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官网下载

投稿指南网--刊社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投稿指南的拼音缩写(tgzn)

武汉是在1938年10月27日完全沦陷的。1938年10月24日武汉东南北三面被围,为保存长期抗日军力,国民政府军委会下令撤退。10月26日日军第六师占领汉口,薄田支队占领武昌。10月27日日军116师与第六师一部占领汉阳。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歼灭日军近4万人。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自此日军的进攻势头被大大遏制,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你问的是哪方面的?大众类的有:知音,今古传奇,等,其他类的还有好多呢,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官网下载网址

《古代中国与世界》(刘家和)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uwjOcgcuxIJuWiZN9v6g 密码:0i8b    书名:古代中国与世界作者:刘家和豆瓣评分:2出版社:武汉出版社出版年份:1995页数:611内容简介:全书共收21篇论文,《谈学术工作的基础》一篇附在文末,是谈治学经历和体会。这21篇文章中前4篇是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的作品,其余的论文是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写就的。从内容上说,有社会经济史、政治制度史研究,也有学术史的研究;从研究的角度说,很多是中外古史比较的探讨。除了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的后期中间有一个断层外,21篇文章反映了他研究发展的逻辑,反映了论者在不同阶段研究的兴趣,认识的水平和认识的发展。如果说各个阶段有侧重面的话,那么,50、60年代是在社会史、经济史方面,也包括宗教史在内的文化史的内容;到了70年代以后,侧重研究的方面是包括史学、经学在内的文化史,同时也有社会史的研究;思考的重心,从对历史的客体的发掘,向历史的主体、史学主体的研究方面转移。这是兴趣的变化,也是研究领域的拓展,意蕴、内涵的深化,思维力度的增强。学者研究的重心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随着岁月的推移会有演变,还可能有变化,但重要的是一个史学家不满意已有的成就,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重复自己,而是在思考,在求索。作者简介:刘家和,男,1928年12月20日生,汉族,江苏省六合县人,无党派人士,教授。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55年10月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由苏联专家主讲的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1957年7月通过论文答辩毕业。自1952年起,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83年任教授。曾多次出国讲学、研究、参加学术会议,主要有:1986年3月至5月,作为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高级访问学者访问了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历史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1987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匹兹堡大学历史系任客座教授。1998年7月至12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任客座教授等。曾任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长,现任名誉理事长。并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北京史学会常务理事,美国《世界史杂志》编委等。刘家和教授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与中国先秦秦汉史研究,对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作了长期的艰苦努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所主编《世界古史》(吉林文史出版社),曾于1988年1月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曾作为《世界史》(吴于廑、齐世容二教授总主编)古代部分上册(世界上古史)主编,此书于1995年12月获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国家一等奖。2002年《古代世界文明史研究导论》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著有《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1995年),主编有《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导论》(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高教出版社,2001年9月)。另外与他人合作著、译作多种,撰有学术论文数十篇。曾带硕士研究生8人,博士研究生9人。讲授博士生课程有:中国古典研读及考证方法,古史比较研究实习等。现在正主持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的比较研究》,经费20万元;《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经费50万元。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Yit55DQ 提取码:uzoj     书名:武王克商之年研究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7-11页数:692内容简介:本书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的第一种;「夏商周断代工程」是 中国大陆「九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这项工程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要把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部科学化、量化,为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典籍中所得到公认的古代纪年,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因此要推求更早的年代,周武王克商之年即是重要的著手点。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首先在於这是商周两个朝代的分界点,因而是年代学研究上不可回避的。这一分界点的推定,对其後的西周来说,影响到王年数的估算;对其前的夏商而言,又是其积年的起点,如陈梦家先生《殷墟卜辞综述》所述:「在年代学上,夏商周三代是相牵联的,要求得殷代的绝对年代,首先要确定周代元年。」从年代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还在於这是一个可能的突口,由於伐纣系周朝建立之始,周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周(包括春秋战国)及其後文献中关於这一重大事件的叙述较多,而且含有若干历日和天象的记录,给运用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推算准备了一定的条件。这就使学者们能够在没有确定共和以上列王年数的情况下,直接去推定武王克商之年。事实上,自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这种推算的尝试。因为文献材料尚非充分,以及学者间对材料的理解有异,所采用的方法、角度也不相同,他们推出的武王克商之年彼此有相当大的悬殊。尽管如此,每位学者所走过的道路,总是有今天我们需要借鉴之处。只有在总结了前人的所有成果之後,我们才有希望前进一步。「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在现划论证和组织项目期间,有关学科的专家都对武王克商之年的推定这一关键问题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因此,在整个工程已建立的9个课题中,专门设置了「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这一课题。该课题下属4个专题:「武王伐纣时天象的研究」、「先周文化的研究与年代测定」、「周原甲骨的整理及年代测定」、「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基本的想法是,把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科技测年等学科结合起来,尽可能使用现代科学手段,吸收各方面成果。工作达列比较深入的阶段,大家迫切感觉到这个疑难课题上广泛借鉴和总结前人学说的必要。然而,涉及武王克商之年的学术文献数量非常繁复,资料极为分散,有些论著在几处大图书馆也难寻觅,造成研究工作的严重障碍。因而提出了蒐集编辑(还有翻译)这方面文献的设想。这一行动从年3月发轫,经过3个来月的时问,真正做到「竭泽而渔」,共辑集到各家论著一百多篇,随後精选出有代表性的57篇,结集成《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这本书。过去大家一般认为,关於武王克商之年的说法计有30多种,现在本书所反映的说法竟有44种。仅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本书的成绩。(以上内容系节录自李学勤所作序) 。作者简介:本书所收录的论文篇目如下:一、选编说明二、古代学者所定克商之年一览表三、近现代研究论文:公元前1127说论武王克殷年代,谢元震 撰。公元前1122说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吴其昌 撰。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日)岛邦男 撰。公元前1118说武王克商的年代,(日)成家彻郎 撰。公元前1112说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刘朝阳 撰。公元前1111说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董作宾 撰。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严一萍 撰。用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惟一月壬辰旁死霸史日考证,郑天杰 撰。公元前1106说西周考年,张汝舟 撰。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张闻玉 撰。公元前1105说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马承源 撰。公元前1102说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黎东方 撰。公元前1093说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葛真 撰。公元前1088说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88年说,(日)水野清一 撰。公元前1087说西周断代和年历谱,(日)白川静 撰。公元前1076说伐纣之记载检讨,丁驌 撰。公元前1075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唐兰 撰。公元前1071说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 ,李仲操 撰。公元前1070说西周年代综述(摘要),李仲操 撰。武王克殷之年,张政烺 撰。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读王国维《周开国年表》後记,刘启益 撰。公元前1066说周初之年代,(日)新城新藏 撰。公元前1065说关於商、殷的一些新闻,(美)哈特纳 撰。西周的年代与历法,白光琦 撰。公元前1063说周初的绝对年代,(日)山田统 撰。公元前1059说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彭瓞钧 撰。公元前1057说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张钰哲、张培瑜 撰。公元前1055说武王克殷年考,章鸿钊 撰。试谈西周纪年,荣孟源 撰。公元前1051说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高木森 撰。西周年代考,姜文奎 撰。公元前1050说三代年表,(英)叶慈 撰。公元前1049说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王保德 撰。公元前1046说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美)班大维 撰。公元前1045说西周之年历,(美)倪德卫 撰。《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夏含夷 撰。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 ,周法高 撰。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赵光贤 撰。公元前1044说武王克殷年月考,李丕基 撰。公元前1041说晚商的绝对年代,(美)吉德炜 撰。公元前1040说武王克商之日期,(美)倪德卫 撰。武王伐纣年代考,周文康 撰。公元前1039说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何幼琦 撰。公元前1030说周武王克殷日历,丁山 撰。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韩)方善柱 撰。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 撰。公元前1029说周武王克殷年代考,黄宝权、陈华新 撰。公元前1027说最初可纪之年代,梁启超 撰。殷周年代考,雷海宗 撰。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莫非斯 撰。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高本汉 撰。商殷与夏周的年代问题,陈梦家 撰。西周史事概述,屈万里 撰。周初年代平议,何炳棣 撰。公元前1025说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徵的结果及其处理的方法,劳干 撰。公元前1024说试论西周纪年,(日)平势隆郎 撰。公元前1018说西周年代考(摘要),周法高 撰。--------------------------------------------------------------------------------四、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论著要目:--------------------------------------------------------------------------------1130BC林春溥据《毛诗正义》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127BC谢元震,〈西周年代 〉,《文史》第29期1123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122BC刘歆,《世经》,《汉书‧律历志》。绍雍,《皇极经世》。刘恕,《通鉴外记》。郑樵,《通志》。金履祥,《通鉴前编》。马端临,《文献通考》。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燕京学报》6。吴其昌,〈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国学论丛》2卷1期1929。岛邦男,〈克殷年月考〉,《东洋学》14号1965。岛邦男,〈伐殷考〉,《文经论丛》创刊号11。岛邦男,〈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甲骨学》第11期1976。1118BC成家彻郎,〈武王克商之年代〉(修订版),《西周史论文集》。1117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引,商务印书馆。1116BC皇甫谧,〈帝王世纪〉引,《丛书集成本》。1112BC刘朝阳,《周初历法考》。刘朝阳,〈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天文学报》1卷1期1953。1111BC一行,〈大衍历议〉,《新唐书‧律历志》。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之西周年历谱〉,《史语所集刊》1952。董作宾,〈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期。严一萍,《何尊与中国年代》。严一萍,〈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中国文学》新8期。郑天杰,〈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史学汇刊》11期1981。1106BC张汝舟,〈西周年考〉,《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105BC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1982。1102BC黎东方,〈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台北)学生书局1975。1093BC葛真,〈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贵州工学院学报》2。1088BC水野清一,〈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引〉,据巴纳(Noel Barnard)"MetallurgicalRemains of Ancient China"1975。1087BC白川静,〈西周断代和年历谱〉,《金文通释》第5卷。1078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076BC丁驌,〈西周王年与殷世新说〉,《中国文字》新4期7。丁驌,〈西周王年新说更正〉,《中国文字》新5期198112。丁驌,〈伐周之记载检讨〉,《中国文字》新13期2。1075BC唐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新建设》3。刘启益,〈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在位年数〉,《文史》第13期。1071BC李仲操,〈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中原文物》1期1997。1070BC殷历家据《易纬‧乾凿度》推算邹伯奇,〈太岁无超辰说〉,《学计一得》。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张政烺,〈武王克殷之年〉,《洛阳考古四十年》。刘启益,〈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5。1067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殷正),《邃雅堂学古录》。1066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周正),《邃雅堂学古录》。新城新藏,〈周初之年代〉,《中国天文学史研究》。1065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董作宾推算),《邃雅堂学古录》。哈特纳,〈殷商的某些消息〉,《第14届科技史国际会议论文集》1974。白光琦,〈西周的年代与历法〉,《西周史论文集》。1063BC山田统,〈周初的绝对年代〉,《大陆杂志》15卷6期。1059BC彭瓞钧,〈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国天文学通报15》1983。1057BC朱右曾,张汝舟据《逸周书集训校释》推算。张钰哲,〈哈雷慧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史〉,《天文学报》19期1978。赵光贤,〈从天象推算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0。张培瑜,〈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人文杂志》5。1055BC章鸿钊,〈中国古历析疑〉,科学出版社1958。荣孟源,〈试谈西周纪年〉,《中华文史论丛》1。1051BC高木森,〈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华学月刊》11。姜文奎,〈西周年代考〉,《大陆杂志》82卷4期1991。1050BC《今本竹书纪年》。李兆洛,〈初建元以前历代甲子〉,《李氏合刻五种》卷三。叶慈(W P Yetts),《三代年表》(Chronological Tables of the Three Dynasties,"West" and "East" and the Zhou Dynasty),The Rulers of China,1957。1049BC王保德,〈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东方杂志》复刊後17卷7期1984。1047BC林春溥,〈古史考年异同表〉(按《史记》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046BC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商西周的天文年代〉(Astronomical Dates inShang & Western Zhou),Early China(7):81-82。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The Cosmo-PoliticalBackground of Heaven's Mandate),Early China(20),1995。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045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西周之年历〉(The Dates of Western Zhou),《哈佛大学亚细亚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3卷1983第2期。倪德卫(David S Nivison),〈《国语》「武王伐纣」天象辨伪〉,《古文字研究》第12辑。夏含夷,〈《竹书纪年》与武王克商的年代〉,《文史》第38辑。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大陆杂志》65卷5期1984。周法高,〈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1986。赵光贤,〈关於周初年代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2。赵光贤,〈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北京文博》1。1044BC李丕基,〈武王克殷年月考〉,《国民杂志》1卷5期1941。1041BC吉德炜(Keightley),〈晚商的绝对年代〉(Absolute Chronologhy),《商史的渊源》(Sources of Shang History)1978。1040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1040当为武王克商之年〉(1040 As the Dateof the Chou Conquest),Early China1982-1983倪德卫(David S Nivison),〈武王克商之日期〉,《竹书纪年》解谜第8章。周文康,〈武王伐纣年代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4。1039BC何幼琦,〈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何幼琦,〈西周的年代问题〉。何幼琦,〈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西周年代学论丛》。1035BC萧子显,《南齐书‧祥瑞志》。1030BC丁山,〈周武王克殷日历〉,《责善半月刊》20。丁山,〈文武周公疑年〉,《责善半月刊》1。方善柱,〈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大陆杂志》51卷1期1975。周清流,〈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西周年代考辨〉,《史学史研究》2。1029BC黄宝权,〈武王克殷年代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1029BC梁启超,〈最初可记之年代〉,《饮冰室全集》之四十七。雷海宗,〈殷周年代考〉,《武汉文史哲季刊》1931。莫非斯,〈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考古社刊》第5期1936。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商务印书馆。陈梦家,〈商殷与西周的年代问题〉,《历史研究》2。高本汉,〈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远东博物馆刊》17期。屈万里,〈西周史实概述〉,《史语所集刊》1971。何炳棣,〈周初年代平议〉,《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1025BC劳干,〈论周初年代问题与月相问题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7卷1期1974。劳干,〈论周初年代和召诰洛诰新证明〉,(台湾)《中研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1981。劳干,〈从甲午月食讨论殷周年代的关键问题〉,《史语所集刊》1993。劳干,〈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证的方法及其处理的结果〉,《史语所集刊》1996。1024BC平势隆郎,〈试论西周纪年〉,《中国古代纪年的研究》。1018BC周法高,〈西周纪年代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学报》第4卷1期1971。

读者,中国国家地理,财经天下。

基本上国字头单位主管的或者主办的都是国家级的!说其他的没用!只要期刊能在新闻出版总署可查,能在三大检索网站上任何一个网站收录都是正规期刊!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官网下载免费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Yit55DQ 提取码:uzoj     书名:武王克商之年研究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7-11页数:692内容简介:本书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的第一种;「夏商周断代工程」是 中国大陆「九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这项工程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要把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部科学化、量化,为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典籍中所得到公认的古代纪年,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因此要推求更早的年代,周武王克商之年即是重要的著手点。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首先在於这是商周两个朝代的分界点,因而是年代学研究上不可回避的。这一分界点的推定,对其後的西周来说,影响到王年数的估算;对其前的夏商而言,又是其积年的起点,如陈梦家先生《殷墟卜辞综述》所述:「在年代学上,夏商周三代是相牵联的,要求得殷代的绝对年代,首先要确定周代元年。」从年代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还在於这是一个可能的突口,由於伐纣系周朝建立之始,周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周(包括春秋战国)及其後文献中关於这一重大事件的叙述较多,而且含有若干历日和天象的记录,给运用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推算准备了一定的条件。这就使学者们能够在没有确定共和以上列王年数的情况下,直接去推定武王克商之年。事实上,自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这种推算的尝试。因为文献材料尚非充分,以及学者间对材料的理解有异,所采用的方法、角度也不相同,他们推出的武王克商之年彼此有相当大的悬殊。尽管如此,每位学者所走过的道路,总是有今天我们需要借鉴之处。只有在总结了前人的所有成果之後,我们才有希望前进一步。「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在现划论证和组织项目期间,有关学科的专家都对武王克商之年的推定这一关键问题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因此,在整个工程已建立的9个课题中,专门设置了「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这一课题。该课题下属4个专题:「武王伐纣时天象的研究」、「先周文化的研究与年代测定」、「周原甲骨的整理及年代测定」、「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基本的想法是,把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科技测年等学科结合起来,尽可能使用现代科学手段,吸收各方面成果。工作达列比较深入的阶段,大家迫切感觉到这个疑难课题上广泛借鉴和总结前人学说的必要。然而,涉及武王克商之年的学术文献数量非常繁复,资料极为分散,有些论著在几处大图书馆也难寻觅,造成研究工作的严重障碍。因而提出了蒐集编辑(还有翻译)这方面文献的设想。这一行动从年3月发轫,经过3个来月的时问,真正做到「竭泽而渔」,共辑集到各家论著一百多篇,随後精选出有代表性的57篇,结集成《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这本书。过去大家一般认为,关於武王克商之年的说法计有30多种,现在本书所反映的说法竟有44种。仅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本书的成绩。(以上内容系节录自李学勤所作序) 。作者简介:本书所收录的论文篇目如下:一、选编说明二、古代学者所定克商之年一览表三、近现代研究论文:公元前1127说论武王克殷年代,谢元震 撰。公元前1122说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吴其昌 撰。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日)岛邦男 撰。公元前1118说武王克商的年代,(日)成家彻郎 撰。公元前1112说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刘朝阳 撰。公元前1111说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董作宾 撰。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严一萍 撰。用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惟一月壬辰旁死霸史日考证,郑天杰 撰。公元前1106说西周考年,张汝舟 撰。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张闻玉 撰。公元前1105说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马承源 撰。公元前1102说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黎东方 撰。公元前1093说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葛真 撰。公元前1088说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88年说,(日)水野清一 撰。公元前1087说西周断代和年历谱,(日)白川静 撰。公元前1076说伐纣之记载检讨,丁驌 撰。公元前1075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唐兰 撰。公元前1071说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 ,李仲操 撰。公元前1070说西周年代综述(摘要),李仲操 撰。武王克殷之年,张政烺 撰。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读王国维《周开国年表》後记,刘启益 撰。公元前1066说周初之年代,(日)新城新藏 撰。公元前1065说关於商、殷的一些新闻,(美)哈特纳 撰。西周的年代与历法,白光琦 撰。公元前1063说周初的绝对年代,(日)山田统 撰。公元前1059说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彭瓞钧 撰。公元前1057说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张钰哲、张培瑜 撰。公元前1055说武王克殷年考,章鸿钊 撰。试谈西周纪年,荣孟源 撰。公元前1051说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高木森 撰。西周年代考,姜文奎 撰。公元前1050说三代年表,(英)叶慈 撰。公元前1049说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王保德 撰。公元前1046说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美)班大维 撰。公元前1045说西周之年历,(美)倪德卫 撰。《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夏含夷 撰。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 ,周法高 撰。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赵光贤 撰。公元前1044说武王克殷年月考,李丕基 撰。公元前1041说晚商的绝对年代,(美)吉德炜 撰。公元前1040说武王克商之日期,(美)倪德卫 撰。武王伐纣年代考,周文康 撰。公元前1039说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何幼琦 撰。公元前1030说周武王克殷日历,丁山 撰。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韩)方善柱 撰。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 撰。公元前1029说周武王克殷年代考,黄宝权、陈华新 撰。公元前1027说最初可纪之年代,梁启超 撰。殷周年代考,雷海宗 撰。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莫非斯 撰。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高本汉 撰。商殷与夏周的年代问题,陈梦家 撰。西周史事概述,屈万里 撰。周初年代平议,何炳棣 撰。公元前1025说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徵的结果及其处理的方法,劳干 撰。公元前1024说试论西周纪年,(日)平势隆郎 撰。公元前1018说西周年代考(摘要),周法高 撰。--------------------------------------------------------------------------------四、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论著要目:--------------------------------------------------------------------------------1130BC林春溥据《毛诗正义》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127BC谢元震,〈西周年代 〉,《文史》第29期1123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122BC刘歆,《世经》,《汉书‧律历志》。绍雍,《皇极经世》。刘恕,《通鉴外记》。郑樵,《通志》。金履祥,《通鉴前编》。马端临,《文献通考》。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燕京学报》6。吴其昌,〈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国学论丛》2卷1期1929。岛邦男,〈克殷年月考〉,《东洋学》14号1965。岛邦男,〈伐殷考〉,《文经论丛》创刊号11。岛邦男,〈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甲骨学》第11期1976。1118BC成家彻郎,〈武王克商之年代〉(修订版),《西周史论文集》。1117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引,商务印书馆。1116BC皇甫谧,〈帝王世纪〉引,《丛书集成本》。1112BC刘朝阳,《周初历法考》。刘朝阳,〈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天文学报》1卷1期1953。1111BC一行,〈大衍历议〉,《新唐书‧律历志》。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之西周年历谱〉,《史语所集刊》1952。董作宾,〈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期。严一萍,《何尊与中国年代》。严一萍,〈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中国文学》新8期。郑天杰,〈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史学汇刊》11期1981。1106BC张汝舟,〈西周年考〉,《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105BC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1982。1102BC黎东方,〈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台北)学生书局1975。1093BC葛真,〈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贵州工学院学报》2。1088BC水野清一,〈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引〉,据巴纳(Noel Barnard)"MetallurgicalRemains of Ancient China"1975。1087BC白川静,〈西周断代和年历谱〉,《金文通释》第5卷。1078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076BC丁驌,〈西周王年与殷世新说〉,《中国文字》新4期7。丁驌,〈西周王年新说更正〉,《中国文字》新5期198112。丁驌,〈伐周之记载检讨〉,《中国文字》新13期2。1075BC唐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新建设》3。刘启益,〈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在位年数〉,《文史》第13期。1071BC李仲操,〈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中原文物》1期1997。1070BC殷历家据《易纬‧乾凿度》推算邹伯奇,〈太岁无超辰说〉,《学计一得》。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张政烺,〈武王克殷之年〉,《洛阳考古四十年》。刘启益,〈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5。1067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殷正),《邃雅堂学古录》。1066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周正),《邃雅堂学古录》。新城新藏,〈周初之年代〉,《中国天文学史研究》。1065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董作宾推算),《邃雅堂学古录》。哈特纳,〈殷商的某些消息〉,《第14届科技史国际会议论文集》1974。白光琦,〈西周的年代与历法〉,《西周史论文集》。1063BC山田统,〈周初的绝对年代〉,《大陆杂志》15卷6期。1059BC彭瓞钧,〈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国天文学通报15》1983。1057BC朱右曾,张汝舟据《逸周书集训校释》推算。张钰哲,〈哈雷慧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史〉,《天文学报》19期1978。赵光贤,〈从天象推算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0。张培瑜,〈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人文杂志》5。1055BC章鸿钊,〈中国古历析疑〉,科学出版社1958。荣孟源,〈试谈西周纪年〉,《中华文史论丛》1。1051BC高木森,〈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华学月刊》11。姜文奎,〈西周年代考〉,《大陆杂志》82卷4期1991。1050BC《今本竹书纪年》。李兆洛,〈初建元以前历代甲子〉,《李氏合刻五种》卷三。叶慈(W P Yetts),《三代年表》(Chronological Tables of the Three Dynasties,"West" and "East" and the Zhou Dynasty),The Rulers of China,1957。1049BC王保德,〈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东方杂志》复刊後17卷7期1984。1047BC林春溥,〈古史考年异同表〉(按《史记》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046BC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商西周的天文年代〉(Astronomical Dates inShang & Western Zhou),Early China(7):81-82。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The Cosmo-PoliticalBackground of Heaven's Mandate),Early China(20),1995。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045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西周之年历〉(The Dates of Western Zhou),《哈佛大学亚细亚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3卷1983第2期。倪德卫(David S Nivison),〈《国语》「武王伐纣」天象辨伪〉,《古文字研究》第12辑。夏含夷,〈《竹书纪年》与武王克商的年代〉,《文史》第38辑。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大陆杂志》65卷5期1984。周法高,〈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1986。赵光贤,〈关於周初年代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2。赵光贤,〈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北京文博》1。1044BC李丕基,〈武王克殷年月考〉,《国民杂志》1卷5期1941。1041BC吉德炜(Keightley),〈晚商的绝对年代〉(Absolute Chronologhy),《商史的渊源》(Sources of Shang History)1978。1040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1040当为武王克商之年〉(1040 As the Dateof the Chou Conquest),Early China1982-1983倪德卫(David S Nivison),〈武王克商之日期〉,《竹书纪年》解谜第8章。周文康,〈武王伐纣年代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4。1039BC何幼琦,〈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何幼琦,〈西周的年代问题〉。何幼琦,〈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西周年代学论丛》。1035BC萧子显,《南齐书‧祥瑞志》。1030BC丁山,〈周武王克殷日历〉,《责善半月刊》20。丁山,〈文武周公疑年〉,《责善半月刊》1。方善柱,〈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大陆杂志》51卷1期1975。周清流,〈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西周年代考辨〉,《史学史研究》2。1029BC黄宝权,〈武王克殷年代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1029BC梁启超,〈最初可记之年代〉,《饮冰室全集》之四十七。雷海宗,〈殷周年代考〉,《武汉文史哲季刊》1931。莫非斯,〈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考古社刊》第5期1936。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商务印书馆。陈梦家,〈商殷与西周的年代问题〉,《历史研究》2。高本汉,〈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远东博物馆刊》17期。屈万里,〈西周史实概述〉,《史语所集刊》1971。何炳棣,〈周初年代平议〉,《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1025BC劳干,〈论周初年代问题与月相问题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7卷1期1974。劳干,〈论周初年代和召诰洛诰新证明〉,(台湾)《中研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1981。劳干,〈从甲午月食讨论殷周年代的关键问题〉,《史语所集刊》1993。劳干,〈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证的方法及其处理的结果〉,《史语所集刊》1996。1024BC平势隆郎,〈试论西周纪年〉,《中国古代纪年的研究》。1018BC周法高,〈西周纪年代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学报》第4卷1期1971。

《漕运码头》(王梓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LRQ2RA 提取码:kkt3     书名:漕运码头作者:王梓夫豆瓣评分:6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1页数:456内容简介:《漕运码头》小说以时世巨变的道光一朝为背景,对影响封建帝国甚深的漕运历史及流弊进行了详细考察,充分展示了大清王朝由盛向衰之际,从王室到中枢、从官场到民间的种种忧患及挣扎。书中无论忠良烈士或乱臣贼子。无论江湖人物或风尘儿女,皆刻画传神。作品文化底蕴深厚,品位高雅;故事悬疑丛生,可读性强。作为中国第一部描写漕运文化的长篇巨制,《漕运码头》出版以来好评如潮。2007年11月公布的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漕运码头》荣登榜首;由作者本人根据《漕运码头》改编的、阵容庞大、明星云集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漕运码头》将与《漕运码头》的阅读相映成趣。作者简介:王梓夫,北京通州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供职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编剧。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异母兄弟》、《漕运码头》、《遭遇复仇》;长篇报告文学《生命之光》、《兴旺之魂》、《大运河启示录》;长篇纪实文学《净化神圣的国土》、《仇城》(与人合作);中短篇小说集《昨夜西风》、《蜜月日记》、《都市里的11种爱情》、《格外》、《王梓夫小说选》、《男人气象》;《王梓夫自选集》(1~3卷):散文集《往事门前》、《感悟生命》;长篇随笔《寻求活法》;话剧《女儿行》(合作)、《夏威夷酒家》、《妃子楼》、《红河谷》及电视剧多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通州区文联名誉主席,北京西城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获得多种奖项,《漕运码头》荣登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榜首。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闻一多的简单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 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 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 《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开明;1982,三联 《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选自《闻一多全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有删节)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官网下载电子版

曾参加《人类学词典》、《社会学词典》的编写,合作主编“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心理学与中国发展》、《中国文化厄史》、《黄鹤楼志》、《大江东去——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著有《文化之道》、《中国人的传统角色》、《人类信息的沟通——传播史》,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心理学探新》、《大众心理学》、《武汉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现代传播》、《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献》、《读书》、《东方》、《社会科学战线》、《东南文化》、《民俗研究》、《寻根》、《民俗曲艺》(台湾)、《历史月刊》(台湾)、《中国文化月刊》(台湾)、《孔孟月刊》(台湾)、《国文天地》(台湾)等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一些著述曾被《新华文摘》、《书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民族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史》等专题)、《中国人民大学社科信息集萃》、《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以及美国的《世界日报》(World Journal)等报刊转载。一、 独著1.1999,《文化之道——人类学启示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2.1999,《中国人的传统角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二、 合著1.1997,《中国文化厄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三、 主编1.1999,《黄鹤楼志》(副主编并撰“概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四、 参编1.1988,《社会学词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2.1991,《人类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5月。五、 学术性文章1.1982,智力问题探新,《心理学探新》1982.4.2.1985,谈谈旅途社会调查,《社会(社会学杂志)》1985.5.3.1985,广西融水白云乡瑶族女不读书的研究,《民族研究》1985.5.4.1985,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瑶族教育情况调查,《广西民族研究》1985.1.5.1986,论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竞赛,《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6.1986,我国民族学如何为现实服务,《民族学与现代化》1986.4.7.1987,广西融水红瑶婚姻、家庭及习俗心态调查,《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7辑。8.1987,猿人转变新论,《未定稿》1987.23.9.1988,芦笙文化丛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8.1.10.1989,对早婚和不落夫家的新认识,《广西民族研究》1989.4.11.1990,勤奋耕耘六十余载著作等身桃李满园——记吴泽霖教授,《湖北社科通讯》1990.2-3.12.1990,文化与人格(译文),《民族译丛》1990.2.13.1991,试论宗教与民族心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4.14.1991,从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看人类起源的动力,《当代中国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11。15.1992,吴泽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评,《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4.16.1993,文化濡化及代沟,《社会学研究》1993.1.17.1993,吴泽霖民族博物馆思想管窥,《民俗研究》1993.1.18.1993,女娲神话中的一个关键细节的复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4.19.1993,《人类学辞典》求疵,《辞书研究》1993.5.20.1993,从田野中来,《读书》1993.9.21.1993,宗教意识论略,《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4.22.1993,我国各民族泥土造人神话的比较研究,《黔南民族》1993.1-2.23.1994,余响之余响,《博览群书》1994.2.24.1994,置于时空流中的自然崇拜——《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读后,《民族研究》1994.2.25.1994,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4.3.26.1994,论人类起源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3.27.1994,鸡子和宇宙蛋——创世神话中的生殖意象,《贵州民族研究》1994.2.28.1994,天人和谐——中国古神话透露的信息,《东方》1994.2.29.1994,女娲与依罗——土家族神话对古神话复原的启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1.30.1994,“混沌”与洪水神话的干连,《淮阴师专学报》1994.1.31.1994,生产、生殖、祖社及太阳树——中国古代桑文化谈片,《文史知识》1994.4.32.1994,“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落脚点,《湖北教育报》1994,4,18。33.1994,我国民族学发展中的缺憾,《社会科学战线》1994.4.34.1994,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读《明清宫廷疑案》,《博览群书》1994.6.35.1994,数字“七”发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4.36.1994,释“干栏”,《读写月报》1994.11.37.1994,世纪末再回首——读吴泽霖《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一书,《民族研究动态》1994.3.38.1995,心灵的战栗——美容手术失败的心理打击,《大众心理学》1995.1.39.1995,一幅重要的画面,《读书》1995.4.40.1995,宋代的妇女生活,《文史知识》1995.8.41.1995,宋元时期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冲击毁伤,《史学月刊》1995.4.42.1995,从人类学角度看社会控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4.43.1995,天梯考,《文献》1995.3.44.1995,广告中的男性中心观,《学习》1995.9.45.1995,妇女观的倒退,《光明日报》1995,10,4。46.1995,女娲抟土造人神话的复原,《寻根》1995.3.47.1995,中国民俗学攀升的坚实阶梯,《民俗研究》1995.3.48.1995,龙与中华文化的多元起源,《黑龙江民族研究丛刊》1995.3.49.1995,北方民族武力冲击对宋文化的双重毁伤,《湖北大学学报》1995.6.50.1996,人类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1.51.1996,论中国古代的桑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6.1.52.1996,中国元典文化寻踪,《社会科学动态》1996.5.53.1996,冯天瑜的文化之旅,《书城杂志》1996.3.54.1996,戊戌不缠足运动的文化透视,《社会学研究》1996.3.55.1996,女性与数字“七”,《民间文学论坛》1996.2.56.1996,人类学对政治的研究,《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一辑,民族出版社,1996,5。57.1996,放足与放心——戊戌不缠足运动的回顾,《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58.1996,宗法、保甲、乡约——两宋时期的乡村社会控制,(台湾)《历史月刊》1996.8.59.1996,“上骈生耳目”新解,(台湾)《孔孟月刊》1996.12.60.1997,说须发,《文史知识》1997.1.61.1997,丐帮与丐——一个社会史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1997.1.62.1997,中国神话的演化轨迹,(台湾)《历史月刊》1997.3.63.1997,闲说皇帝,《东方文化》1997.2.64.1997,成长的界标——中华民族的成年礼,《寻根》1997.4.65.1997,名士与名妓,(台湾)《历史月刊》1997.6.66.1997,民族史研究的有益尝试,《中国社会科学》1997.6.67.1997,“金莲要小,牌坊要大”——宋代的妇女生活,《书摘》1997.12.68.1997,畲文化二元性论纲,《畲族民俗风情》,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4。69.1998,婚嫁与新娘——一个历史民俗学的考察,《民俗研究》1998.1.70.1998,寡妇问题——社会史立场的检诘,《湖北大学学报》1998.2.71.1998,盘古的来历,(台湾)《民俗曲艺》111期(1998年1月)72.1998,巫的原始及流变,《东南文化》1998.2.73.1998,从“粤人蓄婢”说开去——关于奴婢角色的风俗史话,《广东民俗》1998.2.74.1998,可怜薄命作君王——历史上的角色错位现象,(台湾)《国文天地》第14卷第2期(1998年7月)75.1998,门子与门人,《文史知识》1998.10.76.1998,追忆泽霖先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4.77.1998,从《评皇券牒》看瑶人的边际心态,《民族艺术》1998.4.78.1998,从婚俗看婚姻的本质,《广东民俗》1998.4.79.1998,中国历史上的流民,(台湾)《历史月刊》1998.8.80.199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台湾)《国文天地》1998.12.81.1999,关于中国的大家庭,《读书》1999.1.82.1999,侠士论谈,(台湾)《历史月刊》1999.1.83.1999,试伦宗教的文化沟通本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2.84.1999,中医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数字“七”与女性的关系为例,(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2.85.1999,中国历史上女性的反礼教行为,(台湾)《历史月刊》1999.4.86.1999,文化的命运,《光明日报》1999,5,13。87.1999,婚礼:文化的确认与民俗的展示,《广东民俗》1999.2.88.1999,中国传统家庭的人生角色——以几种女性角色为例,(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编《中国家庭及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汉学研究中心出版,1999年6月。89.1999,家庭类型研究及中国的家庭类型,《社会科学动态》1999.6.90.1999,“苍颉四目”试解,《文献》1999.3.91.1999,都市困境——人类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东方》1999.8.92.1999,假设与验证的循环推进——由《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想到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路向,《湖北大学学报》1999.4.93.1999,文化:越问越糊涂,《民族艺术》1999.3.94.1999,中国历史上的君子,《湖北方志》1999.5.95.1999,关系和关系研究——介绍《中国城市的工作和不平等》并以此纪念吴泽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南方民族研究论丛》第4辑,民族出版社,1999年9年9月。96.1999,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关状元的风俗史话,《民俗研究》1999.3.97.2000,图穷匕现话刺客,(台湾)《历史月刊》2000.2.98.2000,宗族文化与社区历史——以湖北土家族地区为例,《湖北大学学报》2000.1.99.2000,以人为中心——《潘光旦选集》读后,《博览群书》2000.3.100.2000,敬老传统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光明日报》2000,3,3。101.2000,记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吴泽霖先生,《武汉文史资料》2000.2.102.2000,人文精神和文化转型——冯天瑜教授的学术理路,《武汉文史资料》2000.4.103.2000,粉墨生涯话优伶,《文史知识》2000.2.104.2000,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东方》2000.6.105.2000,文化中的边缘人,《民族艺术》2000.2.106.2000,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平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4.107.2000,解决问题知难而上——人类学者访谈录,《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3.108.2000,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一种力量,《东南文化》2000.7.109.2000,传统社会中的妇女抗争,《光明日报》2000,11,3。110.2000,民俗(含“概况”、“过年”、“饮食习俗”),《武汉年鉴(2000)》“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0年8月第1版。111.2001,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中国教育报》“学园”,2001,1,10。112.2001,民间故事:谁在讲谁在听——以廪君盐神故事为例,《民间文化》2001.1.113.2001,人类学关于环境与生活类型的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1.1.114.2001,居住模式与生育文化,《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2.115.2001,生育文化与宜昌经验,《治本之路》,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年5月。116.2001,民俗(含“概况”、“庙会”、“行”、“游戏”、“礼品”),《武汉年鉴(2001)》“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1年7月第1版。117.2001,警惕及集体名义下的学术腐败,《光明日报》2001,8,16。118.2001,《艺术民俗学》评述,《民俗研究》2001.2.119.2001,对时间与空间、文本与生活的关注——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读后,《湖北大学学报》2001.5.120.2001,对土家族文化的一点认识(代序),《社区历史与乡政村治》,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121.2001,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现代化问题与文化多样性,《世界民族》2001.6.122.2002,基督教礼仪文化的追索——读康志杰著《基督教的礼仪节日》,《江汉论坛》2002.2.123.2002,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土家族文化的发生学阐释》读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124.2002,从《创世纪》说开去——谈谈中国各民族的人类起源神话,(台湾)《国文天地》2002.4.125.2002,民俗(含“概况”、“电子贺年”、“公共空间·综合性娱乐场”、“公共空间·民俗饮食文化街”),《武汉年鉴(2002)》“社会生活”,武汉年鉴社编辑出版,2002年7月第1版。126.2002,人类家庭的文化透视,《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4.127.2002,21世纪前十年中国民族学面临的任务,《民族学论集——兰州2001民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128.2002,生育文化与民俗心理学,《湖北大学学报》2002.3.130.2003,人类生育、社会控制与文化心理氛围——从民族志材料出发对生育文化的讨论,《民族研究》2003.3.131.2003,文化、文化结构与文化心理,《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月。132.2003,中华民族的待老之道——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层面展开的讨论,《民族学通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为了更好地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得政府教育信息,根据《武汉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编制本指南。一主动公开●公开范围向社会免费公开的信息范围参见《武汉市教育局政府信息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在本机关的网站上查阅《目录》,(,也可以到市教育局办公室查阅该目录(地址:汉口常青路58号)。●公开形式主要采取网上公开、电子邮箱受理两种方式。此外,还通过有关报纸和杂志报道等辅助性的公开方式。网上公开的信息,除机构职能类、政策法规类信息以外,网上留存的期限为半年。超过留存期的信息,不再网上继续公开。●公开时限各类政府信息产生后,本机关将尽量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公开,最晚自信息产生后的15日内公开。二依申请公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本机关主动公开以外且不属于《暂行规定》第十条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可以申请获取。●受理机构市教育局办公室;办公地址:汉口常青路58号;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1:30,下午2:40—5:00。●公开范围首批可以依申请公开的信息范围参见本机关编制的《目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在本机关网站上查阅《目录》。●受理方式自2004年7月1日起通过电子邮箱正式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提出申请向本机关提出申请的,填写《武汉市教育局信息公开申请表》(样本见附表,以下简称《申请表》)。《申请表》可以从本机关网站上下载电子版,也可以在受理地点领取(《申请表》复制有效)。填写后通过电子邮箱传递。为了提高处理申请的效率,申请人对所需信息的描述请尽量详尽、明确;若有可能,可提供该信息的标题、发布时间、文号。●申请处理(1)审查本机关收到申请后,将对申请的要件是否完备进行审查,对于要件不完备的申请予以退回,要求申请人补正。申请获取的信息如果属于本机关已经主动公开的信息,本机关中止受理申请程序,告知申请人获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单件申请同时提出几项独立请求的,鉴于针对不同请求的答复可能不同,为提高处理效率,建议申请人就不同请求分别申请。(2)登记对于《申请表》填写完整且申请人提供了有效身份证明的申请及时登记,并根据收到申请的先后顺序进行处理。(3)答复根据收到申请的先后次序进行处理, 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按下列情形予以答复(特殊情况经审批可延长15个工作日)。①属于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申请人该政府信息;②属于部分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申请人部分公开的理由及能够公开的内容;③属于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的理由;④不属于本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告知申请人获得该政府信息的方法和途径;⑤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告知申请人实际情况。三救济方式及程序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我局未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市教育局监察室申诉或投诉办公地址:汉口常青路58号;也可以向市监察机关或者上级政府机关举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我局违反《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武汉市人民政府或湖北省教育厅申请行政复议,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武汉文史资料杂志电子版下载官网

okmnhytgf

隋炀帝废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考试,唐朝完善增加明经、殿试。

隋朝时候,还是沿袭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讲究子承父业,门阀子弟基本垄断了官场。当然,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但隋朝38年的历史上,考取秀才进士的人数屈指可数相对于一万多官员来说,不到十位数的寒门人数,实在不能说是科举取士白衣卿相神马的,都是传说。且,科举制度,重在“举”字,必须由官员推举,每州一人,到朝廷科考的时候,还由朝廷七贵把持,基本上寒门士子无望唐朝也差不多吧,要不李白杜甫什么的,这些人这么郁闷呢?好歹李白还是陇西李氏啊你想得没错,这盛世里选公务员,也是权贵间的游戏。

首创科举制,影响中国1500年选官制度,到今天依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