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生物化学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生物化学参考文献

绪论第一部分生命大分子1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1 核酸的种类、分布和化学组成1.1.1核酸的生物学功能1.1.2核酸的种类和分布1.1.3核酸的化学组成1.2 核酸的分子结构1.2.1DNA的分子结构1.2.2RNA的分子结构1.3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1.3.1核酸的一般性质1.3.2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1.3.3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子杂交2 蛋白质化学2.1 氨基酸2.1.1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及分类2.1.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2.2 肽2.2.1肽和肽链的结构及命名2.2.2重要的天然寡肽2.3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2.3.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2.3.2蛋白质的构象和维持构象的作用力2.3.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2.3.4蛋白质的三级结构2.3.5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2.3.6蛋白质的四级结构2.4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4.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4.2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5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2.5.1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2.5.2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及等电点2.5.3蛋白质的胶体性质2.5.4蛋白质的沉淀反应2.5.5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2.5.6蛋白质的紫外吸收与呈色反应2.6 蛋白质的分类2.6.1简单蛋白质2.6.2结合蛋白质2.7 蛋白质的分离提纯及应用2.7.1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2.7.2蛋白质的应用3 酶3.1 酶是生物催化剂3.1.1酶的概念3.1.2酶的专一性3.1.3酶的化学本质3.2 酶的分类和命名3.2.1酶的分类3.2.2酶的命名3.3 酶的作用机理3.3.1酶的催化作用与分子活化能3.3.2中间产物学说3.3.3酶的活性部位和必需基团3.3.4诱导契合学说3.3.5使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因素3.3.6胰凝乳蛋白酶的催化机理3.3.7酶原激活3.4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3.4.1酶反应速度的测量3.4.2酶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3.4.3底物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和米氏方程3.4.4pH对酶作用的影响3.4.5温度对酶作用的影响3.4.6激活剂对酶作用的影响3.4.7抑制剂对酶作用的影响3.5 酶活性调节3.5.1别构酶3.5.2同工酶3.6 酶的活力测定及分离提纯3.6.1酶活力的测定3.6.2酶的分离提纯3.7 酶工程简介3.7.1酶的应用3.7.2酶工程的概念及研究内容3.8 维生素与辅酶3.8.1维生素B1和羧化辅酶3.8.2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8.3泛酸和辅酶A3.8.4维生素PP和辅酶I,辅酶Ⅱ3.8.5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醛3.8.6生物素 8.7叶酸和叶酸辅酶3.8.8维生素B123.8.9维生素C(抗坏血酸)3.8.10硫辛酸3.8.11维生素A3.8.12维生素D3.8.13维生素E8.14维生素K4脂类与生物膜4.1 生物体内的脂类4.1.1脂肪酸、脂肪和蜡4.1.2磷脂、鞘磷脂、鞘糖脂4.1.3胆固醇和萜类4.2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4.2.1生物膜的化学组成4.2.2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4.2.3生物膜的功能第二部分 生物代谢能量的产生和贮藏5 糖类分解代谢5.1 新陈代谢概述5.1.1新陈代谢概述5.1.2代谢的研究方法5.2 生物体内的糖类5.2.1单糖5.2.2寡糖5.2.3多糖.3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5.3.1蔗糖、麦芽糖、乳糖的酶促降解5.3.2淀粉(糖原)的酶促降解5.3.3细胞壁多糖的酶促降解5.4 糖酵解5.4.1糖酵解的概念5.4.2糖酵解的化学历程5.4.3糖酵解的化学计量与生物学意义5.4.4糖酵解的其他底物5.4.5丙酮酸的去路5.4.6糖酵解的调控5.5 三羧酸循环5.5.1丙酮酸氧化为乙酰CoA5.5.2三羧酸循环5.5.3三羧酸循环的调控5.5.4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5.6 磷酸戊糖途径5.6.1磷酸戊糖途径的生化历程5.6.2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计量与生物学意义5.6.3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5.7 糖醛酸途径6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6.1 生物氧化概述6.1.1生物氧化概念6.1.2生物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6.1.3高能磷酸化合物6.2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6.2.1线粒体6.2.2电子传递链6.2.3电子传递抑制剂6.3 氧化磷酸化6.3.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类型6.3.2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的偶联……第三部分 大分子前体的生物合成第四部分 遗传信息的存储、传送和表达参考文献常用生物化学名词缩写

《生物化学原理》详细论述了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融入多年来南京大学在本学科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成果经验,吸收了国内外多本优秀生物化学或相关学科教材的优点,力求全面准确地阐述生物化学最先进的理论与概念。以篇、章和节形式编写,共分八篇,四十三章。每章包括引言、主题内容、小结、科学故事、参考文献、推荐网址和思考题。

生物化学原理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This introduction to biochemistry explores the molecules of life, starting at simple building blocks and culminating in complex

生物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讠仑文的标准格式: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讠仑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讠仑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同时也是可以上品优刊了解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答案是:B。B项是错误的,田鼠的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即为同化量。D项是正确的,田鼠的同化量是7乘以10的9次方,下一营养级最多得到它20%的能量,也就是40乘以10的9次方。

你这是写教育教学类的论文还是只是说要写生物类的论文呀~这样~生物类的论文 你可以去看下(生物过程、计算生物学、微生物前沿)这样的期刊~教育教学的话~你可以去看下(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这样的吧

生物化学参考文献大全

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中的化学进程的一门学科

绪论第一部分生命大分子1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1 核酸的种类、分布和化学组成1.1.1核酸的生物学功能1.1.2核酸的种类和分布1.1.3核酸的化学组成1.2 核酸的分子结构1.2.1DNA的分子结构1.2.2RNA的分子结构1.3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1.3.1核酸的一般性质1.3.2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1.3.3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子杂交2 蛋白质化学2.1 氨基酸2.1.1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及分类2.1.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2.2 肽2.2.1肽和肽链的结构及命名2.2.2重要的天然寡肽2.3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2.3.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2.3.2蛋白质的构象和维持构象的作用力2.3.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2.3.4蛋白质的三级结构2.3.5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2.3.6蛋白质的四级结构2.4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4.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4.2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5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2.5.1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2.5.2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及等电点2.5.3蛋白质的胶体性质2.5.4蛋白质的沉淀反应2.5.5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2.5.6蛋白质的紫外吸收与呈色反应2.6 蛋白质的分类2.6.1简单蛋白质2.6.2结合蛋白质2.7 蛋白质的分离提纯及应用2.7.1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2.7.2蛋白质的应用3 酶3.1 酶是生物催化剂3.1.1酶的概念3.1.2酶的专一性3.1.3酶的化学本质3.2 酶的分类和命名3.2.1酶的分类3.2.2酶的命名3.3 酶的作用机理3.3.1酶的催化作用与分子活化能3.3.2中间产物学说3.3.3酶的活性部位和必需基团3.3.4诱导契合学说3.3.5使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因素3.3.6胰凝乳蛋白酶的催化机理3.3.7酶原激活3.4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3.4.1酶反应速度的测量3.4.2酶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3.4.3底物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和米氏方程3.4.4pH对酶作用的影响3.4.5温度对酶作用的影响3.4.6激活剂对酶作用的影响3.4.7抑制剂对酶作用的影响3.5 酶活性调节3.5.1别构酶3.5.2同工酶3.6 酶的活力测定及分离提纯3.6.1酶活力的测定3.6.2酶的分离提纯3.7 酶工程简介3.7.1酶的应用3.7.2酶工程的概念及研究内容3.8 维生素与辅酶3.8.1维生素B1和羧化辅酶3.8.2维生素B2和黄素辅酶8.3泛酸和辅酶A3.8.4维生素PP和辅酶I,辅酶Ⅱ3.8.5维生素B6和磷酸吡哆醛3.8.6生物素 8.7叶酸和叶酸辅酶3.8.8维生素B123.8.9维生素C(抗坏血酸)3.8.10硫辛酸3.8.11维生素A3.8.12维生素D3.8.13维生素E8.14维生素K4脂类与生物膜4.1 生物体内的脂类4.1.1脂肪酸、脂肪和蜡4.1.2磷脂、鞘磷脂、鞘糖脂4.1.3胆固醇和萜类4.2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4.2.1生物膜的化学组成4.2.2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4.2.3生物膜的功能第二部分 生物代谢能量的产生和贮藏5 糖类分解代谢5.1 新陈代谢概述5.1.1新陈代谢概述5.1.2代谢的研究方法5.2 生物体内的糖类5.2.1单糖5.2.2寡糖5.2.3多糖.3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5.3.1蔗糖、麦芽糖、乳糖的酶促降解5.3.2淀粉(糖原)的酶促降解5.3.3细胞壁多糖的酶促降解5.4 糖酵解5.4.1糖酵解的概念5.4.2糖酵解的化学历程5.4.3糖酵解的化学计量与生物学意义5.4.4糖酵解的其他底物5.4.5丙酮酸的去路5.4.6糖酵解的调控5.5 三羧酸循环5.5.1丙酮酸氧化为乙酰CoA5.5.2三羧酸循环5.5.3三羧酸循环的调控5.5.4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5.6 磷酸戊糖途径5.6.1磷酸戊糖途径的生化历程5.6.2磷酸戊糖途径的化学计量与生物学意义5.6.3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5.7 糖醛酸途径6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6.1 生物氧化概述6.1.1生物氧化概念6.1.2生物化学反应的自由能变化6.1.3高能磷酸化合物6.2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6.2.1线粒体6.2.2电子传递链6.2.3电子传递抑制剂6.3 氧化磷酸化6.3.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及类型6.3.2氧化磷酸化与电子传递的偶联……第三部分 大分子前体的生物合成第四部分 遗传信息的存储、传送和表达参考文献常用生物化学名词缩写

1 绪论1 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2 生命的物质基础3 生物化学领域重大事件4 新陈代谢概论1 新陈代谢的概念2 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系5 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目的2 食品物料重要成分化学1 糖类化学1 糖类化合物的种类2 食品中的糖类化合物3 单糖4 寡糖(低聚糖)5 多糖6 食品中糖类的功能7 食品中的功能性多糖化合物2 脂类化学1 脂类的种类2 脂类的理化性质3 油脂的分析技术3 蛋白质化学1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2 氨基酸3 蛋白质的结构4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5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6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4 核酸化学1 核酸的分子组成2 核酸的分子结构3 核酸的变性、复性和分子杂交3 酶与维生素1 酶的概述1 酶的发展简史2 酶的分类3 酶的命名2 酶催化作用的特性1 酶具有高度专一性2 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3 酶活性的可调节性4 酶活性的不稳定性3 酶的组成4 单体酶、寡聚酶、多酶复合体1 单体酶2 寡聚酶3 多酶复合体5 酶分子的活性中心及其催化作用机制1 酶分子的活性中心2 酶的催化作用机制6 酶促反应动力学1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3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5 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7 同工酶8 酶活性的调控1 别构调节作用2 酶的反馈调节作用3 可逆共价修饰调节4 酶原激活9 酶活力测定1 酶活力、酶单位、比活力2 酶促反应的时间进程曲线和初速度10 酶的分离、纯化1 酶分离纯化一般原则与注意事项2 菌体细胞的破碎3 酶的抽提4 发酵液的预处理5 酶液的浓缩6 酶的粉剂和液体制剂7 酶的精制8 回收率、纯化倍数和纯度的鉴定9 酶制剂的保存11 酶制剂与酶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 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 酶工程技术应用发展趋势12 辅酶与维生素1 NAD+、NADP+与维生素B2 FMN、FAD和维生素B3 辅酶A和维生素B4 四氢叶酸和维生素B5 TPP和维生素B6 磷酸吡哆素与维生素B7 生物素8 维生素B9 硫辛酸10 辅酶Q4 生物氧化1 概述1 线粒体的结构2 生物氧化的特点3 生物氧化的方式2 生物能及其存在形式1 高能化合物及高能键2 高能化合物的类型3 呼吸链及其组成成分1 呼吸链2 呼吸链的组成成分3 生物体内重要的呼吸链4 呼吸链的排列顺序与氧化磷酸化1 呼吸链的排列顺序2 呼吸链抑制剂3 氧化磷酸化4 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机理5 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6 线粒体的穿梭系统5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1 微粒体氧化体系2 过氧化物酶体氧化体系6 高能磷酸键的储存和利用5 糖代谢1 糖与生命活动的关系1 供给能量2 参与物质构成3 保肝解毒作用4 抗生酮和节约蛋白质作用5 血糖2 糖的分解代谢1 糖酵解2 三羧酸循环3 磷酸戊糖途径4 糖原的分解3 糖的合成代谢1 糖异生作用2 糖原的合成代谢4 糖代谢紊乱1 血糖水平异常2 糖尿病3 先天性酶缺陷导致糖原累积症4 果糖代谢障碍5 半乳糖代谢障碍6 丙酮酸代谢障碍6 脂类代谢1 概述1 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2 脂类的吸收和运输2 脂肪的分解代谢1 脂肪的酶促水解2 甘油的分解代谢3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4 酮体的生成与利用3 脂肪的合成代谢1 甘油的生物合成2 脂肪酸的合成3 脂肪的合成4 类脂代谢1 磷脂合成代谢2 胆固醇代谢5 血浆脂蛋白代谢1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及组成2 血浆脂蛋白的代谢6 脂类代谢紊乱1 酮血症、酮尿症2 脂肪肝3 动脉粥样硬化7 与脂类代谢相关的疾病1 脂肪肝2 酮体代谢病3 鞘脂代谢病4 高脂蛋白血症7 蛋白质降解与氨基酸代谢1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1 蛋白质的消化2 蛋白质的吸收2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1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2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3 氨基酸代谢产物的去路3 氨基酸的合成代谢1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2 一碳基团8 核酸代谢1 核酸的分解代谢1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2 嘌呤碱的分解代谢3 嘧啶碱的分解2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1 嘌呤核苷酸的合成2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3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3 核酸的生物合成1 DNA的生物合成2 RNA的生物合成4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 遗传密码2 原核生物中的翻译3 真核生物中的翻译4 翻译后加工9 矿物质代谢1 人体的无机元素种类及其含量1 无机元素的种类及含量2 矿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3 成酸与成碱食物2 人体必需的矿物质的代谢1 钙、磷代谢2 钠、钾与氯的代谢3 某些微量元素的代谢3 对人体有害的元素——重金属代谢10 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展望1 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展望1 基因工程技术概述2 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3 展望2 现代生化分离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和展望1 现代生化分离技术概述2 生化分离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3 现代生化分析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1 现代生化分析检测技术概述2 现代生化分析检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参考文献最新

生物化学原理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This introduction to biochemistry explores the molecules of life, starting at simple building blocks and culminating in complex

《生物化学原理》详细论述了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融入多年来南京大学在本学科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成果经验,吸收了国内外多本优秀生物化学或相关学科教材的优点,力求全面准确地阐述生物化学最先进的理论与概念。以篇、章和节形式编写,共分八篇,四十三章。每章包括引言、主题内容、小结、科学故事、参考文献、推荐网址和思考题。

生物化学原本是一个交叉学科,来源于化学和生物学。而起研究的方法也借助于生物和化学,比如其中介绍蛋白质的部分,先介绍的是它的结构,包括化学空间结构,生物学的二级结构、高级结构等等。然后又介绍它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特性等等,因此可以说,生物化学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渊源很深啊

生物进化论文参考文献

《进化论》达尔文

到中国知网检索吧,关键词选择你自己的文章里的,比如进化,从检索到的文献里看

人类的进化史 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 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 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  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快速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如狐猴、眼镜猴)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  注: 中国“曙猿“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原猴,也就是说所谓“曙猿“实际上还是猴子,根本谈不上人类的起源,如果说“曙猿“是猴子的起源还差不多  约2500万年前,猴类开始了向猿类的进化,原始猿类出现并逐渐从猴类分离出来此时准确而言尚不属人类范畴古类人猿 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古猿等 约1,200万年前, 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一条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 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 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的湿润的树丛, 猿类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 它们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 就注定了它们的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 如大猩猩等。 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 降雨量渐次减少, 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 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 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 学习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 形成了独特演化模式, 避开了灭绝的危机 约600万年前, 出现了一种大型的, 勉强以双足着地, 双手作辅助的灵长类动物-----古猿, 由于祗分布于非洲大陆南部, 故名为南方古猿  1) 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ines) 约600万年前,现代公认的最早的人类祖先,即人类的起源最早出现在非洲大陆南部,是最早的人科动物 此后,原始人类逐渐从猿类分离出来  3) 能人(Homohabilis) 约150万到250万年,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猿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 旧石器时代开始;后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 能人最终为被新品种的人类: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与后代直立人曾共存过一段时间  4) 直立人(Homoerectus) 约20万到200万年,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属于直立人) 注意:此时人类第1次走出非洲 约80万年前,直立人来到现在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约20万年前,欧亚非的直立人逐渐消失, 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智人取代  5) 智人(Homosapiens)    早期智人(early Homosapiens) 约3万到25万年,旧石器中期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尼安德特人都属于早期智人) 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近东 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后来遭遇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过一段时间 随着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来,使早期智人(包括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之后约6万年前,随着冰河期的到来,生存环境愈发困难,终于在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灭绝   晚期智人(late Homosapiens) 约1万到5万年,也就是所谓现代人的祖先(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既属于晚期智人) 后向欧亚非澳美5大洲各地扩张包括高纬度区,这是人类第3次走出非洲 这时,艺术出现能够人工取火 母系氏族公社 旧石器晚期 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的时期 这其间,猛犸和剑齿虎灭绝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