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战国秦汉文字与文献论稿

发布时间:

战国秦汉文字与文献论稿

绪论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又实行焚书坑儒等极端专制主义的措施以钳制思想文化的发展,使学术文化遭受灭顶之灾,加之秦王朝仅有十五年的短命,因此在文学上几无成就可言。由秦相吕不韦与门客集体编著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前,内容包含了儒、道、墨、法、农等诸家学说,保存了一些先秦的学术文化思想和历史文献。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吸取了先秦诸子文章和战国策论的特点,论证严密,铺陈排比,富于文采。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訞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汉初文士承战国宏论和辞赋遗风围绕秦亡教训及如何兴国强权等问题各抒己见,以贾谊、晁错的作品为代表的政论文卓然兴起,它们借古喻今,针砭时弊,直抒胸臆。汉初辞赋完成由骚体赋向新体赋的转化。陆贾、贾谊的作品抒写政见和身世感慨,枚乘《七发》标志咏物为主、篇幅宏大、铺采摛文的的汉大赋的形成。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府机构。一些楚歌广为传唱。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统一货币、均输平准、官营盐铁等经济措施,确保国力富足;北击匈奴、打通西域,扩大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帝国进入了空前强盛的时期。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家,“兴废继绝、润色鸿业”,颂扬盛世,出现了《子虚》、《上林》等排比事类、穷极声貌的成熟的散体大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问世,开创了纪传体史书,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在体例上和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武帝时强化乐府职能,为“观风俗、知薄厚”,采集赵、代、秦、楚之讴,使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叙事乐府民歌得以记录流传。宣帝时桓宽编写的《盐铁论》针对现实展开争论,使政论文得以复兴。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各类矛盾日益激烈,王莽篡权改制,更加激化了矛盾,导致绿林、赤眉的起义,西汉王朝随之覆灭。

《秦汉文化》教案[基础知识]秦汉文化特点 科技先进 太初历 地动仪 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载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 黄帝内经 医方经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 华佗 造纸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 王充唯物论 谶纬学 佛教传入 道教兴起 创办学校教育 郑玄 史记 汉赋 汉诗 陶塑 绘画艺术[基本理论]1. 统一局面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2. 秦汉文化时代特点分析;3. 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能力培养]1. 分析秦汉文化的时代特点,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必然反映;2. 当时中国多项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说明中华文化当时就处于世界主要位置。[重点难点]背景分析[教具教法]资料,插图,讲述,成就归类,讨论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个时期的文化,是当时社会现象有意识形态的反映,借此分析秦汉文化的必备特点,提问。[提问]秦汉文化的特点与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有什么关系?提示:先计讨论归纳秦汉时代特点,再看看文化的特征。时代特点:秦时用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汉时统治思想的演变,先是黄老无为而治,其实是儒道并用,因陆贾等诸士均为儒生。武帝时出现独尊儒术的局面。另社会生产发展,社会生活稳定,文化必然会有所发展,尤其是生产技术的创新。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播文化的载体必然出现创新。一具多民族的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必然带来文化的交融。秦汉王朝力量强大,武帝时期更是如此,因此会出现气势恢宏的文化成就。同学回答:略。一.秦汉文化的特点。逐一归纳。1. 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秦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经思想统一巩固国家政权,汉时独尊儒术,必然会出现一元化倾向的思想文化成就。但多民族国家的现状,必然因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与发展,而出现多样化的特征。2.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交通发达,出现丝绸之路,尤其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中亚、印度文化传入中国,而秦汉文化也东传至朝日,西传到西域欧洲,南传至越南、缅甸等。3. 水平居世界领先。如造纸术、《九章算术》、医学体系的构建等,至今外国人有称中国人为“汉人”中国学为“汉学”的现象。4. 气势恢宏。如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史记》等。二.先进的科学技术。1. 天文历法。(1)“太初历”。武帝时编制,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2)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3)太阳黑子记录。西汉时,BC28年,世界公认的的最早记录。2. 数学。(1)《周髀算经》。西汉初成书,记载了以竿标测日影求日高的方法;引用了商高定理。(2)《九章算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3. 医学。(1)《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2)《医方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载数百药方。(3)《神农本草经》。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4)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为称“医圣”。(5)华佗的外科,发明麻沸散,早欧洲1600多年。4. 造纸术。西汉初期,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世界上知道的最早的纸。蔡侯纸。东汉,105年。造纸术6世纪传入朝日越,8世纪传入中亚至非洲欧洲。三.哲学与宗教。1. 董仲舒的新儒学。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集中体现于作品《天人三策》与《春秋繁露》。2. 王充与《论衡》。针对唯心主义的谶纬学提出,无神论。3. 佛教传入。西汉末年经中亚传入。东汉明帝遣使去西域求佛法。白马寺的来历。4. 道教兴起。将黄老学说与神仙方术相结合。经典为《太平经》。简介略。四.学校与教育。1. 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统一语言文字进行教学。2. 西汉。武帝时创立太学与地方郡国学校,确立中国古代官学体系。3. 东汉。灵帝时创立世界上第一所文艺专科学校——鸿都门学。私学同时作为官学补充。4. 蒙学教材。《急就篇》。5. 教育家。董仲舒,郑玄。[资料] 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政策 1.汉代——文教政策形成叔孙通,秦始皇时期的博士官,后投降刘邦,是汉初儒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向汉高祖建议,秦始皇不明白政策变化的策略,他运用法家思想打天下,却又运用法家思想治天下,因为不懂得政策的变化而亡国。因此,他建议汉高祖采用儒家思想治天下。但是,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呢?即如何入手?陆贾,提出以儒学“教化万民”。但是谁来承担教化的任务?贾谊,提出“以吏为师”,选拔官吏最重要,应当慎重。作为君主,用人是关键,应当选贤士,即有德之人,能够做到“修已治人”。而且,作为君主应当礼贤下士,尊重人材。集中地说,就是要注意“选吏”和“敬士”。但是,具体的操作上的问题,即如何实现教化和如何将儒家学说改造为与统治目标相一致的统治学说呢?董仲舒,对汉武帝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议。一是设太学养贤士,封建时代初期无官学,奴隶时代有官学;二是行“察举制”选士;三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董仲舒之前,汉初以黄老之说治国,且各派思想比较活跃。这一思想的核心是“独尊儒术”,在教育方针、内容、选材以及养士的标准上,以儒学作为灵魂。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实行前汉政策,大行玄学,一直至唐朝方才恢复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汉代的太学”汉代的太学中,最初只有几十名学生,后最多时扩大至3万人。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应具备道德高深、学问广博、经验丰富、身体健康四个标准,而且年龄须在50岁以上。太学生的来源,一是由京城的太常官挑选,一是由地方推荐。当时,有的学生穷如匡衡,本来不收学费,他为养活自己,一边打工一边求学,为同伴烧饭,条件是自己也吃一份,并且带母亲来干活,供养自己读书。教学内容是“五经”。经书有古文经书和今文经书之争。汉太学中传授的是以隶书写成的今文经书,以董仲舒为代表,公羊传、糓梁传即为今文经,重视阐发仪礼,鼓吹“天人感应”,得到汉统治者支持,古文经学家不能进入太学。阴阳五行等神学内容掺入其中。太学的教学形式。(1)上大课。太学的教师最多时只有14个,皆为今文经学中各派代表人物,他们负责教授上万名学生。(2)采取传递式教学方式。即由师到生,再由生到生,等等类推。太学生用很多的时间来自学。考试办法。“设科射策”,按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或甲乙丙几等。射击策即抽签。西汉时考试要求学生通五经中的一门经,东汉时考试要求不变,但通经的人数增多。因为,作为一名学生,通经数越多,做得官就越大。东汉时有多人五经全通,甚至有同时通古文和今文经学的大师,如郑玄。太学的学风。(1)重视师法家法。师法:传经大师的解释,主要产生于汉初时期。家法:大师对经发挥,立为“家之言成”、家法;西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这与荀子有关,因其提出“天地君亲师”,教师地位极高。学生特别尊重教师,主张“师云亦云”。这地同时反映了儒家“述而不作”的思想,汉初的传经大师多为荀子弟子口头传授,特别强调师法,产生了积极作用,因为当时已经没有经书,所以应当建立传经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但此点后来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2)提倡问难论辨。太学中讲经,经常性地问难论辨。五.史学巨大成就。1.《史记》。汉武帝时,司马迁,黄帝至武帝共1300年间历史,纪传体,130篇,50余万字。人物传记为主。兼有文学与史学价值。结合同学语文课文中所学,回顾了解。2.《汉书》。,班固,记载西汉一朝历史,为断代史。[资料]司马迁自称为孔子信徒,可史记之中你可体会到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不拘形迹,无腐儒之气。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尊崇“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六.文学新成果。1. 赋。兴于两汉,受先秦骚体与诸子散文影响而产生。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辞藻华丽。篇幅较长。代表作为司马相如《子虚赋》与《上林赋》,东汉班固《两都赋》。2. 乐府诗。《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为代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3. 散文。以贾谊《过秦论》为例,结合语文学习了解。

我觉得中国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文明没有中断且国家没有分裂,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汉字。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让我们来看看汉字的特点。中国的汉字恐怕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是表意文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字无音,一个汉字可以用普通话来读,也可以用上海话、陕西话、福建话甚至日本话来读,这一特点是世界上大部分文明所使用的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华文明是真正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之上的。而别的那些使用拼音文字的文明就其本质其实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其传承文明的载体其实是语言而非文字,一旦语言发生了变迁,后世的人们就会放弃原有的文字而改用以新的语言为基础的文字,而那些原有文字和以这些文字为载体的古老文明也就慢慢的衰弱和消失,就算有文字被保存了下来,也会因无人能够看懂而变得毫无意义。 在了解了汉字的这一特点之后,让我们再来看一下那些使用拼音文字的文明的发展历程。就以曾经和中国一样强大的古罗马为列。罗马曾经统治欧洲达好几个世纪,罗马文明对欧洲的影响不可谓不深,然而在罗马帝国衰落和灭亡之后,由其维持的统一局面立刻土崩瓦解,并且再也没有重新统一过。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文字。其实在罗马统治欧洲时期也象中国一样统一过文字,当时整个欧洲基本上使用的都是拉丁文,并且在罗马灭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使用的也都是拉丁文。然而,正是因为拉丁文是拼音文字,当时除首都罗马之外的大部分欧洲地区的人民要想学拉丁文就必须先学拉丁语,因此,罗马统一文字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统一文字不如说是在统一语言,而在当时,统一语言是相当困难的。(看看即使是在资讯高度发达的现在,推广普通话依然困难重重就不难想象。)这就使得拉丁文的普及率极低,且当时的欧洲各地对其都有很强的排斥性,而到了中世纪,大部分处于社会最顶层的欧洲贵族们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且以此为荣)。到了近代,更是争相发明本民族的语言而放弃了拉丁文。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的人民很难对罗马文明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事实上即使是在被罗马统治了几百年之后,除罗马城周边的少数意大利地区之外的大部分欧洲地区依然将罗马视为外来的侵略者而无法形成一个大一统的民族概念。而随着罗马帝国的崩溃,罗马文明的没落也就势所必然了。 现在回过头再来看看中国。其实中国在历史上也并非始终如铁板一块,期间朝代更替,分分和和,各种分裂势力数不胜数,然而却始终没有脱离中华文明的大框框,那些历史上的分裂势力不管实力是强是弱,君主贤明亦或昏庸,无不以入主中原,一统华夏为最高政治纲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聚拢人心,拓展势力(这要是在欧洲,哪个君主要敢提出一统欧洲的口号,立刻被视为战争狂人,众叛亲离,群起而攻之。)。其间原因何在?其实中华文明之所以有这么强的凝聚力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汉字。由于汉字有字无音的特点,使得中国的统一文字只是单纯的统一文字而不用统一语言,从而在实行和推广上少了一个很大的障碍。事实上严格意义上的所谓汉语根本就不存在,上海话是汉语,广东话、陕西话也是汉语,而现在代表汉语的普通话说白了不过是首都北京的方言,如果哪天中央领导头脑一热把首都迁到南京,恐怕普通话就要变成南京话了。当然也天晓得我们汉唐时期的老祖宗们说的是什么语言。然而不管语言如何变迁都没有影响到文字,而且汉字的发展和汉语的发展其实是脱离的,秦汉时期的文章满纸的之乎者也,到了唐宋时期依然是满纸的之乎者也,甚至到了清末还是满纸的之乎者也,和当时的日常用语几乎没有联系,然而这却没有影响我们的阅读和理解。尽管这一僵化的文言文体系受到了近、现代文人的批判,但也反映出中国语言和文字相脱离的现实。现在的中国人,只要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的,给他一篇文章,不管是两千年前写的还是一千年前写的,都能阅读和理解。就算是一个日本人,给他一篇汉字写的文章(当然是用繁体写的),他也可以用日语阅读和理解(事实上古代流传到日本的中国书籍基本都是原版的)。正是汉字的这一特点,使得当年秦始皇在统一文字的时候所受到的阻力很小,而且尽管秦朝很快就灭了,而文字却始终统一,后世出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不管是在哪个偏僻角落里,说的是哪门子土语,无一例外的都是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也没听说有哪个势力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要另创一套文字来代替汉字。甚至是远离中国大陆的日本和朝鲜,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以汉字为官方文字。(而且他们的这种行为完全出于自愿而非中国强迫。)由此可见汉字那强大的亲和力,而这些使用汉字的地区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对汉字以及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构成了以汉字为纽带的结合体。在中国不管你是哪个地方的人,说哪种方言,也不管你有多强烈的乡土情结,只要你写的是汉字,就会被视为中国人,同样你也会自认为中国人。 这种力量在面对外族入侵的时候也表现的依然强大。中华民族或者说汉民族同世界上很多曾经创造过灿烂文明的古老文明一样,也曾经被外来民族整体侵占。而其他那些使用拼音文字的古老民族的文明(如埃及和印度),不管他们有多么的灿烂辉煌,几乎都被侵略者所抹杀,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衰弱甚至消失。而反观中华文明,不管那些侵占中国的外民族有没有自己的文明(如南北朝时刚走出混沌状态的北朝诸胡,以及宋以后那些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文字和文明的蒙古、女真等部。),最终都成了文化上的被征服者,逐渐融入整个中华民族之中。其原因我认为也是由于汉字的特点所影响。由于学汉字不必懂汉语,没有语言的隔阂,使得那些外民族的贵族们对汉字的排斥感大大降低,从而很快发现汉字的诸多优点,继而接受汉字,然后再由汉字逐渐了解和接受以汉字为载体的汉文化,有些甚至放弃了本民族的原有文化而完全融入到汉文化之中,成了汉民族的一部分。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没有一个外来民族实施过消灭汉文化的行为(也许有过这一想法,但很快就打消了这一念头),也没有一个外来民族能够抵御汉文化的吸引力,出现这一情况绝非偶然,而这正是独特的汉字的功劳。汉字的这一凝聚力甚至影响到中国周边那些同样使用汉字的邻国,当年日本处心积虑、不惜代价,甚至放弃本土也要占据中国,其心理和性质,与当初偏居一偶,却一心入主中原的秦国,以及满清入关就有很多相似之处,再此我做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成功了,其结果也很有可能和那些中国历史上曾经侵占过中国的少数民族一样,最终被汉文化征服。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汉字的独有特点,才保证了中华文明或者说是汉族文明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不成中断,同时也保证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作为一个国家的相对稳定性。

战国秦汉文字与文献论稿百度网盘

《秦汉岁月》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链接:-iJDCkbnu1SyqMm86Q?pwd=75ue 提取码:75ue简介:战争的硝烟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人们似乎已经忘却了和平的时光。何时为战,何时为宁,已经没有人分得清楚。但他们似乎也忘却了战争的残酷,幸存下来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在命运的缝隙中苟活。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幸运儿,也并未觉得自己人生有多悲惨。麻木,是这个时代最真切的感受。这里是公元前256年,华夏大地上的战国时期。不断有小国被歼灭,有城池被烧毁,有些种族甚至被灭亡……这是一个历史融合的时代,也是一个残酷冷漠的时代。中国统一的前夕。

《谷园讲通鉴:这才是秦汉》(谷园)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pjfc书名:谷园讲通鉴:这才是秦汉作者:谷园出版社:天地出版社页数:320内容简介:《谷园讲通鉴》是在视频网站爱奇艺和音频网站蜻蜓FM上播出的国学励志脱口秀节目。目前已播出近两年,累计近百期,单期观(听)众超百万次,是爱奇艺历史人文类最热播的节目之一;在蜻蜓FM上的粉丝超过40万人。内容以《资治通鉴》1362年的史料为主,注重经史结合,把历史上的牛人、酷事儿、经典智慧和极致的精神,以生动简洁的语言从头到尾讲出来。该节目有趣、有料、接地气,适合当今人们的口味,尤其深受年轻人喜爱。本书是《谷园讲通鉴》秦汉史部分(第25—50回)的结集,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帝国,到陈胜起义、楚汉争霸,再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一气呵成。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主要选取《史记》中第一手史料,包括秦始皇、项羽、刘邦这三人的本纪,还有李斯、陈胜、萧何、张良、韩信、张耳、陈馀等牛人的列传,进行了翔实而生动的讲述,分析了这些人物的人生成败、经验教训,特别是对刘邦的讲述,别开生面,引人入胜,非常励志。这些牛人的人生经历对我们现代人做人、做事颇有启发。作者简介:谷园, “中国式励志”理念的开创者,爱奇艺国学励志脱口秀《谷园讲通鉴》的主讲人。谷园先生一直致力于传统经典现代化的传承工作,把“四书五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韩非子》《史记》《资治通鉴》等中国文化中影响最深的经史著作,梳理解读为适合大众阅读的中国式励志书。目前已出版畅销书:《吃透曾国藩》《人生四书》《简易经》《谷园讲通鉴:这才是战国》。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隋唐篇参考书】《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旧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太宗本纪》、《则天皇后本纪》、《玄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百官志》)、《食货志》、《兵志》,及有关列传。《资治通鉴》(隋唐部分)。《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辽宗夏金篇参考书】《辽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圣宗本纪》、《营卫志》、《兵卫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宋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神宗本纪》、《徽宗本纪》、《高宗本纪》、《理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及相关列传。《金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海陵本纪》、《世宗本纪》、《食货志》、《百官志》,及相关列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漆侠,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金史简编》,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辽夏金经济史》,漆侠、乔幼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元朝篇参考书】《元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顺帝本纪》、《地理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蒙古史、元史部分),邵循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元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明清篇参考书】《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英宗本纪》、《武宗本纪》、《神宗本纪》、《庄烈帝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清史稿》:《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圣组本纪》、《世宗本纪》、《高宗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中华书局1984年版、1986年版。《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清史新考》,王锺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专题参考书】《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研究机构,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本科生。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一大批占有广阔学术前沿的中年教师已成为主力,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垚、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不知道,真的,因为我不是这个专业的。

翦伯赞老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

如果是教材的话首推人教版的《中国古代史》,如果还想了解的深入一些,可以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史》三卷本,北大、复旦、人大、南大的《中国古代史》系列教材也不错。 但是光看课文还不够,你可以借一些书看看,比如《上下五千年》、《中华上下五千年》等。另外像很多名家都写过《中国通史》,比如吕思勉、范文澜、白寿彝等,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也是很好的普及读物。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pdf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魏晋南北朝篇参考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册),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论丛》,唐长孺,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195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本)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中古文人生活》,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罗宏曾,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隋唐篇参考书】《隋书》:《高祖纪》、《炀帝纪》、《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旧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太宗本纪》、《则天皇后本纪》、《玄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百官志》)、《食货志》、《兵志》,及有关列传。《资治通鉴》(隋唐部分)。《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辽宗夏金篇参考书】《辽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圣宗本纪》、《营卫志》、《兵卫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宋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神宗本纪》、《徽宗本纪》、《高宗本纪》、《理宗本纪》、《地理志》、《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及相关列传。《金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海陵本纪》、《世宗本纪》、《食货志》、《百官志》,及相关列传。《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漆侠,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宋史》,陈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金史简编》,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辽夏金经济史》,漆侠、乔幼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元朝篇参考书】《元史》:《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顺帝本纪》、《地理志》、《百官志》、《食货志》,及相关列传。《邵循正历史论文集》(蒙古史、元史部分),邵循正,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元朝史》,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元史》,周良霄、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明清篇参考书】《明史》:《太祖本纪》、《成祖本纪》、《英宗本纪》、《武宗本纪》、《神宗本纪》、《庄烈帝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清史稿》:《太祖本纪》、《太宗本纪》、《世祖本纪》、《圣组本纪》、《世宗本纪》、《高宗本纪》、《职官志》、《食货志》、《兵志》、《地理志》,及相关列传。《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1981年版。《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孟森,中华书局1984年版、1986年版。《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简明清史》,戴逸主编,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清史新考》,王锺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专题参考书】《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白刚主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98年版《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1996年版《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版《秦汉官制史稿》(上下册),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1984年版《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严耕望,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1991年版《秦汉法律与社会》,于振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思想史》第一、二、三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汉代思想史》,金春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古文学史论》,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研究机构,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招收历史学、世界史两个专业本科生。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目前一大批占有广阔学术前沿的中年教师已成为主力,一代史学新秀正在茁壮成长。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垚、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建议看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备考指南历史学基础,北师大出版社,还有山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学考研基础

著作与教材--专著、主编、合著共三十余种,主要有:1.中国通史讲稿(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多次再版,累计二百余万册)2.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0月1984年3月增订本3.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1900-1990)(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6月4.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续编(论文1981-1990;专著1900-1990)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5.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三编(1991-2000)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6.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1989年9月修订本,1995年6月第二版7.中国古代史纲(上、下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多次再版,累计数十万册)8.北京史(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9.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1月,1995年10月增订本10.中国地震史资料·北京卷副主编,科学出版社1986年11.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主编,参加),北京出版社1988年5月12.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简明中国古代史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已出至第三版,再版15次,累计20余万册)14.汉书精华注译 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11月15.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16.翦伯赞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 汉书全译(文白对照),全三册,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年1月 中华文明史 第二卷,主编,北大出版社 2012年4月 新史学家翦伯赞,北大出版社 2006年10月 翦伯赞诗集辑注,民族出版社 2008年4月 契约史买地券研究,中华书局 2008年8月 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 北大出版社 2009年1月 张传玺说秦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1月 中国历代契约粹编(共三册), 北大出版社 2014年5月论文--共发表论文200余篇,主要有: 汉以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生和确立,《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2期2.两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3期3.《资治通鉴》是怎样编写的 - 读司马光《答范梦得》书后,《光明日报·史学》1961年12月20日4.武定彝族地区的封建领主所有制及其破坏,《文史哲》1962年2期5.从土地契约形式的演变看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光明日报》1963年6月13日6.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三个阶段,《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2期7.翦伯赞同志革命的一生,《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3期8.理论·史料·文章 - 学习翦伯赞同志的治学精神,《人民日报》1979年2月22日9.应当正确地评价王绾,《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3期10.更名民曰黔首的历史考查,《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2期11.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的法律观念,《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6期12.战国秦汉三国时期的国有土地问题,(山大)《历史论丛》1981年2期13.释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考古与文物》1981年4期14.秦代北京地区的郡、县、关,《北京史研究通讯》1981年7、8期15.就郭沫若评价秦始皇答问,中央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1期16.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中央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2期17.此游胜读十年书,《江海学刊》1982年2期18.翦伯赞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一辑19.中国古代契约形式的源和流,《文史》16辑20.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6期21.论秦汉时期三种盐铁政策的递变,《秦汉史论丛》第二辑(1983年8月)22.少林武术与达摩并无关系.《光明日报》1984年2月22日,收入《中国武术论丛》第1辑23.从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籍贯说到两汉雍奴故城,《环境变迁》1984年创刊号24.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铭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2期25.潞西县遮放区户闷寨傣族社会调查,《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收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26.两汉大铁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1期27.怎样认识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答《电大语文》、《四川电大》两编辑部问,《电大语文》1985年11、12合期,《四川电大》1985年6期28.西周封建论,《自修大学》1986年7期29.关于司马光《答范梦得》的内容、写作时间及版本问题,上海《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年2期30.从新加坡妈祖庙谈到妈祖信仰源流,《东南亚学刊》试刊1989年6月31.武定县万德区万宗铺村彝族社会历史调查,收入《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又收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32.翦伯赞与侯外庐的兄弟友谊与学术分歧,《江汉论坛》1989年7期33.诸葛亮隐居襄阳,未去南阳(宛),收入《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91年3月34.中国古代契约资料概述,(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27期,1990年5月,收入《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35.论中国历代契约资料的蕴藏及其史料价值,《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3期36.汉高祖刘邦新评,《刘邦研究》创刊号,1992年6月15日37.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韩)李锡炫译,收入朴元火高编《中国历史与文化》,高丽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38.论春秋至西汉中期的盐铁包商政策,(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64期1993年6月39.谈《汉书》,《文史知识》1994年5期40.秦汉史研究九十年评述,《秦汉史论丛》第6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41.云南彝族慕连土司史迹补正,《燕京学报》新1期,1995年8月燕京研究院编42.《百济国斯麻王买地券》释例,收入《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韩国学论文集》第4辑,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1995年43.悬泉置、效谷县、鱼泽障的设与废,《国学研究》第3卷,1995年12月44.我总是走自己的路--翦伯赞与北大,收入《巍巍上庠,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45.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收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1998年3月出版46.奠定文景之治政策的宏文三篇(贾谊《治安策》、晁错《论贵粟疏》、《募民徙塞下疏》),收入《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13期47.翦伯赞,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48.翦伯赞冤案的形成和平反,《纵横》1998年8期,收入《纵横》精品丛书《谜案冤案解读》,中国文史出版社。台湾《传记文学》1999年74卷3期全文转载,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社会与历史》2000年5月18日以德文发表49.商鞅的历史功绩与个人悲剧,收入(韩)庆北史学会编《庆北史学》第21辑《金烨博士停年纪念史学论丛》,1998年8月50.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收入《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51.秦始皇,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2.汉武帝,收入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3.张衡,收入《中华文明之光》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54.海不扬波国运昌,《北京日报》·理论·文史,1999年7月7日出版55.谆谆教导,永记不忘--纪念吕振羽同志诞辰100周年,吉林大学《史学集刊》2000年1期56.两汉国营手工业中的弊端与救弊措施,《文史》第50辑(2000年第1辑)57.应劭汉改邮为置说辨证,收入《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8月58.两汉铁犁影响我国古代农业两千年,《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5月21日第3版59.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大一统疆域的奠定,(香港)珠海书院《珠海学报》第18期2002年10月60.谈新编中学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想问题,天津《历史教学》2002年12月 古代政治文明的历史典范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创造与推行 北大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第12卷(《国学研究》创刊十周年纪念专号),2003年12月 寻访翦伯赞先生在香港的踪迹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大史学》,第10期 2004年1月 中国古代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华文明网・史苑》创刊号,2004年4月9日,收入《祝贺朱绍侯先生八十年华诞史学新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 关于香港新见《吐鲁番契券的一些问题》,北大《国学研究》第13卷,2004年6月 新见鸽子洞元代契约识读 北大《国学研究》第14卷,2004年12月 买地券文广例 北大《国学研究》第17卷,2006年6月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评价 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价》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翦伯赞《秦汉史》评介 收入仓修良主编《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第四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 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北京论坛发言, 《文史知识》,2007年1月、3月连载 商鞅变法与中央集权制度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2007年3月,收入凤凰卫视 ——友谊凤凰丛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1月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史学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报告,2007年4月10日(该院有报告提要) 立足祖国历史主流,研究北京历史文化 石家庄《燕赵文化》2007年2期(6月18日),《文史知识》,2007年8月1日 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 —— 翦伯赞 《历史哲学教规》 收入马宝珠主编《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提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从华夏和蛮夷戎狄等族名说到汉民族形成 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学论坛(两岸三地参加),2007年11月;《江苏文史研究》2008年第3期,9月20日 买地券用名的历史考察 北大历史系《北大史学》,2007第12期 翦伯赞与新中国史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林,2009年10月8日 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国学(秦统一2230年祭)2009年10月21日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 文史知识,2009年12月 为创建新史学而奋斗的一生—— 翦伯赞新史学探索述论(上、下) 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1、2期 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与研究》2010年3月18日第13期(总第250期)(文论摘登之十八,党内刊物,注意保存) 红色文化实业的开创者周宗琼(诞生百周年纪念) 中华读书报・文化周刊(出版史)14版,2010年10月27日(周宗琼1917年11月6日出生) 胡华与《中国历史概要》 百年潮,2011年第9 期(9月) 向侯仁之先生学习历史地理 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17日第9 版;收入《走进侯仁之 ——恭贺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学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我与大玉琮的一段情缘 中华文物报2012年5月9日第5版 清道光《冫口子渔村史碑》的发现、复制和碑名考释 日照日报2012年12月1日4版文教周刊 求真求实,尊师爱生 ——翦伯赞教授的治学处世之道 中国老教授协会主编《大师风范》(文科)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评论历史,要实事求是 —— 参访张传玺教授 国学新视野,2014年12月(冬季卷) 香港中国文化院,中华出版社总第十六期 海曲盐官两千年史事八议 (北大)国学研究第34卷,2014年12月

不知道,真的,因为我不是这个专业的。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怎么写

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可以选“节的结尾”或“文档结尾”。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4.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地方。  5.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正常(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动的位置,这个序号也不会变),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格式按杂志要求来慢慢输,好像没有什么办法简化)。  6.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  7.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继续输入所要插入的参考文献。  标号上的方括号如何加呢?很简单:  用的尾注,在菜单中的“编辑”——“替换”中“查找内容”填写 ^e,替换为[^&]即可:  用的脚注,在菜单中的“编辑”——“替换”中“查找内容”填写^f,替换为[^&]便可以了  (这里建议在一篇文章都写完后再将方括号加上会省去很多意外的麻烦)  10.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页面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跨页了,在跨页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要把它们删除。  还没完,删除横线的方法  11.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  12.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3.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4.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  这时,无论文章如何改动,参考文献都会自动地排好序了。如果删除了,后面的参考文献也会自动消失,绝不出错。 参考文献越多,这种方法的优势就越强大。  别看步骤多,操作一遍,就知道很简单了~

论文的资料来源可以写:从某某某参考而来

填写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论文检索情况是指论文被哪些有名的数据检索机构收录,一篇论文检索情况是与所在期刊的数据检索收录机构一致。扩展资料:论文索引情况都有一个论文都有一个论文的索引号:论文检索号是在论文数据库中检索论文的具有唯一性的标识之一,也就是说,一篇论文在所收录的数据库中只有一个检索号,而且检索号不会重复,是论文在所收录数据库中的身份证号码。检索号的唯一性有利于有利于论文的检索。通常选用“入藏号(Accession Number)”作为检索号。论文摘要的索引的其他注意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格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检索号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治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假如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啰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  四、关键词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它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五、目录  目录按章、节、条三级标题编写,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目录中应包括绪论、论文主体、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  六、正文  一般来说,学术论文主题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事实根据(通过本人实际考察所得到的语言、文化、文学、教育、社会、思想等事例或现象)。提出的事实根据要客观、真实,必要时要注明出处;前人的相关论述(包括前人的考察方法、考察过程、所得结论等)。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的意见、观点与本人的意见、观点明确区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他人的成果,都应该注明出处;本人的分析、论述和结论等。做到使事实根据、前人的成果和本人的分析论述有机地结合,注意其间的逻辑关系。  七、结论  结论应是毕业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结论,换句话说,结论应是整篇论文的结局、是整篇论文的归宿,而不是某一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也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是该论文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结论可采“结论”等字样,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提出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和建议。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该部分的写作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对前人有关的看法作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予解决的问题,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  八、致谢  按照GB7713-87的规定,致谢语句可以放在正文后,体现对下列方面致谢: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工作的奖学金基金、合同单位、资助和支持的企业、组织或个人;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议和提供帮助的人;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其他应感谢的组织和人。在我们的毕业论文中的致谢里主要感谢导师和对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九、参考文献  在学术论文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其目的有三,即:为了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为了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为了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参考文献中,并且只列出正文中以标注形式引用或参考的有关著作和论文,参考文献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十、附录  对于一些不宜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附录中。例如问卷调查原件、数据、图表及其说明等。  编辑本段毕业论文结构的基本型  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毕业论文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也有其基本型,即序论、本论、结论的三段式:  (一)序论  毕业论文的序论,在写作上应包括下列内容: 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这一部分要写得简洁。一定要避免像作文那样,用很长的篇幅写自己的心情与感受,不厌其烦地讲选定这个课题的思考过程。 提出问题。这是序论的核心部分。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具体。有时,要写一点历史的回顾,关于这个课题,谁作了哪些研究,作者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 说明作者论证这一问题将要使用的方法。  (二)本论  这是展开论题,表达作者个人研究成果的部分。它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必须下功夫把它写充分,写好。 有些毕业论文,序论部分中提出的问题很新颖、有见地,但是本论部分写得很单薄,论证不够充分,勉强引出的结论也难以站住脚。这样的毕业论文是缺乏科学价值的,所以一定要全力把本论部分写好。  (三)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收束部分。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包括下述内容: 写论证得到的结果。这一部分要对本论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引出基本论点,这是课题解决的答案。这部分要写得简要具体,使读者能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最值得注意的是,结论必须是序论中提出的,本论中论证的,自然得出的结果。毕业论文最忌论证得并不充分,而妄下结论。要首尾贯一,成为一个严谨的、完善的逻辑构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