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流行病学现况研究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流行病学现况研究论文选题

流行病选题具有科学性及创新性  通常在流行病学研究选题是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选题要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如果一项选题越符合这四项基本原则,则越具有研究的必要性,但是有时一项流行病学研究选题可能不能同时满足这四项基本要求,也不能说就没有研究的必要性,因为流行病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因此有些情况下更强调流行病学研究选题的实用性。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应用  (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特点(二)、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三)、应用于诊断、疗效判断、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的评价(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对策与措施(五)、应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  由于几乎各种疾病及健康状况都存在着与流行病学有关的问题,因此,在临床各科日常工作中,都会遇到应用流行病学观点和方法的场合。更加上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以及WHO提出“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及发展初级卫生保健,应用流行病学的范围日益扩大,归纳起来大约可分为:  (一)描述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分布特点  所谓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是指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及人群(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中的发生率、现患率或死亡率等。这些分布经常并非千篇一律、平均分布的。这些分布特点应该用数量正确地把它表示出在地区、时间、人群的分布上。  在不同的时间、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或数量有不同,提示发病因素的分布的不同。  我国进行了1973-1975年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的大规模调查,自始至终有流行病学专家参加,所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国资料。全国进行的大规模的调查,如精神病、神经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眼科疾病、老年病、计划生育等等,都需要应用流行病学方法才易顺利完成。  (二)探讨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及确定预防方法  有许多种疾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如恶性肿瘤、原发性高血压、心肌梗死、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等)。流行病学可以探讨促成发病的因素,从而探讨预防或控制这些疾病的方法。传染病虽然病因已知,根据其分布特点可探讨引起散发、爆发或流行的因素,从而可以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1.察布查尔病 系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曾发生的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经过仔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是肉毒中毒。  2.晶体后纤维增生症 是40年代初在美国儿童中发现的一种逐渐使人失明的疾病。经流行病学研究,查明该病与早产儿吸入高浓度的氧有关系。以后减低氧的浓度即减少了此病的发生。  3.先天性白内障 于40年代初在澳大利亚突然增多。经眼科医师Gregg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得出与孕妇在妊娠早期患风疹有关的结论。  4.少女阴道腺癌 是一种少见的疾病,Herbst医师用流行病学研究,得出与其母亲在妊娠早期使用已烯雌酚有关的结论。  5.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习惯与生活方式(lifestyle)(如吸烟、酗酒等)、心理、社会、遗传因素等在疾病发生上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引致疾病等等,均可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探讨。  (三)应用于诊断、疗效判断、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的评价  1.应用流行病学知识提高诊断、鉴别诊断水平与认识疾病的自然史 许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轻重变动较大,轻型病人很少到医院就诊。仅在医院内工作的医师经常见到的是症状比较重的,常把这些当作疾病的“典型”。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可到各种类型的病例,从而可以了解个体和群体疾病的过程和结局,即该病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如在诊断时不运用流行病学知识,就可能误诊。现举几例:  (1)麻疹:由于广泛应用疫苗及球蛋白,现在不少病人症状很轻,缺少Koplik斑及“典型”皮疹。在病程早期如能了解他与麻疹病例的接触史及他周围儿童正在患麻疹的事实,则不易误诊或漏诊。  (2)钩端螺旋体病:本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可以像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伤寒;也有的可以有咳血、高烧,病死率很高,甚至于误诊为肺鼠疫;还有的在烧退后出现眼色素膜炎等症。仅按临床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病,耽误治疗,也耽误预防与防疫工作。上述几种疾病,尽管有的病临床症状类似,但各有各的流行病学特点,如乙型脑炎是高度散发的,极少能见到多数病例在一个小地区内同时发生,而钩端螺旋体病爆发时则可以。如果注意到该病所表现的流行病学特点就不易诊断错误。  2.判断某些症状有无诊断价值 过去所记载的认为可诊断某病的某些临床症状(如蛔虫斑诊断蛔虫症),是有诊断价值,还是仅仅按机遇二者在同一人同时存在的偶合。如为后者,则没有临床诊断价值。此点可以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判断。  3.判断药物疗效及安全性 判断某种治疗方法(或药物)的疗效、某种药物(如口服避孕药、氯霉素)的安全性或某种新药的副作用,都要应用流行病学方法。  4.选择治疗方案 一位临床医生对于任何病例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知道用不同治疗方案时,病人好转的可能性的大小或病死的危险性的大小,需要知道各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否则不易做出正确的决定。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或建议时所需的这些资料,可用流行病学方法协助取得。  医院儿科医生对于用抗生素治疗急性哮喘的重要性的认识,被其在医院的经验所限制。因为,大量病例在家中用抗生素治疗是成功的,许多转到医院的病例是早期治疗不成功的。这些病例与在家治疗成功的病例,对药物反应不相同。在确定急性哮喘的药物治疗时,应看到全部病例治疗情况,而不应只看到自己在医院内治疗的几例。  流行病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学在处理个体病人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发展了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临床流行病学。  (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对策与措施  比如,用什么办法使有些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病人少发生;用什么对策或措施能最快、最经济地在一个地区控制或消灭一种疾病;用什么办法不让一种病传入一个地区。这些对策或措施的效果又如何?  (五)应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决策和评价  流行病学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与健康状况,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知道人群中的疾病及有关因素所造成的负担,可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好的效益,可以有助于确定优先的预防及保健项目的卫生规划。在某些特殊地区着重研究某些暴露的特殊环境。  可用于评价卫生服务的效果及效益,如确定某病(如心肌梗死)的最合宜住院期限,确定治疗某病(如高血压)的价值,确定什么治疗方案最为经济有效(如对肾衰、心肌梗死等等),确定应用卫生措施控制腹泻病的效果等。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评价“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进展是很重要的。  由上述一些例子可以看到,一名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诊断、治疗、判断效果等等,以至于探讨病因,进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都需要流行病学知识。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员为了今后在工作中能更好地完成防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的任务,在学好临床课的同时还要认真学好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现况研究论文题目

病 暴露 非暴露 暴露 27 3对 非暴露29 4再c➗b就能得or了

这是配对设计病例对照研究OR=C/B成组设计病例对照OR=ad/bc(*^__^*) 嘻嘻……

“文发网”可以免费提供参考文献 同时还可以帮忙发表 学术 论文哦 【摘要】 目的 了解海南省12岁学生口腔健康状况,为中小学生口腔卫生保健提供相关信息。方法 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南省12岁城乡常住人口777人,进行口腔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2岁人群患龋率为9%,龋均为1;患龋者中,因龋充填率仅为6%;男、女生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龋均男女间和城乡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牙龈出血率为6%,牙石检出率为6%,城乡之间和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海南省12岁人群龋病状况处于“很低”等级水平,且其中绝大部分龋齿未得到治疗,牙周健康状况不良,牙龈炎患病率较高。 【关键词】 龋齿;牙列,恒;牙龈出血;牙石;学生 为了解海南省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口腔疾病的发展趋势以及规律,评估口腔卫生的需求,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海南省卫生厅组织了海南省人民医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等有关人员参加了第3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健康调查,现将海南省12岁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法,抽取海南省12岁城乡常住人口777人,且均为在校学生,调查时已连续在当地居住不少于6个月,其中男生406名,女生371名。抽样分2个阶段,第1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由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技术指导组负责抽取全省的区(县)级单位以及街道(乡镇)级单位。海南省城市地区抽取海口市、五指山市、三亚市,每个市随机抽取1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3个街道;农村地区抽取琼海市、陵水县东方市,每个市随机抽取3个乡镇。第2阶段由海南省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组以简单随机的方法从每一个乡镇(街道)抽取2个居委会,在居委会附近选1所小学,随机抽取22人。 2 方法 负责检查诊断的检查员共3名,均从事口腔临床工作,经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小组培训合格,并通过龋病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在85以上。按全国第3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龋病检验标准,检查在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方式进行。检查器械包括平面口镜、社区牙周指数(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 CPI)探针,检查依次从上颌牙16开始检查至26,再从下颌牙36开始检查到46。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1 恒牙龋患情况 表1显示,有9%的12岁儿童患有龋病,而充填率仅有6%。男、女生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 2 恒牙龋龋均 由表2可见,海南省城乡12岁人群恒牙龋均为1,男、女之间和城乡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5)。 3 牙周健康状况 海南省城乡12岁男女学生牙龈出血及牙石检出情况见表3。城乡之间和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5)。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12岁人群恒牙龋均为1,高于全国第3次调查的5。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龋病流行程度的评价标准〔1〕(恒牙龋均在0~1属于“很低”等级),海南省12岁龋病状况属于“很低”的等级水平。 海南省12岁人群患龋率为9%,明显高于同时进行的全国第3次调查的结果(9%)〔2〕,说明海南省12岁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可能与海南省地理因素、生活水平、卫生习惯以及口腔卫生保健宣教相对比较滞后有关〔3-6〕,同时也表明,在海南省12岁人群是预防恒牙龋病的重要人群。张辉〔4〕等报道的北京市城乡6个年龄组恒牙龋病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患龋率均高于城市。本次调查中发现,海南省12岁人群患龋率城市略高于农村,龋均则农村略高于城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5),说明海南省农村的龋病发病率已和城市接近,甚至超过城市。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群生活水平及习惯发生了变化,增加了精制食物和糖的摄入量,而缺乏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因此农村人群的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海南省12岁人群恒牙患龋率女生高于男生,这是由于女性在生理上发育早于男性,致使乳牙脱落和恒牙萌出均早于男性,即与女性恒牙接触口腔环境的时间以及受龋病侵蚀均早于男性有关〔5〕,与张辉〔4〕等报道的北京市城乡6个年龄组恒牙龋病调查结果一致,这要求对女性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要提早开展。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海南省12岁人群龋齿充填率仅为6%,不仅低于其他发达城市〔2-3,5,7〕,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而12岁学生的牙龈出血检出率为6%,明显高于广东省12岁学生的牙龈出血检出率(8%),牙石检出率低于广东省12岁学生(2%)〔8〕。除与标准掌握存在差异外,也许还有其他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建议加强学生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包括向学生和家长宣传龋齿的危害、及时治疗的意义等知识,推广使用各类合格的口腔卫生用品,进行口腔卫生宣教,以促进学生定期口腔检查和及时治疗的行为,这需要学校与卫生主管部门、口腔医学工作者共同努力。

中俄边境鼠携带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和比较研究临床流行病学: 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课题脑胶质瘤流行病学的初步调查与临床干预措施的研究艾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毒株分型不错喵~

流行病学现况研究论文

一:前言从传染病的预防开始,以Snow19世纪中叶发现霍乱的传播方式为标志出现的流行病学依然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在其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流行病学和人类总体的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及健康水平的改变相伴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人类对传染病的逐步控制,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已成为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此,在发达国家流行病学的重点已完成了从传染病到慢性病的转移。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流行病学发现一再对我们的健康知识做出贡献,这些知识导致了健康行为的改变,和控制健康问题的法律法规的制定(1)。其中包括确定吸烟为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可预防的危险因素。比如在很多西方国家里,过去几十年来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下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流行学研究结果所带来的人群生活习惯改变(ref)。尽管流行病学对促进人类的健康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流行病学工作者可以满足现状。 过去的几年里,人们越来越关注围绕着“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局限性的问题,并且越来越多地在流行病学文献中反映出来。同其它学科一样,流行病学也会在自我批判中进步。 Susser和 Susser(2, 3)在他们富有特别见解的文章中认为,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流行病学历史的发展有三个代表性的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范例:①卫生统计学时期,代表性范例是瘴气说;②传染病流行病学时期,代表性范例是,细菌理论;③慢性病流行病学时期,代表性范例是“黑箱理论”(black box theory)或危险因素流行病学。每一个范例都有其因果理论和成功之处。用瘴气学说武装起来的19世纪的流行病学家认为疾病是由于土壤、水和空气中散发出来的肮脏的晦气引起的,并且通过大家在生态学方面的努力,例如改造排水设备、下水道和卫生设施等成功地使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死亡下降。接下来的时期,细菌理论假定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微小的有机体,并且认为病因是单一的。这种学说控制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的大部分时间。该时期,中断疾病的传播主要通过疫苗接种、隔离及抗菌素。许多成就之中,“巴斯德消毒法”对流行病学做出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贡献。由于大多数传染病的控制,延长了寿命,以至于慢性病患病率增加而产生了危险因素的模式,它是现代流行病学和黑箱流行病学的标志。“黑箱”这种比喻性的说法,反映了研究与健康结局有关的暴露既不需要插入干预因素,也不需要了解病因机制。例如,常规的流行病学研究常常把重点放在危险因素上,而很少检查可能的致病途径或机制。尽管实际上单一的必要病因和充分病因很少存在,但是从流行病学研究得到的危险因素常常独立于其它因素给予解释。尽管这三个时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其主要发展阶段和内容可用表一来表示。(在此插入表一)本文是一篇观点性综述文章。我们先对流行病学的发展做一下简单的回顾。然后分以下五个个方面就流行病学的局限性加以论述:个体及群体水平流性病学研究;在研究弱的联系中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局限性 ; 当前对于“混杂因子”极其局限性的理解;流行病学中间效应的重要性;及病因的理解。二:个体水平和群体危险 随着近年来对社会经济因素(2-18)及心理因素(19-28)研究兴趣的增加,流行病学的范围也在不断括大。过去的几年里,围绕着流行病学的过去和未来出现了很激烈的争论(14)。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忽略社会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上(5)(6, 7)。这些争论极大地刺激了考察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兴趣(6, 7, 29)。这种学术的争论自然形成了两类学术阵营,即社会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社会流行病学的支持者主张将“流行病学”和其它“人群科学”如社会学、人口统计学和生态学等作为群体科学的家族成员结合起来。他们集中于疾病的社会决定因素,倡导社会科学并结合社会的概念和方法(11, 14)。他们认为,由于缺乏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动力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理解,导致了确定病因和预防疾病上的重要失败(5, 30)。这一观点在在几篇很有思想的评论文章中得以很好的支持和反映(31-35)。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在群体水平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乏实例。例如,欧洲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结核病发生了很大的下降,该下降远在抗菌素疗法出现之前就发生了(36)。中国自从19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对世界的开放,曾经消灭了的性病复燃了(37)。几项研究表明,失业率与自杀率正相关(38)。虽然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健康的机制尚未很好地了解,但是有些文献提示,社会环境像邻里环境、工作场所和政策可能通过多个途径包括中间效应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34, 39)。流行病学家可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至少是在常识和简单知识的基础上,个体及个体的健康是由人类所生存的社会所决定的。但是,在了解社会和在研究中实际上包括社会因素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传统的流行病学家宁愿划清流行病学和社会学的界限,他们主张研究社会内容是社会科学的任务,已经超出了流行病学的范畴(40)。另一方面,批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者认为专门集中在个体上,从策略上讲是瞄准了错误的目标,因为它没有考虑健康的社会和环境的决定因素。的确,不考虑个体,我们就不能理解疾病的机制;但是反过来也很明确,如果忽视社会因素,我们就不能获得对于人群中疾病发生的社会影响的情况。例如,个体研究可以揭示结核病的危险因素是“与受感染的人接触”,“营养不良”等。在群体水平上,“社会的不平等”,“缺少疫苗接种规划”以及“对新移民的无效筛查”可能是致命的问题。个体危险因素的方法有几个局限性(41)。首先,个体危险因素只能解释疾病发生变异的一部分。例如,许多慢性病的大多数病例发生在非高危人群中。其次,很难通过劝说个人改变其习惯来改变个体的危险因素。而且疾病个体之间病因的差别可能与人群之间差别的原因不同(7)。因此,只有通过把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的因素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对疾病的发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确定最有效的预防策略。虽然当前沸沸扬扬的争论似乎没有立即结束的迹象,但是很显然,流行病学的范畴正在拓宽而包含更多的内容。这一点在流行病学和其它学科如社会科学的结合中已经有所反映,并且在最近的流行病学文献中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出来。这些变化可能如Susser(2)所描述的,预示着“生态-流行病学”新时期的到来。可能的模式的转变肯定超出了理论的领域,并且必然使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流行病学应同其它学科密切结合,及时反映研究社会变化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在社会及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尚很薄弱。因此具有广泛的流行病学研究前景。三:在研究弱的联系中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局限性 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形成共生关系上是成功的,然而其理论发展是滞后的。评论家认为,在1960年MacMahon“病因网(web of causation)”的概念提出之后,流行病学领域缺乏能被广泛理解的流行病学理论(42)。“病因网”的思想,其注意力集中在与“结局最为接近的危险因素上,主要强调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而不是理论上的描述(10)。正像教科书中反映的,是将方法应用于特殊的健康问题(10, 43)。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流行病家成功地确定了许多非传染疾病的重要原因,例如吸烟,它可以使发生肺癌的危险增加高达20倍。其它类似的已知的流行病学结果其联系强度也是非常强的(相对危险度10或以上),例如聚氯乙烯暴露与肝血管肉瘤(44),二乙基己烯雌酚(DES)与女儿患阴道癌(45),胎儿风疹感染和白内障(46)。随着主要的危险因素逐渐得到确定,流行病学研究必须寻找弱的和中等强度的联系,如疾病与环境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各种因素。2000年流行病学研究学会会议所有摘要的定量资料提示,所报告的RR大约80%低于0(47)。流行病学研究中通常应用的探讨危险因素的方法足以确定强的危险因素,而当评价弱的联系时常常会产生矛盾的结果(48)。事实上有很多弱的联系,饮用咖啡与胰腺癌(49),饮酒与早老痴呆(50),染发和膀胱癌(51),激素替代疗法和乳腺癌(52),以及家庭内氡暴露与肺癌(53)等就是这样。所有观察到的联系有三种可能的解释:①机会;②测量误差或偏倚;③符合真实情况。弱的联系对测量误差和偏倚更为敏感。当暴露和结局的联系弱时,更容易产生机会造成的结果,因为阳性结果比阴性结果发表的机会更多,这是一种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54-56)。根据一些简单的推理和可行性假设,Smith(57)和Skrabanek(58)证明,流行病学文献所报告的阳性联系中将近一半的可能是机会的结果,而不是真正的联系。当研究者把重点放在单个危险因素,并且不能提出一个清晰的理论概念时,与研究弱联系相关的问题甚至更为糟糕。这些问题的一个表现是出现了大量的矛盾的研究结果(48, 59-61),常常是不能得到确定的结论,甚至多次重复同样的研究仍然如此。在流行病学研究论文中,结束语常常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此来安慰该领域里的流行病学工作者。对于流行病学中弱联系的挑战,常规的做法是进行重复的研究。Meta分析常用于系统地总结同一题目的多个研究结果(62)。作为一种系统地综合发表的研究结果的工具,meta分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55, 63, 64)。由于meta分析本身并不能改进原研究的质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使系统误差,例如出版偏倚不可避免。尽管meta分析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显而易见,与小的危险效应有关的问题,可能不容易通过meta分析得到改进(57, 61)。 这里我们想借助于雌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和预防心脏病的最新研究结果来进一步说明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很多西方国家的医务人员提倡正常绝经妇女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其主要理论基础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和心脏病。但最近大人群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65)(Clinical trial )结果发现雌激素替代疗法不仅不会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相反增加发生心脏病的机会。因此,从根本上否定了很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这一结果也直接导致了美国及加拿大有关部门紧急调整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指南。尽管大样本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被视为确定因果关系的试金石,但从伦理道德角度讲,它只能用于假设的保护因素而往往不能鉴定危险因素。比如,我们不能用临床试验来证明高脂肪摄和乳腺癌的关系,因为我们不能要求被观测对象为了试验目的而增加脂肪摄入。 因此,为了克服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局限性,现代流行病学黑箱思考和分析方式待有改善。像许多人所倡导的,进入“黑箱”并且超越“黑箱”似乎是有价值的努力。进入“黑箱”意味着流行病学研究中描述和将因果机制整合的实践,而不是简单地研究“危险因素”。它还应当在个体水平的因素中,围绕着提出可能的因果机制假设的概念。超越“黑箱”意味着不仅注意直接的因素(或最接近的因素),还应当注意间接的因素(远端的因素),这些因素常常是宏观水平的社会因素。最近的流行病学文献中越来越多地讨论了多水平因果理论和多水平分析的问题。如果概念的模型试图说明所有可能影响疾病变异的社会因素,它将复杂地难以理解,并且不能指导科学研究。然而,如果忽略社会影响或将其看作一组与自变量无关的因素,我们将不能获得全面的科学的理解(66)。 要真正作到进入“黑箱”及超越“黑箱”流行病学需要向微观和宏观的双向结合与延伸,需要与其它相关学科(从反映微观世界的的分子生物学,到宏观群体的社会学)紧密结合。结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现状,我们认为流行病学在双向结合延伸方面都有差距,但似乎在向宏观结合延伸方面更差一些。 四:当前对于“混杂”及其局限性的理解1定义混杂因素和混杂效应 在理论流行病学中可能没有哪个概念比“混杂”受到更多的重视。众多定义中,John Last的“混杂因素”定义被认为是最权威的:“混杂变量是可以引起或防止研究结局发生的一个变量,它不是中间变量,并且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联(67)。”显而易见,该定义可以解读为两个纳入标准,一个排除标准,即混杂因素必须是研究结局的危险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联,并且必须不是研究因素和研究结局之间的中间变量。该定义还意味着危险因素和混杂因素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不需要从理论上区分它们。研究因素与混杂因素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因果性质的,也可能不是因果性质的。显然,危险因素和混杂因素之间的区别可能在于研究者主要的研究兴趣上,而不是与研究结局有关的统计学上。如图1所示,研究母亲吸烟或饮酒与婴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如果研究者的主要兴趣在吸烟上,他就可以将饮酒看作混杂因素。相反地,如果研究者的主要兴趣是母亲的饮酒的情况,他将会把吸烟看作混杂因素。因此,“危险因素”和“混杂因素”之间的差别在于研究的重点所在,而在统计学分析和结果的解释方面没有任何特别的含义。但是这两点表面上很重要的概念在研究中常常令人困惑。例如,在peer- reviewed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作者试图明确地划分二者,甚至使用了 “教育是混杂因素还是危险因素?” 这样的标题,认为教育是混杂因素而不是危险因素(68)。这个说明显然与混杂因素的定义“作为混杂因素必须是研究结局的一个危险因素”相矛盾。 流行病学研究中混杂效应的常规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

“文发网”可以免费提供参考文献 同时还可以帮忙发表 学术 论文哦 【摘要】 目的 了解海南省12岁学生口腔健康状况,为中小学生口腔卫生保健提供相关信息。方法 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南省12岁城乡常住人口777人,进行口腔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2岁人群患龋率为9%,龋均为1;患龋者中,因龋充填率仅为6%;男、女生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龋均男女间和城乡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牙龈出血率为6%,牙石检出率为6%,城乡之间和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海南省12岁人群龋病状况处于“很低”等级水平,且其中绝大部分龋齿未得到治疗,牙周健康状况不良,牙龈炎患病率较高。 【关键词】 龋齿;牙列,恒;牙龈出血;牙石;学生 为了解海南省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口腔疾病的发展趋势以及规律,评估口腔卫生的需求,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海南省卫生厅组织了海南省人民医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等有关人员参加了第3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健康调查,现将海南省12岁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法,抽取海南省12岁城乡常住人口777人,且均为在校学生,调查时已连续在当地居住不少于6个月,其中男生406名,女生371名。抽样分2个阶段,第1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由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技术指导组负责抽取全省的区(县)级单位以及街道(乡镇)级单位。海南省城市地区抽取海口市、五指山市、三亚市,每个市随机抽取1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3个街道;农村地区抽取琼海市、陵水县东方市,每个市随机抽取3个乡镇。第2阶段由海南省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组以简单随机的方法从每一个乡镇(街道)抽取2个居委会,在居委会附近选1所小学,随机抽取22人。 2 方法 负责检查诊断的检查员共3名,均从事口腔临床工作,经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小组培训合格,并通过龋病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在85以上。按全国第3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龋病检验标准,检查在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方式进行。检查器械包括平面口镜、社区牙周指数(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 CPI)探针,检查依次从上颌牙16开始检查至26,再从下颌牙36开始检查到46。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1 恒牙龋患情况 表1显示,有9%的12岁儿童患有龋病,而充填率仅有6%。男、女生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 2 恒牙龋龋均 由表2可见,海南省城乡12岁人群恒牙龋均为1,男、女之间和城乡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5)。 3 牙周健康状况 海南省城乡12岁男女学生牙龈出血及牙石检出情况见表3。城乡之间和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5)。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12岁人群恒牙龋均为1,高于全国第3次调查的5。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龋病流行程度的评价标准〔1〕(恒牙龋均在0~1属于“很低”等级),海南省12岁龋病状况属于“很低”的等级水平。 海南省12岁人群患龋率为9%,明显高于同时进行的全国第3次调查的结果(9%)〔2〕,说明海南省12岁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可能与海南省地理因素、生活水平、卫生习惯以及口腔卫生保健宣教相对比较滞后有关〔3-6〕,同时也表明,在海南省12岁人群是预防恒牙龋病的重要人群。张辉〔4〕等报道的北京市城乡6个年龄组恒牙龋病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患龋率均高于城市。本次调查中发现,海南省12岁人群患龋率城市略高于农村,龋均则农村略高于城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5),说明海南省农村的龋病发病率已和城市接近,甚至超过城市。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群生活水平及习惯发生了变化,增加了精制食物和糖的摄入量,而缺乏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因此农村人群的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海南省12岁人群恒牙患龋率女生高于男生,这是由于女性在生理上发育早于男性,致使乳牙脱落和恒牙萌出均早于男性,即与女性恒牙接触口腔环境的时间以及受龋病侵蚀均早于男性有关〔5〕,与张辉〔4〕等报道的北京市城乡6个年龄组恒牙龋病调查结果一致,这要求对女性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要提早开展。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海南省12岁人群龋齿充填率仅为6%,不仅低于其他发达城市〔2-3,5,7〕,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而12岁学生的牙龈出血检出率为6%,明显高于广东省12岁学生的牙龈出血检出率(8%),牙石检出率低于广东省12岁学生(2%)〔8〕。除与标准掌握存在差异外,也许还有其他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建议加强学生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包括向学生和家长宣传龋齿的危害、及时治疗的意义等知识,推广使用各类合格的口腔卫生用品,进行口腔卫生宣教,以促进学生定期口腔检查和及时治疗的行为,这需要学校与卫生主管部门、口腔医学工作者共同努力。

流行病学现况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 防制猪流感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作者:查红波, 刘尚高, 会议 第六次人畜共患病学术交流会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 2004年 - 猪流感的流行及其公共卫生学意义 作者:李敏,广东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 向华, 严悌昆,广东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 会议 2006中国科协年会2006中国科协年会 2006年 - 猪流感病毒种间传播机制分析与探讨 作者:乔淑丽,贾震虎, 期刊 畜禽业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2006年 第21期 - 中国猪源HSN1和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5N1 and H9N2 influenza viruses from pigs in China 作者:李海燕,于康震,杨焕良,辛晓光,陈君彦,赵朴,毕英佐,陈化兰, 期刊-核心期刊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2004年 第01期 - 猪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作者:廖明,叶贺佳,张文炎, 期刊-核心期刊 猪业科学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07年 第10期 - 山东地区猪流感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作者:陈红军,王怀中,白华,吴时友, 期刊-核心期刊 畜牧与兽医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 2008年 第10期 - 禽流感及其公共卫生意义 作者:赵田夫,鄢明华, 期刊-核心期刊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MEDICINE 2004年 第12期 - 猪流感研究进展 Progress of Swine influenza 作者:朱事康,程珏益,刘中勇,李炳清,罗卓军, 期刊-核心期刊 动物医学进展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2005年 第02期 - 猪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及现状 作者:张雷,姜建宏,李林, 期刊 养猪SWINE PRODUCTION 2004年 第06期 - 猪流感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情况及公共卫生意义 The Epidemiology of Swine Influenza Virus in the World and Its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 作者:陈义祥,蒙雪琼, 期刊-核心期刊 微生物学通报MICROBIOLOGY 2008年 第04期 - 猪流感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作者:尹燕博, 陈红军, 田振宇, 吴时友, 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2007年 - 禽流感与公共卫生 作者:杨小燕, 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年 - 猪流感——一个不容忽视的人兽共患病 作者:赵朴, 郑玉姝, 李海燕, 刘兴友, 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2007年 - 猪流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Progress on the Diagnostic Method of Swine Influenza 作者:王方昆,王一成,袁秀芳,徐丽华, 期刊-核心期刊 动物医学进展PROGRES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2006年 第04期 - 禽流感的公共卫生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Avian Influenza on Public Health 作者:马鸣潇,于洋,韩春华, 期刊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前言从传染病的预防开始,以Snow19世纪中叶发现霍乱的传播方式为标志出现的流行病学依然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在其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流行病学和人类总体的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及健康水平的改变相伴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人类对传染病的逐步控制,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已成为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危险。因此,在发达国家流行病学的重点已完成了从传染病到慢性病的转移。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流行病学发现一再对我们的健康知识做出贡献,这些知识导致了健康行为的改变,和控制健康问题的法律法规的制定(1)。其中包括确定吸烟为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可预防的危险因素。比如在很多西方国家里,过去几十年来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下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流行学研究结果所带来的人群生活习惯改变(ref)。尽管流行病学对促进人类的健康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流行病学工作者可以满足现状。 过去的几年里,人们越来越关注围绕着“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局限性的问题,并且越来越多地在流行病学文献中反映出来。同其它学科一样,流行病学也会在自我批判中进步。 Susser和 Susser(2, 3)在他们富有特别见解的文章中认为,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流行病学历史的发展有三个代表性的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范例:①卫生统计学时期,代表性范例是瘴气说;②传染病流行病学时期,代表性范例是,细菌理论;③慢性病流行病学时期,代表性范例是“黑箱理论”(black box theory)或危险因素流行病学。每一个范例都有其因果理论和成功之处。用瘴气学说武装起来的19世纪的流行病学家认为疾病是由于土壤、水和空气中散发出来的肮脏的晦气引起的,并且通过大家在生态学方面的努力,例如改造排水设备、下水道和卫生设施等成功地使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死亡下降。接下来的时期,细菌理论假定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微小的有机体,并且认为病因是单一的。这种学说控制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的大部分时间。该时期,中断疾病的传播主要通过疫苗接种、隔离及抗菌素。许多成就之中,“巴斯德消毒法”对流行病学做出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贡献。由于大多数传染病的控制,延长了寿命,以至于慢性病患病率增加而产生了危险因素的模式,它是现代流行病学和黑箱流行病学的标志。“黑箱”这种比喻性的说法,反映了研究与健康结局有关的暴露既不需要插入干预因素,也不需要了解病因机制。例如,常规的流行病学研究常常把重点放在危险因素上,而很少检查可能的致病途径或机制。尽管实际上单一的必要病因和充分病因很少存在,但是从流行病学研究得到的危险因素常常独立于其它因素给予解释。尽管这三个时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但其主要发展阶段和内容可用表一来表示。(在此插入表一)本文是一篇观点性综述文章。我们先对流行病学的发展做一下简单的回顾。然后分以下五个个方面就流行病学的局限性加以论述:个体及群体水平流性病学研究;在研究弱的联系中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局限性 ; 当前对于“混杂因子”极其局限性的理解;流行病学中间效应的重要性;及病因的理解。二:个体水平和群体危险 随着近年来对社会经济因素(2-18)及心理因素(19-28)研究兴趣的增加,流行病学的范围也在不断括大。过去的几年里,围绕着流行病学的过去和未来出现了很激烈的争论(14)。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忽略社会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上(5)(6, 7)。这些争论极大地刺激了考察社会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兴趣(6, 7, 29)。这种学术的争论自然形成了两类学术阵营,即社会流行病学和传统流行病。社会流行病学的支持者主张将“流行病学”和其它“人群科学”如社会学、人口统计学和生态学等作为群体科学的家族成员结合起来。他们集中于疾病的社会决定因素,倡导社会科学并结合社会的概念和方法(11, 14)。他们认为,由于缺乏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动力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理解,导致了确定病因和预防疾病上的重要失败(5, 30)。这一观点在在几篇很有思想的评论文章中得以很好的支持和反映(31-35)。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在群体水平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乏实例。例如,欧洲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结核病发生了很大的下降,该下降远在抗菌素疗法出现之前就发生了(36)。中国自从19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对世界的开放,曾经消灭了的性病复燃了(37)。几项研究表明,失业率与自杀率正相关(38)。虽然社会因素如何影响健康的机制尚未很好地了解,但是有些文献提示,社会环境像邻里环境、工作场所和政策可能通过多个途径包括中间效应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34, 39)。流行病学家可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至少是在常识和简单知识的基础上,个体及个体的健康是由人类所生存的社会所决定的。但是,在了解社会和在研究中实际上包括社会因素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传统的流行病学家宁愿划清流行病学和社会学的界限,他们主张研究社会内容是社会科学的任务,已经超出了流行病学的范畴(40)。另一方面,批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者认为专门集中在个体上,从策略上讲是瞄准了错误的目标,因为它没有考虑健康的社会和环境的决定因素。的确,不考虑个体,我们就不能理解疾病的机制;但是反过来也很明确,如果忽视社会因素,我们就不能获得对于人群中疾病发生的社会影响的情况。例如,个体研究可以揭示结核病的危险因素是“与受感染的人接触”,“营养不良”等。在群体水平上,“社会的不平等”,“缺少疫苗接种规划”以及“对新移民的无效筛查”可能是致命的问题。个体危险因素的方法有几个局限性(41)。首先,个体危险因素只能解释疾病发生变异的一部分。例如,许多慢性病的大多数病例发生在非高危人群中。其次,很难通过劝说个人改变其习惯来改变个体的危险因素。而且疾病个体之间病因的差别可能与人群之间差别的原因不同(7)。因此,只有通过把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的因素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对疾病的发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确定最有效的预防策略。虽然当前沸沸扬扬的争论似乎没有立即结束的迹象,但是很显然,流行病学的范畴正在拓宽而包含更多的内容。这一点在流行病学和其它学科如社会科学的结合中已经有所反映,并且在最近的流行病学文献中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出来。这些变化可能如Susser(2)所描述的,预示着“生态-流行病学”新时期的到来。可能的模式的转变肯定超出了理论的领域,并且必然使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流行病学应同其它学科密切结合,及时反映研究社会变化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在社会及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尚很薄弱。因此具有广泛的流行病学研究前景。三:在研究弱的联系中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局限性 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形成共生关系上是成功的,然而其理论发展是滞后的。评论家认为,在1960年MacMahon“病因网(web of causation)”的概念提出之后,流行病学领域缺乏能被广泛理解的流行病学理论(42)。“病因网”的思想,其注意力集中在与“结局最为接近的危险因素上,主要强调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而不是理论上的描述(10)。正像教科书中反映的,是将方法应用于特殊的健康问题(10, 43)。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流行病家成功地确定了许多非传染疾病的重要原因,例如吸烟,它可以使发生肺癌的危险增加高达20倍。其它类似的已知的流行病学结果其联系强度也是非常强的(相对危险度10或以上),例如聚氯乙烯暴露与肝血管肉瘤(44),二乙基己烯雌酚(DES)与女儿患阴道癌(45),胎儿风疹感染和白内障(46)。随着主要的危险因素逐渐得到确定,流行病学研究必须寻找弱的和中等强度的联系,如疾病与环境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各种因素。2000年流行病学研究学会会议所有摘要的定量资料提示,所报告的RR大约80%低于0(47)。流行病学研究中通常应用的探讨危险因素的方法足以确定强的危险因素,而当评价弱的联系时常常会产生矛盾的结果(48)。事实上有很多弱的联系,饮用咖啡与胰腺癌(49),饮酒与早老痴呆(50),染发和膀胱癌(51),激素替代疗法和乳腺癌(52),以及家庭内氡暴露与肺癌(53)等就是这样。所有观察到的联系有三种可能的解释:①机会;②测量误差或偏倚;③符合真实情况。弱的联系对测量误差和偏倚更为敏感。当暴露和结局的联系弱时,更容易产生机会造成的结果,因为阳性结果比阴性结果发表的机会更多,这是一种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54-56)。根据一些简单的推理和可行性假设,Smith(57)和Skrabanek(58)证明,流行病学文献所报告的阳性联系中将近一半的可能是机会的结果,而不是真正的联系。当研究者把重点放在单个危险因素,并且不能提出一个清晰的理论概念时,与研究弱联系相关的问题甚至更为糟糕。这些问题的一个表现是出现了大量的矛盾的研究结果(48, 59-61),常常是不能得到确定的结论,甚至多次重复同样的研究仍然如此。在流行病学研究论文中,结束语常常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此来安慰该领域里的流行病学工作者。对于流行病学中弱联系的挑战,常规的做法是进行重复的研究。Meta分析常用于系统地总结同一题目的多个研究结果(62)。作为一种系统地综合发表的研究结果的工具,meta分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55, 63, 64)。由于meta分析本身并不能改进原研究的质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使系统误差,例如出版偏倚不可避免。尽管meta分析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显而易见,与小的危险效应有关的问题,可能不容易通过meta分析得到改进(57, 61)。 这里我们想借助于雌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和预防心脏病的最新研究结果来进一步说明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很多西方国家的医务人员提倡正常绝经妇女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其主要理论基础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和心脏病。但最近大人群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65)(Clinical trial )结果发现雌激素替代疗法不仅不会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相反增加发生心脏病的机会。因此,从根本上否定了很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这一结果也直接导致了美国及加拿大有关部门紧急调整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指南。尽管大样本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被视为确定因果关系的试金石,但从伦理道德角度讲,它只能用于假设的保护因素而往往不能鉴定危险因素。比如,我们不能用临床试验来证明高脂肪摄和乳腺癌的关系,因为我们不能要求被观测对象为了试验目的而增加脂肪摄入。 因此,为了克服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局限性,现代流行病学黑箱思考和分析方式待有改善。像许多人所倡导的,进入“黑箱”并且超越“黑箱”似乎是有价值的努力。进入“黑箱”意味着流行病学研究中描述和将因果机制整合的实践,而不是简单地研究“危险因素”。它还应当在个体水平的因素中,围绕着提出可能的因果机制假设的概念。超越“黑箱”意味着不仅注意直接的因素(或最接近的因素),还应当注意间接的因素(远端的因素),这些因素常常是宏观水平的社会因素。最近的流行病学文献中越来越多地讨论了多水平因果理论和多水平分析的问题。如果概念的模型试图说明所有可能影响疾病变异的社会因素,它将复杂地难以理解,并且不能指导科学研究。然而,如果忽略社会影响或将其看作一组与自变量无关的因素,我们将不能获得全面的科学的理解(66)。 要真正作到进入“黑箱”及超越“黑箱”流行病学需要向微观和宏观的双向结合与延伸,需要与其它相关学科(从反映微观世界的的分子生物学,到宏观群体的社会学)紧密结合。结合我国的流行病学现状,我们认为流行病学在双向结合延伸方面都有差距,但似乎在向宏观结合延伸方面更差一些。 四:当前对于“混杂”及其局限性的理解1定义混杂因素和混杂效应 在理论流行病学中可能没有哪个概念比“混杂”受到更多的重视。众多定义中,John Last的“混杂因素”定义被认为是最权威的:“混杂变量是可以引起或防止研究结局发生的一个变量,它不是中间变量,并且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联(67)。”显而易见,该定义可以解读为两个纳入标准,一个排除标准,即混杂因素必须是研究结局的危险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联,并且必须不是研究因素和研究结局之间的中间变量。该定义还意味着危险因素和混杂因素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不需要从理论上区分它们。研究因素与混杂因素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因果性质的,也可能不是因果性质的。显然,危险因素和混杂因素之间的区别可能在于研究者主要的研究兴趣上,而不是与研究结局有关的统计学上。如图1所示,研究母亲吸烟或饮酒与婴儿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如果研究者的主要兴趣在吸烟上,他就可以将饮酒看作混杂因素。相反地,如果研究者的主要兴趣是母亲的饮酒的情况,他将会把吸烟看作混杂因素。因此,“危险因素”和“混杂因素”之间的差别在于研究的重点所在,而在统计学分析和结果的解释方面没有任何特别的含义。但是这两点表面上很重要的概念在研究中常常令人困惑。例如,在peer- reviewed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作者试图明确地划分二者,甚至使用了 “教育是混杂因素还是危险因素?” 这样的标题,认为教育是混杂因素而不是危险因素(68)。这个说明显然与混杂因素的定义“作为混杂因素必须是研究结局的一个危险因素”相矛盾。 流行病学研究中混杂效应的常规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

去中国知网找,然后找个账号,淘宝上一堆,而且很便宜,google上也有个goole学术搜索。

流行病学研究论文选题

“文发网”可以免费提供参考文献 同时还可以帮忙发表 学术 论文哦 【摘要】 目的 了解海南省12岁学生口腔健康状况,为中小学生口腔卫生保健提供相关信息。方法 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南省12岁城乡常住人口777人,进行口腔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2岁人群患龋率为9%,龋均为1;患龋者中,因龋充填率仅为6%;男、女生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龋均男女间和城乡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牙龈出血率为6%,牙石检出率为6%,城乡之间和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海南省12岁人群龋病状况处于“很低”等级水平,且其中绝大部分龋齿未得到治疗,牙周健康状况不良,牙龈炎患病率较高。 【关键词】 龋齿;牙列,恒;牙龈出血;牙石;学生 为了解海南省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口腔疾病的发展趋势以及规律,评估口腔卫生的需求,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海南省卫生厅组织了海南省人民医院和海口市人民医院等有关人员参加了第3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健康调查,现将海南省12岁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法,抽取海南省12岁城乡常住人口777人,且均为在校学生,调查时已连续在当地居住不少于6个月,其中男生406名,女生371名。抽样分2个阶段,第1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由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技术指导组负责抽取全省的区(县)级单位以及街道(乡镇)级单位。海南省城市地区抽取海口市、五指山市、三亚市,每个市随机抽取1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3个街道;农村地区抽取琼海市、陵水县东方市,每个市随机抽取3个乡镇。第2阶段由海南省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组以简单随机的方法从每一个乡镇(街道)抽取2个居委会,在居委会附近选1所小学,随机抽取22人。 2 方法 负责检查诊断的检查员共3名,均从事口腔临床工作,经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小组培训合格,并通过龋病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在85以上。按全国第3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龋病检验标准,检查在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方式进行。检查器械包括平面口镜、社区牙周指数(community periodontal index, CPI)探针,检查依次从上颌牙16开始检查至26,再从下颌牙36开始检查到46。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1 恒牙龋患情况 表1显示,有9%的12岁儿童患有龋病,而充填率仅有6%。男、女生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 2 恒牙龋龋均 由表2可见,海南省城乡12岁人群恒牙龋均为1,男、女之间和城乡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5)。 3 牙周健康状况 海南省城乡12岁男女学生牙龈出血及牙石检出情况见表3。城乡之间和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5)。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12岁人群恒牙龋均为1,高于全国第3次调查的5。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龋病流行程度的评价标准〔1〕(恒牙龋均在0~1属于“很低”等级),海南省12岁龋病状况属于“很低”的等级水平。 海南省12岁人群患龋率为9%,明显高于同时进行的全国第3次调查的结果(9%)〔2〕,说明海南省12岁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可能与海南省地理因素、生活水平、卫生习惯以及口腔卫生保健宣教相对比较滞后有关〔3-6〕,同时也表明,在海南省12岁人群是预防恒牙龋病的重要人群。张辉〔4〕等报道的北京市城乡6个年龄组恒牙龋病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患龋率均高于城市。本次调查中发现,海南省12岁人群患龋率城市略高于农村,龋均则农村略高于城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5),说明海南省农村的龋病发病率已和城市接近,甚至超过城市。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群生活水平及习惯发生了变化,增加了精制食物和糖的摄入量,而缺乏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因此农村人群的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应进一步加强。 海南省12岁人群恒牙患龋率女生高于男生,这是由于女性在生理上发育早于男性,致使乳牙脱落和恒牙萌出均早于男性,即与女性恒牙接触口腔环境的时间以及受龋病侵蚀均早于男性有关〔5〕,与张辉〔4〕等报道的北京市城乡6个年龄组恒牙龋病调查结果一致,这要求对女性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要提早开展。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海南省12岁人群龋齿充填率仅为6%,不仅低于其他发达城市〔2-3,5,7〕,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而12岁学生的牙龈出血检出率为6%,明显高于广东省12岁学生的牙龈出血检出率(8%),牙石检出率低于广东省12岁学生(2%)〔8〕。除与标准掌握存在差异外,也许还有其他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建议加强学生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包括向学生和家长宣传龋齿的危害、及时治疗的意义等知识,推广使用各类合格的口腔卫生用品,进行口腔卫生宣教,以促进学生定期口腔检查和及时治疗的行为,这需要学校与卫生主管部门、口腔医学工作者共同努力。

一篇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下列特征: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因此,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