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东南亚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发布时间:

东南亚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在文化方面,一些国家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如在语言和音乐上),但在长时间的侵略和反侵略中,自己的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民族独具的特色。历史上,东南亚的国家都遭受了殖民地、帝国主义、军国主义的侵入,二战后,才走向独立,但是,国家内部仍战争频繁,政局混乱。

不可能给你写现成的……但是方法是:阅读大量文献,之后做一个思想性的总结,就是背景及意义。

亚洲东南亚文化主要有华族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来文化,当地的文化主要是马来文化、回教文化(与马来文化有想通之处)淡米尔文化。佛教文化,又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东南亚一带,主要还是马来文化。最大的文化风情,我觉得还是各种宗教并存。一条马路,甚至紧邻一起就有基督教堂、佛教堂、印度庙,马来教堂,泰国寺庙。东南亚人宗教观念很强,敬畏神灵,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四处是神灵牌位,几乎每一家都有敬拜,在新加坡这样的国家,路边,树下,土坡边,门口随处可见摆放的牌位及祭品,也是一大风景!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洋教派,随时散发传单,上门传教。马来教、佛教的信徒也非常虔诚,拜天教堂人满为患。东南亚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文化风情就是“娘惹”文化。他们的饮食、服饰、建筑都很有特色。实际上,娘惹文化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将中国文化带去东南亚两种文化相互交流形成的有独特色彩的一种文化。因为当时郑和带去的是中国宫廷文化,所以娘惹文化的饮食、服饰、建筑都很讲究,非常精致,色彩艳丽,无论是建筑的雕刻还是服饰的花边、裁剪、绣花,栩栩如生、楚楚动人。“娘惹”就是马来土著的姑娘同中国男人结合生育的女孩子,男孩子则叫“峇峇”。实际上他们有华人血统。印尼的巴厘岛也是很有文化风格的地方,寺庙到处是,居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亚洲东南亚文化主要有华族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外来文化,当地的文化主要是马来文化、回教文化(与马来文化有想通之处)淡米尔文化。佛教文化,又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东南亚一带,主要还是马来文化。 最大的文化风情,我觉得还是各种宗教并存。一条马路,甚至紧邻一起就有基督教堂、佛教堂、印度庙,马来教堂,泰国寺庙。东南亚人宗教观念很强,敬畏神灵,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四处是神灵牌位,几乎每一家都有敬拜,在新加坡这样的国家,路边,树下,土坡边,门口随处可见摆放的牌位及祭品,也是一大风景!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洋教派,随时散发传单,上门传教。马来教、佛教的信徒也非常虔诚,拜天教堂人满为患。东南亚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文化风情就是“娘惹”文化。他们的饮食、服饰、建筑都很有特色。实际上,娘惹文化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将中国文化带去东南亚两种文化相互交流形成的有独特色彩的一种文化。因为当时郑和带去的是中国宫廷文化,所以娘惹文化的饮食、服饰、建筑都很讲究,非常精致,色彩艳丽,无论是建筑的雕刻还是服饰的花边、裁剪、绣花,栩栩如生、楚楚动人。“娘惹”就是马来土著的姑娘同中国男人结合生育的女孩子,男孩子则叫“峇峇”。实际上他们有华人血统。印尼的巴厘岛也是很有文化风格的地方,寺庙到处是,居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东南亚民族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东南亚文化多样性主要包括宗教多样性。缅甸泰国为佛教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尼是伊斯兰教菲律宾为天主教原因是外来的影响首先是佛教的东渐,小乘佛教从印度传到东南亚然后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商人带到了东南亚之后西班牙人把天主教带到其殖民地菲律宾

东南亚因为包括11个国家,当然也就意味着其具有不同的文化,当然不同的国家文化也有共同点。 东南亚是一个具有多样统一性的地域。大陆与岛屿并存,山地与平原同在的地理特点,亚热带与热带气候逐渐过渡的自然条件,加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构成了多样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文化。 外国学者一般把“东南亚分成两个主要文化区域:一是法国学者所称的‘外印度’,印度的影响在这一区域占了优势;另一个区域包括东京、安南和交趾支那,随着15世纪‘印度化’的占婆王国的覆亡,中国的影响便在这区内居于支配的地位。” 然而,东南亚各方面的固有文化“并非仅是印度或中国的文化附属物,而各自具有极为显明的个性,在吴哥、蒲甘、中爪哇和占婆古国曾开放灿烂奇葩的艺术和建筑,与印度教的和佛教的印度的艺术和建筑相比,都有显著的区别。” 不可否认,“也正是在印度和中国文化的滋养下,东南亚自身的文化才开始发展并且取得伟大的成就。” 东南亚建筑文化 东南亚建筑文化圈是一个超越原有政治及地理区划的概念,它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即东南亚大陆部分,包括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以南直到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南端,东起中国南海沿岸、西至缅甸伊落瓦底江这一广阔区域;另一部分则是东南亚岛屿部分,包括中国的台湾、海南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及苏门答腊,甚至还可延伸至琉球群岛及南太平洋的部分岛屿。 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划分,是因为在这样一个范围广阔的大区域内存在着许多共享的文化特质,将它们置于同一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更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各个局部地区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东南亚的特殊文化构成也反映在建筑上,从而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建筑文化。东南亚建筑文化在总体特征上应该归属于东方建筑文化系统,但它与该系统中其他几个区域性建筑文化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同时受到中印两大古老文化的夹击,而其固有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又赋予它以明显的个性。不过,在它的身上,仍然残存着一些中国早期建筑的影响痕迹。 东南亚饮食文化 东南亚菜肴多取以天然可食植物为原料,烹调出色、香、味型具佳的菜系。如越南菜则有美容保健菜肴之美称。新马泰、印尼等国菜肴则多配以当地盛产的丰富的椰子、香茅、肉桂、豆蔻、丁香等香料植物为配料,使其菜肴色味浓郁,风味独特。 东南亚菜可以说是一种受东西方影响较重的菜系。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长期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华人的大量聚居,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所以形成了汇合集东西方文化和当地习俗融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东南亚饮食文化。 常言道:无鸡不成宴。各酒楼、宾馆烹制出的各种鸡肴就有百余种。其中某“东南亚风味餐厅”的“咖喱鸡”就颇有名气。现在标榜着专营咖喱风味食品的食肆,不下十数家,供应着各式南洋食品的餐馆也不在少数,以咖喱为代表的东南亚饮食对我国饮食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据资料考证:“咖喱”一词源出泰米尔语,意为用辣香料制成的调味品。咖喱起源于印度。原来印度人视牛为神,自然不敢吃。于是印度人改吃羊肉,然而,羊肉有膻味,不好受用。据说,释迦牟尼教人用香辣植物的枝叶、果皮之类,捣成佐料,与羊肉同煮以驱除膻味。这就是咖喱的开始。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从摩亨约·达罗文化时期起,咖喱就成为印度人贵重的调料。他们把咖喱珍藏于箱内,用梵文绘成一张表,按表上比例加以配制。后来,东印度公司为英国把咖喱带回英国。十八世纪,伦敦“克罗士·布勒威公司”制成便于携带的咖喱粉出售,大受欢迎。 咖喱是用黑胡椒、辣椒、生姜、肉桂、豆蔻、芫茜、茴香、芥子、八角、香椒、大蒜等原料制作而成。 作为东南亚国家对咖喱食品有代表性的就有十个,可以说十国咖喱,风味也不尽相同。新加坡咖喱,以酸辣为主;马来西亚咖喱重椰汁;苏门答腊岛的“黑牛”,色黑汁浓;印度的咖喱分为微辣的古老马、马打士、东印度的中辣和北印度的辛辣;巴基斯坦辣度适中;锡兰咖喱完全不辣;马六甲的味道辛辣之中带点“押”味,不大适合中国人口味,但一些吃惯了的外国人,则会指点这道菜;餐牌上写甜酸的则是缅甸咖喱。十国咖喱,各国味道不同,但都令人觉得有趣、新鲜。在东南亚菜中,特别注意汇集东西方作法,配制成适合当地饮食习惯的菜式,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如柬埔寨的“皇后鸡片”,既可当菜,又可做西餐食用;泰国的“五味鱼”、印尼的“椰汁牛扒”、泰国的“湄南蟹”、新加坡的“少爷明虾烙”等菜肴,既有西式做法和中式做法的特点,但又不失其东南亚的独特风

为经济快速增长中的柬埔寨来说,跟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治安问题是无可避免话题。但是,几乎全民信奉佛教的柬埔寨人民普遍是善良的,很多极端事件主要原因还是源于贫困和教育落后。下面就重点列一下要注意的问题。一、风俗方面1、柬埔寨人注重礼节,讲话很有礼貌,见面时要行双手合十礼。平辈朋友相见,左右合掌,十指并拢,置于胸前,表示相互亲切友好地问候;晚辈见到长辈,双手合十举至下颌,表示尊敬;百姓见到高僧,合十后举至眉宇,表示敬意;身份低的人见到地位显赫的官员,先伏身跪地,再双手合十高举过头,表示崇高的敬意2、柬埔寨人认为黄牛和水牛都受到守护动物的神灵的保护,一旦伤害它们,便会受到生病的报应。3、柬埔寨人认为星期六是鬼魂妖魔喜欢的日子,是不吉利的,在这一天办事或外出均要小心。4、柬埔寨人喜爱红色、蓝色,认为红色象征吉祥和喜庆,蓝色象征光明和自由。他们不喜欢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死亡,所以人们忌讳穿白色的裤子和纱笼。二、在柬埔寨生活的小妙招1、刚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买个手机卡,国内的移动联通国际漫游贵的吓人,一般是9人民币每分钟。推荐无论是商务还是旅游刚来的话可以去smart公司买张smart卡,这边随处可见,小店买的话不需要任何证件。2、注意买一些防晒防蚊物品,带些花露水,清凉油,太阳眼镜,帽子,防晒霜等,因为这边很热,同时可以带些稍微贵一些的治疗疟疾肠热病感冒的药物。3、柬埔寨哪里买衣服便宜呢?就我的经验而言,在一些本地集市,鞋服商店都很便宜,比如俄罗斯市场、中央市场、乌亚西市场鞋服区都非常便宜。4、长期租房的话建议租在中国人相对多一点或者离主街道稍微近一点采光通风良好的地方,会安全很多,而且蚊子少。尽量避免选择低洼地势的房子,雨季下雨就得划船回家了。

可以去图书馆找一本书,叫做《世界民族通览》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论文选题背景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 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该组织,使东盟由最初成立时的5个成员国发展到目前的10个成员国。 东盟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协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遵循正义、国家关系准则和《联合国宪章》,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同国际和地区组织进行紧密和互利的合作。 东盟主要机构有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务委员会、经济部长会议、其他部长会议、秘书处、专门委员会以及民间和半官方机构。首脑会议是东盟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一次,主席由成员国轮流担任。外长会议是制定东盟基本政策的机构,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常务委员会主要讨论东盟外交政策,并落实具体合作项目。 2003年10月,东盟第九次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召开。与会各国首脑在会上通过了“东盟共同体”宣言,确立了更为明确具体的目标,向更加密切的共同体迈进。这标志着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社会与文化领域内的全面合作进入历史新阶段,并朝地区一体化迈进一大步。 随着经济实力核影响的不断加强,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90年代初,东盟率先发起东亚区域合作进程,逐步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其中,东盟与中日韩(10+3)、东盟分别与中日韩(10+1)合作机制已经发展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此外,东盟还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欧盟、韩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10个国家形成对话伙伴关系。2003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域外大国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70万年前—公元前2700年,早期人类活动时期距今260万年前,在今天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陆地,称为巽他古陆,今天的南中半岛与苏门答腊岛、婆罗洲、爪哇岛、巴厘岛、明打威群岛和寥内群岛等连为一体,其与今天的菲律宾群岛也有地峡相连接,与今天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组成的莎湖古陆隔海相望。早期人类有非洲沿海岸线迁移至东南亚地区,东南亚最多早的古人类是距今70万年前的爪哇人,发现于今天印尼的爪哇岛。不过爪哇人并非现代人类的祖先而是一种已灭绝的古人类。现代人的祖先晚期智人大约在距今3万年前迁徙到东南亚,并可能通过小型船只迁徙到了莎湖古陆。距今1万年前,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后冰川大量消融促使海平面上涨,海水淹没了巽他古陆地势较低的地区,东南亚的大陆和群岛地区被大海分隔开。各地的古代人类从事狩猎场采集活动以谋生,这一时期人类聚落大多沿海岸线和河流入海口地区分部,古人从水中捕鱼作为食物补充。巽他古陆与莎湖古陆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1100年,早期农业时代大约公元前2700年左右,农业从中国南部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开始出现早期农业聚落。东南亚以种植起源于长江流域的水稻为主,但也有起源于黄河流域是粟等作物,此外也有一些作物如菱角等可能是在东南亚本土所驯化的,狗也从中国传入。随着农业的发展,古人类聚落开始向内陆蔓延。这一时期作为定居农业的副产品,陶器也在东南亚普及,这一时期东南亚本土开始出产一些较为精致的陶器,墓葬中随葬品的增多也体现出社会财富的增长。khok phanom di出土的墓葬与陪葬品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500年,青铜时代与早期社会分化这一时期,青铜冶炼技术从中国传入东南亚地区,由于东南亚地区铜矿和锡矿丰富,青铜冶炼技术迅速传播,不过这一时期青铜用品以武器为主,包括手斧、短剑等。我们并不清楚这一时期东南亚地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可能是因为贸易的发展造成了青铜时代早期的居民的财富极速增加,且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在富有者墓葬中出现了大量用贝壳、大理石和青铜等制作的装饰品,其中不乏一些跨区域交易获得的物品,其中包括大量的手环和脚环,于今天东南亚本土居民佩戴的首饰颇有类似。人类聚落进一步向内陆发展,考古遗迹向北延伸到泰国中北部地区,但同时在山区狩猎采集社会直到公元后1000年依然普遍存在。ban non wat出土的随葬饰品公元前500年—约公元1年,铁器时代与原始国家公元500年左右,铁器在东南亚出现,取代了青铜成为了生产工具和武器的制作材料。但同时青铜铸造并没有消失,而是被用来制作更加精美的装饰品和奢侈品。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考古文化越南北部的东山文化,他们制造带有复杂纹饰的青铜鼓。这一时期的青铜鼓在东南亚地区分布极广,在中国南部多个省份都有发现,且东南亚各国除了菲律宾以外都发现了类似的青铜鼓,包括远在海上的爪哇岛也有发现大型的青铜鼓,说明这一时期有一种文化在东南亚地区迅速传播,但船舶的原因我们并不清楚。这些青铜鼓带有复杂的纹饰,且有一些还有青蛙的形象,这些青铜鼓很可能是宗教礼器,可能代表了一种信仰的普及。而同时还出现了大量青铜小人和青铜牛的形象,以及其他奢侈品和珠宝,如玉髓珠子、玉石首饰等。根据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来看,这一时期东南亚可能已经出现了一些以酋邦为代表的原始国家形式,但由于文献缺乏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不甚明了。东山青铜鼓约公元1年—约400年,成熟国家形成与印度化时代公元前1世纪以来,罗马人对丝绸的渴望刺激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罗马上传开始涉足印度洋寻求东方的奢侈品,并开始于南印度的居民接触,受到罗马贸易的刺激,南印度商人开始频繁在东南亚活动,印度商人带去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婆罗门教的君权神授、祭祀万能论,佛教的因果轮回论迎刚好满足了东南亚地区原始国家君证明和维护其统治的需求。因而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地方君主与印度精英联合统治的几个印度化的早期国家,分别是在今天湄公河下游的扶南国、今天下缅甸的直通王国,今天马来半岛东北部的狼牙修国,爪哇岛西部的达鲁玛王国,婆罗洲东北的库泰王国,越南中部的占婆国,印度文化以这几个国家为核心开始向四周传播扩散。其中在扶南国的遗迹中发现有罗马的金币,以及来自印度和中国的货物,这反映了了东南亚地区因贸易而繁荣的社会。Óc Eo遗址,扶南国的港口城市遗址约400年—802年,早期国家发展时代这一时期是东南亚地区各国成熟的时代,随着航海技术的提升和人们地理知识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开始脱离大陆沿岸的港口,航路开始难移到婆罗洲北部并下马六甲海峡,不再经过湄公河下游沿岸地区和克拉地峡,因此原本靠贸易起家的扶南国衰落,由于代表区域霸权的扶南国衰落,南中半岛陷入了政治真空,各地小国割据。取而代之的是在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逐渐形成了以控制海上贸易而强大的室利佛逝王国。这一时期印度教和佛教在东南亚进一步发展,各地开始出现早期的大型宗教建筑,各国君主利用宗教强化自己的统治,要求臣民宣示对自己效忠,并通过喝符水、立碑诅咒背叛者等方式恐吓臣民。同时东南亚的君主也君主开始将神化,他们往往以湿婆、毗湿奴、佛陀和菩萨自居,形成了具有东南亚特色的神王一体崇拜。Sambor Prei Kuk遗迹的真腊时代神庙802年—1275年,印度化帝国全盛时代这一时期是东南亚印度化国家全盛时期,而东南亚彻底分为两部分,一个是中南半岛上以水稻种植为主,控制水利的农业帝国,即高棉帝国,我们也称之为吴哥王朝,这一时期吴哥王朝几乎称霸整个中南半岛,因而我们一其兴衰的年代作为断代标准,在西面的缅甸也兴起了蒲甘王朝。吴哥王朝不断修建大型蓄水池,出了宗教含义外,也处于对于灌溉水利的控制,此外寺庙也会修建一定的水利设施,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以寺庙为中心的农耕社群,贵族集团通过对寺庙管辖来划分彼此的势力范围。另一部分是马来群岛地区形成的,因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这一地区的海上帝国强盛,包括苏门答腊岛的室利佛逝王国和爪哇的马打蓝王国、谏义里王国。室利佛逝因扼守马六甲海峡而垄断了东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这损害了南印度霸主朱罗王朝的利益,后者分别于1025年和10637年两次远征室利佛逝,使其一度沦为朱罗附属国,抑制了室利佛逝的扩张。这给了东方的爪哇以机会,找达到因岛上覆盖火山灰而土地肥沃,从而农业十分发到,加上其扼守东方马古鲁群岛的香料贸易而迅速崛起。这一时期随着神王一体崇拜的成熟,东南亚古代大型建筑兴建的高峰期,统治者通过兴建大型建筑来彰显自己的合法性,印尼的婆罗浮屠就完工于这一时期,此外柬埔寨的吴哥窟的兴建与缅甸蒲甘诸多佛塔的兴建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诸多印度化帝国的强盛。吴哥窟1275—1511年,大分裂时代这一时期东南亚地区的主题是分裂割据与传统社会的崩解,13世纪初以素可泰王朝为首的泰人国家的崛起打破了吴哥王朝的霸权,此后双方战争不断,高棉失去了稳固的大陆霸权,其霸权逐渐向泰人诸国过度。1277年至1287年的元缅战争导致了蒲甘王朝的崩解,缅甸陷入大分裂,此后缅甸分裂为北部的阿瓦王朝、南部的勃固王朝、西方的阿拉干王朝,以及一系列效果。在越南北部新兴起的越南逐渐蚕食南部的印度化的占婆国,逐渐成为东南亚地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高棉北部,高棉为了对抗西方素可泰和大城王朝的压力,支持当地的泰人建立了澜沧王国,是今天老挝的雏形。随着高棉为中心的国际体系的解体,中南半岛原来有寺庙为核心的农业社群逐渐解体。新兴的国家开始封建化的过程,其中以泰人的大城王朝为代表,大量封赐土地予贵族,并将土地上的农民交由贵族管理,从而将大量农民固着于土地之上。文化上,来自斯里兰卡的南传佛教逐渐取代了东南亚原来的大乘佛教和印度教成为中南半岛的主流信仰。南岛地区14世纪爪哇的满者伯夷一度称霸,它通过军事威慑力强迫周边小国崇拜化身为神的国王,从而推行曼荼罗式霸权。但这一时期穆斯林主导印度洋贸易,南岛地区的各小国为了吸引更多穆斯林商人而达到贸易的繁荣开始皈依伊斯兰教并大肆修建清真寺。伊斯兰教的迅速传播导致了以印度教信仰为基础的爪哇曼荼罗霸权的彻底崩解,各个小苏丹国如雨后春笋在南洋诸岛建立。其中最著名的是15世纪建立的马六甲苏丹国,但同时南印度的泰米尔人和华人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马六甲苏丹国过于忽视这些非穆斯林群体的利益导致了国家内部的矛盾。这一时期西方人开始向东南亚渗透,1511年葡萄牙人攻破了马六甲苏丹国首都马六甲城标志着西方人正式插手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从而开启了新的时代。重建的马六甲苏丹国王国1511年—1680年,大陆霸权与南洋贸易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东南亚历史的黄金时代,在南洋地区虽然西班牙和葡萄亚等西方国家开始向东南亚渗透,但是同时它们对于东方货物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东南亚贸易的繁荣,一些新的贸易国家如亚齐苏丹国、特尔纳特苏丹国、班查尔苏丹国等国家陆续兴旺,这些国家开始与西方的殖民者争夺海上贸易的霸权,并一度与西方殖民者分庭抗礼。然而南洋地区的贸易繁荣比不过没有促进这一地区的原始资本积累,西方殖民者将大量财富转移到了西方世界。文化上伊斯兰教彻底传遍了整个南洋诸岛,仅有巴厘岛保持了印度教信仰。在大陆泰国和缅甸随着封建化系统的成熟和官僚制度的完善,逐渐成长为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从而开启了大国军师争霸的序幕。15世纪泰人的大城王朝彻底打败了高棉人称霸东南亚大陆地区,但不久西方的缅甸也统一于东吁王朝,这导致了泰缅两大国对于陆上霸权的长期争夺,东吁王朝在莽应龙统治时期长期占据上风,一度吞并大城王朝,但不久之后大城王朝一度复兴。在东方越南因分裂而放缓了扩张的趋势,但在此期间越南依然不断蚕食南方与西方的领土。这一时期老挝的澜沧王国虽然经济不发达,但依然保持了较强的力量,勉强可以与强大的东吁王朝相抗衡。与南洋地区一样,这一时期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在中南半岛也彻底消失,南传佛教深入到社会的各方各面,僧侣集团逐渐强大,并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社会的发展。封建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于人口流动的限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虽然稳定了泰国和缅甸内部局势,但也严重限制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缅甸的莽应龙的雕像1680年—1945年,西方殖民时代17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转型,为了将东南亚打造为原材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以荷兰人和英国人为代表的殖民者开始加紧了对东南亚的侵略。荷属东印度公司和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南洋地区大肆扩张,到20世纪初荷兰几乎完全占领了南洋地区的诸岛,而马来亚地区则由英国控制。在大陆地区,缅甸、泰国和越南三国持续进行着军事争霸,而衰落的高棉和分裂的澜沧王国成为待宰的羔羊,他们都丝毫没有注意到西方的渗透。这一时期由于英国对印度的统一,将法国彻底赶出了南亚地区,法国转而谋求在东南亚立足。18世纪英国以英属印度为根据地入侵缅甸,这引起了法国的恐慌,为了防止英国在东南亚的一家独大,法国加速了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活动,通过利诱拉拢长期受泰国和越南欺凌的柬埔寨和老挝诸国,而后又通过中法战争占领了越南。而东帝汶和菲律宾早年已被葡萄牙和西班牙占领,至此东南亚地区除泰国外全部被殖民者占据,泰国因作为英法两国的缓冲区而得以幸存。在西方的殖民活动下,资本主义得以在东南亚地区渗透,但大陆地区严格的封建制度以及南洋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导致了东南亚社会发展十分缓慢,造成了东南亚社会的发展停滞不前。东南亚由于远离欧洲,各国对于其殖民地的控制能力有限,二战爆发后,西方在东南亚的殖民体系因为二战中日本的侵略而解体。殖民下的东南亚(未画东帝汶为疏漏)1945年—今天,民族独立与发展时代由于二战导致了西方殖民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解体,东南亚也不例外。因此1945年后东南亚的民族独立活动声势浩大,此后东南亚十国先后独立,东帝汶因遭印尼吞并,直至2002年才于联合国斡旋下独立,至此形成了11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独立后的东南亚各国皆百废待兴,本土的传统经济尚未解体,因而经济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古代社会以来的各国的冲突依然在延续,加上美国的干涉,自独立以来东南亚军事冲突不断。为了应对现实的种种阻碍,1967年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五国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此后除东帝汶外其他东南亚国家也陆续加盟,加速了东南亚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同时东南亚诸国也成为国际上不可忽视的力量之一。东盟旗帜

东南亚经济论文选题背景

您好,  相关资料:  东南亚改善投资环境 提高对外商投资吸引力  多年来外国企业在中国进行了大量直接投资,现在他们发现中国的东南亚邻邦同样具有吸引力。  雷曼兄弟分析员苏巴拉曼(Rob Subbaraman)表示,该地区很可能即将迎来大量的外国投资。  “谈到东南亚经济体,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其经济增长缺少的就是来自投资的推动力。”  “这种情况正开始有所改变。近几年,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为5-6%,如果外商直接投资(FDI)猛增的话,他们没有理由不能持续以7-8%的速度增长。”更多迹象显示,涌入该地区的FDI在增加。  打破只能投资于中国的神话  全球最大手机晶片厂商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已表示,将在菲律宾兴建投资规模为10亿美元(15亿1000万新元)的工厂。一些行业高层人士认为,此举打破了在亚洲只能投资于中国的神话。  越南自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对FDI的吸引力大增。  马来西亚去年批准的制造业吸引FDI规模达到创纪录的57亿8000万美元。今年首季,印尼的外商和国内投资申请规模也达到纪录高位。  “企业界的看法有所改变,变得比6个月前更为正面,”菲律宾民间智库Wallace商业论坛的主管华莱士(Peter Wallace)说。  腐败等阻碍投资的因素仍让人担忧,且分析员表示,FDI产生效益是一个长期过程。他们相信,FDI有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据说,东南亚的外国投资增加是受以下几个因素推动:通货膨胀总体受控、国家财政状况改善、企业税税率调低、以及其他鼓励投资措施的出台。  Centennial集团的经济研究主管巴斯卡然(Manu Bhaskaran)说:“不仅是FDI,该地区的整体投资形势正在改善——体现在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地产业景气好转,且制造业产能紧张,刺激对工厂和设备的投资等。”  中国去年吸引约700亿美元FDI,令亚洲其它经济体相形见绌。亚细安10国去年吸引的FDI估计为450亿美元,2005年为近400亿美元。  采取中国+另一国投资方式  一位驻新加坡的加拿大经济师称,更多公司在采取“中国+另一国”的投资方式,即在中国保留一家工厂,但同时在东南亚国家再建立一家工厂,以控制成本。  亚洲策略和投资咨询公司亚洲商业策略执行长杨龙龙表示,对希望扩大市场和降低成本的投资者来说,东南亚国家的高经济增长率为其平添了许多吸引力。“亚细安成员国等经济体拥有庞大的中产阶层消费群,这点任何投资者都无法熟视无睹。”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均在最新预算案中降低了企业税,印尼则在3月通过了对投资者有利的投资法,这应会帮助其结束FDI不足国内生产总值(GDP)1%的局面。对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而言,FDI分别占其GDP的3%和逾15%。  流入新加坡的FDI占东南亚地区吸引FDI的一半左右,不过其吸引的FDI增长率仍低于1990年代末的约14-15%。  杨龙龙表示,亚洲总是会面临妨碍投资的因素,但其吸引投资的潜力很大。她指出,变化迅速的亚洲,不适合那些胆怯或是喜欢安逸的人,而那些寻找机会勇于征服的企业,将称霸亚洲。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发展的背景是二战结束各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开始着手发展经济。原因是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金融危机是由于经济过热和国外资本大鳄的投机

价格?

东南亚经济与贸易论文选题背景

发展的背景是二战结束各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开始着手发展经济。原因是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金融危机是由于经济过热和国外资本大鳄的投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南亚经济取得了较其他地区更快的增长率。尽管70年代中期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但在70年代东南亚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80年代上半期,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但到80年代中期之后,东南亚经济出现了快速复苏。直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南亚经济均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起伏。1997年东南亚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1998年各国经济普遍陷入严重衰退,1999年和2000年却出现快速复苏或强劲反弹,而到2001年多数国家经济又急转直下,甚至呈现负增长。2002年后,东南亚经济再次出现复苏的态势。(见图1)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东南亚经济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严重衰退、迅速复苏、再陷衰退和又呈复苏的增长轨迹。东南亚经济增长的急剧波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到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拖累。 图1 1996-2005年东南亚五国经济增长率(%)资料来源:根据ASEAN Secretariat ASEAN Statistical Database数据编制。尽管有充分的数据表明参与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是同时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也增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更加密切,经济增长波动的同步性愈益增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相关系数为4。[1] 在东南亚国家,这种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性更大。例如,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研究显示,美国的经济增长对新加坡经济的影响最大,美国经济每增长1%,新加坡经济就会增长96%。[2] 另据美国著名的所罗门美邦公司的研究,日本的经济增长对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分别为:日本经济每增长1%,新加坡经济就会增长24%、泰国经济就会增长17%、马来西亚经济就会增长13%。[3] 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向东南亚国家的传导,是通过世界市场扩散的。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向发展中国家传导,是通过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变化实现的。但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了新的国际分工发展,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制成品生产国和出口国,该类产品已占东南亚国家商品出口的50—90%。因而,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传导已经从初级产品价格为主转向以制成品为主。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制成品价格下降,不但包括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包括高技术产品。东南亚国家紧跟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发展新经济的步伐,大力扩展以芯片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该类产品出口比重分别高达65%和6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高达25%和19%。菲律宾、泰国和印尼的相应比重也很高。据计算,1992—1999年电子信息产品价格下降对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造成的损失部分相当于它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部分的71%、31%、13%和96%。[4] 2000—2001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销售额从年增长30%到下跌30%,导致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急剧波动。例如,2000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为6%,而2001年则下降2%,其中约有12个百分比的大幅波动。据新加坡贸工部的研究显示,世界半导体工业每下降1%,新加坡经济增长就会下降12%。而2001年全球半导体工业增长波动达60个百分点,它对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影响高达8个百分点。[5] 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不仅在于流入这些国家的资本流量减少,更在于金融资产价格,主要是股价和汇率变动的传导。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引进外资的规模持续萎缩,它对以投资—出口推动的东南亚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近年国际股票市场价格和美、日货币汇价的剧烈波动,也引发东南亚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并危及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据美国所罗门美邦公司的研究,日元汇率的变动对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的影响分别为:日元每贬值10%,泰国经济就会下降3%、新加坡经济就会下降22%、马来西亚经济就会下降21%。 二、全球化下东南亚经济运行的特征 随着东南亚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大各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同步性,而且对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从东南亚经济的运行看,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的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的进程。 在全球性和区域性的贸易自由化的浪潮推动下,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国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逐步放宽贸易管制,大幅降低关税水平。东南亚9国(文莱、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1])均为WTO成员国,在乌拉圭回合中均承诺削减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同时,它们也是《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并在协定中均作出了相应的承诺和提交了承诺项目表。[6] 目前,新加坡的简单算术平均关税率和按贸易额加权的算术平均关税率均为0%,文莱的简单算术平均关税率为98%;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的简单算术平均关税率普遍低于10%,按贸易额加权的算术平均关税率也都低于5%;泰国、越南、柬埔寨的平均关税率都在10%以上。不少国家在取消非关税壁垒方面取得进展,逐步消除了进口许可证、配额制度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不过,各国关税水平和结构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的服务贸易自由化也取得进展,但各国的发展仍不平衡。作为国际性金融、海运、空运中心的新加坡,它在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开放度均是最高的;马来西亚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电信服务、离岸金融和保险、运输服务、旅游都已对外开放;印尼、泰国、菲律宾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步伐有所加快,但仍有诸多部门限制;文莱的服务部门多为政府管理,但某些部门的开放程度较高;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经济比较落后,服务部门的开放也相对滞后。 80年代中期后,卷席西方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证券化浪潮在东南亚国家渐次出现,东南亚国家金融深化的国际进程大大加快。各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均以放宽政府管制,开放金融市场,加速金融国际化为特征。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率先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泰国、印尼和菲律宾起步较晚。1968年,新加坡率先设立亚洲美元市场,以此带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80年代中期以后,马来西亚加快国内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步伐,放松对利率的控制,放宽信贷限制。1990年设立了纳闽岸外金融中心,加快金融国际化的进程。1983年6月,印尼颁布新的银行管理条例开始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进程。1988年10月,政府又制定一套新的全面改革方案。印尼逐步取消对贷款利率的限制,放宽国内私人银行的经营领域,允许外资持有印尼上市银行不超过49%的股权。从1990年开始,泰国实施了空前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其广度和深度均是前所未有的。1990年5月泰国实行外汇管制自由化措施,1991年4月解除与资本项目有关的外汇管制,1993年泰国建立曼谷国际金融机构(BIBF),以推动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90年代,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参与指导下,菲律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金融改革。政府再度取消了外汇管制,放宽外资银行的进入限制。由于金融自由化过快和金融改革政策失误,导致了90年代中期的严重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大力进行国内金融体系的重组与改革,实施银行金融机构的合并,处理不良金融资产,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以应对金融国际化的严峻挑战。 随着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涌入,东南亚国家的生产一体化得以不断发展,并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工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从衡量国际化生产的一些重要指标看,东南亚国家的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发展。无论是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还是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与国内固定投资的比重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表明这些国家的生产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据联合国贸易及发展会议的统计,1980-2005年,东盟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从14亿美元增至33亿美元,增长4倍;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从22亿美元增至14亿美元,增长2倍。2005年,东盟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国内固定投资比重为3%,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均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7] 在东南亚国家的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不仅仅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还包括供应商、分包商、经销商、零售商、研究开发联盟以及各类合作协议。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东南亚国家的电子信息工业、石化工业、汽车工业的渗透率较大,这些工业部门多数企业由跨国公司所主导,并被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的生产体系中。例如,东南亚国家是世界办公和通讯设备产品的重要生产与出口基地,跨国公司在当地形成了庞大的办公设备和通讯设备产品生产的区域网络。它们把精密元件加工制造和研究开发等价值链的高尖端环节留在母国进行,将绝大部分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组装和中低档元件的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国家;欧美石化公司在90年代大举进军东南亚石化市场,美、欧的石油跨国公司纷纷在当地的炼油与石化工业投下巨资。这些跨国公司在中东地区和东南亚当地取得廉价石油,按照合理的区域分布,跨国界组织炼油加工,定点生产,定向销售,它们在新加坡所设的子公司则是把它作为石油加工转运的一个区域中心;进入90年代,日、美、欧的著名汽车制造商大举投资东南亚国家的汽车工业。由于泰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高度集中,产品质量高且制造成本低,许多跨国汽车制造商开始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生产转移到泰国,使之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汽车生产与出口基地。[8] 三、经济全球化与东南亚区域一体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时代浪潮,东南亚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前,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一是东盟区域的经济一体化,二是东盟与区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三是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东盟自身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经历了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的过程。自1978年起,东盟特惠贸易安排实施了15年的时间。从1993年起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随后这一进程不断加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不断扩大,涵盖的领域逐步深化。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由6个增加到10个,自由贸易区也逐步从贸易扩展至服务、投资以及其他经济合作领域。到2002年,原有6个成员国初步建成自由贸易区。2003年10月,在第9次东盟首脑会议上,各国同意在2020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加速推进自身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行动计划,东盟将全面推进和落实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和投资区计划。2004年11月,第10次东盟首脑会议确定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成一个稳定、繁荣、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实现区域内货物、服务、熟练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确定原有6个成员国在2007年之前率先实施11个优先领域的产品关税削减为零,新成员国将在2012年前实现这一目标,这11个领域包括木材、橡胶、汽车、纺织、电子、农业、资讯科技、渔业、保健产品、航空以及旅游等。[9] 2007年1月,第12次东盟首脑会议确定将实现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时间表从2020年提前至2015年。同时,东盟通过了《东盟宪章蓝图联合宣言》,决定成立高级别特别小组负责起草东盟宪章。[10] 东盟宪章将成为东盟成立40年来最重大的成就,它是东盟区域性组织的第一个宪法,并将为东盟摆脱松散机制、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区域性组织提供法律架构。 进入21世纪,东盟与区外国家的区域贸易自由化迅速兴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相继涌现。2000年11月,中国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宏伟构想。时隔一年后,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宣布决定在20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正式启动。2004年11月双方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2005年12月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二次修订议定书》和《<货物贸易协议>修订议定书》,2007年1月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这些都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继中国之后,东盟与印度宣布将在2011年建成印度—东盟区域贸易投资区,东盟与日本也确定了在2012年建成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现目标也订在2010年。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已全面启动,[2] 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贸易协定已正式签署,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进行,日本-东盟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取得一定进展。 与此同时,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也取得较快进展。目前,新加坡已与新西兰(2000年11月)、日本(2002年1月)、欧洲自由贸易协会(2002年6月)、澳大利亚(2003年2月)、美国(2003年5月)、约旦(2003年6月)、印度(2005年6月)、韩国(2005年8月4日)、巴拿马(2006年3月)正式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泰国已与印度(2003年10月)、澳大利亚(2004年7月)、新西兰(2005年4月)正式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马来西亚已与日本(2005年12月)正式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新、马、泰与区外一些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正在进行,其他东盟成员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也相继展开。与以往区域贸易自由化形式不同,新兴的双边贸易自由化形式的目标和内容更为广泛而多样。除商品贸易自由化外,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为重要方面。它突破地区和距离的限制,协定双方的非对称性,强调与WTO规则相一致,所承诺开放的程度超过WTO成员国之间的协议范围。[11] 四、结语 综观全球化时代的东南亚经济发展,各国既经历了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遭受到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巨大冲击。作为参与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国际经济机构的权威研究显示,尽管有充分的数据表明参与全球化程度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较高,但是同时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同步性愈益增强。作为高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国家取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各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加大,同步性也随之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尽管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依赖是双向的,但它并不意味着相互依赖的双方是对称的和均衡的。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依赖关系属于非对称和非均衡的相互依赖。战后,虽然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总体上有所缩小,但未根本消除。东南亚经济的开放经验表明,全球化使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对各国的生产流程、产业升级、对外贸易乃至经济政策均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放和金融开放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国家经济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实施积极的全球化战略,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

最佳答案检举 (一)中-东自贸区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1、从贸易方面来看,将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中国与东盟在贸易方面发展很快,据中国海关统计,自1993年以来,东盟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中东贸易额从1990年的91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5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8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出口竞争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效果。  (1)通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降低扩大出口规模  首先,通过关税降低导致的贸易创造效应将大于贸易转移效应,东盟会将从其他国家的进口转向自中国进口,从而扩大中国的出口规模。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通过静态模型分析研究表明,自贸区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106亿美元,增幅为1%,如果考虑到其他动态因素,可能还会不止于此。  其次,非关税壁垒的降低也将带来中国出口的扩大。UNCTAD(1994)研究报告指出,仅与通关相联系的各种程序所付出的成本相当于贸易总值的7%?10%,如果在这些领域协调一致,那么这些成本将减少25%,也即将增加相当于贸易总值75%-50%的收益,以2003年的数据计算,中东自贸区建立后通关程序的协调简化将使中国至少增加7亿美元的经济收益。标准和认证的差别也阻碍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美国商务部和欧盟委员会1998年的研究指出,与标准和认证相关的技术条例造成的出口损失占总出口值的75%?25%。因此,如果中东自贸区的建立能够使标准和认证统一,以2003年数据计算,则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因此增加60亿美元。因此,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将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规模扩大。  (2)通过规模效应提高出口竞争力  据相关资料,到2010年中东自贸区GDP将达到3万亿美元左右,区内人口约20亿,这将为中国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通过市场扩大引致的规模效应,能够促使中国出口企业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出口竞争力。  (3)通过互补性贸易优化贸易结构  通过与东盟互补商品贸易的发展,将促进贸易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中国与东盟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和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具体分析,我国纺织品、服装、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机械电子设备、精密仪器、钟表手表、车辆、金属产品和化工产品具有潜在优势,因此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将会增多,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将会有明显增大,从而贸易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  (4)降低出口市场波动,实现多元化战略  东盟已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双边贸易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自贸区的启动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贸易上的联系,从而降低我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性,减少其市场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出口风险,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现。 (待续)  2、中-东自贸区将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积极开展经济合作,双边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今年6月底,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累计340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不包括香港和澳门,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协议投资额近10亿美元。  (1)促进对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中-东自贸区所带来的投资刺激效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自贸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到中国投资生产就可以方便地进入东盟市场,而且中国投资的软硬环境要比大部分东盟国家好,投资中国要比投资东盟更容易取得成效,因此中国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2)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东盟投资,规避贸易壁垒  近年来,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虽然以60%以上的年均速度增长,但仍然落后于东盟对中国的投资,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中-东自贸区的启动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一个更加便利广阔的区域性市场,而且中国企业赴东盟投资达到一定比例,还可以享受到区内的关税优惠政策,并规避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设置的部分贸易壁垒如“非市场经济地位”等所带来的出口风险,这些都将促进中国对东盟的投资。  3、中-东自贸区将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我国西南省区同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邻,东盟国家是这些省区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更强,通过与东盟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加强经济合作,将大大促进这些省区的出口,为其在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分工和分享分工效益创造条件,从而有力地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广西和云南与东盟国家毗邻,历史上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今后它们将从国内的地理边缘变成自贸区在物流、商务、投资等方面的中心,从而发挥独特作用,带动经济的发展。  4、中-东自贸区将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  中-东自贸区将从以下方面提升中国整体的经济实力。  首先,中-东自贸区启动后,将通过外贸和投资的增长以及内需的扩大所导致的乘数效应,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根据东盟专家“全球贸易分析项目”模型的测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GDP将增加3%,达35亿美元。  其次,中-东自贸区启动后,通过关税的降低,可以增进国内竞争,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并且通过东盟市场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从而促进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最后,通过启动中-东自贸区,可以在东亚地区可以构建新的有利于我国的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并加强中国与东亚地区经济的互动增长关系,进?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发展。  5、中-东自贸区将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中国与东盟将政治安全也作为自贸区协议的重要内容纳入,通过启动自贸区,与东盟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能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使我国在世界经贸、政治和安全事务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从而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二)中-东自贸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1、关税降低冲击国内产业,扩大中东贸易逆差  首先,中国与东盟中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口商品具有较高的重合度。因此,自贸区启动后关税的降低,不仅会加剧中国与东盟同类产业与商品的竞争,还将导致东盟具有优势的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从而冲击中国国内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如“早期收获”安排中,有些是双边互免关税,但更多的是单方面的关税减让,这就给我国的农产品造成了冲击,尤其是对南方水果蔬菜的冲击更大,如中泰关于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水果的零关税贸易,就使中国南方的水果种植户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据中国海关统计,自1993年以来中国对东盟已连续11年维持贸易逆差,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将对双边的贸易平衡及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自贸区启动后关税与非关税保护措施的降低,会导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的增加,从而逆差进一步扩大,给中国带来较大的压力。  2、服务业受到较大冲击  由于我国在金融、通讯和专业服务等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而东盟部分国家如新加坡就在这些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和东盟启动自贸区后,对这些行业将会放开,东盟将会进入中国同国内相关行业产生竞争,从而对国内服务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3、投资替代作用可能造成东盟对中国投资的缩减,竞争力加剧可能导致中国企业难以在东盟投资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效应将产生贸易对投资的替代作用。例如,原来一些东盟企业之所以到中国来投资,是因为存在关税、非关税壁垒,现在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降低了,就无需再将工厂搬到中国,只需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即可。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东自贸区可能会造成东盟对中国投资的缩减。  同时,欧、美、日等国一直是东盟的主要出口和投资国,其跨国公司基本上垄断了东南亚的经济。如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加工,基本上为英国、荷兰、美国的石油公司所垄断,日本的企业基本上控制了东盟各国的家用电子电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目前在中-东自贸区的压力下,欧、美、日等国的跨国公司正进一步加紧调整生产布局,以图享受到自贸区内的互惠。面对区外众多强势竞争对手,我国企业竞争力本身就较弱,因此,竞争的加剧可能会导致中国企业更加难以进入东盟市场。  4、东盟经济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中-东自贸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将在经济关系上更加紧密,双方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而目前东盟的经济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是还存在相当多的变数,因此,一旦东盟经济出现波动,也会对中国相关部门产生冲击,从而对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