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在知网能检索吗

发布时间: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在知网能检索吗

教育核心期刊还蛮多的,你要的是什么类型的期刊?教育也有分类别的哦

教育类比较好的核心期刊目录: 《作家》 08北大核心 半月刊 《时代文学》 08北大核心 双月刊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核心 双月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08北大核心 双月刊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统计源核心期刊 双月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08北大核心 月刊 《西南农业学报》 08北大核心 双月刊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8北大核心 《小学教学研究》 04核心 旬刊 这些期刊都是本站长期合作的期刊,需要发表直接联系客服

是中文核心期刊,水平在石油类的里面一般了,不算很厉害,中下水平。但是由于是学校的学报,自己学校投的比较多,发表周期长。文章要是水平高,可以考虑石油学报,石油大学学报

是的, 北大中文核心 名单里有这个期刊。这个期刊应该很容易投,基本上都能中,但是审稿周期比较长,而且不是SCI收录。如果文章内容新颖,我还是推荐投JPSE或SPE 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增刊吗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设有1个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各级科研基地平台共计91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国援建技术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协作)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际合作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省级实验科研基地3个,厅局级及横向合作科研基地46个,校级研究中心(所)5个。 2014年,学校成立世界上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2015年西油与川大联合共建测井实验室。 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实体建设的科研基地(平台)情况表序号名称级别依托单位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国家级 石工院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 国家级 石工院 3 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协作,含3个研究室) 国家级 石工院、机电院 4 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硫沉积评价技术研究所) 国家级 石工院 5 煤层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6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家级 石工院 7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8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西南石油大学) 国家级 学校 9 中美联合数据工程与数据分析实验室 国际合作 计科院 10 油井完井技术中心(联合国援建) 国际合作 石工院 11 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省部共建) 机电院 12 天然气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石工院 13 油田化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石油大学) 教育部(部级) 化工院 14 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中心) 国土资源部(部级) 地科院 15 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地科院 16 油气田应用化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化工院 17 能量转换与储存先进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18 油气消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19 四川省天然气开发与开采研究实验基地 省科技厅(省级) 石工院 20 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 省教育厅、社科联(省级) 学校 21 能源安全与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省社科联 马院 22 四川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科技厅(省级) 材料院 23 四川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4 四川省石油天然气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机电院 25 四川省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石工院 26 四川省页岩气资源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 省教育厅(省级) 地科院 27 中国石油石油管重点实验室-石油管力学和环境行为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8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井液重点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29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欠平衡钻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0 中国石油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特殊气藏开发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1 中国海洋石油(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2 中国石油高含硫气藏开采先导试验基地—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3 中国石油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压裂酸化数值模拟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4 中国石油油气储运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复杂天然气集输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 35 中国石油HSE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化工院 36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重点实验室沉积—成藏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7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钻头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机电院 38 中国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页岩气地球物理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39 中国石油测井重点实验室工程测井研究室 集团公司级 地科院 40 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 集团公司级 石工院/机电院 41 四川省高校岩石破碎学与钻头研究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机电院 42 四川省高校天然气开采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3 四川省高校测控技术与自动化研究室 省教育厅(厅级) 电信院 44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测井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石工院 45 四川省高校石油工程计算机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计科院 46 四川省高校石油与天然气加工重点实验室(自筹) 省教育厅(厅级) 化工院 47 四川省高校油气田材料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材料院 48 四川省高校结构工程重点实验室 省教育厅(厅级) 土建院 49 四川省环境保护油气田污染防治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 省环保厅(厅级) 化工院 研究领域 序号研究领域特色及主要研究方向一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低渗透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复杂油气藏压裂酸化理论与应用技术 裂缝性油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有水气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高含水期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 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与特殊气藏开发理论及配套技术 注气提高采收率理论及配套技术 恶劣条件油藏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采油工艺技术 复杂非常规油气藏数值模拟理论和方法研究 非常规天然气储层成因与描述技术 储层损害与储层保护 欠平衡钻井技术研究 油气井固井理论与实验研究 管柱力学 工程岩石力学 完井方法 钻井液处理剂作用机理及钻井液化学 深井复杂井与特殊工艺井钻井技术 水射流研究与应用 石油工程测井及应用 钻井信息、仿真与最优化 油气管道仿真及优化技术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 天然气管道储气及调峰技术 二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地质学 油气层保护矿物岩石学 油气藏地球化学及成藏理论 储层描述与储层分布预测 剩余油分布研究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 新型电法非地震勘探系列技术研究 非线性信号处理及其在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碳酸盐岩测井评价技术 低孔低渗油藏评价技术 油藏整体描述技术 油气层保护的地质评价与研究 古应力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裂缝预测 深部油层采油后期地质效应 石油微生物研究 微生物造岩成丘研究 三 机械工程 机械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 现代制造技术及方法研究 岩石破碎与钻头研究 钻采工具及设备研制 特殊采油工艺方法及设备研究 石油装备与工具基础理论研究与产品开发 石油机械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 软件开发 四 化学工程与技术 油气井建井化学浆添加剂研发 采油化学 驱油剂研发及驱油体系研究 低渗透油藏开采化学助剂研发 稠油开采 石油天然气化学防腐 油气田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 石油天然气安全技术研究与评价 石油加工 天然气处理与加工 生物质能源研发 理论与计算化学 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石油信息化 计算机模拟与仿真 嵌入式系统 软件工程 数据库系统 六 建筑科学与工程 工程结构与系统现代设计理论 复杂结构与系统数值分析计算方法 结构系统安全性、耐久性、检测与维修加固 工程项目与企业的质量工程与卓越绩效评价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构健康检测理论与方法 岩土工程勘察与爆破技术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与管理技术 储气系统、输配气管网规划设计与系统仿真 七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 油气田用高分子材料研究 油气田用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材料表面工程研究 超细材料与应用研究 八 应用数学 应用微分方程与数值计算 应用概率统计 最优化与决策 石油工程仿真模拟计算 石油工程信息分析与处理 石油工程数值计算 九 仪器科学与技术 油气测试计量及标准化技术 油气检测与自动化装置 传感器及无损检测技术 油气智能测控系统 智能化仪器及计算机测控技术 智能结构系统与仪器 十 石油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 油藏经营管理 石油人力资源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项目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系统管理和优化 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及应用 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 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化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现代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 人力资源管理 石油技术经济及管理 14.会计与财务管理 15.石油天然气经济研究 16.石油产业组织创新研究 17.企业理论研究 18.农林经济研究 十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社会工作与管理 应用社会学 十二 法学 民商法学 刑事法学 经济法学 环境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 法理、行政法学 十三 外国语学及应用语言研究 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育 语言学 十四 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管理 科研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底,学校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69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发明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90多项。2015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56亿元。 “十一五”以来,发表论文13593篇,专著339部。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申请专利2120项,其中发明专利1305项,实用新型专利815项,学校共授权专利1140项,其中发明专利569项,实用新型专利571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十二五期间)  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 一 2015 2 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 2015 3 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研发与应用 特等 2014 4 大型复杂储层高精度测井处理解释系统CIFLog及其工业化应用 二 2014 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理论与关键技术 二 2013 6 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特等 2012 7 超高温钻井流体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二 2012 国家技术发明奖  序号成果名称等级时间1 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二 2013 ESI国际高被引学术论文序号单位姓名论文名称期刊名称级别出版年份1 理学院 田俊康 Improveddelaypartitioningmethodtostabilityanalysisforneuralnetworkswithdiscreteanddistributedtime- 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233(2014)152–164 ESI 2014年 科研经费 西南石油大学科研经费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年份金额2008年全年实到科研经费两亿多元2009年07亿元2010年7亿元2011年2亿元2012年67亿元2013年6亿元2014年3亿(以上资料来源: ) 学术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已被中国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主要刊登石油专业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学术与技术论文、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前沿问题的讨论与争鸣,突出反映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西南石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CNKI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能源发展研究、政治学与社会学、法学、文史哲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中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性的学术论文。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由成都校区图书馆和南充校区图书馆两部分组成。南充校区图书馆由应用技术学院管理。馆藏以石油天然气文献为特色,理、工、管、经、文、法、教等不同学科协调发展。纸本图书183万册,电子图书125万册,电子期刊3万种,订购印刷型期刊1834种,购买数据库40个。图书馆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CASHL)、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教育部CALIS中心、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国石油信息所、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等文献机构进行馆际互借、文献代复制和代传递服务。与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的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合作,在该馆建立科技查新代办站,直接为该校科研工作者提供查新服务。图书馆结合该校的教学科研实际,自行研发多种服务类型的数据库系统平台:该校硕博士论文检索与提交系统、文献传递与咨询平台、远程访问系统、决策参考信息专题网站、图书馆事实数据库、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系统、教师教学参考园地等。1997 年,图书馆建成了以小型机SUN3000为主服务器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使图书馆的管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关业务都实现了自动化。1999 年,建成以 JVC 光盘库 +AXIS 光盘塔为数据中心的图书馆光盘网络服务器系统。2008年,建成以Sun4900、Sun6130、浪潮AS1000为核心设备的存储网络系统,以及本地镜像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共计服务器系统10套,磁盘阵列容量达到40TB。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各种学术研究与信息报道。已在正式出版的各级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200 多篇,其中 4 篇英文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参加和主持国家、省、部、局、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正式出版论文集《新时期石油高校图书馆工作》等。

学报是核心增刊不是核心我的一篇文章也被增刊了为了毕业 没法哦

增刊评职称我们这都不认的。到扫黄打非网去查下吧。

自然版是核心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增刊吗吗

增刊评职称我们这都不认的。到扫黄打非网去查下吧。

不是,只是中文核心期刊。国内石油天然气领域只有 石油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天然气工业是EI检索的期刊。《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2008年1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086,国内统一刊号CN 51-1718/C。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已被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

学报是核心增刊不是核心我的一篇文章也被增刊了为了毕业 没法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好发吗知乎

是中文核心期刊,水平在石油类的里面一般了,不算很厉害,中下水平。但是由于是学校的学报,自己学校投的比较多,发表周期长。文章要是水平高,可以考虑石油学报,石油大学学报

下面这几家期刊都在征稿的,刊登的几率应该比较大一些~《特种油气藏》《安徽化工》 《广东化工》《石油钻探技术》全国知名的化工石油类期刊如下:楼主都可以试试,每家都投一下~多投几个,总有回音的,加油!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化工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钻采工艺油田化学新疆石油地质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石油机械钻采工艺石油炼制与化工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油气储运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海上油气石油钻探技术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石油物探油气田地面工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测井技术断块油气田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的, 北大中文核心 名单里有这个期刊。这个期刊应该很容易投,基本上都能中,但是审稿周期比较长,而且不是SCI收录。如果文章内容新颖,我还是推荐投JPSE或SPE J。

《油气田地面工程》北大核心

有 石油化工。

薛华庆 王红岩 郑德温 方朝合 闫 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廊坊分院新能源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7)摘 要:我国油页岩资源量为11602×108t,其中埋藏深度在500~1500m的油页岩资源量为6813×108t,原位开采技术是开发该部分资源的有效手段。我国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完成了不同温度 下油页岩微观孔隙和渗透变化规律研究,电加热和蒸汽加热原位开采室内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等。研究 表明,电加热和蒸汽加热开采方式都具有可行性。设计了电加热器、注蒸汽井、生产井,为油页岩原位开采 现场试验提供技术支撑。关键词:油页岩;原位开采;电加热;蒸汽加热The Key Technique of Oil Shale In-situ Conversion ProcessXue Huaqing,Wang Hongyan,Zhen Dewen,Fang Chaohe,Yan Gang(New Energy Department,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Langng,Langfang 065007,Hebei,China)Abstract:The oil shale resources,bury in 500-1000m,are about 7 trillion tones in China,which count for 59% of total resources and only are developed by in-situ conversion The in-situ conversion process are still in infancy in CThe regularity of oil shale micropores and permeability were studie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the simulated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also respectively investigated in electrical heating and steam heating method of in-situ conversion As a result,both methods are The electrical heating well,injection steam well and producer well were designed,which provide the technique support for field Key words:oil shale,in-situ conversion process,electrical heating,steam heating引言油页岩(又称油母页岩)是一种高灰分的含可燃有机质的沉积岩,其有机物主要为干酪根。在隔 绝空气或氧气的情况下,被加热至400~500℃,油页岩中的干酪根可热解,产生页岩油、干馏气、固 体含碳残渣及少量的热解水。目前油页岩开发的主要有两种方式:原位开采和地面干馏。原位开采是指 埋藏于地下的油页岩不经开采,直接在地下设法加热干馏,地下页岩分解,生产页岩油气被导至地面。地面干馏则是指油页岩经露天开采或井下开采,送至地面,经破碎筛分至所需粒度或块度,进入干馏炉 内加热干馏,生成页岩油气及页岩半焦或页岩灰渣。与地面干馏相比,原位开采具有节省露天开采费用 和降低地面植被破坏程度,占地面积少等优点[1]。中国油页岩资源储量非常丰富。2004~2006年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估结果显示[2,3],全国油页 岩资源为4×108t,折算成页岩油资源4×108t,其中埋深500~1000m的油页岩资源量占全国 的36%。该部分资源无法用成熟的地面干馏工艺进行开发,只有通过原位开采工艺才能得到有效的开 发和利用。目前,国际上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研究大部分都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只有壳牌公司开展了现 场试验[4]。我国油页岩原位开采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家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 18“页岩油有效开采关键技术” 的支撑下,研发了多台(套)油页岩原位开采模拟实验装备,开展了 油页岩微观孔隙变化、物理模拟实验和开采数值模拟研究等,沉淀了一批科研成果,为我国油页岩原位 开采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1 国内外原位开采技术国内外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种类较多,根据传热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直接传导加热、对流加 热和辐射加热[5],详见表1。表1 国内外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开展油页岩原位开采直接传导加热研究的单位主要有4家,加热载体包括电加热棒、导电介质、 燃料电池等。壳牌公司的ICP技术(In-situ Conversion Process)是直接将电加热棒插入井内,对地下 油页岩矿层进行加热,目前正在进行第二代电热棒(三元复合电加热棒)的现场试验研究[4,6]。埃 克森美孚公司的ElectrofracTM技术是指对地下页岩层进行水力压裂造缝,将导电介质(如煅烧后的 石油焦炭)注入裂缝中,通电后导电介质成为加热体,该公司正在考虑进行现场试验[7]。美国独立 能源公司(Independent Energy Partners)的GFC技术(Geothermic Fuel Cell)是利用地热能持续为燃 料电池反应堆提供能量,反应堆放热来加热页岩层,油页岩热解生产的液态烃类和气体从生产井排 出,部分气体和其它剩余的烃类物质返回燃料电池反应堆[7]。EGL能源公司(EGL Resources)是将 高温空气注入到封闭循环管道中,通过被加热的管道对地下页岩层加热,因此也归属于直接传导 加热[8]。开展油页岩原位开采对流加热研究的单位主要有4家,加热载体主要为高温水蒸气、二氧化碳、空 气、烃类气体等。太原理工大学的水蒸气加热技术是通过常规油气开采中的水力压裂对页岩层造缝后,将高温水蒸气注入页岩层中加热,同时高温流体将热解产生的页岩油和烃类气体携带至生产井[9]。雪 弗龙公司的CRUSH技术[7,10]也是利用压裂技术对页岩层进行改造,提高裂缝发育程度,其中压裂液为 二氧化碳,然后将压缩后的高温空气注入加热井中对页岩层加热。美国地球科学探索公司(Earth Search Sciences)方法是将空气在地表的锅炉中预热后注入井下,对油页岩中干酪根进行气化[7]。美国 西山能源公司(Mountain West Energy)的IGE技术(In-Situ Gas Extraction)是将高温天然气注入目标 页岩层中,通过对流方式来加热页岩层[7]。开展油页岩原位开采辐射加热研究的单位主要有3家,加热载体主要为无线射频和微波等。20世 纪70年代后,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利用无线电波加热油页岩,随后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对该技术进行改进,通过将射频传送至直井中直接对地下页岩 层进行加热[11,12]。雷神公司(Raython)与海德公园公司(Hyde Park)联合研发了RF/CF(Radio Frequency/Critical Fluids)技术,目前已经被斯伦贝谢公司收购[7]。该技术利用射频加热页岩层,通过 注入二氧化碳来实现超临界流体提高页岩油的采收率的效果。怀俄明凤凰公司(Phoenix Wyoming)是 将微波传送至地下,对页岩层加热,研究发现微波加热的速度是电加热棒的50倍以上,但对微波源的 要求很高[7]。2 中深层油页岩勘探现状我国埋深0~1500m的油页岩资源为11602×108t,折算成页岩油626×108t,其中,埋藏深度在 500~1000m油页岩资源量为3489×108t,页岩油资源量为185×108t,1000~1500m资源量为3324× 108t,页岩油资源量为155×108t。比2005年全国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的油页岩资源量7200× 108t多了4402×108t,主要增加了埋深1000~1500m资源量。我国油页岩资源分布与常规油气资源相似,主要分布于北方,均表现为北富南贫。东部地区油页岩 资源主要集中于松辽盆地,占全国总资源的47%;中部地区油页岩资源集中于鄂尔多斯盆地,占全国 总资源的37%;西部地区油页岩资源主要集中于准噶尔盆地,占全国总资源的9%;南方地区主要集中 分布于茂名盆地,占全国总资源的2%;西藏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伦坡拉盆地,占全国总资源的5%。我国埋深500~1500m油页岩资源十分丰富,占总资源量的59%,该部分资源只能通过原位开采技术才 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3 油页岩原位开采开发技术现状1 油页岩原位开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1 热破裂规律研究油页岩在热解过程中形成大量的孔隙、裂隙,不仅提高了油页岩的渗透性,而且也为页岩油排采提 供了渗流的通道,使得原位开采技术开发中深层油页岩资源成为可能。一般认为,当加热到105℃左右时,油页岩的主要变化时干燥脱水,待油页岩水分脱出后,温度 逐渐升高,在180℃左右,放出油页岩中包藏的少量气体。在这两个阶段油页岩内部的裂隙多发育于 层理面及矿物颗粒的周围,形成的破裂面基本上都与层理面互相平行,且数量不多,宽度较小。随 着温度进一步升高至300℃以上时,油页岩内的有机质开始发生热解生产页岩油蒸气和热解气体。油页岩内部的裂隙数量、长度和宽度有了剧烈增加,裂隙面仍具有与层理面平行,同时也形成了 一些垂直于层理方向的微小裂隙。小裂隙与大裂隙相互连通,根本上提高了油页岩的渗透 性[13~15](图1)。2 热解后渗透规律实验研究干馏前后的油页岩样品进行不同体积应力和孔隙压力条件下的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发 现[15,16]:当体积应力不变时,渗透系数随孔隙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主要原因是孔隙压力的增高,页岩 内部的孔隙数量增加、裂隙更加发育,使得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流体流量增大,即渗透系数增大。当孔隙 压力不变时,渗透系数随体积应力的增大而减小。主要原因为体积应力的增大,岩体发生收缩变形,页 岩内部的孔隙数量减少、有些发生裂隙会闭合,使油页岩的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导致流体的渗流通道 减少,即渗透系数减小(图2,图3)。因此,在进行地下原位开采油页岩时,对油页岩地层渗透特性 的评价,必须考虑流体压力和地应力的影响。图1 不同温度下油页岩裂缝发育情况图2 渗透系数随孔隙压力的变化曲线图3 渗透系数随体积应力的变化曲线3 油页岩电加热原位开采模拟实验研究电热原位开采与常规地面干馏工艺原理类似,都是通过直接传导方式将油页岩加热至热解温度。其 不同之处在于,原位开采工艺热解过程有地下水介质参与,反应系统存在一定压力,压力大小与页岩层 的埋藏深度有关。马跃、李术元等[17]将油页岩与蒸馏水置于密闭的压力容器中,模拟油页岩原位开采热解反应。研 究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页岩油和气体的产率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中间产物沥青的产率随温 度的升高先升高后减小。由于水介质的存在,降低了化学键断裂所需要的能量,促进了热解生烃过程,使油页岩的热解温度比无水条件时降低了约120℃。4 油页岩蒸汽加热原位开采模拟实验研究利用过热水蒸气对油页岩进行加热,干馏后的油页岩残渣中含油率约为30%,页岩油的回收率 达到铝甄干馏的90%以上[15]。因此高温水蒸气加热油页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且能达到较高的采收 率。研究发现油页岩热解产生的气体主要以CH4、C2H4、H2、CO、CO2气体为主。对常温至300℃、 300~500℃、500~580℃三个温度段的干馏气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CH4和C2H4含 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呈现单调下降的趋势;CO2的含量呈逐渐下降,H2的含量一直上升的 趋势,CO的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不同温度和压裂条件下,烃类气体、残炭、一氧化碳、二 氧化碳、水蒸气等之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化学反应,反应机理十分复杂。因此,针对实验过程中CH4、 C2H4、H2、CO、CO2的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 油页岩原位开采数值研究1 油页岩原位开采电加热数值研究[18,19]基于油页岩原位开采电加热技术的原理上,建立了油页岩热传导方程包括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 量方程,结合适当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得到油页岩原位开采电加热数学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该模型进行研究,其中加热井距为15m,运作周期为6年。通过研究油页岩矿层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 规律,加热时间为5年时矿层温度大部分超过440℃,即几乎所有的油页岩完全发生热解。图4 油页岩原位开采高温蒸汽加热示意图2 油页岩原位开采蒸汽加热数值研究[15,20]油页岩是几乎不渗透的岩层,蒸汽很难注入,因此需要 引进常规油气的压裂技术对页岩层进行改造,制造裂缝,作 为注汽的良好通道,提高传热效率。然后向地下油页岩矿层 注入高温水蒸气,使矿层温度升高至油页岩热解温度。最 后,将油页岩热解形成油气,通过低温蒸汽或水携带至生产 井进行排采(图4)。油页岩原位开采高温蒸气加热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 应过程,涉及热量的传递、固体变形、油页岩热解、油气的 产出和渗流等。赵阳升、康志勤等[12,16]考虑到诸多影响因 素的背景下,建立了油页岩原位开采高温蒸汽加热的固、 流、热、化学耦合数学模型。通过对正九点井网的加热方式 的数值模拟研究,加热井距50m,加热周期为5年。通过 研究油页岩矿层温度随时间分布变化规律发现,加热时间为 5年时,地下油页岩地层的温度大部分都达到了500℃,完成热解。仅从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高温水蒸气加热比电加热的效率更高,加热温度达到油页岩热解所需的时 间更短。3 油页岩原位开采现场试验研究1 油页岩原位开采电加热器与生产井设计针对油页岩电加热原位开采技术专门设计了静态防爆电加热器,如图5。图5 静态防爆电加热器静态防爆电加热器的发热元件采用金属矿物绝缘加热电缆,它不同于一般管式电加热元件,其形状 属于线形,加热电缆发热芯体和金属护套之间温差很小,导热性能好。油页岩原位开采的排采工艺与稠油开采相似,生产井结构包括隔热油管、泵、补偿器、封隔器、筛 管等(图6),将页岩油排采至地面后进行油、气、水分离。隔热油管用于防止温度下降后页岩油的流 动性降低,筛管与封隔器起到防砂的作用。该生产井同时适用于电加热和蒸汽加热原位开采技术。2 蒸汽加热井设计蒸汽加热井与注蒸汽开采稠油的结构相似,主要由隔热油管、补偿器、封隔器、分层注汽阀、死堵 等部分组成(图7)。蒸汽加热井的最关键技术是井筒隔热与密封技术,其中井筒隔热总系统包括隔热 油管、耐高温的封隔器、补偿器等。蒸汽通过注汽阀(分层注汽阀)进入地层,通过封隔器实现不同 层选注,有效的提高的热量利用效率。图6 生产井图7 蒸汽加热井4 结束语我国500~1500m的油页岩资源丰富,只能通过原位开采技术才能加以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该部分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促进我国页岩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页岩油作为石油的补充能源,也大大提 高了我国石油的供给能力。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油页岩电加热与蒸汽加热原位开采 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电加热工艺相对简单,加热速度较慢,能耗大等特点,蒸汽加热工艺加热速 率快,高温蒸汽对设备的要求较高等。“十二五” 期间,我国应继续加大对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研究的 投入力度,加快原位开采现场试验装备的研发,推动现场试验研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 支撑。参考文献[1]钱家麟,尹亮油页岩——石油的补充能源[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137~[2]刘招君,董清水,叶松青等中国油页岩资源现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6):869~[3]车长波,杨虎林,刘招君等我国油页岩资源勘探开发前景[J]中国矿业,2008,17(9):1~[4]Shell Frontier Oil and Gas IE-ICP Test Project Oil Sha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Houston: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USA2006-02-[5]刘德勋,王红岩,郑德温等世界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9,29(5):128~[6]Shell Frontier Oil and Gas IFor 2nd Generation ICP Project Oil Sha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R]Houston: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USA2006-02-[7]The US Department of ESecure Fuels from Domestic Resources:The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America's Oil Shale and Tar Sands Industries[R][8]EGLResources,IOil Shale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R,D/D)T[R]Houston: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USA[9]赵阳升,冯增朝,杨栋对流加热油页岩开采油气方法:中国,200510012473[P]2005-10-[10]Chevron USA IOil Shale Research,Development & Demonstration Project Plan of O[R]Houston: Cordilleran Compliance Services,I2006-02-[11]AKBSlow Radio-Frequency Processing of Large Oil Shale Volumes to Produce Petroleum-like Shale Oil[R]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2003-8-20:UCRL-ID-[12]AKBurnham,JRMcConaghy Comparison of the Acceptability of Various Oil Shale P26th Oil Shale Symposium[C]Colorado:[13]康志勤,赵阳升,杨栋油页岩热破裂规律分形理论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1):90~[14]孟巧荣,康志勤,赵阳升等油页岩热破裂及起裂机制试验[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4):89~[15]康志勤油页岩热解特性及原位注热开采油气的模拟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16]杨栋,茸晋霞,康志勤等抚顺油页岩干馏渗透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2):22~[17]马跃,李术元,王娟等饱和水介质条件下油页岩热解动力学[J]化工学报2010,61(9):2474~[18]薛晋霞油页岩物理力学特性实验及其原位开采非稳态热传导数学模型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19]康志勤,赵阳升,杨栋利用原位电法加热技术开发油页岩的物理原理及数值分析[J]石油学报2008,29(4):592~[20]康志勤,吕兆兴,杨栋等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的固-流-热-化学耦合数学模型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4):3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