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中国文学研究杂志投稿

发布时间:

中国文学研究杂志投稿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编辑部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丛刊》创刊于1979年11月,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代表着本学科领域的最新与最高研究水平。大量新的专业人才都是通过《丛刊》首次或屡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丛刊》为培养这一学科的新生力量做出了贡献。注重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当代性,鼓励独创性见解,热情扶持新生力量是《丛刊》的一贯指导方针。《丛刊》创刊之始,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北京出版社合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5年,改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作家出版社出版。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王瑶先生担任《丛刊》首任主编,第二任是樊骏先生,第三任由吴福辉、钱理群共同担任,第四任由吴福辉、温儒敏共同担任。现任主编为吴义勤、温儒敏。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丛刊》已经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已经成为专业性的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全国核心期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为来源期刊,成为值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学中文系师生长久保存的参考书,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丛刊》从2005年改为双月刊,2011年起改为月刊。 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主办: 中国现代文学馆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32开ISSN: 1003-0263CN: 11-2589/I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来稿请直接寄至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延误。二、来稿须未曾在其他刊物发表,并符合本刊稿例格式。非经同意,电子邮件、软盘、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三、寄交打印稿需用A4纸单面打印;寄交手写稿,需用16开稿纸誊写清楚,一字(含标点符号)一格。欢迎附电子文本。请在文末标明来稿字数。四、来稿需有200字以下的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并务请用另页附上:作者姓名、任职机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或传真、电子信箱。五、引文及注释:A.作者应对照原著认真核对引文,请勿直接从网上下载引文。B.注释采用尾注。必须准确标明1.作者/编者/译者;2.书名/文章题目;3.出版社;4.卷期/出版年月;5.页码等资料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码。C.引文注释范例:1.①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2.②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1月,第20页。六、书评稿需寄一本样书。七、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赠样书。稿酬从2008年起上调为60元/千字。 为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从2011年第一期开始,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月一期,全年12期,容量大大扩展了。还有一个变动,就是打通“现代”与“当代”的界限,既发表现代文学也发表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过去《丛刊》也发表过少量“当代”的文章,时限主要是“文革”之前的,更明确把“当代”的研究也纳入刊发的范围,但要求是偏重文学史的研究性论文,不发表一般的评论。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学科,没有必要再细分,“打通”才有利于视野展开,有利于研究深入。至于定位在发表研究性学术论文,是为了区别于其他评论性刊物,两者的功能及读者需求上都是有差异的。 为加强当代部分的编辑工作,《丛刊》编委会增聘了一些偏重当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编辑部将得到充实,审稿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年创刊,至今32年了。三十多年来,本刊始终致力于引领现代文学研究方向,呈现这个领域最优秀的成果,扶植现代文学新进的学者,支撑本学科的建设。本刊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一心靠学术品格与刊物质量,靠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跻身全国人文社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刊物行列,也是海外中国学研究最常用的刊物之一,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地位。《丛刊》的风格是“持重”,这可以说是本刊的学术个性,也是办刊的传统。王瑶先生那一代奠定的刊物方向,三十多年来我们是一直坚守的,走过来真不容易。 改版后的《丛刊》还是以学术为本,要保持她“持重”的风格。在当今比较浮躁的风气中,这“持重”的刊物个性尤显可贵,要坚持的确很难,但我们会努力。同时,也会注意不断把握学界的脉动,办得更加活跃,更加大气,也更能适应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需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现代文学研究会的会刊,同时又是在中国作协领导下、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期刊,是文学馆的一个窗口。现代文学研究会实质性地参与了刊物的工作,与文学馆一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改版后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编辑管理制度,和读者作者密切联系,扩大与争取更多更好的稿源,使刊物的学术质量与编辑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 我们恳切期望学界朋友和广大读者一如既往支持《丛刊》,因为《丛刊》过去是、今后仍然是我们大家切磋学问的平台,是交流成果、增进情感的美好园地。 吴义勤 温儒敏 2010年11月27日

网上可以自己查。

中国研究杂志投稿

。。。。不知道哎,你会给他寄出稿费?。。。。你出版费吧?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已发至你邮箱,请查收

什么意思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杂志投稿电子邮箱】要投稿?还是要07年第四期这本书?这书图书馆都有呀!这么出名的史学杂志,你找人向图书馆借一下!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投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刊设有中国文化论坛、百年文化思潮、哲学研究、名家序跋、讲子研究、当代学人、文化名人研究、文化与艺术等栏目。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中国文字研究杂志投稿

回答 一、《古文字研究》 中华书局 二、《中国文字》 《中国文字 新》 艺文印书馆 三、《中国文字研究》 (李圃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四、《中国古文字研究》 五、《中国文字学报》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哦殺祝您生活愉快~如果您觉得满意的话,请辛苦点一下赞哦!谢谢! 更多4条 

一、《古文字研究》 中华书局二、《中国文字》 《中国文字 新》 艺文印书馆三、《中国文字研究》 (李圃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四、《中国古文字研究》五、《中国文字学报》

1 、金文编校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2 、中国文字学史 (合作)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3 、说文部首形义通释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4 、说文解字考正 作家出版社 2005 年。5 、段玉裁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6 、说文部首形义新证 作家出版社 2007 年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 作家出版社 2006 年主编《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古代卷 作家出版社 2007 年 1 、非王卜辞中的“天”字研究—兼论商代民间尊“天”为至上神 载《中国文字研究》 2007 年第 1 辑(总第 8 辑)(人大)《语言文字学》 2008 年第 3 期转载 I2 、殷墟卜辞所见商人亡魂崇拜考 载《中国文字研究》 2007 年第 2 辑(总第 9 辑)3 、殷周禘祭探真 载《人文杂志》 1994 年第 5 期4 、甲骨刻辞卿史御史辨 载《松辽学刊》 1992 年第 2 期5 、释 壅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6 、读铭小记 载《考古与文物》 1997 年第 4 期7 、金文考释二篇 载《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8 、释两周铜器铭文中的“业”字 载《吉林大学古籍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9 、天亡簋铭的重新考察 载《中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6 月10 、古文字无倾头形“夭”字说 载《古文字研究》第 26 辑 中华书局 2006 年 10 月11 、古文字书编纂中应当注意的一个形体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七辑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年12 、《甲骨文编》正编笺识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 3 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13 、释楚简中的“辩”字 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 中华书局 2000 年 7 月14 、释战国楚系文字中从 的几组字 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 中华书局 2004 年15 、释 孪 载《汉字研究》第一辑 学苑出版社 2005 年 7 月16 、《尚书·盘庚中》“戚鲜”考辨 载《文史》 2004 年第 2 期(总第六十七辑)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解诂(一)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 年第 2 期1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三诂 载《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年1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孔子诗论》解诂(二)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 年第 2 期20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青铜铭文研究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 年第 6 期 ( 人大 ) 《语言文字学》 1999 年第 2 期转载。21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战国文字研究 载《古汉语研究》 2000 年第 2 期 ( 人大 ) 《语言 文字学》 2001 年第 4 期转载。22 、古文字学研究 载《 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考古学博物馆学卷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23 、金石学研究 载《 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考古学博物馆学卷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年24 、宋人在金文文献整理上的创获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2 年第 5 期。25 、也说包山楚简中的“受期”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 年第 4 期26 、 《老子》“大器晚成”即“大器无成”说补证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 年第 5 期27 、穆字的形义探索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7 月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28 、古汉字形义探索三篇 载《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29 、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 年第 2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30 、《说文》“诸,辩也”试解 载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 年第 5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七册收载31 、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 载《松辽学刊》 1994 年第 3 期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十二册收载32 、谈谈徐承庆对《说文解字注》的匡谬 载《陆宗达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年 《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第十二册收载33 、段玉裁对《说文》的改删补研究 载《许慎文化研究》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文艺出版社 2006 年34 、假设分句主谓之间“而”字新探 载《古汉语研究》 1990 年第 2 期35 、《左传》杜注对句法现象的揭示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3 年第 6 期 ( 人大 ) 《语言文字学》 1994 年第 4 期转载36 、甲骨文名词作状语探索 载《东北师大学报》 1998 年第 l 期37 、甲骨文中的“于”字被动式探索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8 年第四、五合刊 又载《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38 、字形分析和同源词系联 载《汉语词源研究 第一辑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2 月39 、夬系同源词系联 载《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4 年40 、《礼记·内则》“少者执床与坐”解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 年第 6 期41 、《国语》韦昭注匡谬一则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 年第 6 期42 、《 汉语大词典》“甚”释责备义商榷 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6 年第 6 期

《读者》就可以啊

中国美学研究杂志投稿

不好就业了,现在美学研究生太多了,遍地都是,还有很多博士还等待就业呢。我就是美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的,当年就业还可以,现在饱和了,就业方向主要是在高校教书,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能干什么。所以劝你在考之前慎重考虑。望采纳。

美学界对美本质尚无一致结论。因此,关于美本质探讨,依然还有必应。 探讨美本质,先应明确什么是事物本质。就客观性来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独有规定性(或曰特有属性集合);就人认识来说,本质是对这种独有规定性正确反映。这种反映形成概念,需用定义表述。依据逻辑学原则,定义应符合“被定义项=种差 邻近属”这一公式。其中“种差’,即是在“属”中显示独有规定性最经济表达形式。寻求美本质,质言之,也就是应寻求美之所以成为美质独有规定性。美,作为一种存在,其区别于他事物规定性是独有,所以,我们所寻求出美本质,也应该是唯一。 有学者认为,美本质不可能有终极结论,因为人对事物认识是永无穷尽。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诚然,人对物质有无穷层次事物,认识永难穷尽,永无终极。但是,人对“锁定”事物对象某一层面、某一性质,对事物间非物质性存在,如成分结构、长短轻重等等,认识是可形成终极结论。美,作为可找到固定层面(参见后表)一种事物属性,具有自身稳定质规定性,当人们排 除其词性级次变动不居干扰把它置于本原事物属性角度进行观照时,其本质是能被最终揭示。 我是应届生本文认为,美在本质上是事物一种关系属性。下面,分四个部分来探讨。 一 首先,我们对美本质进行初步推导。

美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是:到各大,中型学校/大学作教师或教职工作,到杂志社、报纸这些地方做文字编辑。一、学科简介1、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2、美学是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3、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二、培养目标1、全面、深入的美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创造性地从事美学研究、教学和实际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才。2、系统地掌握所学专业的理论、历史与现状,有较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对所学专业某一领域有较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有关专业研究进展的状况,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初步掌握第二外国语。三、研究方向1、古典诗学2、中国美学史(各个招生单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上以中山大学为例)四、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2、244法语或245德语或201英语一3、608西方哲学史或609中国哲学史公共试题4、816诗学思想史(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上以中山大学为例)五、相近学科与此专业相关的学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社会学,人类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当老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