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1988年复旦学报政治科学版第三期

发布时间:

1988年复旦学报政治科学版第三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双月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35年6月,由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创刊初期刊发的文章包括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两类,以后又分别出版“文史哲号”、“科学号”等。1945年后停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于1954年8月成立“复旦大学学报编委会”,1955年重新正式出版《复旦大学学报》,内容分别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1966年停刊。1978年8 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并公开发行。学报自复刊以来,积极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学派和国外思潮、流派的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复旦学报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也是全国首家成功创办英文刊的高校文科学报。坚持正确办刊方向,遵循基本学术规范,近年来推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代表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巴金……

(1)《多元政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2)《政党与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3)《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上海治理与民主》,重庆出版社,2005年。 (1)《东亚发展模式与区域合作》(与戴晓芙共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世博会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东亚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 《关于柏克的政治哲学》,上海《社会科学》1988年第11期。* 《罗伯特·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国外政治学》1989年第1期。* 《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价值贫困》,《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论东亚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模式》,上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7期。* 《美国政党体制的衰落与改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我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与政治转型》,上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论战后日本政治多元化》,《日本学刊》1994年第4期。* 《论中国特色的团体政治》,上海《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3期。* 《论中国政治与经济的系统整合》,上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10期。* 《论新加坡的政党与政治发展》,北京《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期。* 《权威与民主:执政党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上海《政治与法律》1997年第1期。*《韩国政治转型中金泳三的贡献与局限》,上海《亚太论坛》1997年第3期。*《论当代政治转型理论的背景与逻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3期。* Value Changes and Democratic Prospects in China,Journal of Korean Politics,V11,N1(February,2002),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Seoul, K* 《论战后日本政党在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中国の政治発展と民主化――比较政治学の视点から」、『中国研究月报』(东京、中国研究所)665号、2003年7月。*「上海の社区建设と都市基层社会の管理体制改革」、『アジア経済』(日本贸易振兴机构アジア経済研究所)第44巻第9号、2003年9月。*《政治过程中的“政官之争”》,包霞琴、臧志军主编《变革中的日本政治与外交》,时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17-164页。*《优化治理与渐进民主:上海的探索》,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编《二十一世纪亚洲发展之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103-122页。*《论邓小平民主理论中的辩正思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邓小平理论》2004年第11期转载。*《新世纪东京行政改革的进程与方向》(合作),《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第一辑(城市治理与公共权力:边界、责任与合法性),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6月。*“Political Science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Political Science in Asia, V1, N1, Winter *“China: The Evaluation of the Material and Mental Foundations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Human Beliefs and Values in Striding Asia, Tokyo: Akashi Shoten,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nd Value Changes in China”, in Governance and Democracy in Asia, Melbourne: Trans Pacific Press,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n Interpretation of Three Surveys”, Political Science in Asia, V2, N1, Winter *《论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逻辑与轨迹》,《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7年第2期转载。*《上海政府信息公开与政治文明建设》,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上海改革开放研讨会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北东アジアの安全协力と日朝関系」、宇野重昭ほか编『日本・中国からみた朝鲜半岛问题』、东京:国际书院、2007年3月。*「新世纪における日台関系の発展と転换」、依田憙家ほか编『日中関系の歴史と现在』、东京:白帝社、2007年9月。*“Chinese Model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East Asian Affairs, V21, N2, Fall/Winter *《制度积累与渐进替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机制解析》,《学习与实践》(湖北武汉)2008年第11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9年第2期转载。*《当代中国政党与国家关系模式的重构:比较的视野》,《社会科学研究》(四川成都)2009年第1期,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9年第5期转载。

1988复旦学报政治科学版第三期

纵横十六国,悠悠南北朝,南明痛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大秦帝国,战国说客双雄,两宋风云,纠结不清的正史:竹林七贤,谁谋杀了大唐,唐玄宗的真相,万历王朝之血色帝国。没看过的,绝不乱写。暂时想起这么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双月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35年6月,由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创刊初期刊发的文章包括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两类,以后又分别出版“文史哲号”、“科学号”等。1945年后停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于1954年8月成立“复旦大学学报编委会”,1955年重新正式出版《复旦大学学报》,内容分别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1966年停刊。1978年8 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并公开发行。学报自复刊以来,积极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学派和国外思潮、流派的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复旦学报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也是全国首家成功创办英文刊的高校文科学报。坚持正确办刊方向,遵循基本学术规范,近年来推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代表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1 、论李纨判词之谜,《社会科学家》 1986 年第 2 期2 、论荣府的管理机构与制度,《红楼梦学刊》 1986 年第 3 期3 、人物性格的数学抽象与定量分析,《当代文艺思潮》 1986 年第 4 期4 、从数理语言学看后四十回的作者,《红楼梦学刊》 1987 年第 1 期5 、论长篇小说结构形态的演变,《社会科学家》 1987 年第 4 期6 、《红楼梦》“成书新说”难以成立,《华东师大学报》 1988 年第 1 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 1988 年第 2 期摘要刊登7 、“有是理乃有是数,有是数即有是理”,《红楼梦学刊》 1988 年第 1 期8 、“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学刊》 1988 年第 4 期9 、文学、数学与电子计算机,《自然杂志》 1988 年第 12 期10 、论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明清小说研究》 1989 年第 1 期11 、《红楼梦》不是飞来峰,《红楼梦学刊》 1989 年第 3 期12 、《樵史演义》作者非陆应暘,《明清小说研究》 1989 年第 4 期13 、汤显祖、虞淳熙序《西湖一集》考,《华东师大学报》 1989 年第 5 期14 、论贾府经济体系的崩溃,《红楼梦学刊》 1990 年第 3 期15 、明代通俗小说理论的发展脉络,《文艺理论研究》 1990 年第 3 期,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1990 年第 12 期转载16 、论小说史上的二百年空白,《华东师大学报》 1990 年第 5 期,《文汇报》( 1990 ? 12 ? 2 )发表此文论点摘要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1年第2 期转载,《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 1991 年第 1 期发表论点摘要17 、拟话本二论,《文学遗产》 1991 年第 2 期18 、漫谈小说“识语”,《明清小说研究》 1991 年第 2 期19 、关于熊大木字、名的辨正及其他,《明清小说研究》 1991 年第 3 期20 、论通俗小说的双重品格,《上海文论》 1991 年第 4 期,《新华文摘》 1992 年第 1 期发表论点摘要,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2 年第 1 期转载21 、论明清之际的时事小说,《华东师大学报》 1991 年第 4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转载22 、宝珠?死珠?鱼眼睛,──论赵姨娘兼谈贾府婢女归宿 ,《红楼梦学刊》 1992 年第 2 期23 、唐寅与“庚黄”,《红楼梦学刊》 1992 年第 2 期24 、论《金瓶梅》作者考证热,《华东师大学报》 1992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2 年第 9 期转载25 、也是一首《临江仙》,《红楼梦学刊》 1992 年第 3 期26 、鲁迅关于历史遗产的理论和实践,载《扬弃与发展》,湖南出版社 1993 年 1 月版27 、从繁荣到萧条,──论清初小说创作的发展,《学术季刊》 1993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4 年第 1 期转载28 、宋教仁与《石头记》,《红楼梦学刊》 1993 年第 3 期29 、论明清小说的宏观研究,台湾《中国文化月刊》 169 期30 、书生的困惑、愤懑与堕落,──从小说笔记看明代儒贾关系之演变 ,《华东师大学报》 1994 年第 1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历史) 1994 年第 5 期转载31 、王晫与他的《今世说》,《明清小说研究》 1994 年第 1 期32 、论古代小说研究中的纷争及其意义,《明清小说研究》 1994 年第 3 期33 、明代的商贾与书生,《书城杂志》 1994 年第 3 期34 、明代的商贾与官僚,《书城杂志》 1994 年第 5 期35 、关于明清小说研究格局的思考,《明清小说研究》 1995 年第 1 期36 、应当重视古代小说的史学价值,《中外作品研究》 1995 年第 1 期37 、读李延昰《南吴旧话录》,《书城杂志》 1995 年第 3 期38 、许筠与中国明代小说(合作),《明清小说研究》 1995 年第 4 期39 、四部明代小说成书年代之辨正,《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6 期40 、论古代小说的史学价值,《华东师大学报》 1995 年第 5 期41 、刘烈女本事等六则,《明清小说研究》 1996 年第 1 期42 、《金瓶梅》传入朝鲜李朝时间考(合作),《延边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2 期43 、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李朝(合作),《华东师大学报》 1996 年第 4 期44 、《剪灯新话句解》明嘉靖刻本辨(合作),──兼谈该书在朝鲜李朝的流传与影响 ,《文学遗产》 1996 年第 5 期45 、“文学史”的评判及其他,《文汇报》 1996 年 9 月 4 日 学林版46 、洪楩嫁女等四则,《明清小说研究》 1996 年第 4 期47 、从比较看研究体系的演进,《复旦学报》 1997 年第 1 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1997 年第 5 期转载48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在异国的再现(合作),《文艺理论研究》 1997 年第 1 期49 、明清小说研究对象窄空白多,《文汇报》 1997 年 6 月 23 日50 、异域的反响,──朝鲜李朝士人论《三国演义》摘评 ,《明清小说研究》 1997 年第 3 期51 、论元明中篇传奇小说,《文学遗产》 1998 年第 3 期 ,人大复印资料(古代文学) 1998 年第 9 期转载52 、明代小说史导言,《明清小说研究》 1998 年第 2 期刊于首篇位置 , 97 ' 武夷山中国小说史国际研讨会宣读,53 、论朝鲜李朝的小说理论,载《东亚文化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54 、从《热河日记》看清代通俗文学的传播(合作) ,载《中韩人文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版55 、论明中叶文言小说创作的复苏,韩国《中国语文论译丛刊》第二卷, 1998 年 12 月56 、《樵史演义》作者考证杂谈,《学林漫录》第十四集,中华书局 1999 年 4 月57 、《热河日记》与中国明清小说戏曲,《明清小说研究》 1999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1999 年第 12 期转载58 、论明初的文言小说创作,《华东师大学报》 1999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1999 年第 7 期转载59 、沈万三秀的命运,《解放日报》 1999 年 7 月 3 日60 、松江明清四五七进士,《文汇读书周报》 1999 年 12 月 11 日61 、漫谈陆士谔,《文汇读书周报》 1999 年 12 月 18 日62 、何良俊的牢骚,《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1 月 22 日63 、“破靴阵”与“打行”,《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2 月 19 日64 、清租界查禁《红楼梦》,《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3 月 18 日65 、《说郛》与陶宗仪、郁文博,《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3 月 25 日66 、宋懋澄与他的《九龠集》,《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4 月 8 日67 、熊大木现象:古代通俗小说传播模式及其意义,《文学遗产》 2000 年第 2 期 ,人大复印资料 ( 古代文学 )2000 年第 8 期转载获 2000 - 2001 年《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68 、屠隆与两起悬案,《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5 月 20 日69 、张文虎留下一部日记,《文汇读书周报》 2000 年 7 月 29 日70 、何日得睹《云间人物志》,《解放日报》 2001 年 1 月 12 日71 、突破小说史研究的传统模式,《文学报》 2001 年 2 月 15 日72 、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 2001 年第 1 期73 、《近代翻译小说编年》及提交说明载《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5 月版74 、近代小说及其研究的数理描述,《华东师大学报》 2002 年第 4 期75 、一部“红楼”,半壁江山,《文汇读书周报》 2002 年 9 月 6 日76 、研究格局严重失衡与高密度重复,《文汇读书周报》 2002 年 9 月 6 日77 、关于《明清上海地区稀见文献五种》,《华东师大学报》 2003 年第 6 期78 、关于古典文学研究中一些现象的思考,《文学遗产》 2004 年第 1 期79 、《金瓶梅》作者如何考证,《文汇读书周报》 2004 年 2 月 6 日《新华文摘》 2004 年第 9 期转载80 、关于《西游记》的两次争辩,《文汇报》 2004 年 2 月 29 日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5 期转载81 、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 2004 年第 2 期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11 期转载82 、“小说史”的体例与重写,《解放日报》 2004 年 11 月 7 日《新华文摘》 2005 年第 1 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5 年第 2 期转载83 、我与小说研究的书目书,《明清小说研究》 2004 年第 3 期84 、论晚清小说书价,《华东师大学报》 2005 年第 4 期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5 年第 12 期转载Frontiers , of , Literary , Studies , in , China2007 年第 1 期转载85 、明代通俗小说概述,载《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86 、明代文言小说概述,载《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87 、明代小说文献,载《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版88 、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法则――以《瀛寰琐记》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学术月刊》 2006 年 5 月号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6 年第 11 期转载89 、重建文学史的基础,《华东师大学报》 2006 年第 3 期90 、关于鲁迅文学活动的最早报道,《文汇报》 2006 年 7 月 16 日91 、历史上的小说盗版案,《文汇报》 2006 年 9 月 24 日92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893 - 1895 ),《明清小说研究》 2006 年第 3 期93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的价值,《华东师大学报》 2007 年第 1 期94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896 - 1902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1 期95 、 The , price , of , novels , in , the , Qing , Dynasty《 Frontiers , of , Literary , Studies , in , China 》 2007 年第 1 期96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903 - 1905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3 期97 、晚清《新闻报》有关小说编年( 1906 - 1908 ),《明清小说研究》 2007 年第 4 期98 、“小说界革命”的预前准备,《华东师大学报》 2007 年第 6 期人大复印资料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2008 年第 2 期转载99 、《西游记》里的挑担问题,《文汇读书周报》 2008 年 1 月 18 日·

复旦学报政治科学版第三期1988

应该是从传播内容研究:结合结构主义、文本与话语分析方法、意识形态研究几个方面;传播效果研究:枪弹论、有限效果论、宏大效果论等阶段,并指出不同阶段中几个标志性的效果研究成果,比如两级传播、教养理论等受众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批判学派的受众观传播方法研究:可以参看袁方或风笑天的方法书。

应该是从传播内容研究:结合结构主义、文本与话语分析方法、意识形态研究几个方面;传播效果研究:枪弹论、有限效果论、宏大效果论等阶段,并指出不同阶段中几个标志性的效果研究成果,比如两级传播、教养理论等受众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批判学派的受众观传播方法研究:可以参看袁方或风笑天的方法书。以上几个方面论述

1、《唐宋文学论集》 齐鲁书社,1984年7月版2、《苏轼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3、《苏轼えの人と文学》 日本东京日中出版社,1986年6月版4、《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报11月版5、《唐宋散文精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报2月版6、《苏轼论稿》 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12月版7、《苏轼及其作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8、《宋代文学通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9、《半肖居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 1998年4月版10、《苏轼研究》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11、《王水照自选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12、《苏轼传》(合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13、《中国 文豪苏东坡》 韩国汉城月印出版社,2001年4月 1、《传世藏书·集库》分科主编,负责《全唐文》(六册)、《王维集、李白集、杜甫集、韩愈集、白居易集》(二册)的标点整理工作,总字数达1545万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2、《古代十大诗歌流派》(主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版,全四册166万字3、《中国历代古文精选》(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7月版,全二册82万字4、《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5、《新宋学》(第一辑,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10月版 1、《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2、《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合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版 “祖宗家法”的“近代”指向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研究 《海上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再研究 《〈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教训《文艺论丛》第五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11月北宋的文学结盟与尚“统”的社会思潮《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北宋洛阳文人集团的构成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宋诗新貌的孕育《中华文史论丛》第48辑,1991年12月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论北宋使辽诗的两个问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2期,1992年4月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四期,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12月 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文学遗产》1985年第5期苏、辛退居时期的心态平议《文学遗产》1991年第2期论苏轼的高丽观《文史》第46辑苏轼临终的“终极关怀”“苏门”的形成与人才网络的特点走近“苏海” ——苏轼研究的几点反思 《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 摘录自《王水照自选集》) 宋代散文的风格——宋代散文浅论之一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62年11月11日宋代散文的技巧和样式的发展 ——宋代散文浅论之二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63年3月31日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1期欧阳修学古文于尹洙辨南京大学中文系编《文学研究》第一辑,1992年5月从《先君墓表》到《泷冈阡表》 ——欧阳修修改文章一例 《文史知识》1981年第2期苏洵散文与《战国策》《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一卷第二期,1988年12月曾巩散文的评价问题《复旦学报》1984年第4期曾巩的历史命运 ——《曾巩研究专辑》代序 《曾巩研究专辑》,《抚州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王安石的散文理论与写作实践苏轼散文艺术美的三个特征《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苏辙的文学思想和散文特色《三苏散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丛刊》第13辑,1987年7月 苏轼豪放词派的涵义和评价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2辑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 ——兼论苏词革新和传统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元祐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 ——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 香港《中华国学》创刊号,1989年6月《醉翁琴趣外篇》伪作说质疑日本的中国词学研究述评 评久佚重见的施宿《东坡先生年谱》《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3辑记蓬左文库旧钞本《东坡先生年谱(外一种)》《伊藤漱平教授退官纪念中国学论集》,日本汲古书院1986年3月出版。《中国文史论丛》1986年第2期转载记蓬左文库所藏《王荆文公诗李壁注》(朝鲜活字本)《辨奸论》真伪之争 《新民晚报》1997年2月15日再论《辨奸论》真伪之争——读邓广铭先生《再论〈辨奸论〉非苏洵所作》《学术集林》卷十五,1999年1月关于《汲古阁未刻词》知圣道斋钞本的通信附:村上哲见教授来函《半肖居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4月唐诗存稿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再谈唐诗繁荣的原因 ——兼答梁超然、皇甫煃同志 《文学评论丛刊》第7辑,1980年10月杜甫思想简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65年8月8日关于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一些评论《文史哲》1964年第3期

(一) 主要论著《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西方史学散论》 台湾淑馨出版社1995年版《现代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寻梦天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影视史学》 台湾扬智出版公司1998年版《西方史学史》(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第二版《二十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二) 主要论文(至2006年)《希罗多德:西方史学的创立者》 《复旦学报》1981年第1期《〈高卢战记〉与凯撒的史才》 《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大放异彩的古希腊戏剧》 《北京艺术》1981年第9期《利奥波尔德·冯·兰克》 《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爱德华·吉本》 《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希罗多德》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阿庇安》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兰克与兰克学派》 上海市历史学会1981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试论修昔底德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略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 《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伊本·卡尔敦及其〈通史〉》 《历史教学》1982年第6期《卡莱尔和〈英雄与英雄崇拜〉》 《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12期《给西方史学史一席地位》 《光明日报》 1983年3月16日史学版,收入《史坛纵论》(重庆出版社1984年)《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史学的特点》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3年《新的资料 新的窗户》 《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塔西陀笔下的日耳曼人》 《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11期《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书林》1984年第1期《美国新史学派述评》 《世界历史》1984年第12期《西方史学史研究在中国》 《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米涅与法国革命史》 《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10期《论李大钊对西方史学史的研究》 《江海学刊》1986年第3期《试论兰克对近代西方史学的贡献──兰克逝世百年祭》 《历史教学》1986年第10期《试论塔西陀的史学》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6年《伯罗奔尼撒战争》 收入《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第一分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略论古希腊史学中的人本观念》 《复旦学报》1987年第1期《“天才的闪光”──维柯史学思想述论》 《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有没有荷马及〈荷马史诗〉》 《文汇报》1987年9月15日《汤因比史学散论》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历史学家的文化视野》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重评托马斯·卡莱尔的史学思想》 《史学理论》1989年第3期《处于变革中的当代西方史学》 《复旦学报》1989年第6期《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四十年(1949-1989)》 收入《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一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我国四十年来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3期《近十年来关于引进西方史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光明日报》1990年5月23日《论“希腊的奇迹”: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理想类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 上海世界史学会编《世界史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九九〇年全国史学理论研究述评》 《光明日报》1991年3月13日《现代西方史学新潮在中国》 《社会科学报》1991年3月21日《实用·多元·国际化──略论现代美国史学的特点》 《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简论当代美国史学的多元性》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研究论文摘要专辑》(二)《近代以来西方史学反省的历史考察》 《史学理论丛书》(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史学理论:1990年综论》 《中国历史学年鉴》(三联书店1991年12月)《我国新时期的西方史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2年第1期《时代变革与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反省》 《探索与争鸣》1992年第2期《关于深化西方史学研究的断想》 《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眼在远处 手在近处”──关于西方史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略论世界史在二十世纪的重构》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现代美国史学在中国》 《美国研究》1993年第4期《我国新时期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1期《“放眼世界 展示全球”──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理论与实践》 《复旦学报》 1994年第1期《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史学》 《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回响》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继承与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题》 《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论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民主政治、理性观念与中庸之道──试析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说”》 《复旦学报》1995年第3期《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古罗马兴衰的启示》 《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罗尔德·阿蒙森传》 载《寻梦天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略论古希腊的城邦文明》 《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超越时空的对话:我国新时期引进西方学术文化的若干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探索者的足印》 《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一九八五年:中国西方史学史的一页》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 《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复旦学报》1997年第2期《历史认识论对现代社会的回应》 《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3期《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4期《年鉴学派的演进》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趋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6期《关于西方古典史学入华史的学术通信》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第四辑《西欧社会从中古向近代转型的基础》 《探索与争鸣》 1998年2月《释“年鉴现象”》 《世纪论评》1998年2月《近代中国对基督教入华的回应》 《复旦学报》1998年3月《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2月《历史学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4月《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前景》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8月《近20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1998年12月《宗教的力量——通向心灵重塑之路》 《学术研究》1999年第7期《历史学的重构》 《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2期《恺撒的三月十五日》 《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诌议》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 《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西方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西欧社会近代转型问题断想》 《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吉本史学生涯随记》 《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5期《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基督教——以现代中韩社会为讨论中心》 《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心理史学在东西方的双向互动与回响》 《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三论影视史学》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关于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把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响》 《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论口述史的传统及其背景》 《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陀的社会历史观及其他》 《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历史教育与现代影视》 《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社会科学》(沪版)2003年第12期《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复旦学报》2004年第1期《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 《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论基督教伦理道德的特征及其现代回响》 《基督教学术》(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苏版<世界通史>的中国回应》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4年第5期《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多面的历史”——西方史家掠影》 《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兰克史学和它的世界影响》《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历史教学问题》 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历史学) 》2005第2期《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初实践与传播》《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勃兴》《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关于深化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关于开拓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西方史学史为中心》《珠辉散去归平淡——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复旦学报政治科学版第三期1988论文

复旦学报1988第三期

巴金……

(一) 主要论著《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西方史学散论》 台湾淑馨出版社1995年版《现代西方史学》(与张广勇合著,第一作者)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寻梦天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影视史学》 台湾扬智出版公司1998年版《西方史学史》(主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第二版《二十世纪中外史学交流》(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超越时空的对话——一位东方学者关于西方史学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二) 主要论文(至2006年)《希罗多德:西方史学的创立者》 《复旦学报》1981年第1期《〈高卢战记〉与凯撒的史才》 《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大放异彩的古希腊戏剧》 《北京艺术》1981年第9期《利奥波尔德·冯·兰克》 《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中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爱德华·吉本》 《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1年)《希罗多德》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阿庇安》 收入《外国历史名人传》古代部分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2年)《兰克与兰克学派》 上海市历史学会1981年年会论文选,1982年《试论修昔底德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复旦学报》1982年第4期《略论伏尔泰的史学家地位》 《历史研究》1982年第5期《伊本·卡尔敦及其〈通史〉》 《历史教学》1982年第6期《卡莱尔和〈英雄与英雄崇拜〉》 《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12期《给西方史学史一席地位》 《光明日报》 1983年3月16日史学版,收入《史坛纵论》(重庆出版社1984年)《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史学的特点》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3年《新的资料 新的窗户》 《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塔西陀笔下的日耳曼人》 《外国史知识》1983年第11期《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汤因比与〈历史研究〉》 《书林》1984年第1期《美国新史学派述评》 《世界历史》1984年第12期《西方史学史研究在中国》 《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米涅与法国革命史》 《外国史知识》1985年第10期《论李大钊对西方史学史的研究》 《江海学刊》1986年第3期《试论兰克对近代西方史学的贡献──兰克逝世百年祭》 《历史教学》1986年第10期《试论塔西陀的史学》 《上海市历史学会世界史论集》1986年《伯罗奔尼撒战争》 收入《外国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第一分册(重庆出版社1986年)《略论古希腊史学中的人本观念》 《复旦学报》1987年第1期《“天才的闪光”──维柯史学思想述论》 《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有没有荷马及〈荷马史诗〉》 《文汇报》1987年9月15日《汤因比史学散论》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历史学家的文化视野》 《复旦学报》1988年第4期《重评托马斯·卡莱尔的史学思想》 《史学理论》1989年第3期《处于变革中的当代西方史学》 《复旦学报》1989年第6期《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四十年(1949-1989)》 收入《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一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我国四十年来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与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3期《近十年来关于引进西方史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光明日报》1990年5月23日《论“希腊的奇迹”: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理想类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 上海世界史学会编《世界史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一九九〇年全国史学理论研究述评》 《光明日报》1991年3月13日《现代西方史学新潮在中国》 《社会科学报》1991年3月21日《实用·多元·国际化──略论现代美国史学的特点》 《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简论当代美国史学的多元性》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研究论文摘要专辑》(二)《近代以来西方史学反省的历史考察》 《史学理论丛书》(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史学理论:1990年综论》 《中国历史学年鉴》(三联书店1991年12月)《我国新时期的西方史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2年第1期《时代变革与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反省》 《探索与争鸣》1992年第2期《关于深化西方史学研究的断想》 《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眼在远处 手在近处”──关于西方史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2期《略论世界史在二十世纪的重构》 《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5期《现代美国史学在中国》 《美国研究》1993年第4期《我国新时期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11期《“放眼世界 展示全球”──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理论与实践》 《复旦学报》 1994年第1期《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史学》 《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回响》 《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2期《继承与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题》 《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7期《论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一项历史学的分析》 《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民主政治、理性观念与中庸之道──试析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说”》 《复旦学报》1995年第3期《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古罗马兴衰的启示》 《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罗尔德·阿蒙森传》 载《寻梦天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二十世纪后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略论古希腊的城邦文明》 《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超越时空的对话:我国新时期引进西方学术文化的若干思考》 《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探索者的足印》 《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一九八五年:中国西方史学史的一页》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影视史学:历史学的新领域》 《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6期《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复旦学报》1997年第2期《历史认识论对现代社会的回应》 《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3期《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4期《年鉴学派的演进》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趋向》 《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6期《关于西方古典史学入华史的学术通信》 《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1期《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 《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第四辑《西欧社会从中古向近代转型的基础》 《探索与争鸣》 1998年2月《释“年鉴现象”》 《世纪论评》1998年2月《近代中国对基督教入华的回应》 《复旦学报》1998年3月《社会科学新史学派》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2月《历史学的新领域与新方法》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4月《世界史重构的新潮流》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6月《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前景》 《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8月《近20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1998年12月《宗教的力量——通向心灵重塑之路》 《学术研究》1999年第7期《历史学的重构》 《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2期《恺撒的三月十五日》 《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4期《21世纪中国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诌议》 《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重现历史——再谈影视史学》 《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西方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西欧社会近代转型问题断想》 《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吉本史学生涯随记》 《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5期《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基督教——以现代中韩社会为讨论中心》 《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心理史学在东西方的双向互动与回响》 《学术月刊》2002年第12期《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三论影视史学》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1期《关于20世纪中西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把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史学的复兴及其现代回响》 《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论口述史的传统及其背景》 《江西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陀的社会历史观及其他》 《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历史教育与现代影视》 《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社会科学》(沪版)2003年第12期《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中国回应》 《复旦学报》2004年第1期《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 《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论基督教伦理道德的特征及其现代回响》 《基督教学术》(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苏版<世界通史>的中国回应》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2004年第5期《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多面的历史”——西方史家掠影》 《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兰克史学和它的世界影响》《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 《历史教学问题》 2005年第3期《人大复印(历史学) 》2005第2期《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初实践与传播》《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西方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勃兴》《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苏联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沉浮》《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关于深化西方史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再论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史的若干问题》《关于开拓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西方史学史为中心》《珠辉散去归平淡——苏联史学输入中国及其现代回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