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论文化软实力及其重要意义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论文化软实力及其重要意义论文2000字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说明执政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中共十七大报告洋洋洒洒,生态文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服务型政府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解读它们,需要新的实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报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背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解读〕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既是社会的文化生产力,又是国家软实力。在当代社会,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实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政治、经济、科技等均属于硬实力发展的范畴,这自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软实力的发展范畴,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而且在特定意义上说,这还是不可忽视、不可偏废、不可替代的文化哲学和精神基础。科学文化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支撑。这种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国家政治实力,从而使国家、社会、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高度趋同和目标一致。(2)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党的执政理念,融入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融入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城乡统筹,融入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提炼发展过程,使后代子孙能够在我们保护完好的文化血脉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3)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4)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民主政治、人文素质提升产生巨大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培育成熟大国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文化,推进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创造创新、实践创新进程,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5)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造就一代又一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成熟的政治公民,推动全社会精神素质的提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提升学习精神、彰显奉献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和动力。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文化的本质体现,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6)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对硬实力的增强和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其成为整个国家实力中的灵魂,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软实力与硬实力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国家实力,也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和丰富内容

于文化力的问题,可以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新的课题,在研究这个课题当中,我觉得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为什么说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呢,我在序论里面,从七个方面讲到了,为什么说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其中第一点就是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永恒的动力。为什么说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呢?因为文化是软实力,但是它不是软实力的全部。那么软实力的主要来源,比如说有社会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等等,那么在软实力当中,什么是软实力的核心呢?我觉得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  文化力到底有多大?我在序论里面讲到,文化力的影响是无边的,是无形的,是无限的,是无极的,是永恒的,因为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说它是核心还有两点理由,一点就是说文化力能够在软实力当中起主导作用。在硬实力当中,它能起到先导作用,一个主导作用,一个先导作用,就构成了它成为核心的基本条件。这就是我的一些基本想法,讲起来很长,因为我从六个方面讲了这个,这里面我就不再多谈,因为书里面全有,我就不多说了。  【主持人】王社长,据我们所知,北京大学出版社主要是出版教育图书类为主的书籍,这次怎么会转型出版《文化力》这本书?您是赞同作者的观点,还是觉得这个书会畅销?  【王明舟】我想可能对北大出版社的定位还不太全面,北大出版社作为一所大学自己主办的出版社,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这是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大学出版社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明确了我们的办社宗旨--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教育出版仅仅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学术出版,特别是文化传播方面,应该说北京大学出版社也是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一直在长期不懈的坚持,所以我想北京大学出版社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传播机构,也是一个学术传播机构。当然,我想高部长也是北大的教授,也是我非常尊敬的我们这个行业的老领导了,我想北大出版社对高部长有这么一本力作以后,确确实实我们是非常兴奋的,非常荣幸有机会跟高部长合作出版这个力作。  在两年多以前,我去访问欧洲的一家著名大学出版社的时候,我跟出版社的高层有一个对话,包括到现在一直对我震撼很大。我想在西方的这些出版工作者,他们是怎么看待政治、文化,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讲了一段话,他说:中国不是最讲政治吗?我认为,你们根本不讲政治,至少我们比你们讲政治。我就想进一步的问他,我说怎么理解您这句话?他讲:文化是政治,语言是政治,我认为你们,特别是你们中国的出版人对文化的重视,对语言的重视,对你们民族文化的重视,对你们民族语言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跟我们做的还有很大差距。我觉得西方的出版者他们看的非常的深远,这也是北大出版社非常愿意努力的为高部长出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主持人】高主席,我们知道这本书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比如说像“文化元素力”、“文化钝感力”、“文化孵化力”、“文化安全力”、“文化破坏力”这些观点都非常新颖,那我们现在有很多电视节目主持人常常出现一些念白字的现象,您怎么看?这个应该算什么力?给您什么启发?  【高占祥】我在“文化元素力”这一章里面讲到了一些文人,一些干部不重视、不认识“文化元素力”的重要性。常常念错了一些东西,读错了一些东西,我接触当中,不能说许多干部,有相当一部分的干部做报告当中,常常有一些别字、错字,刚才你说了,有一些主持人也常常有读白字、错字的现象,因为中国的文字很多,我觉得是世界上各国文字里面最多的。我们现在一般的人,比如说中学生、高中生、大专、大本,估计着也就是读上三五千字,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五万五千个字左右,现在一般的大学生,一般的高中生也就是三四千字、四五千字,也就是说他掌握中国的汉字元素,也就将近1/10,或者不足1/10。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读一些错字、白字、别字也是难免的,所以有时候有一些播音员播错了一些字,我就是说包括有一些文化干部,甚至有的学者也照样写一些白字、错字,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文人,如果不掌握中国文化的元素,那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情,有的干部在做报告的时候讲,某人某人造诣很深,说成“造旨”很深,梅花绽放读成“梅花定放”,月落乌啼读成“月落鸟啼”等等这些啼笑皆非的现象不少,这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忽视了文化的元素力。忽视了文化的元素力,特别是主持人在空中的大课堂上读错。  【主持人】看来以后我们还要加强学习。您在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像文化安全力、文化孵化力、文化钝感力等等一些概念,能给我们的网友稍稍解释一下吗?  【高占祥】这里面文化孵化力、钝感力、安全力、先导力、永恒力等等,有些个都是过去不常提的,过去不常提人们就听的比较生疏,所以在这本文化力当中,一共写了21章,写了21种“力”,为了解决刚才主持人所提到的这个问题,我就在每一章的前面写了一篇导读,这个导读就是解释为什么叫文化元素力,为什么叫文化钝感力,为什么叫做文化安全力等等,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说我在导读上写的这些文章,那么这里头既然问到了,我可以简单的说一点,比如说“文化钝感力”,过去我很注重“文化敏感力”,就是在知识的海洋当中,不仅仅有“文化敏感力”,而且有“文化钝感力”,那么“文化的敏感力”只有与文化的钝感力相结合,才是一种深刻的思考,才是一种智慧,一种品德、一种修养,如果没有这种修养,过于敏感,那么文化界如果过于敏感,那就要出很多的问题。人际关系当中,过于敏感也容易出问题,包括夫妻之间,我写《咏荷诗五百首》当中有一首诗,就是通过写荷,写朦胧,写钝感,写的荷花,我写的词句就是“遮天避日为无涯,远看南分夜雨花,恩爱夫妻视如此,事事清楚就分家”,文化钝感力是一种大智若愚,而不是麻木不仁,更不是呆头呆脑,所以文化钝感力讲的是一种大智慧。  【主持人】您提到“文化钝感力”对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指导。王社长,您怎么看“文化安全力”?  【王明舟】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讲安全非常重要,因为涉及到一个民族能够独立、能够生存,经济的安全当然也非常重要,我想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那么我想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安全越来越被各个国家所重视,我们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刚刚结束的十七大,胡锦涛同志也在十七大的报告里面提出了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文化的安全我觉得要从几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说我们把西方的文化全部照搬到中国来的话,若干年以后,大家设想中华民族还是不是中华民族?当然,我想强调文化安全,绝不以为着对西方、对外来的文化不学习、不借鉴,但是我想学习和借鉴必须要在我们吸收的情况下,能够有机的融合到我们民族文化中间,这样讲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融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我想不光是中国,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文化的安全的重视也是非常强调的,高部长在这本书里面也介绍了加拿大和法国是如何重视、保护、发展他们的民族文化的,我想这一点,恐怕是我们所有的国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文化安全,我想,我们的民族仅仅是靠经济的发达还不足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经济发达的同时,同时我们的文化也能够发达,这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通俗文化是文化金字塔的地基  【主持人】我们知道,近年来各种历史的文化题材书籍非常畅销,这种现象是不是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这种现象跟“文化力”有没有关系?  【高占祥】这几年可以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可喜的现象。跟“文化力”是什么关系呢?我在这书里面曾经讲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力之源”,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我们今天现代的“文化力”的提升,所以我们提升“文化力”,倡导“文化力”,使“文化力”得到发扬,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可以说有很多思想是永放光芒的,但是传统文化当中,也有一些糟粕,正确的态度就是毛主席讲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中华文化如果做一个不大准确的描述的话,我觉得中华文化有三个圈,第一个核心圈,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个圈就是民族民间文化,第三个圈就是现在的时尚文化。这三个圈互相融合、互相倚靠,形成了我们中华的文化大圈。所以说,现代文化的“文化力”都离不开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是一个静静的山脉,而是一个流动的长河,它只有不断的注入时代新的基因,不断的吸纳外国先进的东西,才能使我们民族的文化长河不断的奔腾向前,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力”永远朝气蓬勃,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个问题我就简单的说这些。  【主持人】那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王社长认为最应该尊重的态度是什么?  【王明舟】我觉得我非常同意刚才高部长讲的话,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但是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是没有发展的继承,一定是要采取一种科学发展,用这样发展的观点来继承,继承的同时,对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外来文化的借鉴,要在吸收的基础上借鉴,高部长的话我觉得非常的赞同。  【主持人】高主席,您刚才提到了文化,也包括时尚文化这一块,现在包不包括现在很流行的通俗文化?比如像网络歌曲等等?  【高占祥】现在对通俗文化呢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通俗文化是我们当今应该是非常重视的问题。通俗文化就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大众文化,那么现在的流行歌曲,现在的通俗小说等等,有很大的观众,甚至于观众群很大,特别是青年包括一些少年。凡是青年、少年喜欢的东西,我们没有理由简单的来否定它,应该研究它,青年为什么喜欢它。那么在通俗文化当中,可以说这里面有很多好的东西,有人把通俗的文化作为低级文化,我不那么认为,通俗的文学作品当中有优秀的作品,高雅的,所谓文艺门类当中也有低级的作品,所以说不能够以某一个文艺品种来划分谁高谁低,而是应该看其具体的作品。通俗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就是因为它通俗,甚至于雅俗共赏,这里面有一个观点,就是通俗不等于庸俗。我们要通俗而不要庸俗,那么在通俗文艺当中、文化当中,我们有没有庸俗的东西?有。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些庸俗的东西而就把这种文艺门类打入地下,这个不行。你要允许有庸俗的东西出现,因为什么呢?如同你如果不允许泡沫文化,那你就出不来永恒的,如果你草都不允许长,就出不来好的禾苗。因此,我们应该有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和土壤。  【主持人】王社长怎么看待通俗文化的“文化力”?  【王明舟】我觉得是这样的,文化实际上也是一个金字塔,总是有从底层到高层,我不知道这个对不对,通俗文化我觉得还是宝塔的地基,或者是宝塔的基础的地方。  【高占祥】这个比喻很好,塔基宽厚,自然就有塔尖,金字塔就会出来。您这个讲的非常好。  【王明舟】我觉得如果没有通俗文化的话,也很难产生高雅的文化,也不能成为空中的文流,没有基础的东西。这个在十年以前一直在争论的一个,所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我感觉当时一个比较主流的看法,好像觉得社会效益好的出版物一定是经济效益比较差,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就要打一些折扣,我是一直反对这个观点的,我觉得就一条,我们一个《雷锋的日记》影响了几代人。如果从作者的角度来谈,雷锋肯定不是一个学者,不是一个文人,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恐怕应该层次不是很高,比较实在,境界很高,但是从文学的角度应该说不是很高的。那我想他的经济效应非常好啊,发行了那么多册,几百万册,你能说它社会效益不好吗?所以我想每个层级上都有优秀的作品,每个层级上面也都有一些垃圾,或者是一些比较平庸的作品,所以我觉得不应该排斥通俗文化。那么延伸到学术上,它也是一样,我觉得如果说中国的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如果没有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那我觉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会停留一个口号上面,不能成为一个实际,我觉得中国很大的一个问题,目前,我们全民的文化素养还是比较低的,包括在发展中国家里面,在一些经济发展程度不如我们的一些国家里面。  文化大发展首要解决文化自觉问题  【主持人】两位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不久前闭幕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可以说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的现实问题,两位对此有什么认识?请高主席先谈一谈。  【高占祥】这次锦涛同志讲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这个讲话发表以后,文化界兴高采烈,在报告里面只有一处提出了掀起新高潮,而且是大发展、大繁荣。当然,这里面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文化自觉问题,就是对文化的认识一定要有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要看到文化对于经济的依赖性,而且要看到文化对于社会的先导性,对于经济建设的先导性,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对社会的先导。所以,认识上去了,它的地位上去了,其余的文化投资等等的就相应的得到解决。从我们国家来看,现在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道上,两个车轮,一个就是文化事业,一个就是文化产业。中央曾经提出,使得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这样就能够使得我们国家文化建设不断的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次讲完了以后,我觉得中国的文化会有一个新的发展,会形成一个新的高潮,如果不这样做,中国经济要受到影响。那么我领会,中央为什么提出要掀起一个新高潮?就是因为改革开放这30年来,经济发展很快,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经济的巨人,形容词,那么这个巨人,经济这条腿长,文化这条腿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难以在奔向小康的大路上走得更快。  【主持人】王社长觉得中国的崛起在文化发展方面还需要哪些努力?  【王明舟】高部长已经谈了很多,我想补充两点,我感觉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普及和创新方面必须做出新的升级。第二点,我们文化的交流,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优秀的文化向世界更好的传播方面,我们用文化业的行话讲,走出去战略必须要有战略部署。后一个观点我想稍微的展开一点,其实中华文化在境外的传播,国家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去年的时候,是一个美国来华的访问学者一起吃饭的时候,这个人娶了一个中国太太,应该说对中国非常友好,但是吃饭的时候,我们说点一个酱驴肉吧,他就抗议,下面一句话说的比较重,说你们中国人太野蛮了,他说我知道,“叫驴”就是你们的吃法是把活着的驴拿进来,一刀一刀的切开吃。我说不是这样的,“叫驴”是分公、母的问题,他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尽管我们经济有这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在文化上面还远远没有话语权,或者说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基本上还是建立在非常模糊的状态,不了解,那么不了解,就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很多杂音噪语,有了这么多的杂音噪语就对我们国家不利,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的把“走出去”做好,这样我们才能占据主导地位,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发展下去。  【主持人】现在曲解历史文化的现象很流行,文化泛娱乐化成为当下的态势,对优秀的文化有极大的杀伤力,对此两位怎么看?  【高占祥】在戏剧、历史、小说、文学等等,现在也好、过去也好,常常有一些与历史不相符合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应该怎么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比如说历史的戏剧和历史的小说,还应该在允许它在真实的基础上,在一些个细小的细节问题上,允许它进行一些虚作,他作为一种艺术作品。但是现在有的就跟历史差的太多了,把历史的基本事实如果搞错了,对后代的影响是无穷的。因为许多人都是通过戏剧、小说、影视等等来了解历史,因此,我们的作家应该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感来对待这个问题。那么也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对于一些历史问题可以做一些重新的思索、思考,但是这种思索、思考不应该成为我们颠覆传统文化的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东西。有一些是带有颠覆传统文化的色彩,我觉得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的。传统当中的优秀的东西要弘扬,糟粕的东西要剔除这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把历史的一些真实的、优秀的东西,或者说历史人物给颠覆了,那常常会造成一种悲哀,会造成一种混乱。因此,这个问题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主持人】王社长对于这种戏说历史,文化按泛娱乐化现象有什么看法?  【王明舟】戏说也好,泛娱乐化也好,首先必须建立在非常严谨的基础之上,包括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面,有一些文学的创造,我觉得更好的为广大观众服务,我个人观点觉得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歪曲历史,甚至对一些已有定论的东西具有颠覆性,提出这样的结论,我觉得如果没有新的严谨的理论依据,我觉得是很不严肃的,同时我想对于我们下一代的成长恐怕也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个人虽然对一些戏说,当然是建立在严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戏说我不反对,但是我不太赞成。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请教两位,最近看到国外报导说未来增长最快的产业,包括电子化的出版,在十年内无纸时代就会到来,不知道北大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王明舟】时代在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文化时代,我想北大出版社确确实实在做这方面的思考。但是讲进入到无纸时代,这个不应该理解为绝对的没有纸的时代,互联网发展以后,我记得十年左右的时间,国外的出版界也跟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到传统出版、纸业出版会遭到多大的冲击的时候,我们请西方的一些出版家估计,传统出版基本上被颠覆的时候我们还能活多长时间?他们说大概五年。另一个也马上反对,说不不,大概要七年,那我想十年过去了,传统出版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个国家也包括在欧美发达国家,传统出版没有明显的下滑,当然,随着其他经济环境因素的不同,各个国家传统出版有升有降,那么再早一点,当时比尔盖茨提出来无纸化办公,当时他说以后不需要纸了,报告也不要纸了,事实上过去了几年以后,一个现实的统计是纸业的使用量是增加而不是下降了。但是我想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新型的一种出版实实在在的增长非常快,那我想在未来的十年以后,应该会达到一个比较崭新的一个阶段。现在传统的出版社会面临到一个转型,所以我想北大出版社正在做这方面的思考。  【主持人】高主席怎么看待没有纸质书可读的时代?  【高占祥】王社长是搞出版的行家,有他的看法,我对这方面没有过多的思考和研究,但是我的出身是一个印刷工人,我在印刷厂里面干了将近20年,我对纸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我曾经写《文房四宝》的时候第一个写的就是纸,它已经成为四宝,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种无纸的读物会越来越多,但是我想不管是再过五年、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这种无纸的书,读书也好、书也好,我想是不可能全部把纸消灭了。这种有纸的书会永远存在,只是一个量而已,如果说书都没有纸了,印出来的东西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装饰,是一种生活当中、视觉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我的书房没了,我就觉得我的家没了,将来不是说是看不着书了,都是一台电脑了,那我会感觉到精神上的空虚和不习惯,当然,再过五代、十代的人他的习惯会改变,但是我想,这种电子读物,无纸的书肯定会越来越多,但是有纸的书永远不会消灭,这就是我的一种愿望,或者说一种理想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因素也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咬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一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为基础,强调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不仅为中国的硬实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达到884315人。同时,中国不遗余力的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到2006年底,中国己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46个国家设立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09年1月17日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己跻身全球第7位,排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软实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飞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之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发展史,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相对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俄塔社,中国新华社的世界话语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需要进一步发展。

论文化软实力及其重要意义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说明执政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中共十七大报告洋洋洒洒,生态文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服务型政府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解读它们,需要新的实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报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背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解读〕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文化软实力指的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它渗透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认知的认的现实感受,积淀者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提高综合国力。文化的经济功能使得文化对于经济的推动能力越来越强,文化产业能给国家带来较大的物质财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对西方文化入侵的抵御能力,筑牢国家文化安全的防线,文化一旦被侵略,就难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进而影响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既是社会的文化生产力,又是国家软实力。在当代社会,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实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政治、经济、科技等均属于硬实力发展的范畴,这自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软实力的发展范畴,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而且在特定意义上说,这还是不可忽视、不可偏废、不可替代的文化哲学和精神基础。科学文化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支撑。这种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国家政治实力,从而使国家、社会、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高度趋同和目标一致。(2)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党的执政理念,融入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融入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城乡统筹,融入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提炼发展过程,使后代子孙能够在我们保护完好的文化血脉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3)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4)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民主政治、人文素质提升产生巨大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培育成熟大国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文化,推进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创造创新、实践创新进程,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5)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造就一代又一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成熟的政治公民,推动全社会精神素质的提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提升学习精神、彰显奉献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和动力。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文化的本质体现,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6)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对硬实力的增强和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其成为整个国家实力中的灵魂,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软实力与硬实力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国家实力,也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和丰富内容

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进步的同时,也遭遇到失控、失衡、失序、失范所带来的精神之痛。事实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正在重塑民族的精神家园,丰富民族的精神库存。扩展资料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第一,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通过世博会,加快完善政府职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服务。第二,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比如申博后,上海总结了“胸怀祖国、不负使命的信念,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的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风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自信从容、博采众长的风范”等五种精神,积极发扬这些精神,对市民素质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比如吉祥物“海宝”,是以汉字“人”作为核心创意的,可以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内涵,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其次要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第四,着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通过世博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第五,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上海世博会筹办期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城市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文明;在运营期间票务、市内交通等方面公民的积极配合,也要求其具备健康的群体心理和良好的素质。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也将成为世博会结束以后,留给上海乃至中国极为宝贵的财富。参考资料:文化软实力—百度百科

论文化软实力及其重要意义论文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因素也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咬化建设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一贯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为基础,强调同周边国家和谐相处,不仅为中国的硬实力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周边环境,而且为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文化基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强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中国文化所吸引。截至2005年,中国接受的海外留学人员己达到884315人。同时,中国不遗余力的加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到2006年底,中国己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议,其中在46个国家设立了108所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学堂,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为中国正面国家形象的树立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于2009年1月17日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依据2005年世界各国的各项指标数据,认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己跻身全球第7位,排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软实力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不足,优良传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巫需完成。在吸收国外优秀飞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质,不能被吸收的文化所同化,只有在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发掘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之处,才能形成国家强大的软实力。其次发扬中国文化离不开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文化传播途径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发展史,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晚,文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相对于美国美联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和俄罗斯俄塔社,中国新华社的世界话语权相对不足:中国的电影等传媒产业发展也不健全,中国文化的现代传媒手段需要进一步发展。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说明执政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中共十七大报告洋洋洒洒,生态文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服务型政府等新名词不断涌现,解读它们,需要新的实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报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背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解读〕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中央提出的这个目标,是党和国家第一次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文化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对于拯救我国社会道德和信仰危机注入了强大动力。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维护自身安全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关键字: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意义,提高途径 提升软实力,首先要明白何谓“软实力”。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势在必行。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两手抓”。 第一,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大家庭中团结互助、融洽相处,共同孕育了我国独特的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把中华民族精神阐释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国今天的文化事业才会取得好的发展前景,它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积极向上的优良传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趣味低级、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广大博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随着各国思想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好莱坞电影、韩剧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肯德基、NIKE、“日韩流”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第三,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国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寻求艺术上的、更深层次的交流,文化艺术教育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业文艺人才。在民间,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喜爱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吸引力所在,也是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夯实基础。可见,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文化的长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提供了后备军。 第四,开展文化外交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文化外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国在文化外交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古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今有“乒乓外交”、中外文化交流年,这些都为传播我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扩大了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以往,一些人总以为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如发展经济来的实惠。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思想,才使得社会文化生活萎缩,封建糟粕沉渣泛起,国外不良文化趁机而入,社会信任逐渐丧失,民众和官员道德问题频出。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广大青年学生在受益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国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既是社会的文化生产力,又是国家软实力。在当代社会,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实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政治、经济、科技等均属于硬实力发展的范畴,这自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软实力的发展范畴,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而且在特定意义上说,这还是不可忽视、不可偏废、不可替代的文化哲学和精神基础。科学文化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支撑。这种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国家政治实力,从而使国家、社会、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高度趋同和目标一致。(2)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党的执政理念,融入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融入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城乡统筹,融入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提炼发展过程,使后代子孙能够在我们保护完好的文化血脉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3)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4)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民主政治、人文素质提升产生巨大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培育成熟大国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文化,推进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创造创新、实践创新进程,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5)通过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促进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造就一代又一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成熟的政治公民,推动全社会精神素质的提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科学精神、倡导创新精神、提升学习精神、彰显奉献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和动力。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文化的本质体现,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6)科学文化的国家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对硬实力的增强和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其成为整个国家实力中的灵魂,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软实力与硬实力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国家实力,也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和丰富内容

文化软实力论文2000

又是一个东软的同志

于文化力的问题,可以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新的课题,在研究这个课题当中,我觉得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为什么说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呢,我在序论里面,从七个方面讲到了,为什么说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其中第一点就是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永恒的动力。为什么说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呢?因为文化是软实力,但是它不是软实力的全部。那么软实力的主要来源,比如说有社会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等等,那么在软实力当中,什么是软实力的核心呢?我觉得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  文化力到底有多大?我在序论里面讲到,文化力的影响是无边的,是无形的,是无限的,是无极的,是永恒的,因为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说它是核心还有两点理由,一点就是说文化力能够在软实力当中起主导作用。在硬实力当中,它能起到先导作用,一个主导作用,一个先导作用,就构成了它成为核心的基本条件。这就是我的一些基本想法,讲起来很长,因为我从六个方面讲了这个,这里面我就不再多谈,因为书里面全有,我就不多说了。  【主持人】王社长,据我们所知,北京大学出版社主要是出版教育图书类为主的书籍,这次怎么会转型出版《文化力》这本书?您是赞同作者的观点,还是觉得这个书会畅销?  【王明舟】我想可能对北大出版社的定位还不太全面,北大出版社作为一所大学自己主办的出版社,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这是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大学出版社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明确了我们的办社宗旨--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繁荣学术,教育出版仅仅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学术出版,特别是文化传播方面,应该说北京大学出版社也是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一直在长期不懈的坚持,所以我想北京大学出版社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机构,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传播机构,也是一个学术传播机构。当然,我想高部长也是北大的教授,也是我非常尊敬的我们这个行业的老领导了,我想北大出版社对高部长有这么一本力作以后,确确实实我们是非常兴奋的,非常荣幸有机会跟高部长合作出版这个力作。  在两年多以前,我去访问欧洲的一家著名大学出版社的时候,我跟出版社的高层有一个对话,包括到现在一直对我震撼很大。我想在西方的这些出版工作者,他们是怎么看待政治、文化,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讲了一段话,他说:中国不是最讲政治吗?我认为,你们根本不讲政治,至少我们比你们讲政治。我就想进一步的问他,我说怎么理解您这句话?他讲:文化是政治,语言是政治,我认为你们,特别是你们中国的出版人对文化的重视,对语言的重视,对你们民族文化的重视,对你们民族语言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跟我们做的还有很大差距。我觉得西方的出版者他们看的非常的深远,这也是北大出版社非常愿意努力的为高部长出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主持人】高主席,我们知道这本书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比如说像“文化元素力”、“文化钝感力”、“文化孵化力”、“文化安全力”、“文化破坏力”这些观点都非常新颖,那我们现在有很多电视节目主持人常常出现一些念白字的现象,您怎么看?这个应该算什么力?给您什么启发?  【高占祥】我在“文化元素力”这一章里面讲到了一些文人,一些干部不重视、不认识“文化元素力”的重要性。常常念错了一些东西,读错了一些东西,我接触当中,不能说许多干部,有相当一部分的干部做报告当中,常常有一些别字、错字,刚才你说了,有一些主持人也常常有读白字、错字的现象,因为中国的文字很多,我觉得是世界上各国文字里面最多的。我们现在一般的人,比如说中学生、高中生、大专、大本,估计着也就是读上三五千字,我们中国的汉字有五万五千个字左右,现在一般的大学生,一般的高中生也就是三四千字、四五千字,也就是说他掌握中国的汉字元素,也就将近1/10,或者不足1/10。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读一些错字、白字、别字也是难免的,所以有时候有一些播音员播错了一些字,我就是说包括有一些文化干部,甚至有的学者也照样写一些白字、错字,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文人,如果不掌握中国文化的元素,那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情,有的干部在做报告的时候讲,某人某人造诣很深,说成“造旨”很深,梅花绽放读成“梅花定放”,月落乌啼读成“月落鸟啼”等等这些啼笑皆非的现象不少,这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忽视了文化的元素力。忽视了文化的元素力,特别是主持人在空中的大课堂上读错。  【主持人】看来以后我们还要加强学习。您在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像文化安全力、文化孵化力、文化钝感力等等一些概念,能给我们的网友稍稍解释一下吗?  【高占祥】这里面文化孵化力、钝感力、安全力、先导力、永恒力等等,有些个都是过去不常提的,过去不常提人们就听的比较生疏,所以在这本文化力当中,一共写了21章,写了21种“力”,为了解决刚才主持人所提到的这个问题,我就在每一章的前面写了一篇导读,这个导读就是解释为什么叫文化元素力,为什么叫文化钝感力,为什么叫做文化安全力等等,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说我在导读上写的这些文章,那么这里头既然问到了,我可以简单的说一点,比如说“文化钝感力”,过去我很注重“文化敏感力”,就是在知识的海洋当中,不仅仅有“文化敏感力”,而且有“文化钝感力”,那么“文化的敏感力”只有与文化的钝感力相结合,才是一种深刻的思考,才是一种智慧,一种品德、一种修养,如果没有这种修养,过于敏感,那么文化界如果过于敏感,那就要出很多的问题。人际关系当中,过于敏感也容易出问题,包括夫妻之间,我写《咏荷诗五百首》当中有一首诗,就是通过写荷,写朦胧,写钝感,写的荷花,我写的词句就是“遮天避日为无涯,远看南分夜雨花,恩爱夫妻视如此,事事清楚就分家”,文化钝感力是一种大智若愚,而不是麻木不仁,更不是呆头呆脑,所以文化钝感力讲的是一种大智慧。  【主持人】您提到“文化钝感力”对我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指导。王社长,您怎么看“文化安全力”?  【王明舟】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讲安全非常重要,因为涉及到一个民族能够独立、能够生存,经济的安全当然也非常重要,我想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那么我想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安全越来越被各个国家所重视,我们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刚刚结束的十七大,胡锦涛同志也在十七大的报告里面提出了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文化的安全我觉得要从几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说我们把西方的文化全部照搬到中国来的话,若干年以后,大家设想中华民族还是不是中华民族?当然,我想强调文化安全,绝不以为着对西方、对外来的文化不学习、不借鉴,但是我想学习和借鉴必须要在我们吸收的情况下,能够有机的融合到我们民族文化中间,这样讲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融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我想不光是中国,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文化的安全的重视也是非常强调的,高部长在这本书里面也介绍了加拿大和法国是如何重视、保护、发展他们的民族文化的,我想这一点,恐怕是我们所有的国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文化安全,我想,我们的民族仅仅是靠经济的发达还不足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经济发达的同时,同时我们的文化也能够发达,这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通俗文化是文化金字塔的地基  【主持人】我们知道,近年来各种历史的文化题材书籍非常畅销,这种现象是不是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这种现象跟“文化力”有没有关系?  【高占祥】这几年可以说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可喜的现象。跟“文化力”是什么关系呢?我在这书里面曾经讲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力之源”,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我们今天现代的“文化力”的提升,所以我们提升“文化力”,倡导“文化力”,使“文化力”得到发扬,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可以说有很多思想是永放光芒的,但是传统文化当中,也有一些糟粕,正确的态度就是毛主席讲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中华文化如果做一个不大准确的描述的话,我觉得中华文化有三个圈,第一个核心圈,就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个圈就是民族民间文化,第三个圈就是现在的时尚文化。这三个圈互相融合、互相倚靠,形成了我们中华的文化大圈。所以说,现代文化的“文化力”都离不开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是一个静静的山脉,而是一个流动的长河,它只有不断的注入时代新的基因,不断的吸纳外国先进的东西,才能使我们民族的文化长河不断的奔腾向前,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力”永远朝气蓬勃,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个问题我就简单的说这些。  【主持人】那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王社长认为最应该尊重的态度是什么?  【王明舟】我觉得我非常同意刚才高部长讲的话,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但是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能是没有发展的继承,一定是要采取一种科学发展,用这样发展的观点来继承,继承的同时,对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外来文化的借鉴,要在吸收的基础上借鉴,高部长的话我觉得非常的赞同。  【主持人】高主席,您刚才提到了文化,也包括时尚文化这一块,现在包不包括现在很流行的通俗文化?比如像网络歌曲等等?  【高占祥】现在对通俗文化呢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通俗文化是我们当今应该是非常重视的问题。通俗文化就一定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大众文化,那么现在的流行歌曲,现在的通俗小说等等,有很大的观众,甚至于观众群很大,特别是青年包括一些少年。凡是青年、少年喜欢的东西,我们没有理由简单的来否定它,应该研究它,青年为什么喜欢它。那么在通俗文化当中,可以说这里面有很多好的东西,有人把通俗的文化作为低级文化,我不那么认为,通俗的文学作品当中有优秀的作品,高雅的,所谓文艺门类当中也有低级的作品,所以说不能够以某一个文艺品种来划分谁高谁低,而是应该看其具体的作品。通俗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就是因为它通俗,甚至于雅俗共赏,这里面有一个观点,就是通俗不等于庸俗。我们要通俗而不要庸俗,那么在通俗文艺当中、文化当中,我们有没有庸俗的东西?有。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有一些庸俗的东西而就把这种文艺门类打入地下,这个不行。你要允许有庸俗的东西出现,因为什么呢?如同你如果不允许泡沫文化,那你就出不来永恒的,如果你草都不允许长,就出不来好的禾苗。因此,我们应该有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和土壤。  【主持人】王社长怎么看待通俗文化的“文化力”?  【王明舟】我觉得是这样的,文化实际上也是一个金字塔,总是有从底层到高层,我不知道这个对不对,通俗文化我觉得还是宝塔的地基,或者是宝塔的基础的地方。  【高占祥】这个比喻很好,塔基宽厚,自然就有塔尖,金字塔就会出来。您这个讲的非常好。  【王明舟】我觉得如果没有通俗文化的话,也很难产生高雅的文化,也不能成为空中的文流,没有基础的东西。这个在十年以前一直在争论的一个,所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我感觉当时一个比较主流的看法,好像觉得社会效益好的出版物一定是经济效益比较差,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就要打一些折扣,我是一直反对这个观点的,我觉得就一条,我们一个《雷锋的日记》影响了几代人。如果从作者的角度来谈,雷锋肯定不是一个学者,不是一个文人,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恐怕应该层次不是很高,比较实在,境界很高,但是从文学的角度应该说不是很高的。那我想他的经济效应非常好啊,发行了那么多册,几百万册,你能说它社会效益不好吗?所以我想每个层级上都有优秀的作品,每个层级上面也都有一些垃圾,或者是一些比较平庸的作品,所以我觉得不应该排斥通俗文化。那么延伸到学术上,它也是一样,我觉得如果说中国的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如果没有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那我觉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会停留一个口号上面,不能成为一个实际,我觉得中国很大的一个问题,目前,我们全民的文化素养还是比较低的,包括在发展中国家里面,在一些经济发展程度不如我们的一些国家里面。  文化大发展首要解决文化自觉问题  【主持人】两位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不久前闭幕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可以说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的现实问题,两位对此有什么认识?请高主席先谈一谈。  【高占祥】这次锦涛同志讲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这个讲话发表以后,文化界兴高采烈,在报告里面只有一处提出了掀起新高潮,而且是大发展、大繁荣。当然,这里面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还是文化自觉问题,就是对文化的认识一定要有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仅要看到文化对于经济的依赖性,而且要看到文化对于社会的先导性,对于经济建设的先导性,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对社会的先导。所以,认识上去了,它的地位上去了,其余的文化投资等等的就相应的得到解决。从我们国家来看,现在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道上,两个车轮,一个就是文化事业,一个就是文化产业。中央曾经提出,使得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这样就能够使得我们国家文化建设不断的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次讲完了以后,我觉得中国的文化会有一个新的发展,会形成一个新的高潮,如果不这样做,中国经济要受到影响。那么我领会,中央为什么提出要掀起一个新高潮?就是因为改革开放这30年来,经济发展很快,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经济的巨人,形容词,那么这个巨人,经济这条腿长,文化这条腿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难以在奔向小康的大路上走得更快。  【主持人】王社长觉得中国的崛起在文化发展方面还需要哪些努力?  【王明舟】高部长已经谈了很多,我想补充两点,我感觉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普及和创新方面必须做出新的升级。第二点,我们文化的交流,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优秀的文化向世界更好的传播方面,我们用文化业的行话讲,走出去战略必须要有战略部署。后一个观点我想稍微的展开一点,其实中华文化在境外的传播,国家发展的良好国际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去年的时候,是一个美国来华的访问学者一起吃饭的时候,这个人娶了一个中国太太,应该说对中国非常友好,但是吃饭的时候,我们说点一个酱驴肉吧,他就抗议,下面一句话说的比较重,说你们中国人太野蛮了,他说我知道,“叫驴”就是你们的吃法是把活着的驴拿进来,一刀一刀的切开吃。我说不是这样的,“叫驴”是分公、母的问题,他说哦,原来是这样的。尽管我们经济有这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在文化上面还远远没有话语权,或者说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基本上还是建立在非常模糊的状态,不了解,那么不了解,就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很多杂音噪语,有了这么多的杂音噪语就对我们国家不利,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的把“走出去”做好,这样我们才能占据主导地位,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发展下去。  【主持人】现在曲解历史文化的现象很流行,文化泛娱乐化成为当下的态势,对优秀的文化有极大的杀伤力,对此两位怎么看?  【高占祥】在戏剧、历史、小说、文学等等,现在也好、过去也好,常常有一些与历史不相符合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应该怎么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比如说历史的戏剧和历史的小说,还应该在允许它在真实的基础上,在一些个细小的细节问题上,允许它进行一些虚作,他作为一种艺术作品。但是现在有的就跟历史差的太多了,把历史的基本事实如果搞错了,对后代的影响是无穷的。因为许多人都是通过戏剧、小说、影视等等来了解历史,因此,我们的作家应该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感来对待这个问题。那么也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对于一些历史问题可以做一些重新的思索、思考,但是这种思索、思考不应该成为我们颠覆传统文化的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东西。有一些是带有颠覆传统文化的色彩,我觉得这一点也是要特别注意的。传统当中的优秀的东西要弘扬,糟粕的东西要剔除这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把历史的一些真实的、优秀的东西,或者说历史人物给颠覆了,那常常会造成一种悲哀,会造成一种混乱。因此,这个问题需要做具体的分析。  【主持人】王社长对于这种戏说历史,文化按泛娱乐化现象有什么看法?  【王明舟】戏说也好,泛娱乐化也好,首先必须建立在非常严谨的基础之上,包括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面,有一些文学的创造,我觉得更好的为广大观众服务,我个人观点觉得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歪曲历史,甚至对一些已有定论的东西具有颠覆性,提出这样的结论,我觉得如果没有新的严谨的理论依据,我觉得是很不严肃的,同时我想对于我们下一代的成长恐怕也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的,所以我个人虽然对一些戏说,当然是建立在严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戏说我不反对,但是我不太赞成。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请教两位,最近看到国外报导说未来增长最快的产业,包括电子化的出版,在十年内无纸时代就会到来,不知道北大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王明舟】时代在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文化时代,我想北大出版社确确实实在做这方面的思考。但是讲进入到无纸时代,这个不应该理解为绝对的没有纸的时代,互联网发展以后,我记得十年左右的时间,国外的出版界也跟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到传统出版、纸业出版会遭到多大的冲击的时候,我们请西方的一些出版家估计,传统出版基本上被颠覆的时候我们还能活多长时间?他们说大概五年。另一个也马上反对,说不不,大概要七年,那我想十年过去了,传统出版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各个国家也包括在欧美发达国家,传统出版没有明显的下滑,当然,随着其他经济环境因素的不同,各个国家传统出版有升有降,那么再早一点,当时比尔盖茨提出来无纸化办公,当时他说以后不需要纸了,报告也不要纸了,事实上过去了几年以后,一个现实的统计是纸业的使用量是增加而不是下降了。但是我想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新型的一种出版实实在在的增长非常快,那我想在未来的十年以后,应该会达到一个比较崭新的一个阶段。现在传统的出版社会面临到一个转型,所以我想北大出版社正在做这方面的思考。  【主持人】高主席怎么看待没有纸质书可读的时代?  【高占祥】王社长是搞出版的行家,有他的看法,我对这方面没有过多的思考和研究,但是我的出身是一个印刷工人,我在印刷厂里面干了将近20年,我对纸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我曾经写《文房四宝》的时候第一个写的就是纸,它已经成为四宝,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种无纸的读物会越来越多,但是我想不管是再过五年、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这种无纸的书,读书也好、书也好,我想是不可能全部把纸消灭了。这种有纸的书会永远存在,只是一个量而已,如果说书都没有纸了,印出来的东西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装饰,是一种生活当中、视觉当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我的书房没了,我就觉得我的家没了,将来不是说是看不着书了,都是一台电脑了,那我会感觉到精神上的空虚和不习惯,当然,再过五代、十代的人他的习惯会改变,但是我想,这种电子读物,无纸的书肯定会越来越多,但是有纸的书永远不会消灭,这就是我的一种愿望,或者说一种理想

一看就知道是东软的同志。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2000字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毕业设计(东北电力大学毕业论文) 2009 年 03 月 19 日 星期四 16:22 论文主要内容包括 摘要 英文翻译 原始资料 计算书 说明书 参考文献 图纸 简单区域电力网络系统的一次或二次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第一章 设计依据 第二章 原始资料 第三章 接入系统设计 第四章 地方供电系统设计 第五章 主变选择(包括抽头选择或调整方式设计) 第六章 主接线设计(包括所用电设计) 第七章 短路电流计算 第八章 设备选择 第九章 继电保护配置 [正文]: 第一章设计依据 根据××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任务书 第二章原始资料 为了满足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经上级批准,决定新建 110KV 盐北变电所。 一. 设计资料 (一) 新建的盐北变电所各电压级负荷数据,回路,同时率等见表 3。 盐北变电所每年负荷增长率 5%,需考虑五年发展规划 变电所总负荷 s110=K 1(s35+s10) (1+5%) (二) 新建的盐北变电所,受电方案有两种: (1)从 110K 盐城东郊变受电距离 30KM(本课题做)(2)从 110KV 灌南变受电距离 35KM(本课题不 ; 做) ,电力系统接线图见图 1 (三) 电力系统,各厂、所、输电线等主设备技术参数见表 1、2、3、4、5。 (四) 其它原始资料: 所址:地形地势平坦、土址电阻率为 5×10 欧?厘米,所址高于百年一遇最高洪水位。所 址所在地气候,平均气温 15℃,最高气温 35℃,最低气温-15℃。 交通:紧靠国家二级公路,进所公路 4 公里。 水源:变电所附近有河流供方方便,水量充足。 二.设计内容 (一) 接入系统设计: 确定接入系统输电线路回路数及导线截面。 (二) 地区供电系统设计: 根据地区负荷性质及供电距离,确定供电线路数及导线截面。 (三)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变电所主变压器台数及容量、型号、规格。 (四) 通过电压计算、选择主变分接头或调压方式。 (五) 根据所确定的主变方案和进出线回路数,通过技术分析、论证,确定待建变电所的 主接线。 (六) 确定待建变电所的所用电方案(所用变压器台数、型号、容量和自用电接线型式, 所用电负荷按 1%变电所容量计) 。 (七) 电气设备选择 1. 为选择电器设备和继电器保护整定需要,计算三相短路电流。 2. 选择变电所电气一次设备(断路器、隔离开关、PT、CT、母线、避雷器及中性点接地 设备) 。 (八) 继电保护 根据继电保护要求,确定变电所各元件继电保护配置。 [摘要]: 本设计说明书是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结合“电气设备”“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电 、 、 力系统稳态分析”“继电保护”“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等有关书籍而制定的,是我 、 、 三年大学学习的总结。 三年中,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对我的学习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有很大 的促进使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不仅思想上有了大的收获,知识上也有质的突破。 同时也注重于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与实际工作中 ,增强了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次设计的新建 110KV 变电所本着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充足的电能,最大限度地满足 用户的用电需要,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的原 则进行设计。是针对接入系统设计:确定接入系统输电线路回路数及导线截面。地区供电系 统设计: 根据地区负荷性质及供电距离, 确定供电线路数及导线截面。 通过技术、 经济比较, 确定变电所主变压器台数及容量、 型号、 规格。 通过电压计算、 选择主变分接头或调压方式。 根据所确定的主变方案和进出线回路数,通过技术分析、论证,确定待建变电所的主接线。 确定待建变电所的所用电方案(所用变压器台数、型号、容量和自用电接线型式,所用电负 荷按 1%变电所容量计) 。电气设备选择:为选择电器设备和继电器保护整定需要,计算三 相短路电流。选择变电所电气一次设备(断路器、隔离开关、PT、CT、母线、避雷器及中 性点接地设备) 。继电保护根据继电保护要求,确定变电所各元件继电保护配置。 Prolegomenon This design explains is basis of graduate design assignment book, combine bear on book that 《electric equipment》 、 《electric system steady condition analyzing》 、 《relay safeguard》 、 《electric engineering specialty enchiridion of graduate design》,this is my summarize of three years in university In three years, depend on teachers go to supervise, acquire many knowledge, promote me that learning 、 work and live, ceaseless challenge me and enrich me, not only my inwardly harvest and that go up Likewise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This time design of 110KV substation tenet that in order to afford ample electricity of country every department, ensure power supply, ensure power supply finer quality, and promote electric system This time design of running system design (fix on transmit electricity circuitry loops of running system and section of circuitry); fix on number that mains transformer of substation, and capability 、type、specification; compute voltage、choose tap place, compare economy and technology; fix on power supply blue print of substation; compute electrical current of three route short circuit ; choose electric equipment (breaker、seclusion switch、PT、CT、 generatrix、arrester、grounding equipment )and relay safeguard , fix on relay safeguard configure of [参考文献]: 《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水力电力出版社 《电力系统设计设备参考资料》 河海大学出版社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 水力电力出版社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 水力电力出版社 《电力工程设计手册》 水力电力西北电力设计院 《发电厂电气部分》 水力电力出版社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 水力电力出版社 《电力系统课程设计及毕业参考资料》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辑词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是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本科和博士生的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硕士研究生就读电气工程所属的5个二级学科之一  电气工程 代号080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代号00802  080801电机与电器  08080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808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学制:2年--3年。  授予学位:工学硕士。  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所设置的方向  东北电力大学  01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0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控制   03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04 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   05 FACTS 及直流输电   06 电力系统分析与仿真   07 电力市场   08 电能质量分析与监测   09 综合自动化与继电保护   华北电力大学  01电力系统分析、运行与控制  02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  03电力经济分析  04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  05智能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06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07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  08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诊断  3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究方向  (1)智能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对电力系统电保护的新原理进行了研究,将国内外最新的人工智能、模糊理论、综合自动控制理论、自适应理论、网络通信、微机新技术等应用于新型继电保护装置中,使得新型继电保护装置具有智能控制的特点,大大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水平。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多年研究,研制的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能够适用于35kv~500kv各种电压等级变电站。微机保护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  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电力工业技术经济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了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深入探讨并明确了运营流程中各步骤的具体规则;提出了适合我国现阶段电力市场运营模式的期货交易(年、月、日发电计划)、转运服务等模块的具体数学模型和算法,紧紧围绕当前我国模拟电力市场运营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3)电力系统实时仿真系统  对电力负荷动态特性监测、电力系统实时仿真建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引进了加拿大teqsim公司生产的电力系统数字模拟实时仿真系统,建成了全国高校第一家具备混合实时仿真环境的实验室。该仿真系统不仅可进行多种电力系统的稳态及暂态实验,提供大量实验数据,并可和多种控制装置构成闭环系统,协助科研人员进行新装置的测试,从而为研究智能保护及灵活输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了一流的实验条件。  (4)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  电力系统运行人员培训仿真系统是针对我国电力企业职工岗位培训的迫切要求,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最新成果和传统的电力系统分析理论相结合,利用专家系统、智能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进行电力系统知识教学、培训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本系统设计新颖,并合理配置软件资源分布,教、学员台在软件系统结构上耦合性很少,且系统硬件扩充简单方便,因此学员台理论上可无限扩充。  (5)配电网自动化  在中低压网络数字电子载波ndlc、配网的模型及高级应用软件pas、地理信息与配网scada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其中,ndlc采用了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高了载波接收灵敏度,解决了载波正在配电网上应用的衰耗、干扰、路由等技术难题;高级应用软件pas将输电网ems的理论算法与配网实际结合起来,采用了最新国际标准iec61850、61970cim公共信息模型;采用配网递归虚拟流算法进行潮流计算;应用人工智能灰色神经元算法进行负荷预测。  (6)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对在线测量技术、实时相角测量、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小电流接地选线方法、电力系统振荡机理及抑制方法、发电机跟踪同期技术、非线性励磁和调速控制、潮流计算的收敛性、电网调度自动化仿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基于柔性数据收集与监控的电网故障诊断和恢复控制策略、电网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非线性理论、软计算理论和小波理论在电力系统应用方面,以及在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算法和新的实现手段进行了研究。  (7)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结合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将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以及进化理论应用到电力系统及其元件的运行分析、警报处理、故障诊断、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用研究。在上述实用软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力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的研究,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8)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开展了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理论和控制算法、各种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灵活交流输电系统、直流输电的微机控制技术、动态无功补偿技术、有源电力滤波技术、大容量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和新型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9)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通过将传感器技术、光纤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模式识别技术等结合起来,针对电气设备绝缘监测方法和故障诊断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基础研究,开发了发电机、变压器、开关设备、电容型设备和直流系统等主要电气设备的监控系统,全面提高电气设备和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4 设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研究生专业的高校及排名  1 清华大学 A+   2 西安交通大学 A   3 重庆大学  4 华中科技大学 A   5 西南交通大学  6 天津大学 A

以后希望到我毕业的时候能跟你要 哈哈

自己有脑子 自己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