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发布时间: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北京史百年论著资料索引》,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历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北京历史文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北京西城文化史》(著者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南锣鼓巷史话》(主编),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著者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 《李自成故乡考察记》(第二作者),《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关于<水经注疏>始撰起因及时间的探讨》,《文献》1995年第3期。 《最近十年水经注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5期。 《<汉书食货志上>补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 《八十年来(1915—1995)杨守敬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2期。 《杨守敬学术浅识》,《光明日报·史学版》1997年8月14日。 《论杨守敬版本目录学的成就与地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6期。 《杨守敬致罗振玉一封信考释》,《文献》1998年第4期。 《杨守敬版本目录学著述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一辑,1999年。 《杨守敬传略》(上、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5期。 《建国50年来北京书店业的发展与回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 《大古城遗址的现状及历史考察》(第二作者),《北京档案史料》2000年第2期。 《北京史教学体系的优化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高教研究》2001年第3、4合刊。 《河北大古城遗址1999年考察报告》(第二作者),《考古》2001年第11期。《<水经注疏>版本考》,《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杨守敬藏书中的和刻本及其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从杨守敬的举人朱卷谈起》,《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915-1916年京兆地方自治述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增刊2003年12月。 《“人文奥运”与北京历史文化知识教育普及状况调查》,《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京师八旗都统衙门の设置及び现状调查》,(日)满族史研究第2期,2003年5月。 《2002年度妙峰山春香庙会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八旗都统衙门建置沿革考》,《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二辑,2004年9月。23.《试论五代前期幽州的军事与战争》,《北京文博》2006年第1期。 《“东富西贵”并不专指东城西城》,《北京青年报·原声讲堂》2006年12月15日。 《“东富西贵”探微——兼论“东富”与漕运的关系》,《漕运文化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 《“东富西贵”的由来与异说》,《北京日报》第19版《理论周刊·文史》2007年5月4日。 《(康熙)宛平县志版本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战争频发的原因及特点》,《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建设“北京史”精品课程的过程与体会》,《走向教育创新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崇南商贾文化初探》,《前线》2008年第11期。 《八旗值月旗、值年旗の设立とその机能》,(日)《满族史研究》第7号,2009年1月。 《解读:不一样的南锣鼓巷》,《前线》2009年第2期。 《平津战役中的平郊战场述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北平和平解放中知识分子的作用》,《北京党史》2009年第2期。 《北京古代的著名战争》,《北京历史文化漫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 《读<(康熙)顺天府志>校注本》,《书品》2010年第一辑。 《简论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建设和社会变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2期。 《行礼、联谊与庆贺:团拜礼俗初探》,《历史教学》2010年第2期。 《建国门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0日第7版。 《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研究》,《北京的文化名片——什刹海》,中华书局,2010年。 《南锣鼓巷的历史沿革及地理特色》,《北京社会科学普及讲座集萃》,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 《北京坛庙建筑与文化价值》,《前线》2011年第4期。 《金代“细军”探微》,(日)《中国史学》第二十一卷,2011年10月。 《<(康熙)宛平县志>价值初探》,《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第2期。 《“西涯”再考》,《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 《前门:百肆天街之变迁》,《前线》2012年第5期。 《民国北京灾荒灾赈及其启示》,《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5期。 《构建什刹海地区开放式博物馆的调查及设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5期。教学科研立项 “20世纪北京图书市场的发展与研究”(主持人),北京市教委项目(1999—2001)。 “北京战争史研究”(主持人01BJBLS017),北京“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001—2005)。 “中华大典·经济典”(参加),“十一五”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2006-2009)。 “观海堂书目整理与研究”(主持人07BZS00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09)。 “北京军事地理研究”(主持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07年)。 “北京乡土历史的教育与传播”(主持人),北京市教委项目(2008—2009) “《北京史教程》”(主持人),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重点项目(2009年)。 “海淀历史文化研究”(主持人),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年)。 “关于构建什刹海大博物馆的思考”(主持人),北京市社科联项目(2012年)。“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设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2年),任子课题“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国际比较”主持人。 “明清皇家坛庙文献整理和研究”(主持人13LSA002),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13年)。

《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范缜“神灭论”今释》 1957 (译注)《墨子》1961 (专著)《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国佛学论文集》 1984 (合著)《中国哲学发展史》1985 (专著)《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佛教史》1991 (专著)《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1994 (专著)《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佛教与东方文化》 1997 (专著)《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天人之际》 1998 (专著)《墨子与墨家》 1999 (专著)《任继愈自选集》 2000 (专著)《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5年04期)从“内经”看中医的理论基础(《江西中医药》1956年06期)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科学通报》1956年10期)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历史教学》1956年10期)禅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57年04期)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4期)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兼答关锋、林聿时同志(《哲学研究》1959年07期)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0年02期)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2期;《哲学研究》1961年02期)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2年02期)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02期)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年02期)关于《物不迁论》—一篇形而上学的佛学论文(《学术月刊》1962年02期)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封建社会的“圣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4期)庄子探源之四——“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5期)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学术月刊》1962年07期)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3期)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学术月刊》1963年03期)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哲学研究》1963年06期)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6期)孔子讲的“仁”能不能是人类普遍的爱(《学术月刊》1963年08期)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哲学研究》1963年04期)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宗教研究与哲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5期)中国文化的特点(《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01期)道家与道教(《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03期)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2期)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融合力,文化的融合力(《学术研究》1991年01期)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哲学研究》1991年11期)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哲学研究》1992年01期)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哲学史》1993年03期)弘忍与禅宗(《佛学研究》1994年01期)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5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齐鲁学刊》1994年06期)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齐鲁学刊》1996年02期)老学源流(《寻根》1996年02期)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中国哲学史》1997年01期)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郭店竹简与楚文化(《中国哲学史》2000年01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李贽的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宗教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和现状(《中国宗教》2001年02期)谈谈孝道(《人民日报》2001年7月24日)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五台山研究》2002年03期)李贽改革悲剧给后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2004年)无神论教育与科教兴国——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01期)中国封建社会忠孝规范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29日)对忠孝传统应给予新评价(《北京日报》2004年2月23日)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国宗教》2004年12期)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7日)再谈儒家和儒教(《北京日报》2007年3月12日)再谈儒学(《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26日)《墨子·非攻》读后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佛教经籍选编》1985 (选编)《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增订本)《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 1993 (主编)《中国哲学史通览》 1994 (主编)《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996 (主编)《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 1997 (主编)《禅宗与中国文化》1997 (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儒教问题争论集》 2000 (主编)《中国藏书楼》 2001 (主编)《宗教小辞典丛书》 2001 (主编)《齐鲁人杰丛书》 2001 (主编)《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2002 (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 2002 (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 2002 (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中华大藏经》 2004 (主编)《墨子大全》 2005 (主编)《新版宗教史丛书》 2006 (主编)《国际汉学》(1-16辑 ) 1998-2007 (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2008 (主编)《中国文化经典》2008 (主编)《中华大典·哲学典》 2008 (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序(《哲学研究》1983年06期)《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晋阳学刊》1984年05期)《五台山古诗选注》序(《五台山研究》1987年01期)《中国佛性论》序(《哲学研究》1988年06期)《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哲学研究》1989年11期)《阴符经素书释义》序(《中国道教》1992年03期)《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01期)《中国儒教史》序(《中国哲学史》1997年04期)《惠能评传》序(《中国哲学史》1999年03期)《汤用彤全集》序二(《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十六国帝王列传》序(《文史月刊》2003年01期)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中国儒教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2月1日)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1988年)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北京日报》2006年4月3日)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北京史百年论著资料索引》,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历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北京历史文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北京西城文化史》(著者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南锣鼓巷史话》(主编),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著者之一),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 《李自成故乡考察记》(第二作者),《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关于<水经注疏>始撰起因及时间的探讨》,《文献》1995年第3期。 《最近十年水经注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5期。 《<汉书食货志上>补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 《八十年来(1915—1995)杨守敬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2期。 《杨守敬学术浅识》,《光明日报·史学版》1997年8月14日。 《论杨守敬版本目录学的成就与地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6期。 《杨守敬致罗振玉一封信考释》,《文献》1998年第4期。 《杨守敬版本目录学著述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一辑,1999年。 《杨守敬传略》(上、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4、5期。 《建国50年来北京书店业的发展与回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 《大古城遗址的现状及历史考察》(第二作者),《北京档案史料》2000年第2期。 《北京史教学体系的优化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高教研究》2001年第3、4合刊。 《河北大古城遗址1999年考察报告》(第二作者),《考古》2001年第11期。《<水经注疏>版本考》,《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杨守敬藏书中的和刻本及其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封建科举、职官中的‘官年’——从杨守敬的举人朱卷谈起》,《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915-1916年京兆地方自治述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增刊2003年12月。 《“人文奥运”与北京历史文化知识教育普及状况调查》,《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京师八旗都统衙门の设置及び现状调查》,(日)满族史研究第2期,2003年5月。 《2002年度妙峰山春香庙会调查报告》,《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八旗都统衙门建置沿革考》,《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二辑,2004年9月。23.《试论五代前期幽州的军事与战争》,《北京文博》2006年第1期。 《“东富西贵”并不专指东城西城》,《北京青年报·原声讲堂》2006年12月15日。 《“东富西贵”探微——兼论“东富”与漕运的关系》,《漕运文化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 《“东富西贵”的由来与异说》,《北京日报》第19版《理论周刊·文史》2007年5月4日。 《(康熙)宛平县志版本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 《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战争频发的原因及特点》,《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建设“北京史”精品课程的过程与体会》,《走向教育创新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崇南商贾文化初探》,《前线》2008年第11期。 《八旗值月旗、值年旗の设立とその机能》,(日)《满族史研究》第7号,2009年1月。 《解读:不一样的南锣鼓巷》,《前线》2009年第2期。 《平津战役中的平郊战场述论》,《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北平和平解放中知识分子的作用》,《北京党史》2009年第2期。 《北京古代的著名战争》,《北京历史文化漫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 《读<(康熙)顺天府志>校注本》,《书品》2010年第一辑。 《简论民国时期北京城市建设和社会变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2期。 《行礼、联谊与庆贺:团拜礼俗初探》,《历史教学》2010年第2期。 《建国门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0日第7版。 《元至民国时期什刹海地区的文人活动研究》,《北京的文化名片——什刹海》,中华书局,2010年。 《南锣鼓巷的历史沿革及地理特色》,《北京社会科学普及讲座集萃》,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 《北京坛庙建筑与文化价值》,《前线》2011年第4期。 《金代“细军”探微》,(日)《中国史学》第二十一卷,2011年10月。 《<(康熙)宛平县志>价值初探》,《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第2期。 《“西涯”再考》,《北京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 《前门:百肆天街之变迁》,《前线》2012年第5期。 《民国北京灾荒灾赈及其启示》,《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5期。 《构建什刹海地区开放式博物馆的调查及设想》,《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5期。教学科研立项 “20世纪北京图书市场的发展与研究”(主持人),北京市教委项目(1999—2001)。 “北京战争史研究”(主持人01BJBLS017),北京“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001—2005)。 “中华大典·经济典”(参加),“十一五”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2006-2009)。 “观海堂书目整理与研究”(主持人07BZS00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09)。 “北京军事地理研究”(主持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07年)。 “北京乡土历史的教育与传播”(主持人),北京市教委项目(2008—2009) “《北京史教程》”(主持人),北京市教委精品教材重点项目(2009年)。 “海淀历史文化研究”(主持人),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2011年)。 “关于构建什刹海大博物馆的思考”(主持人),北京市社科联项目(2012年)。“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设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2年),任子课题“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国际比较”主持人。 “明清皇家坛庙文献整理和研究”(主持人13LSA002),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13年)。

《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范缜“神灭论”今释》 1957 (译注)《墨子》1961 (专著)《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国佛学论文集》 1984 (合著)《中国哲学发展史》1985 (专著)《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佛教史》1991 (专著)《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1994 (专著)《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佛教与东方文化》 1997 (专著)《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天人之际》 1998 (专著)《墨子与墨家》 1999 (专著)《任继愈自选集》 2000 (专著)《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5年04期)从“内经”看中医的理论基础(《江西中医药》1956年06期)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科学通报》1956年10期)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历史教学》1956年10期)禅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57年04期)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4期)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兼答关锋、林聿时同志(《哲学研究》1959年07期)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0年02期)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2期;《哲学研究》1961年02期)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2年02期)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02期)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年02期)关于《物不迁论》—一篇形而上学的佛学论文(《学术月刊》1962年02期)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封建社会的“圣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4期)庄子探源之四——“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5期)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学术月刊》1962年07期)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3期)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学术月刊》1963年03期)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哲学研究》1963年06期)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6期)孔子讲的“仁”能不能是人类普遍的爱(《学术月刊》1963年08期)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哲学研究》1963年04期)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宗教研究与哲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5期)中国文化的特点(《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01期)道家与道教(《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03期)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2期)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融合力,文化的融合力(《学术研究》1991年01期)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哲学研究》1991年11期)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哲学研究》1992年01期)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哲学史》1993年03期)弘忍与禅宗(《佛学研究》1994年01期)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5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齐鲁学刊》1994年06期)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齐鲁学刊》1996年02期)老学源流(《寻根》1996年02期)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中国哲学史》1997年01期)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郭店竹简与楚文化(《中国哲学史》2000年01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李贽的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宗教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和现状(《中国宗教》2001年02期)谈谈孝道(《人民日报》2001年7月24日)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五台山研究》2002年03期)李贽改革悲剧给后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2004年)无神论教育与科教兴国——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01期)中国封建社会忠孝规范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29日)对忠孝传统应给予新评价(《北京日报》2004年2月23日)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国宗教》2004年12期)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7日)再谈儒家和儒教(《北京日报》2007年3月12日)再谈儒学(《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26日)《墨子·非攻》读后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佛教经籍选编》1985 (选编)《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增订本)《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 1993 (主编)《中国哲学史通览》 1994 (主编)《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996 (主编)《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 1997 (主编)《禅宗与中国文化》1997 (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儒教问题争论集》 2000 (主编)《中国藏书楼》 2001 (主编)《宗教小辞典丛书》 2001 (主编)《齐鲁人杰丛书》 2001 (主编)《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2002 (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 2002 (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 2002 (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中华大藏经》 2004 (主编)《墨子大全》 2005 (主编)《新版宗教史丛书》 2006 (主编)《国际汉学》(1-16辑 ) 1998-2007 (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2008 (主编)《中国文化经典》2008 (主编)《中华大典·哲学典》 2008 (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序(《哲学研究》1983年06期)《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晋阳学刊》1984年05期)《五台山古诗选注》序(《五台山研究》1987年01期)《中国佛性论》序(《哲学研究》1988年06期)《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哲学研究》1989年11期)《阴符经素书释义》序(《中国道教》1992年03期)《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01期)《中国儒教史》序(《中国哲学史》1997年04期)《惠能评传》序(《中国哲学史》1999年03期)《汤用彤全集》序二(《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十六国帝王列传》序(《文史月刊》2003年01期)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中国儒教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2月1日)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1988年)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北京日报》2006年4月3日)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范缜“神灭论”今释》 1957 (译注)《墨子》1961 (专著)《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中国佛学论文集》 1984 (合著)《中国哲学发展史》1985 (专著)《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佛教史》1991 (专著)《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1994 (专著)《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佛教与东方文化》 1997 (专著)《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天人之际》 1998 (专著)《墨子与墨家》 1999 (专著)《任继愈自选集》 2000 (专著)《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5年04期)从“内经”看中医的理论基础(《江西中医药》1956年06期)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科学通报》1956年10期)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历史教学》1956年10期)禅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57年04期)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4期)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兼答关锋、林聿时同志(《哲学研究》1959年07期)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0年02期)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2期;《哲学研究》1961年02期)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2年02期)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02期)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年02期)关于《物不迁论》—一篇形而上学的佛学论文(《学术月刊》1962年02期)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封建社会的“圣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4期)庄子探源之四——“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5期)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学术月刊》1962年07期)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3期)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学术月刊》1963年03期)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哲学研究》1963年06期)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6期)孔子讲的“仁”能不能是人类普遍的爱(《学术月刊》1963年08期)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哲学研究》1963年04期)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宗教研究与哲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5期)中国文化的特点(《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01期)道家与道教(《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03期)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2期)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融合力,文化的融合力(《学术研究》1991年01期)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哲学研究》1991年11期)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哲学研究》1992年01期)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哲学史》1993年03期)弘忍与禅宗(《佛学研究》1994年01期)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5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齐鲁学刊》1994年06期)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齐鲁学刊》1996年02期)老学源流(《寻根》1996年02期)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中国哲学史》1997年01期)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郭店竹简与楚文化(《中国哲学史》2000年01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李贽的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宗教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和现状(《中国宗教》2001年02期)谈谈孝道(《人民日报》2001年7月24日)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五台山研究》2002年03期)李贽改革悲剧给后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2004年)无神论教育与科教兴国——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01期)中国封建社会忠孝规范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29日)对忠孝传统应给予新评价(《北京日报》2004年2月23日)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国宗教》2004年12期)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7日)再谈儒家和儒教(《北京日报》2007年3月12日)再谈儒学(《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26日)《墨子·非攻》读后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佛教经籍选编》1985 (选编)《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增订本)《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 1993 (主编)《中国哲学史通览》 1994 (主编)《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996 (主编)《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 1997 (主编)《禅宗与中国文化》1997 (主编)《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儒教问题争论集》 2000 (主编)《中国藏书楼》 2001 (主编)《宗教小辞典丛书》 2001 (主编)《齐鲁人杰丛书》 2001 (主编)《中国版本文化丛书》 2002 (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 2002 (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 2002 (主编)《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中华大藏经》 2004 (主编)《墨子大全》 2005 (主编)《新版宗教史丛书》 2006 (主编)《国际汉学》(1-16辑 ) 1998-2007 (主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2008 (主编)《中国文化经典》2008 (主编)《中华大典·哲学典》 2008 (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序(《哲学研究》1983年06期)《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晋阳学刊》1984年05期)《五台山古诗选注》序(《五台山研究》1987年01期)《中国佛性论》序(《哲学研究》1988年06期)《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哲学研究》1989年11期)《阴符经素书释义》序(《中国道教》1992年03期)《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01期)《中国儒教史》序(《中国哲学史》1997年04期)《惠能评传》序(《中国哲学史》1999年03期)《汤用彤全集》序二(《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十六国帝王列传》序(《文史月刊》2003年01期)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中国儒教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2月1日)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1988年)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北京日报》2006年4月3日)

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1998调北京大学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路向新颖而独到,近年来发表的大量关于马克思原始文本、文献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详细解读和深入分析,填补了这一文本研究的空白,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从文本、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思想重新进行的梳理、阐释和评论,有助于矫正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读和曲解,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是国内这一领域“文本研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1.《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2.《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独著,民族出版社2002版。4.《经邦济世——周恩来经济评传》,独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5.《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独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版。6.《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合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7.《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合著,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8.《马克思在中国为什么能成功》,合著,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9.《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超越“后发展”困境——社会理论发展图景中的当代中国发展观》,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1.《“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12.《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13.《〈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及其当代性》,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4.《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5.《〈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91年(1)《从主体性原则看王学认识论》,《学术论丛》1991年第6期。1992年(1)《论方东美的文化哲学构架》,《传统文化》1992年第1期。1994年(1)《论主体的自我意识》,《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1995年(1)《万花纷谢一时稀——俄罗斯哲学研究现状分析》,《俄罗斯研究》1995年第2期。(2)《科学活动中的价值渗透》,《社会科学》(上海)1995年第4期。(3)《反思与超越:当代青少年研究现状之分析》,《当代青少年研究》1995年第2期。(4)《哲学学:一门亟待建构的新学科》,《学习》1995年第6期。(5)《〈历史学笔记〉:一部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马克思晚年的重要著述》,《哲学动态》1995年第6期。(6)《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及其当代意义》,《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7期。(7)《儒学热:一种新的文化误区》,《发展导报》1995年8月19日。(8)《敲响世纪之交的暮鼓晨钟》,《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9)《引渡当代哲学的舟筏在哪里?》,《学习》1995年第11期。(10)《论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11)《穿越思想的迷障》,《学术论坛》1995年第6期。1996年(1)《神的户籍在人间》,《学习》1996年第1期。(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建构》,广西人民出版社《今日中国哲学》1996年7月版。(3)《“苏联模式”的文化体征》,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史》1996年9月版。(4)《建构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当代青少年研究》1996年第4期。1997年(1)《邓小平发展阶段论形成的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2)《暮色苍茫看劲松——近年来俄罗斯学术界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研究演变轨迹》,《俄罗斯研究》1997年第3期。(3)《千秋功过,谁人曾予评说——俄罗斯学术界近年对十月革命的评论》,《俄罗斯研究》1997年第5期。1999年(1)《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特点》,《光明日报》1999年3月12日。(2)《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学术月刊》1999年第3期。(3)《国家体制改革的最早探索》,《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2000年(1)《哲学文体问题:研究现状与图景勾勒》,《哲学动态》2000年第12期。2001年(1)《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当代形态的邓小平发展观》,北京大学出版社《理论创新与21世纪的中国》2001年版。(2)《世界哲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3)《逝去的不会是空白”——前苏联的《共产党宣言》研究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2001年版。(4)《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足鼎立”格局》,《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5)《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整体格局》,《哲学动态》2001年第11期。(6)《知识经济时代交往方式的变革与后果》,《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7)《关于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1世纪哲学创新》2001年版。2002年(1)《哲学文体问题省思》,贵州民族出版社《理论视野——哲学》2002年版。(2)《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五种模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3)《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态:可能与基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7期。(4)《学术性与思想性: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史论关系省思》,《哲学动态》2002年第9期。(5)《马克思哲学观变革的逻辑路向——一种文本学的考察与探悉》,《求是学刊》2002年第6期。(6)《当代西方发展理论论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2003年(1)《如何体现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当代水准?》,《学术月刊》2003年第1期。(2)《重新研究马克思文本的意旨与界域》,《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3)《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意义与方法》,《哲学动态》2003年第4期。(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共十六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2003年版。(5)《关于马克思哲学历史定位的三种观点及其论证思路》,《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6)《“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一个表征马克思研究新的学术趋向的重要范畴》,《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8期。(7)《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症结与可能的出路》,《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8)《拓展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界域》,《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1日。(9)《哲学文体:一个尚待展开研究的重要问题》, The Journal of Korean Philosophical History, V13, (10)《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再省思》,《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2004年(1)《在当代哲学研究的格局中重新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The Journal of Korean Philosophical History,V14, (2)《任重而道远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一份学术基础的清理》,《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3)《神性背景下的人生向往与历史观照——马克思中学文献解读》,《求是学刊》2004年第2期。(4)《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哲学与文化建设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5)《马克思全集有独立价值的五种版本》,《社会科学报》2004年8月5日。(6)《不断书写中国社会思想史》,《哲学动态》2004年第9期。(7)《马克思是‘哲学终结论者’吗?》,《光明日报》2004年10月19日。(8)《经典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传播史新探》,《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9)《终结、消解还是重构——“元哲学”的现代处境及其未来一种可能的出路》,《韩华学报》2004年第3辑。2005年(1)《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创新与哲学重构》,《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2)《马克思著述知多少?——从“书志学”(bibliography)方面所进行的清理、考证与统计》,《哲学动态》2005年第5期。(3)《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4)《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基础清理与方法论省思》,《光明日报》2005年4月19日。(5)《全球化与东亚的价值观》,《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2006年(1)《理论史对于理论而言意味着什么?——从〈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写作看马克思如何处理史论关系》,《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2)《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上),《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3)《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下),《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4)《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的考察》,《现代哲学》2006年第6期。(5)《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哲学动态》2006年第12期。(6)《知识经济时代交往方式的特征与趋势》,《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2006年第3辑。(7)《〈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赫斯问题”》,《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8)《〈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文本学研究的视野内》,《光明日报》2006年8月14日。(9)《“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线索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报》2006年10月19日。(10)《文本研究中的版本考证:必要性和有限性》,《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1日。2007年(1)《现代性之惑与现代化之累》,《岭南学刊》2007第1期。(2)《“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布鲁诺〉章解读》,《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3)《一段思想因缘的解构——〈神圣家族〉的文本学解读》,《学术研究》2007年第2期。(4)《〈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第3期。(5)《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勾勒》,《光明日报》2007年4月10日。(6)《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研究的关系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为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7)《马克思是怎样了断与鲍威尔的思想关系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三个片段的解读和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第3期。(8)《“现代化”与“发展”内涵的当代理解》,《邓小平改革与发展思想研究》(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9)《文本的命运——〈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上),《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10)《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11)《文本的命运——〈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下),《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12)《Preliminary Review:History of Studies of Marx's Tests and Reflection on Their Methodology》,Rething Marx: 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xxvi,(13)《“诠释疏漏”、“诠释错误”和“过度诠释”——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一种倾向》,《学习时报》2007年9月17日。2008年(1)《对马克思思想研究中一种流行的解释思路的质疑》,《理论视野》2008年第1期。(2)《把握人生的方式:施蒂纳与马克思》,《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3)《国外四位“马克思学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4)《观念能否解释历史:施蒂纳与马克思》,《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5)《重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6)《〈资本论〉再研究》,《光明日报》2008年4月29日。(7)《近年来国内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回顾与省思》,《中国哲学年鉴2008》2008年6月。(8)《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人道自由主义——施蒂纳的理解与马克思的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9)《“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哲学研究》008年第8期。(10)《究竟该如何把握精神: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11)《重新研究〈资本论〉:基本原则与基础文献》,《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12)《思维能否“建构”世界: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学术月刊》2008年第11期。(13)《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述评》,《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3日。2009年(1)《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与思路》,《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2期。(2)《“独自性”能否超越“自由”:施蒂纳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3)《马克思文本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3日。(4)《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哲学的新理解》,《光明日报》2009年6月2日。(5)《重塑学术灵魂》,《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日。(6)《马克思思想起源中的宗教因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11日。(7)《论马克思思想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论文集)2009年版。(8)《为谁生活?缘何享乐?——施蒂纳的省思与马克思的分析》,《哲学动态》2009年第12期。(9)《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突出文本研究的基础性地位?》,《理论视野》2009年第4期。2010年(1)《文本研究给马克思哲学的诠释带来什么》,《岭南学刊》2010年第1期。(2)《唯物史观的阐释方式与论证逻辑——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中的“两个誊清稿”》,《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3)《权利、法律与犯罪:“属人”的还是“为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权力〉部分解读》,《现代哲学》2010年第1期。(4)《“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与环节——兼论“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解释的主线和界域》,《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5)《什么样的社会能使人的“个性”得以彰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交往〉部分解读》,《哲学门》第20辑2010年第1期。(6)《学术翻译与内涵辨析:以Recht的中译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6日。(7)《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和现实归旨——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中的“未誊清稿Ⅰ”》,《河北学刊》2010年第4期。(8)《文本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7期。(9)《两种形态的唯物主义之间的差别与分野——再析“〈费尔巴哈〉章”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哲学动态》2010年第7期。(10)《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建立在“哲学论证”的基础上?——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的批判》,《武汉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11)《超越现实的苦难需要“救世主”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12)《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历史考证版”》,《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9日。(13)《“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之辨——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一个重要问题的阐释与论证》,《哲学研究》2010年第11期。2011年(1)《是什么影响着思想家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2)《“德国人”怎样撰写“法国”思想史?——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格律恩的批判为例》,《学术月刊》2011年第2期。(3)《文本与思想的理解和叙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4)《哲学与哲学史》,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建构·导论》2011年版(5)《重读马克思:文本与思想》,《光明日报》2011年7月4日。(6)《经济现象的哲学透视:马克思的视角》(学术笔谈)之一《“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症结及其成因》,《光明日报》2011年7月19日。(7)《现实的复杂性、变革的主体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8)《如何看待“歌德现象”:格律恩与恩格斯》,《哲学动态》2011年第10期。(9)《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依然“在场”——读特里·伊格尔顿新著〈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南方日报》2011年10月23日。2012年(1)《“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再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2期。(2)《重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价值》,《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4期。(3)《重估理论史对于理论建构的意义——再读〈剩余价值学说史〉》,《光明日报》2012年4月20日。(4)《为什么要重新研究〈资本论〉》,《光明日报》2012年6月25日。(5)《在思想史进程中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视野》2012年第7期。(6)《文本学方法及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运用》,《河北学刊》2012年第4期。137.(7)《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什么意义上拒斥人类之“爱”的?——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为例》,《哲学研究》2012年第9期。2013年138(1)《“巴黎手稿”再研究》,《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3日《理论前沿》。139(2)《〈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清理》,《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1期。140(3)《〈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清理》,《高校理论战线》2013年第2期。141(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景观》,《北京社科规划》2013年第3期。142(5)《“巴黎手稿”笔记本Ⅱ内容探佚》,《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43(6)《唯物史观并未止步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1日《理论探讨》。144(7)《关于“巴黎手稿”再研究的一个“路线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3期。145(8)《〈资本论〉研究的“当代”视角省思》,《光明日报》2013年8月27日。146(9)《〈资本论〉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当代性》,《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147(10)《再论“犹太人问题”——重提马克思早期思想演变中的一桩“公案”》,《现代哲学》2013年第6期。148(11)《「歴史が『世界歴史』に変わる」のプロセスと段阶について论じる―「唯物史観」が社会歴史を解釈する际に使われる粗筋と范囲もかねて》,《21世纪の思想的课题―転换期の価値意识》,日本 株式会社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カレッジ,10。2014年149(1)《马克思的“新哲学”新在何处》,《前线》2014年第2期。150(2)《在何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哲学”?——从文本学的视角看》,《理论视野》2014年第3期。151(3)《不应忽视的文献及其思想》,《学习时报》2014年6月16日“思想理论”版。151(4)《“巴黎手稿”的原始面貌》,《学习时报》2014年6月30日“思想理论”版。152(5)《“巴黎手稿”的人性学说再定位》,《学习时报》2014年7月7日“思想理论”版。153(6)《研读经典著作 掌握看家本领》,《人民日报》2014年7月17日理论版。153(7)《爱的实现:青年马克思的体悟和理解》,《学术界》2014年第4期。154(8)《爱是什么:青年马克思的体悟和理解》,《新视野》2014年第4期。155(9)《“异化”的逻辑及其扬弃之径——如何释读“巴黎手稿”》,《学习时报》2014年7月17日“思想理论”版。156(10)《学术研究断想》,《前线》2014年第7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英语阅读教程》1-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989 (合著)《高中英语写作--书面表达(辅导用书)》1-2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1996 (审订)《大学英语写作中级教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主编+编著)《现代实用英语写作大全》,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 (合著)《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合著)《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新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合译)《英语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2005 (主编+编著) “社会心理学新动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4期,1984 (编译)“对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动向的几点看法”,《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期,1984 (编译)“撷自那片芳洲的清供”,《中国翻译》5期,1991 (翻译)“An Offering Gathered from Cherished Homeland”,《Them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翻译)“英语写作课的教学改革”,《高教研究优秀教学成果论文集》,1993“电子论坛:英语教学界交流的新渠道”,《外语教学与研究》105期, 1996“ 面向21世纪的英语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高教研究》3、4期合刊, 1997“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结合”,《高等师范学校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基于Intranet的计算机语言实验室”,《1998年世界首届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大会论文汇编》(光盘版)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Horwood语言中心,1998“计算机在英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语教学研究增刊),1999“多媒体电子百科辅助高中英语教学”,(合著),《中小学活页文选》(5),2000年12月。“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研究动态专题》,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Empowering Chinese EFL Teachers with Technology”,《新科技在语言教育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2001年6月)论文集》, 香港科技大学语言中心,2002年“小型英语教学语料库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中的试用”, (合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专刊,中央翻译出版社,2002年“信息社会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英语教学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在线交谈活动与语法水平的提高”(合著),《英语教学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是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是cssci!

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1004-9142CN: 11-3188/C历史沿革:现用刊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73 基础理论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的论文科学实验的研究报告学科教育学研究及学术述评科研动态 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国家教委科技司1989年全国高鹇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司1995年全国高鹇自然科学学报优秀学报二等奖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1999年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滕毓旭,1937年2月生,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镇石槽村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师范学校,先后在小学、中学、师范学校任教,曾担任过杂志社的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儿童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高级讲师。 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作品有:《有趣的动物》、《绿色的梦》、《我是小乖乖》、《老虎怕山雀》、《谈天说地唱儿歌》、《老鼠坐上火箭炮》、《童年的相册》、《森林童话》、《会跑的山》、《趣味植物儿歌》、《滕毓旭儿童诗》、《滕毓旭儿歌》、《北方孩子》、《狗熊做气功》、《昆虫小夜曲》、《少年英杰之歌》、《英雄之歌》、《希望之歌》等儿童诗集21本;科学文艺《神秘的蛇岛》(合作)、《水族魔术师》、《兽国大力士》、《植物七彩城》等4本;长篇科学童话《瘸腿狮子阿古》、长篇报告文学《神奇的永恒》。主编《蓝风筝长篇科学童话》、《糖葫芦书架》、《金房子科普丛书》、《快快乐乐学成语》等丛书,并牵头组织编写《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选读》、《幼儿文学选萃点评》等教材,供中等师范学校使用。同时,还编写了《奇岛历险故事》、《迷你格言》、《歇后语金库》、《有趣的大千世界》、《小学作文四部速成》、《儿童格言》等8本儿童读物。 作品有近300篇选入“儿童诗新大系”、“海峡两岸儿童诗选”《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成名作》、《中国儿歌作家优秀作品选》等150余种作品选集中。《火烧云》、《时间雕刻刀》等12首儿童诗被选入各种教材;《醉人的春风》等十几首儿童诗被翻译到日本。作品30余次获奖,其中《有趣的动物》获“全国首届低幼读物优秀作品”三等奖;《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时间雕刻刀》获“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希望之歌》等作品获辽宁省一二三五六儿童文学评奖一等奖。因创作成绩突出,曾被大连市记二等功一次。 滕毓旭儿童诗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儿童文学权威理论刊物《儿童文学研究》曾三次刊发关于他的儿童诗评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新闻出版周报》、《当代儿童文学评论》等十几家报刊也发表评论推介他的儿童诗。他的名字被收进《世界儿童文学大事典》、《儿童文学辞典》等十几种辞典。《东北儿童文学史》一书肯定了他在东北儿童文学史的地位。他的创作事迹十几次被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大连电视台、大连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等介绍。参考资料:_shtml

滕毓旭,1937年2月生,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镇石槽村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师范学校,先后在小学、中学、师范学校任教,曾担任过杂志社的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儿童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高级讲师。目录• 简介 • 作品 • 入典情况 • 作品出版情况 • 编辑图书 • 获奖情况 • 参考资料 简介回目录滕毓旭生活照笔名: 于绪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37/2 民族: 汉族 滕毓旭儿童诗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儿童文学权威理论刊物《儿童文学研究》曾三次刊发关于他的儿童诗评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新闻出版周报》、《当代儿童文学评论》等十几家报刊也发表评论推介他的儿童诗。他的名字被收进《世界儿童文学大事典》、《儿童文学辞典》等十几种辞典。《东北儿童文学史》一书肯定了他在东北儿童文学史的地位。他的创作事迹十几次被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大连电视台、大连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等介绍。作品回目录滕毓旭儿歌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作品有:《有趣的动物》、《绿色的梦》、《我是小乖乖》、《老虎怕山雀》、《谈天说地唱儿歌》、《老鼠坐上火箭炮》、《童年的相册》、《森林童话》、《会跑的山》、《趣味植物儿歌》、《滕毓旭儿童诗》、《滕毓旭儿歌》、《北方孩子》、《狗熊做气功》、《昆虫小夜曲》、《少年英杰之歌》、《英雄之歌》、《希望之歌》等儿童诗集21本;科学文艺《神秘的蛇岛》(合作)、《水族魔术师》、《兽国大力士》、《植物七彩城》等4本;长篇科学童话《瘸腿狮子阿古》、长篇报告文学《神奇的永恒》。主编《蓝风筝长篇科学童话》、《糖葫芦书架》、《金房子科普丛书》、《快快乐乐学成语》等丛书,并牵头组织编写《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选读》、《幼儿文学选萃点评》等教材,供中等师范学校使用。同时,还编写了《奇岛历险故事》、《迷你格言》、《歇后语金库》、《有趣的大千世界》、《小学作文四部速成》、《儿童格言》等8本儿童读物。作品有近300篇选入“儿童诗新大系”、“海峡两岸儿童诗选”《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成名作》、《中国儿歌作家优秀作品选》等150余种作品选集中。《火烧云》、《时间雕刻刀》等12首儿童诗被选入各种教材;《醉人的春风》等十几首儿童诗被翻译到日本。作品30余次获奖,其中《有趣的动物》获“全国首届低幼读物优秀作品”三等奖;《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时间雕刻刀》获“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希望之歌》等作品获辽宁省一二三五六儿童文学评奖一等奖。因创作成绩突出,曾被大连市记二等功一次。

1、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述评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2、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 教育研究,1999(03)3、近代以来中国情感教育述评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4)4、论未来师生关系的人本主义趋向 课程·教材·教法,1999(06)5、意义的追索——谈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 青年研究,2000(05)6、初中生发展性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研究,2000(1)7、高中生理性情绪教育与课程设计 课程 教材 教法,2001(12)8、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 教育研究,2002(5)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10、理性情绪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03(1)11、我国近十年应付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浙江师大学报,03(5)12、学习辅导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程·教材·教法,2003(11)13、初中生行为困扰与求助态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4(4)14、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 课程·教材·教法,2004(08)15、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原理与方法述评 心理与行为研究,04(2)16、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 教育发展研究,04(2)17、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 教育研究,2004(07)18、以人格教育为切入点实施发展性辅导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04(3)19、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学校辅导中的应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01)20、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21、焦点解决短期咨询与学校心理辅导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22、用认知行为训练改进一小学生课堂注意行为的个案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2)23、心理咨询新模式: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 心理科学,2006(02)24、教师培养模式与高师教育的互动和发展 课程·教材·教法,2006(05)25、专业化与教师社会形象的重建 教育发展研究,2006(14)

滕毓旭,1937年2月生,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镇石槽村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师范学校,先后在小学、中学、师范学校任教,曾担任过杂志社的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大连市儿童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高级讲师。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作品有:《有趣的动物》、《绿色的梦》、《我是小乖乖》、《老虎怕山雀》、《谈天说地唱儿歌》、《老鼠坐上火箭炮》、《童年的相册》、《森林童话》、《会跑的山》、《趣味植物儿歌》、《滕毓旭儿童诗》、《滕毓旭儿歌》、《北方孩子》、《狗熊做气功》、《昆虫小夜曲》、《少年英杰之歌》、《英雄之歌》、《希望之歌》等儿童诗集21本;科学文艺《神秘的蛇岛》(合作)、《水族魔术师》、《兽国大力士》、《植物七彩城》等4本;长篇科学童话《瘸腿狮子阿古》、长篇报告文学《神奇的永恒》。主编《蓝风筝长篇科学童话》、《糖葫芦书架》、《金房子科普丛书》、《快快乐乐学成语》等丛书,并牵头组织编写《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作品选读》、《幼儿文学选萃点评》等教材,供中等师范学校使用。同时,还编写了《奇岛历险故事》、《迷你格言》、《歇后语金库》、《有趣的大千世界》、《小学作文四部速成》、《儿童格言》等8本儿童读物。作品有近300篇选入“儿童诗新大系”、“海峡两岸儿童诗选”《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成名作》、《中国儿歌作家优秀作品选》等150余种作品选集中。《火烧云》、《时间雕刻刀》等12首儿童诗被选入各种教材;《醉人的春风》等十几首儿童诗被翻译到日本。作品30余次获奖,其中《有趣的动物》获“全国首届低幼读物优秀作品”三等奖;《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时间雕刻刀》获“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希望之歌》等作品获辽宁省一二三五六儿童文学评奖一等奖。因创作成绩突出,曾被大连市记二等功一次。滕毓旭儿童诗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儿童文学权威理论刊物《儿童文学研究》曾三次刊发关于他的儿童诗评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新闻出版周报》、《当代儿童文学评论》等十几家报刊也发表评论推介他的儿童诗。他的名字被收进《世界儿童文学大事典》、《儿童文学辞典》等十几种辞典。《东北儿童文学史》一书肯定了他在东北儿童文学史的地位。他的创作事迹十几次被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大连电视台、大连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等介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