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首页 论文期刊知识库 问题

西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报录比

发布时间:

西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报录比

该校文化遗产学院 按 考古学 一级学科招生,应为下组吧: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626文物保护学综合 复试科目:文物保护学综合知识以上是2015年研究生招生信息。要以待公布的2016年研究生招生信息为准。

西北大学近三年考研报录比是西北大学在近三年时间的报考和录取的比例。如果报录比大于1,就说明报考的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多。如果报录比小于1,就说明报考的人数比录取的人数少。就西北大学近三年的情况看,其热门专业在近三年的报录比平均值达到了5比1,而冷门专业相对要好一些,其报录比在5比1。西北大学专业建设情况。西北大学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上内容参考 西北大学——学校简介

河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报录比

专业招生人数:24 河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专业2016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招生年份:2016 本院系招生人数:未公布 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专业招生人数:24 专业代码:045400

一、河南大学优势专业排名,本排名根据河南大学各专业历年平均录取分数线综合而来。 其中排名前10的专业是:英语、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土木工程、自动化、建筑学、临床医学专业,可以算是河南大学的优势专业了。二、专业排名 专业名称 专业批次1 英语 一批2 会计学 一批3 经济学 一批4 金融学 一批5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批6 工商管理 一批7 土木工程 一批8 自动化 一批9 建筑学 一批10 临床医学 一批11 财务管理 一批12 生物工程 一批13 财政学 一批14 翻译 一批15 法学 一批16 通信工程 一批17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一批18 材料化学 一批19 口腔医学 一批20 市场营销 一批21 人力资源管理 一批22 法语 一批23 新闻传播学类 一批24 城乡规划 一批25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一批26 测控技术与仪器 一批27 软件工程 一批28 电子商务 一批29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一批30 地理科学 一批31 环境科学 一批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批33 文化产业管理 一批34 文物与博物馆学 一批35 信息与计算科学 一批36 化学 一批37 日语 一批38 德语 一批39 经济统计学 一批40 生物科学 一批4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一批42 教育学 一批43 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方向) 一批44 药学 一批45 旅游管理 一批46 中药学 一批47 公共管理类 一批48 物理学 一批49 教育技术学 一批50 俄语 一批51 统计学 一批52 网络工程 一批53 药物制剂 一批54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一批55 地理信息科学 一批56 保险学 一批57 植物科学与技术 一批58 护理学 二批59 会计学 二批60 土木工程 二批61 国际经济与贸易 二批62 金融学 二批63 俄语 二批64 电子商务 二批65 环境科学 二批66 药物制剂 二批67 生物工程 二批6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批69 地理信息科学 二批70 通信工程 二批71 会计学 三批72 土木工程 三批73 英语 三批74 自动化 三批75 工商管理 三批76 金融学 三批77 社会工作 三批78 临床医学 三批79 人力资源管理 三批80 学前教育 三批81 经济学 三批82 护理学 三批83 保险学 三批84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三批85 法学 三批86 劳动与社会保障 三批87 俄语 三批88 日语 三批89 广告学 三批90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三批91 通信工程 三批9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三批93 环境科学 三批94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三批95 应用化学 三批96 测控技术与仪器 三批97 行政管理 三批98 食品质量与安全 三批99 旅游管理 三批100 生物工程 三批101 药学 三批102 药物制剂 三批10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三批104 网络工程 三批105 软件工程 三批

如果论专业的话,河大的文科专业好,比如历史。如果论学校的话,郑大是211,河大不是。其实,还是河大吧,位于开封古城嘛,有相当的研究价值的!~~嘿嘿

在文史类专业河大排名是比较在全国是比较靠前的,建议报考河大!

四川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报录比

比北大简单多了,比吉大也好考一点,跟考西北大差不多的样子吧, 川大的这个专业,实力也还蛮不错的。性价比不错。祝你成功

文物与博物馆学论文

去百度搜吧 我们专业刚刚交了 全是去下载的

百度找找

攻读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科目:文博综合)一、考查目标 攻读文博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概论和文物保护学概论四门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文博工作实际问题。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考古学概论 约80分 博物馆学概论 约80分 文物学概论 约80分 文物保护学概论 约6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40分,共160分一、文物学概论 主要参考书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二、博物馆学概论主要参考书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三、考古学概论主要参考书 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四、文物保护学概论主要参考书周静 罗雁冰 康忠镕编:《文物保护学基础》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年。王蕙贞编著:《文物保护学》 文物出版社 2009年。

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  摘 要:在西方,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的管理工具,已经在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公共部门也引入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将促进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服务质量及公众-社会满意度的提升,是深化体制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  关键词:绩效管理;博物馆  一、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现行管理体制下博物馆的现状  当前我国一般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效益不高,在国民社会生活中没有实现应有的作用,没能产生相应的影响,造成投入和产出不对等,因而也制约了本该日愈增长加大的投入,投资渠道单一,不少博物馆仅能生存下去还捉襟见肘,要上项目就力不从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成了单纯的政府摆设。  究其原因是当前我国博物馆管理运营方式的单一、没有人事任免权、缺乏合理的分配机制、缺乏独立性、多层管理行成事实上的无责任人等,这类体制和历史造成的诸多原因,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缺乏行业规范,即便同一性质的博物馆在业务工作中也无统一规范和标准。  第二,主管部门对博物馆、部门及员工综合表现缺乏完善的评定体系,考核工具陈旧、考核 目的不明确、考核方法单一,并且没有真正对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更没有真正利用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完善和提高。  第三,博物馆组织对员工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第四,缺少沟通渠道及反馈机制、缺乏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第五,缺乏评价激励机制。  就上述博物馆存在的一般性问题看,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绩效管理,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可实施、可操作、可控制的合乎博物馆性质的绩效管理体制。  (二)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引入绩效管理是博物馆自身建设发展的必须。改善博物馆治理结构,推行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在建立科学合理的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在行政主管部门和博物馆之间、公众和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和职工之间形成法定的绩效责任关系,通过绩效管理,建立博物馆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公众、行政主管部门和员工的评价衡量博物馆绩效,发挥社会监督、行政监督的作用。  第二,引进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容易量化,便于操作,以及现阶段的合理性,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有了特定绩效目标、标准,用于博物馆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博物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这一活动中都是主动者,关乎切身利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关心绩效,势必行成双方互动的局面,其结果必将推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引进绩效管理必将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实施绩效管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唤醒他们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有了这个前提,博物馆无论在项目的成本控制方面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方面的工作,都会容易做到合理、科学,而这二者对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博物馆导入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绩效管理是公共部门实施战略规划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科学评价与引导组织员工行为、实现组织使命和目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博物馆通过关注一些体现组织绩效的使命及核心价值,比如公众参与性、博物馆责任性等,使整个组织绩效管理以实现博物馆所承载的使命与价值为前提,建立自身的目标体系。  绩效管理是一种责任机制,内含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整个组织系统协调等,在相当程度上,为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这与博物馆工作性质对员工的要求相符合。只要细分一下博物馆各部门人员的职能、权限、责任,就会发现文博工作比其它许多工作更需要一种更为严密,更具约束力的分工负责制,而保证这种负责制不落空要靠一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一方来自外部的监督,包括上级领导的监督,职工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更主要的一方是来自员工本人的自律,而推助这种自律的动力除员工自身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外,更要靠一种能够激发员工自律的制度。  事实上,许多公共部有如博物馆一直在呼唤和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制度。绩效管理正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制度体系,随着绩效管理的引入,责任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人人的工作目标清楚,极大的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不作为性,工作不再单纯表现为工作时间,而是时间和效率的统一,这样,为博物馆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观众有权要求博物馆对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服务)负责。绩效管理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为公众从组织外部科学、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博物馆的绩效提供了可能,这是一种有效监督,是博物馆提升自己不可缺的宝贵资源。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的关系,强化健全互相配合、相互制约的监督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从内部和外部促进博物馆绩效的提高。  三、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实施方向  谷峻岭: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一)争取博物馆发展管理的自主权  为全面有效地推行绩效管理,必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事分开的核心是减少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下放权力,让事业单位拥有自主权和灵活性,不再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对于带有强制行政命令提供的公共服务(例如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展览陈列等)或公共产品(例如为配合该地区举办的某项重大活动而举办的展览活动等),行政主管部门除保障资金来源、协调方方面面关系外,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博物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落实。同时博物馆也应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之际,力争减少直接干预,尽量摆脱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和机动权,力求获人事和财务的自主权,拥有人员配置和资金支配的权力,按照博物馆行业性质和宗旨,确立其相应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是实施博物馆绩效管理的理论前提,也是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建立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  建立博物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既可以使博物馆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能对博物馆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博物馆确立相关级别提供依据。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硬件”方面, 一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体量,包括展厅、公共设施、库房、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等方面在建筑体量、安防、技防、通讯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软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人员结构、机构设置、管理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三)建立公共责任机制  博物馆应在仿效私人部门责任机制基础上对传统责任机制进行改进,将传统复杂而模糊的政治责任机制转变为二个导向的责任机制,即以结果和观众为导向,用实际收到的社会效益衡量组织绩效;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博物馆直接对员工、观众和社会责任机制。  (四)人事制度改革  大力推行博物馆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紧编制、满负荷、高效率”的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的结构,优化馆内各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实现博物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用人自主、人员自主择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的新的机制。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博物馆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博物馆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任职条件。在推行聘用制的过程中,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活力。  (五)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博物馆同其他依靠政府财政吃饭的单位一样,在体制改革尚未取得成效之前,绩效成绩利用难以在博物馆的管理体系和分配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按劳分配,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实行岗位靠竞争、建立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分配、优秀人才优厚待遇的政策,对关键岗位的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课题工资等分配形式,逐步完善收入分配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4〕Eic R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   〔5〕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7〕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张德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9〕〔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美〕 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1〕彭剑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

文物与博物馆学期刊

有的,《故宫博物院院刊》是扩展版

《考古》《寻根》(这个主要针对民俗文化现象)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楼上说的是考古和文物方面的,博物馆只有《故宫博物院院刊》列入了cssci扩展目录,除此之外,文博方面最好的应该就算是《中国博物馆》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