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矿山机电的小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矿山机电的小论文

《论矿山机电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已发去你邮箱,请查收。仅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矿山 机电设备 管理   论文摘要:矿山机电工作的管理必须从基础做起,以提高机械设备安全性为中心, 以经济手段为杠杆,扎扎实实的做好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确保矿山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围绕矿山机电设备管理提出一点浅见。      一、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矿山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每年的矿山安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电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占总事故的六成,一旦机电设备停止运转,不仅会影响到矿山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生产,还会对矿山工作人员构成人身安全的威胁,特别是煤矿企业,一旦井下通风设备停止运转,那么就会导致井下通风不良,有害气体大量集聚,从而严重威胁到矿工的人身安全。因此加强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工作、正确合理的使用机电设备,对于保证矿山安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矿山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电设备管理机构不完善   很多矿山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机构都不完善,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体系,日常工作中,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仅靠电工负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电工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应付生产中,根本谈不上机电设备的管理。而很多矿山的负责人在观念中对于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还不够重视,对于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建立健全的机电专业管理组织,职能管理意识淡薄,甚至供电系统的施工都没有按照设计进行,而是仅凭电工人员的工作经验,而对于机电设备的性能也没有按要求进行测试,仪器仪表的校验也不按照规定来办,总之,矿山企业的机电管理机构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欠缺。   (二)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一般在矿山从事机电设备管理的技术人员,真正科班出身的只有微不足道的几个人,很多矿山企业没有专职的机电专业技术人员,导致技术管理无法与生产相结合,而仅有的几个机电技术人员又是仅凭经验相当然的进行原始操作,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非常贫乏,并且也受到经验的局限,无法应付日益加大的设备故障率。   (三)矿山机电设备认识不到位   在矿山进行设备采购入厂时,无论是配套设施还是安装调整试都没有做到位,盲目的把设备投入到生产中来,于是造成本该发挥最大效益的机电设备因为人为的盲目性,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如何有效的管理矿山机电设备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规范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行为,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在进行机电设备管理时做到有章可循、严格贯彻执行。也有矿山企业具有相当的设备管理意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比如《机电设备点检标准书》、《机电设备隐患治理管理办法》、《机电设备操作、维护、检修规程》等,从各方面建立维护、检修、操作机电设备的相关规章制度,为了保证这些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还配套制定了相关的考核细则,违者重罚。这样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公信度,才能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二)及时对隐患进行处理   日常工作中对于机电设备的点检一定不能放松,要认真细致的检查,以便及时的发现和治理安全隐患,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在下一次就酿成惨痛的事故,因此企业的各个阶层、每个员工都要有强烈的安全隐患意识。在企业的各个一线部门都设置专业的点检站,各组配备点检员,全面负责本部门的机电设备点检工作。   (三)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确保设备资金的投入,加大机电设备技术改造和更新的力度。现代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很多诸如变频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遥控技术等高新科技都在不断的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中,这些层出不穷的新设备安全性能好、工作性能高,不仅为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提供了技术参考和保证,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效益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加强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   矿山的机电设备与其它行业的设备维修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设备工作环境多样复杂,因此维修作业也就相应的多样复杂;另一方面,作业条件会限制机电设备的结构设计,导致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作业的机电设备结构设计并不是很合理,往往很难保证维修质量,或者干脆就无法维修。因此对于机电设备我们矿山企业的员工要加强安全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适当的采取设计检修通道、预防零部件变形、脱落、改进设备结构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作业的安全性,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的干多干少一个产、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旧观念已经被人们所摒弃,因此奖励机制、良性的竞争机制涉及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 无论管理层还是一线基层,都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经济的“软约束”。激励机制所涉及到的方面可以包括设备的操作、维修和保养,也可以包括对新设备性能、质量的掌握等,让每个员工在激励机制的约束中逐渐形成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意识。   (六)加强人员培训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的一项重要的可再生资源,而对于矿山企业来说,员工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企业领导要加强对于一线操作员工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总之,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必须从基础做起,强化意识、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以保证矿山企业的长效发展。

关于煤矿机电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矿山 机电设备 管理   论文摘要:矿山机电工作的管理必须从基础做起,以提高机械设备安全性为中心, 以经济手段为杠杆,扎扎实实的做好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确保矿山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围绕矿山机电设备管理提出一点浅见。      一、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矿山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每年的矿山安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电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占总事故的六成,一旦机电设备停止运转,不仅会影响到矿山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生产,还会对矿山工作人员构成人身安全的威胁,特别是煤矿企业,一旦井下通风设备停止运转,那么就会导致井下通风不良,有害气体大量集聚,从而严重威胁到矿工的人身安全。因此加强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工作、正确合理的使用机电设备,对于保证矿山安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矿山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电设备管理机构不完善   很多矿山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机构都不完善,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体系,日常工作中,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仅靠电工负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电工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应付生产中,根本谈不上机电设备的管理。而很多矿山的负责人在观念中对于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还不够重视,对于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建立健全的机电专业管理组织,职能管理意识淡薄,甚至供电系统的施工都没有按照设计进行,而是仅凭电工人员的工作经验,而对于机电设备的性能也没有按要求进行测试,仪器仪表的校验也不按照规定来办,总之,矿山企业的机电管理机构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欠缺。   (二)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一般在矿山从事机电设备管理的技术人员,真正科班出身的只有微不足道的几个人,很多矿山企业没有专职的机电专业技术人员,导致技术管理无法与生产相结合,而仅有的几个机电技术人员又是仅凭经验相当然的进行原始操作,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非常贫乏,并且也受到经验的局限,无法应付日益加大的设备故障率。   (三)矿山机电设备认识不到位   在矿山进行设备采购入厂时,无论是配套设施还是安装调整试都没有做到位,盲目的把设备投入到生产中来,于是造成本该发挥最大效益的机电设备因为人为的盲目性,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如何有效的管理矿山机电设备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规范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行为,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在进行机电设备管理时做到有章可循、严格贯彻执行。也有矿山企业具有相当的设备管理意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比如《机电设备点检标准书》、《机电设备隐患治理管理办法》、《机电设备操作、维护、检修规程》等,从各方面建立维护、检修、操作机电设备的相关规章制度,为了保证这些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还配套制定了相关的考核细则,违者重罚。这样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公信度,才能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二)及时对隐患进行处理   日常工作中对于机电设备的点检一定不能放松,要认真细致的检查,以便及时的发现和治理安全隐患,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在下一次就酿成惨痛的事故,因此企业的各个阶层、每个员工都要有强烈的安全隐患意识。在企业的各个一线部门都设置专业的点检站,各组配备点检员,全面负责本部门的机电设备点检工作。   (三)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确保设备资金的投入,加大机电设备技术改造和更新的力度。现代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很多诸如变频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遥控技术等高新科技都在不断的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中,这些层出不穷的新设备安全性能好、工作性能高,不仅为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提供了技术参考和保证,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效益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加强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   矿山的机电设备与其它行业的设备维修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设备工作环境多样复杂,因此维修作业也就相应的多样复杂;另一方面,作业条件会限制机电设备的结构设计,导致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作业的机电设备结构设计并不是很合理,往往很难保证维修质量,或者干脆就无法维修。因此对于机电设备我们矿山企业的员工要加强安全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适当的采取设计检修通道、预防零部件变形、脱落、改进设备结构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作业的安全性,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的干多干少一个产、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旧观念已经被人们所摒弃,因此奖励机制、良性的竞争机制涉及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 无论管理层还是一线基层,都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经济的“软约束”。激励机制所涉及到的方面可以包括设备的操作、维修和保养,也可以包括对新设备性能、质量的掌握等,让每个员工在激励机制的约束中逐渐形成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意识。   (六)加强人员培训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的一项重要的可再生资源,而对于矿山企业来说,员工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企业领导要加强对于一线操作员工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总之,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必须从基础做起,强化意识、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以保证矿山企业的长效发展。

谈矿井供电安全管理 煤矿供电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一个煤矿的生存,煤矿发展状况供电系统起关键地位,在工作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具备预防触电的措施1、避免人体接触低压带电体,避免人体接近高压带电体。2、对于人员易接触的电气设备尽量采用低压供电。3、不得带电检修、搬迁电气设备、电缆和电线。4、中性点严禁直接接地。5、配备可靠的接地保护和漏电保护。6、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用电制度和《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二、做好井下的电网保护1、接地保护2、漏电保护3、过流保护4、欠压保护5、杜绝其他的电气安全问题:电火灾、杂散电流、静电三、严格三专两闭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喷出区域,所有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都应装设“三专”、“两闭锁”装置,保证局部通风机可靠运行,保证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行时,风电闭锁装置能立即切断供风巷道内的一切电源;保证任一巷道风流中的瓦斯浓度超过1%时,瓦斯电闭锁装置能立即切断掘进工作面的电源。(三专:专用线路、专用开关、专用变压器两闭锁: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四、三专两闭锁的安全管理 1、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瓦斯喷出区域,掘进工作面的局部通风机应采用三专进行供电;也可采用装有选择性漏电保护装置的供电线路进行供电,但每天应有专人检查1次,保证局部通风机的可靠运行。 2、使用局部通风机的地点必须实行风电闭锁,保证停风后切断停风区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源。使用2台局部通风机供风的,2台局部通风机都必须同时实现风电闭锁。 3、局部通风机因故停止运行,在恢复通风前,必须首先检查瓦斯,停风区内最高瓦斯浓度不超过1%、最高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5%,并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二十九开启局部通风机的条件时,方可人工开启局部通风机,恢复正常通风。 4、用局部通风机通风的掘进工作面,不得停风;因检修、停电、故障等原因停风时,必须将人员全部撤至全风压进风流处,并切断电源。 5、恢复通风前,必须由专职瓦检员检查瓦斯,只有在局部通风机及其开关附近10m以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都不超过5%时,方可由指定人员开启局部通风机。五、风电瓦斯闭锁装置的装设 井下下列地点必须装设风电瓦斯闭锁装置,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必须正常投入运行,严禁甩掉不用。 1、瓦斯突出矿井的所有掘进工作面; 2、高瓦斯矿井所有有瓦斯的掘进工作面; 3、低瓦斯矿井中的高瓦斯掘进工作面; 4、其他存在瓦斯积聚并安装有机电设备的地点。 六、经常对供电系统进行安全检查 1·、地面供电线路的安全检查; 2、过流保护的安全检查; 3、井下电网漏电保护的安全检查; 4、井下电气设备保护接地的安全检查; 5、风电闭锁的安全检查; 6、井下电缆的安全检查; 7、机电设备硐室的安全检查; 8、井下电气设备检修、停送电作业的安全检查; 9、机电系统违章行为的安全检查。七、杜绝电气火花 1、电气设备不具备防爆性能以及淘汰设备严禁使用。因煤矿井下运行环境恶劣,造成电气设备绝缘降低、破坏、短路、漏电等,产生电气火花,引起煤矿井下瓦斯爆炸。 2、电气设备使用中维护不到位,维修时损坏防爆性能,严重老化,超期服役等,降低了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运行可靠性,造成电气设备防爆性能的缺失。 3、矿井电气作业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如煤矿在未做好相关安全措施情况下,擅自停、送电,或明电下井、电工带电安装电气设备,或井下作业工人擅自打开矿灯灯罩、不安全使用照明灯具等人员行为过失和管理缺陷,均会导致产生电气火花,引发瓦斯爆炸事故。 实例:2000年9月27日,贵州省水城矿务局木冲沟煤矿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162人,事故的原因是巷道内瓦斯浓度过高,现场人员违章拆卸矿灯引起火花,造成瓦斯爆炸。 实例:2002年6月20日,黑龙江省鸡西矿务局城子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15人,对局部通风机停电停风管理不严是酿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实例:2003年5月13日,安徽省淮北矿业集团公司芦岭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死亡86人,其主要原因是工人维修电器开关时带电作业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 4、电气设备选型、配置不合理,超负荷使用,防爆类型的级别、组别选择不符合相应场所及使用条件的要求,产生电气火花或电气爆炸诱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 2004年3月1日,山西省某煤矿爆炸,死亡28人。事故当日,该煤矿市电大电网限电停电,使用1台90 kW的发电机发电,由于该发电机容量小,只能带动主通风机,其他生产用电供应不上,通风不畅,造成局部瓦斯积聚,引发瓦斯爆炸。 因此,消灭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首先要保证煤矿电源或自备电源的供电可靠,以解决主要扇风机的停电、停风问题,以消除矿井内瓦斯气体的集聚、超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井应有两回路电源线路。当任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的全部负荷,备用电源的容量必须满足通风、排水、提升等要求,并保证主要通风机等在10分钟内可靠启动和运行。 八、做好失爆的安全检查 电气失爆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做好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由于使用、管理、维护不善会造成防爆电气设备的失爆。 1、隔爆型电气设备是否经过考试合格的防爆电气设备检 查员检查其安全性能,并取得合格证。 2、外壳完整无损,无裂痕和变形。 3、外壳的紧固件、密封件、接地件是否齐全完好。 4、隔爆接合面的间隙和有效宽度是否符合规定,隔爆接合面的粗糙度、螺纹隔爆结构的拧入深度和啮合扣数是否符合规定。 5、电缆接线盒和电缆引入装置是否完好,零部件是否齐全,有无缺损,电缆连接是否牢固、可靠。与电缆连接时,一个电缆引入装置是否只连接一条电缆;电缆与密封圈之间是否包扎其他物;不用的电缆引入装置是否用钢板堵死。6、连锁装置功能完整,保证电源接通打不开盖,开盖送不上电;内部电气元件、保护装置是否完好无损、动作可靠。 7、接线盒内裸露导电芯钱之间的电气间隙是否符合规定;导电芯线是否有毛刺,上紧接线螺母时是否压住绝缘材料;外壳内部是否随意增加了元部件,是否能防止电气间隙小于规定值。 8、在设备输出端断电后,壳内仍有带电部件时,是否在其上装设防护绝缘盖板,并标明“带电”字样,防止人身触电事故。 9、接线盒内的接地芯是否比导电芯线长,即使导线被拉脱,接地芯线仍保持连接;接线盒内保持清洁,无杂物 和导电芯线丝。 10、隔爆型电气设备安装地点有无滴水、淋水,周围围岩是否坚固;设备放置是否与地平面垂直,最大倾斜角度是否符合规定。 11、是否使用失爆设备及失爆的小型电器。九、预防井下电气火灾 1、电缆发生短路故障,高低压开关由于断流容量不足而不能断弧,引燃电缆。在检查中要检查高低压开关断流容量,校验高、低压开关设备及电缆的动稳定性及热稳定性,校验整定系统中的继电保护是否灵敏可靠。 2、为防止已着火的电缆脱离电源或火源后继续燃烧,必须采用合格的矿用阻燃橡套电缆。 3、电缆不准备圈成堆或压埋送电,检查电缆悬挂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4、必须有断电保护,并按《煤矿安全规程》进行整定,保证灵敏可靠。若开关因短路跳闸,不查明原因不许反复强行送电。 5、高压电缆接线盒是否符合规定,接线盒处是否有可燃物。 6、矿用变压器接线端子接触不良,或变压器检修时掉入异物会造成高压短路。变压器不定期化验,会造成绝缘油失效,使变压器升温,发生过热造成套管炸裂,绝缘油喷出着火。 7、井下不准用灯泡取暖,照明灯应悬挂,不准将照明灯放置在易燃物上。 8、架线电机车运行时产生电弧,当架空线距木棚太近或接触木棚时,高温电弧可能引燃木棚着火。另外,当架线断落在高压铠装电缆外皮上,直流电弧沿电缆燃烧,烧毁电缆的铠装和油侵纸绝缘。为预防上述事故发生,应严格按规定架设架线。架线电机车的巷道,必须是锚喷、砌碹或混凝土棚支护。 9、检查变配电硐室是否有足够的消防灭火器材,机电 室不得用可燃材料支护,并应有防火门。十、加强对机电系统违章行为的安全检查 煤矿在生产中还存在较普遍的安全生产问题:煤矿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监管不力、安全意识淡薄。 1、违反停送电规定,机电设备检修时不停电、不挂牌、不加锁,已停用的电器开关不挑保险丝。 2、使用失爆电气设备,不按规定使用保险丝。 3、对计划大范围停电检修或高压电气设备停电检修,无停电措施就施工。 4、电工高压作业无人监护。 5、没有接地、过流、漏电保护或虽然有但未投入使用,电气设备脱体运行。 6、手持式电气设备操作手柄或工作中接触的部分不符合绝缘规定要求。 7、绞车保护装置和主要通风机反风设施动作失灵。 8、对故障未排除的供电线路强行送电。 9、局部通风机无安全防护装置。 10、各种入井管线、接地装置不定期检验。 11、防爆设备不经检查并签发合格证就擅自入井投入使用。 12、未经批准擅自增设用电设施。 13、井下用电炉、灯泡取暖。 14、局部通风机不实行“三专两闭锁”或虽然有但失灵。 15、矿灯灯头、矿灯线破损、接触不良而闪灯 。 16、检修电气设备时,不关开关盖就送电试验。 17、井下配电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并直接向井下送电。 18、带电检修、搬迁电气设备、电缆和电线。 19、带油的电气设备溢油或漏油时,不立即处理。 20、在溜放煤、矸和材料的溜道中敷设电缆。 21、在井下拆开、敲打、撞击矿灯。 22、在井下擅自打开电气设备进行修理。 23、井下供电设备有“鸡爪子”、“羊尾巴”、明接头。 24、用铜、铝、铁丝等代替熔断器中的熔件。 25、停电作业人员违反《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忘停电、停错电、忘记停有关的电、没验电、没放电等。 26、煤电钻未安设综合保护装置。 煤矿安全工作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煤矿瓦斯爆炸的电气诱因十分复杂,要实现煤矿稳定的安全生产,关键在于保证供电电源可靠,消除井下瓦斯超标和配置防爆性能可靠的矿井电气产品;在管理上,应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的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细化部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重视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杜绝人员行为过失和管理缺陷引发的事故发生。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技术管理工作是矿井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电技术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管理难度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在当前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新产品、新设备不断涌现,机电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各项管理工作不断细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机电技术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从6个方面介绍了中平能化集团平煤股份四矿在机电技术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关键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职工培训;煤矿质量标准化  中平能化集团平煤股份四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北部,井田面积7·5 km2,工业储量111·89M,t于1955年由我国自行设计并开工兴建, 1985年改扩建,年设计能力由60万t增加到120万t。四矿现有职工6 2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96人,设备管理人员157人;主要矿井设备1 892台,原价值5 155·05万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矿大力实施“科技兴矿”战略,企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8年实际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t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矿井焕发出勃勃生机。四矿2006年、2007年连续被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评为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1 健全技术管理体系,完善技术管理制度四矿建立了机电副总领导下的科、队两级技术管理体系。机电科下设技术、电气、电管、防爆、设备、小件及油脂7个专业化管理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机电队设置2名以上技术人员,采掘等单位设置1名机电技术人员。机电系统各队由技术主管建立本队的技术管理网络,该网络延伸至区队班组,主要由技术员、技术大拿、技师、拔尖技术工人组成。通过建立技术管理体系,逐级分解技术管理任务,使技术管理更贴近生产。为规范机电技术管理工作,每月召开由机电副总主持、各单位主管技术员参加的技术管理专题会议,布置当月机电技术管理工作:①机电检修方面。该矿从检修前的措施编写与审批抓起,制订了安全技术措施编写要求,建立了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制度。在检修中要详细记录技术数据,检修后要及时上报检修竣工报告,反映检修实际情况,为以后的检修工作提供依据。机电科设立机电设备检修台账,按照设备的检修周期进行检修,使检修制度化、规范化。②职工培训方面。建立职工培训制度。③档案管理方面。建立档案管理制度。通过逐步完善技术管理制度,避免因技术人员个人素质决定区队技术管理水平高低的现象。2 落实基础管理,服务安全生产四矿从落实基础管理入手,健全各级岗位责任制、各工种操作规程,并全部汇编成册下发各单位。如遇设备更新改造,随时修订操作规程。针对近年来设备更新快、变动较大的情况,四矿及时进行机电设备技术特征普查,编写了《四矿主要机电设备技术特征》,大至设备基本参数,小至配件规格、型号均详细收录,并由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根据新情况继续对其内容进行充实。大型固定设备做到1台1档,新设备开箱、安装、移交等原始资料一律在矿档案室、机电科存档,重要图纸描图后分类存放,复印件交付使用单位。各种设备说明书、常用图纸资料、各类检验报告、上级制度文件等分门别类集中保存。各队技术人员负责本单位技术档案管理,并逐步完善设备履历、配件图册等,由机电副总、机电科负责检查督促。各类矿图定期绘制,及时更新,确保能够准确指导实际生产。四矿对主提升、主排水、主要通风机、压风机等进行周期性设备技术测试,对副井罐笼、斜巷人车、·74·牵引机车、锅炉、钢丝绳、矿车连接装置、接地极、避雷器等进行预防性试验及检验,认真执行《平煤集团大型设备润滑磨损状态监测管理暂行办法》。对大型固定设备提取油样化验分析,同时利用设备探伤、振动测试等多种手段监测设备状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排除事故隐患,确保设备安全高效运行。2006年,四矿及时监测到新主井减速器轴瓦在使用后期磨损加剧,提前对其进行了更换,保证了该井的安全提升。在生产过程中,四矿对大型设备改造,以及重要的调度绞车、运输胶带、保护整定、供电设备、探放水设备选型等,坚持以理论验算为依据,以谨慎的态度严格把关,合理选型,确保生产安全。3 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四矿采取外培与内培、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抓住矿职教中心建成三级培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强化机电各岗位职工培训,在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方式、培训教材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矿职教中心协作编写出符合现场实际、适合职工学习的教材。区队不仅挑选业务骨干外出参培,还组织区队职工学习业务。在职工培训形式上,四矿除对部分涉及面宽的内容进行全员培训外,主要采取分工种培训的方式,显著提高了培训效果。在每年年初,四矿系统研究制订全年的职工技术培训纲要,将培训计划分解到各季度,确定培训目标,安排培训进度,落实培训人员。此外,四矿要求各单位按照培训大纲要求,于每月5日前上报当月培训计划和上月培训总结。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查阅其会议点名册、培训教案、授课记录、职工考卷及成绩统计5项内容,并旁听授课,检查各队学习情况。该矿团委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精选技术大拿和技术骨干做导师,挑选好学上进的技校生做徒弟,每月坚持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每季度组织考核,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带徒质量,从而为四矿机电设备维修培养高技术后备人才。每年,该矿工会都要组织年度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开展技术对抗赛和岗位练兵,鼓励职工学技术、钻业务。安全和技术业务培训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思想和业务技能。4 突出服务主题,开展技术攻关机电技术管理要突出为安全生产、管理决策服务的主题。在技术改造和设备选型、购置前,四矿首先充分论证其技术、经济可行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针对安全生产中的难题,开展技术攻关,重大项目要与矿方签订承包合同,一般项目要进行立项;同时成立专业技术活动队、活动组,组织职工积极参与技工协会举办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活动;为提高广大职工与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攻关的积极性,建立技术攻关奖励制度:小革新、小改造、小发明、小建议、小论文等可随时申报,每季集中验收评比1次,根据项目价值给申报者以适当奖励。广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矿井安全生产献计献策。5 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素质考核一方面提高技术人员待遇,关心他们的生活,稳定现有技术队伍;另一方面着手培养基础好、有事业心的技术工人。由各队技术主管进行传、帮、带,定目标、压担子,逐步使其进入角色,增强了技术后备力量。为在全矿范围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励更多的职工钻研业务、学习技术,四矿制定了评定职工技术大拿实施意见,在全矿职工中评聘技术大拿,各队也在本单位内部评聘技术能手,形成了职工积极学技术的进取局面。每年对技术大拿和工人技师内部考核评聘1次,实行能上能下,充分发挥其技术骨干作用;每2年对技术人员进行1次考评,督促他们不断学习。2007年,四矿推广“事故树分析方法”,技术人员每人1题,对典型事故进行分析,查找事故诱发因素,制订相应对策,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依据。6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质量标准化水平四矿加大资金投入,对职工工作学习环境进行集中改善。①加大井下投入,加大机电硐室和运输线路的达标力度,努力改善职工工作环境。②加强微机辅助管理,建立了全矿设备数据库,为及时掌握和查询设备技术状态和使用动态提供了便利条件;建立了大型机电设备技术特征和检修台账,可随时了解设备技术特征和检修情况;运用FoxPro数据库制订大型固定设备检修履历,上机共享;对副井提升及用电情况进行日统计,上传至四矿信息平台,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设备的内部租赁及动态管理也实现了微机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③改善职工学习环境,装修职工学习室,(下转第77页)·75·配齐桌椅、书柜,配备微机、打印机等,购入供电CAD和AutoCAD绘图软件,实现供电设计和制图的微机化。各单位为每位职工配备了学习用品,为技术人员配齐工作用具与技术书籍,仅此一项每年投入在2万元以上。7 结语做好机电技术管理工作是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也是煤矿质量标准化的核心问题。有效的机电管理可以改善煤矿生产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加速煤矿现代化建设。参考文献:[1] 张铁岗煤矿安全技术基础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77·

矿山机电类的论文

小伙子,只能帮你到这里了。矿山机电专业毕业论文 (大小:94K 已经过百度安全检测,放心下载点击下载下载量:6

《论矿山机电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已发去你邮箱,请查收。仅供参考。

矿山机电论文

论文关键词:矿山 机电设备 管理   论文摘要:矿山机电工作的管理必须从基础做起,以提高机械设备安全性为中心, 以经济手段为杠杆,扎扎实实的做好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确保矿山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围绕矿山机电设备管理提出一点浅见。      一、矿山机电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矿山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每年的矿山安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电设备故障造成的事故占总事故的六成,一旦机电设备停止运转,不仅会影响到矿山企业的正常运作和生产,还会对矿山工作人员构成人身安全的威胁,特别是煤矿企业,一旦井下通风设备停止运转,那么就会导致井下通风不良,有害气体大量集聚,从而严重威胁到矿工的人身安全。因此加强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工作、正确合理的使用机电设备,对于保证矿山安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矿山机电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电设备管理机构不完善   很多矿山企业的机电设备管理机构都不完善,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体系,日常工作中,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仅靠电工负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电工的主要精力全部放在应付生产中,根本谈不上机电设备的管理。而很多矿山的负责人在观念中对于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还不够重视,对于机电设备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建立健全的机电专业管理组织,职能管理意识淡薄,甚至供电系统的施工都没有按照设计进行,而是仅凭电工人员的工作经验,而对于机电设备的性能也没有按要求进行测试,仪器仪表的校验也不按照规定来办,总之,矿山企业的机电管理机构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欠缺。   (二)机电设备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一般在矿山从事机电设备管理的技术人员,真正科班出身的只有微不足道的几个人,很多矿山企业没有专职的机电专业技术人员,导致技术管理无法与生产相结合,而仅有的几个机电技术人员又是仅凭经验相当然的进行原始操作,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非常贫乏,并且也受到经验的局限,无法应付日益加大的设备故障率。   (三)矿山机电设备认识不到位   在矿山进行设备采购入厂时,无论是配套设施还是安装调整试都没有做到位,盲目的把设备投入到生产中来,于是造成本该发挥最大效益的机电设备因为人为的盲目性,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三、如何有效的管理矿山机电设备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规范矿山机电设备的管理行为,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在进行机电设备管理时做到有章可循、严格贯彻执行。也有矿山企业具有相当的设备管理意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比如《机电设备点检标准书》、《机电设备隐患治理管理办法》、《机电设备操作、维护、检修规程》等,从各方面建立维护、检修、操作机电设备的相关规章制度,为了保证这些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还配套制定了相关的考核细则,违者重罚。这样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制度的权威和公信度,才能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二)及时对隐患进行处理   日常工作中对于机电设备的点检一定不能放松,要认真细致的检查,以便及时的发现和治理安全隐患,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在下一次就酿成惨痛的事故,因此企业的各个阶层、每个员工都要有强烈的安全隐患意识。在企业的各个一线部门都设置专业的点检站,各组配备点检员,全面负责本部门的机电设备点检工作。   (三)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   确保设备资金的投入,加大机电设备技术改造和更新的力度。现代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很多诸如变频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遥控技术等高新科技都在不断的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中,这些层出不穷的新设备安全性能好、工作性能高,不仅为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提供了技术参考和保证,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安全效益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四)加强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   矿山的机电设备与其它行业的设备维修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设备工作环境多样复杂,因此维修作业也就相应的多样复杂;另一方面,作业条件会限制机电设备的结构设计,导致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作业的机电设备结构设计并不是很合理,往往很难保证维修质量,或者干脆就无法维修。因此对于机电设备我们矿山企业的员工要加强安全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适当的采取设计检修通道、预防零部件变形、脱落、改进设备结构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作业的安全性,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的干多干少一个产、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旧观念已经被人们所摒弃,因此奖励机制、良性的竞争机制涉及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 无论管理层还是一线基层,都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经济的“软约束”。激励机制所涉及到的方面可以包括设备的操作、维修和保养,也可以包括对新设备性能、质量的掌握等,让每个员工在激励机制的约束中逐渐形成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的意识。   (六)加强人员培训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的一项重要的可再生资源,而对于矿山企业来说,员工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企业领导要加强对于一线操作员工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   总之,矿山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必须从基础做起,强化意识、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机电设备的安全可靠性,以保证矿山企业的长效发展。

结合自己企业设备特点,从使用的安全性、适应性、可靠性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就是一篇优秀的论文

小伙子,只能帮你到这里了。矿山机电专业毕业论文 (大小:94K 已经过百度安全检测,放心下载点击下载下载量:6

关于绿色矿山的论文

史登峰 余振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摘要 矿山和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四矿”问题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我国当前不仅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大部分紧缺的问题,而且多数矿山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粗放的矿业开发方式难以继续支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大力提倡和发展绿色矿业,在矿业开发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建立起循环经济体系,并进而提出了发展绿色矿业和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政策措施。关键词 绿色矿业 循环经济体系 政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矿业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日益重要。目前全国已建成国有矿山1万多座,集体矿山15万多座,个体矿山10万多个[1];我国的矿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三,每年矿石采掘量超过了60亿t,矿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值的5%~6%;我国95%的能源和80%的工业原料都依赖于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在我国矿业开发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粗放式开发使资源严重浪费,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同时,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在矿业开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与日俱增。而且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数量、矿点、矿种的增大,我国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的非绿色化和经济体系的非节约型使矿山环境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大、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几乎到了疲于奔命的程度,但矿山环境的老问题没解决,很多新问题又出现了。这不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矿业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走绿色矿业之路,并在矿业开发中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实现社会经济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达到“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1 矿山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绿色矿业和循环经济制度矿山环境保护捉襟见肘、按下葫芦又起瓢的困难局面说明矿山环境保护仅仅局限于矿山本身永远走不出被动局面,而应该有大思路和更开阔的眼界。具体地说,就是应该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节建立绿色矿业制度,改造目前的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为循环经济体系。“绿色矿业”是指在使矿山环境扰动量小于区域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矿业发展模式[2]。具体而言,绿色矿业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和高新技术支撑下,既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又最大限度获得经济效益的矿产资源理性开发的系统工程。提倡绿色矿业政策的实质是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在矿业开发过程中,既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又尽力减轻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协调矿业开发者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调节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绿色矿业政策包含三个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1)通过开发前的区域环境容量或承载力评价及矿山环境扰动量评价,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开展环境区划,制定绿色矿业规划。(2)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工艺流程,实现采、选、冶过程的小扰动、无毒害和少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3)通过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开发前后环境扰动最小化和生态再造最优化。除此之外,绿色矿业政策的实施还离不开废弃矿产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支撑,如果不能有效地回收利用废弃资源,不仅会造成废弃物浪费和破坏环境,而且势必在资源浪费的同时使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日益紧缺的资源压力,矿产资源的开采规模和开采的矿点将不断增多,矿山环境保护的难度和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在施行绿色矿业政策的同时必须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所谓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规律和方式,用绿色经济运行模式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形成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持久利用[3,4]。循环经济模式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为根本目标,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循环替代,而且能够通过废弃物的少排放甚至零排放,有效地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生态环境的循环净化,从而能够推动经济的低代价增长,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把环境当作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兼顾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其内涵实质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从物质流动的方面看,传统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由“资源—产品—废物”的开环式经济流程所构成,其特征是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和高排放。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低效率地消耗自然资源,同时持续不断地排放废物(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反馈式)经济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得到了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以实现经济的质量型增长,从而可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推动传统经济向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保型经济转型。德国由于推行循环经济,20世纪70年代在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75%,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因此,发展循环经济,走环保型经济增长道路,是我们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宏伟目标。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来带动经济增长,必然会对我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浪费和破坏,削弱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展绿色矿业,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循环型社会之路。2 绿色矿业与循环经济实现的可能性与条件实现绿色矿业,前提是建立在环境评价基础上的科学规划,核心是持续创新关键技术。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知识积累,已为“绿色矿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1)区域环境承载力和矿山环境扰动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取得突破。通过科学标定区域地球化学基线,建立环境评价标准,进行区域环境评价已在一些国家展开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通过矿床地质环境模型研制,进行矿山环境扰动评估,已趋于成熟。(2)科技进步已使得采、选、冶过程的小扰动、无毒害和少污染成为可能。例如,“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技术”已使南京栖霞铅锌矿矿山选矿废水零排放,并节约用水60%~90%;“膏体充填新技术”已基本实现了金川铜镍矿山少污染和无尾矿;铜多金属矿的“地下就地溶出”技术研究正在使资源综合利用与地表生态环境无扰动采掘成为可能。(3)国内外成功进行矿山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实例不胜枚举。如我国胶东三山岛黄金矿山,通过含氰污水治理与零排放、尾矿资源化利用以及生态再造,变成“花园式”矿山。因此,从技术上而言,在我国实现绿色矿业,已经具备了充足的基础条件;而且,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国内外实践探索的陆续开展,已经使得绿色矿业的实现由必须变为完全可能。当前需要的是继续从政策层面上加大对绿色矿业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在发达国家已有一定的发展。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纸制品产量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4]。相比之下,受观念、体制、技术、资金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在矿业开发中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方面还相对落后。但是,中国是世界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可以说,循环经济理念在中国实现有着良好的主观环境和一定的基础:一是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开展。二是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三是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包括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通过综合利用,使废弃物最大限度资源化。四是有关部门正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建立了循环经济试点。五是目前国内正在大力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并且制定了对策措施等。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这些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3 绿色矿业和循环经济实现的政策保障1 实现绿色矿业的主要政策加快实施绿色矿业政策,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加以引导和保障:(1)加强区域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确定区域地球化学基线,研制矿床地质环境模型,制定区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实现采、选、治,无害无尾矿选矿新技术,选冶介质零排放新技术,以及特殊景观环境(缺水、缺电、高寒、戈壁)矿山采、选、冶新技术的突破,如采矿就地溶出新技术,力争突破我国超大型矿床、国家急缺矿种绿色选冶工艺,为我国矿产开发业的大发展提供技术准备。(3)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匹配的政策法规,制定相关生态环境重建与环境保护标准,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体系及技术指标。并在国家“环境保护法”指导之下,建立政府“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法规”,以规范并保证矿产资源开发走绿色之路。(4)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矿山环境管理和土地复垦的监控。严格执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新建矿山项目必须评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报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依法对矿山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进行监督。(5)设立专项治理基金。通过提高矿产资源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利润留成率、征收矿业开发环境修复费、提留矿产资源补偿费等方式筹措资金,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具体措施可以包括:从资源税、资源补偿费、耕地占用费、矿山超标排污费、水土保持费等税费中划出一部分,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基金;对于矿业企业,可从矿产品中提取一部分资金,建立矿业企业的环境治理基金;国家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问题和损毁土地复垦的治理。(6)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的产业化:主要通过政府的引导培育和政府的部分投入,建立专业化公司,促进这一产业的发展。2 建立循环型经济体系的主要措施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道路,就要求在矿业生产领域,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用“绿色技术”改造矿产开发利用产业,建立“资源使用最小化、废物产生减量化和生产过程无害化”的循环生态矿业体系,在工业生产的组织过程中应该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在产品设计中要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物质闭路循环体系,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不使用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原料,积极采用无害工艺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消除对环境的污染,避免污染转移,为实现污染“零排放”的目标奠定基础。(2)按照商业贸易规律,将矿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作为“放错地方的资源”进行资源重组,交易给其他企业作为生产原料加以重新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当作无用的垃圾处理。这种资源重组技术已在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得到了应用。(3)生产出的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再循环利用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垃圾”。(4)依靠科技进步和采用高新技术,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的提高来促进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减少和最终处理废物减量化的实现。在矿业企业的管理方面,要调整结构,改善现有矿业布局,建设生态矿业园区。生态矿业园区建设要有必要的技术支持,要有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产业特征的动态分析,要有矿业园区建设规划,要寻求园区内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要建立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以实现矿业生产最佳化。生态矿业园区的管理主要从产品—企业—园区这三个层次考虑,即:首先,园区内的企业要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环境标志产品的要求,来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的产品;其次,园区内的企业应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零排放;第三,园区建设要结合地区经济结构特点和发展方向,建立高水平、高起点的管理模式。在社会生活方面,首先,要强化立法,尽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要大力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将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再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等变成全社会的共识。在政府引导和管理上,积极运用ISO14000的环境质量标准及“3R”(Reduction、Reuse、Recycling)和“4E”(Economy、Energy、Ecology、Efficiency)原则[5,6]。政府有关部门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强监督检查,根据ISO14000标准和其他相关绿色管理制度,对再生资源企业实施全过程的审核和管理,促进资源不断流动再生,使我国整体资源利用从封闭经济状态转变为开放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在矿业科技进步方面,加大研究开发能力,努力强化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型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开发生产再循环型产品,推进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转型。4 前景展望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严重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绿色矿业的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成效。有理由相信,通过政策上的继续支持和引导,经过全社会的持续努力,继续加大对其在理论、科研和实践上的投入,绿色矿业政策必能不断得到完善,循环经济体系必将得到建立,我国矿山环境问题将会得到有效遏制,矿山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必能走出一条坦途,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提供有力的资源环境保障。参考文献[1]张业成,张春山,贾永加强矿山环境管理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1)[2]曾绵华,范宏喜拥抱绿色矿业——我国矿山环境面面观-[3]徐月凤,黄承武浅析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4]杨履榕,祝圣训我国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的策略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5)[5]隗合明,余明刚,周军等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同步开发探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9)[6]祝圣训,谢芳,董生玉加拿大废物、废水和废气管理世界环境,2000(3)

编者按 如何转变旧的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如何转变旧的发展理念,科学配置资源,建立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政策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遵循人地协调发展的规律,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把矿业活动限制在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许可的限度内,特别是保护和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成为目前矿政管理工作一项重要课题。前不久,受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的委托,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承担了《关于建立建全我国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建议》课题项目。项目组先后赴江西、浙江两省重点开展对江西省德兴铜矿和浙江省舟山市庆丰采石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实地调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我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力从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管理监督等方面提供政策依据,提出一些符合客观实际和可操作性政策建议。现将调研报告的精华部分选编刊发,谨供读者学习交流。一、现状: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双重效应矿业开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矿产资源开发产生双重效应:一是矿产资源开发为我国经济的增长、财富的积累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同时也引起生态环境问题,往往带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诱发地质灾害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一)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经济与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矿产资源作为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组成要素,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开发矿产资源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财富积累,增加就业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由于国内需求和全球矿业市场的双重拉动,我国矿业获得持续高速发展。2005~2007年,我国矿业产值在全国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以及GDP总体上占1/10,矿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资源全球化的今天,资源的占有、资源的开发以及资源的争夺已成为当今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目前,全球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矿业市场,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长期依赖的态势不会改变,“危”中之“机”是调整结构,夯实基础,理顺关系,蓄势待发。(二)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引发生态环境问题,集中反映在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诱发地质灾害等方面。首先,矿山及其选、冶部门直接排放的废气、粉尘及废渣使大气污染并产生酸雨,其中以硫化工业和煤炭行业最严重,污染物多为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放射性物质,以及汞、砷、镉等有害物质。其次,我国矿业活动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矿坑水,选矿、冶炼废水及尾矿池水等。众多废水未经达标处理就随意排放,甚至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使土壤或地表水体受到污染,其中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废水以酸性为主,并多含大量重金属及铜、铅、锌、砷、镉、六价铬、汞、氰化物等有毒、有害元素及悬浮物。再其次,矿山尾矿尤其是浮选尾矿中残留的选矿药剂有氯化物、氰化物、硫化物、松油、有机絮凝剂、表面活性剂等,受到阳光、雨水、空气的作用及其相互作用,就会产生有害气体、液体或酸性水,加剧重金属的流失,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土壤。此外,矿山的废石、废渣的堆存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矿业及相关行业固体废弃物堆存情况相当严重,所占比重超过了总固体废弃物的85%。矿山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地下水源枯竭或流量减少。疏干排水及废水废渣的排放导致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失衡,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资源枯竭、河水断流、地表塌陷,产生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影响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大规模的采矿活动常使地形发生较大改变,破坏原始地貌。矿山开采在占用土地的同时,还对耕地、森林、草地等造成了破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采矿占用的土地面积约586万公顷,破坏土地157万公顷,并以每年4万公顷速度递增,破坏林地面积166万公顷,破坏草地面积3万公顷,工矿废弃地复垦率不到12%。此外,矿产资源开发不当还会诱发冒顶片帮、地表塌陷与裂缝、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冒顶片帮是地下开采空间顶板和边帮岩石冒落、崩塌,是矿山开采最直接的地质灾害。据统计,我国有色金属地下开采矿山冒顶片帮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占矿山总事故死亡人数的18%。采矿活动引起大面积的地表塌陷,在塌陷同时,地表出现高度、深度不等的裂缝。近十余年来,金属矿山地表塌陷呈急剧上升的势头。受采矿影响而引起的山体滑坡在全国许多矿山时有发生,废石堆积体、尾矿库等都可能诱发泥石流。据调查,全国有9000多座尾矿库,一半以上没有安全许可证,大部分是病库、危库、险库。二、回顾: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度的初创时期(1972~1984年)。这时期,我国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重大环境问题的爆发,开始纠正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的行为,并对重大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开始进行治理。随着我国《宪法》的修改完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始步入依法、有序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相应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开始建立并初具规模,保证了各项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的有效实施。1982年,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规制度,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针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机构和法制建设还未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仍然处在一种无序状态。虽然一些国有大型矿山对矿山环境开始保护与治理,但大多数矿山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与治理矿山环境。20个世纪60、70年代,一些矿山就开始了土地复垦,但复垦率极低,在70年代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复垦率仅12%。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低谷期(1985~1989年)。我国最早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实践始于1983年,当时以云南昆阳磷矿为试点,对每吨矿石征收3 元,用于开采区植被及其他生态环境破坏的恢复费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1985年以来,受“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思想影响,放松了对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活动的控制与管理,形成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混乱局面。一些地方乱采乱挖,根本不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开采技术落后,开发利用效益低下,致使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停滞不前,举步维艰。统计数据表明,20个世纪80年代我国矿山废气处理率仅24%,有色金属矿山工业废水复用率58%,土地复垦率停滞不前。一些中小矿山对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有序开展期(1990年至今)。此时,我国相应的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机构逐步建立,国家和有关政府部门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措施,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逐步进入法制轨道,呈有序发展态势。原地质矿产部成立了地质环境司,专门承担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政府职能。各地方也相继成立了地质环境处及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站),逐步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组织机构建设。2002~2005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完成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并发出《关于开展省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除此之外,国土资源部和各产业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制度、政策和措施,一些地方性法规中也涉及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在实际操作中,国土资源部已严格限制对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发,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和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严格禁止土法炼焦、炼硫、炼铁等,加强了对矿山“三废”治理的监管和查处力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矿山开采破坏资源、环境的不正之风,维护了矿山生产的正常秩序。2009年国土资源部出台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是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法规建设的重大举措,将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起到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三、案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典型剖析项目组选择对江西省德兴铜矿和浙江省舟山市庆丰采石场进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一是调研德兴铜矿典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和问题,分析德兴铜矿资源开发对矿区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总结德兴铜矿集团创建绿色生态矿山的成功经验。二是对浙江省进行调研,浙江省不仅在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同时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中也起到了积极的典范带动作用。通过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制定有效政策措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已取得了良好治理效果。舟山市庆丰采石场经过几年的生态环境治理,目前已取得了矿山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双丰收。(一)江西省德兴铜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江西省德兴铜矿是世界五大斑岩铜矿之一,亚洲第一大铜矿山,我国最大的露天采矿场,是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德兴铜矿在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效果显著,成绩斐然,被誉为全国著名绿色矿山,同时被确定为江西省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单位之一。德兴铜矿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酸性废水对大坞河水及两岸土地造成严重污染,水质呈褐色,鱼虾绝迹,种植物减产。二是采场的固体废弃物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森林植被减少,形成多个废石裸露区,改变了这些地区地貌、水系和小气候特点,产生热岛效应,打破了矿山原有的生态环境格局。近年来,德兴从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治理酸性废水等方面加大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的力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江铜集团就开始进行生态复垦的试验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德兴铜矿1号尾矿库近90公顷沙化土地全部被植被覆盖,坝体上建立了苗圃基地,净化水池发展水产业,基本实现了生态恢复的目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兴铜矿在露天采矿场边坡、废石场等地开展生态恢复实验,建立植被生态恢复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德兴铜矿已完成水龙山废石场生态复垦工程、铜厂采矿场工程机械工段绿化工程、南山堆浸厂绿化工程、大山厂原矿工段绿化工程、富家坞采矿场绿化工程、富家坞联络道绿化工程等等。德兴铜矿全矿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绿化面积达83万平方米,绿化率80%,绿化覆盖率达28%,职工人均占有绿地面积897平方米。被酸性废水浸泡的大坞河一直是江铜集团治理的重点。2001年通过国际互联网招标,从加拿大引进HDS先进技术治理酸性废水。将酸性废水一分为三,1/3 用于废石场喷淋浸出铜,每年回收铜金属1500吨;1/3排入尾矿库与库中碱性水中和后,返回选厂作为生产用水;1/3引入废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入大坞河,排放的水质已基本达地面水的标准,大大改善了大坞河水环境。德兴铜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经验主要有:转变观念,统一认识,齐抓共管,以我为主,不等不靠;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复垦履约保证金”制度,以保证矿山建设项目与环境保护项目同步设计、施工、完成;同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机制,走集约化规模生产的道路,通过矿山企业兼并和股份制改制、上市融资扩大经营规模,壮大经济实力,使公司有能力逐步加大环保投入,也从根本上杜绝了乱采乱挖、盗矿,破坏环境的行为。此外,德兴还自觉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监管,积极主动协调好与矿区居民关系,共同参与建设绿色家园活动。(二)浙江省庆丰采石场生态环境治理复绿工程浙江省是我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在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同时浙江省大力实施“千矿整治、百矿示范”工程和边开采边治理的计划,通过矿区整治与景观再造、矿区整治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矿区整治与建设用地复垦相结合的措施和办法,着力改善矿区自然生态环境。2008年颁布了《浙江省省级绿色矿山创建管理暂行办法》,实行分级管理逐级申报的管理模式,运用经济手段,减少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浪费,确保矿山生态环境达到绿色矿山创建的要求,矿产资源开发逐步走上资源利用集约化、开采技术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闭坑矿区生态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对废弃矿山的治理本着“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治理思路,分别采取台阶式、板槽式、回填种植式、筑穴及混喷式、人工促进自然复绿式、平整综合利用式、四旁绿化式、藤蔓植物攀爬式、大树遮挡式、挂网客上喷播式等多种整治复绿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浙江省舟山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积极主动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把“生态舟山”“绿色舟山”作为战略目标,实施矿山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实现矿山环境的整治从单纯追求数量治理向质量治理转变。舟山市“百矿示范”工程——庆丰采石场生态环境治理复绿工程就是一例。庆丰采石场位于定海城区东南火龙岗山西麓,自20个世纪50年代以来,开采从未中断,已形成宽300余米,坡缘周长约700余米,开采面高达140余米的人工陡坡。随着市区的不断扩大,采石场周边已开发为居住用地及部分军事用地,矿山开采严重地威胁着坡麓附近居民的安全。同时,由于该采石场规模大,在城区的大部分地区都能见其裸露的山体,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景观。为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2001年8月,舟山市政府决定关闭庆丰采石场,并对关闭后的采石场进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整个工程采用扫石墙+爆破削坡+石碴回填+生态复绿的优化设计方案及复绿施工招标方式,为降低复绿工程成本,将部分矿山复绿任务“捆绑”交由开发企业限期完成,以解决矿山土地开发的前期投入。由于因地制宜地选择整治复绿施工方法,使采石场周边遗留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明显减少,矿山自然生态基本得到修复,改善了矿区及周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环境。2008年5月,通过了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复绿工程的竣工验收。该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后绿化总覆盖率达9%以上,其中木本植物覆盖率达30%,草本植物覆盖率70%,矿山生态环境复绿总面积达70655平方米,整理出39600平方米的可建设用地,取得了矿山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双丰收。四、问题:制度机制亟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虽然我国矿山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但是由于环境产权制度仍未建立,无成本开发,以及利益分配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滞后,总体来看,目前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认识不到位,重开发、轻环保。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观念并未根本改变,宁可牺牲环境,也要保GDP增长。(2)环境产权制度未建立。实践中往往因各种复杂关系使生态环境归属模糊,产权不清;一些企业未承担起对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现阶段如何合理界定环境产权,探索有效保护、开发利用资源的资源环境产权结构和管理制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无环境成本开发,资源价格机制未理顺。目前资源的价值没有体现资源的稀缺性,也没有将环境生态成本纳入其中,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没有理顺。矿产品开发成本缺失是矿山企业尤其是民营矿山虚增利润,乃至形成暴利的原因之一,也是矿山生态环境不能根本治理的主要原因。(4)利益分配不合理。由于矿产品环境成本缺失的部分都挤进了矿业利润,进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各个生产要素和利益分配不合理。政府和矿山企业受益而当地老百姓非但不能受益,反而因生态环境的破坏成为受害的主体。受益受损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对称。(5)资源开发模式不合理。当前主要存在三种开发模式:只开采矿产资源,不治理环境;先开采,后治理;边开采边治理。前两种资源开发模式不可取。把矿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才是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之路。(6)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评价技术标准尚未完全建立。现有评价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矿山评价要求,而且由于各地标准不统一,或根本无执行标准,给一些企业治理环境不力留下很大空间。(7)环境治理投入不足,治理技术手段落后。我国已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专项基金,用于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但因治理成本高,经费缺口大,治理率还不高,加上技术相对落后的粗放型治理状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任重道远。(8)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责任不明确,分工不协调,职责交叉、分散,标准不一,各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制定和实施各种标准,未能进行充分和有效的协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难以到位。(9)监管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专门的矿山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机关,基本采用多部门不定期联合执法,缺失监管责任主体,使矿山生态环境成为监管真空。(10)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具体的法律依据和管理规范鉴于矿山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仅仅一些产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和出台一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文件和政策措施是不够的。五、建议:加强宏观调控,用好经济调节的杠杆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及典型案例分析,我们从八方面对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提出政策建议,仅供决策部门在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政策和环境保护规划中作参考。(一)理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纳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解决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出现的种种问题,关键是要把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理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着力点是要推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平衡、协调发展,既要通过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资源环境安全的监控和预警机制,随时监测目标的运行发展状态,并根据警报信息和响应系统,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通过市场调节实现矿山集约化规模发展,鼓励经济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的大型企业,兼并(收购)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不具备环保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形成规模经营,才能使资源配置合理,杜绝乱挖乱采、破坏生态环境的混乱现象,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从源头上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三)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环境产权不明晰和缺乏产权主体,是影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因素之一。为了调动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建议把环境资源视为环境资产,逐步列入资产化管理。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构建,一是要以战略环评为前提,对生态补偿政策的有效性,对生态补偿主客体之间利益分配作出客观评价。二是要对生态补偿的标准和原则、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资金来源,以及补偿资金管理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三是整合和完善现行的各项收费,生态环境补偿收费要做到专款专用,避免重复收费。(四)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优化利益分配(1)实施资源税改革,完善分配机制。资源税应是国家对采矿权人开采矿产资源产生的级差收益而征收的。这种级差收益随着资源禀赋、开采条件的差异而不同,因而税率也不同,应根据不同类型资源、不同开采条件计算出不同税率。实行开采优质和稀缺资源的企业多纳税,开采劣质资源的企业少纳税,从而实现利益平衡,建立税收调节的公平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将一部分资源税收入划归中央,加强国家对资源开发的调控,避免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产生短期行为,过度开发矿产资源,加剧生态环境破坏。(2)逐步实现资源环境税费立法。将矿产资源补偿收费和生态环境补偿收费逐步完善为资源环境税费,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种税目,提高矿山企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意识,建立资源环境管理长效机制。(3)实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优惠政策。对执行矿山建设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与投入“三同时”制度优秀的企业和三废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财政优惠政策,适当减免资源环境税率,降低信贷投资门槛,增加经费投入(五)建立跨流域(省、市)的利益平衡与补偿机制利益平衡与补偿机制主要是获益方向利益受损方通过财政专项资金转移支付方式实现补偿。受损方需要获得矿产资源禁止开采区域或限制开采区域的经济损失补偿、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经济补偿以及其他资源输出补偿。受益方则按地区按比例分配上述补偿基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受损方经济发展机会损失予以补偿。对于跨区域、跨流域财政转移支付评估和管理协调工作需要有专门机构负责,建议由国土资源部协同环保部来统一协调,先试点再全面推广。(六)建立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由于牵涉不同的行业部门,以及部门自身的局限性,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实际还未完全建立。因此,评价体系标准的建立是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关键。同时应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七)完善矿山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队伍建设一要建立和完善矿山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体制,明确责任主体。建议在监察执法中采用分权执法为主,联合执法为辅的管理模式。二要明确政府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职责。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增强其公共服务的能力,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三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实行矿山生态环境监理制度,提高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监管质量和水平。(八)加快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建设当前尽快建立和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法规是十分必要的,亟需为矿山生态环境的资源性及其产权归属和产权转让、矿山环境的恢复与治理及尾矿的回收利用等方面制定一个统一的、适合各行业、各部门共同遵守执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文件。同时制定配套的相关法规,使矿山生态环境产权、保护目标、恢复标准、监督职责更加明确,资金管理更加精细、环境监测与预警体系更加健全。(原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7月3日,作者为《关于建立健全我国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建议》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张光弟、张兴)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