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格式稿邮箱地址

发布时间: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格式稿邮箱地址

已经发到你邮箱,请查收!

2011-2015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332项,出版专著56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98篇,有28项科研成果获厅级以上奖励 。2012年,学校共获得立项课题8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数学天元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2项、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自筹项目2项。完成各类课题63项,其中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9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学校教师发表的论文中,SCI 网络版及EI 光盘版(期刊论文)共同收录9篇;SCI 网络版单独收录12篇;EI 光盘版(期刊论文)单独收录14篇;EI 光盘版(会议论文)单独收录11篇;CPCI-S(ISTP)数据库单独收录2篇。共出版著作13部 。2014年,学校共获得立项课题88项,获资助经费906万元。立项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完成市厅级以上课题4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项。以学校署名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共316篇,其中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共35篇(含核心库20篇),CSCD发表在来源期刊上的论文共48篇(含核心库22篇),SCI 网络版及Ei Compendex(期刊论文)共同收录17篇;SCI 网络版单独收录18篇;CPCI-S和Ei Compendex(期刊论文)共同收录1篇,Ei Compendex(期刊论文)单独收录7篇;Ei Compendex(期刊论文)单独收录11 篇。以学校教师为第一署名出版的著作共有10部,其中论著2部,编著4部,主编4部 。 学术刊物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原名《上饶师专学报》,创办于1981年,双月刊,逢双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36-1241/C,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2237。《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被评为全国“双十佳”文科学报、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自然科学版被列为《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录入范围并进入CERNET。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合办的《朱子学刊》发行海内外 。学报2006年被引124篇次,影响因子达到127,被引期刊数107种,Web即年下载率6,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学报前列。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10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 。 馆藏资源 据2013年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藏书123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98万余册,电子图书25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900余种。中外文电子资源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方正教学参考书》、《书生之家》、《人大复印资料》、《网上报告厅》、《万方数据博硕论文》、《银符考试数据库》、《博看网畅销期刊数据库》、万方外文期刊(ENPS)、Springer、WorldSciNet、Ebsco等数据库。已经形成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格式稿邮箱

你好,我是上饶师范学院的学生,目前江西还没有上饶师范大学,只有上饶师范学院,不过有消息称学校会与上饶医专合并组建上饶学院这是我们学校网址 下面是简介上饶师范学院前身为 1958年6月设立的上饶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上饶师专与上饶工专合并改组为赣东北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上饶师专。2000年3月,经教育部、江西省政府批准,设立上饶师范学院。2005年11月,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4年2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建校50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各类毕业生3万多人。  上饶师范学院地处闽、浙、赣、皖四省交界的上饶市,坐落于闻名中外的上饶集中营旧址南麓,紧邻浙赣铁路、横南铁路 、 沪昆高速公路和 320国道,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的赣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校园占地面积 983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305人,各类成教学生2126人。在编教职工942人,有专任教师549人,其中教授57人、副教授157人;教师中博士、硕士245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26人,省高校教学名师4人,博导、硕导14人。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有本专科专业78个,其中本科专业36个,涉及文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面向全国30个省(市)招生。

我就是这个学校的。普通二本院校,名气不大。在江西省内学风还好。正在慢慢发展起来。中文系最有名气。

摘要:幼儿教育对一个人成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影响着儿童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形成,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幼儿教育的具体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给我国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特点;教育方法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年轻的父母都有自己繁忙的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同时也为了让孩子能早点接触学校,适应学习环境,一般都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送他们入幼儿园。所以,幼儿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准确地掌握幼儿教育的特点,不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制定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本文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现状提出一些幼儿教育的方法,以供同行参考。一、幼儿教育的特点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到社会接触的第一个环境。而幼儿在家里都是被宠着惯着的,因此个性非常明显。教师应首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行为方式及表达方式,然后用鼓励、赞美的方式去引导幼儿成长。这个时期的幼儿正处于一个强烈的认知阶段,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幼儿的模仿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发育。因此,每一位教师在语言和行为上都要积极地鼓励幼儿,注重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对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幼儿教育还要重视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智力和能力等各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幼儿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幼儿教育不应太注重结果,应按照幼儿的喜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多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开拓他们的思维,而不能不顾幼儿的天性,只按照教师的想法来要求幼儿。幼儿教育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及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只有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积极地做出正确的引导,才能为他们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幼儿教育的特点与传统的教育不同,现在幼儿入园年龄偏小,不能独立完成最基本的生活,衣食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从穿衣、吃饭等基本生活常识来引导、教育,让幼儿逐渐形成独立的意识。在这个阶段主要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主,为幼儿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以此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实现幼儿教育质量的逐步提升。二、当前幼儿教育的方法当前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各类人才辈出,社会也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所以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教育。要想使幼儿教育更成功,方法最为重要。首先要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利用幼儿的模仿本能更好地教育幼儿;其次要进行必要的常识性教育,使幼儿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对事物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再次就是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和配合。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幼儿的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性格,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他们的想法。只有让幼儿感到被尊重,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候我们感觉他们的行为怪异时,不应盲目地指责、批评他们,那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他们今后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呵护他们。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想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在他们发表意见时,要耐心倾听;与他们交谈时可以蹲下来,与他们视线平行,同时说话的语气尽量温柔,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要鼓励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呵护和关爱;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幼儿模仿的本能幼儿有模仿的本能,在教学时教师应好好利用幼儿的这一本能。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比如吃饭时,教师和幼儿一起吃,告诉他们用哪个手拿勺子,哪个手拿筷子,怎样拿筷子,一边说一边演示,再加上周围小朋友的影响,幼儿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学会跟大家一样的吃法,这样会让他们自己很有成就感。在玩耍的时候,教师要先告诉幼儿怎样是正确的,怎样避免受伤,通过引导,让幼儿找到玩耍的乐趣。幼儿除了模仿教师,周围的小朋友也是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不良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与教师的细心和耐心是分不开的。除了行为模仿外,就是语言模仿。语言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教师同幼儿一起玩耍、学习时,要教导幼儿多用敬语,如谢谢、对不起等,这样对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幼儿爱模仿的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一些必要的常识性教育对幼儿还要进行生活常识方面的教育,这是幼儿独立适应生活、认识世界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所以,进行常识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幼儿多认识周围的事物,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会伤害自己等,让幼儿多看、多学,教师多引导,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好处的。此外还要教幼儿文明礼貌方面的常识,如怎样与小朋友相处,对帮助自己的朋友要说谢谢等。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谈举止都要注意,有时很细微的动作被幼儿看到也可能会模仿。因此教师对自身言行的任何细节都不能忽略,要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多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的发挥家长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育赢在起跑线上。每位家长都希望幼儿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和家长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所以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更为重要。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并将幼儿在学校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幼儿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为了幼儿能更好地成长,教师和家长都需要付出努力。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年龄较小,接受知识的能力与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这就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挑战。但是,幼儿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激发幼儿对于知识兴趣,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兴趣的培养,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这才是幼儿教育的真谛。三、结语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设立的。幼儿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制定符合幼儿的教育方法,让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使幼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必须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作者:张君 单位:烟台市福山区实验幼儿园参考文献:[1]赵海峰初探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以汾阳师范幼师专业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5-[2]徐永军试论幼儿英语教师职前教育模式的构建——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3(4):9-[3]闫振华,袁惠莉,鲍荣颜道德教育以人为本——浅析当前中专生的特点及德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2(4):42-[4]徐永军,王夫娟幼儿英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4(1)

已经发到你邮箱,请查收!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地址

上饶师范学院官网

一、含义:“科”指考试科目,“举”指选举人才,科举制度即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二、历代的科举制 (一)、隋朝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隋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作为的王朝。它不仅结 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家统一,开凿了贯 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加强了皇权。 � 据《旧唐书 杨绾传》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旧唐书 薛登传》也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 辑辍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由此可见,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之时,科举制草创伊始,只是试策小文,还很不成熟。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曰:� 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自古明君哲后,立政 经邦,何尝不选贤 与能,收采幽滞。……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仪可称,或操屡 清洁, 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 乃瑚琏 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衔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 善必 举,与时无弃。……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 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屡清洁、 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 明确、具体。�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再次下诏曰:� 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 ;立性正直、不避强抑,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 代正式确立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治者在选士制度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而实行科举制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就选士制度的实质而言,它是一种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因此,从哪个阶级、阶层选拔官吏、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选拔具有什么样标准的官吏,只能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 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层内部的关系来看,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 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之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 ,巩 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再实行按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和实行大权旁落地方官 手中的察举制,让地方豪强大地主和往往握有士人生杀予夺大权的地方官享有选士用人的大 权,则既不利于满足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不利于满足中小地主做官从政的合 理 要求,所以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重门第不重才学的九品中正制已不再 适 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因此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新的取士制度已势在必行,在这种宏观历史 背 景下科举制应运而生,她以暂新的姿态,蓬勃进取的精神,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她以自由报考("投牒自进")为特点,以考试优劣为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考试大权集中在封建中央的吏部,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淘汰的差额考试为主要筛选办法,以加强皇权为宗旨,广泛地向地主阶级各阶层打开了入仕的途径。� 隋王朝虽然希望通过科举制选拔封建国家所需要的统治人才,但是在隋统治的30余年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人才是十分有限的。"秀异之贡,不过十数"。此时的科举制无论是在考试目的确定、考试内容的选择,考试规程、方式方法的完善等方面皆不完善,是科举制的初创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是唐代的功绩。 (二)、唐代科举制的实施 唐代科举制的实施(1) 唐代虽在政治上推翻了隋王朝的统治,但在文化教育上,尤其在选官制度上却继承了隋王朝的一切优良建制,补充和发展了科举制,使科举制在唐太宗和唐高宗间(即627-655年)的20余年里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典型,以后各代只是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稍有变易。 唐王朝于公元618年建国之后,李世民君臣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致安之本,惟在 得人”。只有“任官惟贤才”,“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才能加强封建政权的基础,达到长治久安。基于以上的考虑,唐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并使这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高祖五年(622 年)的选举诏令标志着以面向社会,自由报考,公开竞争为特点的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 考生来源与报考手续 唐代考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出身的曰“生徒”;二是通过州县地方 选 拔考试而选送的“乡贡”;三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实际上考生的主要来源只有二个,即生徒和乡贡。 关于报考的手续问题。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即地方州县及中央官学的预试和尚书省的省试。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 --吏部复试。 考试科目及内容 唐代科举,设科繁多。据《新唐书?选举》载: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有一 史,有三史,有开元礼 ,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穷一经,有三礼,有三传 ,有史科。 其中常设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这些科又称常科。 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多,但方法却只有五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 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流弊及影响 隋唐统治者创立并实施科举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制度。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历史作用。 首先表现在选举用人的大权集中到了封建中央的吏部,加强了皇权。自实行科考以来,一般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他们专心致志地考科举,尤以“进 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增强了朝廷的凝聚力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其次是有利于思想的统一。科举选官有了统一的内容和共同要达到的标准,全国上下欲通过 科举做官的人们将竭力适应并达到这一标准,这就在有形无形中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再次是较广泛地向地主阶级的各阶层和广大平民子弟打开了入仕的途径,使过去的所谓寒门 ,亦即中小地主和社会一般平民通过科举获得了参政的机会,甚至获得了高官厚禄。唐代科 举 制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选士原则,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 唐代科举制的实施(2) 唐代科举制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的进步作用,但其缺点和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表面上看,它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但实则不尽然。考生能否被录取,并不完全取决于 卷面上的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当时通行的“通榜”和“行卷”等做法上。 所谓“通榜”,即主考官可以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榜贴”(名单),有时主 考官委派专人进行这种采访,叫做“通榜贴”,简称通榜,供主考官录取时参考。在采访过程 中,社会名流,文坛巨子,达官贵人的推荐延誉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在考试之前,主考官就已 经根据“榜贴”内定了及第者、列甲科(上等)者,乃至状元的人选。例如《唐摭言》卷六《公荐 》载:崔郾知贡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他推荐杜牧,极力称赞其《阿房宫赋》之佳,建议取为 状元 。崔郾答:状元以下前四名皆“已有人”。吴武陵说:“不得已,即第五人。”于是杜牧乃得名列第五。有人向崔郾提出异议说杜牧品德不端,崔郾说:“已话吴君矣。牧虽屠沽,不能易也。”姑且不论杜牧是否符合录取状元的条件,而这种做法却说明了考试本身成了走过场, 这无疑是给达官显贵等权势者的子弟大开了方便之门。 所谓“行卷”,即是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择其佳者汇集成册,投献给当时 的 名公巨卿、社会贤达,求其赏识,制造声誉,向主考官推荐。往往投献一次不够,还要投二 次、 三次,称为“温卷”还有举子直接向主管考试的尚书省礼部投卷,称为“省卷”,又称“公 卷”:,供知贡举官参考。据史料记载,唐代一些著名的文人在考前都有过这样的活动。但在科举实施过程中,“行卷”、“温卷”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通过行卷可以看出举子的史才、诗笔、议论之高下,可以 增加考官录取的准确性。对于那些公正无私,致力求才的主考官和公卿名流来说,“行卷”是 全面了解,考察人才的较好办法,因而对于举子录取与否,行卷事实上比单凭考场一纸试卷 定 乾坤确有积极意义。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又为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等提供了方 便。所谓“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者以情托。”这种现象是屡见不鲜的。科举中有 些 弊端的出现是同当时社会政治上的腐败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随着考试竞争的日益激烈,则 营私舞弊的现象更是愈来愈严重。因此,防范营私舞弊便成了科举考试中一个突出问题。 唐代科举制的实施(3) 唐代统治者为了解决科场中营私舞弊的问题,曾实行糊名制,它始于武则天即位的初年。所谓 “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起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实行糊名法是考试制度的 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它为后日宋代全面推行弥封(糊名)制度开 辟 了道路。这种做法已为我们今天所吸取。此外还曾实行复试制,即怀疑考官取人不实时,则 派 专人进行复试。例如,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宰相段文昌、元稹等指责礼部侍郎钱徽取士 不 公,所取郑郎等十四名进士都是无才子弟。"寒门俊秀十弃六七。"于是穆宗令白居易等人 对郑郎等十四人复试,出题《孤竹管赋》,《鸟散余花落诗》,结果黜落十人,钱徽被贬江 州刺史,其它涉弊官员也受到处分。这种复试的做法,对于保证考试质量确有积极意义。 唐代的科举考试对当时的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首先,科举考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发展的兴衰。当然,就其根本而言,学校教育发展状况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但科举考试对其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科举是国家选拔官吏 的制度,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机关,二者既有一致性,也有冲突和矛盾。 科举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经过科举选拔,才能获得 吏 部试的资格,吏部复试后铨选合格人才才能授予官职。由于学校出身的生徒可以获得参加科举 考试 的资格,从而有从政为官的机会。加之唐代前期重视从两监出身的生徒中选拔人才,这就调 动 了地主阶级子弟,尤其是中小地主阶级子弟入学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所 谓“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因此,唐代前期的官学在科举的推动下,无论是在数量上, 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但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由于统治者偏重科举,而轻视学校,科举及第者很少从学校出身 的生 徒中选拔,则造成了学校教育在数量上的萎缩和质量上的下降,这是科举对学校教育的消极 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到清末。 其次,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准备参加科举,因此,学校便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入学读 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读书的目的、教育的宗旨调侃着士人的心 态,决定着学生的人生定位。 科举考试的内容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科举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比如,唐代的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的教学计划就是按照科举九经取士的标准安排的。科举考试侧重书判、策论和诗 赋,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将以习字、习时务策和作诗赋为重点,为核心。 科举考试的方法也是校内考核学生成绩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如科举注重帖经、墨义,学校也采用帖经、墨义的方法考学生。科举注重策论和诗赋,学校则也考策论和诗赋。结果导致学 生只注意背诵经典章句,善辞赋而少实学,应试能力强,任事能力差,这是学校教育的消 极影 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科举考试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考试方法的多样化。 科举制对学校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

2011-2015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332项,出版专著56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98篇,有28项科研成果获厅级以上奖励 。2012年,学校共获得立项课题8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数学天元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2项、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自筹项目2项。完成各类课题63项,其中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9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学校教师发表的论文中,SCI 网络版及EI 光盘版(期刊论文)共同收录9篇;SCI 网络版单独收录12篇;EI 光盘版(期刊论文)单独收录14篇;EI 光盘版(会议论文)单独收录11篇;CPCI-S(ISTP)数据库单独收录2篇。共出版著作13部 。2014年,学校共获得立项课题88项,获资助经费906万元。立项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完成市厅级以上课题4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项。以学校署名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共316篇,其中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共35篇(含核心库20篇),CSCD发表在来源期刊上的论文共48篇(含核心库22篇),SCI 网络版及Ei Compendex(期刊论文)共同收录17篇;SCI 网络版单独收录18篇;CPCI-S和Ei Compendex(期刊论文)共同收录1篇,Ei Compendex(期刊论文)单独收录7篇;Ei Compendex(期刊论文)单独收录11 篇。以学校教师为第一署名出版的著作共有10部,其中论著2部,编著4部,主编4部 。 学术刊物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原名《上饶师专学报》,创办于1981年,双月刊,逢双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36-1241/C,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2237。《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被评为全国“双十佳”文科学报、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自然科学版被列为《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录入范围并进入CERNET。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合办的《朱子学刊》发行海内外 。学报2006年被引124篇次,影响因子达到127,被引期刊数107种,Web即年下载率6,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学报前列。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10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 。 馆藏资源 据2013年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藏书123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98万余册,电子图书25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900余种。中外文电子资源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方正教学参考书》、《书生之家》、《人大复印资料》、《网上报告厅》、《万方数据博硕论文》、《银符考试数据库》、《博看网畅销期刊数据库》、万方外文期刊(ENPS)、Springer、WorldSciNet、Ebsco等数据库。已经形成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打个车`到师院就到了``最多不过5块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一、含义:“科”指考试科目,“举”指选举人才,科举制度即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二、历代的科举制 (一)、隋朝科举制的诞生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的),始置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创立之始。 隋王朝虽然是个短命的王朝,但是却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作为的王朝。它不仅结 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家统一,开凿了贯 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而且废除了以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举制,加强了皇权。 � 据《旧唐书 杨绾传》载"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旧唐书 薛登传》也说"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于是后生之徒,复相仿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时。 辑辍小文,名之策学。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由此可见,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之时,科举制草创伊始,只是试策小文,还很不成熟。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曰:� 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自古明君哲后,立政 经邦,何尝不选贤 与能,收采幽滞。……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仪可称,或操屡 清洁, 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并为廊庙之用,实 乃瑚琏 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衔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 善必 举,与时无弃。……文武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 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该诏书已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项目和标准,即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屡清洁、 强毅正直、执宽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选士的项目和标准皆较 明确、具体。� 其后,在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再次下诏曰:� 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 ;立性正直、不避强抑,四科举人。 该诏书把过去的十科举人改为四科举人,其分科举人的标准较前者更明确、更具体了,为唐 代正式确立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隋朝统治者在选士制度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而实行科举制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就选士制度的实质而言,它是一种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因此,从哪个阶级、阶层选拔官吏、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选拔具有什么样标准的官吏,只能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重新走向统一和空前繁 荣昌盛的时期。从统治阶层内部的关系来看,庶族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 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之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 ,巩 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再实行按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和实行大权旁落地方官 手中的察举制,让地方豪强大地主和往往握有士人生杀予夺大权的地方官享有选士用人的大 权,则既不利于满足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也不利于满足中小地主做官从政的合 理 要求,所以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重门第不重才学的九品中正制已不再 适 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因此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新的取士制度已势在必行,在这种宏观历史 背 景下科举制应运而生,她以暂新的姿态,蓬勃进取的精神,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她以自由报考("投牒自进")为特点,以考试优劣为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考试大权集中在封建中央的吏部,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淘汰的差额考试为主要筛选办法,以加强皇权为宗旨,广泛地向地主阶级各阶层打开了入仕的途径。� 隋王朝虽然希望通过科举制选拔封建国家所需要的统治人才,但是在隋统治的30余年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人才是十分有限的。"秀异之贡,不过十数"。此时的科举制无论是在考试目的确定、考试内容的选择,考试规程、方式方法的完善等方面皆不完善,是科举制的初创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是唐代的功绩。 (二)、唐代科举制的实施 唐代科举制的实施(1) 唐代虽在政治上推翻了隋王朝的统治,但在文化教育上,尤其在选官制度上却继承了隋王朝的一切优良建制,补充和发展了科举制,使科举制在唐太宗和唐高宗间(即627-655年)的20余年里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典型,以后各代只是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稍有变易。 唐王朝于公元618年建国之后,李世民君臣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致安之本,惟在 得人”。只有“任官惟贤才”,“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才能加强封建政权的基础,达到长治久安。基于以上的考虑,唐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并使这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高祖五年(622 年)的选举诏令标志着以面向社会,自由报考,公开竞争为特点的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 考生来源与报考手续 唐代考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出身的曰“生徒”;二是通过州县地方 选 拔考试而选送的“乡贡”;三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实际上考生的主要来源只有二个,即生徒和乡贡。 关于报考的手续问题。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即地方州县及中央官学的预试和尚书省的省试。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 --吏部复试。 考试科目及内容 唐代科举,设科繁多。据《新唐书?选举》载: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有一 史,有三史,有开元礼 ,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穷一经,有三礼,有三传 ,有史科。 其中常设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这些科又称常科。 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多,但方法却只有五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 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流弊及影响 隋唐统治者创立并实施科举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制度。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历史作用。 首先表现在选举用人的大权集中到了封建中央的吏部,加强了皇权。自实行科考以来,一般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他们专心致志地考科举,尤以“进 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增强了朝廷的凝聚力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其次是有利于思想的统一。科举选官有了统一的内容和共同要达到的标准,全国上下欲通过 科举做官的人们将竭力适应并达到这一标准,这就在有形无形中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再次是较广泛地向地主阶级的各阶层和广大平民子弟打开了入仕的途径,使过去的所谓寒门 ,亦即中小地主和社会一般平民通过科举获得了参政的机会,甚至获得了高官厚禄。唐代科 举 制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选士原则,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 唐代科举制的实施(2) 唐代科举制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的进步作用,但其缺点和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表面上看,它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但实则不尽然。考生能否被录取,并不完全取决于 卷面上的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当时通行的“通榜”和“行卷”等做法上。 所谓“通榜”,即主考官可以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榜贴”(名单),有时主 考官委派专人进行这种采访,叫做“通榜贴”,简称通榜,供主考官录取时参考。在采访过程 中,社会名流,文坛巨子,达官贵人的推荐延誉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在考试之前,主考官就已 经根据“榜贴”内定了及第者、列甲科(上等)者,乃至状元的人选。例如《唐摭言》卷六《公荐 》载:崔郾知贡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他推荐杜牧,极力称赞其《阿房宫赋》之佳,建议取为 状元 。崔郾答:状元以下前四名皆“已有人”。吴武陵说:“不得已,即第五人。”于是杜牧乃得名列第五。有人向崔郾提出异议说杜牧品德不端,崔郾说:“已话吴君矣。牧虽屠沽,不能易也。”姑且不论杜牧是否符合录取状元的条件,而这种做法却说明了考试本身成了走过场, 这无疑是给达官显贵等权势者的子弟大开了方便之门。 所谓“行卷”,即是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择其佳者汇集成册,投献给当时 的 名公巨卿、社会贤达,求其赏识,制造声誉,向主考官推荐。往往投献一次不够,还要投二 次、 三次,称为“温卷”还有举子直接向主管考试的尚书省礼部投卷,称为“省卷”,又称“公 卷”:,供知贡举官参考。据史料记载,唐代一些著名的文人在考前都有过这样的活动。但在科举实施过程中,“行卷”、“温卷”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通过行卷可以看出举子的史才、诗笔、议论之高下,可以 增加考官录取的准确性。对于那些公正无私,致力求才的主考官和公卿名流来说,“行卷”是 全面了解,考察人才的较好办法,因而对于举子录取与否,行卷事实上比单凭考场一纸试卷 定 乾坤确有积极意义。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又为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等提供了方 便。所谓“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者以情托。”这种现象是屡见不鲜的。科举中有 些 弊端的出现是同当时社会政治上的腐败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随着考试竞争的日益激烈,则 营私舞弊的现象更是愈来愈严重。因此,防范营私舞弊便成了科举考试中一个突出问题。 唐代科举制的实施(3) 唐代统治者为了解决科场中营私舞弊的问题,曾实行糊名制,它始于武则天即位的初年。所谓 “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起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实行糊名法是考试制度的 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它为后日宋代全面推行弥封(糊名)制度开 辟 了道路。这种做法已为我们今天所吸取。此外还曾实行复试制,即怀疑考官取人不实时,则 派 专人进行复试。例如,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宰相段文昌、元稹等指责礼部侍郎钱徽取士 不 公,所取郑郎等十四名进士都是无才子弟。"寒门俊秀十弃六七。"于是穆宗令白居易等人 对郑郎等十四人复试,出题《孤竹管赋》,《鸟散余花落诗》,结果黜落十人,钱徽被贬江 州刺史,其它涉弊官员也受到处分。这种复试的做法,对于保证考试质量确有积极意义。 唐代的科举考试对当时的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首先,科举考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发展的兴衰。当然,就其根本而言,学校教育发展状况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但科举考试对其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科举是国家选拔官吏 的制度,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机关,二者既有一致性,也有冲突和矛盾。 科举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经过科举选拔,才能获得 吏 部试的资格,吏部复试后铨选合格人才才能授予官职。由于学校出身的生徒可以获得参加科举 考试 的资格,从而有从政为官的机会。加之唐代前期重视从两监出身的生徒中选拔人才,这就调 动 了地主阶级子弟,尤其是中小地主阶级子弟入学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所 谓“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因此,唐代前期的官学在科举的推动下,无论是在数量上, 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 但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由于统治者偏重科举,而轻视学校,科举及第者很少从学校出身 的生 徒中选拔,则造成了学校教育在数量上的萎缩和质量上的下降,这是科举对学校教育的消极 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到清末。 其次,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准备参加科举,因此,学校便逐渐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入学读 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读书的目的、教育的宗旨调侃着士人的心 态,决定着学生的人生定位。 科举考试的内容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科举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比如,唐代的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的教学计划就是按照科举九经取士的标准安排的。科举考试侧重书判、策论和诗 赋,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将以习字、习时务策和作诗赋为重点,为核心。 科举考试的方法也是校内考核学生成绩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比如科举注重帖经、墨义,学校也采用帖经、墨义的方法考学生。科举注重策论和诗赋,学校则也考策论和诗赋。结果导致学 生只注意背诵经典章句,善辞赋而少实学,应试能力强,任事能力差,这是学校教育的消 极影 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科举考试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考试方法的多样化。 科举制对学校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

2011-2015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332项,出版专著56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98篇,有28项科研成果获厅级以上奖励 。2012年,学校共获得立项课题8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数学天元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2项、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自筹项目2项。完成各类课题63项,其中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9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学校教师发表的论文中,SCI 网络版及EI 光盘版(期刊论文)共同收录9篇;SCI 网络版单独收录12篇;EI 光盘版(期刊论文)单独收录14篇;EI 光盘版(会议论文)单独收录11篇;CPCI-S(ISTP)数据库单独收录2篇。共出版著作13部 。2014年,学校共获得立项课题88项,获资助经费906万元。立项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完成市厅级以上课题4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学天元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项。以学校署名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共316篇,其中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共35篇(含核心库20篇),CSCD发表在来源期刊上的论文共48篇(含核心库22篇),SCI 网络版及Ei Compendex(期刊论文)共同收录17篇;SCI 网络版单独收录18篇;CPCI-S和Ei Compendex(期刊论文)共同收录1篇,Ei Compendex(期刊论文)单独收录7篇;Ei Compendex(期刊论文)单独收录11 篇。以学校教师为第一署名出版的著作共有10部,其中论著2部,编著4部,主编4部 。 学术刊物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原名《上饶师专学报》,创办于1981年,双月刊,逢双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36-1241/C,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2237。《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被评为全国“双十佳”文科学报、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自然科学版被列为《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录入范围并进入CERNET。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合办的《朱子学刊》发行海内外 。学报2006年被引124篇次,影响因子达到127,被引期刊数107种,Web即年下载率6,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学报前列。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三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10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 。 馆藏资源 据2013年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藏书123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98万余册,电子图书25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900余种。中外文电子资源有《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方正教学参考书》、《书生之家》、《人大复印资料》、《网上报告厅》、《万方数据博硕论文》、《银符考试数据库》、《博看网畅销期刊数据库》、万方外文期刊(ENPS)、Springer、WorldSciNet、Ebsco等数据库。已经形成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1 上饶广播电视大学是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网络及面授辅导等多种媒体进行远程教育的新型开放大学。1979年1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次年上饶地区电大工作站成立,1984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西广播大学上饶地区分校。1999年,省教委组织对十一个地(市)电大分校进行教育评估,上饶电大取得优异成绩,达到去掉“分”字的各项要求。2000年7月省政府批准同意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上饶分校更名为上饶广播电视大学。这标志着上饶电大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新世纪上饶电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饶电大位于我市水南街330号,占地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569平方米,建成了地面卫星接收站、电视视听室、多功能视听室、多媒体语音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校园网已以高速宽带的方式与互联网相连,校园环境整洁优美。 学校内设办公室、教务处、学工处、招生办、成教处、继教处、信息中心、工会、团委等中层管理机构。现有专职教师2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人,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拥有280余人的专兼教师队伍。 目前,上饶电大建立了以校本部为中心,上挂中央电大、省电大,横向联合各有关部门,下辐射全市12个县市区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形成了主动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机制。上饶电大已先后开设了12个大学本科专业,40个大学专科专业和10个中专专业,其中有的还是我市经济建设急需的短线专业,尤其是经济科和理工科的一些专业,弥补了我市高校“缺工少经”的不足,改变了我市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2000年春学校开始参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现设有开放教育本科专业12个(法律、计算机、会计学、汉语言文学、数学、金融、工商管理、教育管理、英语、行政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土木工程等),专科专业14个(教育管理、小学师资、计算机、英语、金融、高级护理、会计、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药学、旅游、建筑施工与管理、法学等),目前学校在籍学生本、专科达7千余人。27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本科毕业生1531人、大专毕业生20206人,中专毕业生2455人,各种非学历教育结业生2万余人次,成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考点。 上饶电大秉承于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确立明确的办学思路,着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逐步构成全市终身教育体系铺垫坚实的基础。2 上饶师范学院前身为 1958年6月设立的上饶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上饶师专与上饶工专合并改组为赣东北大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上饶师专。2000年3月,经教育部、江西省政府批准,设立上饶师范学院。2005年11月,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4年2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建校50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各类毕业生3万多人。 上饶师范学院地处闽、浙、赣、皖四省交界的上饶市,坐落于闻名中外的上饶集中营旧址南麓,紧邻浙赣铁路、横南铁路 、 沪昆高速公路和 320国道,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革命传统的赣东北地区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校园占地面积 983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305人,各类成教学生2126人。在编教职工942人,有专任教师549人,其中教授57人、副教授157人;教师中博士、硕士245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3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26人,省高校教学名师4人,博导、硕导14人。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有本专科专业78个,其中本科专业36个,涉及文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面向全国30个省(市)招生。 学院设有政治法律系、中文与新闻传播系、史地系、外语系、数学与计算机系、物理与电子信息系、化学系、生命科学系、体育系、音乐系、美术系、教育科学系、经济学系等 13个教学系和社会科学部、大学外语教学部、大学体育教学部、大学计算机教学部4个公共教学部以及计算机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中心、成人教育分院等教学教辅机构。设有朱子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农业科学研究所、赣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书法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美国文化研究所和南方油茶科学研究所共11个研究所以及学报编辑部等科研机构。 学院教学科研设施较为完善。拥有数字化校园网络、各专业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电教馆、体育馆、标准塑胶田径场等较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图书总量 100多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6000多万元。 学院坚持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丰硕科研成果。《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被评为全国“双十佳”文科学报、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自然科学版被列为《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录入范围并进入 CERNET。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合办的《朱子学刊》发行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朱子学研究被列为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予以建设。2000年以来,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185个,出版专著86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10篇,有25项科研成果获厅级以上奖励。 学院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抓好学生的教师基本功训练,《人民日报》曾作过报道。大学生数学建模六次参加全国比赛,六次获二等以上奖励。毕业生以综合素质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不仅在江西,而且在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也深受欢迎。近年来,学院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内部管理,推进各项改革;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学院建设,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多学科、地方性、教学型大学。 3 上饶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普通专科层次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公办)。学院座落在上饶近郊,占地面积467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依山傍水,清静幽雅,蕴江南园林之灵气,富人文精神之内涵,是理想的求学园地。 学院设有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艺术体育系及上饶职院婺源校区。全日制统招在校生1700余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52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31人,建有各类实验室 64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020万元,图书馆藏书12万册,建有校外实习基地16家,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办学优势: 学院确定了“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实施“四会五能” (会英语对话、会计算机操作、会汽车驾驶、会一门以上专业技能;创业、创新、创造、提高、延展能力)工程。以“方正、宏大、精深、和谐”为主题,要求学生以方正身心养德守、树宏大志向效国家、学精深技艺立功业、创和谐环境谋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学院鼓励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应届大专毕业生经考试合格后可进入高等本科院校学习,并获得普通高校本科文凭。 由于学院办学成果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我院设立了OSTA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站、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学院根据“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强化技能,优化素质”的教育原则,对学生实行“三证制”(毕业证、计算机等级证及专业技术等级证),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办学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就业保障部国家技能鉴定所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全国职业教育数控实训示范基地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培训样板基地江西省再就业培训基地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首届江西十大和谐校园江西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4 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是一所全日制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院座落在钟灵毓秀之美誉的上饶市信江南岸,占地面积60116m2,校舍建筑面积42669m2。校园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可远眺灵山之秀色,近览信水之美景。 学院创建于1951年,几经曲折,几度变迁,数易其名。改革开放后,学院把握契机,锐意进取,形成了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大、中专兼顾,以普通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与短期培训为两翼,计划培养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新格局。 学院设置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高级护理、助产、妇幼保健、药剂、医学检验、公共卫生、医学信息管理等十几个专业,现有在校生3400余人,教职工22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4人,中级职称的教师71人。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达21万册。拥有设施完善的各类实验室,设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有实习医院42所。穿越年年岁岁连结的半个世纪的岁月长廊,学院从垦荒到一片绿意葱茏,如今的学院已是启迪学子心智理想的知识殿堂。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学院有19项科研项目获省、市以上的科研成果奖,其中2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5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由学校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及参编教材、著作136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62篇。 五十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二万多名毕业生,他们中有一大批经继续深造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有的已成为博士生导师,还有的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医学专家。许多已成为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骨干及基层卫生单位领导,他们在全国各地以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好、实践能力强、适应工作快”的社会赞誉,近年的毕业生分别推荐到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福建等省、市就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校园文明之花处处绽放,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学院多次被国家卫生部、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先进单位”、“五好文明卫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优秀学校”、“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单位”等荣誉称号。

打个车`到师院就到了``最多不过5块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官网投稿邮箱地址

打个车`到师院就到了``最多不过5块

上饶师范学院官网

期刊学术论文2000年1、《论莎士比亚的悲剧精神》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2、《论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3、《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002年4、《论卡夫卡小说的核心主题》,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5、《人的异化与自由——席勒与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之比较》,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6、《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2003年7、《论西方悲剧中的超越》,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8、《论西方悲剧对人的苦难根源的阐释》,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9、《现代人格与隐形传统——对五四爱情婚姻小说的一种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载《福建论坛》(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11、《论西方悲剧精神的动态三要素》,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12、《论卡夫卡的现代性意义》,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于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8期。13、《对“七十年代以后”的秘密的理解》,载《黄河》文学杂志2003年第2期。14、《论鲁迅小说的悲剧性》,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15、《曹禺悲剧与喜剧精神立场比较研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16、《直面荒诞的生存困境——卡夫卡与鲁迅小说人物比较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论点摘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全国理工大学社科学报摘要”。17、《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苦难叙事》,载《长江学术》2003年第5辑。2004年18、《直面城乡二元结构的价值迷思》,载《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5期。19、《“世纪之交文学的境遇与对策”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2005年20、《启蒙理性叙事中的酒神精神取向》,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21、《论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2、《论<女娲>中的母神型自然人形象》,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3、《论鲁迅精神中的自然主义取向》,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4、《历史理性的建构与个体立场的悬搁》,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5、《现代性语境中的鲁迅与卡夫卡》,载《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2006年27、《翠翠:赤子型自然人的爱与死》,载《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3期。2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原型》,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4期。29、《自觉追寻酒神精神的文学叙事》,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2期。30、《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立场简论》,载《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31、《看护大地:生态意识与郭雪波小说》,载《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全文收录李长中主编的《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32、《从价值层面重读〈边城〉》,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8期。33、《重论〈棋王〉的价值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科版)2006年第3期,论点摘编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概览”。34、《母神原型与新时期小说》,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35、《呼唤超越精神的出场》,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36、《生态意识:文学写作的新向度》,载《写作》2006年第12期。2007年37、《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分析》,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3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赤子原型》,载《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39、《从价值层面重读〈红高粱家族〉》,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全文收录李斌、程桂婷主编的《莫言批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40、《母神崇拜与20世纪中国文学》,载《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论点摘转于天津《今晚报》2007年5月13日《副刊》“论点在线”栏目。41、《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论》,载《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2期。42、《对大自然的诗意怀想:生态意识与迟子建小说》,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43、《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44、《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畸异人物》,载《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45、《文艺审美与生态精神》,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2008年46、《守望大地:生态意识与徐刚的生态文学》,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47、《生态意识与李存葆的绿色大散文》,载《东方论坛》2008年第6期。48、《酒神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叙事》,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49、《论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50、《为动物而哀歌:生态意识与叶广芩小说》,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51、《融入野地:生态意识与张炜文学创作》,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2、《论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53、《革命话语与生态意识的冲突》,载《中国雅俗文学研究》2008年第2、3辑。2009年54、《“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55、《启蒙者的爱与死:鲁迅小说〈伤逝〉再解读》,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年第6辑。56、《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书写》,载《艺术广角》2009年第1期。57、《论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论点摘转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8期。58、《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叙事》,载《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59、《以真诚的文字托举激情与爱意——评诗集〈李琦近作选〉》,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2期。60、《童心本位的追寻与坚守——〈龙江当代文学大系(1946—2005)·儿童文学卷〉导言》,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61、《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来源》,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3期。62、《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载《前沿》2009年第5期。63、《论迟子建小说的价值立场》,载《学理论》2009年第9期。64、《东北大地上的诗意怀乡者——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65、《重塑中国文学绿色之维——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全文收录于《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斯炎伟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2010年66、《论迟子建小说的反现代性》(合著),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67、《迟子建小说与道家思想》(合著),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8、《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反生态写作》,载《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69、《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载《北方论丛》2010年第3期。70、《触摸历史深处的人性畸变——评邓焕的中篇小说<湘山街78号>》,载《小说林》2010年第3期。71、《生态意识与苇岸散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72、《抚摸尘世的善意和悲怆——阿成短篇小说简论》,载《文艺评论》2010年第4期。73、《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74、《精神乌托邦的致命危机——海子诗歌与中国当代诗歌精神的重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论点摘编于《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75、《“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朱栋霖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2011年76、《底层社会的沉沦与救赎——评闫文志中篇小说<苏醒记>》,载《小说林》2011年第2期。77、《生命韧性与浪漫梦想——评何凯旋的话剧创作》,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4期。78、《情爱伦理的脆弱与两难——评张艳茹的中篇小说<凉拌面>》,载《小说林》2011年第4期。79、《底层生命的灾难与脆弱——评吴海中的中篇小说<李桥往事>》,载《小说林》2011年第5期。80、《寒地黑土的民间精神——评何凯旋长篇小说<江山图画>》,载《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81、《“乡下人进城”文学叙事的意义与可能——评周文刚的中篇小说<从库勒草原到深南大道>》,载《小说林》2011年第6期。82、《全球化时代精神与生态的双重危机——论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的叙事伦理》,载《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4期。83、《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2012年84、《灰暗现实中的灰色人生——评张克盛的中篇小说<私了>》,载《小说林》2012年第1期。85、《断代诗学的突破与重构——评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2期。86、《人性之恶、浪漫素质与民间精神——论何凯旋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2年第3期。87、《“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88、《乡村伦理失序的一曲悲歌——评陈小江的中篇小说<拿什么给你辩护,兄弟>》,载《小说林》2012年第2期。89、《筑造龙江当代文学的宏伟景观——评冯毓云等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4期。90、《石油创业者生活的史诗性画卷——评王立纯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载《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91、《揭开那令人窒息的底层现实——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雁过无声>》,载《小说林》2012年第3期。92、《潜规则底下的畸形众生相——评纪洪平的中篇小说<第三只眼>》,载《小说林》2012年第4期。93、《看护大地与叩问灵性——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宏观鸟瞰》,载《绿叶》2012年第5期。94、《论陈美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95、《发掘底层民间支撑历史的善良与坚忍——评赵宏兴的中篇小说<在人间>》,载《小说林》2012年第5期。96、《竭力昭示生活水面下的真理——评陈美英的中篇小说<不治可否>》,载《小说林》2012年第6期。97、《工业化时代的自然之死——生态文学中的工业与环境》,载《绿叶》2012年第8期。2013年98、《世俗化时代中的人格坚守及其沦陷——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尘埃喧嚣>》,载《小说林》2013年第1期。99、《底层精神、先锋探索和现实批判——<小说林>2012年小说代表作扫描》,载《小说林》2013年第2期。100、《洞察欲望迷梦底下恐怖的人性逻辑——评马忠静的中篇小说<金丝燕窝>》,载《小说林》2013年第3期。101、《直击社会溃败的世道人心——评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开屏>》,载《小说林》2013年第4期。102、《构筑广阔而深刻的人性景观——本期黑龙江中青年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5期。103、《回望历史的悲悯情怀和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本期黑龙江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6期。104、《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人性亮色——评徐岩小说集<在乌鲁布铁>》,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期。105、《呼唤人性和生态的双重救赎——评杨利民生态话剧<大湿地>》,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3期。106、《在阔大的人性景深中发掘少年成长的主体性——论常新港少年成长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5期。107、《平民世界的人性畸变与生命温情——论陈力娇小说的人性图景》,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9期。108、《挥洒激情与寻觅尊严——论张雅文的生命意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1期。109、《重构中国现代文学新图景的阅读期待——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载《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10、《以生态的眼光发掘世界的诗意——论红豆诗歌的生态伦理》,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11、《探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迷误和精神遗产——评孙德喜的<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坛上的人和事>》,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第12辑。112、《摹仿性欲望的悲喜剧——重论<仲夏夜之梦>兼及莎士比亚的现代性》,载《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113、《民间精神与荒诞的权力运作机制——论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伦理》,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114、《构筑主流与民间之间的多位景观——论杨利民话剧的生命意识》,载《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15、《类型小说的文化发生学考察》,载《创作与评论》2013年7月号(下半月刊)。报纸评论文章1、《生态意识:当代文学的新向度》,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7月17日。2、《人生大舞台的审美观照》,载《文艺报》2009年8月6日。3、《革命意识形态下生态意识的珍贵流露》,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8月19日。4、《在反思历史中呼唤诗意栖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9月18日。5、《诗人于坚:为大地而歌》,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0月18日。6、《散文家苇岸:神圣大地的守护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1月20日。7、《李存葆:绿色大散文的赋写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13日。8、《张炜:融入野地的生态智慧》,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21日。9、《郭雪波:看护大地的悲怆与焦灼》,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2月25日。10、《消费时代的文化符号》,载《文艺报》2010年9月15日。11、《反生态写作的回顾与反思》,载《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3月23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