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教育管理研究杂志编辑部

发布时间:

教育管理研究杂志编辑部

百度一下,应该可以了解更多。不过现在的职称论文,不见得写得好就发的哦

我今天收到该机构寄来的我的论文评为一等奖的通知,论文在《教育规划与管理上》杂志上发表和领取获奖证书需要500元,马上用了20分钟网上查了一下,以下资料供老师们参考:1、百度百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已于2013年9月撤销”。2、中国教育学会网站----“中国教育学会关于注销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分会、教学仪器设备分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的公告”。3、“李镇西事件”。4、查了一下ICP备案,“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 网站是一个叫殷海洲的个人主办的。5、期刊名称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上查不到。 所以,我没有管它。。

你可以试试这个。来稿请寄:山西省太原市黄陵路西巷5号《教学与管理》编辑部邮编:030031(来稿请勿寄给个人) 《教学与管理》 e-mail: 请采纳我的回答。

教育研究杂志编辑部

课程教育研究 教育界 中国校外教育 等刊物,我都可以帮你操作。

可以找到它们期刊的邮件,然后去投稿就可以了

去新闻出版总署 查,正规的都是有备案的。

《教育研究》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刊号:ISSN 1002-5731,国内刊号:CN 11-1281/G4,期刊级别:北大核心/CSSCI期刊,期刊类型:月刊。投稿信箱: 工作QQ:2681773017,联系人:高编辑 ,欢迎订阅、投稿!

教育研究编辑部

人的。真正的编辑部不是这个地址。你上网一查就知道了。 现在太多了。

来稿要求及体例:  1. 本刊要求作者学风踏实严谨,文风朴实清新。文章应有真知灼见,观点明确,论证周密,论据信实。语言合乎语法,活泼生动。  2. 来稿一般不要超过8000字,优秀稿件不受字数限制。稿件应是打印稿,并望提供电子文本。  3. 本刊对拟采用稿件有删改权,也可退请作者修改、补充,不同意者请投稿时说明。  4. 凡向本刊投稿皆视为专投本刊,请勿一稿数投。作者请自留稿底,因人力所限,本刊概不退稿,四个月内未接到录用通知的,可自行处理。  5. 来稿务必附有英文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通讯地址(含城市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等。  6. 引文务必注明出处,注释一律放在文末(尾注)。注释格式如下:  论著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①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0-22.  期刊  [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② 王英杰,高益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13-16.  参考文献的格式基本与注释相同,序号则以数字加方括号标注。  [3]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来稿请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辑部(100084)

我也收到了,但是信上的地址和网络上《教师教育研究》编辑部的地址是不同的两个信上写:北京市建内大街18号恒基中心431号网上写:北京市 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内

公共管理研究杂志编辑部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与其他公共组织一起,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从学术角度看,公共管理是研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价值定位和实践活动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现状:长期以来,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在大力引进国外教材、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已经认识到基于我国独特的政治框架、经济结构与社会现实,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经验和模式。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在融合国外公共管理学科的知识、结合我国本土资源进行知识创新、满足我国公共部门的知识需求并且进一步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同国际公共管理学术界交流等方面,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在这些方面要做的依然有许多。在今后,在借鉴国际学术标准的前提下,通过自主知识创新提供既符合科学研究规范又能够满足我国本土需求的公共管理知识与教育,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挑战: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面临着极好的机遇,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来自于我国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现实需求和驱动力,也来自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还来自于应对全球化和本国实际需要的挑战。第一,改革开放发展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三、应对全球化和本国实际问题的机遇与挑战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在我国仍然十分年轻的学科,应当密切结合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实际研究中应当更多地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并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力争超越简单的观察评述,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为我国政治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公共管理学报属于中文核心期刊。《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2004年创刊,面向全国发行,邮发代号14-116;季刊,每期正文160页,每期发表14篇左右的研究性论文,每篇论文一般在15000字左右。《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刊载的学术论文主要涉及“政府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卫生管理、社会保障”等与公共管理学科有关的研究主题,在研究方法上注重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强调研究成果在中国场景下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旨在繁荣与深化中国公共管理学术研究、探索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方略与途径。《公共管理学报》杂志社已经成为我国管理类期刊中高水准的学术平台,其展现中国场景、关注现实问题、规范学术研究的办刊指导思想,公开、公平、公正的办刊原则已经得到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同仁的认可与支持;目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22种管理科学A级重要期刊之一,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共管理学报》影响因子近年来一直居中国政治类期刊第一位,管理类期刊前列,荣获“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目前共管院有硕士生导师37人 这个很难把所有导师的简介都发上来 望见谅 张之沧,(1948年--),男,江苏邳县人,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专业:科技哲学,现代西方哲学。 1973年入南京大学学习,1978年进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1979年考取南大哲学系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继续留系任教。1984年从师吉林大学哲学系舒炜光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毕业,成为全国第一位科技哲学博士,同年回南大哲学系任职。1987年起担任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90年2月—1991年2月赴美国加州,Pomona大学哲学系进修,研究方向:科技哲学。1993年5月—7月赴美国Hastings Center 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从事国际合作项目《人性与伦理》的研究工作。1993年任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东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场有学会南京秘书处秘书长。1997年调厦门大学哲学系任职,1998年9月调南京师范大学任教,同时被聘为吉林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专长:科学哲学,主要研究领域:西方科学哲学。出版的主要论著、译著有:《重建与优选》、《地球理论的随笔》、《科学:人的游戏》、《揭开科学的奥秘》、《人的深层本质》、《科学哲学原理》、《科学发展机制论》、《人性与伦理》、《艺术与真理》(1999)、《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开放的社会与思想》、《从马克思到德里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等12部,合作著作有:《现代西方哲学》、《科学认识论》、《自然辩证法原理》、《科学方法论》等10部,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有45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承担过国家“九五”规划项目“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国际合作项目“人性与伦理”,以及其他省部级社科项目共11项;获得优秀科研奖12项,其中《生物进化中的偶然性》、《人性与伦理》两项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生命实在论》获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艺术与真理》获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二等奖,《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获江苏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年被评为东南大学科研优秀先进个人;199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学人一等奖。王小锡,男,1951年11月生,江苏溧阳人。哲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先进文化和道德的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伦理学会执行会长,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经济伦理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政府“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博士点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哲学年鉴》、《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南京师大学报》等杂志编委。《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主编。王跃,1959年1月生,安徽合肥人,中共党员。1982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本科毕业,1990年北京师大“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现任南京师大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江苏省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主要讲授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等课程,讲课对象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先后承担了江苏省政府“九五”社科规划课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课题:“经济较发达地区村民自治背景下村级党政关系完善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主要代表作是:《变迁中的心态——五四时期社会心理变迁》(个人专著)、《解放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个人专著)、《毛泽东研究全书——著作卷》(主编、合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意识变迁趋势》(论文)等。获得江苏省政府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江苏省教委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孙建社,1953年11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8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共运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国际共运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江苏省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共运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南京市工人运动研究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国际共运的教学研究工作,是我校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专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曾主持并完成江苏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研究”、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21世纪高师思政专业教改项目》各1项。参与了国家社科项目“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和江苏省“八五”社科项目“列宁国际政治思想研究”的项目研究。目前主持承担江苏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1 世纪初中美关系与中国国际环境”。近年来撰写专著《世界格局与中国安全环境》1部,主编《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和《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等多部教材,发表《亚太大国“伙伴关系”的互动性和不对称性》、《世纪之交对我国安全环境的思考》、《试析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联合国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南沙群岛的主权纷争与发展趋势》、《略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影响中美关系四大因素》等20多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7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5篇。1999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奖”,2000年获江苏省教学优秀秀成果二等奖。刘云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8月生,江苏省丹阳市人。 1973年1月——1977年8月在丹阳市豆庄铝制品厂工作;1977年9月——1980年7月在丹阳市竹林中学任教;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政教专业学习;1984年9月——1986年8月任南京师大政教系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委员;1986年9月——1987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进修伦理学研究生课程;1987年9月——至今,在南京师大工作,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公共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委员、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伦理学课程组负责人、江苏省伦理学会理事。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专业课和公共课6门,已出版个人专著1部,两人合著3部,三人合著2部,主编、副主编8部,参著10部。在《江海学刊》、《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20余篇,1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作为第一参加者承担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教育伦理思想史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当代中国教育伦理学研究》和江苏省“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主义道德的框架体系研究》,另外,还主持江苏省教育厅课题5项,南京师大校级课题5项,获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师大奖励8项。王永贵,笔名王勇桂,1964年生,山东莒县人,法学博士,中共党员。1990—2003年在黑龙江省社科院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2004年调至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作。现为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均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优秀人才培养对象,兼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等。 曹孟勤,(1957年--),男,河北保定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所所长。从事专业:伦理学,自然哲学。研究方向: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现任中国环境哲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伦理学学会理事。 1979年考入兰州大学哲学系,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1991年调入河北大学经济学院任教。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万俊人教授,2004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作为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自2001年起担任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出版主要论著与译著8部,主要代表作:《人性与自然》;在《自然辩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学术月刊》、《江海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学术界》全文转载;承担过省部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2项;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厅级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孙迎光,男,1959年生,江苏南京市人,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现代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哲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专著三部:《传承与超越——儒家德育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形象的德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二十余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四部谢世诚,1951年3月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76年南京师范学院政教系毕业。1988年扬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并担任全国太平天国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共党史学会、瞿秋白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中国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政治的教学和研究。其中关于晚清吏治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广泛注意。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论纲”、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晚清吏治问题之研究”,并参加其他多项项目。出版《金瓯悲缺》、《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论》、《晚清道光、咸丰、同治朝吏治研究》、《民国山东生活志》及教材共6部,发表论文60余篇。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3次获国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陈真教授,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方马克思主义博士点分析马克思主义方向学术带头人,外国哲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主持人,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西方伦理学和当代英美哲学。王建华,1950年1月生,江苏海安人,中共党员。1982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专业。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先后承担教育部科研项目1项、江苏省科研项目3项、江苏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科研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十五”规划项目《经济全球化态势下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先后出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个人专著)、《市场、文化、价值与思想教育》(副主编)、《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主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二人合著)等著作4部;参编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全国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等4部,其中1部为副主编。发表《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周恩来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弘扬与培育人的主体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方法》等论文30多篇。 近年来先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1项,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俞良早,湖北武汉人,1951年7月生。1982年9月由浙江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分配至湖北大学工作。1992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3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选拔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1998年获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调南京师范大学工作,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省级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任全球化与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高兆明,男,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重点学科伦理学负责人,校重点研究机构“应用伦理学研究所”负责人。 曾进过工厂、插过队,做过医生。南通医学院医疗系毕业;进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就读科学伦理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就读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并曾是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二梯队培养对象。

教师教育研究编辑部处理中

一、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工具为了使行动研究能顺利地进行,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应充分合理地利用一些专业工具。1、专业日志是一种有目的的反思性的个人文件,是在行动研究中根据作者的需要和目的重新组织的,它是一种专业发展强有力的工具。可以是以书面的文件,也可以包括图画、图表、曲线图、列表、报告、小册子、录象带、光盘、录音带等多种形式的对研究者来说有用、有意义的东西,如可以是每一次看到学生的情绪变化(什么时间、谁、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或者是每一次的学习中断事件(时间、谁、以及为什么),然后在(反思)阅读写下来的所有信息,思考在那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从中可以汲取什么经验和教训。2、自由写作简单的说就是指自由、随意地去写。让你的手不停地写;不要考虑太多而给白己太多限制,把你想说的写出来,不要担心是否正确;写的要具体,不要只说一辆车,而要说一辆桑塔纳车;抓住重点,如果出现灵感,抓住它。不受限制的自由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深入思考的方法。头脑进行思考和编辑产生的问题经常使我们停留在一条过于直接和狭窄的路上,在我们进行自由写作的时候,我们跃过了头脑的思考、编辑和控制,放飞了我们的思绪和想象力,使我们可以接触到我们苦苦追寻的惊鸿一瞥。3、批判性同事是能够和我们分享、探讨以及提供和接受批判性反馈的人。批判性指的是具有挑战性的、学术的、友好的和有用的反馈。在行动研究中应与批判性同事交流自己的想法,聆听批判性同事的意见,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能够更成熟。4、档案袋:档案袋(portofolio)来源于“portare”和folio”这两个词,portare是搬动、持有,folio指叶子和纸张。现在,我们所说的档案袋来源于早期的用法,包括图画以及政府、法律的文件和专业凭证等。而今,教育界经过专业发展后的档案袋不同于一般的档案或普通的搜集品,而是一个综合物,是同某个具体课题相关的、经过精心选择和编辑的搜集品。档案袋不但是学生发展的历程,而且也是教师发展的轨迹,是教育、学习、发展和评价的工具,是教师行动研究不可或缺的研究武器。行动研究时根据不同的目的以创建不同的档案袋。如为展示我们所教的一门课程所做的工作,可建立”课程档案袋”;要呈现某个学生的进步水平,可建立”学生档案袋”等。档案袋是行动研究项目的一个生动的简历,一个评价工具,一个促进文件。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程序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明确问题—制定行动方案—付诸实施—反思……”铺设的行动研究的旅程。只是在“明确问题—制定方案—付诸实施—反思……”的过程中,教学问题如何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行动”如何经由“反思”而成为反思性实践?对这些问题的的解释将涉及到行动研究的基本精神以及基本的操作方式。1、明确问题—如何将问题转化为课题行动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即追踪的问题),只要当教师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教师的“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产生的途径往往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它是教育教学中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强调对“问题”的追踪与设计也暗示了行动研究不是随意性问题解决。教师虽然在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从来就没有远离过“解决问题”,但如果教师只是以日常经验和惯用策略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方设法”之后采取“行动”并持续地“反思”其效果,那么,这种问题解决就算不上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强调“课题意识”,这也不是说“问题意识”就不重要。在教学研究中,常见的障碍既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弱”,也可能是“课题意识太强”。“课题意识太弱”的教师容易满足于以日常经验解决那些琐碎的日常问题,“自下而上”,不善于在解决日常的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的、值得实际和追究的“研究课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追究与设计,那些日常的教学问题虽然不断地被解决,教师却很难从整体上转换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此相反,”课题意识太强”的教师容易只热衷于“热点问题”、“宏大问题”,“自上而不下”,对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满足于“大问题”、“大课题”的后果是忽视、轻视了教室里每天都在发生的真问题、真困惑。2、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对于教师并不陌生,教师一直在与“设计”打交道,比如备课、写教案,等等。提出问题后就应该对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能的原因,考虑解决的方案,对问题有一个总体的设计。设计就是一个计划。是我们为了处理我们教学中的问题和好奇而创建的个人化的“路线图”。方案设计的内容常包括:何人,研究的参与者及描述一下参与者的必要情况;何事,决定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何时,活动的时间长度和日程安排(研究何时开始,每次多长时间,多长时间需要采集一次数据,什么时间会涉及到什么样的参与者,什么时候结束研究。);何地,研究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如何,以什么方式进行行动研究;为何,阐述选择某种方式的原因或理由。在此要注意理论的选择,根据筛选出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教育理论中有针对性地选取最合适的内容,作为教师解决问题最适切的指导。理论优选可以为解决筛选出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操作规范,保证了行动研究的正确性。理论优选的方式有:(1)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根据筛选出的问题,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理论。(2)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向教师介绍教育理论知识,让教师了解与问题相关的教育理论。(3)把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初步筛选出来的教育理论提交给教师学习、讨论。(4)教师在学习和了解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提供给他们的切合教育、教学实际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论。(5)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概括出了有关问题,主动从教育理论中寻找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理论。进行理论优选时,要注意针对性、贴切性、实用性。因为教育理论很多,有的也很抽象与深奥,因此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要向教师介绍、提供他们最需要的有实际作用的教育理论;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以及自己面临的问题选择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论。3、付诸行动教师在对实施的背景、条件和行动本身进行思考和理解之后。开始有日的、有步骤的实施计划。作为行动研究的主体,教师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直接涉及他们对教育行为本身和教育环境的理解,从而对教育行动过程发生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一些妨碍研究的外部困难。如学校有限的工作条件、文化的冲突与隔离、官僚体制等;教师自身也要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不合理的固有信念。因此,教师对自己的思想、信念、价值取向、假设和前提必须保持着清醒的认识。随着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推进,教师对行动及背景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根据这些认识和其他研究参与者的观察、评价和建议。对计划也需要做必要的改动。行动也要做必要的调整。在合作的文化下。教师与其他参与者利用共同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智慧解决持续出现的实践问题。在行动研究过程中,行动的合理化就是通过持续的观察和迅速改变方向的能力加以保证的。4、反思在整个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反思”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设计”之所以可能,“行动”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都有“反思”的介入和参与。也有人因此将设计的过程称为“行动前的反思”,将行动的过程称为“行动中的反思”,将“回头思考”的过程称为“行动后的反思”。但“反思”一般指“回头思考”,指教师以及合作研究者在“行动”结束后回头思考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需要进一步理清究竟是由于所设计的方案本身不合理,还是因为方案的执行发生严重偏离,如此等等。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撰写开展行动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论文。教师通过撰写论文,既总结了行动研究的基本经验,记录了开展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为继续开展行动研究提供了参考;又激发了开展行动研究的动机,强化了开展行动研究的积极性,为继续开展行动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反思时,既要注意按照拟定的行动研究计划实施,确保解决问题、改进教育和教学工作具有研究性质;又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反思,为以后的行动研究作好准备。三、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要求行动研究是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理想方法,有效开展教师行动研究除了要遵循上述程序进行外,还要求做到:1、教育研究者、教育理论工作者要面向教育教学实际教育理论的生命力、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价值反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行动研究的开展,提高行动研究的有效性要求教育研究者、教育理论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指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这包括通过理论优选向教师介绍最优秀的、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育、教学理论,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指导教师发现并概括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指导教师在筛选出问题的基础上,选择最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在实施具体教育、教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教师。2、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程度和教育理论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对教育、教学实际的理解程度和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洞察水平,并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方向和效果。进行行动研究如果没有教育理论作指导,就会回复到毫无研究性质的经验总结的老样子,也会导致研究工作的盲目性。因此,进行行动研究的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3、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教育行动研究源于问题。正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问题的存在,面临着教育、教学困境,才意识到了研究的必要性,也才引发了开展行动研究的动机。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探究精神、不具备敏锐发现问题能力的教师是发现不了教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也是不会开展行动研究的。可以说,提高行动研究的有效性,有赖于教师准确而及时地发现并概括教育、教学中的问题。4、要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需要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仅一个教师的努力很少甚至完全不可能保证行动研究卓有成效。所以,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教师都要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为共同目标,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相互支持,真诚合作,共同研究。这种合作既包括教师与教育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间的合作,也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合作就会使合作者都受益,也会使行动研究产生理想的效果。5、行动研究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行动研究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的研究不成其为教育行动研究,更不能保证教育行动研究的有效性。教育行动研究与实际结合要求研究的问题必须来自实际,开展研究的过程必须是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必须是改进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结果必须促进教育、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的合理、科学和有效。综上所述,行动研究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是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理想方法,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十分必要,为了在教师中推广行动研究,提高其有效性,必须遵循行动研究的统一程序,按照相应要求。笔者相信,通过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将会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联系和完善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趋向合理、科学和有效。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三个阶级之分(初级、中级、高级),具体如下: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初级)硬件操作技能:①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常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的基本操作(如常用的键盘、鼠标、光驱、U盘、打印机、显示器等);②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③会正确开关计算机;能够正确使用校内所配备的各类电教教学设备。软件使用技能:①熟悉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启动运行应用程序);②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每分钟可输入15个汉字;③掌握在计算机上新建、重命名文件夹及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文件等操作;④会使用Winrar、Winzip压缩软件进行压缩与解压处理;⑤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进行文字输入并进行简单的内容、格式编排和打印;⑥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⑦会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搜索教育、教学资源,会在网上进行上传、下载等操作。信息化教学素养:树立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意识;能够对各类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判断,选择与任教学科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级)除具备初级能力外,还须达到:硬件操作技能:①知道常用硬件媒体设备种类与功能(如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每种设备适用于何种环境以及适用于传递哪一类型的信息);②了解多媒体硬件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软件使用技能:①能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等)熟练编排所任教学科的试卷;②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等)进行较高级的数据分析、筛选及其它数学运算;③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将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③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如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的信息进行加工、编辑和处理);④熟练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网络寻呼工具(QQ、MSN等)、个人博客(Blog)进行表达和交流;⑤会安装与卸载常用的应用程序。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也预防措施。信息化教学素养: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编制适于所任教学科信息化教案及课堂实施方案;将各类教育资源与日常教学进行整合并合理应用,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信息化学习资源(如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相关辅导材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等级要求范围:我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校级班子成员及45周岁(含)以下教师均应达到信息技术中级应用标准。三、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标准(高级)除具备初、中级能力外,还应达到:硬件操作技能: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架设所需的各类硬件知识;②能对机房及电子备课室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简单故障排除;③能对学校常用电教设备进行维护和简易故障排查;软件使用技能:①对计算机操作系统及网络操作系统有较深的了解(会安装、使用、备份与还原操作系统);②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编辑,利用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③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技巧;④熟练掌握1-2种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如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能够制作网络课件;⑤为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各类资源系统软件的架设和WEB发布提供支持等;信息化教学素养:认识网络教学信息的传递手段,以及教学媒体的类别和功能;能够根据不同信息化教学媒体的特点,设计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与学习模式(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实现探究性学习、研究型学习与案例学习等学习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开展教学交流和活动。

就是要做好课题研究,首先要确定好课题的题目以及研究方向,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工作和实践当中去注意搜集数据来统计分析整理,最后来做一些课题的论证工作

教师做好课题研究应当结合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自己或别人的教学经验,从中发现规律,经过研究提高到理论上认识。或者从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的办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