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当代文化思潮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当代文化思潮论文选题

现当代文学论文-中国免费论文网现当代文学分类广告 现当代文学论文频道 4“中国—西方”的话语牢狱——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个“跨国交往文本”的考察资料 本论文是对潜藏在人们的语言意识中的“中国—西方”二元对立模式的一次清理。 论文首先探讨的是,为什么在20世纪 /thesis/List_html 23K 2007-10-11 - 百度快照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现当代文学-论文网现当代文学 >> 论文正文→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作者:未知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7-1-29 - 近年国外鲁迅研究扫描 【英文标题】Scanning of Studying Lu Xun Overseas in Recent Years [中图分类号]I /thesis/2007/html 17K 2007-10-8 - 百度快照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现当代文学-论文网现当代文学 >> 论文正文→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作者:蓝天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5-2-17 -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内容提要:讽刺艺术一直是《围城》的一大亮点,本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 /thesis/2005/html 21K 2007-10-8 - 百度快照 乌托邦及其待解的问题-现当代文学-论文网这些为数不多的能真实地传达出生存消息的作品,是我们读当代文学最留连忘返的地方。 先锋小说究竟多大程度上出示了我们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道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在消失的乌托邦——论美学视野的 /thesis/2003/html 38K 2007-10-8 - 百度快照 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现当代文学-论文网如果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知识分子充满着追求现 代性的意义的向西方攫取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同样会遭遇到本体性流变与审美现局——转型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散文详细内容 中国知识分子的反宗教传统 如果觉得本篇论文可以,点击 /thesis/2007/18317_html 28K 2007-10-8 - 百度快照 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现当代文学-论文网现当代文学 >> 论文正文→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作者:潇霖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3-4-30 - 文化批评:理论与方法 [内容提要]文化批评作为重新回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它的可能性如何证明?当年形式主义批评 /thesis/2003/html 24K 2007-10-8 - 百度快照 卡夫卡的梦魇-现当代文学-论文网现当代文学 >> 论文正文→卡夫卡的梦魇 卡夫卡的梦魇 作者:潇霖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3-4-24 - 卡夫卡的梦魇 在二十世纪的现代文学界,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无疑是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和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 /thesis/2003/html 20K 2007-10-8 - 百度快照 游荡网络的文学-现当代文学-论文网现当代文学 >> 论文正文→游荡网络的文学 游荡网络的文学 作者:潇霖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3-4-30 - 游荡网络的文学 1 无论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会产生多少争议,这个概念终于站稳了脚跟。现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网络文学的 /thesis/2003/html 35K 2007-10-8 - 百度快照 马奎斯的历史小说与小说中的历史-现当代文学-论文网现当代文学 >> 论文正文→马奎斯的历史小说与小说中的历史 马奎斯的历史小说与小说中的历史 作者:张淑英 文章出处:这样的对比呈现巴赫丁(Mijaíl M Bajtín)所指的历史小说的特色,他说:「当代历史小说的目的与特色便是试图在小说 /thesis/2004/html 54K 2007-10-8 - 百度快照 论英文商标汉译的内质性-现当代文学-论文网现当代文学 >> 论文正文→论英文商标汉译的内质性 论英文商标汉译的内质性 作者:刘方俊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7-1-26 - 论英文商标汉译的内质性 意译法 意译法与音译法是英汉互译时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方法,在商标翻译中, /thesis/2007/18305_html 15K 2007-10-8 - 百度快照

你是湖北经济学院的?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范畴。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不同国别、地域、民族及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等分类标准,可分为国别史(如中国文学史)、世界或地区史(如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通史或断代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学史)、分体史(如中国戏曲史)等。文学理论著重研究和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文学批评著重研究和评价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史则著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寻求它们前后相承相传﹑沿革嬗变的规律﹐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影响的关系﹐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评述等等。  研究文学史需要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作为指导﹐也需要吸收历代的文学批评成果﹔同时﹐文学史研究中所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又可以丰富文学理论﹐并为文学批评提供借鉴﹐可见﹐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是相互交叉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三门学科。

如果概括地看待中国现代文学史,它实际主要是由两个文学运动组成的。首先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它扭转了从《诗经》到晚清文学的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方向,赋予了中国文学适应变革时代的现代化特征;另外是中国的左翼文学运动,它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却在许多重要方面改变了“五四”新文学的价值目标和思想选择,而转向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我们现在称之为50~70年代文学的“当代文学”,实际是此前左翼文学思潮在新的、特殊历史语境中的一个发展。它的发展方向、文学原则和政策,在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运动中就已经初步具备了,特别是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文艺观,早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左翼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就翻译和传播到了中国。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因此规范了从解放区文学到当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和根本特征。值得提出的是,虽然五四文学和左翼文学都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但在“文学接受”的方式上,又有着显著差别:五四文学革命的眼光是全球化的,它所受的影响是多元的,因此它始终不以一种统一的理论为目标,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在其发展中发挥了直接而显著的作用。左翼文学一开始就是以寻求和确立统一的文学指导思想为目标的,因而“批判”和“论争”成为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标志和特征,外国文学思潮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  本文无意对五四文学与左翼文学作比较,也不着眼于对左翼文学思潮进行考察性的清理。它感兴趣的,是居于左翼文学思潮核心地位的“批判理论”,这种理论与中国现代性是什么样一种关系;思潮“传播者”的社会身份与思想认同,它又是怎样把这些因素带入当代文学中去的;当代文学核心概念中的“左翼”特征,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决定作用,等等。      一 “批判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有人把50~70年代文学概括为“战歌”和“颂歌”的文学,根据在于它对“旧社会”和“旧文化”所持有的批判色彩。实际上,“批判理论”正是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学思潮中的“核心理论”。“批判理论”在其特定意义上,是指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哲学理论。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意识和批判潜能为起点,在整合了精神分析、存在哲学等现代思想后,扩充为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发达工业社会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和批判。它植根于欧洲传统哲学的核心而又敏感于时代的重大问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姿态。但广义的批判理论,就是德国思想家反省文明历史、批判现代社会的思想学说。席勒对恐怖政治和机械分工的美学否定,青年黑格尔对古典哲学的实践转向,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哲学的分析,尼采对重估一切价值的呼吁,弗洛依德对被文明压抑的人性的关注,海德格尔对“存在”的研究和对“技术”的敌意等,都属于批判理论的家族成员。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的主要分歧,在于它不仅选择了思想领域,而且明确坚持将阶级斗争作为推行剧烈社会革命的主要理论。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左翼文学的主要的结合点。  从晚清到辛亥革命,中国在社会体制上初步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开始了社会转型的第一次现代化飞跃。但现代化造成的贫富悬殊,激烈而严重的阶级对立,却导致了知识分子“富国强民”理想(实际就是“现代化”)的普遍幻灭。对“现代化”的失望,使左翼文学在历史关口与批判“封建传统”的五四文学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迅速汇合,从而形成了以“反现代性”为出发点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批判理论”。“反封”与“反资”并举,因此成为左翼文学运动中的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郭沫若曾对鲁迅进行过否定性评价,认为他是“封建余孽”,是“二重的反革命”。[1]冯乃超把“五四”以后的大部分作家都划入“小资产阶级”的行列,指出:“那些小资产阶级的文学家,没有真正的革命的认识时,他们只是自己所属的阶级的代言人。那么,他们的历史的任务,不外一个忧愁的小丑。”(《艺术社会生活》)30年代,周扬在其《论<雷雨>和<日出>》中,始终紧扣反封建主义和反资本主义的政治主题,他看周萍,看出的是“他的血管里正流着他父亲的血统,他的性格里也有封建的性质”[2](P201-202)。40年代初,当毛泽东从政治家的角度批判中国文学的“现状”时,显然充分吸收了左翼文学思潮的思想资源。他指出:“文艺是为地主阶级的,这是封建主义的文艺。中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学艺术,就是这种东西。直到今天,这种文艺在中国还有颇大的势力。文艺是为资产阶级的,这是资产阶级的文艺。”[3](P855)50、60年代,他又将清除这些“毒草”与建(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请保留此标记。)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实践联系在一起。直到文革前夕,毛泽东还在关于文艺问题的“两个批示”中,提醒人们注意“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对革命事业的严重危害性,号召对它们做坚决的斗争。他指责说:“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这是因为“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所导致的,“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到此,左翼文学思潮对“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思想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对当代文学的“规范”和渗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穆尔认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的社会的总体过渡。”在这里,他把“现代性”与“西方性”作为同一个概念来看待。富永健一是从“东亚文化”的语境中来认识现代性的。他说:“非西方后发展社会现代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通过与本国文明完全异质的、作为外来文明的西方文明的输入,使脱离本国传统主义的精神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支持。这一动机来自对本国传统社会的极强烈的危机意识。”虽然他不认为“非西方后发展社会”的现代性就等于西方性,却承认“现代化”的内部是存在着“科学革命(现代科学和技术)、市民革命(民主政治)、产业革命(现代产业和资本主义)”这样的“西方标准”的。[4](P112-120)但是,阿维内里警告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防卫性的现代化,或者像艾森斯塔特所说的‘分裂的现代化’深表怀疑。他们对普鲁士防卫性现代化的评论表明,他们认为正是这种现代化导致了德国社会的不平衡性质,致使市场经济忐忑不安地与专制的政治制度并存在一起”,从而出现了“非欧洲社会”的那种“错层式的现代化”。[5](P23)  如果深入到当代文学的内部,会发现,左翼文学的批判理论与现代性本身确实存在着某种矛盾和紧张的关系,也可以说有某种“分裂”和“错层”的现象。比如,毛泽东1949年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对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国家工业化)进行了非常热情的展望,然而又呼吁人们警惕“资产阶级文化”和“中国封建主义文化”,必要时应该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五六十年代在对当代文学进行“理论规范”和评论的时候,周扬一直沿用着毛泽东这种权威性的意见。例如,他把“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工业化进程)与思想观念上的反对“资产阶级文艺思想”,严格地加以区分,认为社会主义文学精神上的“纯洁性”,与这种文学对物质层面的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歌颂”和“表现”,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1949~1976年间,提倡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与指责某些作家、作品并以此为突破口频繁发动政治运动的交错进行,几乎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规律”:1949年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号召广大作家用“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形式”去表现新的时代,一年后却接连发动了对电影《武训传》和“肖也牧创作倾向”的批判;1953年秋,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呼吁人们“为创作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但仅过去半年,就破坏了刚刚培育的良好的创作环境,把以胡风为代表的另一批左翼作家人为地置于死地;“双百方针”的实施还只起步,暴风骤雨式的“反右运动”便接踵而来;60年代初,文艺界的“纠左”恢复了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热情,然而,“两个批示”的严厉指责又把文艺带入到文革的深渊当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都对“城市化”表现出羡慕与向往,“命运”却完全不同的两部作品——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和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我们夫妇之间》最初发表在1951年6月10日《人民日报》的副刊《人民文艺》上。进城之后,革命者“我”与出身农村的妻子对城市的态度发生了分歧,丈夫感受到都市“强烈的诱惑”,而妻子却反应木然,变得愈加“狭隘、保守、固执”。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羡慕城市生活的战士与坚持乡村朴素生活方式的“哨兵”作为“对立面”出现在人们面前,前者还成为被作品讽刺的对象。与《霓》剧受到赞扬的情形相反,《我们夫妇之间》被指责为“依据小资产阶级观点、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是在糟蹋我们新的高贵的人民和新的生活”,反映了在进城之后,“特别容易引起旧思想感情的抬头”的不良倾向。(注:参阅陈涌《也谈“生活平淡”与追求“轰轰烈烈”》,《光明日报》1951年4月7日;李定中(冯雪锋)《反对玩弄人民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1951年6月20日,第4卷第5期,《文艺报》。)从农村包围城市”被认为体现了革命斗争的高超策略,而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城市化”所展现的现代化前景却受到了猜忌和怀疑,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当代文学思潮论文选题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建议不要搞那些都写烂了的,什么余华的《兄弟》呀,鲁迅呀,张爱玲啊啥啥啥的。可以写写路遥啊,什么其他的。以下找了一点做例子,但是看了一下都不是很有新意,你可能还得靠自己找,选择自己熟悉的作家,最好找那种作品少一点的,不然你全部看下来要看累死了,尽管你可以选择只写他的一部作品,但是里面肯定是有对照研究的,你就不得不去把他的东西都看完……累死……还是和你的导师商量一下吧,不过你最好有自己的兴趣点,这样才好给你建议。郁达夫小说的欲望主题闻一多诗歌的唯美主义特征《骆驼祥子》中的个人主义观念论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穆旦诗歌的悖论特征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写作(可以自己选择女作家作品)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叙事九十年代的文化现象研究十七年小说的叙事研究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有关《围城》的研究有关白先勇的研究论萧红《呼兰河传》的内容和艺术形象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以某位女作家为例论丁玲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王小波小说,杂文研究

如果是我,我会去写这个论文 “生活以快乐为基础、爱情以互惠为原则”针对现在社会的现状去谈。现在的电视剧大多数都是从侧面反映社会最根本的问题,而爱情,却又是人们恰恰不懂的的。如果你有时间我建议你看看 《北京爱情故事》 当中的主角我想会对你这篇论文有很大感想。。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当代文化思潮论文题目

挖 我是你同盟!!!

论当代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的历史文化语境  弥 沙1,李育红2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  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  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  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  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  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关键词]审美主义;文学工具论;文学审美论;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541 (2008) 03-0034-05  O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Modern Aestheticism  MI Sha, LI Yu-hong  ( College ofHumaniti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Department of Chinese, Bohai University, Liaoning, Jizhou 121013, China)  Abstract: Aestheticism is the main stream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art, and it takes aesthetic as highest value and substance of  literature and Furthermore it improves the viewof literature toworld view, the viewof value and Itwas not only the change  of Chinese modern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the part and important signal of Chinese cultural It brings the transfor-  m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literary context: one isthe criticismto extreme left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ideas; two isreferringtowest aesthetic the-   The two historical cultural contexts inset the body of modern aestheticism deeply, and showed great historical rationality, but it has the  serious limitation of   Key words: aestheticism; the theory of tools of literature; literary aestheticism; modernity; aesthetic modernity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我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出现较早,  渗透面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一种文艺思潮。改革开放之  后,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压倒了政治化的  革命文学,成为我国当代文艺领域中的主流。这种文艺思  潮的核心观念,强调文艺的审美独立性、自律性,以审美  为文艺的最高价值、最高本质。这种文艺观念渗透于当代  文艺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文  艺创作、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唯一标准。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不仅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文学观,还将审美主义从  文学观上升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它既是当  代中国文艺潮流的一次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  部分和重要表征。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产生的语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一文艺思潮  的性质。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最直接的文化语境是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极左思潮的拨乱反正。审  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是作为对我国文艺极端政治化、泛  政治化的极左文艺思潮的强有力反弹而出现的。而从更大  的范围和长远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它受到了西方现代性  的深刻影响,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西方的现代  性思想和实践,作为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他者”,深  深地介入了我国当代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这在文  艺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反拨  新中国的文学长期以来是以“为工农兵服务”,特别  是“为政治的文艺”为宗旨的,它秉承和延续着革命战  争年代解放区的文艺与政治相统一的新型革命文学传统。  因此,新中国的文学一直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强调文学  的政治性在建国之初,是完全必要的,是有其合理性的。  然而,随着“左倾”思潮的逐步膨胀和极端发展,文学  的政治性因素不断被强化、被体制化,导致思想领域中  的带有专制色彩的非人化,造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扭  曲和畸变。在这种语境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被“文  艺为政治服务”所取代。文艺沦为政治的奴仆,沦为表  现政治思想的图解,沦为描写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和路  线斗争的工具。  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以拨乱反正为目的的  思想解放运动,为了打破人们的精神枷锁,求得与实现  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和文学的新发展,开展  对极左政治思潮的批判,是正当的和正义的,是非常及  时和完全必要的。新时期文学就在这种拨乱反正和思想  解放的语境中形成,开始了对政治挤压、剥夺文学的反  拨。这种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准确地找到了极左文艺思潮  的思想核心和基础———“政治工具论”,相继展开了对  “政治工具论”的批判和阶级斗争工具论的批判,进而转  向了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历史性扬弃。但是,文学  界也把政治确定为文艺的“外部规律”,以隔离文学与政  治的关系,进而切断文学与政治的一切联系。至此,对  文学的政治工具论的否定经历了一个越来越激进的道路:  从反对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推进到以文学立法的方  式确定政治属于文学的“外部规律”,最后发展为文学  “远离政治”、要求文学具有“非功利性”、“非政治性”  和“非社会性”。  就在对文学“政治工具论”拨乱反正过程当中,一  些学者发出了“文学回归本位”的呼声,认为文学“政  治工具论”抹杀了文学本身的特征,泯灭了文学的审美  品格、忽视了文学的“内部规律”。这种“文学回归本  位”的学术要求在批判极左文艺思潮的过程中越来越强  烈,最后终于以傲然独立的面貌出现,变成新时期之初  最有感召力的文学主张。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正是在对文艺政治工具论的反拨  的基础上,循着“文艺回复自身”的道路出现并发展起  来的。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文学从被政治的束缚和扭  曲状态中解放出来,恢复文学的自身活力,作出了历史  性的重大贡献。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作为新时期思想解放  运动的一翼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力地批判了“左倾”  文艺思潮,使文学的审美特性得到重视,使文学具有了  一定程度的自觉,从理论到实践,包括文艺创作、文艺  评论到文学史的书写都取得了突出的实绩。这是必须充  分加以肯定的。然而,这种正义的批判和清算具有历史  合理性的同时,始终存在着问题的另一面。人们不禁要  问:难道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重要吗?难道没有好的肯  定人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的全面进步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  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政治  吗?我们在拒斥文艺与不好的、非人的、危害社会和历  史发展的政治的同时,又怎样处理文艺与好的、宜人的、  有利于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政治的关系呢?  克服文艺与政治的不正确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学术上  的矫枉。矫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正。但真的一定要  矫枉必须过正,只有过正才能矫枉吗?事实上,这种矫枉  过正的理论与实践,相当长的时间内,造成了对文学与政  治关系的误解,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偏见,造  成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和意识形态理论的遮蔽,  造成了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狭隘理解和冷漠态度,造  成了文学内部的政治、审美、道德等因素的失衡。  当然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保证文学与政治各  自的独立力量,又使二者在有机关联中达到互相推动,  至今仍然是个尚待解决、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更是马  克思主义者不能回避的任务。审美与政治的关系,并没  有因时代的演进而消失,所改变的只是这个问题的存在  方式和提问方式。  其实,政治具有不同的形态:政治的思想形态和观念  形态、政治的制度形态和体制形态,政治的生活形态和实  践形态等等。同时,政治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时代  的政治的质态和表现形式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狭隘地理解  政治,就可能会导致狭隘地理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然  而,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政  治对社会关系和国家群体意志的重要性,对文学的制导作  用的内在机制是不会改变的,所改变的只是影响文学创作  和审美活动的形式。中国的当代文学应该以此调节文学与  政治的关系。对此,王杰说:“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来看,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一,文艺、审美必  然具有政治性。这个命题所揭示的是政治性只是审美、文  艺的一个属性,但它决不等于文艺、审美必须为政治服  务。文艺不被规定为‘为政治服务’时,文艺仍然具有政  治性或者意识形态性。其二是什么是‘政治’?政治不能  被简单地界定为‘党派政治’,政治并不狭隘地局限于政  党之间的争权夺利。相反,当代社会直接的政治斗争具  体、广泛地以文化冲突的形式在作品文本中得到曲折表  现。其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  界、个体与社会、人的内在要求与外在现实相统一。马克  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要求我们在正视现实矛盾的  前提下,把生产力的巨大力量以及个体的心理内驱力转化  为与人类幸福生活这个目的相一致的建设性力量。美学通  过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分析而把握现实关系,通过改变人  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而实现对现实的改造。”[1]因此,  一概不加分析地、笼统地忽视、轻视或漠视文学的社会因  素和政治因素的观点都是不妥当的。  二、西方的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  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明确以实现现代化为发展  目标,预示着我们已经自觉地加入到世界现代性的历史  进程之中,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在此进程  中,西方现代性的范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审美主义文  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  诉求,一方面是西方现代性本土化的必然结果。现代性  的历史进程,为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反映着西方社会历史自  身内部的一种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现在已席卷全球,变成  了世界性的社会历史过程。社会历史现代性是一个总体性  的概念,表现为两个具体的现代性层面,即社会现代性和  文化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主要指社会的物质层面和经  济、政治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性则主要指社  会的思想文化层面。这种文化现代性,从精神性质上说,  可以划分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前者倡导一种以培  育和弘扬启蒙理性为宗旨的启蒙精神,后者则往往表现为  对启蒙精神的反思和批判,特别关注和追求人们对社会现  代性的负面因素的感受和体验,宣扬一种与社会历史现代  化进程不相协调的审美现代性精神。  历史现代性是以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  想解放运动为开端的。启蒙理性和启蒙精神是历史现代  性的主导的和重要的精神意向和思想内涵。正如康德所  指明的:“人从自我蒙蔽的状态中走出来”。为此,必须  “强烈地意识到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开发心智”  “成为启蒙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2](22)在这种精神指  引下,现代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思想文化等精神领  域,启蒙思想家们为了实现“理性的塑造生活”,“坚定  不移地推进客观化的科学、道德与法律的广泛基础以及  独立的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把如此积累的认知潜能  从其深奥的阳春白雪形式中解放出来,将其运用到实  践。”[3](112-113)“那是一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  对人类的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  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和整  个宇宙。”[4](421)。这种现代性与主体构型连接起来,使  现代人摆脱外在权威的辖制,赋予主体以一种改变自己  和批判自己的气质。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领  域中的变革,促进了物质生产的飞跃发展,使社会财富  急剧增加,形成了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  同时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  “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  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需要、才能、生产力等等的普遍  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  ‘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  财富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在这里,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  面性。”[5](486-487)  但是,以启蒙现代性为主导的历史现代性同时存在  着严重的负面因素,诸如社会层面的资本主义和技术主  义,制度层面的工具理性,精神层面的感性与理性的不  平衡。最严重的是由于资本和雇佣劳动所造成的人的异  化。当时的一些学者对以理性为依托的历史现代性进程  中的负面因素进行过种种批判。法国思想家卢梭较早地  对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质疑。黑格尔、马克思、尼采、  阿多诺、马克斯·韦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和一些无政府  主义者都这样那样地对历史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加  以反省,寄予忧思。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  的异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斯·韦伯称现代合理化和  官僚化的社会制度已使现代生活成为“铁笼”。斯宾格勒  觉察到西方文化开始“日落西山”,走向“文化悲剧”的  时代。海德格尔把破坏了人的完整性的技术统治一切的  时代指称为“贫困的时代”,指出“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  球上连根拔起”[6](1305)。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  辩证法》中说:“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  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了巨大的不  幸。”[7](1)马尔库塞提出“单面人”的概念,指出“技  术解放的力量”不仅导致“物的工具化”,而且造成“人  的工具化”[8](136)。  审美现代性在批判启蒙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  负面作用中,功不可没。当时的西方社会,用审美现代  性来批判历史理性和启蒙现代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它  反对工具化、科学化的目的理性的思想,反对体制和制  度的一体化、总体化和绝对的完美化,赞美和追求个性、  差异、分化和多元,关注“内在的自然”和“灵性的抒  发”,倡导“不纯粹性”。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将审美现代性表述为“背离传统”,“通过否定的思维方  法建立一种肯定的东西”,“在不缺少规定性的情况下把  辩证法从这种肯定的本质中解放出来”。反对主张“理性  与现实和解”的黑格尔的保守的辩证法,把黑格尔宣扬  的绝对统一性的哲学本体论说成是戕杀事物的差异、矛  盾和运动的根源。强调艺术“对个体进行更高层次的全  面塑造”,“必须抛弃那种靠再现正面的东西来帮助社会  干欺买卖的现实主义”[9](703)。他批判“文化工业”  生产的“大众文化”是以丧失艺术的自律为代价,通过  制造“虚假的同一性”导致公众意识的“物化”,削弱了  批判能力和超越意识。海德格尔提出只有艺术才是守护  “亲在”和自身的“诗意地栖居”的护法神。  然而,审美现代性批判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明显  的。一是审美乌托邦的倾向。席勒主张审美能弥合人的感  性与理性的分裂,是人类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理想境界,  审美教育是改变社会零散化的唯一途径。法兰克福学派的  社会批判理论则认为艺术是现代社会负面作用的解毒剂,  是被理性高度抑制、高度异化的现代人的解放之路。阿多  诺认为“艺术救赎”是一剂消除理性控制的良药,因为艺  术具有形式上的颠覆能力,可以消除统治阶级行使意识形  态的理性条件。马尔库塞主张通过“文化心理本能革命”  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人的解放。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  本真生存是诗性生存,艺术是存在的家园。这些理论都陷  入了不切合实际的审美乌托邦。马克思指出:“意识的一  切形成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批判来消灭的……只有实  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社会关系才能把  它们消灭。”[10](43)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现  代性的阻碍。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主义文化扰乱了文  化的一统天下,动乱来自三个方向:对艺术和道德分治的  坚持以及把自我(热衷于原创与独特性的自我)奉为鉴定  文化的准绳。”[11](30)伯林一语中的地道破了催生了审美  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的局限:“整个运动,事实上,是一种  要将审美模式强加于现实的企图,……对于艺术家,事实  上,浪漫主义的一些主张是非常合适的。但他们企图将生  活转变成艺术假设在我看来是荒谬的。”[12](145-146)卢卡  契批评处于异化状态下的艺术家往往企图以谋取内心的自  由来对抗现实的异化,他说:“自由便缩小为一种灵魂的  实际,缩小为个人行动的一种特有的方式”。[13](383)通过  以上地分析我们看到,历史现代性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十分  明显的。历史现代性内部更存在着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  性、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西方学  者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但大多把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病归结  为启蒙理性,倾向于认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突  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倾向于从精神方面解决二者的对立,  建构二者的和谐,或用审美现代性取代启蒙现代性。这种  审美现代性的精神价值取向在文化现代性中表现得尤其突  出。它一方面夸大了启蒙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  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加深了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  突。最主要的这些学者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精神层面,试  图通过审美现代性来战胜工具理性,克服启蒙现代性的弊  端,解决社会现代性的问题,表现出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倾向。马克思批判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人性的分裂,艺  术与社会的敌对,但并不认为这只是精神的问题,他不把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归结为精神矛盾。马克思发现资本主  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私人占  有制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冲突,因此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  出路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解放生产力;归  根结底,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力要求之间的矛盾造成  了人的异化。西方大多数反思现代性的学者,虽然也看到  了制度与人的矛盾,但把这种矛盾的本源理解为精神之间  的冲突。因此,他们不去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物质关  系和政治关系,而试图从精神上反对启蒙理性和工具理  性,加剧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精神的紧张;另一方面,由于  他们提出的用审美现代性解决现代社会矛盾的方法的乌托  邦性质,所以他们看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真正出路和历史  发展的光明前途,从而感到悲观和绝望。这种理论、思想  的偏失诱发出历史与人文的对立,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  全面发展的对立,造成西方文学艺术及其理论对审美的批  判性的过度强调。  三、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  潮的影响  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的文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  响。西方的审美现代性作为“他者”,遮蔽了中国的现代  性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的诸多差异,导致对中国现  实的误解,导致我们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缺乏必要的反思,  使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走上了批判社会现代性和启蒙现代  性的审美现代性的道路。  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是存在着诸多差  异的。一是时间上的差异。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  的现代性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现代性水平,我们的主  要任务仍然是推进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性的历史深处;  二是制度上的差异。我们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  家。因此,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  不能全盘照搬西方。人们思想中对我国这两个关键性现  实还存在着极大的误解,或急于改变我们的不发达状况,  主张走向资本主义;或忽视了我国现有的制度基础,误  认为通过改革走向资本主义,把实行的商品经济误当作  实现资本主义的必经之路。对中国当代基本现实的这两  种误解,一方面,使我们忽略了对西方现代性、特别是  对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另一方面,限制了我们具有而且  应该创造新型社会制度、新型审美现代性的勇气和创造  性智慧的发挥。当代中国既有现代性发展不充分和不成  熟之处,又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将  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和谐社会”。这既是人类  的理想,又是现实的运动,绝不是一种乌托邦幻想。为  了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西方的现代性经验,尤其是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对我们具有极大的警示作  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审美现代性的限度。  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深受西方审美现代性  影响的。其核心理念“审美”及其理论基础“美学”主  要是通过吸收西方审美现代性而建构起来的。在较为匆  忙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过程中,不可能会对西方审  美现代性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现在看来这种反思是非  常重要的,而且目前学界也已展开了对西方审美现代性  的反思。周宪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对“审美现代性”进行  了全面地反思。他着重指出了审美现代性的悖论性质,  尤其是审美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他指出这种内在矛  盾有三种:第一,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于,  审美现代性并非只是单纯地批判否定现存社会,它同时  也承担了肯定现存社会的功能,但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否  定之后的重建,审美用它自身感性的或“身体的话语”  对抗理性的绝对命令,这种张扬感性的路径同时产生两  个后果,一种是对现存社会生存状态的反叛,一种是提  供工具理性无法达成的另类体验或欲望的满足,这又是  对现存社会的一种补充或弥合。这两个后果之间是矛盾  的。第二,是精英与民粹的矛盾。它指的是,现代艺术  自律性包含着精英主义和贵族立场,它往往把艺术退守  到很小的专业圈子范围内,因而呈现出某种“自恋”特  征。而自律性艺术又采取一种社会批判路径,社会批判  是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来实现的,既然自律的现代  艺术并不以广大社会公众为目标,那么它的颠覆力量从  何谈起呢?第三,普遍人类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矛  盾。审美趣味、天才、艺术自律性、审美价值等本是资  产阶级为了更有效地施行统治而设置的意识形态观念,  但是它们又被提升为人类的普遍要求和价值,资产阶级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使自身成为普遍的人类主体,但在资  本社会的现实中,他们又只代表自己的利益,因而,这  种意识形态策略是不能服人的。这就是自律那么软弱无  力的原因[14](252)。  在西方,查尔斯·泰勒对审美现代性的思考在众多的  对现代性的反思中独树一帜。他不仅描述现代性精神的  两个方面———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冲突和紧张,  而且,在历史的追索和分析中,他恢复了这两者各自给  现代性、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的精神滋养和道德力量,  并指出人们应该宏观、客观的看待两者。  在泰勒看来,审美现代性从其来源———浪漫主义对  现代自我的支撑是重要的,也是正确的。它保证了我们  的自由和自主。但这种取向却有一个过于狭窄的道德容  量,它排斥、无视其他的同样是道德的自我构成因素,  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分解式理性带来的自我构成因素———  自负其责、自我控制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由于这种排  斥和忽视,致使它混淆了自由和自主或自我实现的两个  不同层面———行动的方式和行动的质料。前者是指真实  的理想是自我指示的,它必须是我的取向,这是对的,  但这不意味着我的目标或自由、自主的内容也是自我指  示的,也是由自我决定的。相反,这种内容应该是以某  个外在于我的东西为背景。否则,自我实现可能会滑入  肤浅和主观主义。简单地说,审美主义与理性主义是冲  突的,但两者并不是不相容的,它们带给我们的都是有  效的道德价值理念。在现代,由于没有了前定的、统一  的意义秩序背景,于是,它们变成了探索性的东西,因  而会给人带来不确定的误解,使现代人无所适从。而一  旦我们知道他们虽然是可探索的,但他们都已成了支撑  我们的道德力量,我们应当恢复他们的道德效力,而不  是使他们你死我活的斗争。  面对西方现代性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必须对当代中  国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发展程度作出比较准确的科学定  位,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情和文情出发,追求和探讨  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的现代性。当代  中国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推进启蒙现代性。我们的审美  现代性应当受到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历史使命的规定和制  约。一切反对和不利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现代性,  特别是阻碍当代中国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都应当加  以检视和反思。

哥哥来回答,自己写一篇,不许超过一面半(A4,四号宋体)。嘿嘿,。。。果断满分路过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范畴。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不同国别、地域、民族及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等分类标准,可分为国别史(如中国文学史)、世界或地区史(如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通史或断代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学史)、分体史(如中国戏曲史)等。文学理论著重研究和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文学批评著重研究和评价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史则著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寻求它们前后相承相传﹑沿革嬗变的规律﹐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影响的关系﹐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评述等等。  研究文学史需要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作为指导﹐也需要吸收历代的文学批评成果﹔同时﹐文学史研究中所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又可以丰富文学理论﹐并为文学批评提供借鉴﹐可见﹐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是相互交叉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三门学科。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选题

我帮你。。。

论《朝花夕拾》中的幽默论《故事新编》中的荒诞描写简析《铸剑》中的复仇论胡适《尝试集》的艺术特征论夏衍的报告文学创作论郁达夫散文的审美特征

残雪最近通过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身份热了起来,估计她的小说会大卖一波。先看她有哪些作品,残雪已发表的短篇小说有《污水上的肥皂泡》、《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旷野里》、《公牛》、《山上的小屋》、《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天堂里的对话》、《天窗》,中篇小说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长篇小说有《突围表演》等。这个是公开资料,到处都可以查到。下面说点查不到的。残雪在国内没什么名声,但是在小说界还是地位很高的,特别是在国外,甚至可以说是神级人物。但是我并不建议大家读她的小说。如果你以常人心态想去看看这位诺贝尔奖大热门的作家小说如何精彩,大机率会读得想吐。她的小说写得奇奇怪怪,隐喻上含混莫名,有极大的歧义,叙事上极反常规,给人感觉非常牵强。风格上怪诞飘忽,语言还带有种翻译腔的味道。她的偶像是卡夫卡,她自认已经超越了她的偶像。但就是这种正常人不好理解的风格为她赢得了极大地赞誉。她的小说日译本是最多的,我们知道,日本小说的怪异性和他们的电影有得一拼。在日本人眼中,中国最好的小说家就是莫言、阎连科、残雪。而在崇尚先锋主义的美国人眼中,中国最好的小说家,就是残雪。到底是我们不懂小说,还是老外不懂小说?都不是。我们爱看的是逻辑清晰、情节紧张、文笔优美的作品。我们是普通大众,普遍沉溺于鸡汤、正能量和符合我们文化传统结构的作品。我们因循守旧,不想改变自己。就好像我们现在已经很不喜欢鲁迅了。当然,残雪和鲁迅不能同日而语,但是这种把血淋淋的东西通过文字揭示出来,摆到我们面前的方式,两人有些类似。鲁迅揭露的是人性,残雪剥开的是灵魂。但是文艺作品都是需要触及灵魂的,她有何不同?我们传统的或者现代的文学,都是通过人物、情节来揭示背后的思想流动,我们平时觉得好的作品,都是“读进去了”、“感同身受”,是通过代入主角来感受灵魂的美好或者肮脏。残雪不一样,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能把人物灵魂彻底打碎,然后展示给读者。她小说的书写对象就是灵魂本身,我们读她的文字,时刻要准备被她刺伤。也正因为她这种思维方式,她的小说混乱不堪,就好像后现代主义魔幻画作,给正常人的观感就是无从抓住她的逻辑,从而产生眩晕和呕吐感。这正像我们当代诗坛形形色色、古古怪怪的现代诗。我们读不懂,并不代表他们不好。他们其实在混乱之中,隐藏了自己的主线,或者说

当代文化思潮论文

哥哥来回答,自己写一篇,不许超过一面半(A4,四号宋体)。嘿嘿,。。。果断满分路过

1、如果论文页码不多,前置部分并不一定要有,或只加个封面即可。 2、封面、标题等不要太花哨,一般以简洁大方为好。 3、如果论文很厚实,可考虑正反面排版打印。 4、页码较多的论文,可考虑用页眉标注论文标题及层次标题,如单页用文章标题,双页用层次标题。 5、不管论文长短,页码均需标注。页码标注由正文的首页开始,作为第1页,可以标注在页眉或页脚的中间或右边。论文的前置部分、封三和封底不编入页码。附件部分一般单独编排页码。 6、封底底色与封面一致为好,若用底图则与封面应有相关性。 7、若用订书钉装订,两枚钉应分别居于上下沿四分之一处,左缩进1厘米处可以发你一份参考

挖 我是你同盟!!!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