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停刊原因

发布时间: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停刊原因

中国国家地理里面专业知识比较多,我定过半年,没有一定地理知识的人看的就会很懵懂。中国国家旅游注重旅游风俗和景观方面,比较适合一般人群订阅,有利于旅游知识的积累。

没有神马关系,很多杂志都有“中国国家”这种头衔,比如《中国国家天文》。这些期刊,一般都是国家机构主管、主办的。

说走就走的旅行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上班也背着背包,时刻准备着说走就走。工作日基本都住在宾馆,每天晚上回来的时候房间已经被打扫的干净整齐,就像田螺姑娘来过;最痛苦的是洗衣服,各种晾衣服层出不穷,经常看到空调下边贴着公告:严禁在空调挂衣服······房间里有电吹风很少用来吹头发,反而多数用来吹衣服;晚上经常是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才洗澡。对陌生的地方没有恐惧感,习惯了一个人呆在没有任何亲朋好友的地方,独在异乡为异客。说是不想家,其实心里比谁都想。每天晚上最重要的事情除了汇总一天的工作之外就是和家人通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爸爸~”的声音,是你奔波了一天最好的慰藉。出差在外天天盼着回家,很长时间不出差之后,又会有点不习惯,长期呆在同一个地方会厌倦,可是出门后又觉得哪都一样。曾因为总在同一个地方出差,了解到哪个酒店最实惠,哪个房间最好住,甚至酒店的前台一眼就能认出你,就差没说:你回来了~给同行打电话、发信息的时候,习惯第一句话先问对方在什么地方出差。花出去的每一块钱都会习惯性记得要发票,并细心的收好。只有出差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而且出差的时候没有周末的概念,不出差就感觉放假了。晚上在房间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开着电视,哪怕是不看,这样会显得有人气点,让人觉得不太孤独。以前出差在外最怕的事情是生病,所以吃饭喝水都要小心注意,生病时感觉非常凄惨;现在出差在外最怕孩子在家生病,那样会让人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每次回到房间的时候门口塞满了各种广告,一如我的心塞。每次退房前,都会将屋子尽量收拾的整洁一些再离开,酒店的洗漱用品和一次性用品,能不开封的尽量不开封以减少浪费。因为陪家人的时间很少,所以一旦在一起就不愿被任何事情打扰;每次回家都想办法尽快将家人的日常生活打理好,然后又匆匆离开。练就了在任何交通工具上倒头就睡的本事。每次出门会带着家里的枕巾,不仅是为了卫生,想家的时候,睡在上面很温暖。

本人女,现在就是在长期出差的过程中。去年派去新疆呆了三个月,还不算太孤单,因为白天会去现场办公,只是晚上回宾馆睡觉。今年换了地方,一个小县城,要呆半年,因为疫情关系现在不集中办公,都是各自在宾馆处理事情,有事情了开会简短讨论下。这些天除了宾馆保洁,前台,快递员,我就没和其他人说过话,晚上会和男友聊聊天,但是基本他8点多下班9点多就要睡了。所幸出来还带了几本推理小说和难啃的专业书,不然真不知道怎么过。也算是有点明白为啥很多男的经常在外面一个人出差容易约炮了,因为确实太孤单了,就算不约炮找个人说说话都能缓解这种情绪。我也不好一直让男友陪我,因为当初是我为了钱才选择出长差的,领导打电话要我去我也没拒绝,现在再因为自己孤单去和他吵闹打扰他休息总有些既当又立的感觉。这次住的酒店带健身房,这几天在健身房跑跑步也算有收获,挥汗如雨的感觉还不错,只是腿有点酸疼。不发牢骚了,下去跑步,君子慎独。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停刊

我在报亭买了,貌似是一本新杂志,里头的文章和图片感觉还不错,不是单纯介绍旅游,比较偏向人文的一本杂志。

说走就走的旅行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上班也背着背包,时刻准备着说走就走。工作日基本都住在宾馆,每天晚上回来的时候房间已经被打扫的干净整齐,就像田螺姑娘来过;最痛苦的是洗衣服,各种晾衣服层出不穷,经常看到空调下边贴着公告:严禁在空调挂衣服······房间里有电吹风很少用来吹头发,反而多数用来吹衣服;晚上经常是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才洗澡。对陌生的地方没有恐惧感,习惯了一个人呆在没有任何亲朋好友的地方,独在异乡为异客。说是不想家,其实心里比谁都想。每天晚上最重要的事情除了汇总一天的工作之外就是和家人通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爸爸~”的声音,是你奔波了一天最好的慰藉。出差在外天天盼着回家,很长时间不出差之后,又会有点不习惯,长期呆在同一个地方会厌倦,可是出门后又觉得哪都一样。曾因为总在同一个地方出差,了解到哪个酒店最实惠,哪个房间最好住,甚至酒店的前台一眼就能认出你,就差没说:你回来了~给同行打电话、发信息的时候,习惯第一句话先问对方在什么地方出差。花出去的每一块钱都会习惯性记得要发票,并细心的收好。只有出差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而且出差的时候没有周末的概念,不出差就感觉放假了。晚上在房间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开着电视,哪怕是不看,这样会显得有人气点,让人觉得不太孤独。以前出差在外最怕的事情是生病,所以吃饭喝水都要小心注意,生病时感觉非常凄惨;现在出差在外最怕孩子在家生病,那样会让人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每次回到房间的时候门口塞满了各种广告,一如我的心塞。每次退房前,都会将屋子尽量收拾的整洁一些再离开,酒店的洗漱用品和一次性用品,能不开封的尽量不开封以减少浪费。因为陪家人的时间很少,所以一旦在一起就不愿被任何事情打扰;每次回家都想办法尽快将家人的日常生活打理好,然后又匆匆离开。练就了在任何交通工具上倒头就睡的本事。每次出门会带着家里的枕巾,不仅是为了卫生,想家的时候,睡在上面很温暖。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作为主管单位,国家旅游局作为行业指导,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旅游报社共同主办的一本国家级人文旅游月刊。《中国国家地理》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单位不一样,百科里面是这么说的 呵呵

订阅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可以去杂志铺,上面有各类型的旅游杂志;希望能有帮助

旅游时代杂志停刊原因

应该可以算是是垄断竞争吧。 这个市场应该是指地理期刊市场,虽然整个杂志市场对它也有影响,但是这个影响难以分析,所以应该只是看地理期刊市场的。 中国的地理期刊市场的话,两大巨头应该是《中国国家地理》所属的集团和《华夏地理》所属的集团吧。 《中国国家地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于1950年(原名《地理知识》,60年代末由于时代因素而停刊,1972年周总理主政后复刊,1998年开始改版,2000年改为现名,之后渐渐退出港台繁体版、日文版、英文版等)主办。因该杂志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此外,该杂志不时会有"特别策划"甚至是专题特刊,2005年起每年十月还会有内容是一般时候两倍多的豪华特刊。 该杂志社还有《中华遗产》和《博物》两大品牌,其中《中华遗产》由中华书局创刊于2004年,2008年归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其特色是偏重中国历史人文知识,与《中国国家地理》偏重自然社会知识形成互补;《博物》是由该杂志社于2004年创刊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此外,还有该社于2009年创刊的电子杂志《行天下》。更多关于杂志内容的信息,你可以找其官方网站或百度百科、贴吧等。其价格因素呢,《中国国家地理》在2009年以前是16元一本,2009年起20元一本(貌似因此失去了一些读者);《中华遗产》好像一直是20元一本;《博物》是10元一本,但其读者定位只是青少年;电子杂志《行天下》是5元一本。上述价格都是零售价,订阅价或网购价可能会打七折至九折这些都是每月一期。《华夏地理》呢,创刊于2001年,原名《华夏人文地理》,2006年6月起改为现名,2007年7月开始与创刊于1888年的美国《国家地理》版权合作,和全球32个版本同步刊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内容。零售价好像一直是20元,每月一本。 《华夏地理》属于《时尚》杂志社。该杂志社由国家旅游局主管、中国旅游协会主办,拥有主办刊物《时尚》、《时尚先生》、《时尚家居》、《时尚旅游》、《时尚健康·女士》、《时尚健康·男士》,合办刊物《时尚芭莎》、《华夏地理》、《钟表·时尚时间》。就我所知,其中的《时尚旅游》应该也可算做地理期刊杂志,零售价也是20元。 其他地理杂志,还有《国家人文地理》、《中国国家天文、《环球科学》、中国地图出版社主办的双月杂志《地图》等等,你去书店或邮局报亭逛逛就能看到很多。如果要考虑更全面的话,还可以把一系列书名同样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图书考虑在内。这一系列图书,在当当网上输入“中国国国家地理”就能找到具体情况我不太了解,我现在也没太多时间去找了,不好意思。 以上这么多,都可算是从其市场供给方面的考虑。此外还有市场需求、杂志社除出版杂志之外的生存条件(比如杂志里的广告收入,工作人员情况分析,针对读者的各种讲座和旅游活动等等,我不太了解,所以不好多说)。 市场需求,就是从各种杂志的读者群来考虑。就我个人臆测,《中国国家地理》的特色读者多是些对地理等方面知识需求较强的人群,如各种相关职业人员,或许还有一大批像我这样既有求知欲又有考试功利心的高中、大学学生。除此以外就是各种地理等知识的爱好者,这些人群应该是可以算做有竞争挖掘潜力的读者群了,他们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我之前所说的各种杂志的一种或多种;当然我所谓的这些特色读者也是可能转而购买《华夏地理》等其他杂志的。《中国国家地理》和《华夏地理》的主要不同应该是,一个是中国国内的权威知识界的杂志,介绍内容偏重国内,而一个是与美国地理杂志巨头有版权内容合作的杂志,其国外内容比《中国国家地理》多,但我觉得内容较杂较具休闲性,不像《中国国家地理》那样视角深入、专题较多。 世界市场格局,我不清楚,但是无论硬件还是软件,《中国国家地理》实在是不能和188年历史的美国《国家地理》相比的。 再深入的研究应该留给你了,我也没这么多时间再写了! 我是非常用心回答的,请加分g椐螗欢mkt

我05-09年期间追这本书挺疯狂的,零用钱大部分都花在它身上。至今家里柜子堆着厚厚一摞,回头想想不甚唏嘘呀!我也没觉得当时玩物丧志。都是一段经历而已。09年之后就很少买纸质书籍了,大家都应该去看电子书去了吧!《奇幻》停刊了我觉得挺可惜的,它带我见识了太多好书籍。

入不敷出 不赚钱了就停刊了呗

1- 杂志社本身没有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在网络文学兴起,以及95后开始成长为杂志目标读者的大背景下,杂志社本身几乎没有作出任何有效的应对措施。仍旧还是按照五年前的读者标准来,当然会出问题。这个对比同样是在湖北的知音杂志社,就知道今古传奇的差距有多大了。2- 杂志本身质量下滑。内在的杂志文章水平变得惨不忍睹,几乎没有好文,那些个有头有脸的今古传奇老作者也没有什么好作品,而其余有好作品的也几乎被其他杂志挖了墙角。外在的杂志外观,印刷质量,美观效果也实在让人肝疼,改成的大开本其美观程度直逼知音啊有木有!当然,这也是恶性循环的结果,今古传奇由于其创刊较早,定位的是平民杂志,价格低廉,自然不可能像现在兴起的其他杂志那样风格华丽,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新一代少年的成长,那些目标读者不可能永远喜欢以前的朴素风格,其实追根到底,也还是杂志本身的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被读者淘汰了,随着销量的下滑,自然更加没有经历做好杂志的质量,不管是做更好的印刷效果,请更好的插画作者还是和更好的文章作者签约。奇幻的停刊消息从去年开始就略有耳闻,面对周围异军突起的各个竞争对手,今古传奇奇幻除了脱胎换骨的改革,恐怕是难以再恢复往日的辉煌了。但是脱胎换骨的去改变了,今古传奇奇幻也就不是原来的奇幻了。这样看来,在销量奇差,暂时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停刊也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方式了。但是,作为一个老读者,我还是希望奇幻的停刊是为了新的全新定位的奇幻杂志的诞生…………(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停刊了吗

可以百度售后电话咨询下

这两本杂志都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 在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的旗下。

《华夏地理》

没有神马关系,很多杂志都有“中国国家”这种头衔,比如《中国国家天文》。这些期刊,一般都是国家机构主管、主办的。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停刊时间

本人女,现在就是在长期出差的过程中。去年派去新疆呆了三个月,还不算太孤单,因为白天会去现场办公,只是晚上回宾馆睡觉。今年换了地方,一个小县城,要呆半年,因为疫情关系现在不集中办公,都是各自在宾馆处理事情,有事情了开会简短讨论下。这些天除了宾馆保洁,前台,快递员,我就没和其他人说过话,晚上会和男友聊聊天,但是基本他8点多下班9点多就要睡了。所幸出来还带了几本推理小说和难啃的专业书,不然真不知道怎么过。也算是有点明白为啥很多男的经常在外面一个人出差容易约炮了,因为确实太孤单了,就算不约炮找个人说说话都能缓解这种情绪。我也不好一直让男友陪我,因为当初是我为了钱才选择出长差的,领导打电话要我去我也没拒绝,现在再因为自己孤单去和他吵闹打扰他休息总有些既当又立的感觉。这次住的酒店带健身房,这几天在健身房跑跑步也算有收获,挥汗如雨的感觉还不错,只是腿有点酸疼。不发牢骚了,下去跑步,君子慎独。

这两本杂志都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 在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的旗下。

《中国国家旅游》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作为主管单位,国家旅游局作为行业指导,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旅游报社共同主办的一本国家级人文旅游月刊。《中国国家地理》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单位不一样,百科里面是这么说的 呵呵

这个问题,对于我个人来说蛮有趣的,可能因为与自己的职业有关吧。这些年一直在外拍戏,从最开始的那种远离熟悉的故乡去异乡的奔波和工作时的那种兴奋,到现在已经渐渐麻木无感的状态,大概仅仅用了不到七年。演员的工作性质比较特殊。不,也许应该说是影视工作人员。我们几乎每次工作都会出差,不分季节和节日。摄制组也不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拍摄,他们会根据拍摄的内容全国各地选景,然后拉着一个组的影视工作人员满世界的跑。各个城市的高铁站和飞机场已成了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虽然比起电影《在云端》中那个一年飞行300天的老男人瑞恩·宾汉姆(乔治·克鲁尼)来说要好太多。咱可做不到他那样,可以抱着自己的“背包”理论,永远那么潇洒。我相信生活中有不少朋友或多或少就像电影里的瑞恩一样,处于长期出差、居无定所的状态。但我觉得年轻创业期的时候应该会适应这种状况吧。我曾经和一位长期在全国各地跑的销售小哥攀谈,他说他准备辞掉现在奔波的工作去换一个更稳定的工作。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他想和女友结婚了。虽然有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方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我们总会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去选择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虽然长期出差有很强的漂泊感,但如果我们能用旅行的心态去面对,相信会开心很多。想到电影《白日梦想家》中的沃尔特,沃尔特是一个典型的白领工作者,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在一所纸媒杂志公司做底片校对员。人近四十几乎从未有过任何的奇遇与可炫耀的经历,就连喜欢的同公司的女孩儿都只敢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点赞示好。可为了找到和自己工作相关的纸媒杂志停刊前最后的刊物封面底片,他走上了寻找合作十几年的著名摄影师之路。飞往了格陵兰岛,路上跳了海、逃了火山、越过全是军阀的边境、登了喜马拉雅山。可就是在这趟奇妙的“出差”旅行中,他渐渐的懂得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开拓视野,冲破艰险,看见世界,身临其境,贴近彼此,感受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目的所在” 。而最终也抱得美人归。当然再长久的“出差”旅行也不会像科幻电影《星际穿越》那样。若是像电影中的马修·麦康纳那样“出差”,去了黑洞扭曲了时间的行星回来,女儿都跟自己一样大了。这谁受得了?估计是个人就得疯。不像《星际穿越》,影视工作人员们出差的时间一般根据拍摄类型的不同,周期为15天、一个半月、三个月不等。近两年兴起的超级剧拉大了 “出差”的时间跨度——变为5-10个月不等了。这一变化对于很多影视工作人员来说,都需要适应。身边一个演员朋友去年年底驻扎到了横店,拍摄了近8个月,才在今年7月份杀青回家。在这期间,我已经完成不同摄制组拍摄的小周期好几次了。驻扎一个陌生的地方8个月之久,是个人都应该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了吧——健身房、星巴克、爬山、聚会、拍摄……我们都打趣的开玩笑说:你就在横店买房吧,就常年住在横店多合适。工作导致的出差的时间跨度如此之长,那又有什么办法?当然,如果能遇到和旅行无异的拍摄工作,就是另外一种感受了。我曾经在2014年夏天拍摄过一部微电影《相约银川——激情飞扬的地方》。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女孩银川参加汽摩节比赛,在租车时遇到了走不出女友因比赛事故身亡阴影的前赛车手,然后该女孩使赛车手重新找回追梦勇气的故事。其实这部小微电影的拍摄周期只有5天,而且这次的拍摄团队也非常精简,整个摄制组团队一共三辆车,就去银川拍摄完成了这部由《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出品的旅游微电影。三辆车,1300多公里,途中经历了暴雨、冰雹等各种各样的天气,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工作5天,其间我们去了当地各个A级风景区,跑盘山公路、在沙漠越野、沙地飚车、游自然景区和文化园。当时也正好赶上在银川最有名的汽车摩托节,全国各地的车友都开着车到这里参加汽车越野比赛。我们也借着拍摄体验了一把。也不是每次都有这么好的“差事”。就目前来说,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国内的一些影视基地或影视城拍摄,时间跨度也都不会少于3个月。上海车墩、青岛万达、横店影视城、象山影视城、湖北罗田、枣庄台儿庄古城……一年12个月,365天,基本有8-10个月在外“出差”。对于我们这群游子来说,最熟悉的床是宾馆的床,最熟悉的餐食是剧组的盒饭,最常去的景点是摄制景点,连刚进剧组认识的演员或工作朋友,都会变为我们最亲近最可靠的朋友。影视工作者们几乎大部分的节假日都是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剧组度过的。剧组在外拍摄在固定的周期之内是连续工作的,基本上不会像朝九晚五的朋友们有周末有节假日,甚至是年假。而除了拍摄出工以外,在剧组里演员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己支配的,非常自由。(只要不影响拍摄日程)你可以选择在房间里看电影、看书、听音乐,也可以选择出门四处溜达,毕竟拍摄并不是总在城市里,有时甚至是偏远的村落,因此大家也都是因地制宜,根据周边情况来选择去做什么。去年年底在浙江省的象山拍摄《河神》就驻扎在一个偏远的小村落中,开车从宁波去象山要2个多小时。驻地四周环山,周边满是农田,空气清新,时常下雨,山中也时常雾气缭绕。走上几公里,就能看到海;爬上几百米,就能在山顶一览周边的田园美景。年代戏和战争戏,就喜欢到横店“出差”。2011年那会儿去横店的时候,看到的街景还不像现在的这么繁华。但去横店拍戏的剧组多了,就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现如今的万盛街、康庄路不仅开满了各种中式餐厅、港式茶餐厅、小吃店,还有各式档次的为剧组提供住宿的宾馆、KTV、健身房、运动馆,甚至是电影院。横店仅仅是一个小镇,但已经发展得如小城市般的五脏俱全,应有尽有。横店在圈儿里还有个特别有趣的名称叫“横国”。去横店并不像去上海、青岛、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这么交通便利——没有直达的机场和高铁。一般去横店拍戏要先坐高铁或飞机都要到义乌或杭州市,剧组再派车接人到横店来。除非有工作必要不得不离开,大家一般都会老老实实在横店待着。再加上因为每年有很多戏在横店拍摄,平时不经常联系的演员朋友们全能在横店碰到,大家也经常在这样一个离开并不是太方便的地方生活几个月甚至半年多,“国”内生活所需也皆应有尽有,因此,大家都称横店为“横国”。它有着自己的独特生活节奏和氛围。大家经常是到了横店后在朋友圈发条信息——“我到横国啦,谁在?”这不一会儿手机微信就叫唤了:我也在那!晚上约饭啊?今年6月初,我从横店完成拍摄,飞到青岛黄岛的万达影视基地拍摄。这是我第一次到黄岛“出差”。黄岛靠海,安静,舒服,空气好,著名的中国石油大学也在这里。拍摄之余,常会在这里的海边吹吹海风,散散步。外加离青岛市里也不算远,偶尔坐车也去市里转转。没多久就适应了这个第一次来的地方。人们都会比较在意身处的环境,尤其是在外出差的时候。本身爱漂的人就经常居无定所,对身边陌生的环境就更没有什么归属感。要是环境再差点儿,那心又怎么静下来呢?很难融入一个新环境,也就更不能很好的工作了。一个小插曲:在黄岛拍摄的那段日子,八月初的一天早晨,我突然心血来潮,想来尝试一次之前从没尝试过的事:拎包就走的旅行。说干就干——手机充好电,收拾好出行的背包,下载个租车APP租好车,去取车点取车,行囊往车后座一甩,导航软件设置完毕,出发。青岛—上海:700公里。路上加了3次油,在4个休息区停留,过路费大概400元。自己开车还真是有点儿辛苦,不过对于我来说,体验这自驾的过程还是充满着刺激与欢乐的,高速保持120迈驰骋,就像电影《后会无期》里那样,车里放着自己喜欢的《醉乡民谣》,一路南下。下午2点从黄岛出发,晚上10点,终于到了上海虽然之前拍戏经常来上海,但对于一个专门来自驾游的我来说,开着车反而有些不知道去哪里转悠了。好在发微信给经常驻扎在上海朋友给我指了一条明路,告诉了我一些非常经典的小店和值得逛一逛的小地标,才算不虚此游——冷馄钝、茶餐厅、黄浦江边的龙腾大道、外滩、建投书局……江边游走一番,喝了几杯咖啡,吃了碗葱油拌面,书局买了几本书,晃晃悠悠的开着车,返了程。我回到青岛已经是第二天的晚上了。事后自己琢磨,我当时做的这个决定真的很随性。不过之前都是看别人做的事,我也终于鼓起勇气尝试了一把,开心! 这种事也只有有勇气、没生活羁绊的家伙才干得出来吧?人的适应力是极强的。毕业后拍戏的这几年,我慢慢适应了漂在外面的生活,更何况出差这样的事对于我们演员来说是家常便饭。曾经面对未知的旅程,兴奋过,想家过,可后来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顺承,甚至是随遇而安。在上海的建投书局遇到了一本书,觉得形容长期出差的人非常准确——人在故乡为异客。当长时间漂流在外面之后,再回到故乡时却熟悉而又陌生了。你说我长年不回家不想家吗?想,可是回到北京回到家,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回到住处看着窗外的灯火,又有一种并不熟悉的陌生感。此时你若问再我长期出差在外,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也许会用这句话回答你:人在故乡为异客,身在他乡随遇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