33所 35所 304所 310所 8257所:天津市河北区黄纬路69号 8359所:北京市海淀区五棵松路61号 三、航天六院——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位于内蒙古,主要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制造。注意:以上所指的航天几院是原来航天工业总公司时候的叫法,分裂之后,航天科技和科工整合资源后给它们其中一部分更改了“番号”航天科工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航天防务技术,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系统、飞航导弹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导弹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国内领先,部分专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航天科工先后为国家提供了几十种性能先进的导弹武器装备,创造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的二十个“第一”,并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多个重大项目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在国庆60周年阅兵盛典上,集团公司共有11型导弹武器系统、5型装备底盘和4辆游行彩车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在这举国欢腾的时刻,国家航天局网站记者采访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栾恩杰。栾恩杰难抑心中的激情,就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以及“探月工程”及其目标、航天活动的下一步发展等重要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栾恩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我也非常激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表明中国的科技、中国航天科技已经实现了新的跨越!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10年前就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目标,这是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1992年,我国在航天事业达到了一定水平、有能力完成这项工程时,就不失时机地做出这个重大决策。实践证明,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航天战线的广大职工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信任和希望。我们用了10年时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几代航天人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国航天人对祖国、人民和党有了一个圆满的交待!能够参与这项活动,我感到非常自豪! 记者: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对人类探索太空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栾恩杰:我认为,航天活动是人类的活动,各国取得的航天成就都是人类的成就。1999年,中国第一艘航天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后,俄罗斯航天局局长给我发来贺电,他对中国航天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里程碑式的成果,感到非常高兴。而美国对太阳系包括月球、火星的认识,也都是人类的认识。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这是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中国国家航天局制定的方针是:开发太空,和平利用,造福全人类。我国的成就表明,人类在探索空间活动中,又有了一支生力军。中国的航天力量,作为国际航天力量的一部分,将在人类探索天空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航天界人士将在此基础上扩大国际交往与合作,共同提高人类的深空探索和太空活动水平。 记者:中国的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栾恩杰:我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和领导。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能独立地走出自己的发展路子,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所有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指战员是主力军,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热爱祖国的“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努力拼搏。还有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就是各行各业的大协作、大配套,全力支持,克服了许多困难。他们默默无闻,是幕后英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牵动着国人的心,他们给我们精神上的鼓励,让我们有使不完的劲,这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表现。 记者: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来看,您认为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吗? 栾恩杰:评价一个国家的航天能力,有几个指标:其一,是否具备独立的运载能力、有多大的运载能力、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就是能用不同组合的运载完成各种各样的有效载荷和轨道要求。其二,送上天的卫星、飞船等各种航天器是可用的,卫星型谱完整,并且每个型谱下的卫星进入了实用阶段。其三,是研发能力,研制、生产、开发、服务、测试的能力。再就是地面的服务系统,如测量船等。从这几个方面看,中国已经是一个航天大国了。但离航天强国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记者:我国的“探月工程”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探月工程”的目标是什么? 栾恩杰:“探月工程”是我们在条件很成熟时提出来的。第一,离开地球,奔赴月球,跨越39万公里的路程,并且进入月球后,围绕月球旋转,同时完成对月观测,我们有这个能力,技术上是成熟的。我们只需适度修改完善现有的火箭、卫星,重新研制探月用的探测器,完成对月运行过程中需要的独特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装置,地面设备适度完善,就可以完成探月任务。 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航天专家就提出,我们应该进行探月活动,这是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其意义非常重大。这是航天活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科学研究的需求。我们研究月球的科学家提出建议:测出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测量月球厚度,探测月球的表面,探测地、月之间的太空环境,这些就是促进探月工程起步的意向和支撑。我们“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也比其他国家开展第一步月球活动时多。 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探月工程”的三大步:“绕、落、回”。“绕”,即环绕月球;“落”,即落到月球上,对月球进行实物探测;“回”,即取样返回。我们对第一步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只要对现在的成熟的运载技术进行适应性修改,重新研制一些针对月球的有效载荷等,我们就能较快地完成探月工程的第一期任务。“落”和“回”则比较复杂,难度较大。 记者:中国的航天活动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栾恩杰: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确定了我国今后若干年航天发展的方向、方针和原则,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 我认为,中国载人航天活动要继续发展,同时要加大深空探测工程的密度。第一,我们准备以“探月工程”为突破口,进行深空探测的研究,探测月球是进入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第二,开展空间基础设施的论证和研究,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航天的设施应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来研究和发展,要像建设高速公路网一样,来建设空间基础设施。我们要加强天地统筹的、一体化综合应用体系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点的空间基础设施,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我们的卫星要实现从实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 关于新一代运载火箭,我们要尽快研制无毒、无污染,大推力,可靠性高的运载火箭系列,在“十一五”形成模块化的、组合式的新的运载火箭体系。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认为我们的这种转变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国家航天局将朝这个方向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和民用航天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在这举国欢腾的时刻,国家航天局网站记者采访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栾恩杰。栾恩杰难抑心中的激情,就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意义,以及“探月工程”及其目标、航天活动的下一步发展等重要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栾恩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我也非常激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表明中国的科技、中国航天科技已经实现了新的跨越! 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10年前就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目标,这是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1992年,我国在航天事业达到了一定水平、有能力完成这项工程时,就不失时机地做出这个重大决策。实践证明,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航天战线的广大职工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信任和希望。我们用了10年时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们几代航天人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国航天人对祖国、人民和党有了一个圆满的交待!能够参与这项活动,我感到非常自豪! 记者: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对人类探索太空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栾恩杰:我认为,航天活动是人类的活动,各国取得的航天成就都是人类的成就。1999年,中国第一艘航天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后,俄罗斯航天局局长给我发来贺电,他对中国航天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里程碑式的成果,感到非常高兴。而美国对太阳系包括月球、火星的认识,也都是人类的认识。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这是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中国国家航天局制定的方针是:开发太空,和平利用,造福全人类。我国的成就表明,人类在探索空间活动中,又有了一支生力军。中国的航天力量,作为国际航天力量的一部分,将在人类探索天空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航天界人士将在此基础上扩大国际交往与合作,共同提高人类的深空探索和太空活动水平。 记者:中国的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栾恩杰:我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英明决策和领导。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能独立地走出自己的发展路子,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所有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指战员是主力军,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热爱祖国的“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努力拼搏。还有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就是各行各业的大协作、大配套,全力支持,克服了许多困难。他们默默无闻,是幕后英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就。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牵动着国人的心,他们给我们精神上的鼓励,让我们有使不完的劲,这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表现。 记者: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来看,您认为中国是一个航天大国吗? 栾恩杰:评价一个国家的航天能力,有几个指标:其一,是否具备独立的运载能力、有多大的运载能力、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就是能用不同组合的运载完成各种各样的有效载荷和轨道要求。其二,送上天的卫星、飞船等各种航天器是可用的,卫星型谱完整,并且每个型谱下的卫星进入了实用阶段。其三,是研发能力,研制、生产、开发、服务、测试的能力。再就是地面的服务系统,如测量船等。从这几个方面看,中国已经是一个航天大国了。但离航天强国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记者:我国的“探月工程”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探月工程”的目标是什么? 栾恩杰:“探月工程”是我们在条件很成熟时提出来的。第一,离开地球,奔赴月球,跨越39万公里的路程,并且进入月球后,围绕月球旋转,同时完成对月观测,我们有这个能力,技术上是成熟的。我们只需适度修改完善现有的火箭、卫星,重新研制探月用的探测器,完成对月运行过程中需要的独特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装置,地面设备适度完善,就可以完成探月任务。 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航天专家就提出,我们应该进行探月活动,这是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其意义非常重大。这是航天活动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科学研究的需求。我们研究月球的科学家提出建议:测出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测量月球厚度,探测月球的表面,探测地、月之间的太空环境,这些就是促进探月工程起步的意向和支撑。我们“探月工程”的科学目标也比其他国家开展第一步月球活动时多。 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探月工程”的三大步:“绕、落、回”。“绕”,即环绕月球;“落”,即落到月球上,对月球进行实物探测;“回”,即取样返回。我们对第一步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只要对现在的成熟的运载技术进行适应性修改,重新研制一些针对月球的有效载荷等,我们就能较快地完成探月工程的第一期任务。“落”和“回”则比较复杂,难度较大。 记者:中国的航天活动下一步将如何发展? 栾恩杰: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确定了我国今后若干年航天发展的方向、方针和原则,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 我认为,中国载人航天活动要继续发展,同时要加大深空探测工程的密度。第一,我们准备以“探月工程”为突破口,进行深空探测的研究,探测月球是进入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第二,开展空间基础设施的论证和研究,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航天的设施应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来研究和发展,要像建设高速公路网一样,来建设空间基础设施。我们要加强天地统筹的、一体化综合应用体系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点的空间基础设施,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我们的卫星要实现从实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 关于新一代运载火箭,我们要尽快研制无毒、无污染,大推力,可靠性高的运载火箭系列,在“十一五”形成模块化的、组合式的新的运载火箭体系。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认为我们的这种转变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国家航天局将朝这个方向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和民用航天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组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楼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英文: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 简称:CASIC 是国有特大型独资企业,由中央直接管理。集团公司内设4个事业部,拥有6个大型研究院,共计180多个企事业成员单位,近l0万名职工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40%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集团公司将遵循"面向市场,航天为本、科技创新,质量制胜"的指导思想和"用能人、建新制、精干军、拓展民、科技创新、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在为国防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许达哲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编辑本段发展简介 1999年7月,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成立,2001年7月正式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航天科工目前拥有7个研究院、2个科研生产基地、6家上市公司、600余户企事业单位,遍布全国各地,职工10余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近50%,先后有1599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各类人才队伍中,现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名,两院院士8名。2008年,资产总额突破1000亿元,主要经营业绩指标进入中央企业A类行列。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编辑部工资多少

作为航空爱好者很高兴看到你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飞机制造的话肯定不如飞机设计的,但是如果是高级工程师的话待遇相当高了。最主要的是要耐的住寂寞,就像当年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加油!顺便问一下,你是进中航还是商飞?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编辑部工资待遇

国企 适合养老。。。工资不算高 但也过得去 逢年过节的福利少不了

虽然不是这个所出来的,但中航集团下属的各所都还不错。科研能力应该比一般市属高校强,资金也充裕,毕竟有独立进出口经营权,这点比高校强。至于你个人能接触到多少项目,要看你具体在哪个团队下,这方面你可以与导师联系,表达你的意向,最好先对学科有些了解后再去联系,不要眼高手低。如果能在这个所直接工作挺好的,应该有编制,户口也能解决。这个专业就业很好,但普遍工资一般,肯定比不上搞销售的,比较稳定,入职5000吧。研究生在读的补助应该比一般高校高(400元/月),比中科院低(1800元/月)。

请问,最后您去了吗?可以咨询一下吗?

呵呵·····试试看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