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化工学报期刊点评稿件

发布时间:

化工学报期刊点评稿件

《化工学报》以推动化工科技进步,培养化工科技人才为宗旨。多年来,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办刊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登载的论文以反映我国化工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为目标,兼及新技术和新方法。文章分类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化工数据、综述与专论、学术争鸣等。按研究领域设以下栏目:热力学、传递现象、多相流和计算流体力学、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等其他。读者对象为过程科学及技术领域和相关过程工业的科研、设计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 创刊以来,在广大读者、作者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历届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化工学报》不断向前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显著。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被列为化工类第一名;一直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中的美国《化学文摘》(CA)、《工程索引》(EiCompendex),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技文献速报》(JICST)收录;刊物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计量指标在化工类期刊中名列前茅,且逐年提高;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如 2005 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2002~2008 年连续七年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属于化学的有:催化学报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分子催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高分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化学试剂化学通报化学物理学报化学学报化学研究与应用结构化学理化检验·化学分册色谱无机化学学报 物理化学学报应用化学有机化学中国科学·B辑: 化学 中国稀土学报 属于化工的有:催化学报分析化学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工程塑料应用硅酸盐学报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 合成橡胶工业化工进展化工学报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化学世界化学通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精细石油化工 离子交换与吸附煤炭转化膜科学与技术农药燃料化学学报石油化工塑料工业无机材料学报现代化工橡胶工业应用化学中国塑料中国医药工业杂志zhh1249(站内联系TA)国外有什么好的期刊?myqianbao(站内联系TA)化工进展化工学报国外牛杂志比较多,要看你做那个领域的邱实(站内联系TA)化工三大顶级:AICHECESINDENGCHERESyumiao123(站内联系TA)化工学报 化学工程lg8407(站内联系TA)是中文还是英文, 中文:化工学报 英文:chemical engineer science 化工三大顶级:AICHECESINDENGCHERES 我下了那么多期刊,好像没这三个。有网站或下载链接吗?yumiao123(站内联系TA)英文的 AICHE CES INDENGCHERES 中文的 化学工程 化工学报 都是很好的xiaoyuntm(站内联系TA)中文做理论比较多的就是化工学报了。meihuagong(站内联系TA)化工进展 化学工程 化工学报gzqz(站内联系TA)据师兄讲,化工类最好的就是《化工学报》,《化工进展》也很吃得香。搞传质、精馏、分离方向的《石油化工》也很有必要多留意。

当代化工期刊点评稿件

当代化工研究-国家级,知网 万方 维普收录 杂志社在线审稿。QQ:1319993092Tel:18203239330 (微信同)

中华论文发表网 专业发表论文

现代化工 当代化工 石油化工 都不错 需要可联系

化工环保期刊点评稿件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并且规定了具体的参与方式。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单位、专家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这表明我国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权向纵深的进一步拓展,也表明了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因此,深入地研究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对其法理依据与立法实践作进一步的考察,探寻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路径,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尤其对西部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涵义及功能 关于公众参与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当时的公民大会开创了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先河,至今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当作民主政治的圭臬被普遍接受。在环境保护领域,公众参与的思想形成于20世纪六十年代。1969年美国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权的问题。此后许多国家的环境政策法律及国际性法律文件都将公众参与作为一项原则规定在法律之中,我国亦如此。但是,由于公众参与的内涵与外延都很广泛,对其概念的规定学界尚未形成共识。本文认为,正是由于公众参与内涵与外延的广泛性,对公众参与必须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和规定。从社会学的角度,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进行的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从公共政策制定形成过程看,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参与政策制定,从而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传统环境法学对公众参与问题的研究,限于公众参与是建设项目在立项阶段或前期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讨论公众参与问题,主要是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公众参与的内涵,这种认识过于片面与狭隘。本文认为,现代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公众参与是指社会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与环境利益相关的一切决策活动,使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自身利益,且有利于环境保护。从性质上看,它是一项重要的程序性权利,也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基本制度;从目的上看,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限制政府的自由裁量权,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司法过程看,它是将环境保护自力救济纳入法制化轨道的主要途径。它有利于解决和处理广泛存在的普遍环境问题,实现对环境问题的全过程及全方位管理。传统的公众参与机制是消极地制止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和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难以保证政府机关依据公共利益恰当地行使自由裁量权。现代意义的公众参与制度意味着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让受到影响的各种利益主体参加,从而有效监督和制约政府的权力,弥补传统监督机制的不足 二、公众参与的法理依据分析 由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而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强调公众参与,确认公众参与权,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又有其深层次的法理学依据。 从法哲学的角度看,公众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民主政治是程序政治,首先,民主政治的实质是民主集中制而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必定是程序性的,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由于各种政治主体的利益不同,必然出现政治期望和政治目标的冲突。按照既定的规则从政,可以创造公平竞争,和平共处和稳定合作的局面。这正是民主的程序价值所在。公众参与就是一种民主的形式,公众参与权就是一种程序性的权利。它通过公众对环境政策法律制定的具体参与,体现环境立法中的民主和民主指导下的集中,从而制定出符合公众意愿和实际情况的政治和法律。其次,民主政治是一种自由的、平等的、参与的政治。所谓参与是指民主政体下的决策和立法程序不是少数几个人说了算,更不是个别人的专断,而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下,按照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和保护少数的民主原则行事。公众参与本身所体现的正是民主政治的这种品格。而由于环境利益本身的特性,它既是个人的私益,也是社会公众的公益。它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以制定出科学的环境政策和法律,更好地保护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好每个公民的自身权益。同时,由于自由、平等和参与的政治为各种政见、政策和立法建议的表达和交流,以及各政治主体影响和参与决策提供了机会。使各种政策和法律既能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公共意志,又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免出现长时期、大面积、难以纠正的政策失误——这种失误往往比少数人闹事更可能导致社会混乱和脱序,导致经济的衰败和社会倒退。我们知道在环境事务中,一项决策或法律规定的失误,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所致的恶果,更是后患无穷。它不但对当代人的利益造成损失,也将会为子孙后代人的利益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环境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更需加倍斟酌,更需要广泛地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同时, 只有民众认同为“合法”的东西,民众才会把它转化为内在的行为规则而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价值才能充分实现。只有认真对待公民权益的法律,才能赢得人民对它的依赖、尊重、支持和遵守。 三、公众参与立法实践及评价 1、相关国际立法中对公众参与问题的规定。 早在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就强调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后许多国际环境立法文件中都开始重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问题。1982年的《内罗比宣言》第9条提出“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和训练,提高公众和政府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在促进环境保护工作中必须每个人负起责任,并且参与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1984年在纽约联合国颁布的《联合国与人权》中指出,参与一切有关科技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相关领域内活动的权利,包括受到通知(寻找和收到情报)的权利至关重要。人们通过参加决策、制定政策及控制各种活动,包括以上所有领域中的那些活动在内,自觉地并民主地投入旨在于发展的努力中,是保护人权免受一切政策制定偏向的消极影响的途径之一。国际组织,特别是属于联合国系统的那些国际组织其作用之一,就是以公正和专业的方式,向有关国家提供为其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所需的一切专家。[9]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其第10条原则规定,当地的环境问题必须在所有相关公众的参与下才得以最圆满的解决。人人都应当有了解政府掌握的环境资料的适当途径,包括有关他们所在社区的危险物质和活动的资料,并应有机会参与决策过程。各国也应广泛地发布信息,促进和鼓励公众知情和参与,并且应当使公众充分有效地利用司法和行政程序,包括补偿和补救程序。这是最早在国际法文件中提出了公众在环境事务 中的参与权问题。《世界自然宪章》第23条规定:“人人都应当有机会按照本国法律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参加拟订与环境有关的决定。”1993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通过修改《蒙特维地区方案》,为国际社会在当时和21世纪环境法发展提出了方向和具体的领域。其中第7个领域为“环境觉悟,教育信息和公众参与”。随着全球化迅速发展,环保浪潮日益高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和对环境事务的积极参与,公众在环境事务中的参与权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了可观的进展,因此,国际统一立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1998年6月25日欧洲委员会通过了《公众在环境事务中获得信息、参与决策和诉诸司法权利的奥胡斯公约》,对公众在环境决策方面的参与权规定了三个层次:其一是对具体环境活动的决策参与;其二是对与环境有关的计划和政策决策的参与;其三是对现行行政法规和法律决策及执行过程的参与。[10]并且该公约条第3条第2项还规定:“凡签约国都应当努力确保政府和当局支持和提供公众获得信息、参与决策和获得环境公正等方面的指导。”从该公约的规定来看,对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规定是全方位的,从具体的环境事务到环境计划决策,再到法律政策的执行,对公众参与权的认可也是全方位的。联合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也确定了环境诉讼程序中的公众参与权,指出“各国应当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便利和鼓励公众的认识和参与。应当让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包括补偿和补救程序。” 1991年在芬兰通过的《跨国界环境影响评价公约》第2条第6项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作了规定:“起源国应当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的公众提供对相关议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参与机会,并且要保证提供给受影响国公众和本国公众的参与机会相等。” 2、我国法律对公众参与问题的规定 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公众参与原则的确立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我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城市规划法》第10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土地管理法》第3条也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并且在第11条规定了具体的参与方式:“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它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编制机关应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意见。并且应当在报送审查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附具对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 从以上国际立法及各国立法的实践看,对公众参与权的重视程度较高,在立法规定上也比较广泛,尤其在环境影响评价立法中,各国基本上都规定了公众参与制度,并且各国已经普遍认识到公众参与在环境和发展领域的特殊重要性。但是,由于对公众参与问题在理论层面上研究不够,缺乏系统地理论上的论证,而且各国立法层次不一,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功能未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尤其是在我国由于公众的法律理念还很薄弱,参与意识不强,更需要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强化公众参与的理念,探索积极地促进机制。 本文认为,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真正实现和落实,必须在理论上明确公众参与权,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公众参与原则,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从前面的分析可见,公众参与是符合环境管理自身特点的富有成效的制度,它有助于实现环境保护法制化的目标。要使公众参与制度真正落实,首先要有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其次,要有公众参与的信息保障和监督机制,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有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决策权等全过程参与的法律制度。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的具体方式方法,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权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使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吸收一些富有成效的方法,如:设立网上环境登记处,提供环境信息、数据、状况,使公众对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文件从草案提议到最终通过进行全程监督。通过这些方式,让公众充分表达意见,以保证公众参与权的实现。

Once man did not have to think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his There were few people on the earth, and natural resources seemed to be Today things are The world has become too We are using up our natural resources,and polluting our environment with dangerous If we continue to do this, human life on earth will not We realize that if too many fish are taken from the sea, there will soon be none Yet,with modern fishing methods, more and more fish are We know that if too many trees are cut down, forests will Yet, we continue to use powerful machines to cut down more and more We see that if rivers are polluted with waste products, we will Yet, waste products are still put into We know that if the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rise at the present rate, in a few years, there wont be enough What can we do to solve these problems?If we eat more vegetables and less meat, there will be more food Land for crops feeds five times more people than land where animals are Our natural resources will last longer if we learn to After the Beijing Olympics, litters are being throw everywhere, even on the street and in the stadium even through trash bin are being I think that since china can change the world impression about us having to holds the Olympics games, they are also able to change their mindset and think that china can go our part on going Firstly, we have to start with reduces of carbon dioxides gas into the atmosphere to pollutants the Next, we have to reduces the amount of litters that is being products per year and per house We will also have to educated the kids in school and tell them that caring for the environment start 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you are able to play a part in keeping the environment We will also have to held campaign so as to spread the message across the nation that why and how is it important to keep our environment And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we have to face if global warming is starting sooner that what we have expected

不好投。据2018年6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化工环保》被引量为24683次,下载量为144368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化工环保》2015年影响因子为92,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名第1215名,在环境科学与安全科学(77种)中排名第27名。 影响因子:据2018年6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化工环保》总被下载782440次、总被引38163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429、(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71。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道,2010年《化工环保》期刊评价指标为:总被引频次830,影响因子828。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化工环保

化工学报期刊点评稿

一直都是国家级核心期刊,相当的厉害复合影响因子:132 综合影响因子:730 1923年创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EI 工程索引(美)(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92、96、00、04、08核心期刊

(一)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二)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三)作者与单位文稿作者署名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不超过3个。第一作者须附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地址、邮编、年龄、性别、民族、学历、职称、职务;其它作者附作者单位、地址和邮编。(四)摘要和关键词所有论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用第三人称撰写,分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四部分,完整准确概括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以15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3~6个。(五)标题层次一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二级标题用“(一)、(二)、……”来标识,三级标题用“”来标识,四级标题用“(1)、(2)”来标识。一般不宜超过4层。标题行和每段正文首行均空二格。各级标题末尾均不加标点。(六)计量单位、数字、符号文稿必须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符号。(七)参考文献限为作者亲自阅读、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只选主要的列入,采用顺序编码制着录,按其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列于文末,并依次将各编号外加方括号置于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书写格式为:作者。文题。刊名年份;年(期):起始页。网上参考材料序号。作者。文题网址(至子--栏目)。上传年月。

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点评稿件

核心以下级别的期刊,应该中的难度都不大吧!主要就是挑个版面费便宜的就行。核心就比较难了,

中文化学化工核心期刊化学类核心期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分析化学化学学报 化学通报 中国科学B辑,化学 物理化学学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催化学报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应用化学 高分子学报 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学报 分析实验室 色谱    冶金分析 分子催化 分析测试学报 化学物理学报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化学试剂 结构化学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化学进展化工核心期刊:化工学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石油化工 硅酸盐学报 高分子学报 燃料化学学报 中国塑料 应用化学无机材料学报化学工程工程塑料应用 化工进展 现代化工 膜科学与技术 精细化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功能高分子学报 功能材料 塑料工业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合成纤维工业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化学世界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日用化学工业 精细石油化工 离子交换与吸附 塑料科技 合成橡胶工业 橡胶工业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化工新型材料 新型炭材料 涂料工业 硅酸盐通报 塑料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煤炭转化 无机盐工业 过程工程学报

生物化学是一门边缘学科,研究的是生命的化学,所以与其它有关的生物学科必然有或多或少的关系。生物学科总是互相为用,互相渗透的。生物体不只一种,因此生物化学有研究动物(包括昆虫)方面的,也有研究植物方面的,还有研究微生物方面的。它们之间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生物化学在医药、卫生、农业及工业等方面都有应用,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也是一门基础农学学科,而在工业上,如食品加工、酿造、制药、生物制剂制备、以及制革等上,都有应用。 (一)生物化学是从有机化学及生理学发展起来的 一直到现在,它与有机化学及生理学之间,仍然关系密切。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及性质,并将其合成,乃是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共同课题;在分子水平上弄清生理功能,显然是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一个共同目的。从现在的趋向来看,生理学是在更多地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使用生物化学的指标,以解释许多生理现象。 (二)微生物学及免疫学 在研究病原微生物的代谢、病毒的化学本质,以及防治措施等,无不应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和技术。就免疫学而言,不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都必须在分子水平上,才能阐明机理问题,近来一些生物化学家常以微生物,尤其是细菌为研究材料;这样,一方面可验证在动物体内得到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细菌繁殖生长极其迅速,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提供有利条件;于是应运而生出生化遗传学,又称分子遗传学,进而又派生出遗传工程学。由此不难看出,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学之间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三)生物物理学是从生物化学发展起来的 主要应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性质和结构,能量的转变,以及生物体内发生的一些过程,如生物发电及发光。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总是相辅相成的。随着量子化学的发展,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机理,特别是酶促反应的机理,将来必定要应用生物分子内及作用物分子内电子结构的改变来加以说明。 (四)近代药理学往往以酶的活性、激素的作用及代谢的途径等为其发展的依据,于是出现了生化药理学及分子药理学等。病理生理学也注重运用生物化学的原理及方法来研究生理功能的失调及代谢途径的紊乱。甚至,组织学、病理解剖学及寄生虫学等学科,也开始应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和方法,以探讨和解决它们的问题。这些学科的名称之前,现在多冠以“分子”字样,就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